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灾、雷暴、台风的预防和急救措施
一,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
2.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
4.加固门窗,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
(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准备工作;
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工作;
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5.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和抢险工作;
2.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人员应当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5.相关地区应当注意防范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
二,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二)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
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
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三)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
2.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3.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
4.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四)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
2.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
三,暴雪预警信号
暴雪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暴雪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防御指南:
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工作;
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进行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3.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驾驶人员小心驾驶,车辆应当采取防滑措施;
4.农牧区和种养殖业要储备饲料,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
5.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
(二)暴雪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雪灾和防冻害措施;
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3.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驾驶人员小心驾驶,车辆应当采取防滑措施;
4.农牧区和种养殖业要备足饲料,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
5.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
(三)暴雪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
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3.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4.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将户外牲畜赶入棚圈喂养.
(四)暴雪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和抢险工作;
2.必要时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必要时飞机暂停起降,火车暂停运行,高速公路暂时封闭;
4.做好牧区等救灾救济工作.
四,寒潮预警信号
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48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5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8℃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5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准备工作;
2.注意添衣保暖;
3.对热带作物,水产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4.做好防风准备工作.
(二)寒潮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4℃,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4℃,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工作;
2.注意添衣保暖,照顾好老,弱,病人;
3.对牲畜,家禽和热带,亚热带水果及有关水产品,农作物等采取防寒措施;
4.做好防风工作.
(三)寒潮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2℃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应急工作;
2.注意防寒保暖;
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4.做好防风工作.
(四)寒潮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24小时内最低气温将要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
0℃,陆地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已经下降16℃以上,最低气温小于等于0℃,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寒潮的应急和抢险工作;
2.注意防寒保暖;
3.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要积极采取防霜冻,冰冻等防寒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4.做好防风工作.
五,大风预警信号
大风(除台风外)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6~7级,或者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工作;
2.关好门窗,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
3. 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
4.行人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下面逗留;
5.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
(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12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8~9级,或者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工作;
2.停止露天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尽量转到避风场所避风;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切断户外危险电源,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
5.机场,高速公路等单位应当采取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
(三)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者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应急工作;
2.房屋抗风能力较弱的中小学校和单位应当停课,停业,人员减少外出;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切断危险电源,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
5.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上交通等单位应当采取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
(四)大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13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2级以上,或者阵风13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大风应急和抢险工作;
2.人员应当尽可能停留在防风安全的地方,不要随意外出;
3.回港避风的船舶要视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人员留守或者转移到安全地带;
4.切断危险电源,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
5.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上交通等单位应当采取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有关部门和单位注意森林,草原等防火.
六,沙尘暴预警信号
沙尘暴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12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1000米),或者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沙尘暴工作;
2.关好门窗,加固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遮盖建筑物资,做好精密仪器的密封工作;
3.注意携带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以免沙尘对眼睛和呼吸道造成损伤;
4.呼吸道疾病患者,对风沙较敏感人员不要到室外活动.
(二)沙尘暴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0米),或者已经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沙尘暴应急工作;
2.停止露天活动和高空,水上等户外危险作业;
3.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单位做好交通安全的防护措施,驾驶人员注意沙尘暴变化,小心驾驶;
4.行人注意尽量少骑自行车,户外人员应当戴好口罩,纱巾等防尘用品,注意交通安全.
(三)沙尘暴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米),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沙尘暴应急抢险工作;
2.人员应当留在防风,防尘的地方,不要在户外活动;
3.学校,幼儿园推迟上学或者放学,直至特强沙尘暴结束;
4.飞机暂停起降,火车暂停运行,高速公路暂时封闭.
七,高温预警信号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
2.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4.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2.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
2.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
4.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
八,干旱预警信号
干旱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干旱指标等级划分,以国家标准《气象干旱等级》(GB/T20481-2006)中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为标准.
(一)干旱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重旱(气象干旱为25~50年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4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工作;
2.有关部门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调度辖区内一切可用水源,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
3.压减城镇供水指标,优先经济作物灌溉用水,限制大量农业灌溉用水;
4.限制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限制排放工业污水;
5.气象部门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二)干旱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特旱(气象干旱为50年以上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6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和救灾工作;
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启动远距离调水等应急供水方案,采取提外水,打深井,车载送水等多种手段,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牲畜饮水;
3.限时或者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缩小或者阶段性停止农业灌溉供水;
4.严禁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暂停排放工业污水;
5.气象部门适时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
九,雷电预警信号
雷电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工作;
2.密切关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二)雷电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应急措施;
2.人员应当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
3.户外人员应当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
4.切断危险电源,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
5.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不要把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
(三)雷电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应急抢险工作;
2.人员应当尽量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并关好门窗;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者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
5.密切注意雷电预警信息的发布.
十,冰雹预警信号
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一)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冰雹的应急工作;
2.气象部门做好人工防雹作业准备并择机进行作业;
3.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4.驱赶家禽,牲畜进入有顶蓬的场所,妥善保护易受冰雹袭击的汽车等室外物品或者设备;
5.注意防御冰雹天气伴随的雷电灾害.
(二)冰雹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小时内出现冰雹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冰雹的应急和抢险工作;
2.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3.户外行人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
4.驱赶家禽,牲畜进入有顶蓬的场所,妥善保护易受冰雹袭击的汽车等室外物品或者设备;
5.注意防御冰雹天气伴随的雷电灾害.
十一,霜冻预警信号
霜冻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表示.
(一)霜冻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48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0℃以下,对农业将产生影响,或者已经降到0℃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影响,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农林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霜冻准备工作;
2.对农作物,蔬菜,花卉,瓜果,林业育种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
3.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要关注当地霜冻预警信息,以便采取措施加强防护.
(二)霜冻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4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零下3℃以下,对农业将产生严重影响,或者已经降到零下3℃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严重影响,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农林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霜冻应急工作;
2.农村基层组织要广泛发动群众,防灾抗灾;
3.对农作物,林业育种要积极采取田间灌溉等防霜冻,冰冻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4.对蔬菜,花卉,瓜果要采取覆盖,喷洒防冻液等措施,减轻冻害.
(三)霜冻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4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将要下降到零下5℃以下,对农业将产生严重影响,或者已经降到零下5℃以下,对农业已经产生严重影响,并将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农林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霜冻应急工作;
2.农村基层组织要广泛发动群众,防灾抗灾;
3.对农作物,蔬菜,花卉,瓜果,林业育种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十二,大雾预警信号
大雾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雾并将持续.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准备工作;
2.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单位加强交通管理,保障安全;
3.驾驶人员注意雾的变化,小心驾驶;
4.户外活动注意安全.
(二)大雾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工作;
2.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单位加强调度指挥;
3.驾驶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车,船的行进速度;
4.减少户外活动.
(三)大雾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应急工作;
2.有关单位按照行业规定适时采取交通安全管制措施,如机场暂停飞机起降,高速公路暂时封闭,轮渡暂时停航等;
3.驾驶人员根据雾天行驶规定,采取雾天预防措施,根据环境条件采取合理行驶方式,并尽快寻找安全停放区域停靠;
4.不要进行户外活动.
十三,霾预警信号
霾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黄色,橙色表示.
(一)霾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驾驶人员小心驾驶;
2.因空气质量明显降低,人员需适当防护;
3.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
(二)霾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单位加强交通管理,保障安全;
2.驾驶人员谨慎驾驶;
3.空气质量差,人员需适当防护;
4.人员减少户外活动,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
十四,道路结冰预警信号
道路结冰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12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
防御指南:
1.交通,公安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道路结冰应对准备工作;
2.驾驶人员应当注意路况,安全行驶;
3.行人外出尽量少骑自行车,注意防滑.
(二)道路结冰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6小时内可能出现对交通有较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防御指南:
1.交通,公安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做好道路结冰应急工作;
2.驾驶人员必须采取防滑措施,听从指挥,慢速行使;
3.行人出门注意防滑.
(三)道路结冰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对交通有很大影响的道路结冰.
防御指南:
1.交通,公安等部门做好道路结冰应急和抢险工作;
2.交通,公安等部门注意指挥和疏导行驶车辆,必要时关闭结冰道路交通;
3.人员尽量减少外出.
2、西南旱灾的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旱情肆虐,干渴蔓延。面对持续发展的旱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中央有关部门紧急行动,周密部署,科学指挥,精确测报,精心调度,一道道紧急通知相继发出,一份份紧急预案迅速启动,一笔笔救灾款物运往灾区。目前,抗旱救灾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地向前推进。 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3月25日,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占全国的85%,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1794万人,占全国的79%。 灾情就是警报,灾情就是命令。位于北京白广路的国家防总是指挥全国防汛抗旱的“中枢”。针对日趋严峻的旱情形势,国家防总、水利部及时启动了抗旱Ⅱ级应急响应,目前已经派出33个工作组赶赴灾区。与此同时,提前下达了今年人饮解困和灌区改造工程计划及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重点向重旱区倾斜,支持旱区抗旱减灾。 特大旱灾面前,最实际、最紧要、最关切的,是要让老百姓有水喝。国土资源部25日在昆明召开应对南方干旱紧急行动协调会,进一步部署国土资源系统在南方旱区的地下水抗旱打井行动,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干旱严重的滇黔桂地区施工深井200眼,浅井1100眼,直接解决200万左右缺水群众的饮水困难。 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及时组织旱情墒情评估,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重要基础。中国气象局于2月27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以来,先后派出5个工作组赴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五省(区、市)检查指导抗旱减灾气象服务工作。与此同时,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每天与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及四川五省(区、市)气象局滚动会商旱区短期、中期、延伸期天气预报和干旱发展趋势,特别是针对降雨等重大转折性天气,及时组织进行天气和短期气候专题会商。 为保基本生活物品的价格稳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求重庆、云南物价主管部门加强对市场价格的监督检查,依法处置价格违法行为。针对一些消息传言,发展改革委物价主管部门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发出有理有据的翔实澄清公告,指出“西南旱情对全国大米价格影响较小”。为进一步充实旱灾地区粮食库存,保证旱区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国家粮食部门将在7月底前向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及甘肃等旱灾地区调粮142万吨。 进一步加大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力度,妥善安排好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特大旱情发生以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共启动5次国家救灾应急响应,其中,二级响应一次,三级响应一次,四级响应三次,派出5个工作组紧急赶赴灾区,协助开展抗旱救灾工作。财政部认真做好抗旱和减灾救灾工作,及时拨付救灾资金,全力支持受旱地区开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恢复农业生产等抗旱救灾工作。今年以来,财政部、民政部安排中央旱灾救灾资金1.6亿元,帮助解决受灾群众口粮、饮水等基本生活困难。 为充分发挥科技支撑抗旱救灾,科技部于3月19日启动了西南干旱灾害应急机制,紧急研究制定了“南方抗旱科技行动方案”,并组织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农业专家赶赴云南,在保障灾区群众饮水、推广农业抗旱技术、灾害疾病预防和后续雨季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预防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一手抓抗旱减灾,一手抓春耕生产,事关今年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立足于“小春损失大春补”和稳定全年农业生产,农业部出台6项措施进一步指导西南地区抗旱救灾,组织小麦、油菜、甘蔗、蔬菜等专家指导组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深入受旱地区开展巡回指导,帮助农民落实各项科学抗旱措施,在水源条件允许的地区,努力浇灌保苗,着力田间管理,做到能保则保,重点保种子田。同时,针对云南目前杂交玉米、水稻种子供应偏紧的情况,组织中国种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种子企业选择适宜云南种植的长城799等玉米种子调入云南。一、旱情之重触目惊心
2009年9月~2010年3月,云、贵、川、重庆和广西5省市大部分地区遭受了100年一遇的旱灾。旱情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涉及人口多。
笔者居贵州腹地安顺市,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26日发稿为止,长达240天里,安顺城区几乎没有降雨。按照气象部门“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为特大旱的标准,安顺等贵州大部分区域的旱情均在此列。
许多水库水域减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笔者到乡间一条常年流水不断的河流查看,长长的河床也如水田一样,河床淤泥板结龟裂,有的裂缝宽达3~4cm。沿河岸走很长的路,偶见一处河沟中尚存积水。二、三十平方米的浅水塘,成为了鸭农放养的鸭子赖以生存的最后水域。数百只鸭子水少鸭多、更因为水不流动,其色泽早已变成浓墨状,熏臭难闻。如果旱情继续下去,与水为伍的鸭子们就连臭水塘也难以寻找。目睹这样的情景让人不禁为这些鸭子的生存状况而忧虑,进而又想起食用这些鸭及鸭蛋的人会感到怎样的味道,会给他们的健康带来怎样的影响。
往年此时的农村,田野里高过人头的油菜叶绿花黄,一片片的麦苗郁郁葱葱,到处春意盎然。然而今年因为缺水,高处的农田呈龟裂状而荒芜着,低处的农田里焉焉地长着稀稀疏疏二、三十公分瘦弱的油菜,荒凉之景恍如严冬时节,令人痛心。
更据媒体2010年03月20日报道,旱区群众生活困难、洗澡成为奢望,部分农村群众摘野菜充饥。值此西南重旱区仍无明显降雨的同时,华北地区春旱将逐渐露头和发展。
纵观我国今年旱灾一处接着一处,一年胜似一年的现实。笔者虽非气象工作者,但共同的关注使笔者也在思考旱灾发生的原因。
二、气象专家对旱灾原因分析未触及本质
近期看了一些网络和报刊上气象专家们关于此次西南旱灾的原因分析。但是,大多数旱灾原因分析都限于对现象本身的描述;少数涉及原因的分析,也总令人感到似乎没有讲到问题的本质。当然笔者也清楚气象预测本身就是一个至今都难以做到准确的事情,更或许是中国的专家们羞于张扬己见的缘故。
值此旱灾如救火的危急时刻,能否及时准确地对大众和社会相关部门提供气象分析,既不是单纯的气象学术问题,更不是气象专家们茶余饭后可深可浅、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休闲话题,它不仅关乎着民生,而且还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大局。
现摘录被媒体广泛引用的国家及某省气象专家两则对灾情原因分析的要点。
一则: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二是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三是冷空气时机没有掌握好。
二则:“气候变暖”的帽子不可随便扣,干旱是一个持续累积的效应,而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是造成干旱的直接原因。夏、秋两季降水偏少,导致江河来水偏枯,库塘蓄水不足。同时,秋冬季温度持续偏高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剧,助推了旱情的发展。
应该是外行的缘故吧,笔者看了上述两则分析后,不知所云,现剖析如下。
一则曰:青藏高原的高原热力因素为去冬青藏高原较常年积雪少,进而影响周围出现干旱。但对广大民众希望知其所以然——为何去冬青藏高原降雪减少这样的根源,专家却没有告知,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专家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来说明今年西南(尤其是四川)旱灾的原因,认为由南方进入到西南的水汽偏少。如果此次旱灾的发生与厄尔尼诺现象今年发生的时间正好吻合的话,此结论似乎也可能是原因之一。然而,笔者观察到200多天的时间里经过安顺的雨云,不低于10次,但却难以形成降雨,这样的现象很难与专家所说的带有大量的水汽都绕过旱区的说法相吻合。尤其是笔者对2002、2006年重庆先后发生的历史性旱灾的惨状偏偏又还依稀记得;此外,作为地处热带边缘的云南省近年各地旱灾彼伏此起,森林火险连年不断的现象,真让人难以相信此次旱灾与相隔多年规律性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有本质联系的说法。因此笔者认为,局部的气象问题既要考虑大环境对局部气象的影响,但更应该考虑具体环境对局部气象的影响。
专家言冷空气没有掌握好进入内陆的时机,进而与暖空气在内陆相遇并配合形成降雨的说法,笔者无法想象毫无生命、更无思维的寒冷气流,如何要求它把握时机。如果此论述系专家在浪漫场合的畅想,也无可厚非。但偏偏是专家在十分严肃的场合,解答记者代表民众提出的科学问题。
二则曰:“气候变暖”的帽子不可随便扣,干旱是一个持续累积效应的说法,笔者也十分赞同。但对专家进而给出的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是造成干旱直接原因的说法,笔者认为专家的结论一是没有给出导致旱灾的最终原因。按照简单的逻辑,只要头脑正常的人都会迫切希望知道什么原因导致降水量会持续偏少和温度会持续偏高的问题,只有了解了这个本质问题,方有助于此次抗旱和今后对旱情的减灾防灾。二是专家给出的直接原因并没有揭示其与人类的活动的关系。
从目前人类的能力看,降水量持续偏少和温度持续偏高还是人力暂时难以改变的自然现象——此次旱情的发生和持续就是明证。那么,由专家给出的结论推导,今后只要出现类似的旱情,人们就只有等待的命运,因为与人类活动没有关联,当然也就无需改变什么。
此外,媒体上还有人认为此次旱灾为地质因素所造成,从气象的关联因素上看似乎也有些道理。但笔者认为,地质的影响尽管存在,可这种影响完全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地震能量的积蓄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完成了的。因此,由地质因素所导致的干旱表现应为降雨量逐年减少,绝不会出现突然之间这么长的时间就很少降雨或不降雨。
至于有的所谓专家认为旱灾实行修水库、建电站过多引起的,笔者认为那更是无稽之谈。君不见再多的水库与广大的地表相比毕竟所占面积有限(笔者估计水库所占面积不到山脉和土地面积的十几到几十分之一)。广袤土地上涵养水源的量应该数倍于水库的量,其蒸发水汽的能力也应比水库远远多得多。读者可从电视画面中云贵干旱区域的土地,变成裂纹宽度达几~10厘米、深度达10~20厘米的沟壑状,要蒸发掉多少水分,便可知土壤原来含有多少水分。更不要说广阔的水田,以及众多的植物和树木含水与蒸发水汽的能力了。
当今时代,对气象问题的了解不仅是广大民众生存和生产的需要,也是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此类问题气象专家不能像一个非专业人士那样说些没有深度、毫无指导性的言论。尽管笔者也非常理解气象工作和一些专家们的苦衷,但是纳税人供养气象专家的目的,就是气象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得到专家们及时和有效的指导,笔者认为这是气象专家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此愿望应该不过分吧。
如果专家再不能对干旱的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进而引导大众采取积极措施的话,勿需多久,前面鸭群的今天,就将是我们的明天。
三、人为因素应为近年我国各地相继持续出现旱灾的根本原因
笔者作为非气象专业的人士,虽不敢言忧国忧民,但出于共同对大家所关心的吃水问题的关注,笔者从综合学科和历史的角度,联系全国近一段时期内出现的许多大面积、持续性旱灾情况,提出2010年前后西南五省市发生的旱情的成因,以及近年全国许多地方发生的旱情原因假说,笔者认为,这些旱灾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这些区域自然环境的平衡被人的活动打破后的必然结果,是人的活动对气象影响累积效应达到临界点后的异常表现。
其理由和论点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土壤植被和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农业生产中,为了追求高产,许多农民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等农药,采取了近乎掠夺性的方式使用土地,导致土壤板结,沙化严重,保水能力降低,相同体积的水量灌溉下,农田含水期明显缩短。放火烧荒、扩大耕种,地表植物减少,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森林砍伐失去的植物总量超过人工演替林带来的植物总量,退耕还林工作的成效欠到位。植被破坏所造成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是导致干旱最重要的原因。
土地承包制下,使农田水利的兴建总体上呈停顿状态,而且长期以来,各地都是只有使用而没有维护,使大量原有水利设施废弃,原有蓄水水域年年减少,失去了防洪抗旱的功能。在降雨充沛的春夏季节,从天而降的水体,大量的雨水通过地面径流又很快重新回到海洋。雨季一过,相当多的地方又重新陷入没有兴修水利时的干旱之中。
2、城镇热岛效应不断增强,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程度快速提高。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活方式不断改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展,一方面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大量人造地面和墙体的出现,使城市到处是钢筋混凝土修筑的森林,城市绿地和树木等降温的物质严重不足,使地表温度逐年升温,地表对空中的热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热了,农村也未能例外。城市居民感到一年热似一年,很大程度上应与热岛效应变得更加显著相关。伴随着城镇热岛效应的日益增强,强化了城镇上空的上升气流,从而对雨云的托举能力加大,减少了降雨。
3、水汽蒸发减少,地表失去自我降温的能力。
由于大面积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含水能力差,水利设施蓄水功能大为降低,这些因素所能给当地带来的水汽蒸发量也随之逐年减少。由当地水汽蒸发所形成的降雨必然也在减少。降雨的减少,使各地地表失去自我降温的能力,造成地表温度只升不降。很多时间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有雾的天气已经减少很多,在城市几年都难得看见一次六、七十年代才能看见的大雾天气,就是地表水汽蒸发减少的明显例证。
4、沙漠形成效应导致过往雨云降雨困难,旱情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沙漠专家认为沙漠上空每年仍有不少雨云经过,但由于该沙漠上方始终有上升的气流存在,打此经过的雨云在上升气流的托举下,总是飘往他处降雨,以至于有的沙漠几年,甚至几百年都难下一场雨。降雨不足,导致地表水汽进一步减少;水汽不足又反过来使蒸发量少而难以在本地形成雨云并降雨。不降或少降雨,使该沙漠温度一年比一年更高,又加剧托举雨云的效果,形成恶性循环。
这次西南旱灾,自去年9月以来的240天中,安顺上空也曾飘过许多雨云。即便是在今春旱情非常严重的时候,也有许多天雨云密布,可雨云却总是一次次来了又走,不肯降下宝贵的雨滴,尽管气象部门还许多次进行过人工降雨的努力。
笔者感到安顺和许多干旱地区的情形似乎如沙漠效应一般,干旱地一方面由于自身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使本地少有或没有足以形成降雨的水汽蒸发,从而丧失自我降温的能力。地表温度长期居高不下,导致飘临干旱地上空的雨云也无法降雨。没有雨水带来的降温作用,干旱地的地表温度越升越高,可温度越高越难以出现降雨,200多天的干旱就这样在恶性循环的影响下持续着。
从历史的角度看,丝绸之路上楼兰古城的消失,可能就是因为环境破环,一年年的累积,使周围上空的水汽逐年递减,终于到达一定的临界值后,各地自身蒸发的水量也就越来越难以形成雨云而造成降雨。不降雨或少降雨,使各地的地面气温上升,从而一步步地造成地表温度逐渐上升,降雨减少甚至没有,使楼兰古城最终被沙漠所摧毁。
看看最近一段时期发生在我国各地的旱情,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楼兰古城消失的历史悲剧中吸取应有的教训。
笔者希望,人们应该正视并充分认识气象异常与人的活动关系,将这些旱灾的出现视作气象平衡被打破平衡后,大自然对人的一种警示,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积极应对。
四、气象预报准确度的变化证明人类活动对气象的影响不可忽视。
或许有人会认为笔者上述假说是凭空猜测,毫无依据。那么,笔者就请读者再来看一看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变化,便可知人类活动到底对气象的影响有多大。
大众在关注气象预报中发现,天气预报曾经有段时期准确率较高。但近十年来,气象预报呈大范围较准、小区域不准,长时段较准、短时段不准的现象。
按理说,现在气象观测队伍整体学历越来越高,观测设施越来越先进,为何其预报的准确率不升反降呢?
笔者认为,十几年前,当气象卫星、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等科技手段先后运用于气象观测后,为适应新科技手段的运用,气象部门根据当时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气象预报模型。各地气象部门依据国家气象卫星云图及其大趋势的分析,结合各地观测数据,运用气象观测模型进行计算推理而得出本地预报结论。由于当时所设计的模型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由此得到的预报准确性也就较高。
可是,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地貌变化日新月异。地貌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与之相关的气象的改变。
有人曾夸张地说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南美洲一只蝴蝶在那振翅,用不了多久就会在地球的其他州引起一场风暴。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也不无道理。一只蝴蝶在理论上尚且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更何况比蝴蝶大很多的人类长期活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呢?
地貌随时在改变,而用于气象预报的模型却未能时时更新。因此运用脱离实际的模型计算出来的预报不准确便在情理之中啦。
那么大区域预报较为准确的原因离不开气象卫星这只天眼提供的卫星云图、离不开互联网汇集各地气象数据和超大型计算机快速计算的功劳。在大范围来看,全国和省级气象预测由于占有较多观测数据,因此能够弥补和降低因局部区域地貌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况且大范围的预测模型自然比小区域的要更宏观一些,所以气象预测的准确度与实际就较为接近。
而现在小区域之所以预报不准确,如前所述,一只小小的蝴蝶都能引起或改变远距离区域的气象,更何况城市和农村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城市,君不见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大片大片的高楼大厦一年,乃至几个月便拔地而起;大厦之高前所未有,高的达几十层,矮的也有五、六层。建筑对风力和风向的影响不言而喻。城市面积在一天天扩大。此外,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机场不断建成。这些人造地面和墙壁对城市气温的影响也是人所尽知的。
在农村,经济发展也给农村植被带来明显改变,劈山造田、筑路修桥、村寨建设、开矿办厂、农林种植和养殖等活动,使农村自然地貌也在不断改变。
农村和城市地貌的变化,必然会给气象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和农村地貌变化,如果运用已经不存在的地貌气象参数来进行气象预报的计算,不准确是必然的结果。之所以人们都有一段对气象预报较为准确的感觉,须要强调的是那段时间各地建设和发展远没有现在这样迅速,其模型设计和修改的速度要求不高。
可是对现在气象预报不太准确的现象,有的气象专家解释为时至今日气象科技还达不到准确预测的程度。情况果真如此吗?如果到今天气象预报仍不能准确预报小区域情况的话,那航天发射基地和奥运举办城市等这些更小区域的气象预报就应该是不可能的啦。而事实是不仅能够预测这样小的区域,还能够预测出具体日期和时间指定区域可能出现的气象情况,从而有关部门决定航天飞行器的发射和奥运的举行时间。目前小区域的气象预报不准确的现象,笔者认为这里更多地体现了责任和投入的问题。
由气象预报准确度的变化分析,足以看出人类活动对气象的影响范围和深度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五、消除人为因素造成干旱的对策与措施
要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干旱,自然要从减少或停止上述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乃至气候所造成的影响。具体对策与措施如下。
1、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增强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恢复地表正常的植被状态。农村要改变掠夺式的农田栽种方法,注意土壤和水田含水能力的保护。尽量使用农家肥种田,以保持农田的保水和肥力,减少农田灌溉用水量;延长农田存水期,以增加农田对当地空气蒸发更多的水汽。杜绝烧荒行为,保障地表植被的涵水能力。通过保护好农村地表植被,既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也降低广大农村的地表温度。
2、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降低城镇热岛效应。
城市要严格按一定比例栽种树木,保留一定的草地。城市一些非机动车道路的混凝土地面应尽可能采用能渗透水的材料铺设,一些墙面也应考虑覆盖植被等措施,以增强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降低混凝土地面和墙面对大气的热辐射现象,使城镇的热岛效应得到有效遏止。同时,通过植物蒸发更多的水汽,改善城镇湿度,降低城镇热岛效应。
3、兴建和维护田水利设施,发挥水利设施抗旱防洪的作用。
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兴建新的水利设施,整体扩大水利设施抵御洪涝、抗击旱灾的有效区域;对原有水利设施不仅要保持水利设施的蓄水水域的大小,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增大这些水域的蓄水容量,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水利设施抗旱防洪的功能。以此同时,保障和提高各地水汽蒸发的总量,以更多的水汽蒸发,促成区域雨云的形成并产生降雨,从而降低当地地表温度,有利于海洋季风带来的雨云在内地降下雨水。
4、勘探地下水源,构建抗旱的生命之水供给体系。
为防止预想不到的旱灾给人们的生存带来的威胁,各地均应勘探地下深井水源,并与各地自来水管网进行联网。但是,这些深井水源平常不以使用,只有到各地出现严重旱情时,方可启用深井水源及时方便地为旱区灾民供水,保障旱区灾民对生命之水的基本需求。
综上所述,各地只有针对上述对策,采取全面和有力的措施,方能够有效地改变区域性涵养水源的问题,才能够保证区域性水汽的蒸发量恢复到自然的状态,才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性地表的升温现象,从而营造出一个符合自然规律、风调雨顺的区域自然环境,极大地提升区域在防洪抗旱方面的能力,为区域人民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环境。
2010年5月8日 下面的是旱灾原因
3、怎么解决旱灾
类似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现象,全球各国都有。特别是在中东、非洲及美州的沙漠地区,长期危及人类生产和农作物生产,如何解决干旱是全球性问题。
现代化:是解决干旱的根本出路
从先进国家抵御干旱的经验看,实现“人类现代化”是最终出路。例如在美国,中西部各州多数都处于沙漠与山区,干旱、缺水、少雨是长期和天然的。在“著名赌城”拉斯.韦加斯,四周都是沙漠,城中的所有树木花草都依赖人工埋设的水管,定时供水才能维持生存。但美国这类“干旱城市”也生机勃发,全赖于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现代化改造”。
目前人类科技水平,已能从很深的地表下抽出“取之不尽”的地下水。从理论上说,即使在严重干旱的沙漠或山区,深层地表下也有充足的地下水源。在美国,深水钻井公司为城市或人口集中的乡村及农场,打下2000米以上的深井,安装上深井抽水机和供水管道,所有干旱地区的居民和作物,都能无限制地使用自来水。
只是,在这些沙漠或干旱地区,大量使用电力抽深层地下水,来浇灌农业作物,成本会很高,经济上得不偿失。但居民生活、环保用水都能保障,不存在“危及生存”的问题。
中国应调集深水打井队,每村都安自来水
目前,中国西南五省的“抗旱运动”,勇气可嘉,但科学欠缺。我们看到全国军民不远万里,从各地运送成本昂贵的瓶装水;靠人拉肩扛“运水抗旱”,这只是杯水车薪、望梅止渴,而且治标不治本。
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应在全国范围内调集“深水打井队”;及研制“深水探测、钻井设备”;在每个乡村都打出深水井,并安装连接每户的自来水系统,通到每块农田的灌溉系统。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干旱及人畜生饮水。
参考资料:http://msn.people.com.cn/GB/170491/11273891.html
4、预防旱灾有哪些措施?
自然界的干旱能否给人类造成灾害,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那么,为了防止自然干旱对人类造成灾害,首先取决于人为措施。所以,人类要做好防旱、抗旱的措施。
1.下列是世界范围内各国防止干旱的主要措施
(1)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田灌溉业;
(2)根据当地情况改进耕作农事制度,改变作物构成,选育一些耐旱的品种,再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
(3)加强植树造林,改善区域气候,减少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
(4)研究并应用现代技术和节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喷滴灌、地膜覆盖、保墒,以及暂时利用质量较差的水源,包括劣质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2.防止水土流失具体措施
(1)多种植树,多种草;
(2)沙地不种植农作物,可以种植草和树来防止土地少化;
(3)还要防止土壤板结,因为土壤板结更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4)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无机肥;
(5)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6)少用含磷类的化肥,因为它们由雨水进入河流会使水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量繁殖而破坏生态平衡。
3.我国抗旱措施
自1949年以来,我国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进而还发展了排灌事业,大大提高了抗旱能力。1987年底,我国的排灌机械保有量593.5万台、6242.2万kw,配套机电井243万眼,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7.2亿亩。1978年虽遭遇特大干旱,由于各类水利工程发挥作用,通过引、提、蓄等多种措施,挖掘水源,扩大灌溉面积,从而保证了当年的农业生产。从这一点来看,我国人民积累起来的蓄水保墒、抗旱耕作措施,在战胜干旱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国不少地区抗旱灾的能力还较低,旱灾威胁依然存在,抗旱任务还很艰巨。2009年2月3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其中严重受旱5692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34亿亩和5610万亩。通过各方面的努力,7省累计浇麦5658.7万亩,占受旱面积的39.6%,其中严重受旱麦田已灌溉44.3%,从而使旱灾大大降低了很多。
5、如何应对农业干旱
1、防灾减灾须未雨绸缪
应对农业干旱的前提是做好旱情信息监测和预报。专家表示,利用天气预报和水量监控的综合评价,我们可以对是否出现“旱灾”作出科学预测,让防灾减灾有备无患。同时,不少拥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农村在旱灾侵袭时也难逃厄运,原因就在于水利工程的缺失。因此,兴修新的蓄水工程,提高地表水蓄积能力也至关重要。另外,开发利用空中丰富的云水资源,通过“人工降雨”,能够及时缓解干旱,解燃眉之急。
2、 水资源开发利用应“滴水不漏”
我们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潜在的水资源。干旱来临,它们也是抗旱救灾过程中有力的“后备军”。那么,如何向这些新水源“求援”,开发、收集并利用好它们?
专家表示,通过城市污水综合治理,可以实现污水的再生回用;通过在缺水山区建设集雨工程,建设水窖、蓄水池,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引水、提水及调水工程等措施,可以加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提高蓄水能力,增加关键时候的可供水量;我们还可以对城市、平原区及山区的雨洪水进行开发利用,以应对旱灾。
3、节水抗旱,用科学管理抵御天灾
“抗旱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建立相应的节水种植栽培技术体系。”对于农业生产,专家提出,应积极推广实施沟灌、沟中覆膜灌、低压管灌、滴灌、渗灌、喷灌、微喷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干旱缺水季节,推广地面灌溉的节水技术,改进田间灌水技术,比如在小麦灌溉上,就可以根据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不同生理、生态需水要求,制定出不同的丰产省水的科学灌溉制度。通过计划用水,限额供水和按量计征水费等管理措施,既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又能将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
6、干旱问题
干是因为没有太阳,有了太阳降水不够就变成旱了。
干旱问题应该主百要归结为自然灾害,但也有人为的度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的;特别是过分的森林砍伐和地下水的开挖。
有效治理干旱问题需要政府问的合理规划,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诱惑,同时要保护好还没有发生干旱的生态系统答;
遇到干旱,可以人工降水,引水降灾;
可以禁止地下水的不合理开挖,森回林砍伐,生态系统的周期建设;
政府的投入和百姓生活答水平的提高,素质的提高。
7、如果农田的某次灌溉用水受到了污染挽救措施有哪些?
水的重要性:水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存在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部分。水在人体内的含量达70%,其余30%左右为固体营养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60%的水在细胞内,40%在流体内(血、消化液、唾液、胆液、泪水、汗液、肠液、胃液)。成年人每天需水2.5 -3升,其中直接饮用1升左右,食物中补充1升,人体新陈代谢形成0.5升。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著到:“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水不愧为百药之王。世界水资源的构成:地球上水占70%的面积,其中海水占97.3%,可用淡水只有2.7%。在近3%淡水中77.2%存在雪山冰川中,22.4%为土壤中和地下水(降水与地表水渗入)。只有0.4%为地表水,地表水指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中国水资源状况:中国大小河川总长42万公里,湖泊7.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人均2300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13个贫水国之一。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2.32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不足。
中国
中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重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自来水是安全卫生的。但是,因为水污染,如今的自来水已不能算是卫生的了。一项调查显示,在全世界自来水中,测出的化学污染物有2221种之多,其中有些确认为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饮用标准看,中国尚处于较低水平,自来水仅能采用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方法,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
8、如何解决大旱灾?
类似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现象,全球各国都有。特别是在中东、非洲及美州的沙漠地区,长期危及人类生产和农作物生产,如何解决干旱是全球性问题。
现代化:是解决干旱的根本出路
从先进国家抵御干旱的经验看,实现“人类现代化”是最终出路。例如在美国,中西部各州多数都处于沙漠与山区,干旱、缺水、少雨是长期和天然的。在“著名赌城”拉斯.韦加斯,四周都是沙漠,城中的所有树木花草都依赖人工埋设的水管,定时供水才能维持生存。但美国这类“干旱城市”也生机勃发,全赖于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现代化改造”。
目前人类科技水平,已能从很深的地表下抽出“取之不尽”的地下水。从理论上说,即使在严重干旱的沙漠或山区,深层地表下也有充足的地下水源。在美国,深水钻井公司为城市或人口集中的乡村及农场,打下2000米以上的深井,安装上深井抽水机和供水管道,所有干旱地区的居民和作物,都能无限制地使用自来水。
只是,在这些沙漠或干旱地区,大量使用电力抽深层地下水,来浇灌农业作物,成本会很高,经济上得不偿失。但居民生活、环保用水都能保障,不存在“危及生存”的问题。
中国应调集深水打井队,每村都安自来水
目前,中国西南五省的“抗旱运动”,勇气可嘉,但科学欠缺。我们看到全国军民不远万里,从各地运送成本昂贵的瓶装水;靠人拉肩扛“运水抗旱”,这只是杯水车薪、望梅止渴,而且治标不治本。
要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应在全国范围内调集“深水打井队”;及研制“深水探测、钻井设备”;在每个乡村都打出深水井,并安装连接每户的自来水系统,通到每块农田的灌溉系统。这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业干旱及人畜生饮水。
9、丘陵山区农田灌溉用水怎么解决?
农田可分为以下一些类型:
梯田在丘陵山地为保持水土、发展农业生产,将坡地沿等高线辟成阶梯状田面的农田。大多分布在西北黄土高原及南方丘陵山区(见梯田)。
坝地在水土流失地区的沟道里,采用筑坝修堰等方法拦截泥沙淤出的农田(见坝地)。
平坝田 位于山间盆地中部、开阔河谷的河漫滩与阶地,或湖滨冲积平原上的农田。一般地势平坦、田块完整、灌溉条件较好、土质肥沃,是中国南方稻田集中地区。
冲田 位于丘陵或山间较狭窄的谷地上的农田。一般由沟谷头顺天然地势向开阔平坝河谷呈扇形展开,是南方丘陵山区的重要农田。
圩田在江湖冲积平原的低洼易涝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旱时可开闸引水灌溉;涝时则关闸提水抽排(见圩田排水)。
条田 为利于耕作、田间管理和轮作换茬以提高土壤肥力,在农田内部划分成的若干长方形田块。一般指由末级固定田间工程设施所围成的田块,它是农业生产中人畜及机械作业的基本单位,也是农田基本建设的最小单元。因此,在规划条田时,需根据地形、土壤、灌溉、排水、机耕、防风、作物种类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统筹兼顾,综合考虑(见耕地规划)。
水田 筑有田埂,可以经常蓄水,用以种植水生作物的农田。因天旱暂时改种旱作物或实行水旱轮作的农田,仍视作水田。
水浇地 有水源及灌溉设施,能进行灌溉的农田。在农业生产上积极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改旱地为水浇地,是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旱地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栽培作物的农田。
台地高出地面、四周有沟、形如台状的田块。修筑台地是一种除涝、治碱的土地改良工程。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易涝易碱地区,在田间开挖沟洫,利用挖沟的土垫高田面,并可降低地下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