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公元1642年开封洪水

公元1642年开封洪水

发布时间:2021-07-19 16:31:55

1、中国历史上有过哪些大水灾

黄河在2000年内决口成灾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水灾波及范围达25万平方公里: 1117年黄河决口淹死百余万人。
1642年黄河决口,水淹开封城,全城37万人中有34万人淹死。 1933年黄河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0多万,死1.8万人。
长江在1300多年间水灾200多次: 1931年自沙市至上海沿江城市多被水淹,武汉市受淹百日,淹没农田333.3万公顷,受灾人口2850万人,死亡14.5万人。
1932年汉江大水受灾面积150.9万公顷,1003万人受灾,死14.2万人。
1954年长江大水,汉口最高水位达29.73m,超出1931折决堤水位2.8m,经全力抢护,保住重点堤防和武汉市的安全,但受灾农田仍达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800万,死亡3.3万人。
1981年长江大水53个县以上城市、580个城镇、2600多座工厂企业、83.3万公顷耕地受淹,倒房160万间 1931年淮河大水,水淹蚌埠,淹地面513.3公顷,死7.5万人。
1975年淮河上游暴雨,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失事,严重受灾人口550万,死亡数万人,京广东铁路被冲毁102公里,中断停车18天。
1991年,江淮及太湖流域梅雨期暴雨洪涝成灾,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湖南、浙江、上海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3亿,死亡1200多人,伤25万多人,仅安徽、湖北两省55个县市受淹,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亿元。
海河在580年间水灾387次:
1939年海河大水,淹天津,333.3万公顷耕地、800万人受灾,冲毁铁路160公里。
1956年淹地285.3公顷,受灾1500万人。
1963年淹地380万公顷,倒房1450万间,冲毁铁路75公里,损失60亿元。
在其它流域,如1915年珠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珠江三角洲受灾农田43.2万公顷,灾民300多万,死伤10余万人。1932年松花江暴雨洪灾,哈尔滨市被淹1个多月,12万人无家可归,淹死、病死灾民2万余人.

2、开封是河南省的地级市,开封历史上被黄河水淹过几次?

历史上开封城被复黄河水总共淹过6次,又一次次的崛起。这座被黄河淹了六次,却一次次在废墟上建起了城上城的开封城,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每一块残砖旧瓦上写尽半部华夏史。
金贞元年(1213年)的汴京文庙制,这座文庙居汴水之南,在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建为汴梁路学,此后学庙屡遭洪水淹没。先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汴梁,学宫被淹。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开封府儒学,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三年(1390年)河决开封,府儒学两次被知淹。明永乐五年(1407年)开封府儒学移建于丽景门(宋门)内西北,明天顺五年(1461年)黄河决口土城,开封城内洪水深丈余,府儒学又被淹没。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官军先决道口黄河,水淹闯王农民军,后闯王农民军决口水淹明官军,开封全城毁灭,文庙随之全部淹没于地下,直到清顺治九年(1652年),开封知府朱之瑶将文庙移至今文庙街处。

3、开封历史上被黄河水淹过几次

史上开封城被黄河水总共淹埋了6次。

金贞元年(1213年)的汴京文庙,在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建为汴梁路学,此后学庙屡遭洪水淹没。先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汴梁,学宫被淹。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开封府儒学,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三年(1390年)河决开封,府儒学两次被淹。

明永乐五年(1407年)开封府儒学移建于丽景门(宋门)内西北,明天顺五年(1461年)黄河决口土城,开封城内洪水深丈余,府儒学又被淹没。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官军先决口黄河,水淹闯王农民军,后闯王农民军决口水淹明官军,开封全城毁灭,文庙随之全部淹没于地下,直到清顺治九年(1652年),开封知府朱之瑶将文庙移至今文庙街处。

(3)公元1642年开封洪水扩展资料

历经金元的洗劫,万国咸通,富丽甲天下的汴京城开始走上衰败,但使开封真正走上败落的是水患,确切的说是人祸。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打开封,遭到了殊死抵抗,三月未能攻下开封,后来,有人想到了扒开黄河,水淹开封,

到底是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官军或是穷凶极恶的李自成义军作孽,史料记载有很大争议,有记载干脆说双方都比着掘黄河大堤,但无论是谁,都是不可饶恕的千古罪人,,史载黄河决口后,犹如巨雷奔腾而至,大水将开封整个淹没于水下,仅城墙门楼和大相国寺屋脊顶可见,大水过后,

开封城36万人仅2-3万人逃生,开封城不仅成了废墟,更是成了人间地狱,开封城被黄沙埋地下数米,连相国寺高大的弥勒佛也仅可见头颅和手指,似在为遭到劫难的生灵哀悼,今天的大相国寺八角琉璃殿就被大部分埋于地下,后人想办法提升的结果。

4、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次水灾是哪次?

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特大水灾、 洪水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房
屋倒塌,人死牲亡、成就了一位大英雄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世所周知!

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黄河决口,淹死100多万
人。
公元1642年(明崇祯15年),黄河泛滥,开封城内37万
人,被淹死34万人。 貌似这几年对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20世纪也有过几次洪灾、但是距离现在比近、容易被夸大其词! 这是我所了解的、希望能帮助你!

5、明朝末年淹死三十多万人的洪水,是怎样造成的?

2017年7月,为配合城市建设,考古工作者在开封原第一监狱旧址发掘出了明代永宁王府的遗址,遗址为层层淤泥覆盖。翻倒的大香炉、塞满泥沙的轿子。一副颠倒狼藉的可怕场景。据专家考证研究,这曾经富丽堂皇,巍峨壮丽的王府,被明末的一场巨大洪水所吞没。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九月十四日,开封城已经被闯王李自成围困达四月之久。开封当时是明王朝在河南仅存的重镇,周王藩邸所在,城内明军在朝廷的督促威逼下,在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此时的开封城已经弹尽粮绝,城内“家家炊烟绝,白昼行人断。”士兵就连粪蛆、胶泥、马粪都吃了。“城中胔骼山积,断发满城,存者十之一二,枯垢如鬼,河墙下敲掇人骨,吸其髓。自曹门至北门,兵丁饿死者三四百人。”无粮可吃的官兵,自然是人心涣散,斗志全无,管工衙役徐文科,故意叫工匠修补城墙时偷工减量,好让起义军早日破城。不少明军也以出城夜袭为由,成队地向起义军投降。

上图_隋唐运河及漕运(圈黑处为古代开封位置所在)

就在这城防将破之际,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型洪水,将开封城全城淹没。“十四辛巳夜,河伯震怒,水声远闻。十五日壬午黎明,水至城下。”浊浪排空,震声如雷,一泻千里,街衢楼阁化为泽国,只露出大相国寺的宝塔的塔尖和钟鼓楼的屋脊,全城聚集的三十七万军民葬身鱼腹,侥幸逃命存活者不过三万人。至此以后,开封城在地图上消失了整整20年,一座曾经繁荣的水陆都会,变成了“黄沙白草,一望丘墟。”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才在“潦水泥沙”中,重建了开封城。

这幕人间惨剧,是如何酿成的呢?让我们翻开史料,一探事情究竟。

上图_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李自成决河说

明朝的官方认为是李自成的农民军所为的人祸。《明崇祯实录》记载:开封府推官黄澍向崇祯皇帝奏报:“臣等守甚力,贼愤城不下,凿渠决河,以致不守。”李自成看开封城久攻不下,恼羞成怒,于是扒开河堤淹没开封。

一些文人的记述也持这种观点,并且把前因后果,说得有鼻子有眼睛。张岱的《石匮书后续》说李自成在攻城的时候,被守军射瞎了一只眼睛,要报复开封军民,于是下令淹城。计六奇的《明计北略》、谈迁的《国榷》中也有如是记述。

比较可信的材料,是《汴围湿襟录》,作者白愚,当时参与过开封守城战。他说李自成围城数月,但是城内军民誓不降贼,到了九月,秋雨绵绵之际,贼寇就挖开黄河上游堤坝,并坚塞西南东三面堤口,只让河水抱溢,从北面涌入淹没开封城。

清朝统治者修的《明史》基本上采纳了李自成挖河淹城的看法,《明史-庄烈帝本纪》说:“九月,贼决河灌开封”,《明史-杨文岳传》:“贼既灌开封”,《孙传庭传》:“自成决马家口河灌开封”。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地强调是李自成挖河灌了开封城。

但是,这种记载却又有经不起推敲之处。就是放水毁城与李自成的战略意图不符。

上图_李自成起义图

李自成打开封为的是什么?时人就有两种说法。

一说他是要“利其珍宝儿女”,获取金银玉帛;

二则说他要“据汴州自王,如刘季之据丰沛也”,建立根据地,建都于此。

李自成辛苦围城4月,后者可能性更大,但无论如何,他都没有理由要在这敌军人困马乏,城池即日可下之时,将自己辛苦数月的奋斗目标毁于沧浪浊水。历史上以水代兵之策不是没有,如关羽水淹七军,如杜充决黄河阻金兵,但多是用于决战之际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或是战败逃跑之时阻挡追兵。哪里有全胜在即,去自毁成果的呢?至于李自成被射瞎眼睛,要开封全城官兵父老给他偿命之事,只是孤证,不见于其他记载,估计是作者道听途说而来。

上图_明朝北军士兵(左)和南军士兵(右)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此时此刻,有大量援兵赶到,李自成害怕被城内城外的明军两面夹击,所以决河淹城而去呢?我们来看看此时的战争态势,这是李自成第三次围困开封,吸取了前两次被援军打退的经验,他做好了长期围困和打援的准备。而内外交困的明朝廷,此时很难进行有效的围剿。农民军五月初二围城开封,五月十六日崇祯皇帝派出了由督师丁启睿统领了的四镇大军,号称40万前来增援。结果七月初四在水坡镇被起义军全部歼灭“四军覆没殆尽”。这是明朝政府所能派出的最强一支援军。

之后,又有几只明军陆续来援,但都吓破了胆,或“各镇皆不用命,惟凭河防渡”,或一与起义军交锋,就“全营溃乱”。开封守军“自中丞以下,日凭城北面哭。”在“援军即溃,汴城遂无生机”的情况下,李自成还用得着决水淹城吗?

上图_明末农民起义

官军决河说

那么罪魁祸首会不会是官军?官兵要水淹起义军解围,结果,水火无情,把自己给灌死了?

有趣的是,对于开封城洪水,一些史书,在前文还在指责贼寇残酷决水的,后文却又把矛头指向官军。如前面提到的《石匮书后集》写道:

“九月,开封困久,城守不支。巡抚高名衡,推官黄澍以开封北枕黄河,待引河环濠,用以自固;更见贼垒卑下,思决堤。势如山岳,自北门路,穿东南门出。“

指名道姓,写得清清楚楚,是守在开封城内得巡抚高名衡,黄澍下令,挖开黄河。

同样地,谈迁得《国榷》在也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开封推官黄澍凿渠道之,忽横溢,沦溺死数十万人,无不切齿者。”

同样一人写的史书,居然把决河淹城的锅扣给敌对的两方,这自相矛盾记述的背后,是不是隐含着某些隐情呢?古代读书人,受阶级立场影响,仇视农民军,污为贼寇,为官军避讳,把坏事都算在农民军头上。但是作者在编写史书时候,因为卷秩浩繁,一些原始材料,忘记了删改,露出了马脚?

上图_闯王进京

明朝官员赵士锦,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农民军姚奇英对他说,九月十五日那天,他正率兵扒城墙,就在城墙快要扒开的时候,突然大水来了。农民军也毫无准备,处在低处的营寨也被淹没,损失了一万人马。这一定是官军害怕丢了城,被崇祯治罪,就先把城给淹了。官军畏罪淹城,这是农民军方面对于开封决水的说法。

6、洪涝灾害损失了多少

史上水灾

解放前
我国是洪水[2] 灾害频繁的国家。据史书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2155年间,大水灾就发生了1029次,几乎每两年就有一次。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中原大地上发生过一次特别大的洪水。洪水淹没了土地,冲毁了庄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处是白茫茫的水波,活着的人纷纷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难。这时有位治水的英雄叫大禹,传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他象征了中国人民战胜水害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比之长江,在水害的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在历史上曾决口泛滥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3年有一次决口,每100年有一次大改道。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黄河决口,淹死100多万人。公元1642年(明崇祯15年),黄河泛滥,开封城内37万人,被淹死34万人。1933年黄河决口62处。1938年,蒋介石在河南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使1250万人受害。
在洪灾的侵吞中,大城市不能免。据考证,历史上洪水曾五进北京城,天津市曾8次被淹。
本世纪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建国前,两次为建国后。1931年,中国发生特大水灾,有16个省受灾,其中最严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苏、湖北、湖南五省,山东、河北和浙江次之。8省受灾面积达14170万亩,占8省耕地面积的1B4强。据统计,半数房屋被冲,近半数的人流离失所,不少人举家逃难。这次大水灾祸不单行,还伴有其他自然灾害,加上社会动荡,受灾人口达1亿人,死亡370万人,令人触目惊心。

解放后
解放后全国性的大水灾主要有两次,1954年大水灾和1991年大水灾。1954年那次全国受灾面积达2.4亿亩,成灾面积1.7亿亩。长江洪水淹没耕地4700余万亩,死亡3.3万人,京广铁路行车受阻100天。国家对自然灾害的救济费为3.2亿元。
其他重大水灾有:1958年黄河郑州[3] 花园口出现特大洪水,郑州黄河铁桥被冲毁。海河流域1963年遭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受灾面积达6145万亩,减产粮食60多亿斤。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1982年遭特大洪水,安康老城被淹,损失惨重。
1998年,一场世纪末的大洪灾几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长江,嫩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洪波汹涌,水位陡涨。800万军民与洪水进行着殊死搏斗。据统计,当年全国共有29个省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666亿元。
成灾6000万亩,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上百亿公斤。

灾害成因
(此处以三江平原梧桐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为例)

坡水、洪水成涝
梧桐河中下流域地处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梧桐河下游。西北部低山丘陵区

洪涝灾害图片 (4张)

水文气象
梧桐河[4] 流域中下游位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严寒少降水;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降水;春季多风干燥;秋季降温快,温差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80毫米左右,降水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多集中在7~9月。年降水量虽然不多,但时空分配变差大,7、8、9三个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此期间常有短历时高强度暴雨或受北上台风影响而形成的长历时连续降水过程,造成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耕地中的雨水及受冻结温度梯度作用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为固态,与冬季降雪一起,春暖融化滞存于耕地表层形成春涝。故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之说;

土壤与地质
流域中低平原地表为厚1.5米左右的亚粘土沉积层,该土层质地粘重,通透性差,垂直下渗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含蓄水量多,易造成涝渍灾害。向下为深厚的砂砾石沉积层,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地表土层水量并阻滞地表水下渗。雨季江河水位上涨高于地面,在下层砂砾石连通管作用下,使耕地地下水层上升至地表,低洼地的地下水甚至出逸形成地表水;

水利工程不达标
梧桐河流域中下游1976年以后修建了一部分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

农作物被淹 (4张)
及排水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严重老化,河水泛滥,内水受河水顶托,不能及时排除内水,致使农作物经常遭受洪涝灾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流域内堤防工程标准偏低,不足十年一遇,堤高1.0~3.0米,顶宽仅1.0~3.0米,边坡1:2~1:2.5,堤身瘦小,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且堤顶堤身受风雨侵蚀,损坏较严重,很多堤段前后存在坑塘等险工,甚至个别堤防堤段不封闭,河水倒灌形成洪涝灾害。沟道设计标准低,不足三年一遇,断面小,排水不畅,沟道局部段有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物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修不善,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现有的建筑物防洪及过流能力不足,致使排水不畅。另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较多,特别是田间工程,受到经济条件和投资力度限制,很多项目还没建,不能充分发挥骨干工程应有的作用;

7、数十万百姓在明末被水淹惨遭涂炭真的会是李自成造成的?

2017年7月,为配合城市建设,考古工作者在开封原第一监狱旧址发掘出了明代永宁王府的遗址,遗址为层层淤泥覆盖。翻倒的大香炉、塞满泥沙的轿子。一副颠倒狼藉的可怕场景。据专家考证研究,这曾经富丽堂皇,巍峨壮丽的王府,被明末的一场巨大洪水所吞没。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九月十四日,开封城已经被闯王李自成围困达四月之久。开封当时是明王朝在河南仅存的重镇,周王藩邸所在,城内明军在朝廷的督促威逼下,在做最后的困兽之斗。

此时的开封城已经弹尽粮绝,城内“家家炊烟绝,白昼行人断。”

士兵就连粪蛆、胶泥、马粪都吃了。“城中胔骼山积,断发满城,存者十之一二,枯垢如鬼,河墙下敲掇人骨,吸其髓。自曹门至北门,兵丁饿死者三四百人。”

无粮可吃的官兵,自然是人心涣散,斗志全无,管工衙役徐文科,故意叫工匠修补城墙时偷工减量,好让起义军早日破城。不少明军也以出城夜袭为由,成队地向起义军投降。


就在这城防将破之际,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型洪水,将开封城全城淹没。“十四辛巳夜,河伯震怒,水声远闻。十五日壬午黎明,水至城下。”

浊浪排空,震声如雷,一泻千里,街衢楼阁化为泽国,只露出大相国寺的宝塔的塔尖和钟鼓楼的屋脊,全城聚集的三十七万军民葬身鱼腹,侥幸逃命存活者不过三万人。至此以后,开封城在地图上消失了整整20年,一座曾经繁荣的水陆都会,变成了“黄沙白草,一望丘墟。”

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才在“潦水泥沙”中,重建了开封城。

这幕人间惨剧,是如何酿成的呢?让我们翻开史料,一探事情究竟。


李自成决河说

明朝的官方认为是李自成的农民军所为的人祸。《明崇祯实录》记载:开封府推官黄澍向崇祯皇帝奏报:

“臣等守甚力,贼愤城不下,凿渠决河,以致不守。”

李自成看开封城久攻不下,恼羞成怒,于是扒开河堤淹没开封。

一些文人的记述也持这种观点,并且把前因后果,说得有鼻子有眼睛。张岱的《石匮书后续》说李自成在攻城的时候,被守军射瞎了一只眼睛,要报复开封军民,于是下令淹城。计六奇的《明计北略》、谈迁的《国榷》中也有如是记述。

比较可信的材料,是《汴围湿襟录》,作者白愚,当时参与过开封守城战。

他说李自成围城数月,但是城内军民誓不降贼,到了九月,秋雨绵绵之际,贼寇就挖开黄河上游堤坝,并坚塞西南东三面堤口,只让河水抱溢,从北面涌入淹没开封城。

清朝统治者修的《明史》基本上采纳了李自成挖河淹城的看法,《明史-庄烈帝本纪》说:“九月,贼决河灌开封”,《明史-杨文岳传》:“贼既灌开封”,《孙传庭传》:“自成决马家口河灌开封”。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地强调是李自成挖河灌了开封城。

但是,这种记载却又有经不起推敲之处。就是放水毁城与李自成的战略意图不符。


李自成打开封为的是什么?时人就有两种说法。

一说他是要“利其珍宝儿女”,获取金银玉帛;

二则说他要“据汴州自王,如刘季之据丰沛也”,建立根据地,建都于此。

李自成辛苦围城4月,后者可能性更大,但无论如何,他都没有理由要在这敌军人困马乏,城池即日可下之时,将自己辛苦数月的奋斗目标毁于沧浪浊水。历史上以水代兵之策不是没有,如关羽水淹七军,如杜充决黄河阻金兵,

但多是用于决战之际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或是战败逃跑之时阻挡追兵。哪里有全胜在即,去自毁成果的呢?

至于李自成被射瞎眼睛,要开封全城官兵父老给他偿命之事,只是孤证,不见于其他记载,估计是作者道听途说而来。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此时此刻,有大量援兵赶到,李自成害怕被城内城外的明军两面夹击,所以决河淹城而去呢?

我们来看看此时的战争态势,这是李自成第三次围困开封,吸取了前两次被援军打退的经验,他做好了长期围困和打援的准备。而内外交困的明朝廷,此时很难进行有效的围剿。农民军五月初二围城开封,五月十六日崇祯皇帝派出了由督师丁启睿统领了的四镇大军,号称40万前来增援。结果七月初四在水坡镇被起义军全部歼灭“四军覆没殆尽”。这是明朝政府所能派出的最强一支援军。

之后,又有几只明军陆续来援,但都吓破了胆,或“各镇皆不用命,惟凭河防渡”,或一与起义军交锋,就“全营溃乱”。开封守军“自中丞以下,日凭城北面哭。”在“援军即溃,汴城遂无生机”的情况下,李自成还用得着决水淹城吗?


官军决河说

那么罪魁祸首会不会是官军?官兵要水淹起义军解围,结果,水火无情,把自己给灌死了?

有趣的是,对于开封城洪水,一些史书,在前文还在指责贼寇残酷决水的,后文却又把矛头指向官军。

如前面提到的《石匮书后集》写道:“九月,开封困久,城守不支。巡抚高名衡,推官黄澍以开封北枕黄河,待引河环濠,用以自固;更见贼垒卑下,思决堤。势如山岳,自北门路,穿东南门出。“

指名道姓,写得清清楚楚,是守在开封城内得巡抚高名衡,黄澍下令,挖开黄河。

同样地,谈迁得《国榷》在也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开封推官黄澍凿渠道之,忽横溢,沦溺死数十万人,无不切齿者。”

同样一人写的史书,居然把决河淹城的锅扣给敌对的两方,这自相矛盾记述的背后,是不是隐含着某些隐情呢?古代读书人,受阶级立场影响,仇视农民军,污为贼寇,为官军避讳,把坏事都算在农民军头上。但是作者在编写史书时候,因为卷秩浩繁,一些原始材料,忘记了删改,露出了马脚?


明朝官员赵士锦,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后,农民军姚奇英对他说,九月十五日那天,他正率兵扒城墙,就在城墙快要扒开的时候,突然大水来了。农民军也毫无准备,处在低处的营寨也被淹没,损失了一万人马。这一定是官军害怕丢了城,被崇祯治罪,就先把城给淹了。官军畏罪淹城,这是农民军方面对于开封决水的说法。

以水阻军,或者畏罪淹城,黄澍、高名衡两人作案理由充分,动机极大。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守城明军被困城内,已成瓮中之鳖,怎么可能跑到城外去挖河堤呢?

真相扑朔迷离,要探明其中原委,还需要深挖史料,最好是找到当时的第一手材料。


可能的真相

郑廉,字介夫,河南商丘人,十五岁时为李自成军所掳,在李自成军中多年,写下了《豫变纪略》,是研究李自成起义的重要史料。开封洪水时,他正在现场,他反驳了起义军决河和官军决河的两种说法,他说:“世传开封之陷者不一,有谓贼决黄河灌之者,非也。有谓官军决城而灌之者,非也。盖开封之陷,天也。”

之后他还引用了当时开封人王紫绶的诗《大梁宫人行》:“八月昼夜连阴雨,城上水从城下取。”

旨在说明,是连绵的阴雨,导致河水暴涨决堤。

北温带季风气候的开封在农历八九月间,降水频繁,大雨绵延这可信的,按现代水文资料,黄河七至九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这对河堤决口必有一定的关系。

但纵然降雨丰沛,若河堤坚固,固若金汤,也不易发生这种水淹全城的情形。我们细翻史籍,还有更多的发现。


当年的六七月间,降水稀少,护城河干涸,守城巡抚高名衡,为了增强城防能力,增加护城河水量,做出了一个决定,引黄河水灌护城河。守城者白愚的《汴围湿巾录》记载,巡抚高名衡,派人秘密潜出,送信城外河北援军严云京部,要他在黄河朱家寨段挖开河堤,引水灌河。这一段在《明史-高名衡》传中也有记述,但是说是严云京主谋要“灌贼”,派传令兵和城内推官黄澍、巡抚高名衡商议后,做出挖河的决定。

于是,明军“卜从善大营驾舟南岸”,开始决城。挖了整整一昼夜,“所决者,仅没坑坎”就被农民军发现冲散了。

《汴围湿巾录》说,李自成以为官军是要挖河淹农民军,“逆贼愤甚”,于是便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便在朱家寨对面的马家河口,挖起河堤来,直灌开封北门。

当时参加守城的“曹门总社”李光墼的日记《守汴日志》记了这件事“六月壬子,贼掘河口上流。”

郑廉也记录:“六月壬子,见黄流慢慢东去,其南来数渠,明灭往来如线,盖贼决之,使之逆流而上而灌城壕也。”

此时,李自成也向城里发了劝降信,说:“如更延抗,不日决黄河之水,尔等具葬鱼腹。”

多方材料印证,李自成在6月份确实破坏过河堤。


李自成此时破坏河堤确有理由,此时不同于明朝无兵无粮的九月份,丁启睿的四镇援军正挺进朱仙镇。虽然已为农民军阻截,但还未被歼灭,农民军的确面临着打援和围城的两面压力,希望尽快破城,结束战役。以水坏城在军事上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可是由于6月份降水稀少,水流不大。“水势甚缓,搞不过寸许”,“于城无害”,反而在三天之后,慢慢地把护城河灌满,“民得网鱼充饥”,“贼之兵马不能进一步。”农民军冲散了官军,反而做帮助官军做成了要做的事。

虽然开始时,官军挖的口子“旋为泥沙所塞”,李自成的挖的口子,“止得细流”,但这只是六月七月干燥少雨时的暂时现象。黄河堤坝的岩土结构已经受到破坏。终于到了9月份,黄河水流大增,已经被决坏了大堤终于不堪重负。滔天的洪水破堤而来,将开封城彻底地埋葬。


明军和农民军都在整个开封战役期间,都有着损堤的行为,由于损堤时降水稀少,但是并未成灾。待到八九月,降雨绵连,天灾加上人祸,导致了河决开封。

明清封建统治者,仇视农民军,故而在正史上把罪责完全推给李自成。尽管农民军确有损堤行为,但若不是封建地主强取豪夺,农民饥寒交迫,又何来的明末大动乱呢?导致开封毁灭的罪魁祸首。还应是明朝廷莫属。

8、开封离黄河较近,历史上开封被黄河淹过几次?

史上开封城被黄河水总共淹埋了6次,又一次次的崛起。

开封,古称老丘、大梁、陈留、汴州、东京、汴京、汴梁等,简称汴。金贞元年(1213年)的汴京文庙,在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建为汴梁路学,此后学庙屡遭洪水淹没。先是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决口汴梁,学宫被淹。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开封府儒学,洪武二十年(1387年)、二十三年(1390年)河决开封,府儒学两次被淹。明永乐五年(1407年)开封府儒学移建于丽景门(宋门)内西北,明天顺五年(1461年)黄河决口土城,开封城内洪水深丈余,府儒学又被淹没。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官军先决口黄河,水淹闯王农民军,后闯王农民军决口水淹明官军,开封全城毁灭,文庙随之全部淹没于地下,直到清顺治九年(1652年),开封知府朱之瑶将文庙移至今文庙街处。

(8)公元1642年开封洪水扩展资料:

开封的先民活动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开封市祥符区万隆乡万隆岗遗址和尉氏县洧川镇断头岗遗址,发现了数处新石器早期裴李岗文化遗址,其发掘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开封市域内就已经有人类活动。

五帝之一的颛顼早年因辅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杞县高阳镇),故又号称“高阳氏”。夏朝,自帝杼至帝廑在开封一带建都217年,史称老丘(今开封市东北国都里村),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

9、历史中有多少次大的洪水灾害?

1642年黄河决口,水淹开封城,全城37万人中有34万人淹死。 1933年黄河决口54处,受灾面积1.1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0多万,死1.8万人。

1932年汉江大水受灾面积150.9万公顷,1003万人受灾,死14.2万人。

1954年长江大水,汉口最高水位达29.73m,超出1931折决堤水位2.8m,经全力抢护,保住重点堤防和武汉市的安全,但受灾农田仍达317万公顷,受灾人口1800万,死亡3.3万人。

1981年长江大水53个县以上城市、580个城镇、2600多座工厂企业、83.3万公顷耕地受淹,倒房160万间 1931年淮河大水,水淹蚌埠,淹地面513.3公顷,死7.5万人。

(9)公元1642年开封洪水扩展资料

洪水一词,在中国出自先秦《尚书·尧典》。从那时起,四千多年中有过很多次水灾记载,欧洲最早的洪水记载也远在公元前1450年。在西亚的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以及非洲的尼罗河关于洪水的记载,则可追溯到公元前40世纪。

和有关历史资料对比,洪水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与人口增长趋势相当一致。不得不承认,迅猛的人口增长,扩大耕地,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不断地改变着地表状态,改变了汇流条件,加剧了洪灾程度。

与公元1642年开封洪水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