1、崇祯五年十二月明朝灭亡了吗
应该还没有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命后宫嫔妃尽皆自杀,亲手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又命贴身太监小毛子带三位皇子出逃,然后跟太监王承恩逃亡煤山,自缢而死。
2、明朝经历的干旱时期是在哪个年代??
崇祯大旱指发生在1637~1643年间的一场特大旱灾。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
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全球处于小冰期气候,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太阳黑子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崇祯大旱正处在这一时期。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年在一千年里是最寒冷的时期。据学者(如竺可桢等)研究,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这段时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自“万历”开始到“崇祯”时期,正好是极度寒冷时期的开始和终结。
..网上找的,基本上还是很正确,望采纳!!!
3、明朝末年有过严重的灾害?
1、小冰河期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尤其是末期的1580-1644是最为寒冷的,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
到了明朝中叶,即1500年后,气温骤然下降,整个降温过程十分明显,而且气温最低的阶段就是明朝末期的那段日子——1600年至1644年。
这段时间,气温骤然下降到了千年以来的最低点,万年以来的次低点,在百万年也是最低的6、7个极度寒冷的时期之一。崇祯即位的1628年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是在明朝灭亡以后的1650年左右。
小冰河期气候的显著变化,粮食产量大规模下降,这对于一个人口庞大的帝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
这样长时间和高密度的灾害极度削弱了明朝的国力,到了1619年整个“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中气温最为寒冷的时期整整肆虐了20余年。
综合南北方志的记载,灾变的端倪可追溯至嘉靖前期,万历十三年(1585年)开始变得明显,但时起时伏,1600年前后开始骤然加剧。
2、鼠疫
明末鼠疫,又称明末华北鼠疫、京师大瘟疫、明末大鼠疫、疙瘩瘟,是指明朝崇祯帝在位期间中国北方出现的大鼠疫。
明代中期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空前少雨的年代,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首先在山西爆发。
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传到河北,并随着李自成和清朝的军队传到更多的地区。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这场大鼠疫是的“街坊间小儿为之绝影,有棺、无棺,九门计数已二十余万。”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间,保守估计死亡人数已高达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当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进大明帝国的都城北京时,他面对的是一座“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根据华北地区明朝末年地方志以及一些明代人的记录,在其论文《鼠疫流行与华北地区社会的变迁》中,首次提出了明末席卷华北地区的瘟疫实际就是鼠疫。近十年之后,他与李玉尚合著《鼠疫:战争与和平》,对前期的研究做进一步的完善,提出了“老鼠亡明”的观点。
异常寒冷的气候频繁引发水灾、旱灾、蝗灾、鼠疫等,成为波及全国范围的大瘟疫,形成“水旱灾——饥荒——瘟疫”的恶性循环,,成为明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
(3)崇祯朝陕西旱灾多严重扩展资料:
明末农民起义
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李自成之乱、张献忠之乱、等,爆发于明末天启和崇祯年间乃至清初的一场农民战争。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
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14年。
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后期出于民族大义,农民军采取联明抗清的决策。
但是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再加上清军入关后疯狂的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明朝腐朽势力和清军的嚣张气焰。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次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战争的最高发和总结。
4、崇祯登基后天灾频发是天要亡大明朝吗
崇祯登基之时,明朝已经是积贫积弱许久了。天灾频发只是之前的累积,各地起义不断,也是老百姓民不聊生。与其说是天要亡明,不如说气数已尽。
5、崇祯皇帝这么勤政,为什么明朝仍然亡国了
明朝到崇祯年间,内忧外患非常严重,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并非皇帝勤政就能挽回的。
一、朝廷内因。诸多的内部原因导致明朝民心涣散,众叛亲离,最终灭亡。
1、皇帝昏庸无能。
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淫无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欢当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国家的主心骨,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昏聩,势必会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风,导致朝纲败坏,国本不固。
2、官场腐败。
明中后期,贪官横行,暴吏无数,他们媚上欺下,贪得无厌,残暴至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民变,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3、宦官专权。
明中后期,皇室嫡亲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这样,导致内宫宦官有机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权,甚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这些宦官多是残暴、荒淫之辈,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杀忠臣,刮民膏,还勾结敌国,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4、无可战之师。
明后期,军队装备差、纪律差、统帅也多是无才无能一辈,根本就不是闯王及大清军队的敌手。
5、崇祯皇帝个人原因。
崇祯虽有治天下之心,却无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实用,军事部署也失当,最终才导致国破家亡。
二、明灭亡的外因
1、天灾人祸。
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天灾严重,农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闻不问,甚至变本加厉的盘剥,这是导致起义的导火线。
2、农民起义军力量强大,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难以对付。特别是闯王一支,人数众多,战略得当,抚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打破北京城。
3、满清强大,牵制了明的军事力量,才导致镇压起义兵力不足。
总之,明到后期,内忧外患,重疾缠身,灭亡是必然的~
6、崇祯年间的气候大旱,是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呢?
<
7、明朝崇祯年间是不是天下大旱
不止大旱,还有洪水,地震,龙卷风,冰雹,蝗虫等等。
这个小冰河时期,异常气候和自然灾,害,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8、崇祯年间的气候大旱,是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樊树志先生在《明史十讲》中指出,明清易代的主要原因在于明末社会矛盾空前激化,政治腐败,阶级斗争严重,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李自成自己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是荒淫无耻的腐朽政治让他举起了起义大旗。
1
这些可谓是比较为人熟知的传统解释,不过近些年来,也有一些新观点出现,比如提出崇祯年间的气候灾害与明朝灭亡有直接的关联。
那当时明朝的气候状况是啥样的呢?据研究表明,中国的明清时期正处于1450-1890年间的小冰期,这一时期全球气候相对寒冷,气温低于现代1-2摄氏度,也称为“明清小冰期”。在1560-1890年的明清小冰期鼎盛时期,全球气温剧烈波动,在国内“除云南、贵州地区降温不明显外,其余范围普遍出现了低温期,冬、夏季降温均较明显”(王苏民、刘健、周静《我国小冰期盛期的气候环境》)。
2
剧烈的气温波动在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的中国古代影响尤其严重,频发的自然灾害不仅危害了农业生产,甚至还影响到了当时的人口迁移、政权更替、疆域变化,满清入关、明朝灭亡、道光萧条等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小冰期鼎盛期。
小冰期共计持续了400多年,明末万历二十八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小冰期(1600年-1643年)逐渐开始,至崇祯年间达到高峰。1628年崇祯继位时正值最寒冷的一段时期,寒冷气候下降雨区普遍南移,导致北方地区出现连年旱灾、蝗灾。
以陕西地区为例,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旱灾、蝗灾频发的同时伴随着异常严重的水涝灾害。
河南也出现连年旱涝蝗灾,“十三年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十四年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十五年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郑廉《豫变纪略》),粮食价格猛涨,无以为食便以草根充饥,或抛妻弃子,或自杀偷盗,或行街乞讨,甚至骨肉相食。
3
逃难的流民大规模出现,瘟疫、鼠疫猖獗,据统计从1408年到1643年发生大瘟疫19次,1641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了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李伯重《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全球视野中的明朝灭亡》),崇祯六年山西地区出现鼠疫,后逐渐传至河北、北京等地,到崇祯十六年北京城中已经瘟疫大作、人鬼错杂。
南方地区虽自然条件好过北方,也难逃灾难,旱灾已遍及20个省市,北方多数地区也连续4-8年颗粒无收。纵然崇祯帝勤勉的大作佛事、下罪己诏,也无济于事。这个时候出现的农民起义,明朝已经无力镇压,因为仓廪空虚,军备早就难以维持。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也。
9、天意欲亡明,崇祯在位十七年,为何灾荒也持续了十七年?
早在崇祯元年,陕西已经遭遇了两年旱情。但是总体而言,在官府统治的大城市当中还能保持一定的秩序。随着各地粮食的输入,也能缓解一部分灾情。随着灾情的持续,旱灾在崇祯13年,14年达到了巅峰。据统计这一次特大旱灾影响到了大明15省,陕西更是连续受灾15年,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也受灾超过10年。
再加上战乱的影响,很多地方居然出现了吃人肉这种事情。上海受灾最严重,根本无法同其他地方相比较。在饱经战乱的很多地方,城市里人肉贩卖已经堂而皇之的出现了。屠夫去除人骨头,就像杀猪羊一样。甚至有人饿死了之后,随即就会被别人分尸。
正是因为崇祯年间的旱灾不断持续,平民们连安度一年都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由此也造就了农民起义不断。
旱灾还和明朝政府的赋税制度有关。嘉靖年间,明朝政府的税收已经被削去了500万左右,只剩下2500万,可是在财政的支出上却在一再增加。比如在正统12年,朝廷给边防军财政补贴仅为22万两,到了正德年间却加到了43万两,到了崇祯年间,就高达520余万两。
为了应付财政监管的困难,朱元璋在开国之初就制定了赋税的标准。然而明朝初年,百废待兴,使得帝国的主要赋税都来自于田地。面对内忧外患,大明王朝除了继续增加田地赋税别无他法。就这样老百姓也不愿意种田了,再加上天灾,导致流浪的农民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