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黄埠暴雨

黄埠暴雨

发布时间:2021-07-19 03:30:31

1、股票分析师

建议你先去考证券从业资格,现在的股票分析师都需要这个。上班的话可以考虑到证券公司做分析师,但是那个比较难,还有一些企业从事金融行业的也需要,比如金融界,金融界有很多很牛的分析师,你也可以咨询下。金融界有很多款高端杂志类的炒股软件,比如大本赢,大行情等,里面的资讯都是分析师原创的文章和研究报告,含金量很高,你也可以先看看。有备无患嘛。

2、昨夜今晨,广东暴雨多地水浸!广州13号线已停运,两区停课!

据@广东天气,截至22日1时33分,广东全省一共有37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主要集中在粤北、珠三角和粤东市县,其中海丰、陆丰、英德、翁源、新丰、花都、封开7个市县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生效,佛冈、从化、龙门、增城、博罗、东莞、惠东、汕尾及深汕合作区9个市县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生效。
今日(22日)凌晨2时,1小时疯狂“倒水”超过100毫米的气象观测站点高达10个,主要集中在东莞和广州(增城、黄埔)。
今早,广州暴雨和东莞暴雨都上了热搜。
据气象水文监测,21日20时到22日02时,广州、东莞、惠州清远、深汕合作区等地出现持续性强降水,累积雨量: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镇314.6毫米、惠州惠东县258.3毫米、惠州博罗县横河镇237毫米、东莞市中堂镇235.9毫米、广州增城224.5毫米。
广州
许小姐住在广州市增城区翡翠绿洲,凌晨三点,她被物业电话通知地库进水,需要尽快挪车,下楼才发现小区内路段有部分已没及膝盖。
今早,她发现小区外面的路也淹了。
还有被淹的别墅区。
@广东天气转发了更多网友昨夜今晨水浸的情况:
据@广东天气?5月22日凌晨,广州、东莞等地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广州的增城、黄埔和东莞部分地区道路水浸、车库被淹。
受暴雨影响,广州十三号线暂停服务
@广州地铁 今早6时许公布:目前,十三号线官湖站站外地面积水严重,车站停止服务。请大家注意出行安全。
因地面交通不畅,目前,公交接驳车只在鱼珠至南岗沿线各车站停靠,请需要搭乘的乘客留意。
据@广州交警:7:55,受水浸影响,广园快速西往北转科韵路临时封闭。请提前做好出行规划。
以下道路也受影响。
广州增城区及黄埔区停课
据@增城天气及黄埔天气消息,增城区与黄埔区暴雨红色预警生效中,所在区域学校停课。
东莞
据@东莞天气,昨天夜间到今天早晨,东莞出现了今年以来最强降水,3小时降雨打破了东莞历史记录。
东城录得最大3小时雨量351毫米(22日0时30分至3时30分),为有气象纪录以来历史最高纪录(2008年6月13日的3小时219毫米),1小时最大降雨量也达到157.1毫米,历史少见。
从5月22日零时前后,1小时50毫米以上降水持续约5个小时,强降水持续时间长,累积雨量大。
东莞市19镇街(占59.3%)出现100毫米的大暴雨降水,还有8个镇出现25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
昨天(21日)全省的雨下了这么多
据气象水文监测,21日08时到22日08时,全省平均雨量45.6毫米,超过25毫米站点占全省总站数的56.0%,有51个站录得超过250毫米的特大暴雨,有536个站录得100毫米~250毫米的大暴雨,有1067个站录得50毫米~100毫米的暴雨,有1215个站录得25毫米~50毫米的大雨,雨量较大的站点有:东莞高埗镇402毫米、广州黄埔区永和街道378.6毫米、广州增城区新塘镇325.7毫米、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小漠镇336.7毫米、惠州博罗县横河镇277.5毫米、惠州惠东县黄埠镇276.3毫米、广州番禺区化龙镇233.8毫米、汕尾陆丰市八万镇229.1毫米。
22日7时,雷雨云团主要影响广东中南部和河源梅州等地区。截至7时21分,共有45个市县发布暴雨预警信号,其中增城、东莞、潮阳暴雨红色预警信号依旧生效中。
@广东天气提醒:今早准备出门的,建议先打开“停课铃”app或“缤纷微天气”小程序查看未来两小时内的分钟级预报,随时随地掌握天气,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出行安排。
重要提醒!!2020年第一波龙舟水来了!!
受西南季风和切变线影响,2020年第一波龙舟水(一般把每年5月21日至6月20日之间的降水称为“龙舟水”)开始了首秀。
20日到21日上午,粤北和珠三角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江门台山上川岛已出现水浸,严重影响市民出行!
与此同时,我们的邻居广西遭遇强降雨伴大风天气,位于贵港市覃塘区黄练镇的某一公司加工厂房发生倒塌。22日凌晨广州、东莞出现特大暴雨,多地水浸。
这意味着龙舟水沝淼?降水集中期已开启,暴雨将会隔三差五来扰,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致灾风险变高,我们可以看下历史案例,比如2019年5月27日夜间至28日上午,广东河源市龙川县遭强降水袭击,当时强降水短时雨强大,龙川县城3小时降水量达74毫米,单站降水量最高达105毫米。强降水致龙川江河水位上涨,多处路段发生塌方和山体滑坡险情。
而“龙舟水”过后也有可能出现强降水,例如2018年6月21日凌晨1至4时,河源龙川中北部乡镇遭受局地大暴雨袭击,其中赤光、廻龙两个乡镇3小时累积降雨量达110毫米。暴雨造成两镇出现内涝、道路塌方、山体滑坡等灾情。
龙舟水时节易发持续性、极端性强降水,大家一定要注意防御强降水及其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城市内涝以及防御海陆上雷雨大风带来的灾害。以下防御指南请大家收好!关键时刻可以救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也是比较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近年来统计,每年发生500~1000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

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破坏城市设施,妨碍城市建设。主要表现:造成房屋和桥梁开裂、倾斜或倒塌;道路凸凹不平或开裂;地下管道错裂失效;码头及其他港口设施下沉或被水淹没;抽水井管上升,设备失效等。例如,上海市外轮停靠的码头,原标高52米,1964年下沉到30米,高潮时被水淹没而无法装卸,耗资900多万元进行加高;西安市排水管道屡遭破坏,每年花费100多万元进行维修改建;上海市苏州河原来每天运输吞吐量为100万~120万吨,20世纪60年代以后减少一半;天津塘沽海门大桥,两端沉降相差135毫米,引桥发生错裂,使这座跨度为64米的开启式提升桥不能按原设计提升,影响了海河航运。地面沉降还导致观测和测量标志失效,使河流水位、海洋潮位、地形高程失真,给城市规划和建设造成困难。二是积水滞洪,水患和潮灾加剧。地面沉降,使城市高程降低,拦河堤坝等防洪设施因沉降而发生下沉、开裂,因此一些城市泄洪能力不断下降,出现严重的水患威胁,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例如,天津市1977年7月下旬因暴雨积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以上;苏州、无锡常州3市在1986年和1988年因积水造成的物资损失达100多万元。在滨海地区,地面沉降活动使陆地地面高程下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导致海水侵袭和风暴潮灾害加剧。例如,1985年8月2日和19日发生的风暴潮,海水越过防潮堤闸涌入陆地,塘沽一些地区水深1.3~2.0米,大量企业单位被淹,受灾居民1万多户,直接损失13亿元;1992年发生的风暴潮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40亿元。目前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嘉湖地区已经形成3个区域性沉降中心,三地累计经济损失分别达2900亿元、469亿元、85亿元。据初步估算,上海城区每下沉1毫米,就会造成高达1000万元的经济损失。

岩溶塌陷的主要危害是破坏房屋、铁路、水坝、电站等工程设施和城市、矿山、企业环境。全国发生岩溶塌陷灾害的城市近70个,其中造成严重破坏的44个,主要有唐山武汉昆明黄石九江、水城、杭州柳州等。受岩溶塌陷严重危害的大中型矿山有60多个,主要有湖南恩口煤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湖北铜录山铜矿、广西泗顶山铅锌矿、广东凡口铅锌矿、山东莱芜铁矿等。全国铁路沿线近年发生岩溶塌陷375处,其中危害严重的有55处,受害线路60多段,主要分布在贵昆线、湘桂线以及京广线、京九线、沈大线、胶济线的部分线段。有30多个车站受到危害,主要有黄石、大冶、水城、泰安、瓦房店、柳州、玉林等。近几十年来,因岩溶塌陷颠覆列车3次,中断行车2000多小时。安徽每年因岩溶塌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00万元,辽宁、湖南两省年均分别达5000万元、3000万元,云南省年均约1000万元,估计全国每年因岩溶塌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2亿元以上。

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灾害性地裂缝,70年代中期以来活动加剧。百余个市、县出现较严重的地裂缝灾害。分布在大城市、城镇和企业、矿山的地裂缝,对房屋和其他工程建筑造成严重危害。例如,河北省邯郸市1963年发生地裂缝活动,1966年以后迅速扩展,在国棉一厂、电台、汽车修配厂以及前郝村等地形成3条地裂缝,单条长度700~1850米,组合长度3~8千米。地裂缝损坏楼房7处,平房数10间,错断管道2处,破坏围墙10堵,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发生在农村的大量地裂缝,除破坏民房、道路外,还对耕地和水利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如1988年在豫东平原上蔡县黄埠乡和太康县朱口乡发生地裂缝活动,黄埠乡尚庄、杜庄等5个自然村,朱口乡的洼陈、二甲张等12个自然村的许多民房的墙体、门窗开裂0.5~6厘米,当地群众惊恐不安。山东省淄博市南定玻璃厂和傅家、大徐家等地,1985年以来,地裂缝活动持续发展,在玻璃厂厂区内形成一条近南北向延伸达300多米的地裂缝,主车间和其他一些工厂建筑、地面和墙体出现无数条2~30厘米宽裂缝,因此被迫搬迁;傅家和大徐家除上百户民房严重开裂外,田野耕地之中亦出现多条延伸数百米的地裂缝。1989年,淄博市旦村水库的偏坝和附近地面亦发生开裂,水库安全受到威胁。

4、 中国地质灾害概况

中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除地震外,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入侵、特殊岩土等多种类型。这些灾害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据初步调查估计,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94年底,全国共发生明显破坏作用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地震除外)达4万多次;其中,一次死亡数十人以上或经济损失千万元以上的比较严重的灾害事件有几千次。各种地质灾害共造成几万人死亡,毁坏房屋达几千万间。此外,地质灾害还破坏铁路、公路和内河航运,破坏土地资源和农作物,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几亿元到几十亿元。现对我国主要地质灾害分述如下。

一、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广泛发生在山地高原地区的地质灾害。它们形成条件和活动规律相近,区域分布密切共生,所以常称为崩滑流灾害。

中国是崩滑流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据初步调查,全国大约有中型以上灾害点3万余处,小型灾害点多达数十万甚至100多万处。1949~1994年的45年间,共发生破坏较大的灾害4200多次,造成重大损失的严重灾害事件至少有900次。

崩滑流灾害分布十分广泛。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上海等个别省(市、自治区)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斜贯中国中部的辽、京、冀、晋、陕、甘、鄂、川、滇、黔地区,是灾害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其中,川滇山地、鄂西山地、秦岭、黄土高原、燕山山地、辽东山地最严重。该带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灾害活动较弱,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灾害活动主要分布在东南丘陵和台湾山地,除局部地区灾害严重外,灾害一般不强。

崩滑流灾害是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其主要破坏作用有下列5个方面。

1.造成人员伤亡

1949~1990年,我国崩滑流灾害至少造成9595人死亡。在城镇、矿区等人口聚集地区暴发的崩滑流活动常造成一次死亡数百人的灾害事件。如:1980年6月3日凌晨,湖北远安县盐池磷矿崩塌,284人丧生;1983年3月7日,甘肃省东乡自治县洒勒山发生大型滑坡,三个村庄被摧毁,死亡237人,重伤27人;1989年7月10日,四川华蓥市溪口镇青龙嘴山发生滑坡后,因暴雨进一步形成泥石流,沿途村庄、工厂被掩埋,221人遇难。

2.破坏城镇、矿山、企业

全国受崩滑流严重侵扰的城市有59座,县城以下的城镇数百个。如重庆市共有体积大于500m3的滑坡129处,崩塌58处,解放以来多次发生活动,造成了严重损失;目前有66处滑坡处于活动或潜在不稳定状态,还有82处可能崩塌的危岩体,时刻威胁着城市的安全。一些城镇,如四川省松潘县、南坪县,云南省兰坪县及新疆库车县等因崩滑流灾害严重,不得不搬迁重建。许多建设在山区的工厂,特别是“三线”工厂,常遭到崩滑流灾害破坏,因此使一些工厂停产或搬迁。如第二汽车制造厂厂区内,共有崩塌、滑坡270处,总体积达750×104m3,十几年来,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多数矿山不同程度地遭受崩滑流灾害的破坏或威胁,其中以抚顺西露天矿、四川攀钢蓝尖铁矿、华蓥山煤矿、甘肃白银露天矿等数十个矿山尤其严重。

3.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

全国铁路沿线分布有大型泥石流沟1386条,危险性较大的大中型滑坡有1000多处,崩塌有近万处。22条铁路干线上,有9980km长的线路受到比较严重的危害或威胁。1949~1990年,因崩滑流灾害造成的较大行车事故180起,33个火车站被淤埋41次,毁坏大型桥梁27座,隧道6个,平均每年中断行车1100h,用于修复整治的工程费约1.5亿元。受害最严重的线路主要有宝成线、陇海线宝天段、成昆线、川黔线、湘黔线、东川线及鹰厦线等。

几乎所有的山区公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崩滑流灾害的破坏。如川藏公路沿线分布有泥石流沟1036条,滑坡419处,崩塌1525处,受害路段总长3176km。川滇、川陕、甘川、昆洛、成兰、滇黔等公路崩滑流灾害也十分严重。

大江大河两岸是崩滑流灾害的多发区,对内河航运造成严重威胁。如在长江中上游的重庆至宜宾之间的690km河段,发育有滑坡、崩塌和危岩体283处,总体积约15×108m3。金沙江下游的攀枝花至宜宾段,分布有崩塌、滑坡、泥石流935处,平均密度1.2处/km,总体积在35×108m3以上。几十年来,长江中上游两岸多次发生特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活动,给长江航运造成严重危害。如1985年6月12日发生的新滩滑坡,造成堵江停航12d。

4.破坏水利、水电工程

解放以来,我国有数百座水库和水电站遭受崩滑流灾害破坏。仅云南一省遭破坏的水库就有50余座,水电站有360余座。刘家峡水库自1968年蓄水后库岸不断崩塌,到1984年总崩塌量达1250×104m3以上,影响了库容。拟建中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差,库区范围内发育有崩塌、滑坡214处,泥石流沟271条。在三斗坪至江津县的未来库岸地带,发育有5000m3以上的崩塌(危岩)、滑坡体392处,总体积28×108m3;其中,100×104m3以上的灾害体189处。全库岸崩塌(危岩)、滑坡体数量的平均线密度为0.14处/km,平均体积模数为91×104m3/km。如何防治这些灾害对水库工程建设和正常运行是水库建设和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5.影响资源开发,阻碍山区经济发展

为了使山区摆脱贫困面貌,需大力开发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然而在崩滑流活动区,这些经济活动受到严重阻碍。如四川省攀西地区(我国规划中的重要矿产基地),在大约6.6×104km2范围内,发育有体积50×104m3以上的滑坡或滑坡群200余个,为矿产资源开发造成了严重困难。

二、岩溶塌陷

我国岩溶塌陷灾害也十分严重。据初步调查,全国有岩溶塌陷2840处,塌陷坑约33200个,塌陷总面积为330km2。

中国岩溶塌陷广泛发育在24个省(市、自治区),以桂、湘、黔、粤、冀、赣、滇等省(自治区)最严重。从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长白山—燕山—吕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东区域。该区域内可划分为两大岩溶塌陷分布区:秦岭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区。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间盆地。南方区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东山地、云贵高原和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及粤北山地。

岩溶塌陷的危害主要是破坏房屋、铁路、水坝、电站等工程设施和城市、矿山、企业环境。全国发生岩溶塌陷灾害的城市近7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44个,主要有唐山、武汉、昆明、黄石、九江、水城、杭州、柳州等。受岩溶塌陷严重危害的大中型矿山有60多个,主要有湖南恩口煤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湖北铜录山铜矿、广西泗顶山铅锌矿、广东凡口铅锌矿、山东莱芜铁矿等。近年全国铁路沿线发生岩溶塌陷375处,其中危害严重的有55处,受害线路60多段,主要分布在贵昆线、湘桂线以及京广线、沈大线、胶济线的部分线段。有30多个车站受到危害,主要有黄石、大冶、水城、昆明、泰安、瓦房店、柳州、玉林等。近40年来,因岩溶塌陷颠覆列车3次,中断行车达2000多小时。

三、地面沉降

(一)我国地面沉降区的分布

据专门勘查和区域地形变测量结果分析,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大约有70个。其中,累计沉降量达2m以上的有上海、天津、台北、宜兰、嘉义等5个城市;1~2m的有西安、太原沧州、苏州、无锡等5个城市;0.5~1.0m的有北京保定嘉兴、常州、衡水阜阳等6个城市。

从区域分布看,地面沉降活动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严重。在该区域内,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则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带)。主要有下列6个区(带)。

1.下辽河平原的沈阳营口沉降区。

2.北部黄淮海平原的天津—沧州—衡水—德州滨州东营潍坊沉降区。这是我国沉降范围最广,沉降幅度最大的地区。地面沉降与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在空间和时间上同步发展。中心区主要在渤海海湾西岸的天津市区及其外围的宁河、安次、南堡、塘沽、静海、大港、黄骅、沧州一带;其次是冀中平原的衡水、冀县、枣强及其外围地区;再次是鲁北平原的德州—滨州—东营—潍坊地区。

3.南部黄淮海平原的徐州商丘开封郑州地面沉降区。

4.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地面沉降区。

5.汾渭河谷平原的太原—侯马—运城—西安地面沉降带。

6.台湾山地边缘的宜兰—台北—台中—云林—嘉义—屏东地面沉降带。

(二)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

1.破坏城市设施,妨碍城市建设

主要表现是:造成房屋和桥梁开裂、倾斜或倒塌;道路凹凸不平或开裂;地下管道错裂失效;码头及其它港口设施下沉或被水淹没;抽水井管上升,设备须不断更新等。例如:上海市外轮停靠的码头,原标高5.2m,1964年下沉到3.0m,高潮时被水淹没而无法装卸,耗资900多万元进行加高后方可使用;西安市排水管道屡遭破坏,每年花费100多万元进行维修、改建;上海苏州河原来每天运输吞吐量(100~120)×104t,60年代以后减少了一半;天津塘沽海门大桥,两端沉降差达135mm,引桥发生错裂,使这座跨度为64m的开启式提升桥不能按原设计提升,影响了海河航运。

表2-1 我国部分城市地面沉降灾害情况简表

①抽水指抽取地下水,下同。

地面沉降还导致观测和测量标志失效,使河流水位、海洋潮位、地形高程失真,给城市规划和建设造成困难。

2.积水滞洪,水患和潮灾加剧

严重的地面沉降活动,把一些城市置于洪水和海潮威胁之下,具体表现如下。

(1)滞汛积水 地面沉降城市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滞汛积水问题,不仅影响城市交通和环境,而且常使地下室和低层建筑物在汛期被水侵没,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例如:天津市1977年7月下旬因暴雨积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元以上;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在1986年和1988年因积水造成的物资损失达100多万元。

(2)洪水威胁 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一般地势低平,且大多沿河发展。地面沉降活动不仅使城市高程进一步降低,而且拦河堤坝等防洪设施因沉降而发生破坏。因此,一些城市御洪能力不断下降,出现严重的水患威胁。例如天津市海河干流两岸防洪堤,自1959年来普遍下沉1~2m,而且一些堤段因不均匀沉降出现许多裂缝,加上河道淤积影响,使海河泄洪能力由原来的1200m3/s降到400m3/s以下。遇到一般较大汛情,全市即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如1990年汛期,海河泄洪130m3/s已显困难,如再遇1963年规模的特大洪水,将导致极其严重的损失。上海市区在20年代地面一般高程为4~5m,60年代后普遍降到3.5m以下,部分地区只有2m左右。伴随地面沉降活动,黄浦江、苏州河水位不断上升超过警戒水位的现象频繁发生,并多次出现黄浦江水倒灌,淹没市区的现象。为了确保城市安全,1956年开始沿江修建防汛墙,此后伴随地面沉降的发展,先后5次进行改建和加固,投资达4亿多元。目前,上海市区共建防汛墙224km,郊区建34km,外滩一带墙高已达2.3m,预计到2030年,还须再加高到2.7m左右才能防御黄浦江水。类似情况在其它一些地面沉降城市也普遍存在。

(3)潮灾加剧 在滨海地区,地面沉降活动使陆地地面高程下降,海平面相对上升,导致海水侵袭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如天津塘沽地区,近几十年来相对海面上升50cm,而地面高程普遍下降到2m以下,局部降到平均海平面以下,最低处(塘沽河滨公园)为-3.3m。与此同时,滨岸防潮堤不但大幅度沉降,且发生局部开裂;许多防潮闸——耳闸、二道闸、海河闸、金钟闸等下沉0.4~2.6m。在这种情况下,天津沿海灾害性风暴潮日趋严重,其频度、强度和造成的损失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如1985年8月2日和19日发生的风暴潮,使海水越过防潮堤闸涌入陆地,塘沽一些地区水深达1.3~2.0m,大量企业单位被淹,受灾居民1万多户,直接损失1.3亿元。近年来,宁波市沿甬江上溯的潮水也多次越过防潮堤闸,淹没沿岸码头、仓库、工厂和居民区,造成严重损失。上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灾害也日益严重,不但潮位越来越高,而且高潮频次也不断增加,风暴潮造成的损失愈来愈大。1962年8月,7号台风袭击上海,吴淞口潮位高5.38m,苏州河口水位4.76m。在猛烈的潮水冲击下,防汛墙出现46处决口,半个市区进水,南京东路水深0.5m,直接损失达5亿元。

四、地裂缝灾害

我国地裂缝类型复杂,除伴随地震、滑坡、冻融以及特殊土的胀缩或湿陷活动产生的地裂缝外,主要是伴随构造蠕变活动而产生的构造地裂缝。

构造蠕变地裂缝的分布十分广泛,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发育。在该区域中,地裂缝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东麓平原、大别山东北麓平原地区,形成了三个规模巨大的地裂缝密集带。此外,在豫东、苏北以及鲁中南等地区,还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地裂缝发育带(区)。

(一)汾渭盆地地裂缝带

自六盘山南麓的宝鸡,沿渭河向东经西安到风陵渡转向NE方向,沿汾河经临汾、太原到大同,发育有一个宽近100km、长近1000km的地裂缝带。该带沿汾渭盆地边缘断裂带内侧的第四纪沉积区延伸。各地区地裂缝的成因、活动方式等具有基本一致的特征。自6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灾害性地裂缝,70年代中期以来活动加剧,使西安、大同、宝鸡以及周至、临潼、渭南、华县、蒲城、韩城、万荣、运城、绛县、临汾、洪洞、祁县、太谷、榆次等近50个市、县出现较严重的地裂缝灾害。

该地裂缝带自南向北可大致分为四个段落。

1.渭河盆地地裂缝

该区地裂缝分布在渭河两岸地区,以西安市地裂缝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此外,千阳、宝鸡、周至、武功、兴平、礼泉、三原、临潼、长安、渭南、蒲城、华县、华阴、大荔等20个县、市也发生不同规模的地裂缝。这些地裂缝给当地人民生活和工程建筑以及土地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地处华山北麓的蓝田、华县、华阴,自1971年以来出现多处地裂缝,至今仍在发展。在华山半导体厂内,有两个以近EW向为主体,兼有SN向和NE向的地裂缝带。其长度分别为200m和250m;宽度分别为70m和100m,使刚刚建成投产和一些正在施工的车间、仓库等主要建筑物开裂,局部发生下沉达14.6cm,虽经多次加固处理,但始终不能摆脱地裂缝危害。在华山汽修厂亦有两条近EW走向的地裂缝带。其总宽200~300m,长约500m。在其影响范围内的5幢家属楼和其它建筑设施,相继发生大面积裂缝和变形,铁路路基也下陷变形;虽然每年耗费大量资金加固,但裂缝持续发展,防治效果不佳。陕西化肥厂于1972年建成,尚未投产,厂房即发生裂陷,下沉量达20~50cm,多次加固修理,仍未取得安全效果。

2.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分布在涑水河和汾河两岸的运城、夏县、合阳、韩城、万荣、闻喜、绛县、侯马、翼城、襄汾、临汾、洪洞等约20个县、市。这些地裂缝主要延伸方向为NEE、SN、NE、NW四组,单条长度为几十米到100m以上,宽度一般为0.4~0.2m,可见深度为0.2~0.3m。多条地裂缝常常组合成带,有时沿一个主导方向呈线状或串珠状延伸,构成长达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地裂缝密集带;有时不同方向的地裂缝相互交叉,构成密集的地裂缝集中区。分布在工厂、村落、田野中的地裂缝,对房屋建筑和土地资源造成危害。例如1983年7月28日傍晚和29日早晨万荣县两次暴雨后,该县薛店村在29日9时30分地面开裂。地裂缝长1.5km;一般宽为1~2m,最宽达5.2m;一般深1.5~3.0m,最深达12m。大量积水顺缝一泄而光。裂缝所经之处,房屋开裂或倒塌,受损房屋300间(受害居民67户)。村内一口深223m、造价6万余元的机井也因而塌毁。1984年6月,绛县电厂地裂。地裂缝长50m,宽40cm。家属宿舍也随之开裂。运城东北的半坡乡,一条NE向延伸的地裂缝(长约9km,宽0.3~1.0m),造成数十间民房开裂,田地成为破碎的沟地。

3.太原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太原市南部的榆次县、太谷县、祁县等地。榆次县北部王湖至聂村一带,1982年出现4条近SN向的地裂缝,组成长约500m,宽约15m的地裂缝带,裂缝深2.5~3.0m,最深12m。处于地裂缝发育带内的省储备局仓库、地区变电所和部队等单位的办公楼、食堂、家属宿舍等建筑物出现大量裂缝,成为危房或者废弃。

4.大同盆地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大同市,以市区西南边缘的大同机床厂一带最严重。地裂缝始见于1977年,发生在剧场街9号楼附近,长200m,使9号楼出现裂缝。80年代以后,地裂缝迅速发展,1986年延伸到1000m,1988年和1989年进一步发展到5000m,至今仍在活动。地裂缝走向NE57°,宽1~6cm。其南盘相对下滑,垂直相对位移2~5cm,最大18cm。地裂缝破坏带宽5~20m,所经之处,房屋墙体和过梁开裂,门窗变形,管道错动。机车厂8幢居民楼和食堂、学校等公用设施严重受损,受灾建筑面积29141m2,危害居民290户。除市区外,在北部天镇县的滹沱店、孙家店、顾家湾、宣家塔和阳高县的罗文皂以及大同市东南官道村等地,在1982~1984年前后亦发生不同规模的地裂缝,民房和田地受到破坏。

(二)太行山东麓倾斜平原地裂缝带

该地裂缝带始于1966年。该年3月在邯郸市电台和国棉一厂首先发生地裂缝活动。此后,不但在该市迅速发展,而且河北平原和豫北平原的许多地区相继发生日益严重的地裂缝活动,很快形成一个沿太行山东侧和东南侧倾斜平原延伸的地裂缝分布带。其北起保定,向南经石家庄邢台、邯郸进入豫北的安阳新乡、郑州一带以后,向西延伸,经洛阳三门峡一带,与渭河盆地和运城盆地的地裂缝带相连,全长约800km。共有50多个县市发现400多处地裂缝。其中,河北省有39个县市、200多处,主要有易县、容城、涞水、保定、定县、博野、正定、藁城、束鹿、宁晋、新河、柏乡、临城、无极、南宫、邢台、南和、永年、邯郸、肥乡、广平、鸡泽、大名等;河南省约15个市县、100多处,主要有南乐、清丰、汤阴、浚县、辉县、获嘉、新安、渑池、三门峡、陕县、灵宝等。

分布在城镇和企业、矿山的地裂缝,对房屋和其它工程造成了严重危害。河北省邯郸市1963年发生地裂缝活动。1966年以后地裂缝迅速发展,在国棉一厂、电台、汽车修配厂及前郝村等地形成三条地裂缝。裂缝单条长度为185~700m,组合长度3~8km。地裂缝损坏楼房7处,平房数十间,错断管道2处,破坏围墙10堵,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发生在农村的大量地裂缝,除破坏民房、道路外,还对耕地和水利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大别山北麓地裂缝带

1974年在大别山北麓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区出现了大量地裂缝,主要分布在豫东南的固始、商城、淮滨、潢川、息县和皖西南的霍丘、颖上、寿县、六安、金寨、阜南等11个县市,其范围南北宽近100km,东西长约150km,可大致分为三个近EW向延伸的地裂缝密集带:北带从息县夏庄经淮滨县城、固始三河、霍丘周集至寿县;中带从潢川隆古、城关、桃林,经固始分水,至霍丘河口、列李集;南带从潢川仁和,经商城、金寨北部和固始、霍丘、往东延至六发县境内。每带宽15~20km,带内地裂缝密集,带间地裂缝比较稀少。单个地裂缝规模不等,长度一般在10~300m以上,宽10~50cm,个别达1m左右,深一般3~5m。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大别山北麓地裂缝活动加剧,其范围几乎扩展到整个淮河流域和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在豫、皖、苏、鲁四个省中有152个县市出现了地裂缝,形成三个规模较大的地裂缝分布带:一是从大别山北麓的信阳、六安向东到南通、如东的EW向地裂缝分布带,其地裂缝除在潢川至寿县一带进一步发展外,在东部的马鞍山至如东一带也出现不少地裂缝;二是周口—阜阳—寿县和商丘—永城—蚌埠两个相近平行延伸的NW向地裂缝分布带;三是沂水—郯成—宿迁NNE向地裂缝分布带。

(四)其它地区的构造蠕变地裂缝

除上述三个大规模地裂缝带外,在其它地区还有一些零星的地裂缝或小规模地裂缝带。它们亦主要分布在华北的晋、冀、鲁、豫地区。如1988年在豫东平原上蔡县黄埠乡和太康县朱口乡发生的地裂缝活动,造成黄埠乡尚庄、杜庄等5个自然村,朱口乡的洼陈、二甲张等12个自然村的许多民房的墙体、门窗开裂0.5~6cm,当地群众惊恐不安。山东省淄博市南定玻璃厂和傅家、大徐家等地,自1985年以来,地裂缝活动持续发展,在玻璃厂厂区内形成一条近南北向延伸达300m以上的地裂缝,使主车间和其它一些工厂建筑、地面和墙体出现无数条2~30cm宽裂缝,工厂被迫搬迁;在傅家和大徐家,除上百户民房严重开裂外,田野、耕地之中亦出现多条延伸数百米的地裂缝。1989年,淄博市旦村水库的偏坝和附近地面亦发生开裂,使水库安全受到威胁。

五、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严重变化,造成海水或高矿化咸水向大陆淡水含水层发生的入侵现象。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城镇、矿山地区,通常是由于强烈开采或疏干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形成的。其主要危害是破坏地下水水源,进而影响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我国滨海地区发生明显海水入侵的地区主要有辽宁大连、河北秦皇岛、莱州湾和胶州湾沿岸、广西北海市等地。全国累计海水入侵面积在1000km2左右,最大入侵距离超过10km,最大入侵速率超过400m/a。

大连市海水入侵发生在1976年以后;到80年代末,海水入侵地区有12处,以大连泡、金县、南关镇、甘井子、营城子最严重,其次为革镇堡、大魏家、金纺、后盐村、周水子、牧城驿、龙眼井。入侵的累计面积为230km2,氯离子含量300~1000mg/L,最高超过7000mg/L。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水源地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大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

秦皇岛海水入侵发生在北戴河海滨区的枣园水源地,入侵面积24km2,氯离子含量500mg/L以上,水源地濒临报废。

山东省莱州湾、胶州湾沿海地区,是近年海水入侵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截至1991年4月,累计海水入侵面积为431.2km2,地下咸水扩侵面积为299.5km2,累计730.7km2。主要发生在莱州市、龙口市、烟台市,其次为青岛市、胶州市、招远县,再次为蓬莱县、长岛县、牟平县、海阳县、胶南市等地。海水入侵活动使地下水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造成灾害区44.5万人无淡水使用。灾害区人民由于饮用劣质咸水,使身体受到严重危害,甲状腺肿、氟骨症、氟斑牙等地方病患者剧增,达40余万人。海水入侵还造成了土地资源严重退化,盐渍化发展,农业生产不断下降,粮食累计减产(30~45)×108kg。

其它地区还有一些小规模的海水入侵活动,虽然目前危害尚不严重,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六、膨胀土的胀缩灾害

膨胀土是一种胀缩能力极大的粘性土,对工程建筑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它使房屋等建筑地基发生变形,进一步引起房屋沉陷开裂;对铁路、公路以及水利工程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导致路基变形,铁轨移动,大坝开裂等,破坏了运输安全和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我国膨胀土分布广泛,主要发育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21个省(自治区)的205个县(市),其中以云南、广西、河北等地区尤为发育。如湖北省郧县县城,因丹江口水库蓄水而迁建,新城址膨胀土十分发育,严重受害房屋25.9×104m2,占全部房屋建筑的70%;其中,倒塌和被迫折毁房屋近10000m2。因破坏严重,县城被迫再次易地重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万元。类似灾害在湖北宜昌贵阳、枝江、应城、孝感、云梦、新洲和广东省的广花盆地、东莞盆地、雷洲半岛,河南的平顶山市、南阳市,山西省泌水盆地,广西南宁,安徽合肥、泗县、蚌埠,云南蒙自、鸡街,四川成都,山东临沂、泗水,河北邯郸等地也有发生。

5、威海地理特征的做用

气候特征

威海市属于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威海市大陆度为54.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春季

(3—5月)暖空气开始活跃,但冷空气还有相当势力,造成高低气压系流移
动、交替频繁,引起气候多变。4至5月份,南北大风交替出现,为全年大风多、强度大的月份。温度低且回升慢,与内陆同纬度地区相比,低2—3℃,季节推迟
约半个月。由于暖湿空气尚不能大量输送过来,所以降水量仍较少,只占年总降水量14%。由于大风多,降水量小,蒸发大,经常造成春旱。

夏季

(6-8月)由于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温度偏低。6-7月份,比内陆同纬度
低3-4℃,8月份低1℃,凉爽宜人的气候,使威海市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全年以8月份温度最高,年极端最高温度出现在7、8两月。由于太平洋高压加强北
上,夏季季风开始,多为3-4级南到东南风,有利于暖湿空气北上,因而降水多,湿度大,降水量占全年的59%。6月末7月初进入汛期,9月上旬结束,暴雨
集中出现在7、8月和9月上旬,暴雨次数频繁,往往形成洪涝,但有的年份,由于太平洋高压控制,山东半岛稳定少动,造成高温高湿闷热天气,形成短期夏旱。
由于大气环流的引导,太平洋台风北上,往往造成暴雨和大风天气。

秋季

(9—11月)初秋,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但暖湿空气还有一定势力,所以9月上旬降雨仍较多,有时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还可能受到台风的侵袭。秋季总降水
量占全年的23%,多集中在9月份。9月下旬到10月,北方冷空气加强,暖湿空气明显衰退。整个秋季温度偏高,与内陆同纬度地区相比,9月份稍高,10—
11月高1—2℃。从10月份起,多晴好天气,秋高气爽,风和日丽,能见度最佳,但往往出现秋旱。从11月中旬起,强大的蒙古高压开始建立,冷空气开始活
跃,每旬气温以相差3℃的幅度迅速下降,北向大风次数增多,冬季季风逐步明显。

冬季

(12—2月)受强大蒙古高压控制,不断有冷空气爆发南下,气候干燥寒冷,多偏北风。威海市与烟台市素有雪窝之
称,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份,年极端最低温度一般出现在1月或2月上旬。整个冬季温度比内陆同纬度地区偏高2℃,且昼夜温差小。季降水量为全年最少,占全年
5%。从12月下旬起,由于受海洋作用影响,造成地方性的阴、雪天气增多,雨雪量比内陆同纬度地区多3倍以上,日照时数偏少。

地质地貌

威海市位于山东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
境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胶东群、中生界上侏罗系莱阳组和白垩系下统青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褶皱构造有乳山—威海复背斜,其轴在乳山台依,向北东
经昆嵛山主峰、汪疃、羊亭,在田村倾没,轴向北东。断裂构造有近南北向的双岛断裂,北北东向的金牛山断裂和老母猪河断裂,北东向的牟平—即墨断裂(迹经乳
山西部),北西向的望岛断裂、海埠—神道口断裂、俚岛—海西头断裂。岩浆岩主要有元古代的昆嵛山岩体和文登岩体及中生代燕山晚期艾山阶段的伟德山岩体和石
岛岩体、崂山阶段的槎山岩体和龙须岛岩体。

市域生态敏感区分布图一
威海市属起伏缓和、谷宽坡缓的波状丘陵区。区内除昆嵛山主峰泰礴顶海拔高度923米以外,其他山地丘陵都在700米以下,大部分为200
米~300米的波状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山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构成,山基表面多为风化残积物形成的棕壤性土,土层覆盖较薄,但土壤通透性好。山丘中谷
地多开阔,多平谷;平原多为滨海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其中,低山占土地总面积的15.77%,丘陵占52.38%,平原占27.56%,岛屿占
0.28%,滩涂占4.01%。河网密布,河流畅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势中部高,山脉呈东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北东南三面环海,海岸类型属
于港湾海岸,海岸线曲折,岬湾交错,多港湾、岛屿。

土壤类型

威海市土壤类型有棕壤、潮土、盐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共7个土类。依其各自的发育程度、附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又分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浆化棕壤、潮土、盐化潮土、褐土、滨海盐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固定风沙土、潜育水稻土、山地草甸土13个亚类、18个土属、153个土种。

棕壤土类是威海市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遍及威海市的山丘地区,占土壤总面积的83.5%。潮土类为威海市第二位的分布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13.2%。

水文

威海市河流属半岛边沿水系,为季风区雨源型河流。河床比降大,
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径流量受季节影响差异较大,枯水季节多断流。威海市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母猪河、乳山河、黄垒河三条较大河流贯穿于文登、乳
山市境内,总流域面积2884平方公里,占威海市土地总面积的53%,母猪河流域面积最大,流域面积1278平方公里。境内河流长度大于5公里的有94条,其中大于10公里的有44条,黄垒河最长,全长69公里。河网平均密度为0.22公里/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为0.36左右,2005年径流系数为0.51。

海岸线

威海市的海岸线,东起牛鼻嘴(北纬37°25′12″,东经
122°17′40″),西至双岛港(北纬37°25′42″,东经121°58′21″),长达95公里。沿海有大小岛屿20个,岛岸线长29.2公
里。海岸线绵延曲折,岬湾交错,地形复杂,多为天然良港。岬角地带坡陡水深,如皂埠嘴至赵北嘴沿岸,20米等深线靠近岸边;靖子头与远遥嘴一带,离岸
200米水深达40余米。威海市的海岸类型属于港湾海岸。港湾海岸是由伸入海中的坚硬岩石组成的岬角和向内凹进的海湾所构成的岸段,因此又把它称为“岬湾
海岸”或“基岩海岸”。威海海岸的轮廓,主要受冰后期海面抬升以前原始地形的控制。山地、丘陵突入海中,形成海岬和岛屿,而沿海低地、局部平原、小河入海
口,则形成海湾,原始地形的高差,形成了岬湾交错的岸线。海岸受NE—SW向及NW—SE向构造线控制,同时,它又受X型断裂以及沿断裂活动的块断运动的
影响,从而造成了具有NE及NW向的海岬与海湾。其中NE向的较大海湾有威海湾、杨家湾、合庆湾、柳树湾等;岬角有皂埠以东岬角、合庆以北岬角等。NW向
的较大海湾,有葡萄滩、麻子港、石岛滩、黄埠港、双岛港等;岬角有靖子头、远遥嘴等。这种X型的构造格局,构成了威海港湾海岸的基本轮廓。在沿岸岬角地带
与一些岛屿上,分布着较为平坦的海蚀阶地,地形高程一般在15—25米左右。

6、自驾游一天 天津出发开车去青岛 求旅游攻略

来青岛可以去青岛滨海步行道、太清宫、栈桥、青岛茶山风景区、小青岛公园、仰口风景游览区、海军博物馆、北九水风景区、青岛鲁迅公园、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景区。

青岛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崂山风景名胜区、青岛海滨风景区。

山东省近300处优秀历史建筑中,青岛占131处。青岛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有重点名人故居85处,已列入保护目录26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即墨马山石林。


青岛代表菜:

肉末海参、原壳鲍鱼、油爆海螺、大虾烧白菜、崂山菇炖鸡、黄鱼炖豆腐、酸辣鱼丸、炸蛎黄、香酥鸡、海米炝芹菜、家常烧牙片鱼、辣炒蛤喇。

青岛特色小吃:

海菜凉粉、三鲜锅贴、海捕大虾、酱猪蹄、排骨米饭、海鲜卤面、鸡汤馄饨、白菜肉包、卤汤豆腐脑、三鲜大肉包、烤海鲜、鲅鱼水饺。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青岛

7、颐和园的故事

颐和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215公顷,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园内现有各种古建筑3000余间,有著名的“六十景”景观,是全国现存古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主要产生于清朝乾隆和光绪年间,在民间口头流传,内容与园林交相辉映,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表现劳动人民运用聪明才智兴建清漪园和重建颐和园的传说,如《南湖岛的来历》、《佛香阁的包花柱》、《宝云阁里的铜椅子》、《仁寿殿的大圆宝镜》、《长廊的故事》、《石舫的故事》、《西堤六桥的传说》、《玉带桥的来历》等等;表现帝王宫廷生活的传说,其中关于乾隆和慈禧的居多,许多故事背景都与历史相关,情节曲折生动,极富传奇色彩。如《乾隆难工匠》、《“中华第一车”趣闻》、《光绪题金匾》、《慈禧看戏》、《谭叫天饮恨德和园》、《排云门前放生》等等。
颐和园的传说故事来自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传,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容也不断丰富。故事情节虽有不同程度的虚构性,但它反映了劳动大众的真实情感。特别是经过代代相传后,故事情节更富有传奇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艺术价值。
几十年来,共搜集和整理了有关颐和园的传说和故事80余篇。这些优美、动人、离奇的传说故事,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人性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展示了海淀古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但是,由于客观原因,这些民间文学作品的流传空间越来越小,一直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与黄埠暴雨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