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孙河火灾

孙河火灾

发布时间:2021-07-20 22:30:17

1、5.1级地震能把楼弄塌吗

① 我国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震级标准,在国外常称为里氏震级。

在一般情况下,小于3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3级以上才有感觉,习惯上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便能造成破坏,习惯上统称为破坏性地震或强烈地震。 地震的能量有多大

一次强烈地震发生时,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记录到它所产生的震动,真可以说是“震撼全球”了。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很大的。

不同震级的地震通过地震波释放出来的能量大致如下表所示;

震级 能量(单位:焦耳) 震级 能量(单位:焦耳)

0 6.3×104 5 2×1012

1 2×106 6 6.3×1013

2 6.3×107 7 2×1015

2.5 3.55×108 8 6.3×1015

3 2×109 8.5 3.55×1017

4 6.3×1010 8.9 1.4×1018

目前记录到的最大地震,还没有超过8.9级的。有些微小的地震则比零级还要小,于是用负数来表示。一次8.5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如果换算成电能,相当于我国甘肃刘家峡水电站(122.5万千瓦)工作八九年所能发出的电量总和。这还不是它所具有的全部能量,因为有一部分能量在地震发生过程中转变成热能和使岩层发生断裂位移的机械能了,还有一部分能量没有释放出来。试验证明要在坚硬的花岗岩中爆炸一个相当2万吨梯恩梯炸药(TNT)的原子弹(8×1013焦耳),所得的结果才大致和一个5级地震(2×1012焦耳)差不多。至于那些微小地震的能量则很小,有的仅仅和一个鞭炮爆炸相似。震级每差0.1级,能量的大小约差1.4倍差0.2级,差(1.4)2倍;差0.3级,差(1.4)3倍……以此类推,震级相差1.0级时,能量相差(1.4)10倍,即大约30倍。一年中地球上全部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约为1018~1020焦耳,其中绝大部分来自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这些地震被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5级和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或中震。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称为弱震或小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称为微震。小于1级的称为超微震。 一次强烈地震的影响面积有多大

1975年2月4日我国辽宁省海城发生地震,不但远在五六百千米外的北京清楚地感到了震动,而且有感范围很大,北至黑龙江的牡丹江,南达江苏的淮阴,西抵内蒙的乌达、陕西的西安,东越国境线,直到濒临日本海一带,乃至日本的九州也有感觉,甚至朝鲜的汉城还有轻微的破坏。这次地震的震级是7.3级,还不是很大的。更大的如1556年我国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在185个县的县志中都有记载,其中距离震中最远的县约700千米,估计它的影响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大约相当于我国总面积的1/9。再大的如1920年我国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影响了半个中国,连北京、冀东、上海汕头广州等地都有感觉。在国外,1897年印度阿萨姆8.5级大地震影响的面积达到了300多万平方千米。一般地说,地震的震级越高,影响的面积就越大,但同时还与震源深度有关。震源浅,影响面积就要小些,但在这个范围内的烈度就要大些;震源深,影响面积尽管大,但在地面造成的破坏却要小一些。

上述影响面积,一般是指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而言,亦即有感地震的面积。如用仪器观测,一次强烈地震,全世界大部分地震台都可以记录到,仅有少数地区由于地核不能传播横波和对纵波有折射作用,因而记录不到,称为阴影带。下图中弧状实线及箭头表示纵波的前进方向,波状实线及箭头表示横波的前进方向,虚线及数字表示地震波到达地面所需的时间(单位:分钟)(图缺)。 地震的震级、烈度与震源深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而烈度则各地不同。因为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如岩石的性质、岩层的构造等)等多种因素有关。震中烈度与震级及震源深度的关系大致如下表所示:

震源深度(千米) 5 10 15 20 震级

震中烈度 5 4 3.5 3 三级以下

6.5 5.5 5 4.5 4

8 7 6.5 6 5

9.5 8.5 8 7.5 6

11 10 9.5 9 7

12 11.5 11 10.5 8

一般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虽然较小,但极震区破坏则较严重;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比较大,而震中烈度则不太高。

1960年2月29日半夜,非洲摩洛哥濒临大西洋的旅游城市阿加迪尔突然发生地震,震级只有5.8,但是造成的破坏却很严重,仅仅15秒钟,绝大部分房屋都倒塌了。原因之一就是这次地震震源很浅,其深度仅3~5千米。因此,它所造成破坏的范围虽小,但烈度则很大,震中区达到9~10度,而阿加迪尔城恰恰就位于这个破坏最强烈的范围内。此外,在建设这座城市时,因这里已长期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忽视了可能发生的地震危害,没有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如果在震前认识到这些规律并注意预防,灾害显然是可以减轻的。 没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方会不会发生强烈地震

在地震带内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方突然发生强烈地震的情况不仅有,而且并不算太少。有时还存在这样的特点,在强烈地震发生之前,在长达数十年之内,周围地区的有感地震很多,而在强烈地震将要发生的地区偏偏没有,这里便被称为所谓的“地震空白区”。临近强烈地震时,空白区周围地震次数增多到最高峰,空白区内部地震活动却仍然很少,最后,强烈地震终于在空白区内发生了。例如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县7.5级大地震前就清楚地表现出这种情况,在大地震前50年内,周围的地震很多。

因此,根据周围地区地震增多的情况,对中间那种很少发生地震的空白区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这里没有地震活动就失去警惕。当然,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即中间这个地震少的地区是缺少发生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的“安全岛”,或者是周围地区的地震已把这个地震带内地应力积累的大量能量释放掉了,终于没有发生大地震。究竟怎样,还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做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还应注意,强烈地震也不见得一定在已知的地震带内发生。事实上,有时在一向认为不会发生地震的地壳比较“稳定”的部分,也发生了强烈地震。如1962年9月1日伊朗布因沙拉7.2级地震和1968年8月31日伊朗达希提-伊巴兹7.2级地震,都是发生于被认为“稳定的”“无地震”的地区。

这样一来是不是到处都可能发生强烈地震,简直没有规律可寻了呢?事情亦非如此。强烈地震多发生于地震带中,这是没有疑问的。至于某些被认为不会发生强烈地震的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可能是原先认识不清或情况有了特殊的变化,只要加强地质研究工作还是可以认识的。如伊朗这两次地震以后,在地面上都可以看到活动断层迹象,证明是古老断层重新活动的结果,只是过去没有认识罢了。仔细研究起来,在强烈地震发生之前,总是有前兆可寻的。 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方会不会再发生强烈地震

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方,会不会再发生强烈地震呢?还是可能发生的,不过震中大多不是在原来的位置,而是在它附近的地方。比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在北纬31.1°、东经100.4°的地方发生了7.9级大地震,而在这次地震之前不到6年,即1967年8月30日,已经在这个地区的北纬31.6°、东经100.3°的地方发生过一次6.8级地震了。如果把范围稍微扩大一点,在以炉霍为中心,南至道孚,北至甘孜,长约130千米,宽约60千米的地区内,从1904年到1973年的70年间,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了5次。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在不到300年内发生了4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城市几次被毁,邻近地区发生的大地震则更多。

震中位置完全重合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但比较少。如1600年9月29日广东南澳附近北纬23.5°、东经117°处发生了7级地震;过了大约318年,1918年2月13日又在原处发生了7.25级地震。1624年4月17日河北滦县附近北纬39.7°、东经118.7°处发生了6.25级地震;321年之后,1945年9月23日还是在这里又发生了一次6.25级地震;又隔了31年,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唐山7.8级大地震刚过,当天18时45分,又在滦县附近北纬39.7°、东经118.8°的地方,发生了一次7.1级强烈余震。这次余震与上两次滦县地震的震中位置基本重合。

从这些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同一地点再一次发生强烈地震,一般是要间隔相当时间的,多则几百年,少的也要几十年、几年。间隔的长短,与那里地壳运动的强弱密切相关。像我国川西、滇西、台湾这些活动强烈的地震带上,在较短时期内重复发生强烈地震的情况就要多些,而在华北这样的地区,总是要间隔许多年才有在同一地点重复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大地震之后,余震还可以相当强烈,六七级的强烈余震,往往连续发生在主震震中或其附近,上图所示河北唐山7.8级主震西南的两次余震就是如此,对这样的余震应该提高警惕。至于在同一地点,连续发生若干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在我国各地震带都还没有这样的历史记录。在环太平洋的某些活动性特别强烈的地震带上,虽有过这样的情况,但也是很罕见的。总的说来,一个地方如果已经发生了大地震,一般是活动日趋衰弱,经过相当长的时期以后才有可能再发生大地震。但不管是什么情况,都不可因强烈地震发生过了就麻痹大意,还是应该时刻警惕。 地震时为什么会喷沙冒水

地震时为什么会喷沙冒水?一是地震时产生的地裂缝给地下的沙和水开辟了喷出来的通道。喷沙冒水的孔隙总是沿地裂缝带分布,与地裂缝方向基本一致,证明着这一点。二是地下的压力推动着沙和水喷出,这个压力在地震时变得特别大。第三,归根到底还得地下有水有沙,没有物质来源就喷不出东西来。海城、唐山等地区的喷沙冒水都在平原、河滩等地,丘陵山区就没有这种现象。

地下的岩石土层中几乎到处都有水。地震时,由于这些岩石土层受到的压力加大,把藏在它们内部孔隙或裂隙里的水更多地挤了出来,因此涌水加剧的现象也就比较普遍了。特别是那些地势低洼,原来地下水位就很浅的地区,更为突出。水在地下的储存状况与那里地下的岩层分布及组合情况是密切相关的。地震时岩层发生的断裂错动改变了这种状况,因而就会使某些地方的地下水急剧增加,另一些地方则突然减少,这也是地震时有些地方地下水突然大量涌出或突然干涸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地下的沙,则范围比较有限。不久前还是河流、海滨的地方,地下有过去堆积起来的细沙层,它们在地震时同水一起因强烈短促的震动而具有类似液体的性质,这就方便了它们从地下喷出。不过沙层如果埋藏太深,要喷出来仍是有困难的。一般多是从地下几米的深处喷出,来自十几米深的就比较少了。像河边、海边以及河中的沙洲,这些存在着较厚的细沙层的地方,出现喷沙现象是比较多的。而在那种丘陵山区,因为地下是岩石,缺少沙土层,喷沙现象就不会发生了。

有些地区冬季上地封冻,那种没有完全冻结的地方就成为沙和水较易喷出的薄弱点,如果这里的地下沙土比较多又不很深的话,地震时就可能从此处喷出沙和水。室内经常烧火的炕头、灶头就是封冻不严的地方,所以地震时也可以从这里喷沙冒水。总之,喷沙冒水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们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可知的,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为什么地震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火灾

根据世界地震历史资料,火灾在地震的次生灾害中所造成的损失,比例是很大的。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了一次8.3级地震,有人认为这是20世纪以来最大的一场自然灾害。据计算,损失财富总值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0多亿美元,死亡和失踪14万多人,伤10万人。为什么损失如此之大呢?因为这次地震发生在日本工业和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东京和横滨,东京距震中不到100千米,横滨则仅距震中60多千米。但不仅是这个原因,还由于建设这些城市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地震的危害,缺少防震措施。在横滨,地震使1/5的房屋倒塌,同时有208处起火。东京火灾更为严重,房子烧掉2/3,大震后半小时,有136处起火,风助火势,化学药品及油类等易燃物质越烧越旺,由于许多房屋是木建的,就特别易于着火。更严重的是许多街道又小又窄,当火灾发生后,救火车开不进去。即使救火车开进去也是无用的,因为自来水管都被震坏了,水源断绝,眼看着大火蔓延,无法制止。这次地震毁坏的57万多所房屋中,有44万多所就是被火烧掉的。而那些拥挤在街头和广场的难民被大火层层包围,无法逃生,伤亡惨重。死亡的人中有56000多人是被大火烧死的。

1906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由于烟囱倒塌和堵塞以及火炉翻倒,全市50多处起火,水管震裂,供水停止,致大火延烧三天三夜,使相当于10平方千米的市区,几乎全部烧光。事后统计,损失按1974年美元币值计算,约40亿,死人近千。

1964年日本新潟地震也是由于油库着火,十余日不熄,损失巨大。

由此可以看出有些地震的损失巨大,伤亡惨重,并不都是由于地震的自然原因,而主要是由于次生灾害所造成的。像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如果事前做好防震抗震的准备,本来是可以设法避免或减轻的。 为什么地震发生后对水灾也要注意

在地震的次生灾害中,除了火灾,水灾的威胁性也是很大的。

1933午8月25日我国四川迭溪(原属茂县)发生地震。迭溪坐落在成都之北、岷江上游东岸的一个阶地之上,地震后,周围山峰崩颓,坠落的土石堵塞在岷江中形成了三条大坝,坝高均在百米以上,江水断流40多天。在这40多天中,水在大坝后面形成了三个“堰塞湖”,湖水越壅越高,终于在10月9日下午7时,前面那条大坝被冲开了,湖水溃决,犹如晴天霹雳,轰然一声,洪水排山倒海而下,两小时后到了茂县,第二天凌晨3时到了灌县,使这个远离地震中心100多千米的地方也受了灾。据不完全统计,光是灌县被冲毁的良田就达600万平方米,死亡1600多人。它所造成的人畜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地震本身还要大。其实,这次灾祸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只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根本不顾人民死活,无人及时把江水险情通知下游各处,所以才招致这样大的伤亡和损失。

1959年美国蒙塔那州赫布根湖地震,山脊坍塌,土石崩垮,在马迪孙河形成了一个湖,湖面逐渐扩大,淹没了附近的公路、村庄、森林等等。1971年洛杉矶地震,这个城市的最大水坝受震后发生裂隙,迫使下游8万避居民迁避。

此外,也有可能由于地下喷沙冒水、水管断裂等等原因造成局部的水灾,但其影响不会是很大的。

2、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4)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芝加哥的位置?

芝加哥 Chicago
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城市,五大湖区最大工业中心。位于伊利诺伊州东北部,密歇根湖西南岸,芝加哥河河口。面积590.5平方千米。人口约299万,其中黑人约占40%。大市区包括库克等6县的许多小城镇和印第安纳州滨湖地区诸城,面积1.21万平方千米。城市沿滨湖平原向西、北、南展开,地势平坦。
建制沿革 1673年有两名法国探险者到此。18世纪时当地被作为运输和贸易点。1795年美国在当地河口一带获得93平方千米的土地。1803年建立要塞,后在四周兴建居民点。1825年伊利运河通航后,向西部移民的路线北移,该地成为主要的西部中转站。1837年设市。1848年连接大湖区和密西西比水系的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竣工,芝加哥作为水上门户的地理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1856年成为美国主要的铁路中心。19世纪下半叶成为中西部的主要城市。1860年在此举行共和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 ,林肯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1871年发生火灾,10平方千米地区被毁。灾后按原城市布局迅速重建。至1900年已成为美国的综合经济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建筑创新的中心,有许多高层的新式建筑。1909年制定伯纳姆城市建设计划,内容包括沿密歇根湖建立公园区,建立环城林带、加宽主干街道和建立市政中心等。
经济 是美国经济多样化的城市。美国最大的钢铁和肉类加工工业基地,农业机械、运输机械、化学、石油化工、电机、印刷等在全国均居领先地位。此外还有木材加工、造纸、电子、纺织、服装、面粉等工业部门。主要分布于芝加哥河南北及运河两侧,其中近城中心的卢普工业区多大型企业,为以钢铁为主的重化工区。商业、金融业繁盛,市内有巨大的谷物和畜牲市场。闹市区多大银行、工商业公司的办事处,还有中西证券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西尔斯·罗伯克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零售企业;批发零售额在国内名列榜首,并为世界主要的邮购中心。旅游业发达,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500万。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如党派、团体和全国性代表大会经常在此召开。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几十万工人举行罢工,之后作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发源地。
全国铁路枢纽、重要港口和航空中心。有32条铁路线交汇于此,长度达1.24多万千米;公路交通网发达,有12条公路干线交汇,是州内公路系统的中心,以客运为主。船只可经伊利运河-哈得孙河或圣劳伦斯河出海,其中以卡柳梅特河河口港区为主。城西北的奥黑尔国际机场是美国面积最大、客运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文化
卢普区为城市中心,是最繁忙的商业区。市政大楼附近的市政中心广场,有毕加索的巨型钢铁雕刻作品,约5层楼高,用钢160多吨。西尔斯大厦高443米、110层,为美国最高建筑物。其他现代化高层建筑还有标准石油大厦、汉科克中心大厦、水塔广场大厦、第一国家银行大厦等。市内的芝加哥艺术馆、菲尔德自然史博物馆、科学和工业博物馆等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其他如乌克兰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波兰博物馆、巴尔泽克斯立陶宛文化博物馆等,也具有其民族文化特色。密歇根湖畔的格兰特公园,有世界最大的照片喷泉——白金汉喷泉。市内公园、绿地众多,占地近5000公顷,滨湖绿地为市民主要游憩场所,城郊还有大片森林保护地。
美国主要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大市区有95所高等院校。芝加哥大学是美国有名芝加哥市容高等学府之一,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也名闻全国 。此外还有各种艺术学院、艺术博物馆、谢德水族馆、阿德勒天文馆等。芝加哥也是美国医学培训的主要中心之一,公立医院库克县医院是美国大医院之一。芝加哥交响乐团闻名世界。耸立在城中心的古老水塔是芝加哥城1871年火灾后幸存的历史文物。

再给你一个芝加哥市区地图,请点:
http://www.365out.com/Photo_Show.asp?PhotoID=316

4、美国在哪一年独立?

美国在1776年独立。

1776年7月4日经大陆会议专门委员会修改后通过,并由大陆会议主席约翰·汉考克签字生效。《独立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通过《独立宣言》的这一天也成为美国人民永远纪念的节日,定为美国独立日。

(4)孙河火灾扩展资料:

一、美国独立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

美国独立战争(1775~1778),主战场在北方,英军掌握主动权。

英军的总战略是以海军控制北美东部沿海,同时以陆军分别从加拿大和纽约南北对进,打通尚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线,以孤立反英最坚决的新英格兰诸殖民地,然后将其他殖民地各个击破。殖民地方面力量薄弱,基本上采取避免决战、保存实力、相机破敌、争取外援的方针。

第二阶段

美国独立战争(1779~1783),主战场在南方,美军以弱胜强。

英军新任统帅H.克林顿利用南方“效忠派”较多,且靠近英属西印度群岛等有利条件,将主力南调,企图首先控制南方诸州,然后与北方据点纽约遥相呼应,遏制北方。美军企图在法国陆、海军配合下,控制沿海战略要地,同时大力开展游击战,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以争取最后胜利。

第三阶段

1781年4月-1783年9月,为战略反攻阶段。

在长达3年半的战略相持中,美国大陆军和民兵以游击战和游击性的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在广阔的南部战场上与敌周旋,歼敌耗敌,战略上日趋主动。英军虽然凭借正规军的优势,取得若干战术上的胜利,但在持久的消耗中,渐成强弩之末。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控制南方的努力。

二、美国独立战争影响

1、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大陆及拉丁美洲地区的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近现代政治体制,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2、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爆发。

3、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政治体制,并为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推动了18世纪的欧洲革命。

5、有关美国独立的历史资料

美国独立战争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1775~1783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又称北美独立战争或美国革命。
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七年战争后,英国为弥补战争损失,加重对殖民地人民的盘剥与压迫,从而使殖民地抗英斗争从经济、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1774年9~10月,除佐治亚外的12个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决定联合抗英。会后,各殖民地开始进行起义准备,训练民兵并贮藏军火。1775年4月19日,驻波士顿英军奉命去康科德查抄殖民地民兵的军火,往返途中在列克星敦附近遭民兵伏击,损失286人。列克星敦之战揭开战争序幕。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6月14日决定建立大陆军,次日任命G.华盛顿为总司令。
战争初期,双方力量悬殊。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工业发达,拥有世界一流海军;驻北美英军约3万余人,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以加拿大为依托;但军队远离本土,不谙当地情况,人力物力补充困难;统治集团内部在战争指导上存在分歧,未形成统一指挥。北美殖民地人口仅300万,其中约50万人为亲英的“效忠派”;正规军刚组建,兵力不足,主要依靠不脱产的民兵和短期服役的志愿兵补充,装备落后,缺乏训练;各殖民地地方主义严重,大陆会议的领导软弱无力;但进行的是正义战争,为独立自由而战,得到革命人民和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并可利用英国与法、西、荷等国的固有矛盾,争取外援。战争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775~1778),主战场在北方,英军掌握主动权 英军的总战略是以海军控制北美东部沿海, 同时以陆军分别从加拿大和纽约南北对进,打通尚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线,以孤立反英最坚决的新英格兰诸殖民地,然后将其他殖民地各个击破。殖民地方面力量薄弱,基本上采取避免决战、保存实力、相机破敌、争取外援的方针。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动进攻,先后攻占泰孔德罗加堡、克朗波因特等地,并围困波士顿。6月17日,马萨诸塞总督、英军统帅T.盖奇派兵2200名,向围困波士顿的民兵阵地邦克山和布里德山多次发起进攻。民兵英勇抗击,两次击退英军进攻,虽因弹药耗尽放弃阵地,却首次取得了歼敌千人的战果。为激起加拿大的反英情绪,美军分兵两路进攻加拿大。11月,R.蒙哥马利率左路军攻占蒙特利尔,随后与B.阿诺德率领的右路军在圣劳伦斯河下游会合。12月底,美军约1000人冒着暴风雪突击魁北克失利。此后,美军围攻魁北克,牵制了英军的部分力量。直到次年5月英国增派援兵,美军才撤退。1776年3月,英军在被围11个月后被迫撤出波士顿。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正式宣告殖民地独立。8月底,W.豪(继盖奇任英军统帅)率英军3.2万人在海军舰队配合下进攻纽约。华盛顿指挥1.9万人分兵把口打阵地战,在英军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损失惨重,于11月率余部约5000人向新泽西退却。英军追击美军至特拉华河,随后入营过冬。华盛顿利用英军疏于戒备之机,于圣诞之夜东渡特拉华河,奇袭特伦顿英军,俘敌近千人,并于次年1月3日在普林斯顿再败英军。特伦顿和普林斯顿之战使接连受挫的美军士气为之一振。1777年夏,英军为切断新英格兰同其他州的联系,决心兵分三路南北对进,打通尚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路从安大略湖南岸登陆,沿莫霍克河东进,途中被美军击溃;另一路7000余人由J.伯戈因率领,沿尚普兰湖南下,企图与豪指挥的第三路即驻纽约的英军会师于奥尔巴尼。但豪未按计划北上,反而率军1.8万人南下,于9月26日攻占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伯戈因孤军冒进,被1.2万美军和游击队围困在萨拉托加(今斯凯勒维尔),10月17日率5000余人投降。萨拉托加之战成为战争的转折点,促使法国于1778年3月对英宣战。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发展为国际战争。华盛顿率军退至瓦利福奇后,在志愿人员、普鲁士军官B.斯托伊本主持下对部队进行冬季整训,提高了战斗力。1778年6月18日,英军放弃费城,退守纽约。此后,北方战事进入僵持状态。
第二阶段(1779~1783),主战场在南方,美军以弱胜强 英军新任统帅H.克林顿利用南方“效忠派”较多,且靠近英属西印度群岛等有利条件,将主力南调,企图首先控制南方诸州,然后与北方据点纽约遥相呼应,遏制北方。美军企图在法国陆、海军配合下,控制沿海战略要地,同时大力开展游击战,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以争取最后胜利。1778年底,英军攻占佐治亚州首府萨凡纳,开始在南方发动强大攻势。次年9月,美法联军围攻萨凡纳,伤亡惨重。1780年春,克林顿指挥英军1.4万人从陆海两面包围查尔斯顿,迫使南方美军司令B.林肯率5000余人投降,并缴获4艘军舰、300门火炮及其他装备。5月29日,英军在南卡罗来纳州韦克斯豪克里克再败美军。6月8日,克林顿率部分英军回纽约,留下C.康沃利斯率英军7000余人在“效忠派”配合下据守南方广大地区。8月16日,英军在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击败H.盖茨统率的南方美军主力。同年12月,大陆会议委派N.格林为南方美军司令。格林分兵两路(一路由D.摩根率领,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开展游击战。在弗吉尼亚,法国志愿人员、青年贵族拉斐特侯爵率军牵制叛将阿诺德指挥的英军。1781年1月17日,摩根在南卡罗来纳州考彭斯大胜英军。3月15日,英军在北卡罗来纳州吉尔福德与美军交战,伤亡惨重,被迫向沿海地区撤退。8月,康沃利斯集中南方英军主力于弗吉尼亚半岛上的约克敦。华盛顿统率美法联军1.6万余人(其中法军7000余人,由罗尚博伯爵指挥),在格拉斯伯爵率领的法国舰队配合下包围约克敦,迫使英军于10月19日投降。约克敦围攻战导致英内阁倒台并促使双方和谈。英国新政府于1782年11月30日与美国达成停战协议。1783年9月3日,双方签订《美英巴黎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战争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得到国内外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参加独立战争的国际志愿人员约7000人),广大军民英勇奋战,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作用。战争中,美国执行灵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国际矛盾取得法、西、荷等国的援助。美军战略战术灵活,采取正规战与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样式,摒弃传统的线式战斗队形,根据地形地物采用疏开队形作战,不拼消耗,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而着眼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独立战争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后来法国大革命和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均有重大影响。(霍万城)
http://ke.baidu.com/view/2398.htm

6、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前韦勾火灾查清原因了吗

?

7、北京蟹岛火灾首次证实柳絮所致,这些毛毛从何而来?

北京市政府在一份紧急通知中表示,5月1日在朝阳区孙河乡前苇沟村一停车场发生火灾,造成90台车辆不同程度过火,经初步调查,就是由于堆积的杨柳絮快速燃烧波及所致。

天啊!柳絮竟有这么大威力?今天小编就带您来了解下柳絮这个东东,防患于未然吧~~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会有漫天柳絮?

每一种生物,都有繁衍自己后代的本能,柳絮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走,落到合适的环境就会发芽,扎根繁殖。

春天,柳树长出嫩叶后,柳树的种子柳絮就会飘荡在空中,因为柳树必须通过风散播它的种子,种子一般较轻,所以会随风飘散,这是柳树的一种繁殖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从植物学上讲,每到春季,雄性柳树会传播又轻又小的花粉,表面光滑不具粘性,风一吹就四处飘散。这些花粉飘到雌花上就可以完成结合的使命了。

雌花在受精之后发育成果实,果实里面藏着胚囊发育成的种子,周围还包着一堆绒毛。随着果实及种子的不断发育成熟,果实开始裂开,那些白色絮状的绒毛便携带着种子又再次借助风力四处飘荡,寻找合适的地方扎根繁衍生息。

(图片来自网络)

柳絮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因素

因杨柳絮吸附力强,且质轻易燃,燃烧速度快,所以说它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因素。北京消防实验数据显示,10平米见方的杨柳絮,遇明火2秒钟瞬间燃烧殆尽。多数杨柳絮火灾最终导致大火,主要是杨柳絮瞬间燃烧时的热能,引燃其附着的可燃物所致。

(图片来自网络)

每年的四五月份,是杨柳絮飘飞的高峰期,此次蟹岛火灾消防人员在扑救过程中发现停车场周边种植大量杨树、柳树,地面有大面积杨絮、柳絮堆积。

绝对不能采取点燃的方式进行清理,盲目采取点燃方式清理杨柳絮,极易引发严重的火灾事故。应洒水湿化后立即清扫清理,且每天至少洒水湿化清理三遍以上,由于当前属于杨柳絮高发时段,洒水清理之后过几个小时,又会被重新覆盖,因此要反复开展洒水清理。

(图片来自网络)

在大街上如何防柳絮“骚扰”

1.对柳絮过敏的人,尽量不要去有柳树的地方,如果一定要去,也要戴上口罩,身上也尽可能穿得严实些。回家前,要把身上的柳絮残留物消除干净,不要带到居室内。

2.骑自行车和电动车的朋友,最好围上纱巾或戴上墨镜,以防柳絮飞入眼睛,影响你的正常行驶,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图片来自网络)

3.当柳絮落到口、鼻、眼等处时,不要用手用力的去揉搓,使用清水洗脸,或者用纸巾轻轻的擦拭。

4.尽可能在屋内晾干衣服(用干衣机更好),衣服、被单、床单等容易沾上柳絮。

编辑:姚迪

(本文由知识就是力量综合整理原创首发)

与孙河火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