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关与的海啸文献资料

关与的海啸文献资料

发布时间:2021-07-13 23:30:36

1、谁可以提供有关自然灾害方面的文献资料

自然灾害的概述
(natural disaster/natural hazard)
“自然灾害”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人类要从科学的意义上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地球上的自然变异,包括人类活动诱发的自然变异,无时无地不在发生,高低温试验箱当这种变异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时,即构成自然灾害。因为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包括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灾害都是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繁多。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内涝、高温、雷电、大雾、灰霾、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道路结冰、龙卷风、冰雹、暴风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发展
凡危害动植物的各类事件通称之为灾害。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海啸;将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之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灾害形成的过程有长有短,有缓有急。有些自然灾害,当致灾因素的变化超过一定强度时,就会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几秒钟内表现为灾害行为,像火山爆发,地震、洪水、飓风、风暴潮、冰雹等,这类灾害称为突发性自然灾害。旱灾、农作物和森林的病、虫、草害等,虽然一般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成灾,但灾害的形成和结束仍然比较快速、明显,所以也把它们列入突发性自然灾害。另外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是在致灾因素长期发展的情况下,逐渐显现成灾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环境恶化等,这类灾害通常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则称之为缓发性自然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由此还可以导生出一系列其它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部淡水极度匮乏,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了氟病,这些都称为衍生灾害。
当然,灾害的过程往往是很复杂的,有时候一种灾害可由几种灾因引起,或者一种灾害因会同时引起好几种不同的灾害。这时,灾害类型的确定就要根据起主导作用的灾因和其主要表现形式而定。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特征
突然、是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通常是剧烈的,其破坏力极大。持续时间有长有短。灾难包括了很多因素,它们会引起受伤和死亡,巨大的财产损失以及相当程度的混乱。一次灾难事件持续时间越长,受害者受到的威胁就越大,事件的影响也就越大。另一个影响灾难程度的主要特征,是人们是否获得了足够的预警。
自然灾害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它们突然、有力,无法控制,引起破坏和混乱,通常很短暂,有最低点,有时可以预报。
[编辑本段]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难影响行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种:
⑴灾难会带来实质性的创伤和精神障碍;
⑵绝大多数的痛苦在灾后一两年内消失,人们能够自我调整;
⑶由灾难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碍非常少见;
⑷有些灾难的整体影响可能是正面的,因为它可能会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⑸灾难扰乱了组织、家庭以及个体生活。
自然灾害会引起压力、焦虑、压抑以及其它情绪和知觉问题。影响的时间以及为什么有些人不能尽快适应仍然是未知数。在洪水、龙卷风、飓风以及其它自然灾害过后,受害者表现出恶念、焦虑、压抑和其它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持续一年。
一种极度的灾难的持续效果,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即经历了创伤以后,持续的、不必要的、无法控制的无关事件的念头,强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愿望,睡眠障碍,社会退缩以及强烈警觉的焦虑障碍。
[编辑本段]中国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七大类。
1、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灾害
海洋灾害主要有如下种类:
(1)风暴潮:包括台风风暴潮、温带风暴潮;
(2)海啸:分遥海啸与本地海啸2种;
(3)海浪:包括风浪、涌浪和近岸浪3种,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风浪、气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带灾害:如海岸侵蚀、滑坡、土地盐碱化、海水污染等;
(7)厄尔尼诺的危害。
3、洪水灾害
(1)暴雨灾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灾害
(1)构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矿山地震;
(4)水库地震等;
5、农作物生物灾害
(1)农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种,小麦病害50种,玉米病害40多种,
棉花病害40多种及大豆、花生、麻类等多种病害;
(2)农作物虫害;主要有水稻虫害252种,水麦虫害100多种,玉米虫害52种,棉
花虫害300多种,及其它各种作物的多种虫害;
(3)农作物草害:约8000多种;
(4)鼠害。
6、森林生物灾害
(1)森林病害:2918种;
(2)森林虫害:5020种;
(3)森林鼠害:160余种。
7、森林火灾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但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灾害主要有:
一、地质灾害
自然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后果,会给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将这种现象称为地质危害。地质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灾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粘粒、石块、粘度大,成稠泥状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对居民点的危害;对公路、铁路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向下滑动的现象叫滑坡。俗称“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条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部连续状态时,才可能具备向下滑动的条件。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坡速度、滑坡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动能有关。
滑坡的活动时间:主要与诱发滑坡的各种外界因素有关,如地震、降雨、冻融、海啸、风暴潮及人类活动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岩)的地质现象。
按崩塌体物质的组成,崩塌可分为土甭和岩崩两大类。
崩塌的活动时间:崩塌一般发生在暴雨及较长时间连续降雨过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强烈地过程中;开挖坡脚过程中之中或稍后一段时间;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强烈的机械振动及大爆破之后。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区为我国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区。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于长期干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的地壳变形现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还会引起火灾、水灾、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等次生灾害。
二、 洪涝及其它灾害
(一) 雨涝。雨涝是指大范围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发,江河水位陡涨,洪水泛滥,致使农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设施等遭到淹没的洪涝灾害,以及低地积水难排,造成作物减产失收的渍涝灾害。
(二) 洪水。洪水灾害是指水流脱离水道或人工的限制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三) 凌汛灾害。凌汛灾害是因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显上涨并引起灾害的现象。
(四) 地震灾害。地震水灾是指因地震而诱发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坝造成的洪水灾害。
三、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
大风的危害: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根据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归纳为机械损伤、风蚀、生理危害、影响农牧业生产活动等几个方面。台风在大风危害中的破坏力最为突出。
四、热带气旋灾害。热带气旋是一种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性涡旋。
强烈的热带气旋伴有狂风、暴雨、巨浪、风暴潮,活动范围很广,具有很强的破坏力,是一种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五、冰雹灾害。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据冰雹大小及其破坏程度,可江宝还分为轻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级。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六、海洋灾害
(一) 风暴潮。来自高纬地带的冷空气与来自海上的热带气旋通过交互影响,使沿海大风与巨浪接连发生,因此形成风暴潮。西太平洋是生产风暴潮最多的地区。
风暴潮的类型:台风型;冷高压配合黄、渤海气旋型;横向冷高压型;强孤立黄、渤海气旋型;强蒙古低压型;
风暴潮灾害的空间分布。我国的风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从北到南是:莱州湾;江苏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门;温州台州、沙埕至闽江口;广东汕头至珠江口;雷州半岛东岸及海南岛东北部沿海。
(二)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
灾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等天气系统引起并在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灾害性海浪按天气系统类型:冷高压型(也称寒潮型);台风型;气旋型;冷高压与气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冻结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极地海域和某些高纬度区域是突出的海洋灾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灾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坏海洋工程设施、航道设施,或撞坏船舶造成重大海难;阻碍船舶航行,损坏螺旋桨或船体,并实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锁港湾,使港口不能正常运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费用;使渔业休渔期过长和破坏还是养殖设施、场地等,造成经济损失。
海冰灾害主要出现特点:我国冬季易于结冰的渤海、黄海北部和辽东半岛沿海海域,以及山东半岛部分海湾。
(四) 海啸。海啸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的由于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灾害。
海啸形成的条件:引起海啸的海底地震震源较浅,一般要小于20公里至50公里;震级一般在里氏震级的6.5以上;必须有海底的大面积垂直运动;发生海底地震的海区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横跨大洋的大海啸,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啸的危害:海啸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向岸行进的“水墙”,并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还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对人类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地环境条件下突发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围内在一段时间中的海水变色现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体外排泄或死亡后分解的粘液,翻盖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从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动物摄食后造成鱼、虾、贝类等中毒死亡。有的还会使脊椎动物和人类在食用后中毒死亡;在以下几节中,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危害面积大的自然灾害进行介绍,同时介绍一些防灾救灾的措施。

2、关于海啸的资料或知识神马的,简单一点,做小报用

海啸,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自然力。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3、海啸的资料。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过后一片狼藉
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在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1]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

海啸抓拍(14张)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海啸的起因
简介
地球的终极毁灭者,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自然力:海啸

海啸图片集萃(20张)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过后一片狼藉
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在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1]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

海啸抓拍(14张)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编辑本段海啸的起因

海啸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海啸过后(16张)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至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海啸来袭之前,海潮为什么先是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海面下落的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造成的:地震发生时,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抬升和下降。这时,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抬升和下降,然后就形成了海啸。
海啸的分类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4、有关海啸的资料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过后一片狼藉
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在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1]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

海啸抓拍(14张)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海啸的起因
简介
地球的终极毁灭者,是地球上最强大的自然力:海啸

海啸图片集萃(20张)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 海啸在许多西方语言中称为“tsunami”,词源自日语“津波”,即“港边的波浪”(“津”即“港”)。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观察、预测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阻止它们的发生。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在海洋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
智利地震引发海啸过后一片狼藉
由地震引起的波动与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层波动,而地震所引起的水体波动是从海面到海底整个水层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啸。此外,陨石撞击也会造成海啸,“水墙”可达百尺。而且陨石造成的海啸在任何水域也有机会发生,不一定在地震带。不过陨石造成的海啸可能千年才会发生一次。 海啸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在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1]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

海啸抓拍(14张)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 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海啸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编辑本段海啸的起因

海啸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激起的巨浪,在涌向海湾内和海港时所形成的破坏性的大浪称为海啸。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只在出现垂直断层、里氏震级大于6.5级的条件下才能发生。当海底地震导致海底变形时,变形地区附近的水体产生巨大波动,海啸就产生了。

海啸过后(16张)海啸的传播速度与它移行的水深成正比。在太平洋,海啸的传播速度一般为每小时两三百公里到1000多公里。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上造成灾害,正在航行的船只甚至很难察觉这种波动。海啸发生时,越在外海越安全。 一旦海啸进入大陆架,由于深度急剧变浅,波高骤增,可达20至30米,这种巨浪可带来毁灭性灾害。 海啸来袭之前,海潮为什么先是突然退到离沙滩很远的地方,一段时间之后海水才重新上涨? 大多数情况下,出现海面下落的现象都是因为海啸冲击波的波谷先抵达海岸。波谷就是波浪中最低的部分,它如果先登陆,海面势必下降。同时,海啸冲击波不同于一般的海浪,其波长很大,因此波谷登陆后,要隔开相当一段时间,波峰才能抵达。 另外,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震中附近,那可能是另一个原因造成的:地震发生时,海底地面有一个大面积的抬升和下降。这时,地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也随之抬升和下降,然后就形成了海啸。
海啸的分类
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说,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 “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 “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

5、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什么时候

中国对于海啸灾害的文献记载始于公元前左右(指公元前纪年就要结束的时候),当时称之为海溢、海立。

6、海啸的文章

当时印尼海啸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关于海啸的读书报告,不然删节后摘一些帖给楼主看下吧:

关于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严重摧残生命,造成财产损失。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它们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存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不管源自何处,海啸都要经历三个部分交叉却又有显著差异的物理过程:首先,由某种搅动水体的力产生海啸。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然后,海啸从爆发源附近的深海处传到浅海岸地区。在开阔的海洋中海啸波的速度可以超过每小时700千米,令长度一般的海滔相形见绌,从一个浪头到另一个浪头的距离有时竟超过100千米。但是因为在开阔的海面上浪头的高度小于1米,所以对过路船只并不能造成什么损害。最后,淹没陆地。沿着海滨,灾害性的海浪可能冲上海岸,横扫一切,引起的生命、财产损失比地震本身还大。在这些过程中,人们对传播阶段了解最多,然而产生过程和淹没过程却难于进行计算机模拟。在预测未来远源海啸将会袭击何处以及指导灾难调查和营救过程中.精确的模拟都是非常重要的,其重点必须放在可能会遭到最严重袭击的地区.

总的来说,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的材料表明,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而本次印尼的海啸,正是海底地震引起的“下降型”地震海啸。
历史迹象表明,海啸引起的灾难面广而且是毁灭性的。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冲击了整个太平洋。猛烈的海啸能到达非常远的地方:能将毁灭性的能量从其源头传到数千千米之外海岸。夏威夷因其处于海中央.极易遭到这种席卷整个太平洋的海啸的袭击.自1895年以来.12次灾害性海啸袭击了夏威夷。在最惨重的海啸事件中,源于几乎达3700千米外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的杀人波浪于1946年在夏威夷夺去了159人的生命(见后面框内文字)。来自如此遥远的海啸都能够出乎意料地造成灾难。

历史上部分重大海啸
时间 地点 浪高 成因
1586年7月9日 秘鲁 24米 地震
1746年10月28日 秘鲁利马 24米 地震
1854年12月23日 日本东海道 28米 地震
1871年3月2日 印尼苏拉威西 25米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1877年5月10日 智利 21米 地震
1896年6月15日 日本三陆 38米 地震
1899年9月10日 阿拉斯加湾 60米 地震和泥石流
1917年6月26日 萨摩亚群岛 26米 地震
1933年3月2日 日本三陆 29米 地震
1946年4月1日 阿留申群岛 35米 地震
1960年5月22日 智利 25米 地震
1964年3月28日 阿拉斯加湾 70米 地震
1994年6月3日 印尼东爪哇 60米 地震
1998年7月17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 49米 地震

减少海啸危害依赖预报

目前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得不错。当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将地震的位置、震级和类型输入电脑,即可分析出它是否会造成海啸、海水波动程度及其传播方向,然后就可尽快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通知居民撤离。1946年,Alentian群岛位域的一次地震激发起一场海啸,海啸掀起的巨大波浪导致了夏威夷群岛上159人丧生。作为反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监测委员会(NOAA)事后在夏威夷建立了一个海啸报警中心站。 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爆发了一次强烈地震,地震酿成了一场海啸大灾难,这使得阿拉斯加、加利檑尼亚、俄勒冈州的111人丧生。此次惨案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监测委员会在阿拉斯加_州辟建了第二个海啸报警中心站。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曾在日本造成严重破坏。目前日本地区每当发生较大地震时,日本政府都对其后的海啸进行严密监视,确定是否发出海啸警报。而在环太平洋,也已经设立了一些海啸的监测系统。例如美国,设立的海底记录仪,在海啸浪峰通过的时候.海底记录仪就根据压在其上之水的额外数量探测出压力的增加。就是在6000米深处.这种灵敏的仪器也能探测出不高于仅仅l厘米的海啸。船舶和风暴引起的波浪不会被它探测出来.因它们的波长短,并且就像潮流一样.其压力的变化不能传播到洋底。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和日立造船技术研究所在离日本高知县室户岬1 3千米的太平洋海面上,设置一座“GPS海啸仪”的实验装置,实时捕捉巨大地震引起的海啸。该实验装置是一个全长约16米、直径3.4米的圆筒形特大浮标,上部7.5米露出海面,顶端的GPS天线可接发卫星的信号,并每秒测定出海面的变化,精确到2厘米~3厘米,传送到室户岬测侯所的基地局,由研究小组判定是否发生海啸并报告给有关部门。据说在海啸到达陆地前约1 0分钟就能观测海啸。将来把该浮标装置设置到更远的海域,以便更早地预测海啸的发生毒制定防灾对策,减少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 灾害地质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GPS海啸仪诞生 海洋世界2004.5
3. 海啸 Gonz.,FI 冉隆华 科学(中文版) 1999
4. “死亡之波”—海啸成因探索 王建华 Monas.,R 世界科学 1999
5. 追根寻源话海啸 高华根 地球 1989
6. 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地震引起海啸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涨洪由 李怀英 国际地震动态 1994
回答者:恨尘风 - 秀才 三级 11-18 11:15

--------------------------------------------------------------------------------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Thank you very much!
十分感谢!我要找的资料你全部给我了!太感谢你了!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不好
0% (0)

其他回答 共 6 条


回答者:也问森 - 魔法学徒 一级 11-17 19:58

--------------------------------------------------------------------------------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浚

7、谁知道关于海啸的资料。

当时印尼海啸的时候我写过一篇关于海啸的读书报告,不然删节后摘一些帖给楼主看下吧:

关于海啸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严重摧残生命,造成财产损失。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它们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存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不管源自何处,海啸都要经历三个部分交叉却又有显著差异的物理过程:首先,由某种搅动水体的力产生海啸。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然后,海啸从爆发源附近的深海处传到浅海岸地区。在开阔的海洋中海啸波的速度可以超过每小时700千米,令长度一般的海滔相形见绌,从一个浪头到另一个浪头的距离有时竟超过100千米。但是因为在开阔的海面上浪头的高度小于1米,所以对过路船只并不能造成什么损害。最后,淹没陆地。沿着海滨,灾害性的海浪可能冲上海岸,横扫一切,引起的生命、财产损失比地震本身还大。在这些过程中,人们对传播阶段了解最多,然而产生过程和淹没过程却难于进行计算机模拟。在预测未来远源海啸将会袭击何处以及指导灾难调查和营救过程中.精确的模拟都是非常重要的,其重点必须放在可能会遭到最严重袭击的地区.

总的来说,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的材料表明,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而本次印尼的海啸,正是海底地震引起的“下降型”地震海啸。
历史迹象表明,海啸引起的灾难面广而且是毁灭性的。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冲击了整个太平洋。猛烈的海啸能到达非常远的地方:能将毁灭性的能量从其源头传到数千千米之外海岸。夏威夷因其处于海中央.极易遭到这种席卷整个太平洋的海啸的袭击.自1895年以来.12次灾害性海啸袭击了夏威夷。在最惨重的海啸事件中,源于几乎达3700千米外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的杀人波浪于1946年在夏威夷夺去了159人的生命(见后面框内文字)。来自如此遥远的海啸都能够出乎意料地造成灾难。

历史上部分重大海啸
时间 地点 浪高 成因
1586年7月9日 秘鲁 24米 地震
1746年10月28日 秘鲁利马 24米 地震
1854年12月23日 日本东海道 28米 地震
1871年3月2日 印尼苏拉威西 25米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1877年5月10日 智利 21米 地震
1896年6月15日 日本三陆 38米 地震
1899年9月10日 阿拉斯加湾 60米 地震和泥石流
1917年6月26日 萨摩亚群岛 26米 地震
1933年3月2日 日本三陆 29米 地震
1946年4月1日 阿留申群岛 35米 地震
1960年5月22日 智利 25米 地震
1964年3月28日 阿拉斯加湾 70米 地震
1994年6月3日 印尼东爪哇 60米 地震
1998年7月17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 49米 地震

减少海啸危害依赖预报

目前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得不错。当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将地震的位置、震级和类型输入电脑,即可分析出它是否会造成海啸、海水波动程度及其传播方向,然后就可尽快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通知居民撤离。1946年,Alentian群岛位域的一次地震激发起一场海啸,海啸掀起的巨大波浪导致了夏威夷群岛上159人丧生。作为反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监测委员会(NOAA)事后在夏威夷建立了一个海啸报警中心站。 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爆发了一次强烈地震,地震酿成了一场海啸大灾难,这使得阿拉斯加、加利檑尼亚、俄勒冈州的111人丧生。此次惨案发生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监测委员会在阿拉斯加_州辟建了第二个海啸报警中心站。1960年智利大地震引发的海啸,曾在日本造成严重破坏。目前日本地区每当发生较大地震时,日本政府都对其后的海啸进行严密监视,确定是否发出海啸警报。而在环太平洋,也已经设立了一些海啸的监测系统。例如美国,设立的海底记录仪,在海啸浪峰通过的时候.海底记录仪就根据压在其上之水的额外数量探测出压力的增加。就是在6000米深处.这种灵敏的仪器也能探测出不高于仅仅l厘米的海啸。船舶和风暴引起的波浪不会被它探测出来.因它们的波长短,并且就像潮流一样.其压力的变化不能传播到洋底。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和日立造船技术研究所在离日本高知县室户岬1 3千米的太平洋海面上,设置一座“GPS海啸仪”的实验装置,实时捕捉巨大地震引起的海啸。该实验装置是一个全长约16米、直径3.4米的圆筒形特大浮标,上部7.5米露出海面,顶端的GPS天线可接发卫星的信号,并每秒测定出海面的变化,精确到2厘米~3厘米,传送到室户岬测侯所的基地局,由研究小组判定是否发生海啸并报告给有关部门。据说在海啸到达陆地前约1 0分钟就能观测海啸。将来把该浮标装置设置到更远的海域,以便更早地预测海啸的发生毒制定防灾对策,减少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 灾害地质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GPS海啸仪诞生 海洋世界2004.5
3. 海啸 Gonz.,FI 冉隆华 科学(中文版) 1999
4. “死亡之波”—海啸成因探索 王建华 Monas.,R 世界科学 1999
5. 追根寻源话海啸 高华根 地球 1989
6. 印度尼西亚东爪哇地震引起海啸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涨洪由 李怀英 国际地震动态 1994

8、谁有全球海啸历史的统计资料?谢谢了!

海啸的历史2007-10-17 11:59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严重摧残生命,造成财产损失。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

它们同风产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异的。微风吹过海洋,泛起相对较短的波浪.相应产生的水流仅限于浅层水体。猛烈的大风能够存辽阔的海洋卷起高度3 ()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动深处的水。而潮汐每天席卷全球两次.它产生的海流跟海啸一样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啸并非由月亮或太阳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动所产生,或由火山爆发、陨星撞击、或水下滑坡所产生。海啸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够超过每小时700千米,可轻松地与波音747飞机保持同步。虽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啸并不危险,低于几米的一次单个波浪在开阔的海洋中其长度可超过750千米这种作用产生的海表倾斜如此之细微,以致这种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经意间就过去了。海啸是静悄悄地不知不觉地通过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浅水中它会达到灾难性的高度.

不管源自何处,海啸都要经历三个部分交叉却又有显著差异的物理过程:首先,由某种搅动水体的力产生海啸。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然后,海啸从爆发源附近的深海处传到浅海岸地区。在开阔的海洋中海啸波的速度可以超过每小时700千米,令长度一般的海滔相形见绌,从一个浪头到另一个浪头的距离有时竟超过100千米。但是因为在开阔的海面上浪头的高度小于1米,所以对过路船只并不能造成什么损害。最后,淹没陆地。沿着海滨,灾害性的海浪可能冲上海岸,横扫一切,引起的生命、财产损失比地震本身还大。在这些过程中,人们对传播阶段了解最多,然而产生过程和淹没过程却难于进行计算机模拟。在预测未来远源海啸将会袭击何处以及指导灾难调查和营救过程中.精确的模拟都是非常重要的,其重点必须放在可能会遭到最严重袭击的地区.

总的来说,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中国地震局的材料表明,地震海啸是海底发生地震时,海底地形急剧升降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其机制有两种形式:“下降型”海啸和“隆起型”海啸。“下降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错动下陷的空间涌去,并在其上方出现海水大规模积聚,当涌进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后,即翻回海面产生压缩波,形成长波大浪,并向四周传播与扩散,这种下降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退潮现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啸就属于此种类型。“隆起型”海啸:某些构造地震引起海底地壳大范围的急剧上升,海水也随着隆起区一起抬升,并在隆起区域上方出现大规模的海水积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须保持一个等势面以达到相对平衡,于是海水从波源区向四周扩散,形成汹涌巨浪。这种隆起型的海底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啸波在海岸首先表现为异常的涨潮现象。1983年5月26日,中日本海7.7级地震引起的海啸属于此种类型。而本次印尼的海啸,正是海底地震引起的“下降型”地震海啸。
历史迹象表明,海啸引起的灾难面广而且是毁灭性的。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冲击了整个太平洋。猛烈的海啸能到达非常远的地方:能将毁灭性的能量从其源头传到数千千米之外海岸。夏威夷因其处于海中央.极易遭到这种席卷整个太平洋的海啸的袭击.自1895年以来.12次灾害性海啸袭击了夏威夷。在最惨重的海啸事件中,源于几乎达3700千米外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的杀人波浪于1946年在夏威夷夺去了159人的生命(见后面框内文字)。来自如此遥远的海啸都能够出乎意料地造成灾难。

历史上部分重大海啸
时间 地点 浪高 成因
1586年7月9日 秘鲁 24米 地震
1746年10月28日 秘鲁利马 24米 地震
1854年12月23日 日本东海道 28米 地震
1871年3月2日 印尼苏拉威西 25米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
1877年5月10日 智利 21米 地震
1896年6月15日 日本三陆 38米 地震
1899年9月10日 阿拉斯加湾 60米 地震和泥石流
1917年6月26日 萨摩亚群岛 26米 地震
1933年3月2日 日本三陆 29米 地震
1946年4月1日 阿留申群岛 35米 地震
1960年5月22日 智利 25米 地震
1964年3月28日 阿拉斯加湾 70米 地震
1994年6月3日 印尼东爪哇 60米 地震
1998年7月17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 49米 地震

9、关于海啸有哪些记载?

据相关资料表明,海洋发生的大地震造成海啸的大约占1/4。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曾遭受过海啸的侵袭。

公元前16世纪,在希腊的基克拉泽斯群岛最南端,桑托林岛火山发生了一次极为猛烈的火山喷发,火山喷发后只有桑托林岛和一些小岛孤独地矗立在爱琴海中。据后来的研究表明,此次由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巨浪高出海平面90多米,并波及到300公里外的尼罗河。

1498年9月20日,日本东海道出现最大波高20米的地震海啸,在伊势湾冲毁上千座建筑,死亡人数达5000多人。在伊豆,海浪侵入内陆达2000米多,伊势志摩地区灾情十分严重。

1755年11月1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后不久,海岸水位逐渐退落,最终露出整个海湾底。此时,人们禁不住好奇心的诱惑,纷纷到海湾底“探险”。然而没过几分钟,波峰到来,滔天巨浪冲上海岸,吞噬了几万条生命,城市也被淹没。西班牙濒临大西洋的海港加的斯也遭到了10米巨浪的袭击。此次海啸还席卷了周边多个国家的群岛。

1783年2月5日,地中海一个名叫墨西拿的海峡发生大震,海啸和洪水随之而来,使墨西拿城陷于灭顶之灾。同年4月8日,该地再次遭遇地震,经过两个月的折磨,直接死于地震和海啸的达3万余人。1908年12月28日,墨西拿海峡又一次发生7.5级地震,同时引发海啸,当地8.5万人失去生命。

1883年8月26日和2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将20立方公里的岩浆喷到苏门答腊和爪哇之间的巽他海峡。当火山喷发到最高潮时,岩浆喷口倒塌,引发了一次巨大海啸。爪哇梅拉克的海浪高达40余米,苏门答腊的直落勿洞巨浪也高达36米,造成3.6万人死亡。

1896年,日本三陆地区发生海啸,虽然这次海啸没有发生直接的地震灾害,却使2.7万人丧失性命。著名的日本关东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也十分惊人,造成8000余艘船只沉没,5万多人淹死,并使沿岸大小港口无法正常使用。

1946年4月1日,夏威夷发生大海啸。45分钟过去后,滔天巨浪首先向阿留申群岛中的尤尼马克岛伸出了“魔爪”,彻底摧毁了一座架在12米高岩石上的水泥灯塔和一座架在32米高的平台上的无线电差转塔。之后,海啸以极快的速度向南扫去,摧毁了夏威夷岛上的488栋建筑物,159人遇难。

1960年5月,智利的地震海啸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沿岸的码头全部无法正常使用,200万人流离失所。这次灾难不仅波及利智,还使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菲律宾等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1978年7月17日,距离巴布亚新几内亚西北海岸12公里的俾斯麦海区发生了里氏7.1级强烈地震。20分钟后发生5.3级余震。之后一切似乎慢慢回到平静,但谁也没有料到接下来会发生更大的灾难。巨大的轰隆声由远而近,很多村民以为只是一架喷气式飞机飞临,都纷纷出来看热闹,转眼间,一股巨浪横扫而来,它足有20公里长、10米高,绵延横亘在西萨诺泻湖与海滩之间的7个村庄顿时消失不见。仅短短的几分钟,西太平洋这人间仙境变成了可怕的地狱。1万人中生还者不超过3000人。

海洋是赐予人类生命的源泉,但在它平静的外表下隐藏着狂暴和无情。灾难警醒我们,应该记住血的教训,加快科学研究,摸清海洋的“脾气”,从而与海洋和谐相处。

与关与的海啸文献资料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