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汾地名的来历
北魏时在今临汾市区建“白马城”,移平阳县于此。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嫌“平阳”与“平杨”谐音,改平阳县为临汾县,抄取“滨临汾河”之袭意。
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陈称。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百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
(1)临汾市暴雨扩展资料:
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度,雨热同期。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
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年平知均日照时数为1748.4—2512.6小时,年平均气温9.0—12.9℃,降水道量420.1—550.6毫米,无霜期127—280天。
全市平均降水量756.0毫米,年内分布特点为:前早后涝,冬季雪多,秋季连阴雨多。
2、山西临汾适合种植什么药材
山西临汾适合种植黄芪、连翘、党参、远志、柴胡、山药、地黄等。
气候特征:
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
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8.4—2512.6小时,年平均气温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无霜期127—280天。
生物资源:
临汾市植物资源丰富,除农作物外,现已调查到的种子植物有606种,分属97科、386属,占全省植物区系总种数的62.1%,总科数的81.7%,总属数的79.3%。
在植物分布上,东南山区丘陵地带以栎类占优势;东部山地以油松为主;太岳山区以油松、栎类为主;临汾盆地以杨树为主。
药材连翘、黄芩、黄芪、党参、款冬花、柴胡、山楂、知母、旱半夏、猪苓、瓜蒌、酸枣仁等。
吕梁山以侧柏、石榆为主;西部黄土残塬丘陵植被区以侧柏、刺槐为主。临汾森林面积较为贫乏,全市森林覆盖率28.9%。
其中,天然林面积34.44万公顷,人工林面积20.03万公顷,木材蓄积量1675.14万立方米。临汾市野生动物种类丰富,两栖类动物9种,鸟类232种,兽类46种,爬行类23种,分别占全省总种数的69%、71.8%、44.29%和82.1%。
3、临汾天气与长治天气有何差异
临汾天气与长治天气差异主要在于二者的气候有所不同: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而长治属典型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
临汾市气候: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8.4—2512.6小时,年平均气温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无霜期127—280天。
长治气候:长治属典型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在4.9--10.4摄氐度之间,气候条件与避暑山庄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最低气温为-6.9摄氐度;7月份最热,平均最高气温为22.5摄氐度。号称"无扇之城"。年日照时数2418-2616小时,一般年降水量在537.4-656.7毫米,7月最多,为132.2毫米,1月最少,为5.5毫米,年平均无霜期在156.8-181.9天,年平均风速为1.5-3.0米/秒之间。
4、临汾在山西的哪个地区,是怎样的地形的地形? 快快快
临汾地处太原、郑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连接中点,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讯便捷。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该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该市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市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三大优质主焦煤基地之一;该市非物质文化种类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风锣鼓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被誉为“梅花之乡”、“剪纸之乡”和“锣鼓之乡”。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多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公里,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占全省13%。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临汾市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其中,平川面积占19.4%,丘陵面积51.4%,山地29.2%。临汾盆地纵贯临汾市中部,将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东部由北向南为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处乡宁县师家滩,海拔385.1米。境内有黄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7条河流和郭庄、龙祠、霍泉三大名泉。
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8.4—2512.6小时,年平均气温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无霜期127—280天。
5、谁知临汾市村里这边到了秋天一下暴雨就出现的内种昆虫叫什么名字?
?
6、山西启动暴雨四级应急响应,当地群众是否不易出行?
暴雨来临 为安全着想不宜出行!
为什么这么讲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山西的地形地貌以及山西的地势特点。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其中山地丘陵占80%,甚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一千米以上,与华北大平原相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而山西省的总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间是凹陷的盆地,平原也分布其间。而东部更是以太行山为主脉的诸多山地。山西省这样的地势特点,暴雨来临之际,就会造成诸多的山体滑坡发生。
山体滑坡是最危险且营救难度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经常会摧毁农田房舍、伤害到人畜,对于森林,道路以及农业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造成危害,有时甚至给乡村造成毁灭性的灾害。暴雨的到来,更是诱发山体滑坡的重要因素,大大的增加了山体滑坡发生的可能系数,因此,山西启动暴雨四级响应,是非常必要的措施。一旦山体滑坡被困其中,岩石和泥土对人体造成的挤压,其中空气量的稀薄,导致生还的可能性极低。
因此联系以上几点,民众呆在空旷安全的地方,或者待在家中不外出,是避免危险最有效的办法。另外,暴雨带来的洪涝灾害,危险系数也是非常大的。在国家发布灾害响应时,一定要听从安排,为自己的生命健康考虑,不要去到危险易发的地段活动,这是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最有效的办法。另外也要及时观察四周的环境变化,如果发现一旦有山体滑坡的预兆,一定要第一时间逃到安全的区域并上报,守护好自己的生命是第一位的。
7、临汾和喀什为什么气候差不多呢?
喀什地区处在中亚腹部,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境内四季分明,光照长,气温年和日变化大,降水很少,65毫米左右,蒸发旺盛。年平均气温12.2~12.9℃,夏季炎热,但酷暑期短;冬无严寒,但低温期长;春夏多大风、沙暴、浮尘天气。 临汾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年平均气温9.0—12.9℃,降水量420.1—550.6毫米。全市平均降水量756.0毫米,年内分布特点为:前早后涝,冬季雪多,秋季连阴雨多。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是降水差很多,可能你想问气温吧。首先是它们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次纬度大致相同,而且地理环境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喀什分为几个区域,每个都不一样,且年较差大,只能是平均,要说差不多,可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