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梭子蟹的病害防治

梭子蟹的病害防治

发布时间:2021-07-15 10:30:53

1、梭子蟹怎么养不会死

一、池塘条件

(1)养成池面积和水深

以土池为主,面积可大可小,水深要求在1.5米以上。 单塘面积超过10亩时宜用塑料网插底将大塘分隔,以防止由于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使梭子蟹集中而导致局部密度过大,造成相互残食。

(2)池底

从进水闸门一端略向排水闸门一端倾斜,以便进排水。底质宜为沙泥质,池底多开波形沟垄,池塘内宜设置隐蔽物(如废旧陶制品、石块、瓦片、网衣、竹子、树枝或用废旧编织袋内装适量贝壳等),作为梭子蟹藏匿之处(特别是脱壳时期)。注意使用的编织袋一定要经过清洗。

在泥质过多的池塘,可在池底局部铺厚10厘米左右的中、粗沙,给梭子蟹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生长环境。

(3)养殖塘周围无污染源,环境安全。

(4)每汛能自然纳潮10天左右,并备有提水泵,以确保小潮时养殖水源的供应。

(5)配置适量的增氧设备。

二、放养前准备

1、清淤除害

放苗一个月前彻底清除池中淤泥。然后用下表中的消毒药物清除敌害生物、争食生物和致病生物。

常用清塘消毒药物

药物名称

使用剂量

休药期

生石灰

350毫克/升~400毫克/升

7天

漂白粉(有效氯≥28%)

海水40毫克/升~50毫克/升

5天

淡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5天

二氯异氰尿酸盐

5毫克/升~10毫克/升

10天

三氯异氰尿酸

4毫克/升~8毫克/升

10天

茶籽饼

海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7天

淡水60毫克/升~90毫克/升

7天

2、肥水

放苗前7天~10天,待消毒药物毒性消失以后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进水40厘米~60厘米,然后施氮肥20毫克/升,或施发酵过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等,以此培养基础饵料,使池水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或候苗源情况投放些花蛤、缢蛏等贝类作为混养品种,以利养殖中后期水质、底质调控或作为活体饵料。

三、苗种放养

1、蟹苗规格与质量

人工蟹苗选择蜕壳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稚蟹(背甲长1.0厘米左右)。要求规格整齐,个体健壮,活力强、无病害、躯体附肢完整。

2、蟹苗运输

宜采用水运法:规格0.8米×0.4米的塑料袋,盛水10千克,内放经海水浸泡并消毒洗净的稻草或蓬松的海草作隐蔽物,以防止稚蟹抱团而受损伤,每袋放稚蟹50克~100克,充满氧气后扎紧袋口,要求尽量在10小时以内运到养殖塘。

3、中间培育与放苗密度

Ⅱ期~Ⅲ期稚蟹宜经过中间培育,待长至甲宽为3厘米~4厘米(100只~200只/千克)的扣蟹时再放入养成池进行养成。

中间培育采用1亩~3亩大小的中间培育池,也可在大塘中间用网布围一小块水域进行中间培育,要求池底能排干池水,便于收获。也需要设置隐蔽物或适当铺沙并培育好水色。

中间培育密度为15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保持池水位70厘米~80厘米,透明度约3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日换水量20%~30%。饵料以贝肉或小鱼虾为主,搅碎后投喂,日投喂2次~4次,投喂量按蟹体重100%~200%,以2小时内吃完为好。同时根据蟹体的蜕壳、气候、摄食情况等因素作适当调整。经10天~15天培育,甲壳宽达到3厘米~4厘米时,便可放入养成池养成。

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苗时间、池塘规模、隐蔽物多少、饵料情况及池塘水质等条件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放养经中间培育后的扣蟹时,放养密度以2000只/亩~2500只/亩为宜;如果直接对Ⅱ期~Ⅲ期稚蟹进行养成,则放养密度宜为4000只/亩~6000只/亩。

2、梭子蟹怎么养

一、池塘条件

(1)养成池面积和水深

以土池为主,面积可大可小,水深要求在1.5米以上。 单塘面积超过10亩时宜用塑料网插底将大塘分隔,以防止由于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使梭子蟹集中而导致局部密度过大,造成相互残食。

(2)池底

从进水闸门一端略向排水闸门一端倾斜,以便进排水。底质宜为沙泥质,池底多开波形沟垄,池塘内宜设置隐蔽物(如废旧陶制品、石块、瓦片、网衣、竹子、树枝或用废旧编织袋内装适量贝壳等),作为梭子蟹藏匿之处(特别是脱壳时期)。注意使用的编织袋一定要经过清洗。

在泥质过多的池塘,可在池底局部铺厚10厘米左右的中、粗沙,给梭子蟹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生长环境。

(3)养殖塘周围无污染源,环境安全。

(4)每汛能自然纳潮10天左右,并备有提水泵,以确保小潮时养殖水源的供应。

(5)配置适量的增氧设备。

二、放养前准备

1、清淤除害

放苗一个月前彻底清除池中淤泥。然后用下表中的消毒药物清除敌害生物、争食生物和致病生物。

常用清塘消毒药物

药物名称

使用剂量

休药期

生石灰

350毫克/升~400毫克/升

7天

漂白粉(有效氯≥28%)

海水40毫克/升~50毫克/升

5天

淡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5天

二氯异氰尿酸盐

5毫克/升~10毫克/升

10天

三氯异氰尿酸

4毫克/升~8毫克/升

10天

茶籽饼

海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7天

淡水60毫克/升~90毫克/升

7天

2、肥水

放苗前7天~10天,待消毒药物毒性消失以后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进水40厘米~60厘米,然后施氮肥20毫克/升,或施发酵过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等,以此培养基础饵料,使池水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或候苗源情况投放些花蛤、缢蛏等贝类作为混养品种,以利养殖中后期水质、底质调控或作为活体饵料。

三、苗种放养

1、蟹苗规格与质量

人工蟹苗选择蜕壳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稚蟹(背甲长1.0厘米左右)。要求规格整齐,个体健壮,活力强、无病害、躯体附肢完整。

2、蟹苗运输

宜采用水运法:规格0.8米×0.4米的塑料袋,盛水10千克,内放经海水浸泡并消毒洗净的稻草或蓬松的海草作隐蔽物,以防止稚蟹抱团而受损伤,每袋放稚蟹50克~100克,充满氧气后扎紧袋口,要求尽量在10小时以内运到养殖塘。

3、中间培育与放苗密度

Ⅱ期~Ⅲ期稚蟹宜经过中间培育,待长至甲宽为3厘米~4厘米(100只~200只/千克)的扣蟹时再放入养成池进行养成。

中间培育采用1亩~3亩大小的中间培育池,也可在大塘中间用网布围一小块水域进行中间培育,要求池底能排干池水,便于收获。也需要设置隐蔽物或适当铺沙并培育好水色。

中间培育密度为15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保持池水位70厘米~80厘米,透明度约3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日换水量20%~30%。饵料以贝肉或小鱼虾为主,搅碎后投喂,日投喂2次~4次,投喂量按蟹体重100%~200%,以2小时内吃完为好。同时根据蟹体的蜕壳、气候、摄食情况等因素作适当调整。经10天~15天培育,甲壳宽达到3厘米~4厘米时,便可放入养成池养成。

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苗时间、池塘规模、隐蔽物多少、饵料情况及池塘水质等条件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放养经中间培育后的扣蟹时,放养密度以2000只/亩~2500只/亩为宜;如果直接对Ⅱ期~Ⅲ期稚蟹进行养成,则放养密度宜为4000只/亩~6000只/亩。

四、养成管理

1、饲料投喂

(1) 饲料种类

以低值贝类最佳,其次为低值鲜杂鱼虾。提倡使用配合饲料,以弥补天然饵料的不足,要求配合饲料中粗蛋白含量35%以上,质量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要求。

在投喂鲜活饵料前,应将壳厚的贝类捣碎,大的鱼、虾切碎。注意鲜活饵料应清洗干净。在投喂非贝类饵料时,有条件的应在饵料中添加贝壳粉,防止梭子蟹生长缓慢或脱壳困难。

三疣梭子蟹交配后,要投喂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饵料(如沙蚕等),以促进雌蟹的性腺发育。

(2)投饲数量

投喂量参考值如下:

蟹体重量(克) 投饵量按体重计算(%)

0.8以下 100

10-30 50~30

50 12~8

100以上 8~5

要根据水温、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生理状况、病害情况等因素适当调整日投饵量。

(3)日投喂次数

一般日投喂2次,傍晚投喂一天总量的70%,清晨投喂一天总量的30%。

(4)投喂方法

宜遍池均匀地投喂,以减少梭子蟹聚集机会,减少互相残杀。并使正处于脱壳期的梭子蟹能就地取食,每塘设置3个~5个饵料台,用以检查摄食情况和残饵量。

2、水质管理

(1)水质要求

——水温 生长水温范围12℃~32℃

最适水温范围20℃~27℃

停食水温 8℃

休眠水温6℃

冻死水温2℃

——盐度 生长盐度范围20‰~30‰

最适盐度范围10‰~34‰

——PH 7.8~8.5

——水色 茶褐色或黄绿色

——透明度 30厘米~40厘米

——溶解氧 ≥4.0毫克/升

——氨氮 ≤0.5毫克/升

——硫化氢 ≤0.1毫克/升

(2)水质调控

蟹苗刚放养时,池水深度为40厘米~60厘米,放苗后每2天~3天加水一次,每天加水10厘米左右。待池水加到1.5米后,需要根据水质、水色情况进行换水,结合施用肥料、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维持三疣梭子蟹所需水质要求。

在高温、强冷空气时要提高塘内水位,特别是8月份至10月份三疣梭子蟹交配季节,要保持最高水位,保证水环境稳定,以利三疣梭子蟹顺利交配;如遇连续暴雨,应及时排淡,注入新鲜海水,保持海水盐度在15‰以上,严防海水盐度突降;如遇赤潮,停止换水。

如果PH值过高,可以通过施用螯合铜、降碱灵等药物降低PH值;如果PH值过低,宜每半个月施生石灰5毫克/升~15毫克/升,既能稳定水体PH值,又能提供钙源。

在高温季节尤其在闷热天气,由于残饵、粪便和生物尸体的腐败和分解,会导致梭子蟹缺氧,因此须开启地氧机进行增氧。

3、雌雄分养

当蟹体达到100克左右,雌雄可以鉴别,此时应留雌蟹个体数的1/3~1/5的雄蟹与雌蟹搭养,其余雄蟹应挑出分养;交配后应及时将搭养的雄蟹起捕出售,以免影响雌蟹性腺发育或雄蟹本身由于交配后死亡而导致损失。

4、防治病害

在池底恶化的养殖池,由于细菌感染或其它生物寄生,在梭子蟹的壳、腹肢、鳃等部位会出现各种病灶(如不正常的黑点、壳上穿孔等),影响成活率。

病害防治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对养殖用水进行过滤,防止敌害进入;

——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水体,改善水质和改良底质;

——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防止梭子蟹出现应激反应;

——投喂优质新鲜饵料,高温期间在饵料中添加适当的防病药物,用药按DB330900/T006—2002《舟山市地方标准 水产健康养殖药物使用规定》执行,建议使用抗菌抗病毒的中草药,如大蒜素等药饵(按使用说明书)。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渔药。

5、日常管理

(1) 巡塘

每天早、中、晚进行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梭子蟹活动、有无病害发生等情况以及闸门堤坝等设施安全情况。每次投饵后2小时检查蟹摄食情况和残饵数量,以便及时调整摄饵量。

(2)水质检测

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定期测定盐度、化学耗氧量、氨氮等水质因子。

(3)测定

每十天测定一次蟹体生长情况,通过测量甲长、甲宽和体重,衡量养殖效果。

(4)养殖记录

每一口养成塘都要建立养殖日志,内容包括清塘、苗种来源、苗种规格、放养数量、放养日期、水质调控、饲料来源、饲料种类、投喂数量、病害情况、用药种类、渔药名称、渔药生产厂家、用药剂量、用药数量、用药方式、用药频率、产量和销售去向等。

6、收获

(1)起捕时间

雄蟹在分养、育肥后,可于11月份收获上市,雌蟹迟至12月中旬性腺成熟,育成膏蟹,可根据市场行情陆续上市。若要留到春节前后销售,应提高水位或者采用塑料大棚进行保温,保持水温在2℃以上。

(2)起捕方法

——流网捕获:傍晚开始放流网,每隔2小时收网一次,一夜可捕获4次~5次。

——蟹笼捕获:夜间开始放蟹笼,每隔3小时收蟹笼一次,一夜捕获3次。

——网袋捕获:在排水闸门口固定网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水流进入网袋中,可捕到部分梭子蟹。

——干塘捕获:将塘水排干到最低处,用铁耙慢慢地顺着塘底耙动,将蟹挑起,用手抄网捞取。

把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大螯用橡皮筋绑紧,用海水冲冼干净后装入箩筐,干运上市(2℃~4℃气温下,梭子蟹干露24小时,成活率可达90%)。

3、如何治疗“螃蟹养殖”中的常见疾病

高。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
保持水质清洁
,
夏季要经常加注新水;
发病季节每半月用芳草蟹平、
芳草灭菌净水
威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一次。

治疗:
外用芳草蟹平全池泼洒,
同时内服烂鳃灵散
+
三黄粉
+
芳草多维,
连用
3-5
天。

三、烂肢病

[
病原
]
该病是因扦扑、
运输、
放养或在生长过程中被敌害侵袭,
使之上表皮损伤后病原
菌感染所引起,其致病菌目前尚未确定,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弧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的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等症状进行判断。

[
流行及危害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
6-10
月。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在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使用河蟹受伤,并要清除危害河蟹的敌害,如老鼠、
青蛙等。

治疗:用芳草菌敌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可控制该病蔓延。

三、固着纤毛虫病

[
病原
]
病原是纤毛动物门、
缘毛目、
固着亚目的许多种类,
其中对蟹形成病害的主要有
聚缩虫,此外还有钟虫、单缩虫、累枝虫,腹管虫(
Gastrionauta sp.
)和间隙虫

lntransty-lumpalaemini sp.
)也是其病原之一。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是导致该
病发生的原因。

[
病状与病变
]
固着类纤毛虫在河蟹幼体上寄生时,
常分布在头胸部、
腹部等处,
抱卵蟹
的卵粒上该类纤毛虫也可寄生,但很少见附肢上寄生者。幼体被该类寄生的病蟹全身披黄
绿色或棕色。蟹幼体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摄食量减少,呼吸受阻,蜕皮困难,引起幼体的
大量死亡。固着类纤毛虫在幼、成蟹上寄生,多分布于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
鳃等处,
病蟹体表污染较多,
活动与摄食能力减弱,
进而又导致更多的固着纤毛虫的寄生,
病蟹负担加重,鳃部流出来的水流缓慢,触角不敏感,手摸病蟹本表和附肢有滑腻感。病
蟹一般黎明前后死亡。

[
流行特点及危害
]
可危害河蟹幼体及成蟹,
但对幼苗池的河蟹幼体危害较大,
一旦该类
纤毛虫随水流进入育苗池,
即会很快在池中繁殖,
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
成蟹受此病感染,

即使是不死亡,
也会影响其商品价值。
该病流行水温在
18 -2 0



盐度为
3
时极易发
生。我国江苏、湖北、江西等各省的蟹养殖区都有此病发现。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保持合适的放养密度;②经常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洁,并投别喂可的饲料,促
进蜕壳。

治疗:
全池泼洒:
①虾蟹平
500g /

.
米或芳草纤灭
50g /

.
米,
连用
3
天;
3

后全泼洒一次芳草菌敌
200g /

.


外用的同时内服虾蟹蜕壳平
500 -750g / 100Kg
饲料,以促进蜕壳。

五、水霉病

[
病原
]
病原为水霉
,
其种尚未鉴定。发生原因主要是因运输其他病害发生使蟹受伤,
真菌孢子侵入而至;此外,困水流与温度原因亦会使卵受感染。

[
病状与病变
]
蟹卵表面或病蟹体表和附肢上,
尤其是伤口上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病灶,

口部位组织溃疡,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蜕壳困难而死亡。

[
流行特点
]
从蟹卵、幼体到成蟹均会被该病感染,且任何地区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
蟹卵与幼体发病易造成大量死亡。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在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勿使河蟹受伤。②在河蟹蜕壳前,增投
一些动物性饲料,促使其蜕壳。③育苗期间,要保护水质的清晰,注意保温。

治疗:全池泼洒水霉净(
1

/
亩·米),连用
3
天。

六、水肿病

[
病原
]
该病主要是因为河蟹腹部受伤被病原菌寄生而引起
,
病原菌目前尚未确

,
有人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以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葡匐池边,
活动迟钝或不动,拒食,最终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发病率虽不高,但受感染的蟹死亡率可达
60%

上。夏、秋季为其主要流行季节。主要流行温度是
24 -2 8


4、螃蟹有没有常见病

一、抖抖病 ) [ 病原 ] 该病可能由病毒和细菌引起,据陆宏达等( 1999 )等报道,一种无囊膜、球状的核糖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不致病时,为肠道寄居,一旦侵入到中枢神经和心脏部位,即会造成较大的危害;也有人观察到另一种比细胞略小,位于细胞的内质网上,可形成包涵体的病毒;此外,还从患该病的病蟹上分离到了弧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等。不洁、较肥、污染较大的水质以及河蟹种质混杂或近亲繁殖,放养密度过,规格不整齐,河蟹营养摄取不均衡等,易发此病。 [ 病状与病变 ] 发病初期,病蟹四肢尚能伸直,以后便肌肉萎缩步足不能回伸,病蟹站立不稳,翻身困难,口吐泡沫,行动无力不能爬行,连续颤抖。病蟹无食欲并停止摄食,不脱壳,体内积水, 3-4 天后即会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 2 龄幼蟹和成蟹,当年养成的蟹一般发病率较低。发病蟹体重为 3 -120 克 , 100 克 以上的蟹发病最高。一般发病率可达 30% 以上,死亡率达 80%-100% ,蔓延迅速危害较大。从发病到死亡往往只需 15-30 天。发病季节为 5-10 月上旬, 8-10 月是发病高峰季节。流行水温为 25 -3 5 ℃ ,沿长江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等省流行严重。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放养前彻底清塘,并清除过多的淤泥;②养蟹池要多种植水草,覆盖面要达到 50-60% ;③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④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并适当增加植物性的饵料;⑤定期用芳草蟹平或菌必清全池泼洒消毒。 治疗:外用芳草蟹平或菌必清全池泼洒(前者连用三天,后者隔天再用一次),同时内服芳草菌威和三黄粉,连用 5-7 天。病症消失后再用一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二、黑鳃病 [ 病原 ] 初步认为该病是由细菌引起。成蟹养殖后期,水质恶化,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 病状与病变 ] 初期病蟹部分鳃丝变暗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出现叹气状。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成蟹,常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发病率 10%-20% ,死亡率较高。主要流行季节为夏、秋季。 [ 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保持水质清洁 , 夏季要经常加注新水;发病季节每半月用芳草蟹平、芳草灭菌净水威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一次。 治疗:外用芳草蟹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烂鳃灵散 + 三黄粉 + 芳草多维,连用 3-5 天。
三、烂肢病 [ 病原 ] 该病是因扦扑、运输、放养或在生长过程中被敌害侵袭,使之上表皮损伤后病原菌感染所引起,其致病菌目前尚未确定,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弧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的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等症状进行判断。 [ 流行及危害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主要流行季节为 6-10 月。 [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在养殖过程中,谨慎操作,避免使用河蟹受伤,并要清除危害河蟹的敌害,如老鼠、青蛙等。 治疗:用芳草菌敌或芳草灭菌净水液全池泼洒可控制该病蔓延。
三、固着纤毛虫病 [ 病原 ] 病原是纤毛动物门、缘毛目、固着亚目的许多种类,其中对蟹形成病害的主要有聚缩虫,此外还有钟虫、单缩虫、累枝虫,腹管虫( Gastrionauta sp. )和间隙虫( lntransty-lumpalaemini sp. )也是其病原之一。池水过肥,长期不换水,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 [ 病状与病变 ] 固着类纤毛虫在河蟹幼体上寄生时,常分布在头胸部、腹部等处,抱卵蟹的卵粒上该类纤毛虫也可寄生,但很少见附肢上寄生者。幼体被该类寄生的病蟹全身披黄绿色或棕色。蟹幼体正常活动受到影响,摄食量减少,呼吸受阻,蜕皮困难,引起幼体的大量死亡。固着类纤毛虫在幼、成蟹上寄生,多分布于关节,步足、背壳、额部,附肢及鳃等处,病蟹体表污染较多,活动与摄食能力减弱,进而又导致更多的固着纤毛虫的寄生,病蟹负担加重,鳃部流出来的水流缓慢,触角不敏感,手摸病蟹本表和附肢有滑腻感。病蟹一般黎明前后死亡。 [ 流行特点及危害 ] 可危害河蟹幼体及成蟹,但对幼苗池的河蟹幼体危害较大,一旦该类纤毛虫随水流进入育苗池,即会很快在池中繁殖,造成幼体的大量死亡。成蟹受此病感染,即使是不死亡,也会影响其商品价值。该病流行水温在 18 -2 0 ℃ ,盐度为 3 时极易发生。我国江苏、湖北、江西等各省的蟹养殖区都有此病发现。 [ 专家推荐处方]预防:①保持合适的放养密度;②经常更换新水,保持水质清洁,并投别喂可的饲料,促进蜕壳。 治疗:全池泼洒:①虾蟹平 500g / 亩 . 米或芳草纤灭 50g / 亩 . 米,连用 3 天; 3 天后全泼洒一次芳草菌敌 200g / 亩 . 米 外用的同时内服虾蟹蜕壳平 500 -750g / 100Kg 饲料,以促进蜕壳。
五、水霉病 [ 病原 ] 病原为水霉 , 其种尚未鉴定。发生原因主要是因运输其他病害发生使蟹受伤,真菌孢子侵入而至;此外,困水流与温度原因亦会使卵受感染。 [ 病状与病变 ] 蟹卵表面或病蟹体表和附肢上,尤其是伤口上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病灶,伤口部位组织溃疡,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蜕壳困难而死亡。 [ 流行特点 ] 从蟹卵、幼体到成蟹均会被该病感染,且任何地区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蟹卵与幼体发病易造成大量死亡。 [ 专家推荐处方] 预防:①在扦捕、运输、放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勿使河蟹受伤。②在河蟹蜕壳前,增投一些动物性饲料,促使其蜕壳。③育苗期间,要保护水质的清晰,注意保温。 治疗:全池泼洒水霉净( 1 袋 / 亩·米),连用 3 天。
六、水肿病 [ 病原 ] 该病主要是因为河蟹腹部受伤被病原菌寄生而引起 , 病原菌目前尚未确定 , 有人认为是嗜水气单胞菌。 [ 病状与病变 ] 病蟹肛门红肿、腹部、腹脐以及背壳下方肿大呈透明状,病蟹葡匐池边,活动迟钝或不动,拒食,最终在池边浅水处死亡。 [ 流行特点 ] 该病主要危害幼、成蟹。发病率虽不高,但受感染的蟹死亡率可达 60% 以上。夏、秋季为其主要流行季节。主要流行温度是 24 -2 8 ℃ 。 [ 芳草专家推荐处方] : 预防:①在养殖过程中,尤其是在河蟹蜕壳时,尽量减少对它们的惊扰,以免受伤;②夏季经常添加新水,并多投投喂鲜活饲料和新鲜植物性饵料。 治疗:用菌必清或芳草蟹平全池泼洒,同时内服鱼病康散或芳草菌灵。
[ 重要提示 ]: 症状消失后 , 建议继续用药直到一个疗程 , 避免交叉感染 , 病情重复

5、梭子蟹的养殖过程要多久?

三疣梭子蟹养殖技术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俗称梭子蟹、白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是我国沿海的重要经济蟹类。其生长迅速,养殖利润丰厚,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品种。梭子蟹一般在3-5米深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30米的深海,喜在泥沙底部穴居。其适应盐度为16‰-35‰,水温在4℃-34℃,PH值在7-9之间,最适盐度为26‰-32‰之间,最适温度在22℃-28℃。水质要求清新、高溶氧,当环境不适应或脱壳不遂时有自切步足现象,步足切断后能再生。养殖梭子蟹的管理同养虾基本相似,但还要根据梭子蟹的不同习性,采取相应的不同管理措施。 1.池塘的选择 凡进、排水方便的中高潮区虾池均适于梭子蟹的养殖,根据梭子蟹的生理特征,对虾塘的环境可稍加改造:一是池塘水深一般为1.2-1.5米。池塘水过浅不利于梭子蟹的栖息和生长。二是池塘面积最好在5-10亩,这样既有利于按梭子蟹的大小规格分塘放养又便于管理。三是池塘底质为泥沙质,以细沙底为佳。沙质底的池中其它生物含量较少,病毒的寄生宿主少,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泥底底质必须清池去淤,以保持池中环境良好。四是池塘底有向排水闸门的降坡度,四周堤内有两米宽左右的缓坡,以利梭子蟹活动。五是为防止和减少梭子蟹互相残杀,应在塘中多开沟渠和设置陶罐、瓦片之类隐蔽物。梭子蟹无打洞越堤的习性,不必设置防逃设施。 2.准备工作 冬季出池后,清池,杀死池内的滩蟹和虾类,用药5天后进水清池,清除残毒。每年冬末春初将池内陈淤清除,减轻池内污染。清淤后顺池塘挖1-2条宽约l米,深约0.4米的沟,以利于梭子蟹潜伏。3月中下旬用60-100目筛绢进水(池塘水深1米以上),封闸肥水。待水肥后,底播蓝蛤或杂色蛤,作为蟹的中期饵料。一般每亩播蛤苗 30 kg,蛤苗不可播太多,以防出现长青苔、清水现象。 3 苗种选择及放养 当池水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可放养蟹苗。蟹苗应先在育苗池中降温3天,再放入池塘中,这样可保持较高的成活率。放养蟹苗之前,须彻底消除塘内淤泥,并用生石灰300-500ppm(每亩13-20kg)或漂白粉(有效氯30%-35%)溶液消毒。同时应检查闸门及闸前的栏网设施,管理好水质。为了当年养成商品蟹(250g以上),应尽量放养第一批梭子蟹苗。放养时应注意同一养殖池必须放养同一茬的苗种。以减少大小不均自相残杀的机会,提高成活率。放养的苗种要求壳硬、色泽光亮、生命力强、附肢齐全、健康而且规格统一。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养季节,饵料情况和池塘水质等条件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亩。若中秋后小面积蓄养不再蜕壳的成蟹,需经短期育肥后冬季上市,放养密度可在10Kg/m2左右。 4 饲养管理 梭子蟹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大面积养殖以投喂低值贝类为好,其次为鲜杂鱼。体重为0.8g的幼蟹,日摄食量为体重的80-90%,随着体重的增长,摄食量相应的减少。体重30g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20-30%,体重达到 50g以上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10%左右。体重小于20g的个体,不分昼夜活泼摄食,超过20g的个体只在夜间摄食,因此,养殖开始的20-30天,应每天投喂2-4次,其后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梭子蟹摄食时会沿池壁及障碍物活泼游泳,故可沿池壁或障碍物投饵。池塘内养殖的蟹子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据观察往往集群分布在深水、朝阳避风区。平时投饵时应细心观察,在蟹子集中区域重点投饵。总之在养殖过程中应保持饵料充足,以尽量减轻同类的自残现象。投饵量可根据养殖季节、水温、蟹子的发育阶段和摄食状况灵活掌握。蜕壳是梭子蟹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现象,三疣梭子蟹整个发育过程要经历17-18次蜕壳。每完成1次蜕壳,体长和体重都会显著增加。因此,在饵料中应保证钙质和蜕皮激素的含量,保证蟹子的正常蜕壳。梭子蟹蜕壳时必须先将脐部磨断,对于蜕皮困难的,除加强喂养外,应在池中投石或插杆。 养殖池塘的水色,透明度也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蟹子养殖过程中要适当肥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为佳。养殖者应根据水质情况调节换水量,高温季节尽量每日换水,日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1/3-l/5。进入9月交尾期后,要保持最高水位,并增加换水量。有利的交尾环境可提高雌蟹价值(雌蟹交尾后,性腺会迅速发育,经育肥阶段后,价值较高)。另外梭子蟹在蜕皮期间耗氧量比平时要大数倍,如换水不及时,会因缺氧使其蜕皮受阻,导致死亡。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求在17℃-3O℃,最高水温不应高于30℃,超过30℃梭子蟹有死亡的危险,当水温低于15℃时会影响梭子蟹摄食,甚至停止摄食。海水盐度要求在20‰以上,低于20‰容易导致蟹子死亡。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日常观测,定期进行测量。测其壳长、壳宽和体重等,检查其增长情况以衡量养殖效果。对水温、盐度、pH值、溶氧等水化指标也要定期测量,做好记录。 5 收获 收获时间应在秋末,当水温降到15℃以下,梭子蟹不再继续增重时应及时收获。适时起捕梭子蟹,是优质、高效、高产的关键。应根据梭子蟹是否进入膏蟹期,销售价格和天气条件来决定起捕时间。一般起捕时间安排在12月份为佳,下雨天不应起捕。蟹子少量出池时可在夜间用蟹笼或抄网捞取。大量出池时应在闸门固定网笼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流进入笼袋中,当塘内水排到最低时,可用铁耙顺着塘底慢慢耙动。遇到蟹体时小心挑起,用小抄网捞入箩筐或水桶。起捕的梭子蟹要用橡皮筋缚住两只鳌足,以防在箩筐或桶中相互扯咬或外逃。 6 病害防治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梭子蟹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主要有以下几种: 6.1 病毒病 病原主要有疽疹病毒及小核糖核酸病毒。多发生在5-10月份,病蟹行动迟钝,呈昏睡状,蟹爪无力,血淋巴变白,肝胰腺脓肿变白,腐烂发臭,死亡较快。此种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①适量换水,用机械增氧。②饵料中加入免疫多糖连续投喂一周。 6.2 细菌病 三疣梭子蟹被细菌感染后,常表现两种症状:(l)甲壳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溃烂,如甲壳病;(2)引起局部组织器宫感染或转为全身性败血症,在整个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细菌感染而发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细菌性甲壳病。对细菌性疾病,日常应加强养殖管理,避免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害要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养成期要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饵料质量和换水率。对于患病的蟹可全池泼1-2ppm的土霉素治疗,也可在饵料中加入1‰的恩诺沙星连续投喂。 6.3 真菌病 常引起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霉菌、毛霉菌或链壶菌等。此病多由菌种侵入受伤的梭子蟹身体表面所致,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最后死亡。对于真菌性疾病,日常管理时应彻底消灭敌害生物,减少河蟹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病蟹可用5%食盐水溶液浸洗5-10min,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6.4 寄生虫病 多由固着类纤毛虫如聚缩虫、杯体虫或钟形虫等引起。病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最终因无力蜕壳而导致死亡。患病期间可用①15-20pp生石灰全池泼洒并更换l-3次病蟹池水。②0.5-1ppm的新洁尔灭与5-10ppm的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其它还有才女虫、阿脑虫及蟹奴等寄生虫病,一般从蟹体表或内脏都能看到虫体,流行季节一般为7-10月份或开春。梭子蟹活动少时易得此类病,一般可用0.5ppm高锰酸钾或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杀灭。 6.5 环境引起的疾病池塘底部有毒气体硫化氢、氨及生物毒素和高浓度用药引起的急性中毒。病蟹背甲后缘胀裂出现假性“脱壳”或三角膜出现红黑泥性异色或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一般要加强水体管理,定期用沸石粉或“氨净”处理底质。发生中毒症状要立即更换池水,换水量为池水的30%-50%。营养性脱壳不遂、肝肿大或其他内脏疾病,一般为缺少钙磷或脂肪摄入过多引起,也有因缺乏维生素等引起。因此,平时饲料中应适当添加脱壳素、磷酸二氢钙及各种维生素,可减少此类病害的发生。

6、梭子蟹养殖技术

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俗称梭子蟹、白蟹,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是我国沿海的重要经济蟹类。其生长迅速,养殖利润丰厚,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养殖品种。梭子蟹一般在3-5米深海底生活及繁殖,冬天移居到10-30米的深海,喜在泥沙底部穴居。其适应盐度为16‰-35‰,水温在4℃-34℃,PH值在7-9之间,最适盐度为26‰-32‰之间,最适温度在22℃-28℃。水质要求清新、高溶氧,当环境不适应或脱壳不遂时有自切步足现象,步足切断后能再生。养殖梭子蟹的管理同养虾基本相似,但还要根据梭子蟹的不同习性,采取相应的不同管理措施。 1.池塘的选择 凡进、排水方便的中高潮区虾池均适于梭子蟹的养殖,根据梭子蟹的生理特征,对虾塘的环境可稍加改造:一是池塘水深一般为1.2-1.5米。池塘水过浅不利于梭子蟹的栖息和生长。二是池塘面积最好在5-10亩,这样既有利于按梭子蟹的大小规格分塘放养又便于管理。三是池塘底质为泥沙质,以细沙底为佳。沙质底的池中其它生物含量较少,病毒的寄生宿主少,可减少疾病的发生。泥底底质必须清池去淤,以保持池中环境良好。四是池塘底有向排水闸门的降坡度,四周堤内有两米宽左右的缓坡,以利梭子蟹活动。五是为防止和减少梭子蟹互相残杀,应在塘中多开沟渠和设置陶罐、瓦片之类隐蔽物。梭子蟹无打洞越堤的习性,不必设置防逃设施。 2.准备工作 冬季出池后,清池,杀死池内的滩蟹和虾类,用药5天后进水清池,清除残毒。每年冬末春初将池内陈淤清除,减轻池内污染。清淤后顺池塘挖1-2条宽约l米,深约0.4米的沟,以利于梭子蟹潜伏。3月中下旬用60-100目筛绢进水(池塘水深1米以上),封闸肥水。待水肥后,底播蓝蛤或杂色蛤,作为蟹的中期饵料。一般每亩播蛤苗 30 kg,蛤苗不可播太多,以防出现长青苔、清水现象。 3 苗种选择及放养 当池水温度稳定在15℃以上时,可放养蟹苗。蟹苗应先在育苗池中降温3天,再放入池塘中,这样可保持较高的成活率。放养蟹苗之前,须彻底消除塘内淤泥,并用生石灰300-500ppm(每亩13-20kg)或漂白粉(有效氯30%-35%)溶液消毒。同时应检查闸门及闸前的栏网设施,管理好水质。为了当年养成商品蟹(250g以上),应尽量放养第一批梭子蟹苗。放养时应注意同一养殖池必须放养同一茬的苗种。以减少大小不均自相残杀的机会,提高成活率。放养的苗种要求壳硬、色泽光亮、生命力强、附肢齐全、健康而且规格统一。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养季节,饵料情况和池塘水质等条件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2000-3000尾/亩。若中秋后小面积蓄养不再蜕壳的成蟹,需经短期育肥后冬季上市,放养密度可在10Kg/m2左右。 4 饲养管理 梭子蟹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大面积养殖以投喂低值贝类为好,其次为鲜杂鱼。体重为0.8g的幼蟹,日摄食量为体重的80-90%,随着体重的增长,摄食量相应的减少。体重30g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20-30%,体重达到 50g以上的个体日摄食量为体重的10%左右。体重小于20g的个体,不分昼夜活泼摄食,超过20g的个体只在夜间摄食,因此,养殖开始的20-30天,应每天投喂2-4次,其后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梭子蟹摄食时会沿池壁及障碍物活泼游泳,故可沿池壁或障碍物投饵。池塘内养殖的蟹子分布并不是均匀的,据观察往往集群分布在深水、朝阳避风区。平时投饵时应细心观察,在蟹子集中区域重点投饵。总之在养殖过程中应保持饵料充足,以尽量减轻同类的自残现象。投饵量可根据养殖季节、水温、蟹子的发育阶段和摄食状况灵活掌握。蜕壳是梭子蟹生长过程中的生理现象,三疣梭子蟹整个发育过程要经历17-18次蜕壳。每完成1次蜕壳,体长和体重都会显著增加。因此,在饵料中应保证钙质和蜕皮激素的含量,保证蟹子的正常蜕壳。梭子蟹蜕壳时必须先将脐部磨断,对于蜕皮困难的,除加强喂养外,应在池中投石或插杆。 养殖池塘的水色,透明度也是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蟹子养殖过程中要适当肥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为佳。养殖者应根据水质情况调节换水量,高温季节尽量每日换水,日换水量为池塘水量的1/3-l/5。进入9月交尾期后,要保持最高水位,并增加换水量。有利的交尾环境可提高雌蟹价值(雌蟹交尾后,性腺会迅速发育,经育肥阶段后,价值较高)。另外梭子蟹在蜕皮期间耗氧量比平时要大数倍,如换水不及时,会因缺氧使其蜕皮受阻,导致死亡。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温要求在17℃-3O℃,最高水温不应高于30℃,超过30℃梭子蟹有死亡的危险,当水温低于15℃时会影响梭子蟹摄食,甚至停止摄食。海水盐度要求在20‰以上,低于20‰容易导致蟹子死亡。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日常观测,定期进行测量。测其壳长、壳宽和体重等,检查其增长情况以衡量养殖效果。对水温、盐度、pH值、溶氧等水化指标也要定期测量,做好记录。 5 收获 收获时间应在秋末,当水温降到15℃以下,梭子蟹不再继续增重时应及时收获。适时起捕梭子蟹,是优质、高效、高产的关键。应根据梭子蟹是否进入膏蟹期,销售价格和天气条件来决定起捕时间。一般起捕时间安排在12月份为佳,下雨天不应起捕。蟹子少量出池时可在夜间用蟹笼或抄网捞取。大量出池时应在闸门固定网笼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流进入笼袋中,当塘内水排到最低时,可用铁耙顺着塘底慢慢耙动。遇到蟹体时小心挑起,用小抄网捞入箩筐或水桶。起捕的梭子蟹要用橡皮筋缚住两只鳌足,以防在箩筐或桶中相互扯咬或外逃。 6 病害防治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梭子蟹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主要有以下几种: 6.1 病毒病 病原主要有疽疹病毒及小核糖核酸病毒。多发生在5-10月份,病蟹行动迟钝,呈昏睡状,蟹爪无力,血淋巴变白,肝胰腺脓肿变白,腐烂发臭,死亡较快。此种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①适量换水,用机械增氧。②饵料中加入免疫多糖连续投喂一周。 6.2 细菌病 三疣梭子蟹被细菌感染后,常表现两种症状:(l)甲壳和附肢等部位凹陷溃烂,如甲壳病;(2)引起局部组织器宫感染或转为全身性败血症,在整个生活史中都可能受细菌感染而发病,主要有弧菌病及细菌性甲壳病。对细菌性疾病,日常应加强养殖管理,避免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害要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养成期要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饵料质量和换水率。对于患病的蟹可全池泼1-2ppm的土霉素治疗,也可在饵料中加入1‰的恩诺沙星连续投喂。 6.3 真菌病 常引起梭子蟹真菌病的病原一般有水霉菌、毛霉菌或链壶菌等。此病多由菌种侵入受伤的梭子蟹身体表面所致,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伤口不愈合,伤口部位组织溃烂并蔓延,最后死亡。对于真菌性疾病,日常管理时应彻底消灭敌害生物,减少河蟹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病蟹可用5%食盐水溶液浸洗5-10min,并用5%碘酒涂抹患处。 6.4 寄生虫病 多由固着类纤毛虫如聚缩虫、杯体虫或钟形虫等引起。病蟹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最终因无力蜕壳而导致死亡。患病期间可用①15-20pp生石灰全池泼洒并更换l-3次病蟹池水。②0.5-1ppm的新洁尔灭与5-10ppm的高锰酸钾混合液浸洗病蟹。其它还有才女虫、阿脑虫及蟹奴等寄生虫病,一般从蟹体表或内脏都能看到虫体,流行季节一般为7-10月份或开春。梭子蟹活动少时易得此类病,一般可用0.5ppm高锰酸钾或0.7ppm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杀灭。 6.5 环境引起的疾病池塘底部有毒气体硫化氢、氨及生物毒素和高浓度用药引起的急性中毒。病蟹背甲后缘胀裂出现假性“脱壳”或三角膜出现红黑泥性异色或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一般要加强水体管理,定期用沸石粉或“氨净”处理底质。发生中毒症状要立即更换池水,换水量为池水的30%-50%。营养性脱壳不遂、肝肿大或其他内脏疾病,一般为缺少钙磷或脂肪摄入过多引起,也有因缺乏维生素等引起。因此,平时饲料中应适当添加脱壳素、磷酸二氢钙及各种维生素,可减少此类病害的发生。

7、梭子蟹的习性怎么能养时间长?

1.换水量 从6月中旬到7月中旬主要以添水为主,日换水量一般不要超过15%,到7月中旬把池水加深到最深水位1.5米以上。7月中旬以后,每隔2天~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0%左右,维持相对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8月中旬以后,利用大潮进行大排大换,保持水质清新,透明度在50厘米左右。总之,换水原则:好水多换,不好水少换,坏水不换;前期添水,中期小换水,后期大换水。 2.水质指标测定 梭子蟹在水质不良水域中生活时,很难达到预定的生长效果,为此须作好水质测定、调控工作。 水温的测定:每天上午5点~6点,下午2点~3点各测水温一次。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梭子蟹机体新陈代谢速度的快慢,最适水温25℃~28℃。 透明度的测定:每天下午2点~3点测一次。根据梭子蟹各个生长时期的不同需要,为其创造不同的透明度,前期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中期35厘米左右,后期40厘米以上。一个适宜的透明度不仅为梭子蟹提供了暗光隐蔽的环境,减少自残,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屑为增殖的贝类提供充足的饵料,而大量的贝类正是梭子蟹喜食的饵料。 pH值的测定:每天上午5点~6点,下午2点~3点各测一次。海水的值一般在pH8.1左右,梭子蟹适宜值pH7.8~9.0。 盐度测定:在换水前后对盐度各测一次。最适盐度25‰~30‰。 溶解氧的测定:每日上午4点~6点,下午4点~6点各测一次,要求溶解氧始终大于5毫克/升。 氨氮及其他营养盐:有条件的可1天一测,没条件一周一测。氨氮含量较多时,成为梭子蟹的毒害因子,养殖期应控制在0.5毫克/升以下。硫化氢和亚硝酸盐的测定:一周一测。硫化氢的浓度不得超过0.01毫克/升,亚硝酸盐的浓度不得超过0.5毫克/升。 二、投喂</B> 梭子蟹对饲料蛋白要求较高,关于投饵量的确定,应根据梭子蟹放养密度,生长时期,个体大小,水温水质状况饵料质量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饵料一定要投在饵料台上,或沿池边投喂,千万不能投到环沟和深水区域,以免饵料剩余浪费污染池底。幼蟹进入养成区后,开始由于贝类饵料充足,这时不需要大量投喂,一般只在夜间投喂少量的人工配合饲料做为补充,此时需要观察梭子蟹对配合饲料摄食情况,适当调节投喂量。10天后开始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和廉价贝类的投喂量,实行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如早5点,晚18点、21点、24点各喂一次。综合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如下投喂方法:前期少投,高温期少投,阴雨天少投,脱壳时少投,水质差时少投,蟹多处多投,水质好时多投,适温时多投,脱壳后多投,8月中旬交尾后多投,收获前多投。 三、日常管理</B> 1.观察梭子蟹的活动情况 梭子蟹一般白天很少活动,大都潜伏在池底,夜间出来活动频繁,沿池边觅食。密切注意阴雨天、雾天、高温闷热天气、低气压台风天气、夜间等情况容易缺氧,一旦发现梭子蟹缺氧上岸立即换水,泼洒增氧粉,有增氧机的要及时开机。如果白天发现大量梭子蟹游池应从两种情况分析,一种可能是饵料投喂不足;另外一种情况很可能是水质和底质有问题。 2.巡池及建池塘日记档案 凌晨及傍晚巡池是养殖人员的一项日常基本工作,每日及时收听当地的天气预报。经常检查梭子蟹的摄食情况,注意防逃、防盗。 每隔10天~15天测量一次梭子蟹的生长情况,包括背甲长/宽,体重,做好记录,分析长势,及时调整投喂量和调整饵料搭配。 四、病害防治</B> 在养殖过程中养蟹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放弃或轻视了梭子蟹养殖池塘的生态环境保护,放苗密度过大,营养跟不上;或过量投喂鲜活饵料,超出了蟹池自身负载力;有的甚至投喂变质的饲料,造成梭子蟹疾病发生,甚至疾病大流行。科学的水产养殖,以预防为主,注重对水生环境的保护。使用健康的蟹苗,定期给水体消毒,科学投喂药饵(特别是高温季节)。

8、怎么才能养好梭子蟹?

一、池塘条件

(1)养成池面积和水深

以土池为主,面积可大可小,水深要求在1.5米以上。 单塘面积超过10亩时宜用塑料网插底将大塘分隔,以防止由于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使梭子蟹集中而导致局部密度过大,造成相互残食。

(2)池底

从进水闸门一端略向排水闸门一端倾斜,以便进排水。底质宜为沙泥质,池底多开波形沟垄,池塘内宜设置隐蔽物(如废旧陶制品、石块、瓦片、网衣、竹子、树枝或用废旧编织袋内装适量贝壳等),作为梭子蟹藏匿之处(特别是脱壳时期)。注意使用的编织袋一定要经过清洗。

在泥质过多的池塘,可在池底局部铺厚10厘米左右的中、粗沙,给梭子蟹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生长环境。

(3)养殖塘周围无污染源,环境安全。

(4)每汛能自然纳潮10天左右,并备有提水泵,以确保小潮时养殖水源的供应。

(5)配置适量的增氧设备。

二、放养前准备

1、清淤除害

放苗一个月前彻底清除池中淤泥。然后用下表中的消毒药物清除敌害生物、争食生物和致病生物。

常用清塘消毒药物

药物名称

使用剂量

休药期

生石灰

350毫克/升~400毫克/升

7天

漂白粉(有效氯≥28%)

海水40毫克/升~50毫克/升

5天

淡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5天

二氯异氰尿酸盐

5毫克/升~10毫克/升

10天

三氯异氰尿酸

4毫克/升~8毫克/升

10天

茶籽饼

海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7天

淡水60毫克/升~90毫克/升

7天

2、肥水

放苗前7天~10天,待消毒药物毒性消失以后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进水40厘米~60厘米,然后施氮肥20毫克/升,或施发酵过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等,以此培养基础饵料,使池水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或候苗源情况投放些花蛤、缢蛏等贝类作为混养品种,以利养殖中后期水质、底质调控或作为活体饵料。

三、苗种放养

1、蟹苗规格与质量

人工蟹苗选择蜕壳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稚蟹(背甲长1.0厘米左右)。要求规格整齐,个体健壮,活力强、无病害、躯体附肢完整。

2、蟹苗运输

宜采用水运法:规格0.8米×0.4米的塑料袋,盛水10千克,内放经海水浸泡并消毒洗净的稻草或蓬松的海草作隐蔽物,以防止稚蟹抱团而受损伤,每袋放稚蟹50克~100克,充满氧气后扎紧袋口,要求尽量在10小时以内运到养殖塘。

3、中间培育与放苗密度

Ⅱ期~Ⅲ期稚蟹宜经过中间培育,待长至甲宽为3厘米~4厘米(100只~200只/千克)的扣蟹时再放入养成池进行养成。

中间培育采用1亩~3亩大小的中间培育池,也可在大塘中间用网布围一小块水域进行中间培育,要求池底能排干池水,便于收获。也需要设置隐蔽物或适当铺沙并培育好水色。

中间培育密度为15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保持池水位70厘米~80厘米,透明度约3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日换水量20%~30%。饵料以贝肉或小鱼虾为主,搅碎后投喂,日投喂2次~4次,投喂量按蟹体重100%~200%,以2小时内吃完为好。同时根据蟹体的蜕壳、气候、摄食情况等因素作适当调整。经10天~15天培育,甲壳宽达到3厘米~4厘米时,便可放入养成池养成。

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苗时间、池塘规模、隐蔽物多少、饵料情况及池塘水质等条件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放养经中间培育后的扣蟹时,放养密度以2000只/亩~2500只/亩为宜;如果直接对Ⅱ期~Ⅲ期稚蟹进行养成,则放养密度宜为4000只/亩~6000只/亩。

四、养成管理

1、饲料投喂

(1) 饲料种类

以低值贝类最佳,其次为低值鲜杂鱼虾。提倡使用配合饲料,以弥补天然饵料的不足,要求配合饲料中粗蛋白含量35%以上,质量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要求。

在投喂鲜活饵料前,应将壳厚的贝类捣碎,大的鱼、虾切碎。注意鲜活饵料应清洗干净。在投喂非贝类饵料时,有条件的应在饵料中添加贝壳粉,防止梭子蟹生长缓慢或脱壳困难。

三疣梭子蟹交配后,要投喂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饵料(如沙蚕等),以促进雌蟹的性腺发育。

(2)投饲数量

投喂量参考值如下:

蟹体重量(克) 投饵量按体重计算(%)

0.8以下 100

10-30 50~30

50 12~8

100以上 8~5

要根据水温、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生理状况、病害情况等因素适当调整日投饵量。

(3)日投喂次数

一般日投喂2次,傍晚投喂一天总量的70%,清晨投喂一天总量的30%。

(4)投喂方法

宜遍池均匀地投喂,以减少梭子蟹聚集机会,减少互相残杀。并使正处于脱壳期的梭子蟹能就地取食,每塘设置3个~5个饵料台,用以检查摄食情况和残饵量。

2、水质管理

(1)水质要求

——水温 生长水温范围12℃~32℃

最适水温范围20℃~27℃

停食水温 8℃

休眠水温6℃

冻死水温2℃

——盐度 生长盐度范围20‰~30‰

最适盐度范围10‰~34‰

——PH 7.8~8.5

——水色 茶褐色或黄绿色

——透明度 30厘米~40厘米

——溶解氧 ≥4.0毫克/升

——氨氮 ≤0.5毫克/升

——硫化氢 ≤0.1毫克/升

(2)水质调控

蟹苗刚放养时,池水深度为40厘米~60厘米,放苗后每2天~3天加水一次,每天加水10厘米左右。待池水加到1.5米后,需要根据水质、水色情况进行换水,结合施用肥料、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维持三疣梭子蟹所需水质要求。

在高温、强冷空气时要提高塘内水位,特别是8月份至10月份三疣梭子蟹交配季节,要保持最高水位,保证水环境稳定,以利三疣梭子蟹顺利交配;如遇连续暴雨,应及时排淡,注入新鲜海水,保持海水盐度在15‰以上,严防海水盐度突降;如遇赤潮,停止换水。

如果PH值过高,可以通过施用螯合铜、降碱灵等药物降低PH值;如果PH值过低,宜每半个月施生石灰5毫克/升~15毫克/升,既能稳定水体PH值,又能提供钙源。

在高温季节尤其在闷热天气,由于残饵、粪便和生物尸体的腐败和分解,会导致梭子蟹缺氧,因此须开启地氧机进行增氧。

3、雌雄分养

当蟹体达到100克左右,雌雄可以鉴别,此时应留雌蟹个体数的1/3~1/5的雄蟹与雌蟹搭养,其余雄蟹应挑出分养;交配后应及时将搭养的雄蟹起捕出售,以免影响雌蟹性腺发育或雄蟹本身由于交配后死亡而导致损失。

4、防治病害

在池底恶化的养殖池,由于细菌感染或其它生物寄生,在梭子蟹的壳、腹肢、鳃等部位会出现各种病灶(如不正常的黑点、壳上穿孔等),影响成活率。

病害防治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对养殖用水进行过滤,防止敌害进入;

——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水体,改善水质和改良底质;

——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防止梭子蟹出现应激反应;

——投喂优质新鲜饵料,高温期间在饵料中添加适当的防病药物,用药按DB330900/T006—2002《舟山市地方标准 水产健康养殖药物使用规定》执行,建议使用抗菌抗病毒的中草药,如大蒜素等药饵(按使用说明书)。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渔药。

5、日常管理

(1) 巡塘

每天早、中、晚进行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梭子蟹活动、有无病害发生等情况以及闸门堤坝等设施安全情况。每次投饵后2小时检查蟹摄食情况和残饵数量,以便及时调整摄饵量。

(2)水质检测

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定期测定盐度、化学耗氧量、氨氮等水质因子。

(3)测定

每十天测定一次蟹体生长情况,通过测量甲长、甲宽和体重,衡量养殖效果。

(4)养殖记录

每一口养成塘都要建立养殖日志,内容包括清塘、苗种来源、苗种规格、放养数量、放养日期、水质调控、饲料来源、饲料种类、投喂数量、病害情况、用药种类、渔药名称、渔药生产厂家、用药剂量、用药数量、用药方式、用药频率、产量和销售去向等。

6、收获

(1)起捕时间

雄蟹在分养、育肥后,可于11月份收获上市,雌蟹迟至12月中旬性腺成熟,育成膏蟹,可根据市场行情陆续上市。若要留到春节前后销售,应提高水位或者采用塑料大棚进行保温,保持水温在2℃以上。

(2)起捕方法

——流网捕获:傍晚开始放流网,每隔2小时收网一次,一夜可捕获4次~5次。

——蟹笼捕获:夜间开始放蟹笼,每隔3小时收蟹笼一次,一夜捕获3次。

——网袋捕获:在排水闸门口固定网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水流进入网袋中,可捕到部分梭子蟹。

——干塘捕获:将塘水排干到最低处,用铁耙慢慢地顺着塘底耙动,将蟹挑起,用手抄网捞取。

把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大螯用橡皮筋绑紧,用海水冲冼干净后装入箩筐,干运上市(2℃~4℃气温下,梭子蟹干露24小时,成活率可达90%)。

9、养殖的梭子蟹每天都有死的怎么回事?蟹苗20多个一斤放苗一个月了,我

一、池塘条件

(1)养成池面积和水深

以土池为主,面积可大可小,水深要求在1.5米以上。 单塘面积超过10亩时宜用塑料网插底将大塘分隔,以防止由于水温和水质的变化使梭子蟹集中而导致局部密度过大,造成相互残食。

(2)池底

从进水闸门一端略向排水闸门一端倾斜,以便进排水。底质宜为沙泥质,池底多开波形沟垄,池塘内宜设置隐蔽物(如废旧陶制品、石块、瓦片、网衣、竹子、树枝或用废旧编织袋内装适量贝壳等),作为梭子蟹藏匿之处(特别是脱壳时期)。注意使用的编织袋一定要经过清洗。

在泥质过多的池塘,可在池底局部铺厚10厘米左右的中、粗沙,给梭子蟹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生长环境。

(3)养殖塘周围无污染源,环境安全。

(4)每汛能自然纳潮10天左右,并备有提水泵,以确保小潮时养殖水源的供应。

(5)配置适量的增氧设备。

二、放养前准备

1、清淤除害

放苗一个月前彻底清除池中淤泥。然后用下表中的消毒药物清除敌害生物、争食生物和致病生物。

常用清塘消毒药物

药物名称

使用剂量

休药期

生石灰

350毫克/升~400毫克/升

7天

漂白粉(有效氯≥28%)

海水40毫克/升~50毫克/升

5天

淡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5天

二氯异氰尿酸盐

5毫克/升~10毫克/升

10天

三氯异氰尿酸

4毫克/升~8毫克/升

10天

茶籽饼

海水15毫克/升~20毫克/升

7天

淡水60毫克/升~90毫克/升

7天

2、肥水

放苗前7天~10天,待消毒药物毒性消失以后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进水40厘米~60厘米,然后施氮肥20毫克/升,或施发酵过的有机肥料如鸡粪等,以此培养基础饵料,使池水呈黄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或候苗源情况投放些花蛤、缢蛏等贝类作为混养品种,以利养殖中后期水质、底质调控或作为活体饵料。

三、苗种放养

1、蟹苗规格与质量

人工蟹苗选择蜕壳1天~2天后的Ⅱ期~Ⅲ期稚蟹(背甲长1.0厘米左右)。要求规格整齐,个体健壮,活力强、无病害、躯体附肢完整。

2、蟹苗运输

宜采用水运法:规格0.8米×0.4米的塑料袋,盛水10千克,内放经海水浸泡并消毒洗净的稻草或蓬松的海草作隐蔽物,以防止稚蟹抱团而受损伤,每袋放稚蟹50克~100克,充满氧气后扎紧袋口,要求尽量在10小时以内运到养殖塘。

3、中间培育与放苗密度

Ⅱ期~Ⅲ期稚蟹宜经过中间培育,待长至甲宽为3厘米~4厘米(100只~200只/千克)的扣蟹时再放入养成池进行养成。

中间培育采用1亩~3亩大小的中间培育池,也可在大塘中间用网布围一小块水域进行中间培育,要求池底能排干池水,便于收获。也需要设置隐蔽物或适当铺沙并培育好水色。

中间培育密度为15只/平方米~20只/平方米,保持池水位70厘米~80厘米,透明度约3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日换水量20%~30%。饵料以贝肉或小鱼虾为主,搅碎后投喂,日投喂2次~4次,投喂量按蟹体重100%~200%,以2小时内吃完为好。同时根据蟹体的蜕壳、气候、摄食情况等因素作适当调整。经10天~15天培育,甲壳宽达到3厘米~4厘米时,便可放入养成池养成。

放养密度要根据苗体大小、放苗时间、池塘规模、隐蔽物多少、饵料情况及池塘水质等条件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放养经中间培育后的扣蟹时,放养密度以2000只/亩~2500只/亩为宜;如果直接对Ⅱ期~Ⅲ期稚蟹进行养成,则放养密度宜为4000只/亩~6000只/亩。

四、养成管理

1、饲料投喂

(1) 饲料种类

以低值贝类最佳,其次为低值鲜杂鱼虾。提倡使用配合饲料,以弥补天然饵料的不足,要求配合饲料中粗蛋白含量35%以上,质量符合GB13078和NY5072的要求。

在投喂鲜活饵料前,应将壳厚的贝类捣碎,大的鱼、虾切碎。注意鲜活饵料应清洗干净。在投喂非贝类饵料时,有条件的应在饵料中添加贝壳粉,防止梭子蟹生长缓慢或脱壳困难。

三疣梭子蟹交配后,要投喂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的优质饵料(如沙蚕等),以促进雌蟹的性腺发育。

(2)投饲数量

投喂量参考值如下:

蟹体重量(克) 投饵量按体重计算(%)

0.8以下 100

10-30 50~30

50 12~8

100以上 8~5

要根据水温、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生理状况、病害情况等因素适当调整日投饵量。

(3)日投喂次数

一般日投喂2次,傍晚投喂一天总量的70%,清晨投喂一天总量的30%。

(4)投喂方法

宜遍池均匀地投喂,以减少梭子蟹聚集机会,减少互相残杀。并使正处于脱壳期的梭子蟹能就地取食,每塘设置3个~5个饵料台,用以检查摄食情况和残饵量。

2、水质管理

(1)水质要求

——水温 生长水温范围12℃~32℃

最适水温范围20℃~27℃

停食水温 8℃

休眠水温6℃

冻死水温2℃

——盐度 生长盐度范围20‰~30‰

最适盐度范围10‰~34‰

——PH 7.8~8.5

——水色 茶褐色或黄绿色

——透明度 30厘米~40厘米

——溶解氧 ≥4.0毫克/升

——氨氮 ≤0.5毫克/升

——硫化氢 ≤0.1毫克/升

(2)水质调控

蟹苗刚放养时,池水深度为40厘米~60厘米,放苗后每2天~3天加水一次,每天加水10厘米左右。待池水加到1.5米后,需要根据水质、水色情况进行换水,结合施用肥料、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维持三疣梭子蟹所需水质要求。

在高温、强冷空气时要提高塘内水位,特别是8月份至10月份三疣梭子蟹交配季节,要保持最高水位,保证水环境稳定,以利三疣梭子蟹顺利交配;如遇连续暴雨,应及时排淡,注入新鲜海水,保持海水盐度在15‰以上,严防海水盐度突降;如遇赤潮,停止换水。

如果PH值过高,可以通过施用螯合铜、降碱灵等药物降低PH值;如果PH值过低,宜每半个月施生石灰5毫克/升~15毫克/升,既能稳定水体PH值,又能提供钙源。

在高温季节尤其在闷热天气,由于残饵、粪便和生物尸体的腐败和分解,会导致梭子蟹缺氧,因此须开启地氧机进行增氧。

3、雌雄分养

当蟹体达到100克左右,雌雄可以鉴别,此时应留雌蟹个体数的1/3~1/5的雄蟹与雌蟹搭养,其余雄蟹应挑出分养;交配后应及时将搭养的雄蟹起捕出售,以免影响雌蟹性腺发育或雄蟹本身由于交配后死亡而导致损失。

4、防治病害

在池底恶化的养殖池,由于细菌感染或其它生物寄生,在梭子蟹的壳、腹肢、鳃等部位会出现各种病灶(如不正常的黑点、壳上穿孔等),影响成活率。

病害防治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对养殖用水进行过滤,防止敌害进入;

——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水体,改善水质和改良底质;

——保持养殖水环境的稳定,防止梭子蟹出现应激反应;

——投喂优质新鲜饵料,高温期间在饵料中添加适当的防病药物,用药按DB330900/T006—2002《舟山市地方标准 水产健康养殖药物使用规定》执行,建议使用抗菌抗病毒的中草药,如大蒜素等药饵(按使用说明书)。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渔药。

5、日常管理

(1) 巡塘

每天早、中、晚进行巡塘,观察水质变化、梭子蟹活动、有无病害发生等情况以及闸门堤坝等设施安全情况。每次投饵后2小时检查蟹摄食情况和残饵数量,以便及时调整摄饵量。

(2)水质检测

每日测量水温、溶解氧、酸碱度、透明度,定期测定盐度、化学耗氧量、氨氮等水质因子。

(3)测定

每十天测定一次蟹体生长情况,通过测量甲长、甲宽和体重,衡量养殖效果。

(4)养殖记录

每一口养成塘都要建立养殖日志,内容包括清塘、苗种来源、苗种规格、放养数量、放养日期、水质调控、饲料来源、饲料种类、投喂数量、病害情况、用药种类、渔药名称、渔药生产厂家、用药剂量、用药数量、用药方式、用药频率、产量和销售去向等。

6、收获

(1)起捕时间

雄蟹在分养、育肥后,可于11月份收获上市,雌蟹迟至12月中旬性腺成熟,育成膏蟹,可根据市场行情陆续上市。若要留到春节前后销售,应提高水位或者采用塑料大棚进行保温,保持水温在2℃以上。

(2)起捕方法

——流网捕获:傍晚开始放流网,每隔2小时收网一次,一夜可捕获4次~5次。

——蟹笼捕获:夜间开始放蟹笼,每隔3小时收蟹笼一次,一夜捕获3次。

——网袋捕获:在排水闸门口固定网袋,利用退潮放水,使梭子蟹随水流进入网袋中,可捕到部分梭子蟹。

——干塘捕获:将塘水排干到最低处,用铁耙慢慢地顺着塘底耙动,将蟹挑起,用手抄网捞取。

把捕获的三疣梭子蟹大螯用橡皮筋绑紧,用海水冲冼干净后装入箩筐,干运上市(2℃~4℃气温下,梭子蟹干露24小时,成活率可达90%)。

与梭子蟹的病害防治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