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滑坡巫山视频

滑坡巫山视频

发布时间:2021-07-20 07:00:43

1、谁有彭丹的除却巫山这个电影呀~十分想看~~

下载快播播放器,然后在人人看网中查

2、求视频:彭丹的除却巫山电影

这个问题我帮不到你了.........

3、滑坡的形成条件

通常情况下,滑坡的发生需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有效临空面、易滑岩组和软弱结构面(图1.2)。

1.4.1.1 地形条件

凡是有斜坡的地方就有发生滑坡的可能,滑坡发生几率最大的地形坡度是10°~45°,但是小于10°的近水平斜坡也有可能发生滑坡,不过数量较少,且具有特殊成因。45°以上的急陡坡是崩塌发生的最佳坡形。发生滑坡的必要空间条件是前方要有足够的临空面。使滑移控制面得以暴露或剪出的临空面,称为有效临空面。除了坡体前缘临空外,一侧临空(河流拐弯处)或两侧临空(条形山脊)的地形都较容易产生滑坡灾害。坡体两侧的临空条件越好,发生滑坡的几率就越大。

1.4.1.2 地层岩性条件

一般而言,松软的堆积层(土质)比岩质地层更容易发生滑坡。堆积层主要包括滑坡堆积物(古、老滑坡体)、崩塌堆积物、残坡积层、人工填土、火成岩风化堆积物(如三峡库区的花岗岩风化砂)、黄土状土体(如三峡库区的“巫山黄土”)。在三峡库区,古、老滑坡体的复活因其方量大、整体性强、危害大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厚度较大的人工填土容易引发滑坡或泥石流灾害。岩质斜坡主要分为近水平层状斜坡、顺层斜坡、切层斜坡、反倾斜坡。在近水平砂泥岩互层的红层地区(如三峡库区的万州、云阳),在暴雨季节容易产生平推式滑坡。一般而言,顺层斜坡在前缘坡脚临空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顺层滑坡,尤其是含层间软弱夹层或层面张开充填次生夹泥。切层斜坡容易发生由几组结构面交切形成的楔形体滑动。反倾斜坡相对不容易产生滑坡,但一旦发生滑坡,往往是高速大方量滑坡。

有些岩层很易发生滑坡和经常发生滑坡,这些岩层分布区内滑坡往往成群出现,如三峡库区的巴东、奉节、巫山、秭归等;与此相应,一个滑坡广泛分布的区域内,一定可以发现滑坡的发生与某些岩层密切相关,滑坡多分布于这些岩层的界线之内。通常把这类岩层称为“易滑岩组”,如三峡库区的巴东组(T2b)就是典型的易滑地层。事实上这些岩层不仅本身容易发生滑坡,而且它们的风化碎屑产物也极易滑动,甚至覆盖在它们之上的后期堆积层也容易沿着这类基覆界面(基岩与覆盖层界面)或风化碎屑物顶面滑动。

1.4.1.3 地质构造条件

对滑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的地质构造条件是断裂构造,深大断裂带通过的区域,滑坡常密集分布。受断裂带强烈作用的斜坡,岩层节理裂隙发育,为滑坡周界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同时为地表水的入渗提供了通道。其中能被滑坡发育过程中利用的软弱结构面称为优势结构面。可以发展成为滑动面、滑坡后壁、滑坡侧壁的软弱结构面主要有:松散堆积层与基岩的界面(基覆界面);不同岩性的岩层分界面;岩层的层理面、岩层内部的节理裂隙面;构造性断层、挤压带和错动面等。

4、三峡库区重庆市巫山县滑坡灾害分布发育规律

高文军1 叶晓华1 陈中富2

(1四川九〇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油,621701;2重庆市巫山县地质环境监测站,重庆,404700)

摘要 巫山县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复杂,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发育,对库区移民迁建实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严重。通过本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监测预警专项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滑坡的成生环境、类型与分布、形成机制、发育规律、危害状况等,为巫山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滑坡灾害 发育规律 巫山县

前言

重庆市巫山县地处四川盆地褶皱山区的东缘,位于重庆市东部,地处长江三峡腹地,扼长江“黄金水道”,有“渝东大门”之称。自然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育,所造成的危害严重。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工程的逐步实施,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原有地质环境的改变在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频率、规模及危害性在进一步增加,对三峡工程建设、移民迁建工程实施及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在进一步加剧,已成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之一。2004年3月我公司受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委托承担了三峡库区巫山县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监测预警专项调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清了巫山县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为有效的防治巫山县的地质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1 滑坡的成生环境

1.1 地形地貌

库区地貌类型为侵蚀溶蚀中山地形和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形,从北至南两种地貌类型相间分布,以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地形为主。低山丘陵地貌区地势较低缓,呈波状起伏,地形坡度一般为20°~400,以流水地貌为主,地表水系较发育,主沟长、坡降缓、谷底较宽,山体多被冲沟切割较深,坡型以凹型和阶状坡为主,坡上植被一般不发育,多为农耕地带,以旱地为主,该类地貌区滑坡强发育,分布集中。中山地貌区地势高陡,呈脊状起伏,地形坡度一般30°~600,部分达700以上,以岩溶地貌为主,地表水系弱发育,主沟深切,支沟短、坡降陡、谷地狭窄,坡型以凸型和直线型为主,坡上植被较发育,多为林地和草灌地,该类地貌区滑坡弱发育,分布零散。

1.2 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以三叠系巴东组的砂质泥岩为主,大面积分布于库区北部大昌、福田、双龙一带的大宁河及中部三溪、巫山、南陵一带的长江岸坡地段,其次为南部官渡、石碑、培石一线的谷坡地段,为低山丘陵地貌区的主要地层,岩性软弱,力学强度低,易风化破碎,组成的斜坡表层普遍分布第四系残积、坡积和崩积的松散土石,多形成土质斜坡,易被降雨浸润软化和冲蚀,为库区易滑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地层与巴东组地层相间分布,呈条带状,志留系至三叠系大治组地层分布零星,面积小,与嘉陵江组地层构成中山地貌区的主要地层,岩性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石较坚强,力学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较强,组成的斜坡高陡,以岩质斜坡为主,在坡脚地段分布崩坡积松散土石,组成土质斜坡,是滑坡发生的地段。

1.3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控制了地形地貌的格局,也控制了地层岩性的分布。库区地质构造主体为褶皱,背斜与向斜呈规律性地相间分布,背斜展布地带为中山地貌区,以嘉陵江组等硬质岩层分布为主,向斜展布地带为低山丘陵地貌区,以巴东组地层分布为主,组成的斜坡有利于滑坡的形成,背斜构造轴部走向基本与山脊走向一致,组成斜坡不易形成滑坡。

1.4 大气降雨与人类工程活动

库区位于巫山县境内中心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1049.3mm,年最大降雨量1356mm,月最大降雨量445.9mm(1979年9月),日最大降雨量141.4mm(1964年5月24日)。一年中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降雨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8.8%。调查的滑坡发生时间多在雨季,或一次大降雨过程延缓一定时间后发生滑坡。尤其是一次大降雨的中后期发生滑坡。陡坡垦殖、交通与城镇建设、移居安置迁建等人类工程活动,不但改变斜坡坡型与坡度,破坏岩土体结构,而且破坏生态环境,人为加大荷载等,促进了滑坡的形成与发展,在产生新的滑坡的同时,也会激发老滑坡的复活。

2 滑坡的类型、分布及危害

2.1 滑坡的类型

本次调查的滑坡189个,按物质成分、规模大小及稳定性等依据进行划分,滑坡全部为松散土石滑坡,崩塌均为岩质崩塌,大、中型滑坡占滑坡总数的91.5%,中、小型崩塌占崩塌总数的80%,处于潜在不稳定或不稳定的滑坡占总数的57.2%,崩塌均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见表1)。

表1 滑坡崩塌灾害分类表

2.2 滑坡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长江、大宁河两岸,其次为官渡及抱龙一带。据统计,长江、大宁河两岸,各占调查总数的55.7%和34.5%,官渡至抱龙一带仅占调查总数的9.8%。从滑坡在地形高程和行政辖区上的分布情况来看,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特点,以坝前水位175m高程为界,崩滑体前缘在175m(含175m)以下的涉水崩滑体为96个,不涉水崩滑体98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9.5%和50.5%;分布于库区21个乡(镇)的崩滑体按分布数量以巫峡镇最多,共有43处,其次为曲尺乡、大昌镇和大溪镇,分别有28个、27个和25个,上述四个乡(镇)总共有123个,占调查总数的63.4%,各个乡(镇)分别占调查总数的22.16%、14.4%、13.9%和12.9%,龙溪、楚阳、大庙和笃坪四个乡(镇)分布最少,各有1个,其次为龙井、三溪各有2个;按城(集)镇和农村来看,以城(集)镇分布少,有34个,而大多数分布在农村,有160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17.5%和82.5%。

2.3 滑坡的危害

2.3.1 滑坡危害现状

滑坡造成以下直接危害:对城乡工程建筑产生严重危害;对长江和大宁河航运、公路交通及运输具有破坏性影响;给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危害厂矿、企业、科教等企事业单位,给国家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增大国家对三峡工程建设、城镇迁址及移民安置的直接投入。

造成以下间接影响:增加城乡人民心理负担,影响社会安定;对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导致水土流失、耕地损失、城乡人民生存生活环境恶化;使贫困山区贫困化加剧。

根据调查统计,滑坡已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民房毁坏倒塌或开裂倾斜变形为危房,共计毁坏倒塌民房以及不能居住的危房21787m2,其次为人员死亡1人,水塘和埝渠局部变形破坏,以及公路开裂下沉和路基边坡垮塌等。

2.3.2 滑坡危害预测

本次调查的滑坡可能发生的受威胁人数为39589人,受威胁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05158万元,主要集中在巫峡镇、曲尺乡、大溪乡和大昌镇。而巫峡镇、官渡镇、大溪乡、曲尺乡、福田镇、大昌镇和南陵乡等7个乡(镇)的滑坡崩塌可能发生危害威胁人数为34770人,威胁直接经济损失为91050万元,分别占总数的87.8%和86.6%(表2)。

表2 主要乡(镇)滑坡崩塌危害预测表

3 滑坡的形成机制、发育特征、稳定性评价

3.1 滑坡形成机制

3.1.1 滑坡影响因素分析

(1)适宜的地形坡度和地形高差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受河流侵蚀切割作用,谷坡较陡而临空,有利于斜坡岩土体在自重作用下临空卸荷,为岩土体滑动运移创造了空间条件。斜坡坡度和坡形是主要地形因素,库区滑坡多发生于坡度为20°~40°,坡形为凹型或阶状的斜坡。

(2)软弱岩土体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组成滑坡体的岩性均为第四系松散土石,粉质粘土或粉土与碎块石混杂堆积物,结构松散,与下伏基岩接触面是滑坡形成的滑移控制面。

(3)暴雨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孕灾因素。降雨年年发生,每年降雨时间和强度集中,季节性周期特征明显,每到雨季大量降雨尤其是暴雨对斜坡土体浸润、冲蚀、软化,降低其稳定性,引发滑动变形,是滑坡形成或突发的主要因素。

(4)人类活动是滑坡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人工削坡、开挖、加载等工程活动,改变斜坡坡形和坡度,破坏岩土体应力结构和应力平衡,降低斜坡稳定性,促进滑坡的形成和发展。人为垦殖、毁林等经济活动,松动斜坡表层土石,破坏了植被固土保水的能力,增强了降雨对土体冲刷,促进了滑坡的形成和发展。

(5)水库蓄水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加剧滑坡滑动变形。库水位附近岩土体含水量急剧增大,滑坡土体受水饱和、冲刷等作用,抗剪强度大幅度降低,易引发滑坡部分地段失稳滑动变形破坏,从而降低整个滑坡的稳定性,激发滑坡复活。

3.1.2 滑坡变形特征

库区滑坡在不同的时间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活动变形,初始时间一般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期是一个活动高潮期,大多数滑坡发生了较强烈的滑动变形,2003年蓄水前后一段时间内滑坡的活动性又开始增强。本次调查的滑坡变形现象主要是近年来发生的,部分滑坡变形还是最近时间发生或增强而明显的。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1)地表位移、拉裂。受人为耕种、封埋等原因,地表位移裂缝多被全部或部分破坏,迹象已不明,现有迹象表明地表拉裂缝长度一般30~100m,最长为200m,水平位移宽度一般1~10cm,最宽为100cm,垂直位移高度一般1~10cm,最大为100cm。

(2)地表浅表层小规模的滑动破坏。主要发生于斜坡坡面,两侧谷坡及前缘陡坡地段,造成地面发生局部塌陷,为局部滑动变形强烈而发生破坏的现象。

(3)建筑物变形,为常见的保留迹象较明显的变形特征。主要分布在民房建筑地段,在公路、挡墙、水渠等建筑物地段也有迹象,以民房墙体开裂、倾斜、倒塌,地基拉裂、位移下沉、公路路基下陷、路面拉裂位移以及挡墙和水渠边坡鼓裂、垮坍等现象为主要变形特征。墙体裂缝长度一般2~10m,宽度一般0.5~2cm,最宽为5cm,错位倾斜距离一般0.1~1cm,最大为10cm,地基拉裂缝长一般5~20m,宽0.2~1cm,最宽7cm,位移下沉高度一般0.2~1cm,最大为5cm。

(4)树木歪斜,水塘或水田漏水,地面洼地或湿地以及地面鼓丘等变形特征有少量表现。

3.1.3 滑坡形成机制

根据调查分析,滑坡发育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大气降水及人类工程活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是滑坡形成的内在基础条件,大气降水入渗和人类工程活动是滑坡诱发的主要动力因素。

区内滑坡均为松散土层滑坡,滑体物质为粉质粘土、粉土与碎块石混杂,碎块石块径差异较大,磨圆度一般较差。在母岩为泥岩的滑坡中,碎块石块径在2~150mm之间;在母岩为灰岩等坚硬岩石的滑坡中,碎块石块径在5~400mm之间,碎石土密实度在松散—稍密之间,粉质粘土、粘土为坚硬—硬塑—可塑,遇水后易软化,可塑性增强,向软塑、流塑方向转化,易形成蠕滑或流动,滑面多为第四系与基岩接触面。且斜坡坡度较陡,多在20°~40°之间。降雨后,地表水渗入土体,至强风化顶面或基岩顶面运动,形成沿斜坡面的向下的径流,进而软化冲蚀土体,强度下降,加之切坡开挖、人为加载、水库蓄水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促进了滑坡发生发展。

3.2 滑坡发育规律

3.2.1 地貌类型上的差异性与地形坡度上的集中性

库区中部低山丘陵区滑坡集中发育分布,调查112个,占总数的59.3%,其次为北部低山丘陵区和南部低山丘陵区,中部中山区和南部中山滑坡零星分布,分别调查了6个和5个,各占总数的3.2%和2.6%;滑坡发生的斜坡坡度一般为20~40°,以30~40°斜坡最多,达102个,占总数的54.0%。

3.2.2 地层岩性上的集中性

软弱的岩土体为主要易滑地层。斜坡岩土体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基础,控制了滑坡的发育分布,岩性软弱的岩土体,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滑坡绝大多数发育在巴东组地层出露区,占总数的90.5%,嘉陵组地层出露区滑坡占总数5.3%,志留系至二叠系地层出露区滑坡占总数的4.2%,

3.2.3 地质构造上的差异性

向斜构造区滑坡发育强烈。滑坡主要发育分布在巫山向斜和大昌、水口向斜构造地带,滑坡数量分别占总数58.2%和22.2%,其次为官渡、培石向斜构造地带,滑坡数量占总数的10.5%,背斜和断层构造地带发育分布很少,分别占总数的6.9%和2.1%,

3.2.4 时间上的季节性

滑坡发生发展时间集中在雨季。根据调查,滑坡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表明,降雨尤其是暴雨是滑坡灾害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巫山县降雨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49.3mm,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其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8.8%,降雨强度大,多大雨和暴雨,最大一日降雨量达141.4mm,因此,库区滑坡灾害多发生在每年雨季,主要集中在雨季的5~9月发生。

3.3 滑坡稳定性评价

根据滑坡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降雨等自然地质作用以及开挖、加载和水库蓄水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结合滑坡变形特征和变形发育史,定性评价滑坡的稳定性。

3.3.1 稳定性现状评价

在评价滑坡目前稳定状况时,考虑到滑坡影响因素相类似的条件下,将滑坡近年来尤其是最近时间发生或活动加强而增大的变形特征,作为评价滑坡稳定性的半定量依据,其评价结果稳定和基本稳定滑坡81个,占调查总数的42.8%,潜在不稳定和不稳定滑坡108个,占调查总数的57.2%,见表3。

表3 滑坡目前稳定状况统计表

3.3.2 稳定性预测评价

在预测滑坡发展趋势时,考虑到滑坡目前稳定状况和潜在不稳因素(如水库蓄水、降雨、开挖、加载等)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重点分析水库效应对涉水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三峡库区蓄水位已于2003年6月达到坝前135m高程,按蓄水计划安排2007年9月至2009年汛前,库水位达到坝前156m高程,以后按坝前175m水位方案运行。在水库正常运行下,145~175m高程为库水位急剧变幅带,对于本次调查的96个涉水滑坡而言,滑坡前缘处于此变幅带内,水位升高时,岸坡土体浸泡于水中,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体软化,坡体静水压力增大,水位急剧下降时,将导致滑体内外产生水头差而形成动水压力,同时地下水流出时会携带大量粘性物质和细颗粒,使坡体架空而失稳产生塌滑,在未采取防治工程措施的条件下,涉水滑坡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塌岸,从而引发滑坡部分或整个滑动变形破坏,因此,由于水库效应的影响,不稳定滑坡大量增加。

3.4 滑坡主要诱发因素

根据调查分析,在诱发滑坡的暴雨、冲蚀、库水位、开挖、加载及地震等诸多非地质孕灾因素中,暴雨是主要的自然诱发因素,开挖加载是主要的人为诱发因素。随着三峡工程坝前135m水位蓄水以后,库水位已成为影响滑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水位继续上升过程中和以后变化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会日益严重。

3.4.1 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

库区滑坡集中分布于长江、大宁河等干支流河谷岸坡地带,地貌类型为低山丘陵地形,人口密度大,耕地大量分布,农业经济活跃,同时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条件差,斜坡岩土体失去植被保护后,雨季暴雨会大量入渗,既增大了岩土体容重,降低其抗剪强度,又在土体与下伏岩层接触带形成地下水活跃地带,产生静、动水压力,促进滑动面的发育形成,使斜坡岩土体向不利于稳定的方式发展,诱发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大量滑坡发生时间集中在每年雨季(5~9月),其滑动变形或破坏均与大量降雨密切相关,由此说明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

3.4.2 开挖和加载是诱发滑坡的主要人为因素

由于库区淹没城集镇、道路、居民点、工厂等人口和设施的迁建安置,人类工程活动日益活跃,影响范围和发生强度不断加大,切坡开挖及坡体上荷载增加现象频繁发生,既改变了斜坡形态,增大边坡坡度和高度,又破坏了岩土体内部结构和应力平衡,同时毁坏生态植被,对地质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改变和影响,降低了斜坡的稳定性,促进了斜坡土体的变形破坏,诱发了滑坡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巫山县新城区,双龙镇等城镇迁建中出现的多处新滑坡,大昌镇春早村庙湾子等移民迁建小区发生的滑坡等等,均与切坡开挖、增加荷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

3.4.3 水库效应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作用明显增强

库区二期蓄水至坝前135m水位以后,除部分位置低的滑坡被全部或大部分淹没外,还有一些滑坡如巫峡镇红岩子滑坡、江东咀滑坡以及双龙镇下湾村向阳坪滑坡等,滑坡前受此水位影响,降低了滑坡的稳定性,出现新的蠕动变形现象。如向阳坪滑坡,位于大宁河右岸,滑坡前缘被库水位淹没,2003年7月下旬,民房水泥地面和砖墙出现新的裂缝,至2004年4月5日调查发现,地裂长度一般2.6~6.9m,最长19.2m,宽度一般0.3~1.6m,最宽7m,下沉距离最大为14cm,滑动变形迹象明显,说明库水位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强烈。

水库蓄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饱和浸泡水位附近的岩土体,改变其水文地质条件,使岩土体容重增大,抗剪强度急剧下降,水位波动冲刷岸坡产生塌岸,以及水位回落产生的动水压力的作用等影响方式,导致滑坡部分或整体滑动变形或破坏。随着库水位上升至坝前175m水位,在145~175m之间波动时,对库区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会更加显著。

4 结语

(1)巫山县库区自身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较差,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地质灾害发育,以滑坡灾害为主要类型,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和危害重的特点。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建工程的逐步实施,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危害加剧,使巫山县库区成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多发区和重灾区之一。

(2)本次调查的滑坡均为松散土石滑坡,大中型滑坡占91.5%,现状条件下处于潜在不稳定或不稳定的滑坡占57.2%;主要分布在低山地貌区,集中在中西部长江沿岸的巫峡镇、南陵乡、曲尺乡和大溪镇,以及北部大宁河沿岸的大昌镇、福田镇和双龙镇。

(3)滑坡主要成生于三叠系巴东组地层出露的斜坡地带,地形坡度为20~40°的斜坡是滑坡发生的优势地形,坡度过陡则易形成崩塌。发生滑坡的斜坡坡形主要是凹型,均为土质结构斜坡,堆积土层与下伏基岩接触面常构成控滑结构面,受降雨或地表水垂直入渗,接触面润滑软化,堆积土层含水饱和,粘聚力下降,与下伏基岩间抗剪强度大幅降低,从而产生滑坡或变形。

(4)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也是较地质环境条件更为活跃的影响因素。在水库效应的影响下,滑坡变形破坏以前缘坍滑—牵引后退—暂稳定—再坍滑后退直到稳定的形式发展,水库效应是主要复活诱发因素,因此应加强涉水滑坡的防治工作。

(5)巫山县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发育,危害严重,应加强监测预防、应急处理、工程治理等工作。

5、巫山县地质灾害现状及防治

张佑祥

(重庆市巫山县国土资源局,重庆,434700)

【摘要】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长江三峡中心地带,是三峡库区重庆市首淹首迁县,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巫山县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构造地质背景、地层岩性、气象水文条件和移民工程施工建设等日渐强烈的人为工程活动,决定或导致了该地区地质灾害和新城衍生地质灾害极为发育。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巫山县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的一些经验,强调做好地质灾害规划、预防、应急、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同时也强调加强行政领导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 现状 防治 巫山县

1 巫山县地质灾害现状

巫山县地处渝东大门,是三峡库区重庆市首淹首迁县,全县辖41个乡镇566个村,总人口59万,幅员面积2958km2。巫山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结合部。长江横贯东西,大宁河、抱龙河等7条支流呈南北向强烈下切,地貌上呈深谷和中低山相间形态,地形起伏大,坡度陡,谷底海拔高程多在300m以内,岸坡相对高差多为1000m以上,地形条件复杂。区内出露地层为沉积岩地层,自寒武系至侏罗系均有出露,另有第四系零星分布,岩层软硬相间,次级褶皱及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构造地质背景十分复杂,工程地质条件极差。同时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温湿气候区,常出现低温阴雨及寒潮、暴雨,间有洪涝、干旱、暴风,地下水丰富,活动频繁,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县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在江河岸坡、台地边缘形成了众多的滑坡、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是重庆市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区县之一。主要分布在新县城、移民乡镇和人口稠密的地方,具有点多面广,种类众多,突发性、危害性大的特点。随着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增多,产生了不少的滑坡、高切坡和高挡墙。这些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也给全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据初步统计,全县现有各类地质灾害点700余处,主要以滑坡为主,危岩、泥石流、坍塌次之,间有地陷、地裂缝,受灾人数5万余人,受影响耕地4万余亩。从1998年以来,全县受地质灾害垮塌的房屋6000余间,受灾人口达2万余人,受灾损失近亿元。

2 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是最大的政治,灾情就是命令。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全县防灾救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由县级机关、农村乡镇和各企事业单位一把手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部署安排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县、乡镇均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为全年工作的重点,做到年初工作有布置、应急有方案、疏散有地点、救灾有物资、年底有考核。保障城镇移民迁建顺利进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防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2.1 加强领导

为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书记、县长为组长,分管书记、县长为副组长,国土、计委、建委、农委、救灾、民政、安办、公安等单位组成的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城区各单位均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各级行政一把手为组长,负责抓好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落实了一名副职专司其职,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1998年以来,在自然灾害防治、救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在今年汛期排查中,书记、县长多次冒雨现场指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灾民战胜困难的信心。

2.2 落实责任

为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了落实领导责任、落实部门责任、落实组织指挥责任、落实管理责任、落实报警预警责任、落实技术责任等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将防灾工作责任逐级落实到部门和人头。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思想到位、认识到位、工作到位、人员到位。对于重大地质灾害防治,我们在应急抢险指挥部内部设立了七组一室,即疏散组、工程组、抢险突击组、治安秩序组、督查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和指挥部办公室,明确了各组职责,落实了责任人,建立健全了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抢险救灾工作落到实处。

2.3 建立制度

近年来,坚持和完善“四项制度”:即24小时值班制度、险情巡视巡查制度、灾情报告制度、汛情通报制度。从每年汛期开始,认真落实汛期轮流值班制度,县政府值班室和国土资源局落实专人24小时值班,收集灾情险情。同时,县级各部门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由县政府督查室对值班人员落实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凡在抽查中发现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对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予以党纪政纪处理。在灾情报告方面,实行按规范程序及时上报,由县级各单位、各乡镇及时报告县国土资源局和县政府值班室,再由值班人员报单位领导或报县分管领导后再作应急处理。在险情巡视巡查方面,除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人员到重点乡镇、重点地段巡回检查外,还组织了技术力量,进行24小时蹲点巡查,预报灾情,有序组织疏散险区人群,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汛期通报方面,主管部门落实了专人,坚持从中央电视台、重庆市电视台和县气象台搜集天气情况,研究防汛措施,责成各单位迅速落实。四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全县灾情报告渠道上下通畅,组织指挥有条不紊地进行。

3 强化工作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工作,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防御地质灾害,取得了无一人伤亡的可喜成绩。

3.1 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防灾救灾意识

一是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集中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宣传。在县广播电视台开播地质灾害防治节目,播放地质灾害专题片,在县内报刊开辟专栏,介绍地质灾害的征兆识别及防治常识;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了图文并茂的展板,印发宣传资料,组织人员上街宣讲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二是利用下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机会,召开现场技术培训会,有针对性的讲解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监测防范措施和防灾救灾办法。

3.2 科学编制防治规划和防灾预案

为科学指导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巫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专业地质队伍在对全县地质灾害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编制了《巫山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该规划对全县地质环境基本情况、地质灾害发育及规律和近、中、远防治目标都作出了较详细的阐述,明确了全县近15年的防治任务,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为做好每年度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对地质灾害全面排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年汛情编制了年度全县地质灾害防灾总预案,明确了预防重点及主要措施。对重大地质灾害点及时编制专项防灾预案,以指导整个抢险地灾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和工作职能要求,建立抢险机构,明确疏散、工程、抢险突击、治安秩序、督查、宣传和后勤保障负责人及报警信号、撤离路线等,为确保抢险救灾工作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3.3 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移民房屋地质安全评价工作

认真开展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为此,对在地灾易发区进行的建设用地,要求建设单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否则不予办理用地、建设等相关手续。从2001年起,对新县城、移民集镇和其他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建设用地项目,严格执行建设用地评估,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各类用地评估约400宗。

为确保移民迁建区的地质安全,按国家、市级有关部门要求,在2002年下半年开展了移民工程地质安全评价工作,对在评价工作中提出的地质不安全移民房屋,指导、督促业主单位认真落实整改措施,保障了移民工程的地质安全。

3.4 积极开展调查、应急抢险和排查工作

对新发生的地质灾害或已有灾害点出现险情的,在收到灾情报告后,在第一时间派出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根据灾害点实际情况提出应急处理措施,并会同县级有关部门、当地政府,开展灾民紧急疏散、实施应急抢险工程和监测等工作,确保不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另外,每年组织技术人员对库区、重点乡镇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和地质不安全移民房屋,开展多轮地质灾害安全排查,列出汛期预防重点,做到汛前有排查,汛中有巡查,汛后有核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5 加强监测预警工作

3.5.1 专业监测工作

(1)新县城已治高边坡和移民深基础监测系统。该监测网由县政府委托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承担,共布有监测桩点209个,其中 GPS监测点44个,流动倾斜点165个,同时增设了一套遥测台网和4个角反射架。目前已进行了7期监测,发现了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监测点24个。随着新县城城市建设的推进,新增加了大量的已治高边坡,对此编制了补充设计方案,即将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2)二期防治项目监测工作。该项工作可分为施工监测和效果监测,其中施工监测由施工单位负责,效果监测由县地质环境监测站统一委托107地质队、208地质队实施。我局落实专人督促、指导施工单位加强监测,确保施工安全;所有竣工项目均已开展治理工程效果监测(包括143.2m水下工程),并每周向重庆市监测总站上报监测数据。通过监测显示,我县二期项目治理工程达到了治理效果,涉水项目治理工程处于稳定状态。

(3)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网。该网由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总负责,滑坡专业监测项目10处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共设点120个,其中深部位移监测孔21个,地表形变监测点99个。目前该网运行效果良好,能准确及时地掌握滑坡变形情况。

(4)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站。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研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承担其规划、设计和现场实施工作。目前向家沟滑坡1号站房已投入运行,玉皇阁1号、2号站房完成基建投入试运行阶段,能全自动定时采取监测数据,并能通过网络立即将数据传至监测单位,进行分析决策。

3.5.2 群测群防工作

首先建立完善组织体系。全县的41个乡镇、566个村已基本建立了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对全县各个地质灾害点建立群测群防卡片,落实各点监测责任人、预警责任人,报警方式及联系电话等;指导、督促乡镇及时向涉灾群众逐步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并逐点建立了监测卡片;加快完成全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培训。为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聘请市、县专家,对县级有关部门、乡镇分管领导、国土资源管理所工作人员、各村支部书记、主任、会计及各灾害点群测群防工作人员,进行了4期群测群防知识培训,培训人员3200人,通过培训,增强了广大干部防灾减灾知识。

3.6 突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在巫山库区地质尤为突出,是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对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高度重视,抓住有利契机,全面展开了库区二、三期防治工作。

3.6.1 加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

巫山纳入国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二期规划已治理和正在治理的33个项目,其中滑坡类项目18个,库岸防治项目15段。我局狠抓资质管理,加快技术方案审查,加强施工外围协调,督促治理工程进度。目前主体治理工程已竣工的项目有21个,其中滑坡类项目12个,库岸防治项目9段,余下大部分项目属分期治理项目和综合治理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今年7月,国家验收组对县二期项目进行了竣工初步验收,验收结果表明,治理工程均达到了三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程质量合格。

3.6.2 加快二期搬迁避让项目工作

巫山列入三峡库区二期搬迁避让规划的项目有45个。在2004年4月、5月,我局会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委托的长江岩土工程勘查院对45个项目进行了逐一现场调查。2004年6月末,重庆市计委下达我县二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搬迁避让类项目共37个,其中只采取立即搬迁措施的项目有16处;采取立即搬迁和监测措施的项目有10处;只采取暂缓搬迁实施监测措施的项目有11处。目前,县国土资源局等部门编制了《巫山县三峡库区二期地灾防治搬迁避让项目实施办法》,即将启动全县库区二期地灾防治搬迁避让工作。

3.6.3 做好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前期工作

在做好二期项目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国家三期防治规划的前期工作。国家三峡地防办已将巫山46个项目纳入国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规划,其中滑坡治理类项目19个,滑坡搬迁类项目16个,库岸防护类项目11段。目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三期规划》已在2004年4月中旬由国家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报国务院审批,待批准后即可实施。

4 结语

巫山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国家、市级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防治任务依然十分严峻,还有大量非库区地质灾害亟待治理,但我们仍将以高度责任感,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把巫山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深入的开展下去,确保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地勘总公司208队.巫山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2001

[2]徐刚等.巫山县新城区主要衍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15卷第1期,2004,(3)

与滑坡巫山视频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