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柞蚕线虫如何防治?
?
2、阴香常见的病虫害
单株银杏一般较少发生病虫害。但是,在连片的银杏园,不仅病虫害种类繁多,而且也会成灾,造成严重的损失。常见的银杏病虫害主要有以下几种:1.银杏干枯病 银杏干枯病,又称银杏胴枯病,全国各主要银杏产区均有分布,常见于生长衰弱的银杏树。 1.1症状 病菌侵入后,在光滑的树皮上,产生光滑的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以后病斑继续扩大,患病部位渐见肿大,树皮出现纵向开裂。春季,在受害树皮上,可见许多枯黄色的庞状子囊抱子座,直径l一3毫米。天气潮湿时,从子囊抱子座内会挤出一条条淡黄色至黄色卷须状分生抱子角。秋季,子座变枯红色到酱红色,中间逐渐形成子囊壳。病树皮层和木质部间,可见羽毛状扇形菌丝体层,初为污白色,后为黄褐色。感病枝干的病斑蔓延,逐步使树皮成环状坏死,最后导致枝条和植株死亡。1.2病原 病原为子囊菌纲、球壳菌目真菌。该病菌亦能侵染板栗等林木。1.3发病规律 病原菌由伤口侵入,弱寄生性。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枝中越冬。待温度回升,便开始活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3月底至4月初开始出现症状,并随气温的升高而加速扩展,直到10月下旬停止。分生孢子借助雨水、昆虫、鸟类传播,并能多次反复侵染。1.4防治方法⑴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性。这是防治银杏干枯病的关键措施。⑵重病株和患病死亡的枝条,应及时清理销毁,彻底清除病原。⑶及时刮除病斑,并用1:1:100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0.1的升汞水、1%硫酸亚铁溶液、石灰涂白剂涂刷伤口,以杀灭病菌并防止病菌扩散。2.银杏早期黄化病2.1症状起始症状是:叶面顶端边缘开始失绿呈浅黄色,有光亮。以后逐步向叶基扩展,严重时半张叶片黄化,颜色逐步转为褐色,灰色,呈枯死状。2.2病原无病原,是由缺锌引起的一种生理病害。2.3发病规律 一般从6月上旬开始发病, 7月中旬至8月下旬病斑迅速扩大,病叶逐步枯死。2.4防治方法3月下旬到4月上旬,对银杏病株施用锌肥。幼树每株施80—100克硫酸锌,大树每株施1000—1500克硫酸锌。 3.银杏叶枯病3.1症状银杏叶面产生大小不等的枯斑。3.2发病规律银杏苗木一般从6月开始发病,大树发病稍迟。在8—9月份为发病盛期,10月份后逐渐停止。进入结实期的大树,雌树发病较重。发病严重程度与栽培管理等有关。3.3防治方法⑴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性。⑵在上一年发病区,于第二年发病前,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可以抑制病菌孢子萌发。⑶秋、冬季节在银杏林中,特别是在银杏幼林中间种蚕豆等,可以促进落叶分解,减少病原存活的数量和产生分生孢子的能力,从而减轻病害发生和危害程度。 4、银杏茎腐病又叫苗枯病,主要受害对象是当年播种苗。2至4年生苗也可能受害。4.1症状茎基变成褐色,叶片失去正常绿色,稍向下垂,感病部位迅速向上扩展,直至全株死亡。4.2发病规律夏季土温增高,苗木茎基部受灼伤,病菌从伤口侵入。圃地低洼积水,苗木生长不良也易发病。4.3防治方法⑴加强田间管理,夏季搭阴棚、插树枝或在行间盖草遮阴。⑵及时清除病苗。抚育时不要碰伤苗木,以免病菌从伤口侵入。⑶喷1∶1∶200倍波尔多液,每半月一次,连续喷洒2~3次。5、银杏大蚕蛾银杏大蚕蛾又名白毛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5.1寄主主要有银杏、核桃、漆树等,以幼虫取食叶片。由于幼虫食叶量大,大发生时可将整株银杏叶片全部吃光。5.2形态特性成虫:雄蛾体深褐色,翅展约125毫米,体长约35毫米,触角羽毛状。雌蛾体红褐色,翅展约135毫米,体长约40毫米,触角梢齿状。触角颜色同体色。前翅外缘略向里凹,近顶角处,有一明显黑斑;后翅中室有一明显的眼状班。前后翅均有一条很明显的波状横线,并与外缘基本平行。卵:初产卵鲜绿色,后渐变为灰白色,常附有米黄色花纹。椭圆形,两端略平,顶端有一明显的小黑点。长径2.2—2.5毫米,短径1.2-1.5毫米,排列不整齐。幼虫:胸腹部共10节,足8对。初孵幼虫腹部呈黄色或灰白色,具黑线;头部与体背黑色;体背有白色毛束。3龄后逐渐变成浅绿色,6—7龄转为绿色。各龄期体背每节均附有先为黄绿色后变成白色的毛囊两对,着生于四个瘤上。除尾节外,每节两侧下方有一直立的眼状蓝色椭圆斑。老熟幼虫体背毛囊连成整齐的毛带,体长100一120毫米,宽10—15毫米。茧:初为银白色,后渐变成褐色。椭圆形,长50—55毫米,宽20—25毫米。茧壳具孔,孔形不规则。茧丝质粗,表面光滑无毛,革质。茧后端具开放孔。蛹:长38—44毫米,宽13—17毫米。复眼棕色凹陷。附肢及分节清晰,尤其是第5、6、7腹节,具三条棕色带。腹节两边下侧各着生一个椭圆形的棕色斑。羽化前,蛹由黄色变为褐色。 5.3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银杏大蚕蛾一年一代,以卵越冬。卵期延续到次年5月中旬,中旬起孵化成幼虫。幼虫一般7龄,少有8龄。每个龄期约l周,整个幼虫期约60天。7月中旬起化蛹,蛹期约40天,9月上旬见成虫。成虫期约10天。在南方,银杏大蚕蛾的卵于3月底到4月初开始孵化,但蛹期稍长,—般6月初已见化蛹,一直到8月底、9月初才羽化、交尾、产卵。往北,各期略向后推迟。银杏大蚕蛾大多于傍晚羽化。刚羽化时,蛾体周身潮湿,翅紧贴体壁,1—2小时后即能飞翔。一般羽化后4—12小时内交尾。交尾时,雌蛾静伏不动,雄蛾以尾部与雌蛾相接,雌雄蛾头部各置相反方向,成一字形静伏于树干上,时间长达16—24小时,这时即使有人触动也不分离。交尾后很快产卵。雌蛾在10天内可产卵3—4次,共有250—400粒。卵集中成块,或单层排列,多产于背风向阳的老龄树的树干离地1—3米的表皮裂缝内或凹陷处。幼虫孵化不整齐。一般阳坡早于阴坡,前后可以相差半个月之多。孵化后一小时内,多聚集在卵块附近,以后即上树取食。3龄前喜群集,4龄后逐渐分散。一般于白天取食。在南方,中午日照强烈时,幼虫有向下转移以避高温的习性。幼虫食叶量大,一头6龄幼虫,4小时内可食银杏叶250毫克。各龄幼虫蜕皮的时间不等。蜕皮前,体色增深,食量减退,不爱活动,腹足附有丝状物粘着于小枝。蜕皮后体毛多,体色鲜艳,头壳、足和毛瘤呈黄色。经1—2小时头壳即转变为黑色,体积可比蜕皮前增长一倍左右。老熟幼虫可在树上或树下结茧。5.4防治方法 ⑴灯光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羽化盛期(9月上、中旬),用黑光灯诱杀,效果甚好。⑵摘卵块:根据其产卵地点选择性强、卵期长、卵块集中并易于清除的特点,在银杏大蚕蛾大发生时,组织人力清除卵块。⑶药剂防治:银杏大蚕蛾幼虫3龄前抵抗力弱,并有群集性的特点,及时喷施90%的敌百虫1500—2000倍液或25%灭幼脲500倍液,杀虫效果可达100%。也可使用1.2%苦
3、如何挑选优良柞蚕蛾?
柞蚕良种繁育选蛾这一环节尤为关键,精选优蛾是优良蚕种代代繁殖,蚕种质量逐年提高的首要措施,也是增加产量的关键环节。
在没有显微镜检查、分区放养、纸面产卵和卵面消毒等技术手段的年代,利用人的手感和肉眼对种蛾进行选择这一方法无疑对柞蚕生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到了高科技时代,此法在防治柞蚕软化病、柞蚕微粒子病,提高柞蚕种质量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1.选蛾方法
把拆对后的雌蛾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前翅基部,用左手的食指拖住蛾腹部,把左手拇指放在蛾背部4?5环节处向下轻轻按压,这时通过手感和目测就可以对雌蛾的优劣作出选择。
优蛾的手感是腹部饱满、软硬适度,稍有折脆骨的感觉;
劣蛾的手感是腹部松弛,腹部中空,尾部自然下垂。
目测的最佳位置是背部第2?3环节,这是由于雌蛾主要病变的观察要通过血液和脂肪的变化来判断。运行血液的唯一一条背脉管位于中肠上方,背脉管中的大血管开口在脑前,终止于中胸和心脏相连,心脏部位两侧的三角形心翼肌和体壁相连,在血液由后向前的定向流动过程中,血液中携带的微粒子等病原物被附着在心翼肌上,病变特征十分鲜明。值得注意的是,雌蛾的尾部要和左手拇指处于平行位置,防止蛾尿溅到人身上。
2.选蛾标准
软化病蛾
1)水节蛾:这类蛾的环节有淡绿色水涡,腹部松弛,尾部自然下垂,这类蛾大多由于蚕期管理不当所致,对子代的不良影响很大。
2)水肚蛾:这类蛾前翅脉直硬,腹部大幅度收缩,血液湖绿色,成熟卵粒很少,产卵时有大量尿液散布在纸面上。
3)杠子蛾:背脉管两侧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色双线,轻度时较难发现,重度时环节松弛,卵量不足,活泼性差。
4)尾部水渍蛾:这类蛾在腹部末端2?3环节表面可见水渍状,鳞毛倒伏,有的粘有蛹皮或蚕蜕,腹部极度松弛,活泼性极差。
5)中胃残留蛾:这类蛾环节松弛,成熟卵少,手感体内有硬物存在,剖开后可见畸形中肠,内存食物残渣。
微粒子病蛾
由于每个蛾体感染的微孢子虫数量不同,肌体的受损程度就有差异,因此,病症表现一般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程度。
1)轻度症状:从蛾的外表看不出明显差异,但可见血液灰黄色浑浊,卵粒外表颜色不鲜明,显微镜检查时微孢子虫密度很小。
2)中度症状:鳞毛偏少,蛾翅在灯光下透明度较高且完整性差,血液灰色浑浊,有红褐色渣点分布,蛾体活泼性差,腹部略松弛。
3)重度症状:蛾翅脆弱,大多不完整,鳞毛少,蛾翅在灯光下透明度高,血液浑浊,有黑褐色、红褐色渣点分布,渣点在蛾体内经手轻揉可发生移动,显微镜检查时微孢子虫密度很大。蛾体环节松弛,交配能力差,大多发生在提2?3遍对时。
线虫寄生蛾
在辽宁部分蚕区有春蚕和秋蚕被线虫寄生的现象,经施药后线虫被杀死,但线虫尸体以黑斑、黑条状存在于蛾腹中。这类蛾在秋期翅色淡黄、羽化迟缓,血液颜色和正常蛾无异,但这种黑斑却很容易和重度微粒子病蛾相混淆,选蛾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卒倒病蛾
这类病蛾大多发生于秋制种期,以高温、闷热、多湿气候条件发病明显,以挂茧密度大、捉蛾不及时为发病前提条件,具有发病急速、危害量大、补救措施缺乏的特点,但发生年份不多见。这类病蛾血液呈墨汁样或浅黑颜色,大多不能产卵,即便能产少量卵也不能孵化。
倒蛹蛾和穿茧蒂蛾
倒蛹是由于摘茧时期不当或种茧放置方式不当引起的,出蛾时从无蒂端非正常发生;穿茧蒂蛾是在种茧上串时由于操作疏忽或因种茧茧蒂短不明显上串出现的一种现象,由于蛾的出口被穿茧线阻隔和种茧挤压,出蛾异常。这两类蛾外表和血液同正常蛾无异,只是蛾翅大幅度萎缩,翅脉呈波浪形(俗称蜷翅蛾),头部鳞毛脱落,这类蛾经常被看做病蛾淘掉。
抓伤蛾
抓伤蛾是由于挂茧密度大、捉蛾不及时、交配密度大、提对不及时等原因引起的一种蛾体外部损伤。是血液由伤口溢出后因血液本身的癔伤作用而形成的血痂。这类蛾环节松紧度、血液和外部体征和正常蛾无异,但环节上布满黑色斑点,手触时不移动,这是和重度微粒子病蛾的主要区别。
石腹蛾
这类蛾卵色乳白,血液量稀少,手捏腹部没有柔软感,如同手捏沙粒,有“咯吱咯吱”的感觉,此类蛾发生量不大,不能产卵,其病因尚不明确。
开对蛾
开对蛾是生产中常见的现象,这类蛾大多在开对后已经产出部分卵,所以尽管血液没有异常,但蛾尾部尖细,卵量少,卵色淡绿,不成熟卵多,环节松弛。如果开对时间过长,就没有选留价值了。
3.不同条件选蛾参考
柞蚕在放养过程中由于品种、饲料、区域、气候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蛾期选择时表现就存在差异,如果以某一特定条件做参照,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所以,在具体生产实践中要适度灵活掌握。
不同品种差异
柞蚕的不同品种是适应不同区域和不同历史阶段的选择结果,有的品种腹部普遍较松弛,盘珠状很少;有的品种腹部普遍较小,有的血液呈黄、淡绿等不同颜色,有的卵粒呈白色、绿色或淡绿色等。
不同饲料差异
对于同一品种来说,用辽东柞放养时蛾期血色偏淡,用槲柞或蒙古柞放养时血色偏黄;用一年生芽柞或槲柞、锐齿槲栎放养时,蛾腹部松弛。
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差异
对于同一制种期而言,温度和湿度对雌蛾选择有一定影响。高温时,蛾体内水分散发很快,蛾体就收缩,盘珠状明显,反之就显得松弛;出现降水天气时,空气湿度大,蛾体水分散发很慢,就显得松弛。
方法仅供参考,如果你有更好更实用的方法欢迎下方留言区探讨!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你分享的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感谢有你
4、柞蚕的蚕茧简介
春蚕蛹期的保护层(内含蛹体)称春蚕茧,蚕业上供缫制蚕丝用。柞蚕蛹可供食用,残渣可作鱼、畜、禽的饲料。茧呈椭圆形, 雌茧和秋茧稍大 。春茧淡褐色 ,秋茧深褐色。主要由茧层、蛹体、蜕皮(蛹的外壳)组成。茧层约占鲜茧重量的 8% ~ 12% , 因受排出的消化管内容物浸润而变硬,影响茧丝的解舒。茧丝平均一个重0.4~0.5克;茧丝长一般700~800米;茧丝纤度平均为 5.6 旦 。茧层 重和茧层率高,则出丝多,经济价值高,收购柞蚕茧时常以此作为评茧的主要依据。
用柞蚕结茧时吐出的丝缕加工成的纤维称柞蚕丝,是织造柞丝绸的原料,在工业和国防上也有重要用途。柞蚕茧丝由两根平行的扁平单丝并成,其主要成分为丝素和丝胶。丝素白色半透明,有光泽,约占85%;丝胶淡褐色,约占13%;此外还有灰分、色素等,约占 2% 。缫丝时把几个柞蚕茧的茧丝抽出,借丝胶粘合而成柞蚕丝。柞蚕丝手感柔软有弹性,耐热性良好 ,温度高达 140℃ 时强力才减弱 , 耐湿性亦强。绝缘、强力、伸度、抗脆化、耐酸、耐碱等性能均优于桑蚕丝。但织物缩水率大,生丝不易染色。
以柞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昆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原产中国,发育温度为8--30℃,发育适温为11-25℃,最适宜的温度为22-24℃。主要分布在中国。在朝鲜、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日本等国亦的少量分布。
柞蚕及其蚕蛹营养丰富。柞蚕蛹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每百克柞蚕蛹含蛋白质52克,脂肪3.1克,碳水化合物7.8克,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激素等成分,是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柞蚕蛹性味咸辛、平。具有健身强神、强腰壮肾的功效。适于动脉硬化、肝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等病症患者食用。还具有防治老年病的作用。山区群众常用盐煮柞蚕蛹为婴幼儿增加营养。
5、为什么真菌能防治害虫?
目前世界上主要用白僵菌和绿僵菌等防治害虫。白僵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能寄生于200种害虫。白僵菌对害虫的感染主要经过体壁,当空气湿度较大时,病菌孢子极易粘附虫体,遇适宜湿度即发芽侵入。使虫体感病,僵硬而死。菌丝从虫尸伸出,布满于体表。以后产生白色粉状孢子向外扩散。真菌要求湿度70%以上才不被抑制。另对家蚕﹑柞蚕﹑蜜蜂等也要注意。
6、蚕吐丝了,那它去那啦?
蚕吐丝后就要‘上山’建议多折几个小纸盒,再他节茧之前还要拉一泡烂屎,然后就结茧了过几个星期就出蛾子了然后回下子好了以后就四了
7、柞蚕是一种什么样的昆虫?有什么习性?
柞蚕(Chinese tussah silkworm)
图片
http://www.gzhous.com/images/jmnc1.jpg
以柞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昆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为Antheraea pernyi Guērin-Mēneville. 柞蚕原产中国,是由古代栖息在山坡柞树上的一种野蚕,经过长期驯化饲养而来。因此,又称野蚕或山蚕。柞蚕属于温带型经济昆虫,其生活适温范围为8-30℃,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为11-25℃,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2-24℃。主要分布于中国,在朝鲜、前苏联、印度和日本等国亦有少量分布。
柞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形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中卵是柞蚕的胚胎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柞蚕唯一摄取食物,积累营养物质,并完成丝的合成及吐丝结茧的生长阶段;蛹是幼虫向成虫变态的过渡阶段,通过蛹的滞育渡过寒冷的冬季;成虫是进行交配、产卵、繁衍后代的生殖阶段。
柞蚕以壳斗科栎属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叶片为饲料。此外,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枫、梨、苹果等少数植物的叶片,小蚕喜食嫩叶,大蚕喜食适熟叶。1头蚕从孵化到结茧,春蚕期约50-54天,食叶30-35g左右,秋蚕期约46-50天,食叶55-50g。柞蚕幼虫需经4次眠和蜕皮,每蜕皮一次,递增1龄,至5龄老熟吐丝结茧。
柞蚕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有1化和2化区别,即一年内完成1个世代和2个世代。
柞蚕又根据化性、体色、习性、茧形、丝量等特征特性,在群体中分为许多品种,各品种多以体色、产地、化性、育种编号及某一特殊的经济性状等进行命名。辽宁蚕区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柞蚕品种有青黄一号、青六号、柞早一号、辽柞一号及三里丝等;山东省应用的主要柞蚕品种有黄安东、胶兰、鲁青等;河南省应用的主要柞蚕品种有三三、三九等。
柞蚕幼虫老熟后开始吐丝结茧,幼虫在茧内化蛹并发生滞育或不滞育,在茧壳的保护下安全越后,继续繁衍后代。吐丝是清除过剩氨基酸的1种排泄现象。假如人为干扰蚕的正常吐丝或封闭吐丝孔,则会引起氨基酸中毒而死亡。1粒柞蚕茧,春蚕茧长约4.5cm,茧幅2.1cm,秋蚕茧稍大,茧长5.2cm,茧幅2.4cm。一般雌性茧大,雄性茧偏小。茧的有效丝长,一般为700m左右,最高的可达1,500m。
柞蚕茧是幼纺工业的优质原料,柞蚕丝绸是一种中高档商品,制成衣饰华丽,柞蚕丝在军工、化工、交电等方面有广泛的用处。柞蚕蛹、蛾是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柞蚕卵又是农作物害虫进行生物防治的良好中间寄主,如繁殖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
http://www.tlsti.com/myweb/cy2zc.htm
柞 蚕 产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