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概况
我国山地面积广大,自然地理、地质条件复杂,加之数千年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泥石流最发育的国家之一。
我国泥石流的发育地区大致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一线,即地势的第三级台阶边缘为界,以西的广大地区为高发区。该区地貌以中高山地、高原为主,沟谷发育,泥石流沟成群出现,由于坡陡险峻,坡面型泥石流也十分常见。其东部地区主要为低山丘陵和广袤的平原区,除辽南山地泥石流较发育外,大部分地区泥石流分布零星(图4-4)。
图4-4 害国泥石流灾中发育分区图(据李瑞敏等,2007)
根据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的差异,我国泥石流发育区可进一步划分为六个区。
(一)东北、华北平原丘陵山地区
本区总体地势低平,大部分为平原,仅在北部和西部有山地分布,如太行山、北京西山、燕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千山等。这些山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暴发时间往往集中在7~8月的汛期,形成的泥石流大部分以河床堆积物为主,粗粒含量大,黏土物质较少。暴发时往往先是稀性泥石流,后转为水石流。
(二)华南丘陵山地区
华南丘陵山地区的基岩以岩浆岩、变质岩为主,由于地势差较小,广大丘陵地区很少发生泥石流,仅在低山和部分中山山麓地带分布有泥石流沟。该区因为人为活动频繁,开挖矿山、陡坡垦殖、修建公路等破坏地表植被,加剧水土流失,也常常引发泥石流的暴发。
(三)秦巴-西南山地高原区
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大巴山、龙门山、邛崃山、武当山和荆山,是我国泥石流主要的高发区。该区地形相对高差可达1000m,坡陡山高,沟谷比降大,一般可达120‰~350‰,有利于松散物质的快速集中和快速移动。在降雨季节,尤其是暴雨频繁的天气条件下,极易形成泥石流,由于黏性土含量较少,所形成的泥石流多为水石流。
(四)黄土高原-山西盆地区
该区位于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恒山、长城以南,乌鞘岭以东,包括山西省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是我国黄土的主要分布区。由于植被覆盖率很低,以及黄土的抗蚀能力差,所以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呈现出千沟万壑的黄土梁峁景观。该区黄土类松散堆积物十分丰富,但缺乏粗颗粒的岩石碎屑,一旦遭到短时的强降雨,即可诱发泥石流,且大多为黏性泥石流。
(五)西北山地盆地高原区
该区包括新疆大部、甘肃西北部、宁夏北部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属干旱气候区。由于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泥石流活动较微弱,只在新疆天山山地降水量稍多的地方,泥石流较活跃。
(六)青藏高原-川滇山地区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群山连绵,冰川广布。受西风流分支的影响,北部地区降水稀少,泥石流不发育,而南部地区降水较多,气温较高,泥石流较发育,其中在高海拔地区如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现代冰川分布区,多有冰川型泥石流形成。
川滇山地包括四川西部、云南西部,由一系列深山峡谷组成。地层多为古生界至中生界的砂岩、板岩、千枚岩、灰岩,由于长期风化,碎屑物中黏土成分较高。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水系发育速度快,地形高差增大,剥蚀能力十分强大,加之西南季风带来大量降水,致使本区成为我国降雨型泥石流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2、新疆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新疆容易发生地自然灾害有很多
沙尘暴,雪灾,洪水 冰雹,干旱,大风。等等
只是有时候多有时候少。
3、“7·”新疆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国道线泥石流
1 引言
2013年7月27日18时30分,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阿克陶县境内布伦口乡国道314线1616km处(东经75°06′51″,北纬38°45′03″)因融雪性洪水引发小型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堆积体近2000m3,覆盖路面25m,致使国道314线道路阻断,190多辆车、500多人被困。
由于灾害发生前已进行了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相关部门做了相应的应急部署,因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应急救援行动迅速,避免了至少10人伤亡和多辆车辆可能受损的重大地质灾害发生。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泥石流灾害所在地位于阿克陶县南部山区,河流切割强烈,冲沟发育,基岩风化剥蚀严重,松散堆积物丰富,植被只发育在河谷两岸,山体表面植被稀少,山体坡度一般在35°以上,沟谷纵坡降在15°以上。山体基岩出露,沟谷中覆盖有卵砾石、中细砂、粉细砂等。该地段地貌类型为典型的高山河谷地貌(图1)。
(2)地层岩性。阿克陶县地层新生界最为发育,古生界次之,前古生界偶有出露。泥石流发生区主要发育有志留—泥盆系(S—D)、泥盆系(D)和石炭系(C)等,岩性复杂,主要由砂岩、片岩、千枚岩、云母片岩、大理岩灰岩、砂岩、泥岩、砾岩、页岩、泥岩等组成。
(3)气象水文。灾害发生地位于东帕米尔高原,属高山寒冷型气候,无明显的四季之分,仅有暖寒两季之别,海拔多在3000m以上,寒冷多雪,气温常年在0℃以下。山区积雪面积790km2,冰川面积600km2。常年积雪,冰川融化形成众多河流、湖泊,并有众多泉水溢出,因此地表水较为丰富。泥石流灾害所在盖孜河水系是阿克陶县第一大水系,发源于公格尔—慕士塔格冰川西南坡,萨雷阔勒岭北坡,支流多,流量大,流程长,流域面积9560km2,年径流量达9.85亿m3。
图1 阿克陶县G314 泥石流灾害地形地貌略图
2.2 地质灾害特征
阿克陶县国道314线沿线是由融雪及洪水引起的多发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地带。此次泥石流灾害由于受高温影响,形成融雪性洪水并引发泥石流,堆积体方量近2000m3,致使国道314线道路阻断。
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地位于盖孜河北岸,泥石流沟沟口海拔3159m,主沟长约5.3km,沟向354°汇水面积约6.2km2,最终流入盖孜河。该泥石流沟由两条冲沟组成(图2),大致分为二段,高程3250m的沟口至高程5300m段,长约4km2,以“V”形谷为特征,切割深度大。沟道呈下宽中窄上宽特征,沟底宽度最小10m,最大100m以上,为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沟谷两岸地形均较陡,左岸坡角55°左右,基岩大面积出露;中间隔山两侧山坡坡度均较为平缓,坡度约45°,植被发育较少;左岸坡角50°左右,两冲沟上游基岩裸露,积雪覆盖。高程3200米以下至盖孜河总体相对较平缓,沿途堆积了大量早期洪积或泥石流堆积角砾、碎石、块石等。在泥石流扇形区顺着两条河谷主河道两侧至公路修筑有的拦石坝,拦石坝长约240m。
2.3 成因分析
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沟谷山高沟深,地形陡峻,自然坡度大于45°,沟床纵坡降大,坡体基岩出露,植被不发育,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国道G314所在的冲积扇较为平缓,利于泥石流冲积物的堆积。沟谷山体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山体基岩主要为板岩、千枚岩,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为破碎,岩层结构松散、风化破碎严重,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来源。
图2 阿克陶县国道314 线1616 公里泥石流灾害特征
高温融雪为此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水动力条件。受伊朗副热带高压的稳定控制,7月26日起该地区出现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阿克陶县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最高气温达39°~41°,受此高温天气影响,零度层高度上升到5900m左右,而该地区雪线高度为4300m,由于持续高温,致使该地区高山积雪快速融化。
综上所述,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气象水文等不利因素的共同综合作用下,孕育了此次泥石流灾害的形成。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3.1 日常巡查监测
国道314线山区段是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段,在2002年阿克陶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中,此路段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段(图3),沿途地质灾害点主要由公路部门和边防检查站及国土部门进行巡查监测,沿途立有地质灾害警示标志(图1)。
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巡查检查监测由多层次、多部门共同开展。每年3~4月由新疆国土资源厅及新疆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开展汛期巡查检查工作,及时检查汛前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克州国土局和县国土局根据检查情况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的巡查。县国土局对周边农牧民发放防灾明白卡,边防检查站对过往车辆人员进行宣传教育,提醒进入山区的注意事项,路政、国土、边检等部门沿路设置醒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车辆和人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防灾责任,灾害监测点所在的国土所、边防站安排了监测责任人,保持信息畅通,做好值班、动态监测记录等,确保过往车辆及人员和当地农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应急预警机制
7月26日上午,克州气象局预测到“7月27日至8月4日,克州将会出现今夏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阿图什市、阿克陶县最高气温将达39~41℃,阿克陶县最高气温将突破历史极值,受此高温天气影响,克州零度层高度将上升到5900m左右”。
7月26日下午16:30时,阿克陶县气象局、国土资源局、民政局、交警大队、交通局、水利局(防洪办)、水管站、畜牧兽医局、布伦口乡等部门专家共同召开了气象灾害防御多部门联合会商会议,发布了《今夏最强高温天气来袭 谨防融雪型洪水》预警预报信息,明确要重点关注国道314线盖孜至布伦口路段融雪性洪水和泥石流的防范工作。
7月26日下午会议结束后,阿克陶县国土资源局立即通过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通知各乡镇(场)政府负责人、各矿山企业负责人及国土资源所干部,要求各乡镇(场)及各矿山企业要做好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各项准备工作;加强群测群防监测巡查工作,有异常情况随时上报。特别是布伦口乡政府、奥依塔克交警中队、盖孜边防检查站接到通知后,立即加强监测,提醒农牧民及过往车辆等威胁对象注意加强对洪水和泥石流的防范。
7月27日19时17分,武警新疆克州边防支队盖孜边境检查站接到群众求助称,中巴友谊公路1614~1616km路段发生大规模泥石流。此后当地乡政府、边防公安、路政部门以及交警部门及时处置,疏导交通。所幸此次泥石流发生正值晚间,车流量不大,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7月28日凌晨2时,阻塞路段已恢复通行。
图3 泥石流发生地段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重点防治地段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灾害发生前,阿克陶县国土资源局及时通知各乡镇(场)政府负责人、各矿山企业负责人及国土资源所干部,做好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各项准备工作;加强群测群防巡查监测工作,提醒受威胁对象注意洪水和泥石流的防范工作。灾害发生后,奥依塔克交警中队交通警察和国土资源干部及布伦口乡政府干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安扶被困群众、调动车辆、清理泥沙、疏通道路,疏导被困车辆,使得被困车辆及被困人员及时安全通过灾害点。
5 经验与启示
从此次克州阿克陶县境内布伦口乡国道314线1616km处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成功避让案例来看,及时的预报和布置落实防灾工作是关键。
(1)特殊天气重视预警预报工作。此次成功避险的关键是国土和气象部门长期定期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克州、阿克陶县气象、国土等部门提前根据天气条件预判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召开了专题会商会,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2)防灾避险重在落实。会商会议后,各单位工作组织到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认真落实防灾措施。阿克陶县国土资源局及时通知各单位,各基层国土所、边防检查站等部门积极配合,交警、路政等部门及时处置疏导交通等有效措施,最终保证了此次避险成功,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过往车辆和人员的生命财产损失。这次泥石流灾害的成功避让,不仅提高了当地相关部门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也增强了过往车辆人员和农牧民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变能力、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措施得力,处理恰当,早预报,早预防,成功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是完全可能的。
4、新疆容易发生泥石流吗?
不容易发生,因为降雨不多。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5、地质考察遭遇泥石流科考人员怎么样了?
今天上午,百川报观察从西南石油大学官方微博获悉,7月30日在新疆野外地质考察期间,遭遇泥石流地质灾害不幸遇难的4名师生遗体已全部找到,目度前西南石油大学的工作组已经抵达新疆事发现场。
此前报道:
新疆野外地质考察知遭遇泥石流,西南石油大学师生4人遇难
7月30日晚7点左右,该校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李某某带领黄某某、王某、刘某某、胡某等4名硕士研究生,在道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开展野版外地质考察时,突遇泥石流灾害,造成包括老师在内的4名师生不幸遇难。胡某受伤,没有生命危险。
对此突发事权件,学校深感悲痛。目前,学校已经派出工作组前往当地进行处理善后工作。
6、 西区段地质灾害
西区段地形上处于青藏高原北侧第二阶梯西段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和北山剥蚀低山丘陵区、河西走廊,海拔标高1000~2000m,地形高差对比不大。由于地处内陆腹地,南侧又有高山阻隔,湿热的大气环流难以侵入,天气干旱,而且风力大,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生态环境脆弱甚至恶劣,水系不发育,且全为内陆河系,河流短促。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正好处于挽近时期以来强烈挤压隆起的青藏地块北侧边沿,积聚有强大的构造应力,为潜在压扭性构造应力状态,除塔里木盆地外,地壳稳定性较差,多强震。这里人烟稀少,有些地段甚至为无人区,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破坏不强烈,主要是过牧、滥垦和不适当的水利活动。
受上述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本区段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是泥石流和洪水冲蚀、风蚀沙埋、盐渍土的腐蚀和盐胀灾害,以下将分别论述。
一、泥石流和洪水冲蚀
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内酒泉市的北大、丰乐、马营三河,临泽县的黑河,山丹县城西,武威市的石羊河流域诸河。上述各地段地处祁连山北麓,又是区域的暴雨中心,是泥石流易发区。即使不暴发泥石流,河沟洪水挟带泥沙,对岸边冲刷破坏也不容忽视。
泥石流形成受制于地质、地形和水文气象等因素。泥石流性质、规模与固体物质的类型和数量有关。该地区系构造活动区,岩体较破碎,加之物理风化强烈,原有的洪冲积物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必要的固体物质来源。由于细粒成分较少,一般只形成稀性泥石流。泥石流沟多发源于祁连山区,各河沟流域内山坡陡峻,沟床比降大,有利于降水和泥沙石块的搬运。此外,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一般在10~100km2之间,具有良好的汇水条件。水文气象条件是暴发泥石流的动力。区内虽年降水量不足200mm,但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6、7、8月(90%以上),而且泥石流沟上游祁连山区的年降水量达500mm以上,较走廊区大得多,更进一步强化了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例如古浪县大景,1977年8月1日2.5小时内降水量达154.5mm,雨强61.8mm/h,暴发的稀性泥石流导致严重危害。
走廊地区的武威南部山前地带是泥石流高发区,到下游评估区后虽洪水搬运能力已经减弱,但滩地洪水汇集后,也能形成稀性泥石流,对管线地段的冲蚀危害仍有很大可能。根据航片解译,西营河山前地带和长岭山北麓有洪积裙和大型洪积扇展布,输气管线正好通过该地段。据记载,该地区有多起严重的泥石流灾害事件。例如,古浪县大景、裴家营和土门一带分别于1954、1966、1977年暴发泥石流,周期为11年左右,最大流量6300m3/s,灾害严重。西营河自1960年至1989年期间,曾暴发了6次泥石流或山洪,每次都酿成人畜伤亡,堤坝、公路、桥涵被毁的严重灾害。发生周期为4~5年。
西部的黑河和疏勒河流域各河沟、常年性河流由于漫滩较宽阔,植被较发育,不会发生泥石流;而更多的季节性冲沟则无漫滩和植被,有时在暴雨洪水冲蚀下,可触发泥石流。此外,在管道工程经过区内滩地洪水分布较广。当遇强降雨和局部有利于形成洪水的地形条件时,也可触发泥石流。
此外,本区段最东段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南缘,孟湾子至小湾段的长流水沟系,也有数条规模较小的泥石流沟。
新疆段内泥石流危害较小,仅在库米什洼地西南的低山沟谷(桩号 AE001)附近有两处,规模较小。
二、风蚀沙埋
本区段气候干旱,风力强劲,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较严重,管道工程经过区地处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三大沙漠边缘,在该区内有较多沙丘、沙垄分布,所以风蚀沙埋是本区段突出的地质灾害。
在新疆段,风蚀沙埋灾害主要分布于轮南首站—30团、博斯腾湖南岸、库米什洼地中心、库姆塔格沙垄附近。其在管线地段分布的总长度238.1km。风蚀灾害主要表现在库姆塔格沙垄西侧的风蚀洼地内,最大风蚀深度达30m。博斯腾湖南岸和库姆塔格的沙山、沙丘活动性极大,它们有的被管线横穿,有的即在管线附近,对于管线的埋置和站场危害较大。根据《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对该种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危险性大的地段合计长108.3km,中等的合计长52.5km,小的合计77.3km。输气管线新疆段受风蚀沙埋危害的长度占该段总长度的25.4%,而其中危险性大的占11.5%。
在河西走廊段,盛刮西风和西北风,风力大于8级日数一般40天以上,最多75天以上,吹扬搬运能力强,输气管线北侧有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所以也存在风蚀沙埋的危险性。沙丘主要分布在武威市以东至宁夏中卫县下河沿地段内,管线长度约43.3km。该地段处于腾格里沙漠南缘,与干武、包兰铁路大致平行。甘肃境内管线断续横穿沙漠地带长约26km,其中古浪县古山墩煤矿—吴家湾间为链状半固定沙丘,个别为移动沙丘。沙丘顺风向由北向南移动。由于其北侧干武铁路沿线进行了治沙,风蚀沙埋危险性减小。宁夏境内的沙丘有两段分布于输气管道沿线,共长17.3km,为密集的流动沙丘,丘高6~15m,最高移动速率4m/a,其危险性中等。西部地段局部有小型沙丘分布,更多的是戈壁滩地,所以危险性均不大。
三、盐渍土腐蚀和盐胀
在本区段盐渍土分布于新疆和河西走廊两段。它是干旱气候环境中由于地下水埋深浅,运移滞缓,强烈蒸发,而造成土壤中盐分聚集地表所致。盐渍土和高矿化盐水对金属管材具腐蚀性;当可溶盐结晶时产生的体胀又对管材和场站地基产生附加压力,均会对管线工程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盐渍土的形成及其所含盐分的成分和数量与当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下水的埋深和矿化度、土层性质和人类活动等有关。由于本区段地处内陆腹地,盐渍土主要是山间盆地、洼地浅层潜水蒸发残留盐分形成。其分布厚度不大,一般近地表3~4m深度范围内,愈近地表土层含盐量愈大,土层细粒成分愈多。
在新疆段内,盐渍土均为内陆山间盆地型和丘间洼地型,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于轮南首站—30团细土平原边缘、博斯腾湖南岸及东部细土带、库米什洼地、库米什以东红柳河两岸、秋格明塔什北洼地等地段,多数在无人区内。一般情况是:盐渍土在垂向分布上具有表聚性和结壳性特点,盐分大量集中于表层1m范围内,往深处则土层含盐量明显减小。属氯盐渍土和硫酸盐渍土类型,其中60%为氯盐渍土,40%为硫酸盐渍土。前者管线长度约300km,后者约长200km。地表含盐量在1.38%~85%之间,地表以下2~3m处含盐量为0.33%~5.74%。
河西走廊段盐渍土在评估区内主要分布在疏勒河八道沟—七道沟、临泽—黑河—乌江—张掖城北一线以及古浪白墩子等地。土壤属细粒土及粉砂土,为硫酸—氯化物型盐渍土。含盐量在疏勒河段最大达23.2%;在白墩子段1~2m深度范围内为0.94%~1.72%,3~4m深度为0.49%~1.98%。
四、其他地质灾害
(一)崩塌
分布于新疆段的库尔勒—塔什店低山区、库米什洼地西南侧低山沟谷及东北侧低山区。由于岩性为坚硬的深变质岩,组成陡坡甚至是峭壁,陡倾构造节理发育,物理风化强烈。一旦降雨或雪水融化渗入到裂隙中,将会触发崩塌灾害。其规模较小,多小于1000m3。
(二)采空塌陷
在河西走廊段分布有两处,一处是山丹县城西南的山丹煤矿,另一处是古浪县的古山墩煤矿。山丹煤矿是一座国有煤矿,在评估区内为其二矿区,开采层位深150~300m,从20世纪50年代开采至90年代,矿体基本已采完。目前,未发现地面塌陷灾害现象。古山墩煤矿系一小矿山,位于输气管线南西约1km,井巷走向与管线大致平行,故不会对管线安全构成威胁。
7、西南石油大学师生遇难被质疑缺经验吗?
2018年7月30日19时许,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4人在新疆阿克苏温宿县进行野外考察遭遇突发泥石流不幸遇难,引起了全国网友的关注,目前4名遇难师生遗体已全部找到。
遇难老师的学生王磊(化名)表示,“李老师在课堂上关注于激发同学们对于地质知识的兴趣,是一位敬业育人、授业解惑的好老师”。
李老师来自云南省昭通县,2001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04年考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毕业后便回到母校西南石油大学,以复杂构造变形、盐构造及活动构造为主要研究方向,从事与构造地质学有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10年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际刊物和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李老师不仅专业知识渊博还潜心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外,她还常年放弃寒暑假,冒着严寒酷暑,坚持奋战在野外实习教学一线。在今年7月10日刚结束校内教学,就带领本科生到峨眉山开展为期两周的野外地质实习教学。7月25日又带领4名研究生到新疆阿克苏温宿县进行野外地质考察,开展科学研究。对于这次意外遇难的发生,这位教授最后在文末悲痛感慨:西南石油大学失去了一位教书育人的先锋模范,莘莘学子失去了一位言传身教的良师益友。
网友纷纷在评论区致敬李老师,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地质科学与高等教育事业,不禁让网友感到更加悲痛与惋惜。
但部分网友认为李老师及3名研究生考察遇难是因为带队老师经验不足所致,对此,西南石油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李晓(化名)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专业与许多小方向,比如开发地质、地质学等,外出勘察是为了巩固自己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些东西如果不实地考察,便不可能真正了解它的实质,“我们的考察主要和石油天然气的勘探有关,没有这些实地考察的数据,是不可能找到油气的。”
李晓说,野外考察突发的地质灾害等突发情况是无法预料的,所以该专业的学生都有相关的安全培训,如果考察的地点有落实,还会准备安全帽,至于遮阳防蛇等野外基本安全常识也是外出考察师生必然会提防的问题。“我看到有网友说此次遇难是因为女老师带队且没有经验导致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李晓告诉成都晚报记者,外出考察,必须是具有独立带队能力的老师才能带学生出去,且在出发之前及考察途中,老师们也会反复强调安全问题,这次完全是因为突发的自然灾害导致的,与老师的经验无关。
7月30日晚7点左右,该校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老师李某某带领黄某某、王某、刘某某、胡某等4名硕士研究生,在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开展野外地质考察时,突遇泥石流灾害,造成包括老师在内的4名师生不幸遇难。胡某受伤,没有生命危险。
对此突发事件,学校深感悲痛。目前,学校已经派出工作组前往当地进行处理善后工作。
事发之前,中央气象台发布了阿克苏天气预报,该地已发布暴雨蓝色预警,并提醒警惕降雨汇集,造成山体滑坡、混合型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8、今天新疆也地震了,泥石流地震
都是各处收集来的,参考下吧2008年:1月10日,雪灾殃及中国19个省份2月17日,中四川特大沙尘暴3月2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黄河杭锦旗奎素段发生决堤3月21日,新疆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发生7.3级地震2010主要是西南干旱和玉树地震喽这有个网址,还介绍了国外打的自然灾害的希望能帮到你哦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5月30日,青岛市暴发浒苔水污染事件6月11日,南方洪灾(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浙江、福建、上海等12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发生洪涝灾害)7月18日,今年最严重的台风“海鸥”重创台中市7月23日,新疆遭遇自1974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7月28日,台风“凤凰”袭击台北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10月6日,西藏当雄县6.6级地震11月2日,云南省楚雄县受到泥石流和洪水侵袭3月份,新疆、四川、河南、河北、湖北、甘肃等省(自治区)先后发生6次地震,四级以上地震4次,震级偏强.贵州、云南、广西、新疆等地先后遭受风雹灾害,甘肃省酒泉市遭遇沙尘暴袭击.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甘肃、青海等地局部地区先后发生9起崩塌、滑坡灾害.2009年的民政部发布2009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近日,民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统计局、地震局、气象局和海洋局等部门对2009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进行了全面会商和核定.核定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灾害种类多、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干旱、洪涝、地震、风雹、台风、高温热浪、低温冷冻和雪灾、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森林和草原火灾、病虫害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部分地区重复受灾,特别是区域性极端暴雨、阶段性严重干旱、局地性强风飑线、高频次登陆台风和大范围雪灾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一、总体损失情况经核定,2009年以来全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约4.8亿人(次)受灾,死亡和失踪1528人,紧急转移安置709.9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4721.4万公顷,绝收面积491.8万公顷;倒塌房屋83.8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523.7亿元.其中,四川、湖南、云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西、辽宁、甘肃、河北等省(自治区)灾情较重.二、灾害主要特点总体而言,2009年的自然灾害表现为三个“突出”:一是粮食主产区干旱和低温雪灾突出;二是汶川大地震灾区暴雨洪涝及其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突出;三是黄淮等人口稠密地区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风雹灾害突出.2009年我国大江大河总体平稳,但全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气温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降雨(雪)之多、气温之高、旱情之重、风力之强、台风登陆之频多年罕见.特别是相当一部分灾害发生在粮食主产区、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和汶川大地震灾区,给灾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概括而言,2009年自然灾害有以下特点:(一)部分地区受旱程度历史罕见.今年我国总体偏旱,而且旱情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时间集中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冬小麦主产区年初出现30年一遇的严重冬春连旱,局部地区旱情达50年一遇,河北、山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旱情严重;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等国家商品粮主产区发生严重春旱和伏旱;8月末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江南、华南部分地区旱情迅速发展,许多江河和水利工程蓄水偏少2至4成,其中湖南、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旱情较为严重.旱灾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损失重于常年.(二)局部地区降雨强度历史罕见.入汛后,全国先后发生30多次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过程.广东桃园3小时,甘肃玛曲80分钟,湖南深渡、四川米易6小时,广西泗维24小时降雨量均超过当地同期历史暴雨极值,重庆市50多个乡镇累计降雨量超过200毫米,第8号台风“莫拉克”导致浙江、福建等地出现强降雨,浙江九峰过程降雨量高达1242.2毫米,超过历史记录.大范围持续强降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湖南、四川、重庆多次受灾;江西、广西个别县城和乡镇街道进水;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因短时强降雨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特别是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汶川大地震灾区山洪灾害频发,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三)部分中小河流洪水历史罕见.今年洪水呈现“次数多、量级大、涨势猛”的特点.入汛后,全国160多条中小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210条河流涨幅3米以上,最大日涨幅15米以上;200余条多年断流或小流量的河流出现罕见的洪水;长江上游干流发生2004年以来最大洪水,太湖出现1999年以来最高水位.(四)台风登陆比例历史罕见.全年有9个台风(热带风暴)登陆我国大陆地区,较常年偏多2个,而且时间集中在6月下旬到10月上旬的90天时间内,台风活动呈现“登陆集中、路径诡异、强度持久、雨量充沛”的特点.其中,第7号热带风暴“天鹅”和第8号台风“莫拉克”在不到半天的时间内相继生成,接踵登陆,影响十分集中.第7号热带风暴“天鹅”登陆后强度再次加强并长时间在海南近海徘徊,第5号台风“苏迪罗”和第8号台风“莫拉克”均两次登陆我国,其中“莫拉克”给福建、浙江两省和台湾造成严重损失.(五)华北地区暴雪历史罕见.11月上中旬,北方地区先后出现暴雪过程,其中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突破历史同期极值,达到60年一遇,局部地区达百年一遇.强降雪造成华北地区多条高速公路阻塞,民航班机延误,高峰期有2万多车辆受困,疏散滞留旅客和转移安置受灾群众达16万多人,大量蔬菜大棚和圈舍倒塌,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三、分灾种损失情况从分灾种自然灾害情况看,旱灾、洪涝(含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和风雹灾害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旱灾是造成受灾人口众多的主要原因,将近全部受灾人口的一半;洪涝(含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和风雹所造成的死亡(含失踪)人口,占全部灾种的九成以上,同时洪涝(含山体滑坡泥石流)也是导致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占全部灾种的六成以上;台风和洪涝(含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最多,占全部灾种的九成以上.四、分地域损失情况从主要灾情指标的分省分布来看,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南、山东、陕西、甘肃等8省(自治区)遭受旱灾最为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全国半数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接近全国一半;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5省(自治区)因洪涝(含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和台风导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较多,占全国半数以上;云南、四川、湖南3省倒塌房屋均超过10万间,3省倒塌房屋合计约占全国倒房总数的四成.
9、“8·”新疆玛纳斯县芦草沟矿区泥石流
1 引言
2013年8月14日17~19时,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芦草沟矿区突降暴雨,形成洪水泥石流灾害。洪水泥石流对矿区内天安煤矿、园丰煤矿造成一定破坏,但因预警预报及时准确,在该次山洪泥石流爆发前,矿山值班人员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对受威胁人员实施了应急转移,未造成人员伤亡,成功避免50人、100万元财产损失。
此次洪水泥石流对矿区内的工业广场、职工宿舍、库房及电器设备等造成一定毁坏,估算直接经济损失约40万元。
接到灾情报告后,玛纳斯县国土资源局领导等一行5人于8月15日早上10点赶赴芦草沟矿区调查灾情。要求矿区在清理矿区堆积物的同时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要做好进一步防范措施,建在沟谷的宿舍不允许居住工人,必须全部搬迁至办公楼安全地带,同时要加强对矿区上游沟谷的监测。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基本情况
芦草沟为玛纳斯河上游支流,补给来源主要为冰川融雪水和大气降水,沟谷仅在春季融雪或夏秋雨季有短暂水流汇入玛纳斯河。此次产生泥石流灾害的沟谷为芦草沟支沟,海拔1000~2000m,沟向正北,沟谷纵坡降为270‰,流域面积约4km2。平时为干沟,降雨或融雪时沟内形成汇流。
矿区地层主要为二叠系和侏罗系的砾岩、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泥石流物质来源多为坡积物、冲沟两侧风化崩塌坠落形成的碎屑物质和块石,两侧沟谷坡度在25°~45°,植被较发育。
8月14日玛纳斯南山矿区降水量在6~12mm,为中量降雨。由于山区多有局地强降雨,据查此次暴雨量为近10年来历史最大。灾害发生后,天安煤矿只是工业广场部分被洪水冲毁,损失较小。洪水泥石流堆积体将园丰煤矿矿区食堂南部80m长、5m宽、2m多深的泄洪沟填平,泥石流冲开矿区食堂附近的截洪坝冲入食堂北侧花园、职工宿舍、职工活动室等房屋,房间内进水达1m深(含大量泥沙)。洪水冲刷道路形成1.5m深的沟渠。洪水泥石流过后在职工宿舍区、工业广场平缓处堆积1~2m厚泥砂石块,粗略估计在1500m3左右,为小型水石流型灾害。
2.2 成因分析
玛纳斯县南部山区位于天山山脉北坡,降水较丰富,芦草沟泥石流灾害较发育,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生在春季融雪和降水较为充沛的4~9月,此次暴雨量为近10年来历史最大,是引发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沟谷较狭窄,两侧山体坡度较大,十分容易形成汇流。矿区地层岩性为易风化的砂岩、泥岩,泥石流物质来源为冲沟两侧岩层风化剥落形成的碎屑物质坡积物和沟谷内以往堆积体。此次泥石流形成区和流通区界限不明显,受灾地点沟谷既有堆积也有侵蚀,沟谷既是流通区也是形成区。矿区沟谷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强降雨是导致此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图1 沟谷内泥石流堆积体
图2 沟谷内受威胁的职工宿舍
图3 沟谷上游及堆积体块石
图4 矿区及周边地貌(向南)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3.1 日常巡查监测
玛纳斯县芦草沟矿区是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段,每年玛纳斯县国土资源局都要协助政府和矿山签订《地质环境保护责任书》,向矿区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防灾避险明白卡,对各矿区人员开展地质灾害防灾避险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矿区工作人员的防灾避灾意识。针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疆国土资源厅在今年汛期专门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开展了在建工程和矿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工作,并进一步落实了矿山的防灾责任,在汛期雨季24小时值班监测,并保持信息畅通,做好值班、动态监测记录等,确保了地质灾害防灾预警工作的正常开展,保障了矿区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3.2 灾害应急预警机制
自治区、昌吉州、玛纳斯县三级国土资源和气象部门均联合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2013年8月13日县国土资源局和气象局联合发布了降雨气象过程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信息,随后县国土资源局及时将预警信息通知了地质灾害预警区域内的相关乡镇场和矿区。8月14日17~19时,玛纳斯县芦草沟矿区突降暴雨,在该次降雨前,该矿值班人员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对受威胁的50人实施了应急转移,迁至矿区办公楼等安全地带。在接到灾情报告后,玛纳斯县国土资源局领导等一行5人于8月15日早上10点赶赴芦草沟矿区调查灾情。根据现场勘查的情况要求矿山企业进一步做好防范措施,安排人员继续做好监测、值守工作。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因预警预报及时准确,在此次泥石流爆发前,矿山对受威胁的50人实施了应急转移,避让至矿山办公区安全地带,搬运部分生产资料。由于提前预报,防灾避险措施得力,泥石流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灾情调查后,玛纳斯县国土资源局给天安煤矿和园丰煤矿下发整改通知,要求矿山聘请有关专家对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在清理矿区堆积物的同时仍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要进一步做好防范措施,建在沟谷中的宿舍不允许再居住,必须全部搬迁至办公楼安全地带,同时要求加强对矿区上游沟谷的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生地质灾害迹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5 经验与启示
此次成功避险说明平时较扎实的地质灾害预防基础工作是关键。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是我们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1)扎实的地质灾害预警基础工作是关键。此次地质灾害发生前,县国土资源局和气象局进行了较准确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并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矿山值班人员能够立即启动防灾应急预案,将人员撤离危险区域,从而避免了人员伤亡,减少了财产损失。平时较扎实的地质灾害预防基础工作是此次成功避险的最主要原因。
(2)要落实矿山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人员并加强培训。随着经济发展,矿山开采活动日益增加,矿区地质灾害是近几年来新疆乃至全国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灾责任意识和防治避险知识培训是避免矿山人员伤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有助于逐步完善预案、增强预案的实效性、可操作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