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蔬菜农药残留的论文怎么写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根据其来源大致可分为植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和抗生素等。由于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的毒性较小、不污染环境以及病虫害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生物农药已成为一类重要的农药,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生物农药在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研究开发与生产脱节,科研成果不能成功转化为生产力,造成我国生物农药发展不能进入正常的轨道。 二是由于许多生物农药的有效成分为活体微生物,而其产品制剂化技术要求高,加上我国生物制剂的剂型及其工艺水平落后,致使活体微生物农药的制剂化成为生物农药发展的一个瓶颈。 三是生产企业规模小,其中乡镇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条件差,缺乏技术人员和资金,且品种单一,易受市场的冲击。 四是由于生物农药作用和见效时间慢,加上绝大部分农民还没有综合防治、保护环境和农业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要求,致使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存在困难。 尽管生物农药发展缓慢,在整个农药中所占份额还比较小,但生物农药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方向。为实现我国生物农药的快速发展,从事生物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单位、人员必须解思想,以生产和市场为导向来开展工作,要建立能良性循环发展的生物农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体制,调整科研和生产之间的关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加强攻关,强化作用机理、毒性、残留以及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等研究,解决生物农药发展的瓶颈问题;要加强推广和普及生物农药的力度,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增进农民对生物农药的了解,推动生物农药的广泛应用;国家对于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应采取倾斜政策,扶持和促进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使之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2、蔬菜在病虫害防治上存在哪些问题?
常用的四种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农业方法:
一、清园
一茬蔬菜收获后,很多附在蔬菜残枝上的病菌散落田间,进人土壤中,成为下茬蔬菜的污染源。因此菜农应在蔬菜生长后期加强病害防治,直接减少病原菌基数,并且在每茬蔬菜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残枝菜叶,对易感根系病害的蔬菜还要清除残根。
二、深耕
深耕的目的是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一般要求每次收获后深耕40厘米,借助自然条件,如低温、紫外线等,杀死一部分病菌。
三、消毒
在夏季蔬菜换茬间隙,深耕后灌足水,盖上塑料薄膜进行高温消毒,使土层1O厘米处最高温度达70℃,能够杀死大量病菌,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防控方法。
四、换土
对一些较为固定、品种选择余地小而且投资大、效益高的蔬菜设施栽培,如日光温室,可采用去老土换新土的办法控制土传病害。换去耕层表土,用无毒表土补充。
对蔬菜病虫害进行农业防治可以提高蔬菜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可以降低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成本,省工、省时、提高功效,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
3、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最正确的防治措施,如何科学正确的进行?
在种植设施蔬菜的过程中对于病虫害的预防除了物理、生物防治,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为化学防治。不过我们农民应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蔬菜在质量上的安全化。对症用药,做到农药应用过程中的适时化及适量化用药,注重交替用药。
在熟练掌握对症下药方法的前提下,要做到对病虫害的准确识别,尽量选择合适的药剂,当多种病虫同时出现的时候,可以进行混合用药,不仅能够降低化学性农药的实际用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杀虫谱,特别是与一些击倒力相对较强的农药进行混用,有助于延长其持效期。
要注意药物的混配禁忌,混用时不应让有效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影响其有效成分分解。多数杀菌剂和杀虫剂是不能添加叶面肥的,因为叶面肥中的金属元素往往与农药发生反应,只要混加后出现浑浊、沉淀、变清、不溶解,轻则农药失效,重则作物受害。
设施生产当中的防治病虫害方法比较常见的是喷雾方法,不过该方法的应用会对温室内部的湿度产生严重影响,提升室内湿度,尤其是阴雨天时,会使病虫害不断蔓延。
因此,流芳建议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可以应用新型的喷雾及时,积极倡导静电喷雾器的有效应用,采用低容量或者是超低容量的专业化喷雾技术来进行药物使用。
在封闭设施内部代替喷雾法,既能够减少用药量及最终的施药次数,使农药残留得到进一步降低,进而延缓病虫害的抗药性,还可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扩大灭杀害虫病菌的范围。
总之,农作物病害从病源防起,打破病害生存空间,阻断病害传播途径,是预防病害的最有效的方法。
4、如何预防蔬菜的病虫害
(1)要施用腐熟的粪肥,避免未腐熟粪肥引诱和孽生地下害虫。
(2)深翻地,既可以直接杀死部分害虫,也可以方便鸟类取食部分害虫。
(3)春灌和秋灌措施既可以直接淹死一些害虫,也可抑制其他害虫的活动。
(4)清除田埂周围的杂草,减少虫源和病原宿主。
(5)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试验,避免因潮湿引发病害。
(6)出现少量病株时应及时拔除并销毁,避免病情蔓延。
牧草种类繁多,试验点有可能承担当地生产或之前试验中从未种植过的牧草试验任务。在认真学习试验方案、掌握关键技术要点的基础上,试验点应提前做好准备,重点防范该种牧草可能引发的一些突发性病虫害。发现病虫害后,应及时联系当地植保部门或相关科研单位进行诊断,及早防控,避免对试验造成严重影响。
5、蔬菜与种植论文3000字长
以下是我农推硕士的两篇作业,供参考,要单独写要花不少功夫的,参考可以,但希望能够自己思考完成,这才对得起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祝健康愉快!
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摘 要:攀枝花具有全国少有的独特光热资源,是全国六大蔬菜优势产业发展区之一,本文旨在分析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以期为今后发展之借鉴。
关键词:攀枝花 蔬菜产业 优劣势
1 攀枝花农业气候条件[1]
攀枝花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8°08′-102°15′,北纬26°05′-27°21′。攀枝花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著称。具有夏季长、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气候干燥、降雨高度集中、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候垂直差异显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等特点。据气象资料1,年平均气温20.5℃左右,年平均日照2500小时左右,无霜期350天左右。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10℃以上。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26℃左右。年总降水量760在1200毫米之间,降水量高度集中在6~10月,占年降雨量的90%左右。从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亚热带至北温带的多种气候类型。
2 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历史及现状[2][3]
1979年以前,攀枝花蔬菜均采用露地种植,自1964年建市至70年代末,空守优越的光热资源,全市大量从外地调入蔬菜满足城镇消费。1979年,攀枝花开始引进地膜栽培技术栽培蔬菜,蔬菜的上市时间提前1个月左右,产量和质量得到极大提高。80年代,以米易、仁和为重点的早春地膜蔬菜得到快速发展,80年代中期,攀枝花被国家命名为“南菜北调”基地,蔬菜远销“三北”市场。1986年以后,在米易的开始采用塑料中、小拱棚种植蔬菜,蔬菜上市时间再次提前,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90年代,开始试验研究大棚种植蔬菜,2000年后开始大力发展,2003年达5000亩,2005年达12000亩,到2013年,全市设施(大棚、中棚、小棚、地膜)蔬菜种植面积19.7万亩,产量64.6万吨。其中冬春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2.4万亩(其中大棚蔬菜面积6.1万亩),产量39.5万吨,产值超过12亿元。2000-2006年,大棚材料以竹木居多,2007年以后,经久耐用的水泥立柱、钢架大棚开始成为主流。大棚设施的利用,攀枝花早春蔬菜的上市时间最早提前到12月,最迟4月底上市,上市时间正处于海南、广西等热带地区和其他产区之间的空档,产量也达到了极高水平,比露地蔬菜产量增加了2-4倍,产值增加3-6倍,全市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2万元。如大棚番茄、黄瓜产量高可达3万斤/亩,最高产值超过7万元/亩。
经过30多年发展,攀枝花已经形成了以米易县安宁河流域、盐边县二滩水电站库区、仁和区大河流域为主的冬春设施蔬菜基地。目前正在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调减小麦等低效作物面积,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效节水、水肥药一体、绿色防控等措施,增加冬春蔬菜种植面积。
3 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3.1光热资源优势
四川省攀西地区是全国六大蔬菜产业发展优势区域之一[4],特别是攀枝花干热河谷区,由于冬春几乎无雨,气候干燥,光照充足,冬春季节气候温暖,有“天然温室”之称,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0℃,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蔬菜可冬春露地生产。采用地膜、小拱棚、中棚、大棚等设施栽培,上市时间提前,产量可大幅提高。
3.2产量、质量优势
由于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攀枝花蔬菜产出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露地栽培的番茄、黄瓜等平均亩产6000公斤以上,大棚种植平均亩产10000公斤以上,最高可达15000公斤/亩。同时由于气候条件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增进外观色泽,蔬菜的整体质量好。
3.3季节优势
攀枝花冬春蔬菜上市时间为上年12月到次年4月底,这个时段全国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上市,处于市场供应空档期,蔬菜产品供不应求,季节优势明显。攀枝花蔬菜销往北方各大城市和周边成都、重庆、昆明等大中城市。
3.4经济效益优势
由于蔬菜产量高、质量好、错季上市等优势,攀枝花蔬菜价格多年来一直很好,农民种植蔬菜的经济效益显著,农民种植冬春蔬菜平均亩收入超过1万元,种植大棚蔬菜平均为收入超过2万元。攀枝花冬春蔬菜基地普遍实行“菜稻<水旱>轮作”模式,每年蔬菜收获之后,种植一季水稻,水稻平均单产也排在全国前列,平均亩产800公斤为平常,最高可达1000公斤/亩,达到了“吨粮田,两万元”的水平,远超省上提出的“千斤粮,万元钱”的发展目标。
3.5生态优势
攀枝花冬春蔬菜实行“菜稻轮作”模式,通过水稻的种植,有利于改良土壤,极大地减少了土传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施用量,对保证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还大力推广“畜-菜-稻”和养结合模式,发展循环农业,提高了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4 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劣势
4.1自然灾害
4.1.1低温冻害
攀枝花每年冬春季节均有不同程度的低温冻害,对冬春蔬菜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常年份影响较小,仅一些海拔较高、低洼地带、平地等易沉积冷空气的地方易受冻害,绝大部分蔬菜基本不受影响。极端年份的低温会造成极大损失,如大面积霜冻、山顶长时间积雪、罕见冬春阴雨、河谷降雪等。如1983年全市罕见的普降大雪、2000年大面积低温霜冻、2013年12月-2014年2月连续5次低温、雨、雪、霜,造成了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作物大面积受灾。
4.1.2干旱
攀枝花每年11月至次年6月长达半年多的干旱,对一些缺水区域的蔬菜生产造成了影响。同时也蔬菜生产规模的扩大。
4.2基础设施制约
4.2.1交通
尽管攀枝花近年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蔬菜产品不管是运往北方,还是运往成都、重庆、昆明销售,运输距离较远,运输费用占了销售成本的大头。
4.2.2水利
由于每年干旱的时间长,很多区域缺水严重,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壮大发展。
4.2.3运销设施滞后
尽管近年已经建设了一些气调库、冷库、制冰厂等基础设施,但攀枝花蔬菜运销环节的冷链建设总体滞后,预冷、冷链运输等不能做到无缝连接,不能有效减少蔬菜运输途中消耗,延长货架寿命。同时,蔬菜批发市场建设、价格信息和产销信息平台建设等也滞后,使蔬菜交易在便捷性、信息及时性等方面落后与山东、海南等蔬菜主产区。
4.3山地环境制约设施农业发展。
由于攀枝花地处山区,设施蔬菜,特别是大棚蔬菜要发展,必须得对破碎、零散的山地进行整理,通过山、水、田、路综合整理,建成标准化的农田,才能发展标准化的设施蔬菜产业。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民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投入。如米易县白马镇一亩高标准农田(统一标准的尺度的田型、节水设施、水泥立柱钢架大棚、棚膜等)农民需要投入超过2万元(不包括国家在田型调整、节水设施、钢架大棚方面给农民的3000多元补贴和农民土地之外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5 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展望
5.1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冬春设施蔬菜是攀枝花河谷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尽管投入大,但产出高,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高。今后,攀枝花设施蔬菜产业是一项重点发展产业,预计到2020年,冬春设施蔬菜面积将超过20万亩。
5.2加强调整品种结构
目前,攀枝花冬春蔬菜种植的品种仍然是传统的大宗品种,今后需要加强品种结构调整,引进发展更多新奇、珍稀的蔬菜品种,改善品种结构,以进一步提高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
5.3推进标准化生产
随着攀枝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方是走标准化、机械化之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适宜山区的中小型农机具,逐步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省力化,提高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
——————————————————————————
农业标准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以攀枝花设施蔬菜为例
摘 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攀枝花设施蔬菜为例,简述标准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
关键词:园艺植物 标准 应用
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园艺植物生产标准化是以获得园艺植物的最佳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对园艺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以制定和实施标准,以及贯彻实施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过程。
近年来,攀枝花大力推进早春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制订并推广土地标准化整理、设施配套、温室栽培、水旱轮作、水肥药一体、冷链保鲜运输等标准化措施,使攀枝花蔬菜产业发生了质的飞跃,产量、质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大幅增加,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高,初步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
1标准化实施前的攀枝花蔬菜生产
1.1土地
由于攀枝花地处山地,地形破碎,农用土地细碎化严重,多数情况下,土地呈零散分布,地块形状不规则,面积大小不一。
1.2施肥
人工施肥,有土施、淋施等方式,耗时、费力,劳动力投入成本大,效率低。
1.3灌水
灌水方式有挑水浇灌,有大水漫灌,水用量大,浪费水源,人力投入大,效率低。
1.4植保
采用手动或机动方式防治病虫害,病虫种类多,散布广,传播快,农药用量大,费时、费力、费钱、不安全。
1.5保温防冻
有草棚、地膜、小棚、中棚等,不统一,不规则,不利于机械等操作,技术无法统一。
1.6采摘
随意采摘,不分级,不保护,不包装,产品外观质量差,损耗大。
1.7运输销售
自己运到市场销售,不包装,不预冷,不分级,运输损耗大,销售价不高。
2实施标准化之后的攀枝花蔬菜生产
1.1土地
把农民分散、细碎、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田地集中起来,统一成片整理,通过田型调整,建成高标准农田,使所有农田长、宽标准一致,然后再分给农民,解决了土地细碎化问题,有利于使用统一的材料建设温室大棚、节水设施等。
1.2施肥、灌水、施药
在建设高标准农田时,配套建设了沟渠、田间道路等外围设施,建设了蓄水池、过滤池,在田间地膜下铺设滴灌设施,灌水时,把农药、肥料和水一起灌进土壤里。达到了省时、省工、省力、节本的目的。
2.3植保
采用大棚栽培和水旱轮作后,病虫害大大减少,限制了病虫害的传播范围,减少了农药使用,减少劳动力投入,采用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等诱杀病虫,合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2.4保温防冻
统一采用了规格一致的水泥立柱、钢架和棚膜,使水泥立柱、钢架、棚膜成为了温室大棚的标准“配件”,可以批量工厂化生产,可以随时替换损坏部分,使“配件”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温室大棚的建设成本也整体下降。
提高了保温能力,保温效果好,蔬菜产量高、质量好,效益提高。
小型农用机械能够在棚内作业,减少了依靠人工耕地的投入。
蔬菜成熟上市时间提前15-20天,抢占了时间优势,销售价格高,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2.5采收、运输、销售
按照采收标准、分级标准,适时采收、分级、包装,进入气调库、冷库进行预冷、保鲜,使用冷藏车、冰瓶等进行运输途中保温,减少中间损失。
2.6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标准化蔬菜生产的推广,施肥、施药、灌水等环节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降低30-50%。早春蔬菜的上市时间最早提前到12月,最迟4月底上市,上市时间正处于海南、广西等热带地区和其他产区之间的空档,产量也达到了极高水平,比露地蔬菜产量增加了2-4倍,产值增加3-6倍,全市大棚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2万元。如大棚番茄、黄瓜产量高可达3万斤/亩,最高产值超过7万元/亩。
6、油菜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推荐到OA图书馆进行查询。
7、蔬菜的病虫害与防治
1、农业防治。在小范围内避免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对养苗田加强管理,及时防版治,避免将虫带权入本田;及时清除田园内残株落叶或立即翻耕,可消灭大量虫源。
2、物理防治。小菜蛾有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每30亩菜田设置1盏灭虫灯效果更好。
3、生物防治。使用1.8%阿维菌素2000-2500倍液或BT粉剂对小菜蛾有很好的防效。
4、化学防治。防治适期: 掌握卵孵化盛期到2龄前用药剂。常用药剂:25%菜喜悬浮剂1000~1500倍(多杀霉素)、安保1000倍、除尽1200-1500倍、15%安打3500~4000倍、1.8%阿维菌素(虫螨光、爱福丁、爱力螨克)。
2000~3000倍、BT苏云金杆菌1000~1500倍液、5%抑太宝2000倍液,或20%灭幼脲1号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500-600倍液,也可用5%锐劲特2500倍或40%丙溴磷乳油40克效果更佳。施药方法:圈点法进行叶背和叶心喷雾。
8、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如何做到科学合理用药?
应根据百病虫害发生情况选准适宜农药,并且合理配制浓度,同时避免重复使用一种农药,切忌随意混用农药,并避开高温期施药。施用过度除草剂的器械一定要清洗干净后才能再用。发生轻微药害时,可通过加强肥水管理问,恢复蔬菜正常生育机能。
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根据防治对象用药,如杀菌剂甲霜灵和瑞毒霉对各种蔬菜霜霉答病、早晚疫病等高效,但不能防治白粉病。播种或移栽前,可进行苗床、棚室施药消毒、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看天回用药,棚室蔬菜不宜在阴雨天喷药,以免空气湿度过大降低防治效果或诱发一些病害,可采用烟雾法和粉尘法答施药。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成虫,银灰膜避蚜防病,黑光灯诱杀菜蛾、棉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