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朝天灾频发,赈灾措施、物资很到位,对灾后经济重建也有一套,是什么?
天灾之一旱灾
中国是世界上天灾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自然灾害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产实践,危及到一个国家的安全。因此,历代统治者秉承着传统的重民思想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需要,推出多种赈灾抚恤措施。
宋朝,社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人口猛增,加之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文人重视仁政,赈灾抚恤体系、措施作为稳定社会,巩固发展的一剂良药日益发达、得到完善,形式已不再仅仅局限于救荒济贫,开始逐步建立了为后世所称赞的完善的社会福利机构措施和社会救济保障措施。
宋代文官
天灾频发,这是什么样的宋朝
1.雄厚的经济实力是赈灾抚恤的基础
中国古代以农业发展为重中之重,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和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是人口和耕地的数量。尽管唐末五代战乱,社会动乱,社会生产力遭到了非常大的破坏,但宋初统治者创法立制时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效果显著,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明显的恢复。
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为赈灾抚恤措施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样,宋朝空前发达的农工商业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综合国力的进步,而强盛的国力也为推进大规模的赈灾抚恤体系、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宋朝工商业发达
2.赈灾抚恤,赈的是人抚的是心
随着生产的需要,宋朝的耕地面积日益扩大,为了补充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随之而来的是宋朝的人口激增,这种爆炸式的人口的增长,可谓空前。“到宋徽宗大观四年全国户数已达到20882258户。仅以每户5口算,人口已超过1亿,远远超过汉唐,甚至几乎是盛唐人口峰值6000万左右人口的二倍。”人口越多,为了体现人文关怀,与之相配套的赈灾抚恤体系、措施也必须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3.完善的好时机
宋时,我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在前朝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下已基本确立,全社会范围内对赈灾抚恤体系、措施已相当关注。尤其是宋朝的士大夫或行政官员,对于赈灾抚恤措施都是相当重视,这也是纵观宋朝时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饥民反抗的原因之一。
宋徽宗
赈灾抚恤的水平、涉及的范围也逐步提高扩大,在各个方面均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抚恤措施和类型多样的赈灾机构。北宋时期,这些制度还是仰赖政府推行,但在南宋后,各界的社会力量对这一体系、措施的影响作用逐渐加大。
赈灾抚恤怎么做
1.纯官方行政性措施
纯官方行政性的措施,是指属于官府行政职能内的赈济内容,以单方面的受、与为基本特点,不太考虑经济效益,是一种纯工具性的行政行为,其具有一定的王权象征意味。主要措施包括、赈贷、、施粥、就粟、募兵、倚阁、免、免役、宽禁捕等等。
这些措施有的是将救济品无偿地提供给受助者,赈给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有的是将救济物品视具体情况而定,以借贷的方式免息或收取少量利息暂时给予受助者,《宋史》中:“太祖建隆三年,诏赐沂州饥民种、食”;有的是对受助者施以饭食,就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施粥赈灾”,但这种方式难以,难度性较大。以上这些措施目的都是在于帮助灾民度过临时性的生活困难,以维持最低生存需要。
宋代赈灾
这些措施运用普遍,对于无偿还能力的赤贫者,受灾面积较大、灾荒程度严重时的难民,或是缺少生产资料需要安置的外来人口,都能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原则为从下及上,在下户之前,先赈济老幼疾病及不能生存的人。
同时,官府在灾荒年岁,往往会为社会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来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以此来与赈灾抚恤的措施相适应相辅助,例如,政府会对中产以下人户的应征赋税、役延缓征收或直接免除,会对因饥饿而犯法者宽减刑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会招募饥民为兵,实行以工代赈雇佣饥民兴修工役。
这些制度是宋太祖依据“守内虚外”和“议所以予民,不若宽所以取民”而制定的一项赈灾抚恤的重要措施,对后世影响很大。除了无偿赈济,还有有偿救济,官方可以通过调节物价,将救济米、粮减价卖于受济者,但这一方式对粮、种的数量有一定的限制。《救荒活民书》中:“惟是坊郭则每日零细粜与浮居之人,每日五升或一斗”。这些纯官方行政性赈济措施,在宋朝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太祖
2.市场性措施
市场性的措施,是指利用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以供求关系为依托,主张以符合市场规律的方式。更多考虑效率,重视经济手段的作用,以赈灾抚恤为目的,缩小贫富差距,从根本上解决天灾时的饥荒问题,工具性更强。主要措施包括罢官籴、弛禁榷、减商税等等。
通过暂停每年官府例行收购的粮食,使粮价不至于攀升,为一种平抑粮价之良法;或是放松国家对官营商品的垄断,如盐、茶、酒、矾、铁等重要商品,并且开放一些国有或私有山泽林地、鱼塘堤坝,使饥民可以借助贩卖此类商品的机会或自采自摘而取得生活资料来谋生度过饥荒;还有允许商人谋利,通过借助商人自发的追求利益的行为来平衡物价。
宋代商人
如宋朝根据不同的灾情规定:凡是运往灾区的粮、物,批准一定的减免税务的优惠,商人闻利而动,积极向灾区运输贩卖粮食。有些地方官吏不仅会主持动用地方库藏钱粮,还会主动与商人合作,以向灾区赈灾抚恤。这些市场性措施,大部分都是宋朝首创,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3.利用民间力量的赈济措施
利用民间力量的救荒措施,是指国家在这一部分中扮演组织者,发动群众的力量、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进行赈灾抚恤,这一措施与国家相辅相成,成为社会受灾条件下提供资源的有力补充。主要措施有劝说富户无偿接济贫困户或以低价卖出所囤的米粮来惠及贫民。
富户接济
《宋会要》中:“对多数乡居官员、士人或富豪捐粮进行褒奖,然名上是本着乡土的回馈与关爱,儒佛的恻隐之心,但现实中仍有为官府所迫,或有顾及切身利益为考量,想借由‘纳粟补官’之举来泽被后世。”
宋朝依此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奖励措施来保障这项制度的顺利推行,朝廷的奖励对于不少富民来说还是有极大的吸引力的。《半村野人闲谈》中:“是年四月,登州年平县学究邓巽出粟五千六百石赈饥,乞补第巽,不从。晁回、李维上言,乞特从之,以劝来者,丰稔即止。诏补三班借职。自后,援巽例以请者皆从之”。
《宋会要》
社会赈灾大体系
1.灾前社会救济——预防
宋朝天灾频仍,为了降低灾害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程度,国家积极兴修水利,加强气象监测,重视灭蝗,建立粮价呈报制度,完善粮食仓储制度,建立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等,以切实保障粮食的有效供给,把赈灾抚恤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受灾时期社会救济——临时
受灾时期的赈灾抚恤体系主要有尽早地就地赈灾,多方筹集赈灾经费,充分利用价格和税收杠杆,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粮食流通量和禁止阻止粮食出境,建立严格的报灾制度。同时通过收购饥民的物品和减免饥民的商税,或使饥民付出劳动来获取报酬,来间接地达到赈济的目的。
饥民劳动获报酬
3.灾后和平时社会救济
灾后和平时的社会救济是古代赈灾抚恤体系的核心部分,赈灾抚恤必须把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主要包括以资助口粮、返程经费,配给土地,提供生产资料,减轻赋税的方式帮助流民返乡;无偿给予或租佃土地给流民,对他们进行就地安置;收养救济经济能力低下的人口,医治贫困病患者和埋葬贫困死者,有效地完善了赈灾抚恤体系。
总结
宋朝开始从传统的以国家行政为主的赈灾抚恤体系、措施与调动市场、动员全社会的方向的赈灾抚恤体系、措施相结合。
宋朝灾民
从性质上来说,其措施虽然没有从总体上脱离统治者的恩赏,但已向国家义务的方面发展;从制度上来说,赈灾抚恤措施之前多为历朝历代遇天灾时的不得已措施,是一种被动的临时性举措,但宋朝时开始制度化地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体系,主动预防天灾人祸;从属性上来说,宋朝的这些措施已经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多地开始借助市场和民间力量,共同抵御未知的灾祸。
宋朝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赈灾抚恤转型发展方向,这一期间很多的开创性的举措在元明清三代乃至民国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2、干旱地区主要有什么资源?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干旱地方,指的是降雨量比较少,蒸发量比较大的地方。这些地方不具备很多地方创业需要的资源,只有在如何利用当地环境、改造当地环境田间上下功夫。干旱地方是光照强、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大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创业,只有在如何解决当地的水源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发展。
在种植和养殖上,要选定适应于当地环境、耐旱的作物和动物为对象。在加工上,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气温高、空气湿度小的特点。应该说,这样的特点往往是难度很大,但也正是因为难度大,一旦生产出来,价格也比较高。
实例1:吐鲁番的葡萄干
吐鲁番在新疆中部的低洼盆地上,被称为“火洲”。是我国葡萄主要生产基地,总产量占全区的52.84%,全中国的1/5。由于这里气温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葡萄的生长,因而瓜果丰茂;又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吐鲁番的地下水贮量丰富,所以水果中的含糖量非常高。现有葡萄品种有无核白、红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00多种,仅无核白葡萄就有20个品种,它的含糖量可高达22%~24%,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图6、图7、图8、图9、图10)。在葡萄上市季节,人们可以吃到新鲜的美味葡萄,在其余时间吃到的是葡萄干。在干旱地带,因为缺水,人们的生活都比较艰难,但是当地的生产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把不利因素转化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他们采用滴灌技术,利用土块砌成的四面通风、专门晾制葡萄干的荫房,充分利用了当地的高温干热气候,将葡萄先晒一下,再挂在“荫房”里,利用当地的高温脱去葡萄中的水分(图11、图12、图13、图14),再晾制成味道鲜美的葡萄干,成为贡献在世人面前的神奇果品(图15、图16)。
图6 葡萄沟一角
图7 葡萄挂满枝头
图8 红色葡萄
图9 紫色葡萄
图10 马奶子葡萄
图11 进荫房前葡萄先晒一下
图12 葡萄挂在晾架上
图13 荫房室内挂凉的葡萄
图14 待挂晾的葡萄
图15 绿葡萄干成品
图16 黑葡萄干成品
实例2:以色列的番茄生产
以色列是一个建在沙漠中的国家,虽然农业生态环境恶劣,却实现了农业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近十多年来,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出口额在过去50年里翻了12倍之多,其中大量销往欧洲。随着欧美对有机食品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以色列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以色列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据国际有机运动联盟2011年的统计,以色列有机耕地面积已扩大到503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0.9%。
以色列在沙漠中建立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温室大棚、滴灌系统和电脑控制等现代化栽培技术组成的农业温室。典型的以色列农场就是在温室中进行规模化有机番茄的周年生产,应用先进的温室生产方法克服了有机生产中的许多难题,比如湿热等气候条件限制、植物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以及有机肥料有效利用等,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有机产品的同时获得了高额回报。
在温室构造上,主要采用热镀锌钢结构的连栋温室,跨度8米,顶高5.5米,门宽4米,可以进出大型机械,温室面积平均为1公顷(每个温室平均年产番茄600吨)。温室屋顶外层用塑料薄膜覆盖,内层及四周侧墙为遮阳网和防虫网。夏季温度升高时撤去外层塑料薄膜。温室内配有智能滴灌系统。
在种植要求上,主要采用有机种植,根据客户的需要选用番茄品种,种苗从有机育苗公司购买,采用嫁接技术,对番茄进行嫁接栽培,这样可以增强番茄植株的长势和抗逆性,延长产品收获期并提高产量和品质。
在时间安排上,每年的9月开始购苗种植,一般两个月后收获第一批番茄,直到次年的5月底采收完毕,采收期为7个月。6~8月休整土地,先拔除番茄蔓,清理土地,之后施用有机粪肥,测试土壤成分,同时进行阳光消毒,不但灭菌杀虫,还可消除一部分杂草。
在水分管理上,田间管理定植前5天对土壤进行灌水。由于番茄植株强壮高大,所以行距保持70厘米,株距平均30厘米。缓苗期严格控制温室内湿度,又要防止缺水。在第一穗果实出现之前控制浇水,并在水中少量添加来源于死海的天然肥料。而盛果期的水肥必须充足,由设置在温室中的单片机自动控制浇水,水肥混合在一起进行滴灌,这样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价值,减少营养浪费,并有效调节湿度。
番茄是草本植物,容易倒伏,当种苗长到30厘米左右时用塑料绳吊蔓,绳上部固定在棚架的铁丝上,下部系在茎基处。让茎蔓绕着吊绳直立生长。以后植株每长高30厘米左右都要把蔓绕着吊绳缠绕。番茄的分枝性很强,要定期进行单干整枝只留主茎,把所有侧枝都除掉。
为确保果大质优、均匀一致以及根据包装类型,每穗果都保留5~6个,其余畸形和多余的小花果都及时剪掉,使之有效利用养分。果实一般是从靠近根部处往上逐渐成熟,所以在采收果实之前进行剪叶工作。工人把从底部到第一个成熟果实以上2~3个果穗之间的叶子全部剪掉,这样不仅易于工人采摘,也减少了养分损失,增加空气流通,也方便以后的整枝打杈工作。
由于番茄是有机种植,必须采用自然方式授粉,所以要在温室内放养蜜蜂,增强异花授粉的功能。蜜蜂是从专门的有机蜜蜂养殖公司购买,公司派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查看蜜蜂生长、授粉情况。
在除草上,由于有机农业生产完全禁止使用传统的除草剂,所以主要采用手工方式进行除草。在温室中使用滴灌系统,大大减少了杂草的滋长。滴灌不仅可以减少水分和营养的损耗,另一个优势,就是在滴灌过程中从管路中流出的水分主要集中在番茄根系周围很小的部位,所以其他地方都保持干燥或只有很少的水分,这样就大抑制了杂草丛生。工人在整枝打杈时就可以用手除掉番茄植株周围的杂草。
在病虫防治上,完全使用物理防治方法。如采用银色防虫网阻止害虫进入,不但可以减少直接危害,也减少了害虫传毒机会。温室中番茄的害虫主要是白粉虱,利用它的成虫有趋黄色的特性,在温室的每根立柱上都缠绕黄纸板,涂上机油,粘杀成虫。
在有机番茄清洗、包装、储藏运输、有机认证上,不少以色列的番茄生产农场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机认证是番茄有机生产中关键的环节,认证机构和认证方法是有机番茄走向市场、取得消费者认可的敲门砖。我国参观者调查的一个农场共取得了四家认证机构的认证,分别是IFOAM(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USDA organic standard(美国有机标准)、EC organic(欧盟有机认证)和PPIS(以色列有机标准认证),销售就有了较大的便利(图17、图18、图19、图20)。
图17 以色列有机番茄苗
图18 以色列有机番茄生产
图19 工人乘轨道车进行管理
图20 硕果累累
需要注意的是,干旱地方创业一定要考虑水资源紧缺的具体情况,必须发展节水抗旱的农业生产项目,不能够反其道而行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曾闻位处干旱地带的某企业老板征求到一个独出心裁的建议,就是要在其干旱地带挖湖、造假山,建风景旅游区。这位企业家一时兴起,还支付了一定数额的“项目建议费”。然而,这一项目的建议显然达不到预期结果。这个计划很快就像漂亮的肥皂泡一样破灭了。究其原因,就是计划脱离了当地实际情况,建议的本身就是缺乏物质基础。如果非要建设,必须花费很多的投入,难度非常大,属于“不可能事件”。
3、旱灾需要什么具体物资?
?
4、干旱年需要储备什么
水,粮食,种子,武器,存储地。
5、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池捐赠给灾区的物资,联结着什么,也联结着什么?
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捐赠给灾区的物资,联结着(灾区人民的温暖),也联结着(全国人民的爱心)。
1、联结:
意思:结合(在一起)。
2、灾区:
意思:指遭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地区。每当可怕的灾难降临到国人的头上,便会有许多无辜者受到灾难的侵害。灾难分为很多种,有贫困受灾,水灾,旱灾,雨灾,冰灾,沙漠灾害,风灾,地震灾害等等。每次灾难一来,就是国人团结救灾的时刻。
3、人民:
意思:指作为社会基本成员主体的劳动群众;一个国家的普通人,区别于少数有特权者。
4、温暖:
意思:天气温暖;使感到温暖;温存。
5、全国:
意思:整个国家,保全国家。
6、爱心:
爱心:爱心是指同情怜悯之心态(包括相应的一定行动),它是一种奉献精神,更是关怀、爱护人的思想感情,包括于所有情感之中。当对象为人类时,往往与"阶级友爱"或"同胞情"相对应,指超阶级的或超国的、基于彼此都是人类这一认识的同情怜悯。
当对象为非人类时,则往往基于彼此都是动物或生命这一认识的同情怜悯。爱心的深层含义就是保护所有的动植物。广义的爱心就是保护所有生命。
6、遇到旱灾是疏散灾民还是帮灾民找工作?我说的是发完物资的事
遭遇了旱灾,当然重要的是帮助灾民恢复生产给他们找到一条生活出路,这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