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沙涌火灾

沙涌火灾

发布时间:2021-07-24 22:31:14

1、飞机最安全的座位在哪里?

每一次坐飞机,我都会装得淡定自如。但其实,我有“恐飞症”:只有感受到飞机平稳落到跑道,我那颗悬着的心才会落下来。
我不得不自我安慰,飞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据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统计,每120万个航班仅一个航班会出事。但意外还是会发生。最近,韩亚航空一架波音777客机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时失事,机上291名乘客中有182人受伤,3人遇难。
这次飞机事故发生后,身边的朋友又开始讨论一个话题:“飞机上最安全的座位在哪里?”作为“飞机座位选择焦虑症”患者,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答案。
一场模拟客机坠毁的实验,或许会让我解开谜团。2012年,美国探索频道花费100万英镑,进行了这场实验。除了乘客是气垫人,整个坠毁过程都是真实的。飞机内的摄像头记录下机舱内的一切,地面上的镜头全程录像,甚至飞行员的头盔上也有摄像头。
实验中,55岁的飞行员詹姆斯·斯洛克姆驾驶着一架波音727客机在墨西哥索诺兰沙漠上空飞行。就在飞机离地面还有2500英尺的时候,这位老飞行员迅速跳伞。紧接着,飞机在低空中快速下降,最终跌落在沙漠上,摔成了三块。
由于受到猛烈撞击,行李架散开,氧气面罩也落了下来。气垫人朝着前排座椅撞去,又迅速被弹回椅背。黄沙涌进机舱,一切变得模糊不清。
在这次碰撞实验中,专家预测有大概78%的乘客可能生存。不过,由于机鼻率先着地,坐在头等舱的乘客们很难生存,而坐在最后排的乘客生存机会最大。
这是否就是我想找的答案:坐在飞机后排最安全?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力学博士赖姜否认了我的推测。他指出,一般情况下,飞机与地面发生碰撞,首先接触地面的是机头。不过,机翼和机身的连接处也不太安全:“机头后面的部分,由于惯性以及本身的动能和动量,整个机身将会产生很大的弯矩。飞机与地面碰撞时,一般容易发生飞机从机身中部断裂”。同时,由于机身中段恰恰也放置着油箱,如果坠机时还有剩余燃油,爆炸也将在这里发生。比如,2011年伊春空难,就是机身中部发生断裂,飞机起火燃烧。
可是,这位力学博士还是无法告诉我,究竟何处才是飞机的最安全位置。他反复强调:“这只是纯理论的定性分析。要知道,飞机跟地面发生碰撞时会产生各种姿态,无法预测。”
现实总会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向人们呈现残酷的一面。韩亚航空事故中,飞机尾翼撞到机场防波堤,机尾着地,冲出了跑道。而坐在飞机尾部的乘客,受到的冲击比较大。这与探索频道模拟坠机实验的结论,恰好相反。
2008年,格林威治大学消防安全工程中心主任加利亚教授,研究了超过100起坠机事件,并访问数十位空难生还者。他发现,在飞机起火燃烧时,距离紧急出口两排至五排座位之内的乘客,生还几率高于平均几率。不过,加利亚的研究重点不在于飞机座位安全,而是飞机火灾逃生。他指出距离逃生门越近,越容易在飞机发生火灾时逃出去。
至今看来,“飞机座位安全决定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坊间传闻。这未免也让我沮丧,难道一旦飞上天,就只能把性命交给上帝吗?
事实上,有不少安全专家提醒人们,防患于未然。在等待起飞时,与其无聊地翻看杂志,不如仔细阅读安全须知,弄清楚救生衣放在哪里,找到离自己位置最近的安全出口。一旦遇到空难,在最后的黄金90秒里,要抓住机会,奋力逃生。据报道,在这次韩亚航空事故发生后,有乘客拿着随身行李和iPad,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人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还提着两瓶盒装免税酒。
回到那个模拟坠机实验,它有一个重要结论:当客机机鼻着地坠毁时,头部支撑着前排座位的乘客生存几率较大。至于没有系安全带的乘客,几乎是毫无悬念地当场陨命。

2、急急急!!!移动通信终端方面的

由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天线设置大多安装在建筑物的房顶上,还有一部分安装在铁塔上,相对周围环境而言,形成十分突出的目标,从而导致雷击概率增多。通信设备损坏,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怎样才能有效地预防雷害,确保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呢?几年来的维护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根据每个基站的实际情况设计移动通信基站的防雷接地系统,实施基站针对性防雷。

1 认清移动基站雷害的主要原因

移动基站防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过去我们按照防雷理论,尽量提高基站防雷系统的泄流能力,选用了80KA甚至100ka的大型防雷器,但是防雷效果却不尽人意,经常出现基站防雷器没有明显动作,基站设备却已经发生损坏。是防雷器不好吗?不,防雷器都是检测合格的入网产品。原来是我们没有按照基站的实际情况设计防雷系统。我们调查统计了全省近两年来的雷击事故,得出一条重要数据;基站内设备被直击雷和雷电感应破坏的概率为零。这是因为基站设备包括基站室外电力变压器的位置普遍较低,完全处于建筑防雷设施或铁塔以及架空线路避雷系统和建筑防雷等外围的避雷系统泄放,所以基站设备很难遭到直击雷损害。另外我们基站内的设备外壳、天馈线、走线架等金融物全部安装了保护接地,再加上与室外的雷击点和避雷器接地引线有足够的距离,所以雷电感应也很难发挥作用。几年来雷击事故的主要现象为:基站B级防雷器保护空开动作,部分单相交流设备和直流设备损坏。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是造成基站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所以基站防雷系统应以防止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为主要目标。

2 防止地电压反击是基站防雷接地的主要课题

当雷电流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由于接地电阻的存在必然引起基站工作地的电位升高,基站直流负荷如BTS电源、开关电源的监控单元、基站的动力环境监控器等设备相对远端地一般都存在寄生电容,这些设备一端接工作接地,无流的远端地与基站的工作接地间存在电位差,因而产生差模脉冲电压。当超过设备绝缘耐压的容许限度时必然造成设备的损坏。基站的单相交流负荷如基站空调、照明等设备的零线接在变压器的交流地上,当雷电流沿基站附近的避雷器对地泄放时,变压器的交流地和交流重复接地电位也会升高,因此基站的单相交流设备也同样存在地电压反击的问题。

我们把基站设备与接地有关的电路简单等效为线路电阻、线路寄生电感(可忽略不计)、线路负载(如传感器、BTS、空调、灯具等)、终端对远端地寄生电容组成的串联回路。假设基站的冲击接地电r为2欧姆,防雷器对地的泄放电流为2kA,这时基站的接地排的瞬间电压为U=1*r=4kV,可见负载两端的瞬间浪涌电压可达4kV,如不采取措施,必然造成设备损坏。

3 因地制宜消减反击电压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地电压反击造成的损失呢?我们一般很自然会想到使用交流过压保护器和直流浪涌抑制器,即在交流变压器的低压侧、基站交流配电箱的地零间加装交流过压保护器;在直流负载的电源输入端加装浪涌抑制器。所有交流过压保护器和直流浪涌抑制器必须靠近被保护的设备安装,避免被保护设备由于接地或电源引线过长引起脉冲反射。除此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将基站的工作接地与室外避雷器接地在基站地网上的引接点分开焊接,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基站工作接地母排的电压浪涌幅值。众所周知,雷电电流沿地网泄放时,在避雷器引下线与地网连接点附近土壤内形成一个强电位场,距离越近电压越高。将基站工作接地与室外避雷器接地分开,可以大大降低基站的反击电压。所以YD5068-98《移动通信基站防雷与设计规范》明确指出:基站工作地与防雷地在基站联合接地网上的引接点距离不应小于5m,条件允许时宜间距10-15m。实际上除电力线路外,基站的铁塔遭雷击次数最多,与铁塔共用接地网的基站经常受到地电压反击的损害,如果铁塔地网边缘距离基站大于5m,应在基站附近另建环形工作接地网;条件差的基站可以沿铁塔地网与基站工作接地引接线,补设接地桩;只能利用铁塔地网的基站也应把铁塔避雷接地的引接点与工作接地的引接点分别在对角塔基上安装。对于山项基站尤其应注意将基站的工作接地与铁塔避雷接地及站基室外接地分开,因为山顶基站的接地电阻较大,接地引线较长,雷电流泄放相对缓慢,所以地电压反击比较严重。

降低基站接地电阻也有利于电压反击事故。接地电阻较大的山上基站,可利用塔基钢筋、蓄水池、无爆炸和电击危险的金属管路等自然接地体,埋设地桩有困难的山上基站也可从塔基沿山体的自然沟壑,最好选择阴暗潮湿的地方,制作横向辐射接地网,辐射接地网长度应小于30m,塔基四周辐射的横向接地网越多也有利于雷电散流。

4 适当地选用电源线路保护空开防止雷电波侵入

避雷器的响应特性有远近软硬之分:气体放电管和火花间隙防雷器是基于斩弧技术的角形火花隙和同轴放电火花隙,当线中电压超过防雷器的击穿电压后,防雷器的绝缘电阻立刻急剧下降,放电能力较强,残压相对较高,恢复电压低于原来的击穿电压,属于硬响应特性:属于软响应特性的压敏电阻和浪涌抑制二极管,其特点是响应时间短,放电电流小,残压低,而且恢复电压基本不变。硬响应特性的防雷器工频后续电流和防雷器绝缘劣化可能造成线路短路,所以防雷器前面应该配置过流保护空气开关或熔丝。其额定电流应小于防雷器的最大短路允许强度。如果主电路保护空开关大于防雷器的最大保险丝强度,应设避雷器分路保护空开。

众所周知,雷电波的脉冲宽度为纳秒级,所以一般防雷器均以响应时间达到纳秒为标准。有人就把基站的防雷系统按照纳秒纺防雷时间进行设计,比如在C级防雷器上加装了很小的保护空开如:20A或32A,认为这样既防雷又安全。实际上在所有基站设备发生过压损坏的雷击事故中,防雷器保护空开动作占100%、防雷器正常占90%以上,显而易见,由于防雷器保护空开的断路作用,防雷器并没有完全起到泄放雷电、限制电压的作用,防雷器并没有完全起到泄放雷电、限制电压的作用。这种事例却从反面证实了应该选用较小的设备的保护空开,并且把防雷器紧靠被保护设备安装,使被保护设备与防雷器具有相同的安全级别。

纳秒级的雷电波在对地泄放中产生的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作用时间可能被延长至毫秒甚至更长。我们把受地电压反击和雷电波侵入影响的基站设备简单等效为寄生电感、回路电阻、对地电容组成的串联的电路。由于电感、电容的储能作用,即使不发生震荡,高压脉冲在衰减过程中其存在时间也会被大大延滞,另外雷击经常造成电网操作过电压的持续时间更长,所以我们在选用防雷器和设备的保护空开时,应根据防雷器的最大允许熔丝电流和线路的进线容许短路电流以及设备的负荷电流综合考虑。

5 实现分级防雷

防雷器的残压是保护基站设备的最重要参数,一般来讲,泄流能力强的防雷器,响应时间长,残压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防雷器能满足所有混合雷电冲击波、残压以及响应时间指标要求,所以应根据表1中基站电源设备的绝缘等级划分防雷层次,实现多级防护,对雷电能量逐级减弱,使各级防雷器残压相互配合,最终使过电压值限制在设备绝缘强度之内。另外多级防护对于某一级防雷器失效、防雷器的残压不配合设备绝缘强度等也是必须的。我们认为应该结合YD5078-98《通信工程电源系统防雷技术规定》和基站的实际情况,从交流电力网高压线路开始,根据基站主要电源配套设备的耐雷电冲击指标和防雷器残压要求,采取分级协调的防护措施,进行基站的防雷系统设备。避雷器的直流1mAA参考电压是我们选择避雷器的绝缘要求,选用时应考虑电网的电压波动上限值和操作过电压远小于直流1mA参考电压。

实现各级防雷器的能量分配与电压配合的要点在于利用两级防雷器之间线缆本身的感抗。电缆本身的感抗有一定的阻碍电流及分压作用,使雷电流更多地被分配到前级泄放。当保护地线与其它线缆紧贴敷设或处于同一条电缆之内时,要求两级防雷器之间线缆长度在15m左右,当防雷器接地线与被保护电缆有一定距离(>1m),这时要求线缆长度大于5m即可。在一些不适合采用线缆本身作退耦措施的,如两级防雷器靠近或线缆长度较短时,可利用专门的退耦器件,这时无距离要求。

因你是匿名提问,所以无法联系你,还有一份方案,要的话来邮件索取libraboy82@sina.com

3、清朝历史上的八级大地震,快来看看有没有你们省份

在清朝期间,我国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其中8级以上地震就有八次。
一、顺治十一年(1654年7月21日)的陕西秦州地震(方位:34.3°N,105.7°E。震级:8。震中烈度:Ⅺ。)
清初的秦州属于陕西,在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城垣、宫舍崩塌殆尽,倒塌房屋3672间,震塌窑寨不可胜记;木门里山崩,土陷数百尺,压埋村落近十里,被土覆盖者千家;罗家堡七十峪两山合成一处,壅河成潭;吕家坡苑珠寺倒塌;伏羌山山崩地裂,压塌庐舍。省内礼县、西和、秦安、宁远、通渭、静宁、成县、阶州、安定、环县、文县、临洮府、兰州宝鸡、宁羌等四十余府州县遭到破坏,波及山西、四川、河南甚至直隶九十多个府州县,共计压死三万一千余人,余震持续了一年多。
二、康熙七年(1668年7月25日)的山东郯城地震(方位:35.0°N,118.6°E。震级:8.5。震中烈度:Ⅻ。)
震中位于山东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处,极震区北至莒州(今莒县)、南至新沂,其中郯城、临沭两县部分地区烈度达最高的XII度。震时声若轰雷,大地翻覆,地侧树偃,城廓、公廨、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山崩为堑,地漩为渊,沙涌井湮。遭受地震破坏的地区约19万平方公里,其中破坏惨重的有郯城、临沂和莒州等地。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共压毙5万多人,波及江苏、安徽、河南、直隶、浙江、江西、盛京、山西、陕西、湖广、福建十余省410多个府州县及朝鲜平安道、平壤、铁山等,有感半径达800多公里、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包括州志、县志、方志、诗文、碑刻等500多种史料记载了这次地震。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卷二〈地震〉一文中对这次地震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如“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等。这次地震的强余震也非常厉害,并且持续了长达六年的时间。
三、康熙十八年(1679年9月2日)的直隶三河―平谷地震(方位:40.0°N,117.0°E。震级:8。震中烈度:Ⅺ。)
这是北京附近发生的最大地震。震中位于今河北省大厂县的夏垫镇。据史料记载,地震时人不能站立,飞沙扬石,黑气障空,不见天日。受灾地区以三河、平谷为重,香河、武清、宝坻次之,蓟州、固安又次之。从通州到三河,所在城墙全部倒塌,尸体堆成山丘,幸存者寥寥无几。三河县受灾惨重,震后城墙和房屋存者无多,死亡2677人。平谷县房屋、塔庙荡然一空;地裂丈余,田禾皆毁;东山出现山崩,海子庄南山形成锯齿山;县城西北大辛寨村水井变形;整个县境除被房屋压毙及因地裂陷毙者外,生者仅十之三四。蓟县、宝抵、武清、固安等县破坏也极为严重,地裂深沟,黑水迸出,房屋倒塌无数,压死人畜甚多。
这次地震震中距京师仅40公里,故北京损失也相当严重,倒塌房屋12793间、损坏18028间,死亡485人。北海白塔遭破坏,翰林院房屋即巍然存者亦瓦木破裂,不可收拾。皇宫(今故宫)堪称坚实、做工精细,在这次地震中也有31处宫殿毁坏,其中康熙帝居住的乾清宫房墙倒塌,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及嫔妃居住的宫殿等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连皇帝也一度住进了地震棚。
此次地震致使四十多个府州县遭受破坏,波及九省的165个州县方志都有记载。主震发生之后一个月内,发生了多起强余震,余震延续了九个多月。
四、清乾隆三年(1739年1月3日)的宁夏府地震(方位:38.8°N,106.5°E。震级:8。震中烈度:>Ⅹ。)
震中位于宁夏府城(今银川市)至平罗县之间,府城和平罗、新渠、宝丰三县及洪广营、平羌堡城垣、庙宇、衙署、仓廒、兵民房屋倒塌无存,压死包括宁夏知府在内的官民男女五万余人。府城城垣四面倒塌,仅存基址,瞬息之间房屋倒塌,男妇人口奔跑不及,被压大半,因冬天取暖而酿成延续五天的火灾,损失惨重。此次地震之极震区北达距银川160余里的宝丰县,西至距银川40余里的平羌堡,向东、南亦延至近30里,甘肃、陕西、山西等省十余个府州遭受破坏,波及陕西、甘肃、山西、直隶、河南等省。当时,川陕总督查郎阿向中央汇报:“查平罗、新渠、宝丰三县,洪广一营、平羌一堡,阖城房屋亦倒塌无存;而平罗、新渠、宝丰等处平地裂缝,涌出黑水更甚,或深三五尺、七八尺不等。民人被压而死者已多,其被溺、被冻而死者亦复不少……”。此次地震余震频繁,一直持续到乾隆五年十二月初五,这给抗震救灾增加了难度。
五、嘉庆十七年(1812年3月8日)的新疆尼勒哈地震(方位:43.8°N,83.4°E。震级:8。震中烈度:Ⅺ。)
地震发生在伊犁城东南不远处的尼勒哈之东,今尼勒克县之东。文献上记载为伊犁地震,厄鲁特游牧衮佐特哈、胡吉尔泰、齐木库尔图等处山裂四处,长二十里至六十里不等、宽五六里不等,深高十余丈至二十丈不等。因地处西域,人口较稀,压毙蒙古人四十七名、遣犯十一名以及牲畜五千余头,危害不算太大。
六、道光十三年(1833年8月26日)的西藏聂拉木地震(方位:28.3°N,85.5°E。震级:8。震中烈度:≥Ⅹ。)
震中位于中国与廓尔喀(今尼泊尔)国境线北侧的西藏聂拉木,当时连续发生地震,致使税卡官邸、百姓住房等遭到破坏,坍塌圮倾无遗。次年五月十一日的余震,山石崩塌,压死五名采石民工。因人烟稀少,损失不大。
七、光绪五年(1879年7月1日)的甘肃文县地震(方位:33.0°N,104.7°E。震级:8。震中烈度:Ⅺ。)
震中附近的文县、阶州、西固堡等受灾较重,山崩河阻,地裂水涌,所有城堡、庙宇、民房率多倾圯,压死两万余人,伤毙牲畜无算。文县山崩水壅,县城内外倒塌民房2880余间。阶州“南山崩塌,冲压西南城垣数十丈、居民二百余家;城中突起土阜,周二里许;各处山飞石走,地裂水出,杀九千八百八十一人,弥月不息”。本省西和、礼县、秦州及四川平武、陕西宁羌等四十一州县遭受破坏,波及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湖北、贵州、新疆八省一百多府州县,纵横两千余公里。嗣后,余震不断,每日或两三次,或每月一二次,或连日有声如雷,至光绪十一年八月乃止。
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8月22日)的新疆阿图什地震(方位:39.9°N,76.2°E。震级:8。震中烈度:>Ⅹ。)
震中位于今新疆阿图什市北。民屋塌倒,城镇毁伤,灾区甚广,人民之被压死者约千余名,附近亚士颠村压毙四百人,吕宜林死二十人。阿图什山错动二十米。喀什噶尔城镇毁伤,清真寺局部塌落,香妃墓等古迹遭破坏。英吉沙尔厅、巴楚、阿哈奇等地裂,山区巨石陨落。塔什库尔干、拜城等牲畜圈倒塌。喀什、莎车西四城连震二年方止。

与沙涌火灾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