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单艇独雷击沉洞庭号

单艇独雷击沉洞庭号

发布时间:2021-07-10 20:30:44

1、二战期间最厉害的潜艇是什么???

德国的U艇.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建造“U”型潜艇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行大规模潜艇战.
1906年初,德国人建造了以柴油机为动力的U型潜艇。1914年9月5日,德国U21号潜艇用一枚鱼雷击沉英国军舰“开路者”号,250名官兵葬身海底。1914年9月22日,德国U9号潜艇在比利时海外用不到90分钟的时间就击沉3艘12000吨级的英国装甲巡洋舰,舰上1500人死亡。到1915年末,德国潜艇击沉600余艘协约国商船;到1916年和1917年,被击沉的商船总数已分别达1100艘和2600艘。仅1艘U35号德国潜艇就独自击沉了226艘舰船,总计达50多万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潜艇击沉的商船总数达5906艘,总吨位超过1320万吨。据统计,整个第一次世界大占中用潜艇击沉的各种战斗舰艇共达192艘,其中有战列舰艇共达192艘,其中有战列舰12艘,巡洋舰23艘,驱逐舰39艘,潜艇30艘。战争中各参战国共建造了640余艘潜艇,德国建造的潜艇就有300多艘,其中U型潜艇以其卓越的水下机动性和作战能力在海上了尽了风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潜艇成为主要的水下战舰。占前,各参战国共有潜艇496艘,战争中建造了1669艘,潜艇总数达2100余艘。战争期间,潜艇击沉的作战舰艇达395艘(含战列舰3艘、航空母舰17艘、巡洋舰32艘、驱逐舰122艘),击沉的运输舰船达5000余艘,2000余万吨 。德国依仗性能先进的U型潜艇,大大西洋海域有效地攻击了盟军的商船队和护航船队。指挥德国潜艇的海军上将卡尔·邓尼兹发明了“狼群”战术,用6—12艘潜艇组成水下舰队,白天尾随护航队,白天尾随护航队,黄昏时进入攻击阵位,夜晚钻入护航队中用直航鱼雷实施近程攻击。1940年10月,一个由12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就击沉了32艘舰船,而自己安危无恙。到1941年,德国用潜艇击沉盟军舰船的总数已达1150艘;到1942年上升到1600艘。1943年以后,盟军在舰艇、飞机上加装了反潜雷达,使舰船沉没数量降低了65%,到1944年只有200艘舰船被击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共建造潜艇1131艘,加上战前造的57艘,共1188艘。这些潜艇击沉了3500艘舰船,造成45000人死词组。到战争结束时,德国有781艘潜艇被盟军击沉。

2、二战中被坦克击沉的潜艇的过程是怎样的?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当时德国军方的两种战略,让德国军队在战争初期占据了巨大的优势,陆地上有古德里安施行的闪电战战术,海洋则有邓尼茨提出的狼群战术。

所谓狼群战术,即派遣德国海军的U-2潜艇部队,在广阔的海洋上,对盟军的军舰以及各类运输舰,进行狼群般的骚扰以及攻击,一艘或者几艘U-2就能威胁拥有护航军舰的运输船队,潜艇航行在水面下,未知的威胁才最让人恐惧。

这种战术对盟军的海上运输补给线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运输船队伤亡惨重,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当时的英国运输舰奥利弗伯朗奇号,凭借自身的现代化装备,以及护航舰队的保护,曾经数次成功突破狼群战术的封锁,成为了当时英国运输船队的骄傲。

(2)单艇独雷击沉洞庭号扩展资料

1940年的一天,德军的U-103号潜艇奉命开赴英吉利海峡打击英国的运输舰船,切断其海上补给线。在途中,他们巧遇英军“奥立芙伯朗基” 号补给舰。

当时,这艘补给舰满载数百吨烈性炸药、重型炮弹和数十辆各型坦克,根本没有意识到危险已经近在咫尺。德军潜艇悄悄潜至补给舰右舷,发射了两枚鱼雷。鱼雷正中“奥立芙·伯朗基”号的要害,引爆了舰上的弹药。

可怜的“奥立芙·伯朗基”立即成了一只炸个不停的大号火药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德军潜艇在确定周围海域没有危险后,大摇大摆地冒出海面,美滋滋地欣赏补给舰爆炸的“盛景”。

不曾想强烈的殉爆将一辆重达30多吨的M4谢尔曼坦克炸上了天,在坠落过程中不偏不倚,恰好砸中了U-103,这艘潜艇遭此重击,当场沉没!成为史上第一艘也是最后一艘被坦克击沉的潜艇。

3、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沉没原因

造价10亿美元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是俄罗斯最先进的防御武器。它有两座核反应堆,潜艇长150米,有6层楼高,体积达到了大型喷气式客机的两倍以上。库尔斯克号拥有独特的双壳艇身和9个防水隔舱,即使被鱼雷直接击中也不会沉没。2000年8月12日上午,一阵猛烈的爆炸发生在库尔斯克号上,这场危机为什么发展得如此之快,竟使潜艇来不及浮出水面?为什么没有人生还?灾难不会无故发生,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重返危机现场”将为您揭开致命时刻的真相。
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俄罗斯官方立即展开了秘密调查,但有一个人知道他们不会公布结果。这个人就是特拉斯科特爵士,他是英国政府的俄罗斯事务顾问,他和俄罗斯及西方世界的高层都有联系,妻子也是俄罗斯人。特拉斯科特决定自行调查,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开始对他掌握的少量信息进行研究。车臣的伊斯兰武装炸毁了库尔斯克号?库尔斯克号灾难发生后,一家车臣通讯社语出惊人。该社报称,为了支持车臣的伊斯兰武装,一名艇员炸毁了库尔斯克号。
但是,谁能进入潜艇前部?谁又有放置炸弹的动机?艇上有两个人来自俄罗斯伊斯兰教地区,其中一人能进入鱼雷舱,他叫加季耶夫。特拉斯科特发现,加季耶夫主动提出要监控鱼雷电池,这样他就可以到潜艇的前部工作。难道加季耶夫是自杀式炸弹袭击者?特拉斯科特通过他所认识的高层人士进行了查证。特拉斯科特说:“我认识一些机密武器的研发人员,调查过加季耶夫的背景,他对海军非常忠诚,这绝对不可能是有组织的恐怖主义袭击。”俄罗斯让加季耶夫在库尔斯克号上服役显然是出于宣传目的,恐怖攻击的可能性被排除了。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接着,俄罗斯海军开始宣传另一个有关库尔斯克号沉没的理论,声称它曾和外国潜艇发生相撞。他们知道,事发当日的巴伦支海上并非只有北方舰队,至少还有2艘北约潜艇在监视俄罗斯的演习。特拉斯科特发现,这种尔虞我诈的游戏常会演变成意外的水下相撞。1967年以来,俄罗斯海军已有25起潜艇相撞事故记录在案。根据特拉斯科特掌握的消息,就连英国海军都认为库尔斯克号是因碰撞而沉没的。特拉斯科特说:“他们最先想到的是,库尔斯克号可能是在巴伦支海被美国潜艇撞的。”但他们并没有确切的证据。
接着,俄罗斯海军公开了一张美国潜艇孟斐斯号的卫星照片,它正停在挪威的军港内,拍摄时间是库尔斯克号沉没后7天。俄罗斯认为,照片足以证明这艘美国潜艇曾经受创。而美方则断然否认孟斐斯号曾发生过碰撞事故。俄罗斯海军毫不示弱,他们举行记者会,在公布的图像资料中,库尔斯克号侧面似乎有一道巨大的切口。他们坚称那就是碰撞的证据,罪魁祸首不是孟斐斯号就是其他潜艇,也许是英国潜艇。一时间,库尔斯克号成了棘手的政治问题。英国国防部认为有必要探讨碰撞之说,既然北约潜艇受到了谴责,他们也必须知道真相。但后来,北约国家终于能松一口气了,因为挪威的一家地震研究机构宣布,库尔斯克号失踪时,它们曾探测到巴伦支海发生过一次异常震动。库尔斯克号爆炸的震波中是否隐藏着撞击的证据?英国政府取得了这些重要资料,将它交给地震专家戴维·鲍尔斯。鲍尔斯将震波图和其他地震信号进行了对比,它不符合海底地震或潜艇相撞的模式,但完全符合已知的水下爆炸模式。鲍尔斯认为,发生在库尔斯克号的爆炸有两次,它们的信号非常类似,第一次信号只有第二次爆炸的百分之一,相当于50公斤TNT炸药。鲍尔斯确定,两次异常震动都是水下爆炸造成的。北约摆脱了困境,俄罗斯海军的强硬派也不得不承认,库尔斯克号沉没的原因并不是潜艇相撞。5到7枚鱼雷同时爆炸显然是第二次爆炸的原因。这场灾难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普京总统批准了一项大胆的打捞计划,从海底捞起库尔斯克号。此次打捞行动拨出了1.3亿美元的专款,比整个北方舰队的年度预算还要多。在沉没14个月后,库尔斯克号被运送到科拉半岛的一个秘密军港。鉴定专家开始研究这个巨大的残骸。他们很快发现,巡航导弹都没有受损,于是开始调查潜艇上的鱼雷。虽然鱼雷舱仍在海底,在分析过残骸各处的损坏情况后,研究人员推测,曾有5到7枚鱼雷同时发生爆炸。这相当于4.5吨TNT炸药爆炸,和地震测量资料一致。特拉斯科特相信,他已经找到了第二次爆炸的原因。 线索一定也在潜艇扭曲的残骸上。鉴定小组证实,残骸的前部已经被烧毁,内部就像鼓风炉一样热,达到了摄氏2000度。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大火在鱼雷爆炸前就已经开始了。特拉斯科特从地震测量数据中找出了可能引发大火的原因———第一次小规模的爆炸。找出最初爆炸的原因,是调查的最关键问题。但潜艇前端的残骸仍在海底,特拉斯科特很怀疑能否找到重要证据。一枚没有弹头的过氧化氢鱼雷制造了最初的爆炸特拉斯科特说:“怎么可能解开谜团呢?被炸得粉碎的鱼雷舱仍在海底,调查遇到了一个大问题。”
但一项来自海底的重大发现最终揭开了谜底。在主残骸后方50米处,发现了一块第四鱼雷舱口附近部位的艇身碎片。这块碎片的位置完全匪夷所思,它位于其他碎片后方,说明它是最先被炸离潜艇的碎片。它原本在潜艇上的位置就是发生爆炸的地方。特拉斯科特说:“这是重要的证据,因为它证明最先爆炸的是四号发射管的鱼雷。剩下的问题是,鱼雷的哪个部分爆炸了。”特拉斯科特知道,最可能的爆炸源就是鱼雷的弹头。但他发现库尔斯克号当时正要发射的是一枚练习鱼雷,并没有弹头。爆炸一定是由鱼雷的其他部分造成的。专业人士告诉他,鱼雷发射后,在击中目标之前,有时要推进好几公里,因此鱼雷的推进系统拥有的能量通常比弹头还要大。
特拉斯科特仔细研究了练习鱼雷的推进系统,使鱼雷在水中前进的涡轮是以煤油为动力的。但在没有空气的水中,是靠高浓度过氧化氢提供燃料燃烧所需的氧气。在理论上,这种推进系统非常安全和有效,但特拉斯科特听说过氧化氢有一些不良特性。某些金属或锈迹接触过氧化氢时就会变成触媒,过氧化氢会分解成氧和蒸汽,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体积在瞬间增加5千倍。对鱼雷来说,这种力量是致命的。特拉斯科特发现,有很多次海军事故都与过氧化氢有关。其中最严重的,就是1955年英国海军潜艇西顿号的爆炸事故。在例行的装弹作业中,西顿号的一枚新过氧化氢鱼雷在发射管中爆炸,导致13人丧生。西顿号让全球海军认识到,不应该再使用过氧化氢鱼雷,这是大家得到的教训,只有俄罗斯例外。不良焊接导致了过氧化氢从练习鱼雷中外泄库尔斯克号是否也是这种化学定时炸弹的受害者?特拉斯科特向俄潜艇专家库尔金进行了解,并委托库尔金开始研究过氧化氢推进系统,了解其导致库尔斯克号事故的可能性。库尔金先计算出推进系统的爆炸能量,结果约为50到100公斤TNT炸药的威力,和第一次爆炸的地震描记线大致吻合。但库尔金知道,所有过氧化氢鱼雷都有安全装置,避免鱼雷内的压力增加到危险的程度。这枚鱼雷的安全系统是否受损?通过他的特殊情报来源,库尔金取得了库尔斯克号练习鱼雷的维修记录。这位资深指挥官大吃一惊。这枚鱼雷是1990年生产的,同批共产10枚,其中6枚当即鉴定为不合格,因为它们的焊接有问题。库尔金了解到,军方从未检查过练习鱼雷的焊接,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因为练习鱼雷没有弹头。库尔金不得不认定,不良焊接可能导致了过氧化氢从练习鱼雷中外泄,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但是,证据在哪里呢?在调查过库尔斯克号数以千计的金属碎片后,库尔金终于有了收获。他们找到了鱼雷和发射管的碎片,上面有扭曲和被高热破坏的痕迹,鱼雷从中央爆炸时也会有相同的破坏痕迹,爆炸点就在一处关键的焊缝。
复杂的过氧化氢理论揭开了部分谜团。第一次爆炸就造成了致命后果但仍有一个大难题,这场小爆炸为何能够使指挥中心瘫痪,让库尔斯克号陷入绝境?紧急排水只需要几秒钟,为什么连这样最基本的应急程序都没有启动?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俄罗斯舰队中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缺损的焊接导致库尔斯克号前舱的鱼雷爆炸,舱壁原本不该被炸开,但却被炸穿了。特拉斯科特再次请教潜艇专家库尔金。库尔金知道,隔开前两个隔舱的舱壁,应该能保证第一次爆炸不至波及到鱼雷舱之外的部分。因此,他开始研究潜艇前部可能存在的弱点。通风系统立刻有了疑点,他发现有条通风管路穿过了前四个隔舱。直径40厘米的通风管横穿舱壁,然而通风管本身却是轻合金制成的。它和普通的通风管一样,和家里的、办公室的通风管差不多,爆炸发生时,立刻就被炸开了。第一次爆炸的压力波沿通风管冲进指挥中心,将管路炸得粉碎,把火焰和浓烟引入到舱内。舱内人员还来不及按动警报装置,就被火和烟熏倒了,没有人能够幸存。 特拉斯科特已能追述这艘俄罗斯超级潜艇和所有人员遇难的全部经过。2000年8月12日,灾难前5分30秒。库尔斯克号准备向彼得大帝号发射一枚练习鱼雷。指挥官操作潜艇时,潜艇前端鱼雷中的过氧化氢正在渗入发射管中,聚成一滩。鱼雷操作人员打开发射管,清理电路连接。
灾难前135秒,过氧化氢液体和一小块铁锈接触,体积瞬间增加5千倍。巨大的压力炸碎了鱼雷外壳,并导致煤油箱破裂。高热蒸汽引燃煤油,释放出的氧气助长了煤油的火势,鱼雷舱成了一片火海,舱内人员当场死亡。冲击波从通风管进入指挥中心,海水从发射管涌入后,库尔斯克号开始缓慢下沉。当时,21枚鱼雷就像被放在了烤炉上,500公斤煤油猛烈燃烧。当内部温度达到摄氏400度时,弹头就会自动爆炸。上午11点30分15秒,灾难发生了。在五分之一秒内,共有7枚鱼雷爆炸。超音速冲击波炸碎了库尔斯克号的密封舱壁,并朝着核反应堆冲去。但反应堆的减震器吸收了50G的力量,舱壁也阻挡了冲击波。这时在潜艇前端,耐压艇体的负荷已经超过极限,5厘米厚的钢管爆裂,水从70米长的破洞涌入潜艇。这时距离第一次爆炸仅仅几分钟。118名官兵,大多数都是当场死亡的。但潜艇后部的23人在爆炸后仍然挣扎了8个小时。
根据自己毕生的经验,库尔金描绘了他们和死神搏斗的可怕场面。他们和水面仅相距108米,都接受过训练,知道可以穿救生衣按顺序游出舱门,从而逃离深海。但这样做很危险,一旦游到大海上,他们就会随着海水漂流,在大海上失踪和冻死,他们正在等待其他船只到达潜艇的上方。他们有充足的食物和水,只要小心使用,舱内的空气也能用上好几天。但随着每次呼吸,他们都会呼出二氧化碳,即使是低浓度的二氧化碳也能够致人于死地。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潜艇上配备了空气净洗器,用化学物品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空气越来越混浊时,艇上人员就会把空气净洗器挂在通风管上。库尔金发现,他们的命运就取决于这些救命的设备。鉴定报告记录了九号隔舱发生火灾的证据和在火场发现的空气净洗器。库尔金知道,净洗器接触油或水就会爆炸,导致恶性的化学火灾。他逐渐了解到,在垂死挣扎的过程,艇员们挂起了另一个净洗器。但在黑暗寒冷的舱内,他们的手脚变得很不灵活,净洗器落到油污的水中,化学反应引起了火灾。大火消耗着空气中的氧气,使他们吸入有毒的一氧化碳,于是,死神降临了。这场灾难过后,海军拆除了俄罗斯潜艇上的所有过氧化氢鱼雷。官方报告指出,这次事故中没有人为失误。谁也不能确定核技术员阿列克谢是否做出了关闭反应堆的决定。如果是他的决定,那么他的英勇行为,或许避免了一场水下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 俄纪念“库尔斯克”号 核潜艇失事10周年
2010年8月12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一名妇女在“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10周年之际向遇难官兵纪念碑敬献花圈。 2015年8月12日上午11:00舰队全员集合,11:30举行一分钟的默哀仪式,鸣笛致哀。政府官员阿列克谢出席了此次哀悼活动,他说:“所有的市民在这一天都会沉痛哀悼 库尔斯克号 的沉没,我们都明白这一天在俄罗斯历史上是多么的惨痛。”
库尔斯克举行纪念活动
在俄罗斯西部城市库尔斯克也举行了哀悼活动。遇难海军中有7名来自库尔斯克,打捞出的库尔斯克海员遗体被安葬在了家乡。当地时间早上10点,当地政府官员、社会活动家、军人、学生和当地居民聚集在墓前沉痛哀悼,进献花环。
圣彼得堡举行纪念活动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居住着最多的“库尔斯克”号遇难海军的亲属,海军舰队的领导、老战士及居民在当地教堂举行了追悼活动,祭奠沉睡在海下的英灵。一名潜水员在接收采访时表示:“巴伦支海的悲剧动摇了整个俄罗斯,使所有人内心震动,从那以后8月12日对于海军、对于俄罗斯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悲痛的日子。”

4、世界上第一条鱼雷艇是哪国建造的?

世界上第一条鱼雷艇是英国于1877年建造的“闪电”号,几乎与英国同时,俄国建造的“切什梅”号和“锡诺普”号水雷艇也可看作是最早的原型鱼雷艇。

1887年1月13日,“切什梅”号和“锡诺普”号第一次用鱼雷击沉了土耳其海军的“国蒂巴赫”号通信船。

此后,欧洲各国海军都相继制造和装备了鱼雷艇,鱼雷艇的性能也不断得到改善。在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鱼雷艇都取得了较大战果。如1917年奥地利巡洋舰“维也那”号、俄国巡洋舰“阿柳格”号都是分别被意、英鱼雷艇击沉的。在1918年6月10日,2艘意大利鱼雷艇用2发鱼雷就击沉了奥匈帝国的万吨级战列舰“森特·伊斯特万”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等国的鱼雷艇参加了约800次战斗,击沉敌方舰船约400艘;苏联海军用鱼雷艇对德国舰船攻击385次,发射鱼雷539枚,击沉舰船209艘。

1950年6月29日,朝鲜海军的鱼雷艇击沉美国巡洋舰“芝加哥”号,这是现代海战史上用鱼雷艇击沉的最大军舰。

20世纪50年代中国已成批建造双管鱼雷艇,70年代又建成四管鱼雷艇。在多次海战中,取得击沉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卫舰,“洞庭”号、“永昌”号炮舰,“剑门”号猎潜舰的战果,在保卫海防中起了重要作用。

5、击沉“洞庭号”的艇长张逸民还在吗? 在的话在哪? 想拜访下老战友

?

6、《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号潜艇的故事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鹦鹉螺号】号潜艇的故事。

鹦鹉螺号简介:

        鹦鹉螺号是凡尔纳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描写的在当时的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独一无二的潜水艇,(又音译为诺第留斯号)小说里,故事中阿龙纳斯教授跟随尼摩船长乘坐鹦鹉螺号在海底进行了一场长达两万里的,既趣味盎然又惊险刺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幻旅行,他博学多才,沉稳却又内心充满热情的个性以及其迷一样的身份和内心对人类主流社会的蔑视、隐恨、愿乘风而去却又不能尽释其牵挂的复杂感情更令人久久回味而不得释怀!作为尼摩船长的座驾鹦鹉螺号是完全超越了当时的科技水平的产物。

        小说中描述诺第留斯为长70米,宽8米的细长纺锤型潜艇,航行性能极好,最高航速可达50海里每小时。这是一艘理想化的潜艇,船的驱动完全靠电力供给,而电力则是从海水提取钠,将钠与汞混合,组成一种用来替代本生蓄电池单元中锌元素的合金,再转化成电后取得的,储存在电池里。 食物则全部为鱼类、海藻等,所以说能源和船员的生活必需品都来自于大海,它完全不需要陆地的补给,可以无限期的在海上航行。鹦鹉螺号内部有巨大的压缩空气储存柜,因此可以连续在海底潜行数天而不需浮上海面。船的内部很宽敞舒适,甚至还有博物馆和图书馆!船的武器是船头的钢铁冲角,凭着船自身的高速和坚固外壳,冲角的威力十分巨大,小说中最后鹦鹉螺号就是靠它反击攻击它的敌战舰,鹦鹉螺号高速从战舰的船侧撞了过去,冲角穿透船身!

7、谁能告诉,《海底两万里》中的诺第留斯号潜艇的特点功能及威力???

诺第留斯号潜艇(即鹦鹉螺号潜艇)特点功能及威力如下:

小说中描述鹦鹉螺号为长70米,宽8米的细长纺锤型潜艇,航行性能很好,最高航速可达50海里每小时。这是一艘理想化的潜艇,船的驱动完全靠电力供给,而电力则是从海水提取钠,将钠与汞混合,组成一种用来替代本生蓄电池单元中锌元素的合金,再转化成电后取得的,储存在电池里。

食物则全部为鱼类、海藻等,所以说能源和船员的生活必需品都来自于大海,它完全不需要陆地的补给,可以无限期的在海上航行。鹦鹉螺号内部有巨大的压缩空气储存柜,因此可以连续在海底潜行数天而不需浮上海面。船的内部很宽敞舒适,甚至还有博物馆和图书馆。

船的武器是船头的钢铁冲角,凭着船自身的高速和坚固外壳,冲角的威力十分巨大,小说中最后鹦鹉螺号就是靠它反击攻击它的敌战舰,鹦鹉螺号高速从战舰的船侧撞了过去,冲角穿透船身。

现实中的鹦鹉螺号

鹦鹉螺号核潜艇首开应用核动力之先河,潜艇由此进入了又一个新纪元,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它的政治与军事意义是深远的,因此被认为是现代潜艇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鹦鹉螺号核潜艇的命名是为了纪念儒勒·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潜艇,1952年6月14日在美国通用电船公司开工建造,1954年1月21日下水,1954年9月30日服役,1980年3月3日退役,之后经过改装在美国格罗顿潜艇部队作博物馆艇。

8、一次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加的战斗

中国海军参加过的海战;

1951年8月,大陆解放不久,我东南沿海的作业渔船和运输船,经常遭到敌军武装船只的袭击。8月24日现护卫艇26大队(前身是温台巡防大队)的416、414、413、411炮艇,接受护送3艘运输船的任务,在分队长张家麟、指导员陈立富、副指导李克勉率领下,在头门山海域与4艘敌机帆船只正面发生激战,414舰引开敌机帆船只单艇,加入战斗,其他三艇继续护航,一举击沉敌船1艘,击伤三艘,打死打伤敌人50余名,顺利掩护了我军3艘运输船只安全进港,并且保护900余艘作业渔船。创造了海军史上小船打大船,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414艇因单艇冲入敌船队、孤军作战、战功卓著。1951年10月被华东军区海军授予“头门山海战英雄艇”荣誉称号,分队指导员陈立富和王维福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1954年11月14日,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鱼雷快艇第31大队一中队副队长铁江海和政委朱鸿禧4艘只有22吨排水量,又没有雷达设备的鱼雷艇,在海上连续隐蔽待机15个昼夜,终于抓住战机,一举击沉排水量为1700吨的敌人主力战舰之一的“太平号”护卫舰。这次战役是我国海军快艇部队以小胜大首次告捷,打出了军威,为解放一江山岛扫清了障碍。

1955年1月10日,在大陈岛西南海面,鱼雷艇一大队102艇与敌“洞庭号”护航舰突然遭遇,在舰身严重倾斜、航速降低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舰长张逸民指挥102艇向敌舰发起攻击,击沉了敌舰“洞庭号”创造了单艇独雷在大风浪中近距离击沉千吨大舰的海战奇迹。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攻占了一江山岛,20日快艇第31大队159、160艇和41大队175艇、178艇4艘鱼雷快艇乘胜追击,在大陈以南海面重创了敌“宝应”号护航炮舰。这是我快艇协同作战的首次成功战例,为我军清理沿海门户,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65年11月13日14时,快艇第31大队6艘快艇与兄弟部队在崇武以东海域协同作战。我编队在支队副参谋长张逸民的指挥下,机动灵活地对敌舰实施了鱼雷攻击,一举击沉敌“永昌”号护航炮艇,击伤了“永泰”号大型猎潜艇。电影《海鹰》就是取材于支队部队参战的崇武以东海战和快艇大队102舰在积谷山以东击沉国民党“洞庭”号护航炮舰的真实战例。

9、有关海上保卫战的中国电影

中国的近年没有什么海上保卫的电影,外国的有《超级战舰》《环太平洋》

10、中国鱼雷艇有哪些介绍?

1949年,全国各地战报频传,人民共和国的降生已初见端倪,远见卓识的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们敏锐地感到人民军队不仅需要一支强大的陆军,而且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
1949年3月24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在给国民党海军“重庆”号巡洋舰起义官兵的复电中指出:“中国人民必须建立自己强大的国防,除了陆军,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空军和海军。”
1949年4月23日,强渡长江天险的人民解放军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同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第一支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长江以北沿江的江苏泰县白马庙乡宣告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海上武装,百余年来屡遭外国侵略者从海上入侵的中国人开始建立起一支人民自己的海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人民海军一诞生,就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郑重宣告:“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在英勇的经过了考验的人民解放军的基础上,我们的人民武装力量必须保存和发展起来。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接着,毛泽东主席给初建的华东军区海军做了这样一段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1953年2月,毛泽东主席首次视察海军部队,接连5次写下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
领袖的关怀给新生的人民海军以极大的活力。1950年8月,刚刚成立不久的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召开了建军会议,会议制订了一条比较切合实际的海军建设的具体实施方针:“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首先组织利用和发挥现有力量,在现有力量的基础上,发展鱼雷艇、潜水艇和海空军等新的力量,以逐步建设一支坚强的国家海军。”而这之前的5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致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的函中正式提出请苏联为中国建造远航鱼雷快艇等几种舰艇提供材料、发动机、辅助机器和武器。
1953年6月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六四协定”中共有5种型号的舰艇由6家船厂建造。这5种型号舰艇中有1种是鱼雷快艇,它是6602木质鱼雷快艇。
1954年6月,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决定,木质鱼雷快艇由芜湖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建造。
其实,早在我国计划自行建造鱼雷艇之前,人民海军已拥有了自己的鱼雷艇部队。鱼雷艇部队的组建与其他部队的组建不同,其显著特点就是先建校后成军。
1950年8月,快艇(鱼雷艇)学校成立,海军领导要求在6个月至一年内培训出鱼雷艇部队的学员,迅速组成一支能执行战斗任务的鱼雷艇部队。当时,海军给学校下达了如下三大任务:一训练近航鱼雷艇艇员,包括艇长、水手长、轮机长、枪炮长、鱼雷兵、轮机兵、电讯兵以及中队以上领导干部。
二按毕业学员的水平和能力,由学校负责编配成艇和艇队建制,组织实习,形成战斗单位,然后调往各军区海军。
三在训练学员的同时,学校负责筹建青岛鱼雷艇基地,包括码头、轮机修理所、鱼雷检查所等设施。
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海军快艇学校仅用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就匆匆开学了。学校训练用的6艘鱼雷艇均是向前苏联购买的旧艇。这些旧艇艇体为铝质,排水量20吨,装有450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学校将学员和6艘旧鱼雷艇按照建制组成鱼雷艇中队。学校训练方法极其独特,既不像一般军校,也不像一般部队,两者兼而有之。他们在课堂教育结束后,随即带领学员上艇实际操作。学员们在实习过程中逐步建立和执行鱼雷艇部队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和熟悉各种战斗部署。经过一年零两个月的培训,共培训出897名学员。这897名学员共配备到42艘鱼雷艇上,成立了4个鱼雷艇大队。
至此,海军的鱼雷艇部队正式列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其中,东海海区的鱼雷艇部队于1954年11月14日在浙东海面首次参战就击沉了国民党海军护卫舰“太平”号,充分显示了鱼雷艇这一人民海军新的海上作战兵器的独特的作战能力。中央军委通令嘉奖了这个大队。
“太平”号护卫舰原是美国海军的“戴克尔”号护卫舰,二次大战后,由美国赠送给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戴克尔”号等几艘护卫舰一到中国,就分别被命名为“太平”号、“太康”号、“太昭”号等舰名,意在保证国民党政权“永远太平”。经过国民党海军的改装,主要装备有76.2毫米和40毫米炮各2座,20毫米机关炮10门,全舰拥有官兵200余人,成为国民党海军的主力舰只。
“太平”号护卫舰加入国民党海军后,尽管参加过“南进舰队”,在爱国将领林遵的领导下收复了南沙群岛,但其整个一生是罪恶累累的。
1948年10月,驻黄海岸边的侯镜如17兵团面临被我围歼的困境,“太平”、“太康”等舰紧急为该兵团运送弹药,并对我军进行炮火攻击。
1949年间,“太平”等舰多次为国民党政府偷运文物、黄金、人员逃往台湾。并于同年8月始到渤海湾内封锁我港口,炮击我货轮,甚至游戈于秦皇岛葫芦岛、塘沽、营口等沿海水域。
1949年10月23~28日,我军3个多团和部分船工、民工9086人在解放金门岛的战斗中失败,大多数人壮烈牺牲,一部分被俘。在这次战斗中,国民党守军达4万人,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司令黎玉玺少将又乘坐“太平”号舰,率领“202”、“南安”前来增援,并多次驶近水深仅6尺的古宁头近海,用枪炮射击我军官兵。“太平”号军舰在这次战斗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此后,由于我海军刚刚成立,作战能力还很薄弱,“太平”号护卫舰多次作为舰队旗舰行驶在温州湾、三门湾和台州湾,指挥其他军舰对我海区实施窜扰破坏、炮击,抢劫我渔船、货船,给我沿海军民带来极大的威胁。为此,浙江前线指挥部决定利用时机击沉“太平”号。
1954年10月25日,前指司令员张爱萍抵达高岛海军观通站,亲自观察核实“太平”号窜犯沿海的情况。1954年11月1日,我海军鱼雷艇大队的6艘排水量22吨、最高航速46节、艇身左右两侧各配有口径450毫米鱼雷发射管的鱼雷艇在政治指导员朱洪喜和副中队长铁江海的率领下,从舟山的定海港启航到达高岛,一连在海上隐蔽了13个昼夜。
11月14日零时5分,高岛观通站发现了“太平”号护卫舰,4艘鱼雷艇在观通站的引导下向敌舰接近,当距“太平”号20~30链时,4艘鱼雷艇先后向敌舰发射鱼雷。
“太平”号护卫舰命中鱼雷之时,我鱼雷艇已安全撤离。敌舰中雷后盲目对空射击,以为是飞机临空投弹。之后,失去动力的“太平”号在海上漂泊3个多小时,3艘国民党军舰从大陈岛前来援救,并企图拖返修复。
当日7时42分,“太平”号舰体逐渐下沉,在高岛方位140度、距离18海里的海面沉没。
“太平”号的被击沉,引起了龟缩在台湾的国民党各界人士的惊恐,给了国民党当局“当头一棒”。消息传出后,台湾高级官员在24小时内两次召开紧急会议商议对策,甚至连一贯大唱赞歌的美国报界也惊呼:“太平”号被击沉,“证明共产党中国现在拥有很大的海军力量”。而在这同时,我前线指挥部乘胜进攻,分别击沉国民党海军的“中权”号登陆舰、“洞庭”号炮舰,击伤“大和”号护卫舰、“衡阳”号修理舰,更加沉重地打击了台湾当局。
鱼雷艇首战告捷,更得到人民海军的重视,促使中国加快了鱼雷艇的研制步伐。这同时,前苏联在1955年初转让旅顺军港时,又一次性有偿向中国转让了39艘小型鱼雷艇。尽管如此,人民海军自然没有减慢根据中苏“六四协定”转让中国的6602木质双管鱼雷艇的建造速度。
1955年2月,由前苏联从1954年起提供全套产品设计图纸资料,分批提供艇体半成品和器材设备,并派遣专家来华指导建成的第一艘鱼雷艇开工,同年12月建成。从1955年2月到1959年5月,芜湖造船厂共建造了51艘“转让制造”的鱼雷艇。在第一批20余艘鱼雷艇使用国外进口材料、设备制造完工以后,艇体木材向国外订货遇到了困难,如不及时设法改用国产木材,必然影响后续艇的制造进度,尽管中国境内森林资源较丰富,然而,要从中选出合格木材并非易事。
用于制造鱼雷艇艇体的木材不仅要选用特定的产地生长的特定的树种(落地松),而且选用的每一根木材还要区分根、杆、梢等不同部位及各部位向阳背阳状况。用材选定后还要做扭应力、抗压力等各种技术性能的检验。
因为稍不合格,制造出的艇体的强度就会降低,耐海水腐蚀性能就会下降,艇只行驶速度就会减慢。艇体建造过程中,对木材加工过程的要求也比较严格,特别是木材胶合技术,当时在中国还是一门崭新的技术。工人们对此较陌生,经过工厂工程技术人员和驻厂军事代表的精心研究、反复实验,终于解决了一个个难题,用进口半成品装配建造第一批艇后,从第二批艇开始即用进口木材由船厂自行加工胶合建造。从1957年制造的第25号艇开始,用国产木材取代了进口木材。
<img src="https://imgchr.com/i/EDqh80"/>

与单艇独雷击沉洞庭号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