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他山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地形较陡,与秦岭山地不同的是岩石裸露、风化破碎。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年降雨量可达500mm,但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植被稀疏且恢复再生能力差。主要为金属、非金属矿产,如镜铁山铁矿、阿尔泰地区稀有金属矿等,滑坡泥石流是主要的地质灾害。1999年8月祁连山镜铁山铁矿区特大暴雨引发的泥石流,造成北大河堵塞、矿区遭淹,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其次为土地沙化和草地退化等地质灾害。
新疆沙湾县金沟河一带的石灰岩矿区,在汛期沿沟5km2的地段内曾多次发生崩塌、泥石流。1998年的泥石流造成矿坑被埋,房屋、高压线路冲毁,直接经济损失261.80万元。1999年8月,一场暴雨引发的洪水泥石流,造成多处崩塌,12m宽的公路被冲毁十几公里,三座桥梁、5km长的水泥渠被彻底冲毁,两个水电站被泥掩埋,国防公路中断近1个月,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乌鲁木齐南山煤矿区是泥石流灾害多发区,40年间这里曾发生过15次以上的滑坡、泥石流,其中,1988年和1995年的泥石流较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889.38万元。吉木萨尔县水溪沟煤矿1988年发生泥石流,停产一年;2000年6~7月又发生泥石流数次,再次停产一年,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拜城铁热克煤矿1992年7月1日发生的泥石流,造成1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100万元等。
在宁夏石嘴山大风沟煤矿区1988年8月13日由暴雨引发的稀性泥石流,造成28人死亡,矿区被淤积堵塞,损坏房屋30多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0万元。1997年8月13日在石嘴山汝淇沟暴雨引发的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000万元。
2、 西区段地质灾害
西区段地形上处于青藏高原北侧第二阶梯西段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和北山剥蚀低山丘陵区、河西走廊,海拔标高1000~2000m,地形高差对比不大。由于地处内陆腹地,南侧又有高山阻隔,湿热的大气环流难以侵入,天气干旱,而且风力大,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生态环境脆弱甚至恶劣,水系不发育,且全为内陆河系,河流短促。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正好处于挽近时期以来强烈挤压隆起的青藏地块北侧边沿,积聚有强大的构造应力,为潜在压扭性构造应力状态,除塔里木盆地外,地壳稳定性较差,多强震。这里人烟稀少,有些地段甚至为无人区,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破坏不强烈,主要是过牧、滥垦和不适当的水利活动。
受上述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本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是泥石流和洪水冲蚀、风蚀沙埋、盐渍土的腐蚀和盐胀灾害,以下将分别论述。
一、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内酒泉市的北大、丰乐、马营三河,临泽县的黑河,山丹县城西,武威市的石羊河流域诸河。上述各地段地处祁连山北麓,又是区域的暴雨中心,是泥石流易发区。即使不暴发泥石流,河沟洪水挟带泥沙,对岸边冲刷破坏也不容忽视。
泥石流形成受制于地质、地形和水文气象等因素。泥石流性质、规模与固体物质的类型和数量有关。该地区系构造活动区,岩体较破碎,加之物理风化强烈,原有的洪冲积物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固体物质来源。由于细粒成分较少,一般只形成稀性泥石流。泥石流沟多发源于祁连山区,各河沟流域内山坡陡峻,沟床比降大,有利于降水和泥沙石块的搬运。此外,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一般在10~100km2之间,具有良好的汇水条件。水文气象条件是暴发泥石流的动力。区内虽年降水量不足200mm,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6、7、8月(90%以上),而且泥石流沟上游祁连山区的年降水量达500mm以上,较走廊区大得多,更进一步强化了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例如古浪县大景,1977年8月1日2.5小时内降水量达154.5mm,雨强61.8mm/h,暴发的稀性泥石流导致严重危害。
走廊地区的武威南部山前地带是泥石流高发区,到下游评估区后虽洪水搬运能力已经减弱,但滩地洪水汇集后,也能形成稀性泥石流,对管线地段的冲蚀危害仍有很大可能。根据航片解译,西营河山前地带和长岭山北麓有洪积裙和大型洪积扇展布,输气管线正好通过该地段。据记载,该地区有多起严重的泥石流灾害事件。例如,古浪县大景、裴家营和土门一带分别于1954、1966、1977年暴发泥石流,周期为11年左右,最大流量6300m3/s,灾害严重。西营河自1960年至1989年期间,曾暴发了6次泥石流或山洪,每次都酿成人畜伤亡,堤坝、公路、桥涵被毁的严重灾害。发生周期为4~5年。
西部的黑河和疏勒河流域各河沟、常年性河流由于漫滩较宽阔,植被较发育,不会发生泥石流;而更多的季节性冲沟则无漫滩和植被,有时在暴雨洪水冲蚀下,可触发泥石流。此外,在管道工程经过区内滩地洪水分布较广。当遇强降雨和局部有利于形成洪水的地形条件时,也可触发泥石流。
此外,本区段最东段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南缘,孟湾子至小湾段的长流水沟系,也有数条规模较小的泥石流沟。
新疆段内泥石流危害较小,仅在库米什洼地西南的低山沟谷(桩号 AE001)附近有两处,规模较小。
二、风蚀沙埋
本区段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较严重,管道工程经过区地处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边缘,在该区内有较多沙丘、沙垄分布,所以风蚀沙埋是本区段突出的地质灾害。
在新疆段,风蚀沙埋灾害主要分布于轮南首站—30团、博斯腾湖南岸、库米什洼地中心、库姆塔格沙垄附近。其在管线地段分布的总长度238.1km。风蚀灾害主要表现在库姆塔格沙垄西侧的风蚀洼地内,最大风蚀深度达30m。博斯腾湖南岸和库姆塔格的沙山、沙丘活动性极大,它们有的被管线横穿,有的即在管线附近,对于管线的埋置和站场危害较大。根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对该种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危险性大的地段合计长108.3km,中等的合计长52.5km,小的合计77.3km。输气管线新疆段受风蚀沙埋危害的长度占该段总长度的25.4%,而其中危险性大的占11.5%。
在河西走廊段,盛刮西风和西北风,风力大于8级日数一般40天以上,最多75天以上,吹扬搬运能力强,输气管线北侧有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所以也存在风蚀沙埋的危险性。沙丘主要分布在武威市以东至宁夏中卫县下河沿地段内,管线长度约43.3km。该地段处于腾格里沙漠南缘,与干武、包兰铁路大致平行。甘肃境内管线断续横穿沙漠地带长约26km,其中古浪县古山墩煤矿—吴家湾间为链状半固定沙丘,个别为移动沙丘。沙丘顺风向由北向南移动。由于其北侧干武铁路沿线进行了治沙,风蚀沙埋危险性减小。宁夏境内的沙丘有两段分布于输气管道沿线,共长17.3km,为密集的流动沙丘,丘高6~15m,最高移动速率4m/a,其危险性中等。西部地段局部有小型沙丘分布,更多的是戈壁滩地,所以危险性均不大。
三、盐渍土腐蚀和盐胀
在本区段盐渍土分布于新疆和河西走廊两段。它是干旱气候环境中由于地下水埋深浅,运移滞缓,强烈蒸发,而造成土壤中盐分聚集地表所致。盐渍土和高矿化盐水对金属管材具腐蚀性;当可溶盐结晶时产生的体胀又对管材和场站地基产生附加压力,均会对管线工程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盐渍土的形成及其所含盐分的成分和数量与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下水的埋深和矿化度、土层性质和人类活动等有关。由于本区段地处内陆腹地,盐渍土主要是山间盆地、洼地浅层潜水蒸发残留盐分形成。其分布厚度不大,一般近地表3~4m深度范围内,愈近地表土层含盐量愈大,土层细粒成分愈多。
在新疆段内,盐渍土均为内陆山间盆地型和丘间洼地型,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轮南首站—30团细土平原边缘、博斯腾湖南岸及东部细土带、库米什洼地、库米什以东红柳河两岸、秋格明塔什北洼地等地段,多数在无人区内。一般情况是:盐渍土在垂向分布上具有表聚性和结壳性特点,盐分大量集中于表层1m范围内,往深处则土层含盐量明显减小。属氯盐渍土和硫酸盐渍土类型,其中60%为氯盐渍土,40%为硫酸盐渍土。前者管线长度约300km,后者约长200km。地表含盐量在1.38%~85%之间,地表以下2~3m处含盐量为0.33%~5.74%。
河西走廊段盐渍土在评估区内主要分布在疏勒河八道沟—七道沟、临泽—黑河—乌江—张掖城北一线以及古浪白墩子等地。土壤属细粒土及粉砂土,为硫酸—氯化物型盐渍土。含盐量在疏勒河段最大达23.2%;在白墩子段1~2m深度范围内为0.94%~1.72%,3~4m深度为0.49%~1.98%。
四、其他地质灾害
(一)崩塌
分布于新疆段的库尔勒—塔什店低山区、库米什洼地西南侧低山沟谷及东北侧低山区。由于岩性为坚硬的深变质岩,组成陡坡甚至是峭壁,陡倾构造节理发育,物理风化强烈。一旦降雨或雪水融化渗入到裂隙中,将会触发崩塌灾害。其规模较小,多小于1000m3。
(二)采空塌陷
在河西走廊段分布有两处,一处是山丹县城西南的山丹煤矿,另一处是古浪县的古山墩煤矿。山丹煤矿是一座国有煤矿,在评估区内为其二矿区,开采层位深150~300m,从20世纪50年代开采至90年代,矿体基本已采完。目前,未发现地面塌陷灾害现象。古山墩煤矿系一小矿山,位于输气管线南西约1km,井巷走向与管线大致平行,故不会对管线安全构成威胁。
3、祁连山发生过塌方泥石流吗
摘自马国哲的《北祁连山区现代泥石流发育特点及其防治措施》,总体而言,北祁连山现代泥石流较为发育,而崩塌落石次之,很少见滑坡。
2 典型泥石流介绍
2.1祁连山黑河天涝池大型稀性泥石流[3]、[9] 1972年8月日在张掖市西南78km的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祁连山黑河天涝池暴发了一次稀性泥石流。20 世纪20年代以来曾发生过6次泥石流,都停积在海拔3000~3200m之间的围谷中。毁埋痕迹明显的有六次,每次都形成长300~500m,宽数十米的石垄。石垄附近的原有森林毁坏殆尽,新发育的幼苗又被掩埋的情况多处出现。
1972年8月,当地阴雨绵绵,持续降雨15~20天,至21日清晨,沟谷的源头附近又突降了近1个小时的大暴雨,致使祁连山海拔3900m以下地带的积雪几乎全部融化。由于暴雨和融雪混合而形成的巨大洪流,终于激发了一场罕见的大规模灾害性泥石流。8月21日泥石流于20时40分流到沟口,共历时2小时20分钟,冲出泥石流42万m3。泥石流发生时,人们到跨沟的小木桥上观望,发现沟内泥石流犹如一条黑色的巨龙迎面扑来,便急忙冲过小桥奔向山坡高处,刹那间高达7~8m的泥石流头部吞没了小桥,山谷中泥浆飞溅,怒吼声如雷贯耳,地动山摇。上百吨的大石块漂流而下,高大的松树被连根掘起,浮在泥浆中前进。沟口的电杆被拦腰斩断,沟内小煤窑堆放在主沟中的300多吨煤炭一扫而光,沿沟岸的部分森林被毁,沟口新建的几幢砖木结构平房,有三幢被泥石流冲毁,林场木料加工厂的四间房子被泥石流吞没,场里一部数百公斤重的水轮机被冲得无影无踪,沿岸采伐好的3500m3原木全被冲走。位处寺大隆河谷中的卫生防疫站,据天涝池沟口数百米的14间房屋被埋没。泥石流还将林场公路(长4km)路基冲毁。上述总计损失按当时物价水平价值约100万元。灾情评价为严重级。
4、中国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
(一)阶梯形地貌格局
全国地貌格局大致可分为三大台阶:第三台阶是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川东山地—苗岭一线以东,以丘陵和平原地貌为主,海拔一般小于 1000m;第一台阶是阿尔金山—祈连山以南,岷山—横断山脉以西的青藏高原,海拔多在4000m以上;两者之间为第二台阶,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新疆山地及两大内陆盆地,海拔在1000~2000m 之间。由于两台阶之间的高差,使台阶边缘的物质具有巨大的势能,因此,第一台阶向第二台阶过渡的斜坡地带,如阿尔金山北麓、祁连山北麓、川西地区、横断山脉地区成为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重力地貌灾害的重灾区,川西地区成为四川盆地洪灾的发源地;第二台阶向第三台阶过渡的太行山麓、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向广西盆地过渡的桂西山地也由于具有明显高差,地表物质具有巨大的势能,成为重力地貌灾害重灾区和洪灾发源地。同时,两个台阶斜坡地带东倾,与东南季风方向相对,太平洋暖湿气流在迎风坡被迫抬升,在斜坡和山前地带形成暴雨,然后再汇流到平原地区,引发洪涝灾害。
另一个地貌特点是盆地与山地相间分布。我国西部以内陆盆地为主,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还有河西走廊。这些盆地与谷地周围都是高大的山脉。由于当地气候干冷,物理风化强盛,坡面碎屑物质多,同时山脉与盆地之间相对高差很大,因此,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暴流洪灾十分严重。我国东南部以小型山间盆地为主,与周围低山丘陵的相对高差也超过200m以上,不少山地由中生代和第三纪(古、新近纪)的红层组成,坡面岩层易于风化而多破碎崩离,因此崩塌、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也十分严重。盆地通常分布着当地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城镇,也是暴雨洪水泛滥的地区,往往造成惨重的洪灾损失。
喀斯特地区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等西南地区,易发生干旱、涝灾、崩塌等灾害。
(二)新构造运动活跃
中国大陆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汇地带,中国地块本身也是由若干小地块拼合而成。板块之间、地块之间的缝合构造带都是新构造运动活跃地带,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及褶皱与断裂错动等。中国较著名的地震带有:台东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昆仑地震带、天山南北地震带、祁连地震带、川西地震带、华中南北地震带、汾渭地震带、河北(古裂谷)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等。
新构造运动继续造成中国各地块的差异构造运动,造成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太平洋方向的梯级下降,一是决定了中国自然环境的变迁,西北地区成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形成沙漠及黄土堆积,东部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夏季风和冬季风轮番进退,并受东西向山系的影响而具有前锋跃移的特点(冷锋和暖锋移动)。二是造成地面相对高差加大。喜马拉雅运动以来,青藏高原抬升了3000m左右,天山山脉抬升近5000m,秦岭抬升2000m左右,因此,大部分地区相对高差和地形坡度增大,地表物质具有强烈的下移趋势。同时,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与强烈的构造运动都造成坡面物质破碎,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流水提供大量固体物质来源。三是形成我国水系的基本格局。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各大江河东流入海,集水面积大,落差大,输沙量大,造成流域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三)季风是中国主要的气候灾害根源
夏季风给中国东部带来丰沛的降水,但也造成台风等灾害,冬季风更是给我国大部分地区造成低温与大风等灾害。
在西风带及副高季节性迁移、西伯利亚-蒙古冷高压冬半年强盛、东亚大陆与太平洋水体热力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东部盛行夏季风与冬季风交替推进和对峙,因此,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温和降水的月较差都很大,加上地形因素的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更大。季风气候对全球变化引发的如厄尔尼诺现象、火山爆发以及太阳黑子等因素的响应特别灵敏,造成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差异增大。季风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地面水、热状况的改变,进而引发自然灾害,主要有:①冻害和冬季低温。冬季西伯利亚寒冷气团在高空槽后(高空东亚大槽)西北气流的引导下,频频南侵,使我国成为世界同一纬度上最冷的国家。我国 1月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偏低 5~18℃,造成巨大的热能损失及农作物生长期缩短。长江以南地区春有早稻烂秧低温,秋有寒露风冷害;东北和塞外有障碍型冷害(寒露风)和延迟型冷害(夏季低温使作物发育延迟)。②旱涝。由于夏季风很不稳定,造成雨季长短、雨量、雨区的大幅度变化。北方年降水量的年际差异比南方大,年降水量平均变率高达20%~30%,如北京市1959年降水量是1891年的8.5倍;1994年华中高温大旱,华南华北特大洪涝,经济损失达700亿~800亿元。由于夏季风雨季7月才到达华北和东北,因此这些地区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③风灾。一是寒潮大风,在北方牧区造成白毛风(暴风雨),会冻死牲畜,黄毛风常携带大量沙尘,使牧草场退化沙化;在干旱地区造成黑风灾害(尘暴)。如1993年5月5~6日黑风席卷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域,560万亩农田受灾,24.5万亩果园受害,85人死亡、31人失踪,24万头牲畜死亡。寒潮大风还可颠覆火车、船只等。二是台风。台风通常在副高南缘东南气流的引导下,向西或西北方向前进,在华南、江浙沿海地区登陆。台风虽然给我国东南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但也造成大风、风暴潮和洪涝等灾害。如9417号台风在温州瑞安登陆,虽然提早转移了居民数十万人,但仍有1126人死亡,300多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78亿元。
(四)主导产业之一的农业抗灾能力低下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农业生产水平低,易受天气影响,经济实力比较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天气系统一旦发生变异,农业就会出现大面积受灾,而且灾后恢复速度缓慢。
我国人口及经济发达区主要集中在河湖平原和沿海平原,这一地区极易遭受洪灾、风暴潮等灾害侵袭。随着人口快速增长,人类社会为获取局部短期利益,不断开发易受自然灾害侵袭的沿河、沿海及山前地带,迫使更多的人力资金投入抗灾救灾,陷入恶性循环。目前,黄河中下游河槽洲滩高于堤后平原地面的困境就是由“洪水—筑堤—淤积—洪水位上升—再加高堤防……”消极防洪措施恶性循环造成的,结果洪灾威胁尚未消除,涝灾却日益加重了。同样,沿海地区滩涂的盲目围垦开发也会造成得不偿失的被动局面。
(五)中国城市是多灾重灾区
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很容易找到受灾的历史记录。全国666个城市约有45%的大中城市处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有360多个大中城市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缺水城市300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00多个;绝大部分城市历史上多受洪涝灾害。华北地区有些城市下面埋藏有古城,桥梁下面也有桥,如徐州地下5~6m埋藏着一座完整的明代古城,洛阳、开封等均有地下古城市。全国至少有70多个县市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直接威胁之下,如2010年8月甘肃省舟曲县城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灾后乃在泥石流沟谷旁边重建县城。此外,还有台风暴潮、海水入侵、尘暴、风沙入侵、地裂缝、塌陷(如柳州、桂林)、风暴、酸雨等使城市不断蒙受损失和发展受限制。据初步估算,我国总的灾损中约有一半是城市直接受灾,或为减轻大城市受灾损失所造成的(如泄洪、分洪等)。
城市自然灾害比较严重主要是因为除了常常受到洪水入侵、地震、台风暴雨及风暴潮等影响以外,人类活动引起土壤严重侵蚀、洪水流量增大、洪峰增高和时间提前、地面沉降、咸潮入侵(如珠三角地区的城镇)、不透水地面增多迫使洪涝灾害加剧等也加大了城市受灾的程度。
城市多灾重灾还由城市的地貌部位所决定。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现代城市是以物易物的场所,然后逐渐发展扩大起来,因此,其位置必然是“依山傍水”。依山是紧靠山地边缘或谷口地带,便于山区和平原人们的货物交流,傍水是沿河、沿湖和沿海,便于水陆交通,货物贸易。如此地貌位置易受多种灾害威胁。因为山地边缘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同时相对高差大,坡面物质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和重力地貌灾害,也易由于暴雨汇流成灾。沿河、沿湖、沿海地带易受洪涝、风暴潮威胁,特别是经济开发区向易洪区洪泛区发展,必然导致大量资金人力投入防洪体系的建设。如汉口和汉阳地面最低点只有海拔18m和20m,而长江武汉段平均水位已达19.15m,1954年洪水位达29.73m,1998年洪水位29.43米(汉口水文站),汉口、汉阳的地面每年至少有100多天低于长江水位,低于洪水位10m左右,一旦河堤溃决就会酿成大灾。
城市之所以容易成为重灾区,还由于城市人口众多, 高科技物品多,财产集中易损, 生活生产活动范围大,牵涉面广等。
5、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发
3.1.1 总体思路
3.1.1.1 基本认识
中国地域广大,地质环境类型复杂多样,斜坡岩土体含水状态与滑坡泥石流事件发生的对应关系是复杂的,滑坡泥石流事件与降雨过程的关系具有离散性。因此,尽可能细化预警区域的划分,对每个预警区的斜坡坡角、坡积层工程地质特征、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方式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特定环境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貌形态、地表植被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下引发地质灾害的大气降雨量临界值,作为地质灾害区域预警判据是可行的。
3.1.1.2 预警对象与预警重点区
降雨引发的区域突发性群发型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预警重点区是:
1)威胁山区的乡镇、居民点,且无力搬迁的地区;
2)威胁重要工程如桥梁、水坝和电站等地区;
3)威胁线状工程如公路、铁路、输油(气)管线和输电线路以及水上交通线等地区;
4)重要经济区(发达经济区、工矿区和农业区等);
5)重要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地区;
6)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脆弱,且又必须开发的地区。
3.1.1.3 预警类型
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分为时间预警和空间预警两种类型。
空间预警是比较明确地划定在一定条件下(如根据长期气象预报),一定时间段内地质灾害将要发生的地域或地点,主要适用于群发型;
时间预警是在空间预警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地域或地点(单体),给出地质灾害在某一时段内或某一时刻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主要适用于单体如大型滑坡,并有群测群防网络或专业监测网络相配合。
空间预警是减轻区域性、全局性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空间预警是基于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貌形态、地层突变等)和引发因素(如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为活动)开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条件,引发因素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段常常表现出极大差异。
3.1.1.4 预警等级
根据《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分为5个等级:
1级,可能性很小;
2级,可能性较小;
3级,可能性较大;
4级,可能性大;
5级,可能性很大;
国家层次发布地质灾害预警按以下考虑:
1~2级不发布预报,用绿色和蓝色表示;
3级发布预报,用黄色表示;
4级发布预警,用橙色表示;
5级发布警报,用红色表示。
3.1.1.5 预警时段与地域
预报预警时段是当日20时至次日20时。
预报预警地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暂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3.1.1.6 技术路线
1)把全国划分为若干预警区域。
2)确定预警判据。对每个预警区的历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和降雨过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建立每个预警区的地质灾害事件与临界过程降雨量的统计关系图,确定滑坡泥石流事件在一定区域暴发的不同降雨过程临界值(低值、高值),作为预警判据。
3)判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接收到国家气象中心发来的前期实际降雨量和次日预报降雨量数据后,对每个预警区叠加分析,根据判据图初步判定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判定预报预警等级。对判定发生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或以上等级的地区,结合该预警区降雨量、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方式、强度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从而对次日的降雨过程引发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进行预报或警报。
5)制作地质灾害预警产品。
6)发送预警产品。将预警产品报请有关领导签发后,发送国家气象中心。
7)发布预警产品。国家气象中心收到预警产品后,以国土资源部和中国气象局的名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同时,地质灾害预警结果在中国地质环境网站上进行发布。
8)发布预警后,预警人员跟踪校验预警效果,总结提高预警准确率。
3.1.2 科学依据
根据1990~2002年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分类统计,发现持续降雨引发者占总发生量的65%,其中,局地暴雨引发者约占总发生量的43%,占持续降雨引发者总量的66%。也就是说,约2/3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是由于大气降雨直接引发的或是与气象因素相关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是有科学依据的。
3.1.2.1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特点
1)区域性:一般在数百至数千平方公里内出现;单条泥石流的流域面积:≤0.6km2者11.9%;0.6~10km2者61.6%;10~50km2者22.4%。
2)群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某一区域多灾种呈群体出现。
3)同时性:巨大灾难在数十分钟—数小时内先后或同时出现。
4)暴发性:滑坡、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然暴发性,宏观上完好的坡体突然滑塌或“奔流”;当地人称为“涡旋炮”或“山扒皮”。如陕西省紫阳县同一地点伤亡人员最多的联合乡鱼泉村7组(瞬间造成37人遇难)是5个“涡旋炮”同时击中的结果。
5)后续性:大型滑坡一般出现在降雨过程后期,甚至降雨结束后数天。
6)成灾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各种财产损失。
3.1.2.2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成因
1)区域性持续降雨或暴雨使松散堆积层达到过饱和状态。
2)成灾地区地形陡峻,坡形变化复杂,坡度25°~70°。
3)地质上具备二元结构,上为松散堆积层,下为坚硬基岩,容易在二者的接触处形成强大渗流带。
4)松散堆积层厚度1~10m,一般1~4m。
5)一般植被覆盖率较高,在强烈暴雨持续作用下起到滞水作用。
6)居民防灾意识薄弱,房屋结构简易,抗灾强度低。房屋大多建在溪沟出山口地段,属于泥石流的流通路径。调查发现,虽然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暴发性,但多数地点仍有数小时至数分钟的躲避时间,因防灾基本知识缺乏,以致有的村民在抢运财物过程中丧生。
7)对大型滑坡滞后于降雨过程的机理缺乏科学认识。
3.1.2.3 来自统计学的认识
地质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理论研究与科学实践均证明,地质灾害具有可区划性、可监测预警性。
1)分析发现,滑坡的发生在过程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两项参数中,存在着一个临界值,当一次降雨的过程降雨量或降雨强度达到或超过此临界值时,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即成群出现。
2)不同地区具体一条沟谷的泥石流始发雨量区间为10~300mm,差异之大反映了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的差异。
3)在降雨过程的中后期或局地单点暴雨达到临界值时出现突发性群发型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滑坡以小型者居多。
4)大型滑坡常在降雨过程后期或雨后数天内出现。
3.1.2.4 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
据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我国泥石流的时空分布频率具有以下特点:
(1)泥石流频率与地貌
3500m以上的高山占9%;1000~3500m的中山占56%;小于1000m的低山占15%;黄土高原区占11%。
(2)泥石流频率与工程地质岩组
变质岩区占43%;碎屑岩区占32%;黄土区占11%;岩浆岩区占9%;碳酸盐岩区占7%。
(3)泥石流发生频率与年平均降雨量(mm/a)
<400区域占10%;400~600区域占16%;600~800区域占18%;800~1000区域占24%;1000~1400区域占22%;>1400区域占10%
(4)泥石流暴发时间(月份)分布频率
5月:9%;6月:18%;7月:34%;8月:24%;9月:10%
上述统计说明,泥石流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区;多出现在易于风化破碎的岩土分布区;年均降雨量过高或过低都不会暴发泥石流;发生时间主要出现在每年的6~8月。
3.1.3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
基于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全国气候区划和滑坡泥石流与区域降雨关系的各类研究文献,编制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
3.1.3.1 资料依据
基于气象因素的《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1∶500万)》的编制主要依据以下资料:
1)中国泥石流及其灾害危险区划图(1∶600万),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991
2)中国滑坡灾害分布图(1∶600万),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991
3)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图(1∶500万),
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1991
4)中国泥石流灾害图(1∶600万),
地质矿产部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1992
5)中国滑坡崩塌类型及分布图(1∶600万),
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1992
6)中国特殊类土及危害图(1∶600万),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1992
7)中国地形图(立体,1∶600万),地图科学研究所,19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气象出版社,2002
9)区域降雨资料与滑坡、泥石流关系的各类文献
3.1.3.2 预警区划分原则
根据研究需要,在此提出斜坡划分原理:
1)滑坡和泥石流是在斜坡地区发生的;
2)区域分水岭的两坡气象降雨条件和生态环境是不同的;
3)我国的最大斜坡是帕米尔高原—东海大陆架的多级多层次斜坡;
4)区域斜坡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分水岭到海滨,如后界燕山—鲁儿虎山,左界辽河,右界永定河/海河和前界渤海圈闭的区域;二类如大别山—淮河—黄河圈闭的区域;三类如四川盆地周缘区域。
一级区以全国性分水岭或雪线为界,考虑长时间周期、大空间尺度的气候区划和地质地貌环境条件;
二级区主要以重大水系、区域分水岭、区域气候、历史滑坡泥石流事件分布密度、地质环境条件、斜坡表层岩土性质和年均降雨量分布。
3.1.3.3 预警区域划分
本研究立足全国范围,暂时提出两级区划,共划分7个一级预警区,28个二级预警区,可以满足初步工作要求(图3.1)。
(1)预警区的地质灾害特征
A东北山地平原区
A1三江地区
图3.1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28个区)(台湾省专题资料暂缺)
A2东北平原
桦甸/敦化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东麓,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弱。
B大华北地区
B1辽南地区
辽东半岛地区(千山),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B2京承地区
北京北部和河北承德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B3晋冀地区
太行山东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B4山东丘陵
泰山和胶东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在小范围较严重。
B5豫西地区
灵宝/许昌之间和伏牛山北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轻微。
B6皖苏地区
大别山北麓和张八岭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轻微。
B7江浙地区
临安/嵊州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在小范围较严重。
C中南山地丘陵区
C1闽浙地区
武夷山/九连山以东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小规模地质灾害严重。
C2江西地区
九岭山和赣南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小规模地质灾害严重。
C3豫鄂地区
南阳、神农架、大洪山和大别山南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C4湖南地区
湘西和湘南(雪峰山)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C5桂粤地区
桂西和两广北部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小规模地质灾害严重。
D西南中高山区
D1陕南地区
秦岭南麓和大巴山北麓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2四川盆地
成都平原外的其他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3黔渝地区
黔北和重庆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4滇南地区
滇南和黔南部分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D5川滇地区
川西、滇西和滇中地区,气象因素(含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极严重。
E黄土高原区
E1吕梁地区
大同—太原—临汾一线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轻微。
E2陕北地区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E3陇西地区
陇西和海东地区,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极严重。
F北方干旱沙漠区
F1内蒙古东部地区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轻微。
F2阿拉善地区
祁连山北麓、玉门/武威地区,气象因素(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F3南疆地区
天山南麓、阿尔金山北麓气象因素(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
F4北疆地区
天山北麓气象因素(暴雨和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G青藏高原区
G1藏北地区
气象因素引发地质灾害轻微。
G2藏南地区
雅鲁藏布江及支流流域气象因素(暴雨和高山融水)引发地质灾害较严重;藏东南
暴雨引发地质灾害严重。
(2)一级区域界线标志
A/F大兴安岭—七老图山
漠河—凤水山(1398)—古利牙山(1394)—太平岭(1712)—兴安岭(1397)—巴代艾来(1540)—罕山(1936)—黄岗梁(2029)—七老图山
A/B云雾山—长白山
小五台山(2882)—赤城—云雾山(2047)—七老图山—阜新—铁岭—莫日红山(1013)—白头山
B/E太行山—中条山
小五台山(2882)—恒山(2017)—北台顶(3058)—阳曲山(2059)—历山(2322)—华山(2160)
E/F毛毛山—靖边—东胜—小五台
海晏—仙密大山(4354)—毛毛山(4070)—景泰—定边—靖边—榆林—东胜—丰镇—小五台山(2882)
EB/DC秦岭—伏牛山—大别山—括苍山
海晏—龙羊峡—同仁—鸟鼠山(2609)—武山南—凤县—太白山(3767)—首阳山(2720)—秦岭—华山(2160)—全宝山(2094)—老君山(2192)—太白顶(1140)—鸡公山(744)—霍山(1774)—安庆—九华山(1342)—黄山(1873)—桐庐—括苍山(1382)—北雁荡山(1057)
F/G阿尔金山—祁连山
公格尔山(7649)—慕士塔格山(7509)—赛图拉—慕士山(6638)—乌孜塔格(6250)—九个达坂山(6303)—阿卡腾能山(4642)—阿尔金山(5798)—大雪山(5483)—祁连山(5547)—冷龙岭(4849)—毛毛山(4070)
C/D老君山—梵净山—岑王老山
老君山(2192)—武当山(1612)—大神农架(3053)—建始—来凤(>1000)—酉阳—梵净山(2494)—佛顶山(1835)—雷公山(2179)—岑王老山(2062)—富宁
D/G九寨沟—察隅
武山—九寨沟—雪宝顶(5588)—马尔康—炉霍—新龙—巴塘—察隅
(3)二级区域界线
A1/A2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白头山
呼玛—大黑顶山(1047)—平顶山(1429)—大青山(944)—大秃顶子山(1690)—大石头(1194)—甑峰山(1677)—白头山
B1/B2下辽河
B2/B3永定河—海河
B3/B4黄河
B4/B5黄河故道
B5/B6淮河—黄河故道
B6/B7长江
C1/C2武夷山—九连山
黄山(1873)—玉京峰(1817)—黄岗山(2158)—白石峰(1858)—木马山(1328)—九连山(1248)—龙门
C2/C34霍山—幕阜山—罗霄山脉
霍山(1774)—九江—九宫山(1543)—幕阜山(1596)—连云山(1600)—武功山(1918)—井冈山—八面山(2042)—石坑埪(1902)
C3/C4长江
C124/C5南岭山脉
雷公山(2179)—猫儿山(2142)—韭菜岭(2009)—石坑埪(1902)—雪山嶂(1379)—龙门—飞云顶(1282)—莲花山(1336)—神泉港
D1/D23米仓山—大巴山
九顶山(4984)—广元—米仓山—大巴山—大神农架(3053)
D2/D3长江—重庆—华蓥山—万源北
D123/D5夹金山—大凉山
雪宝顶(5588)—九顶山(4984)—二郎山(3437)—贡嘎山(7556)—铧头尖(4791)—大凉山(3962)—长江—五莲峰(2561)—陆家大营(2854)
D3/D4苗岭山脉
陆家大营(2854)—黄果树瀑布—惠水—雷公山(2179)
D4/D5乌蒙山—哀牢山—高黎贡山
陆家大营(2854)—黎山(2678)—马龙—玉溪—哀牢山(3166)—猫头山(3306)—高黎贡山—(3374)—尖高山(3302)
E1/E2吕梁山脉
岱海—管涔山—荷叶坪(2784)—黑茶山(2203)—关帝山(2831)—禹门口
E2/E3屈吴山—六盘山脉
景泰—屈吴山(2858)—六盘山(2928)—太白(2819)
F1/F2
古尔班乌兰井—呼和巴什格(2364)—贺兰山(3556)—香山
F2/F3
马鬃山(2583)—大雪山(5483)
F3/F4天山山脉
托木尔峰(7443)—比依克山(7443)—天格尔峰(4562)—博格达峰(5445)—巴里坤山—托木尔提(4886)
G1/G2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
扎西岗—冈仁波齐峰(6656)—冷布冈日(7095)—念青唐古拉峰(7111)—嘉黎—洛隆—邦达—巴塘。
3.1.4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判据研究
3.1.4.1 判据确定原则与资料依据
根据有限研究积累和历史经验,滑坡、泥石流的发生不但与当日激发降雨量有关,而且与前期过程降雨量关系密切,本项研究选定1d,2d,4d,7d,10d和15d过程降雨量等6个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期望对一个地区气象因素引发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原因与临界雨量判据的确定具有全面认识。
本次研究的资料依据主要有两方面:
1)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建立的全国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中气象因素引发的历史滑坡泥石流灾害数据(999个);
2)国家气象中心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提供的滑坡、泥石流数据,整理提供了731个相关站点15d内历史降雨量数据。
3.1.4.2 预警区的临界降雨量判据研究
(1)不同降雨过程代表数据的选定
中国气象局系统对日降雨量(Q)的预报是按当日20时到次日20时计算,而滑坡、泥石流事件可能发生在此24h的任一时段。
若灾害事件在接近24时发生,则基本可对应1d(即当日)过程降雨量;若灾害事件在次日0时以后的夜间发生,则对应前一日(2d)过程降雨量更符合实际。因此,本项研究选定的数据代表时段(日:24h)是:
1d过程降雨量:0≤Q1≤1
2d过程降雨量:1≤Q2≤2
4d过程降雨量:3≤Q4≤4
7d过程降雨量:6≤Q7≤7
10d过程降雨量:9≤Q10≤10
15d过程降雨量:14≤Q15≤15
(2)临界过程降雨量预警判据图的建立
根据滑坡泥石流与降雨关系的研究,制作滑坡泥石流与不同时段临界降雨量关系散点图,发现散点集中成带分布,其上界可用β线表示,下界可用α线表示。因此,利用1d,2d,4d,7d,10d和15d等过程降雨量,可以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判据模式图(图3.2)。
图中横轴是时间(1~15d),纵轴是相应的过程降雨量(mm)。我们规定,α线和β线为两条滑坡、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量线,α线以下的A区为不预报区(1,2级,可能性小、较小),α~β线之间的B区为地质灾害预报区(3,4级,可能性较大、大),β线以上的C区为地质灾害警报区(5级,可能性很大)。
(3)预警区临界降雨判据图研究
在28个气象预警区中,18个预警区可以形成完整的滑坡、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预警判据图(上限值β线、下限值α线);10个预警区因缺乏资料尚不能形成判据图,其中,A1,B5,F1和G24个区完全缺数据;B4,B6,E1,E2,F3和F46个区数据不全(只能形成α线或β线,甚至散点)。这10个区主要为滑坡、泥石流不发育区或人口稀疏地区,暂时对全国的预警工作效果影响不大。
图3.2 预报判据模板图
代表性数据及曲线举例
A2东北平原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3个样本。
A2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B1辽南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9个样本。
B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C1闽浙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50个样本。
C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D1陕南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45个样本。
D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D5川滇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60个样本。
D5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E3陇西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50个样本。
E3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F2阿拉善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8个样本。
F2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G1藏北地区
中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方法与应用
*15个样本。
G1气象预警区判据图
3.1.4.3 预警判据校正
为了提高预警精度,依据以下资料对预警区判据图进行了校正:
1)中国大陆滑坡、泥石流与降雨关系的各类科技文献;
2)历年中国地质灾害公报;
3)部分省(区、市)的地质灾害年报;
4)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成果资料(主要是福建省);
5)重点地区地质灾害专项研究报告等。
检索发现有13个预警区具有部分滑坡、泥石流与临界过程降雨量研究资料,有15个预警区暂未收集到或完全缺乏研究资料。
13个具备部分研究资料的预警区分别整理成图、表,可供确定相应预警区预警级别时参考,或与预警判据图配合使用。
以C1区为例,见下表(图3.3):
图3.3 C1区地质灾害点分布与临界降雨量统计关系
3.1.5 预警尺度精度评价
3.1.5.1 预警尺度
(1)空间预警尺度
图面表示3000km2(基于1∶500万~1∶600万地质灾害预警区划图)。
(2)时间预警尺度
地灾预警与气象预警时间尺度同步。
3.1.5.2 预警精度评价
1)取决于气象预报精度。目前全国性的气象预报精度尚不高,特别是对引发泥石流影响明显的局地单点暴雨的预报有待加强。
2)雨量站点代表性精度。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判据图依赖于气象站点经(纬)度和地质灾害发生点的经(纬)度(距离)的接近程度。
本次资料地质灾害灾情点的经(纬)度与相邻气象站点的经(纬)度之差在0.3°~1.0°之内,也即相差40~50km,反映在平面上即存在约2000km2的误差。
3)地质环境-气象因素耦合机制的研究精度。地形坡度、植被、岩土类型、含水状态、地表入渗和产流等的研究尚很薄弱。
4)人类活动方式、强度与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尚缺乏科学界定。
3.1.6 地质灾害预警产品制作与发布
3.1.6.1 预警产品制作、签批与发布
1)国家气象中心提供全国每次降雨过程的天气预报资料,每天16:00通过适当方式(E-mail)发送前期实际降雨量和次日预报降雨量数据;
2)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接到降雨量数据后,根据此数据和预警判据图对各预警区发生地质灾害的等级进行逐个分析和判定;
3)专家会商、分析判定预报预警结果,根据会商后的结果,做出空间预警,在预警图上划出预报或警报区,此称预警产品;
4)领导审定、签批预警产品;
5)经签批的预警产品于当天16:30通过适当方式(E-mail)发回国家气象中心;
6)国家气象中心接收预警产品,并和天气预报产品统一制作,配音;
7)中央电视台在当天晚上19:30新闻联播后播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或警报及等级;
8)预报或警报地区的有关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应在预警发出24h至48h内,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反馈预警效果校验结果;
9)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分析研究预警效果校验结果,改进预警判据,逐步提高预警精度。
3.1.6.2 预警产品发布形式
(1)中央电视台发布播出
预警产品署名:国土资源部
中国气象局
模拟预报词:
今天晚上到明天白天,××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请注意防范。
(2)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站发布
主要供专业人士和政府管理部门参考,跟踪研究预警效果,讨论研究预警方法与对策。
设计制作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专用“符号”(图3.4)。
图3.4 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专用“符号”
从2005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图片时,同时配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动画,增强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视觉冲击力,也提高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社会影响力。
3.1.7 地质灾害预警软件系统
3.1.7.1 基于C语言的预警预报软件
2004~2006年,模型采用第一代临界雨量判据法,基于C语言的预警预报软件。具备自动生成降雨等值线、雨量站点上自动计算预报等级、查看雨量站点雨量等功能(图3.5)。缺点是无法自动成区、不具备GIS图层操作功能。
图3.5 基于C语言的第1套预警软件Predmap抓图
3.1.7.2 基于ArcGIS开发了第2套预警预报软件
2007年,基于ArcGIS开发了第2套预警预报软件,模型仍采用第一代临界雨量判据法(图3.6)。主要改进在于将软件系统升级为基于GIS开发,且实现预警区的自动圈闭。缺点是ArcGIS软件庞大,软件操作、升级等方面不便。
图3.6 基于ArcGIS的第2套预警软件抓图
6、[高中地理]如何根据地形判断地质灾害
陡崖:崩塌、滑坡、瀑布(山谷处陡崖且有水一般发育)(当然这不是地址灾害)
山谷:泥石流
我记得我们高中书上说的低脂灾害只有: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所以每次问地质灾害的时候都是在这四个里面挑的,一般错不了吧。。
还有些是气象灾害的,但我地质灾害不是一类,这个答题的时候别弄混就行了。。。。
7、中国历史上曾发过哪些大的泥石流事故?
我国是世界上多山的国家,泥石流分布十分广泛,危害也相当严重,但各地危害程度不一,在我国境内,黄土高原、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山前地带,秦岭、太行山地区以及北京的西山、辽宁西部的山区和吉林长白山地区,均有泥石流分布,甚至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也时有泥石流灾害发生。而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则是我国泥石流发生最频繁、爆发最凶猛的典型分布区。
(1)云南东川因民沟泥石流
1984年5月27日晨4时30分,在云南省东川市西北一百多公里处的因民沟,发生了一次由暴雨引起的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次泥石流发源于因民沟上游左侧的支流——黑山沟。黑山沟沟长5.4公里,集水面积9.5平方公里,山坡坡度左岸为50°,右岸为45°左右,分水岭处标高3579米。从总体来看,山体比较稳定,仅局部地段有少量浅层滑坡,有的地方也曾发生过山崩。但由于人类长期的经济活动和自然风化作用,尤其是山崩时有大量的块石滚到沟床中填积,长年累月,越积越多,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1984年5月27日,在黑山沟的上游三风口一带降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雹暴雨,冰雹粒径为10到20毫米,雨滴直径为5至10毫米,雹暴雨来势凶猛,沿陡峭山坡直泻而下,夹带着大量的沙石泥土,形成了一股股强大的黏滞洪流汇聚于沟床中,涌向下游。流量越大,流速也就越快,到黑山村上游80米处,开始淘蚀沟床,最后造成水、泥、沙、块石俱下的泥石流,犹如一条长龙,直向因民沟袭来。它的舌状前缘,俗称龙头,把沟床中的沙砾、石块推向下游,掀上两岸。
据现场调查,这次泥石流破坏并波及的地段,长1500米,宽30~50米,沟床被淘深2.5~5.0米,搬运固体物质总量为36万立方。固体物质中块石直径大于0.5米者约占30%,泥石流的流量为400立方/秒,流速为6.11米/秒。在这场泥石流中共死亡121人,伤34人,死牲畜360头,冲走粮食137万斤、食油3万斤,冲毁农田3205亩,冲毁各种建筑4万多平方米、管道2万多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1000万元。
(2)四川甘洛县利子依达泥石流
1981年7月9日,在四川甘洛县利子依达发生了一场高密度黏稠泥石流,它是解放后三十多年来在横断山脉地区发生的规模最大、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泥石流。
利子依达是成昆铁路横跨大渡河后从沟口附近穿越的第一条沟谷,属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主沟与大渡河交汇处海拔638米。当时正在成昆线上行驶的列车的两个机车头、一节行李车和一节硬座车厢顷刻之间被推到了大渡河中,另外两节硬座车厢被扔到桥台护坡上,还有一节出了轨,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8、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是怎么回事?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三年前被中央通报,制造这一区域生态灾难的,是一家名为青海省兴青工贸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青公司”)的私营企业。兴青公司董事长马少伟号称青海“隐形首富”,14年来盘踞木里矿区聚乎更煤矿,涉嫌无证非法采煤2600多万吨,获利超百亿元。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历经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和青海省叫停木里煤田矿区内一切开采行为、开展生态环境整治的背景下,兴青公司在木里聚乎更煤矿的非法开采也未受到撼动,时至今日其打着修复治理的名义仍在进行掠夺式采挖,生态旧债未还又添新账。
2019年7月14日至8月14日,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对青海省开展环保督察。据兴青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督察组到天峻县开展下沉督察,兴青公司在聚乎更一井田煤矿的开采停了三天,督察组离开的第二天即恢复开采作业。
“每逢领导前来视察、检查工作和执法检查,兴青公司就临时停产一两天,并将采煤机械设备全部转移到渣山整形工地,用矿渣堵死通往采煤区的道路。 ”兴青公司内部知情人士对记者说,经常是白天迎接检查、夜间组织开采,或者上级领导、执法人员前脚刚离开、后脚就恢复生产。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青海省执法部门的监督检查,2020年7月28日起兴青公司停产四天。31日下午14时左右,检查人员离开,16时兴青公司即通知各采煤队恢复当日夜班开采。
据兴青公司内部人士透露,通常情况下公司24小时作业,但每次有领导和执法人员前来矿区,公司都能事先得知消息,将矿体和挖出的煤炭或用土掩盖,或用绿色盖土网予以覆盖,看似绿色草坪﹔检查人员一离开,立即恢复作业。
就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煤矿非法开采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致电马少伟,马少伟表示:“煤矿一直在停产着呢。”
(8)引发祁连山泥石流的原因扩展资料
假文件夺取千亿矿权纠纷
《经济参考报》记者查询工商登记资料发现,兴青公司为家族性企业,由父子四人持股,股权结构为:马登科(其父)占股20%,马少伟占股40%,马邵云(其弟)占股20%,马邵雄(其弟)占股20%。据了解,马登科曾任青海省政协委员;马少伟则曾是西宁市政协委员,因实际控制和运营聚乎更矿区一井田煤矿,被当地人称为青海“隐形首富”。
两年前,《经济参考报》曾披露兴青公司凭借一纸疑似造假的青海省商务厅红头文件,非法将青海省紫金矿业煤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金公司”)全部股权据为己有,而此前陕西金土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土地公司”)就其出资紫金公司与兴青公司以“零投资”夺走紫金公司估值千亿元的聚乎更一井田矿权,引发金土地公司长达15年的维权诉讼。
这场假文件夺取千亿矿权纠纷曾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据悉,商务部、青海省纪委最终查明,作为决定聚乎更一井田千亿矿权归属的关键证据,青海省商务厅发出上述红头文件即作收回撤销处理,其为无效文件即无效证据。2020年5月,陕西省西安市中院一审判决认定,金土地公司为紫金公司实际出资人。
据了解,在青海商界,让马少伟名声远扬的不仅仅是其涉足木里煤炭开采多年拥有巨额财富,更因为其拥有深厚的政商关系,在两者之间行走得游刃有余。2019年1月,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的相关公示显示,马少伟任法定代表人的青海不冻泉矿泉水有限公司,以1870万元的对价获得青海海西州茫崖小冒泉地区162.82平方公里的钾盐矿预查探矿权。据专业人士测算,该区域钾盐矿区块矿藏市值应在百亿元以上。
9、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读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青海;内蒙古;400
(2)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形成次生盐渍化土地
(3)上游用水过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10、泥石流有哪些类型
(一)按物质成分分类
1.泥石流
由大量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2.泥流
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黏度大,呈稠泥状。
3.水石流
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
(二)按流域形态分类
1.标准型泥石流
为典型的泥石流,流域呈扇形,面积较大,从上游到下游能明显的划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3个区段(图2-1)。
图2-1 典型的泥石流流域示意图
2.河谷型泥石流
流域呈狭长条形,其形成区多为河流上游的沟谷,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沟谷中常年有水,故水源较丰富,流通区与堆积区往往不能明显分出。
3.山坡型泥石流
流域呈斗状,其面积一般小于1000平方米,无明显流通区,形成区与堆积区直接相连。
(三)按物质状态分类
1.黏性泥石流
含大量黏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黏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爆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
2.稀性泥石流
以水为主要成分,黏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以上分类是中国最常见的两种分类。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方法。例如,按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水川型泥石流、降雨型泥石流;按泥石流流域大小分类:大型泥石流、中型泥石流和小型泥石流;按泥石流发展阶段分类:发展期泥石流、旺盛期泥石流和衰退期泥石流,等等。
中国由于山区面积很大,地质岩性复杂,加上陡峻地形和不良气候条件,是世界上泥石流发生较多的国家之一。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的前山地带,秦岭、太行山区,北京西山地区,辽西山地和吉林的长白山地区都有泥石流发生,而西藏东南部、滇西及滇东北、四川南部山区则更加频繁,是危害严重的典型泥石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