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后,中国人民在政府的号召之下,纷纷捐款捐物帮助受灾国人民渡过难关,捐献者相信自己
A
2、请提供自然灾害(如东南亚海啸那次)带来的灾害对人民的影响,以及当时政府的作为,灾后重建,谢谢
我用具体的例子说明吧:
印度洋地震海啸
1.造成重大伤亡:
遇难人数统计:
印度尼西亚:238,945
斯里兰卡:30,957
印度:16,389
泰国:5,393
马尔代夫:82
马来西亚:68
缅甸:61
孟加拉:2
索马里:298
坦桑尼亚: 10
肯尼亚:1
总计:292,206
2.印度洋海啸后大国上演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话剧
印度洋地震海啸过去了一个月后,在大自然所导演的这场无情大悲剧之后,还正在上演着另一出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活剧。在舞台上表演的除当事国外,更有国际社会与各大国的参与。
非传统安全·全球化·联合国
首先,此次印度洋地震表明,非传统安全威胁具有相当大的紧迫性与突发性,防不胜防,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与追求标本兼治的危机管理应在国际安全议程与各国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对此,此次海啸发生前不久(2004年12月2日)出台、现正被世界各国所认真研究的《联合国改革名人小组报告》已有明确。该报告认为21世纪国际安全面临六大威胁,而位列第一的便是经济和社会威胁,包括贫穷、传染病及环境退化,这里面就包括了重大自然灾害。该报告认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今天的安全威胁,惟一的出路是建立更广泛和更高效的集体安全机制。
其次,此次灾难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不论是海啸破坏与影响的范围之广,还是国际传媒报道的空前密集;不论是各国对此反应的迅速与广泛,还是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在救灾中所体现出的天下一家、有难同当精神,都证明全球化不仅已是客观存在,而且还作为一种主观意识而深入人心。
再次,此前备受责难的联合国地位凸显、重现辉煌。海啸使得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的需要骤然增加,联合国在此方面的领导、指挥、协调与组织作用不可替代,联合国的重要性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而美国先前搞的所谓救灾“四国核心集团”则被迫解散。
大国反应迅速、动机复杂
先看出手阔绰与表现积极的日澳印三国。日本与澳大利亚位居国际捐助额前茅,日本的动机是通过自身的积极表现与“卓越贡献”来凸显本地区大国身份,争夺东亚主导权;澳大利亚则想通过其义举大幅改善与受灾最重的印度尼西亚的关系;印度在此次危机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受害国,又是对外救灾国,印度的自强与积极表现主要是树立其在南亚与印度洋地区的“领导”形象;最后,日本与印度两国还有一共同出发点,即都想借此举表现自己,为顺利当选为扩大后的联合国安理会新常任理事国铺路。
而对此“大动干戈”、最为抢眼的美国,则可谓动机不纯,其救灾主要出于以下三点考虑:
其一,希望以此作为对受灾国及伊斯兰世界的感情投资,从而改善其不光彩的形象,减少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普遍与严重反感。
其二,美国军事战略上的需要。东南亚与马六甲海峡一带乃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的战略通道,美国急欲在军事上重返东南亚,甚至一厢情愿地妄图借救灾之机军事进驻印度尼西亚,美国的“司马昭之心”已引起有关国家的高度警觉。
其三,出于美国反恐战略需要。此次海啸受灾地区正好处在美国所谓的“动荡弧”,属于恐怖袭击高发带,美国希望借此加强对“动荡弧”的控制,打击该地区的反美恐怖主义势力。
经过此番救灾的竞赛角力,海啸后的地区格局与战略态势将出现微妙变化。日本、印度与澳大利亚在东南亚的影响会有所上升,而美国影响力不断下降的趋势则会有所放慢。
中国表现可圈可点
中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在此次救灾中的表现颇为出色。中国的援助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避免了过犹不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反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援助行为动机单纯,是出于友邻、睦邻和国际人道主义,另外,中国还严格尊重了受灾国的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胜于言”。今年6月恰逢明朝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中国政府的此次表现是对郑和下西洋和平正义之旅的最好纪念,是当年郑和精神的再现与发展。因此,经过此次劫难的考验,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仍将继续稳步增长。
3.灾后重建
1)印度洋海啸使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南亚、东南亚国家遭到重创。各种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而酒店业的兴建和民用房屋的重建规模将非常大,冶金、电力、水泥等行业需求也将随之大幅增加。
世界各大工程公司和化工集团敏感地嗅到了这一新商机,通过各种渠道着手南亚、东南亚受灾国的新兴工程承包市场,猎取机会。
2)印度发生的海啸灾难造成许多儿童伤亡,巨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但是,生活总要继续,他们终要走出灾难阴影,迎接新的生活。目前,国际社会捐献的救援物资陆续运抵印度洋地震和海啸受灾国家,受灾国人民也积极开展自救,重建家园。
3)印度洋海啸灾区重建需大量海外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最大的主要是以下5个领域的人才:建筑业、制造业、水产业、服务业和IT业。
灾后重建,建筑业首当其冲。居民楼、厂房、酒店等都需要重建,工程浩大,建筑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紧缺。制造业中造船业最缺人,受灾国家中渔业和旅游业都很发达,大批船只毁于海啸,所以,需要大批船舶类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海啸后,灾区大批IT设备和网络需要重建、更新和维修,急需各类IT技术专家,包括网络工程师、IT设备维修人员等。
水产养殖人员最紧缺。这次海啸使大量滩涂变成荒泽,所有受灾地区的水产养殖基地都受到严重破坏。元气大伤,这些养殖基地的恢复需要若干年,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转移养殖基地。我们知道,水产养殖基地最好的地点是淡水与海水交织地,不能有大的海浪和台风,并有很好的大的食物供应链。养殖基地的恢复、新建都需要人。目前来看,对于海外就业人员,水产养殖业有好几年的机会,相关人员包括技术工人、普通指导、工人等。
4)印度洋海啸灾后重建对中国的一批企业和大批希望赴海外工作的人员来说是一次合作与就业的好机会,在就业、移民等方面可能会有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东南亚国家一直是我国海外就业的主要领域,但这些年来这些国家存在的就业压力,使我国人员在这一地区的就业机会一直在减少。这一次,某些需求领域的申请可能会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或机构的特批。
3、2004年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感人的故事
海啸中动物帮人的灵性故事
.大象救孩子
在泰国普吉岛,有一头大象在大浪中背起许多孩子,并逃到了安全地方。英国游客芭妮特说,海啸发生当天,当巨浪直扑普吉岛的时候,一头在海滩供游客拍照的大象成了人们的救命英雄。因为大象主人在千钧一发之际,把许多小孩都抱到象背上,大象于是背着他们逃离危险的海滩,最终成功脱险。
. 巨蛇引路救妇女
在印尼亚齐省省会班达亚齐,一名女子在一条大蛇的指引下,抵达安全地点。26岁女子丽扎说,2004年12月26日,她住的村落被巨浪淹没,慌乱中人们纷纷逃命。这时,一名女邻居因为受了重伤,请丽扎带自己的一对双胞胎逃生,她于是背起了双胞胎。
在与急流搏斗时,她看见一条大蛇从左侧顺着洪流游去,她就跟大蛇一直游,结果抵达了安全的地方。事后,丽扎说:“很奇怪,当时见到大蛇,我并不感到惊慌。”而且,大蛇也没有咬她们。
.大象嚎哭救游客
在泰国普吉岛北部新兴旅游胜地蔻立,一群外国游客因为骑乘的大象突然狂奔到高处,结果幸运获救。
在海啸到来前,泰国赶象人邓.萨郎甘和妻子率领一支由8头象组成的队伍向海边进发,象背上坐着十几名外国游客。突然,大象开始呜咽。平静下来约一小时后它们又“哭”了起来,这一回再也不能平静。
很快,大象载着惊恐的游客向背离海滩、覆盖着灌木丛的山上狂奔而去。海边其他不工作的大象,也纷纷挣脱沉重的锁链向高处跑去。然后,人们看见巨浪袭来,开始跟着大象狂奔。
.小狗救回7岁小主人
在海啸重灾区之一的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海边小村,一条名叫“塞尔万库马”的小狗救了它的小主人迪纳卡兰。
海啸来临时,迪纳卡兰的母亲桑吉塔只能抓住两个年幼儿子的手,拼命向高处奔跑,并希望自己最大的孩子、7岁的迪纳卡兰也能跟着她一起逃出险境。但迪纳卡兰并没有跟上母亲,而是向他自认为最安全的地方——离海岸只有大约40米的一个小棚屋跑去。
危急关头,“塞尔万库马”毅然掉转头去追小主人。它一路咬着小主人的衣服,间或用鼻子拱着小主人,硬是将他给拽回了附近高处的安全地区。最终得救的迪纳卡兰感激地说:“塞尔万库马咬着我衬衫的衣领,把我拽了回来。”
.大象帮助救灾
在泰国南部重灾区,大象成为救援人员的首选帮手。目前,已有24头大象运到泰国南部地区,参与灾后的救援与重建工作。大象的主人说,在这些碎石遍地的灾区,“大象要比四个轮子的卡车和锄头效率高得多,只有大象能够承担这项工作”。
泰国南部当地政府人士表示,大象正在把成吨的垃圾运走,为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救援人员提供了便利。
大象在清理废墟
4、印度洋海啸
(一)印度洋海啸概况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晨7点59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3°19'N、95°19.47'E)海底40km处发生里氏9.1级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使印度洋周边的十几个国家受灾,造成约30万人死亡,600万人无家可归。受灾严重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泰国、索马里和塞舌尔等。海啸还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灾区很多水井和泉水源头都受到了海水的冲击无法使用,土地盐碱化,海岸受到侵蚀,海草、红树林沼泽、珊瑚及海洋动物等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二)印度洋海啸原因
引发印度洋海啸的苏门答腊地震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交界处,发震断层沿板块边缘延展1200km,断层上下盘平均错距15m,地震活动强烈。
海啸的破坏力来自高大海浪强烈水平冲击和水位突然升高引起的淹没。海啸沿海岸线呈带状分布,直接袭击低平的河口与海湾等。对房屋、桥梁、供排水、供电、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和船只、车辆、农田、果园、风景区、盐场等造成破坏。印度洋海啸灾损严重还在于:灾区人员(包括游客)密集、居民缺乏有关海啸及逃生的知识、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海啸预警系统等。
(三)救援情况
灾后,联合国、中国、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沙特阿拉伯等向受灾国提供了包括捐款、援助物资、医疗和救援人员、损失评估专家等救灾援助。
(四)灾后重建
灾后各国援助受灾国建设学校、医院、饮水及卫生设施、基础设施工程。2007年教育领域投入资金达到1.5亿美元,建成了100多所学校,仍有250多所学校正在建设中。其他方面如儿童保健及营养、防治艾滋病等工作也有所成效。
(五)减灾对策
1.合理规划
海岸地带参考本次海啸受灾范围,发生海啸频度与强度、距海岸线的远近、地势高低等因素,规划建造永久性居住区时避开容易遭受海啸灾害的区域,将房屋布局在海拔较高且有适宜的逃生通道的海岸高地。房屋主体结构、附属构件以及相互连接要有足够的强度,靠近海边的房屋尽量建3层以上,底层不能住人等。
在用地规划上考虑给海浪留出若干通道,通过分流可以有效降低水头。
2.消减海啸水头
海滩上种植红树林,沿岸低平地带,按一定宽度相间种植高密度的椰树、蒲葵、槟榔等乔灌木,可以有效地消减、阻挡海浪的涌入。
5、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
A
6、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这话有语病吗
应该是中国政府派出的救援队进行的救援行动吧?还有就是“对外救援”是针对哪里? 不明确。
7、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受灾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动?请简要分
灾后一段内会处于低迷!但灾后的重建工作则取决于政府的实力和经济及国际援助!!!因此受灾国的生产会集中在受灾较轻的地区!会呈现出地区生产饱和!生产曲线会有大幅度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