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苹果梨病虫害

苹果梨病虫害

发布时间:2021-07-25 02:00:54

1、梨病害有哪些特征?

(刘福昌)

我国梨树病害已知100多种,其中发生普遍为害严重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有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 Yamamoto)、腐烂病(Valsa ambiens Fr.)、轮纹病〔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 Not.f.sp.piricola(Nose)Koganezawa et Sakuma(=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锈病(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黑斑病(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和梨白粉病〔Phyllactinia pyri(Cast.)Homma〕等数种。梨黑星病在我国梨产区普遍发生,以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及陕西等北部诸省受害最重,是影响梨果生产的主要病害。如辽宁白梨产区在50年代病果率曾高达70%,河北鸭梨产区病果率约为60%左右。解放后40年来,防治梨黑星病一直被列为梨果生产上的首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和防治工作,收到显著成效,现已基本控制其猖獗为害。梨树腐烂病在东北、华北及华东梨区发生普遍。白梨和秋子梨系统的中国梨一般比较抗病,但对结果过多,管理不善的衰弱树也常受害,枝干死亡。西洋梨受害严重,各地栽培的西洋梨常因此病为害而整株死亡,冻害以后受害尤烈,已成为栽培西洋梨的主要障碍。梨轮纹病在河北、辽宁、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梨区为害严重。和腐烂病相若,梨树被害后枝干残缺以至全株死亡,或枝干上病瘤累累,导致树势衰弱产量降低。此病除为害枝干外还为害果实,在梨果采收期和贮藏期往往大量腐烂造成极严重的损失。梨锈病的发生为害和苹果锈病相似,在近山区或城市近郊有锈病菌转主寄主存在的地方,早春低温多雨,往往流行成灾。近年来,梨黑斑病和梨白粉病的为害,有逐年加重趋势,往往造成大量落叶落果,影响树势发育和花芽形成,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

2、怎样进行苹果梨病虫害综合防治?

吉林延边苹果梨产区为例,采用如下防治历(表8)可以达到综合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表8 延边苹果梨病虫害防治历

表8 延边苹果梨病虫害防治历(续)-1

3、梨主要病害与防治有哪些?

1.梨轮纹病 梨轮纹病又名粗皮病、烂果病,是南方梨树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以江、浙、上海、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较为严重。本病能造成树势早衰甚至死树,果实烂果。除危害梨树外,还能危害桃、李、杏等多种果树,但较轻微。

(1)症状 本病主要为害枝干及果实,也为害叶片。枝干被侵害后,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小斑,逐步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隆起呈瘤状,其周围逐步下陷成一凹形圆圈,第二年春天,病斑上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在病部与健部交界处产生裂缝。染病严重时,许多病斑集合相连,枝干表面极为粗糙,故称粗皮病。果实多在近成熟期或贮藏中发病,受害后,以皮孔为中心产生水渍状圆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形成病组织颜色深浅相间的同心轮纹,产生黑色小粒点。病斑处常流出茶褐色黏液,容易造成烂果,又称烂果病。叶片发病时,形成灰白色病斑,也产生黑色小粒点。病斑多时,叶片常枯落。

(2)病原(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无性时期(Macrophoma kuwatsukai Hara),是一种子囊菌(见图2-101),病部的褐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分生孢子器扁圆形或椭圆形,有乳头状孔口,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或纺锤形,单胞,无色,大小24~30微米×6~8微米。有性时期形成子囊壳,子囊壳着生在寄主栓皮下,球形或扁球形,内有多数子囊及侧丝。子囊棍棒状,内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或淡黄绿色,大小24.5~26微米×9.5~10.5微米。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7℃。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部组织中越冬,其中在枝干病组织中越冬的病菌是主要的侵染源。次年春季菌丝体恢复活动,继续为害枝干。病菌分生孢子形成后靠风雨分散、传播,从皮孔侵入枝干和果实。病菌侵入枝干后约经半月的潜伏期才出现病斑。果实近成熟期不易被侵染,但幼果易受侵染,侵入后,潜伏于果皮附近组织内,暂不扩展,果实成熟临近采收时,由于病菌菌丝扩展蔓延,才陆续出现轮纹状病斑。降雨之后,病菌孢子数量明显增加。因此,枝干和果实发病数量及程度与降雨次数及降雨量大小关系密切。果实染病在32~36℃时腐烂最快,5天内可全部腐烂。不同梨品种抗病性表现不一样,日本梨系统的品种发病较重,中国梨发病较轻,西洋梨与中国梨的杂交种米康很抗病。

图2-101 梨轮纹病菌

1.侧丝 2.子囊及子囊孢子 3.子囊壳 4.分生孢子器正在吐出分生孢子 5.分生孢子(原图)

(4)防治方法 ①建立无病苗圃,实施苗木检验。因轮纹病常通过苗木传播,故新建果园,应进行苗木检验,以防止病害传入。苗圃位置应与果园有较远的距离,在苗木生长期间,经常喷药保护,防止发病。苗木出圃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防止病害传到新区。当苗木枝干上有少数病斑发现时,可用氯化锌、酒精、甘油合剂涂抹病部,杀死病组织中潜存的病菌。在苗木上涂用上述合剂时,不须刮皮,可用毛刷将药液涂布于病斑表面。涂药面应较病斑略大。第一次涂药后,每隔7~10天再涂1~2次,效果才好。氯化锌、酒精、甘油合剂配方:氯化锌1份,酒精1份,甘油1份,水1份。先将氯化锌放入水中,待溶解后,再加入酒精和甘油,搅匀后即可应用。也可改用抗菌剂401的20倍液,在涂药前先用刀将病斑沿纵向各划几条,然后将药液涂刷病部表面。②强化栽培管理,增强树体抗病能力。轮纹病菌是弱寄生菌,树势弱,易受侵染,树势强壮则发病轻。因此,要增施有机肥,使树体生长健壮。冬季做好清园工作,减少和消除侵染源。果实套袋,能有效防止烂果,保护果实。③及时刮除枝干病斑,涂药保护。也可以不用刮除病部,先用嫁接刀在病部纵划数条,深达木质部,条宽0.5厘米左右,然后涂药。使用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倍液,抗菌剂402的100倍液,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菌毒清可湿性粉剂100倍液。④喷施药剂防治。发芽前喷一次,药剂有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5%菌毒清水剂100倍液。生长期喷药重点在雨季,从落花后开始,每隔半月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4~6次,以保护果实、枝干和叶片。常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2∶200倍波尔多液。将波尔多液与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

2.梨锈病 梨锈病又名赤星病,是梨树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南北梨区普遍发生,南方各省均有分布。在果园附近有桧柏等松柏科植物较多的地区,发病较为严重,可导致早期落叶落果,影响产量和树势。

(1)症状 梨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也能为害幼果。叶片受害,开始在叶正面发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病斑,病斑中部橙黄色,边缘淡黄色,最上面有一层黄绿色的晕。病斑直径一般为4~5毫米,大的可达7~8毫米。病斑表面密生橙黄色针头大的小粒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天气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黏液,即无数的性孢子。黏液干燥后,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组织逐渐变肥厚,叶片背面隆起,正面微凹陷。并在隆起部位长出灰黄色的毛状物,此为病菌的锈子器。病斑以后逐渐变黑,叶片上病斑较多时,往往早期脱落。幼果受害,初期病斑大体与叶片上的相似。病部稍凹陷,病斑上密生初橙黄色后黑色的小粒点;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灰黄色毛状的锈子器。病果生长停滞,往往畸形早落。新梢、果梗与叶柄被害时,症状与果实上的大体相同。病部稍肿起,初期病斑上密生性孢子器,以后在同一病部长出锈子器。最后,病部发生龟裂。叶柄、果梗受害引起落叶、落果。新梢被害后病部以上常枯死,并易在刮风时折断。

(2)病原(Gymnosporangium haraeanum Syd.)是一种担子菌(见图12-102)。该病菌需要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生活史,在梨、木瓜等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器,而在桧柏、龙柏等松柏科寄主上产生冬孢子角。桧柏、龙柏等是它的转主寄主。

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埋生于梨叶正面病部组织的表皮下,内生有许多无色单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大小8~12微米×3~3.5微米。锈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的背面,或嫩梢、幼果和果梗的肿大病斑上,细圆筒形,锈子器内生有很多的锈孢子,锈孢子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8~20微米×19~24微米,膜厚2~3微米,橙黄色,表面有疣状细点。冬孢子角红褐色或咖啡色,圆锥形。冬孢子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双胞,黄褐色,大小33~62微米×14~28微米,冬孢子萌发时长出担子,担孢子卵形,淡黄褐色,单胞,大小10~15微米×8~9微米。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为17~20℃。担孢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15~23℃。锈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7℃。

图2-102 梨锈病菌

1.性孢子器 2.锈子器 3.锈孢子 4.冬孢子 5.冬孢子萌发,示担子及担孢子

(3)发病规律 病菌在桧柏病组织中越冬。春季3月间产生冬孢子角,下雨时,冬孢子角吸水胶化,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不为害桧柏,而随风雨传播到梨树的嫩叶、新梢、幼果上,萌发后从表皮细胞或气孔侵入。孢子的传播距离为2.5~5千米,因此梨树受害的程度往往与桧柏的数量与距离有关,尤其是离梨园3.5千米范围内的桧柏影响最大。叶子在展叶20天之内最易受侵染(25天以上一般不再受感染),侵染后,经6~10天潜育期,在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病斑,产生性孢子器,20天后又出现锈孢子器,锈孢子不能再为害梨树,转而侵害转寄主桧柏,并在桧柏上越夏和越冬。从而完成病菌的生活史。

病害发生的轻重程度还与气候、品种有密切关系。病菌一般只能侵害幼嫩的组织。当梨芽萌发、幼叶初展时,如值天气多雨,同时温度对冬孢子萌发适宜,就会有大量的担孢子飞散。阴雨连绵或时晴时雨,发病必重。在冬孢子萌发后风力的强弱和风向,影响孢子和梨树的接触,对发病也有重大关系。梨树不同的种和品种对锈病的抵抗力有差异,一般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病。

(4)防治方法 ①清除转主寄主。清除梨园5千米范围内的桧柏、龙柏等转主寄主,使病菌无法完成其生活史,是防治梨锈病的最有效最彻底的措施。如果无法砍除,则应在每年春季梨树发芽前对桧柏等喷药1~2次,以消灭越冬病菌。常用药剂有3~5波美度石硫合剂,0.3%五氯酚钠100~300倍液,若用0.3%五氯酚钠混合1波美度石硫合剂效果更好。②梨树药剂防治,掌握在梨树萌芽至展叶后25天内施药。从萌芽开始,每10天喷药一次,连续3次,若雨水多,还应适当增加次数。常用药剂有:1∶2∶160~2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福美锌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粉锈灵乳剂2500倍液,20%萎锈灵乳剂400倍液等。在梨树盛花期应避免用波尔多液,以防药害。

3.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是北方梨树的最主要病害,也是南方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四川、重庆、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直辖市)都有发生,导致大量落叶,果实畸形,严重影响产量。

(1)症状梨黑星病主要为害幼叶、嫩梢、幼果等幼嫩组织。叶片受害,先在叶背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病斑,不久就变成辐射状黑霉斑。严重时,许多病斑相互联合,整个叶片背部长满黑色霉层,引起早期落叶。叶脉受害,常在中脉上形成长条状的黑色霉斑。新梢受害时,病斑多圆形或椭圆形,逐渐凹陷,长出黑霉层,最后呈疮痂状,严重时枝条枯死。果实在幼果期和成长期均会发病。幼果受害开始出现黄色小斑点,逐步扩大成圆斑,凹陷,长出黑霉层,后病斑变硬,龟裂,果实因病部生长受阻成畸形,造成落果。

(2)病原(Venturia pirina Aderh)无性时期[(Fu-sicladium pirinum(Lib.)Fuckel],是一种子囊菌(见图2-103),病斑上长出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淡褐色,单胞,纺锤形,椭圆形或卵圆形,果实和叶上的分生孢子大小稍有差异,果实上的为12~28微米×4~8微米,叶上的为7.7~21微米×3.5~7微米。有性时期形成子囊壳。子囊棍棒状,每个子囊内有孢子8个。子囊孢子鞋底形或长椭圆形,大小14~15微米×5~6微米。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30℃,以21~23℃为最适。干燥和较低的温度有利分生孢子的存活,可是在湿润的条件下,虽然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病菌却大量产生子囊壳,以此越冬来保存菌源。影响子囊壳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多与湿度大;其次,在湿度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较暖的温度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作为病菌的初次侵染源,并以子囊孢子的侵染力较强。

图2-103 梨黑星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2.子囊及子囊孢子(原图)3.子囊壳(原图)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腋芽的鳞片内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枝梢病部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及未成熟的子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第二年春季一般在新梢基部最先发病,病梢是重要的再侵染中心。病梢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到附近的叶、果上,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即可侵染,一般经过14~25天的潜育期,表现出症状。以后病叶和病果上又能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陆续造成再次侵染。

本病的发生、流行与湿度关系十分密切。降雨的次数、早晚、雨量大小,对病害发生的早晚和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南方春夏多雨,有利梨黑星病的传播和侵染,浙江省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梅雨季节为盛发期,云南、广西等地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发病,6、7月为盛发期。从品种抗病性上看,一般中国梨易感病,西洋梨和日本梨则较抗病。中国梨以北方的鸭梨和莱阳梨发病最重,浙江的严州雪梨和蒲瓜梨发病也较重。地势低洼、树冠茂密、通气不良、湿度较大的梨园,以及树势衰弱的梨树,都易发生黑星病。

(4)防治方法 ①消灭侵染菌源,消除传播中心。做好秋冬清园工作,扫除落叶、病枝和病果,结合修剪清除病梢,加以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病菌,对减轻和控制来年的发病有很大作用。②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增强树势,提高梨树的抗病能力。③药剂防治。生长期需连续喷药多次。在四川,大流行年用药6~7次,中等发生年可喷药4~5次。第一次在开花前,消灭潜伏组织的越冬病菌,第二次在花蕾形成初期,第三次在谢花2/3后,以防止早期感染,第四次在幼果期,第五次在雨季来临时进行,第六次在果实成熟前15~30天。前4次以保护幼叶、幼果为主,防止病菌蔓延,第五次是控制病害流行,第六次是保护即将成熟的果实。杭州地区,在梨树萌芽期约3月下旬喷第一次药,于落花后约4月中旬喷第二次药,药剂可用0.5%~0.6%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以保护嫩梢及新叶;第三次和第四次在梅雨期前及梅雨期进行,第三次约在5月中旬,第四次约在6月上旬,主要是保护枝叶及幼果。浙江省一般年份喷药四次,已能控制黑星病的发生。

喷药时要注意喷得均匀周到,使树冠内、外、上、下均沾有药液,不可遗漏。同时,要喷头向上,重点喷在叶片反面,因为病菌侵染以在叶片反面为多。

常用药剂有:40%杜邦福新(新星)乳油800~1000倍液,1∶2∶200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将波尔多液与上述其他杀菌剂交替使用效果较好。上述药剂中40%杜邦新星乳油是目前生产上控制梨黑星病最理想的药剂,防治效果可达99.7%。

4.梨树腐烂病 梨树腐烂病又称臭皮病,我国南北梨产区都有发生,南方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等省。西洋梨受害最重,常引起整个侧枝甚至全株死亡,中国梨受害较轻,多见小枝枯死。树势衰弱者,受害也很严重。

(1)症状 梨树腐烂病主要为害主枝与侧枝,尤其是大枝的向阳面和枝条交叉处。受害部位病斑椭圆或不规则形,初期病斑水渍状,略为隆起,皮层腐烂变褐,发出酒精气味,用手指压之,能溢出红褐色汁液。以后逐渐干缩下陷,病部与健部交界处产生裂缝,病部表面长满黑色小点,雨后涌出黄色丝状物(孢子角),病皮逐渐翘起。严重者造成枝条乃至全树死亡。

(2)病原[Valsa ambiens(Pers.)Fr.]是一种子囊菌(见图2-104)。病原菌的形态和习性,与苹果腐烂病菌相似。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子座内,分生孢子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腊肠形,稍弯曲。子囊壳产生于内子座中,其内有8个子囊孢子,形状与分生孢子相似。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左右。病菌寄生性不强,必须通过伤口或自然孔侵入。

(3)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枝干病部越冬。春季,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从伤口及树干皮孔侵入体内。子囊孢子数量较少,传病作用较小。侵入后并不立即发病,而在枝干内潜伏。当树体受冻害,结果过多,肥力不足,栽培管理不善导致树势严重衰弱时,病菌才迅速扩展,表现症状,造成暴发为害。本病盛发期为春季,此时气温回升,有利病斑迅速扩展,夏季基本上不发病,秋季树体抗病力下降,病情又有所发生,但较春季为轻。大枝(第一、二次分枝)发生较重,老龄树比幼龄树发病重。西洋梨受害较重,中国梨和日本梨受害较轻。

图2-104 梨腐烂病菌

1.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器 3.子囊 4.子囊壳 5.子囊孢子

(4)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是预防梨树腐烂病的根本措施。②做好清园工作,剪除病枝、枯枝,集中烧毁,减少菌源。③及时刮除病斑,并涂药1~2次保护。常用药剂有: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5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倍液,10波美度石硫合剂,5%菌毒清水剂5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倍液等。

如果病斑已深达木质部,可仿照防治苹果腐烂病的划条涂药方法处理,即在害部“割条”或“钉眼”,再涂上汞平液或砷平液,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药剂配方。(a)汞平液:升汞(氯化汞)0.25千克,平平加(一种渗透剂)1千克,水50千克。上述二药剂分别装在两个较小的容器内,先用少量温水(60℃左右)溶解,然后将两者倒入较大的容器内,加足水搅拌均匀后即可使用。汞平液中杀菌的成分是升汞,平平加是辅助升汞渗透至病部深处。(b)胂平液: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5千克,平平加1千克,水50千克。由于升汞对人畜毒性太大,最近应用胂平液代替汞平液。

第二,使用方法。(a)割条法:先在树体病部用刀将病皮与健皮切离,切深至木质部为度。然后用刀尖顺着树液流动的方向,把病皮切成0.5厘米宽的直条(不可横割),深度也达木质部,切端要超出病斑边缘少许,即要割到健皮处。再用刷子将药液均匀地涂抹于病部,隔1周左右,再涂抹一次,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b)钉眼法:先用打眼器将腐烂病部(包括病皮周围健皮0.5厘米)打上密密麻麻的小孔(每平方厘米约8~9孔),然后将药液涂抹于打孔的部分,隔1周左右再涂一次。打眼器钉粗0.3~0.4厘米,钉高2厘米左右。病部钉眼和割条之目的,在于有利药剂的渗透。

④喷药。春季梨树发芽前喷5波美度石硫合剂混合0.3%五氯酚钠,或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100倍液,以铲除病菌,并防止病菌侵入。4~5月,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2~3次0.5%~0.6%1∶2∶100波尔多液。树干、枝杈处要均匀、全面喷到。

5.梨黑斑病 梨黑斑病在我国南北都有发生,南方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苏、上海、浙江、云南、广东等省(直辖市)。该病引起大量裂果和早期落果,造成很大损失。

(1)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叶片及新梢。嫩叶最早受害,开始时产生针头大的黑色圆斑,逐渐扩大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有时微显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往往许多病斑汇合成不规则的大病斑,叶片畸形早落。幼果受害,最初斑点与幼叶相似,逐渐扩大成近圆或椭圆形病斑,略凹陷,表面也遍生黑霉。果实膨大时,果面龟裂,可深达果心,裂缝内也生很多黑霉,病果往往早落。长大的果实发病时,前期症状与幼果相似,但病斑较大,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脱落。在重病果上常有数个病斑合并成大病斑,乃至全果变成黑色,表面密生黑霉。新梢受害,早期病斑椭圆形,黑色,稍凹陷。以后扩大为长椭圆形,凹陷加深,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缝。

(2)病原(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是一种半知菌(见图2-105),病斑上长出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褐色或黄褐色,数根至10余根丛生,分生孢子普通为短棍棒状,基部膨大,顶端细小,往往有较长的嘴胞,有横隔膜4~11个,纵隔膜0~9个,大小10~70微米×6~22微米,隔膜所在处略缢缩。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

图2-105 梨黑斑病菌

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原图)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枝梢、芽及落于地面的病叶、病果上越冬。第二年春季,越冬的和病组织上新产生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次侵染。以后新旧病斑上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引起重复侵染。

在果树生长季节,温度与降雨量对病害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27℃,在30℃以上及20℃以下则萌发不良。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与侵入除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外,还需要有雨水。因此,一般气温在24~28℃,同时连续阴雨,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树势强弱、树龄大小与发病关系也很密切,如二十世纪品种,树龄在10年以内,树势健壮的,发病都较轻;而树龄在10年以上,树势衰弱的发病常严重。此外,果园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地势低洼,植株过密,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品种间发病程度有显著差异。一般日本梨系统的品种易感病,中国梨系统品种较抗病。

图2-106 果树白纹羽病菌

1.子囊壳剖面 2.子囊壳 3.子囊及侧丝 4.子囊孢子 5.孢梗囊 6.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4)防治方法 梨黑斑病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应以加强培育管理,提高树体抗病力为基础,结合做好清园工作,以消灭越冬菌源;生长期及时喷药保护,防止病害蔓延。①做好清园工作。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枝梢、芽、病叶及病果上越冬。因此,在果树萌芽前应做好清园工作。剪除有病枝梢,清除果园内的落叶、落果,全部加以烧毁。②加强培育管理。可在果园内间作绿肥,或增施有机肥料,促使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抵抗力,以减轻发病。对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果园,应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在历年黑斑病发生严重的梨园,冬季修剪宜重,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树冠间的通风透光,另一方面,可以大量剪除病枝梢,以减少病菌来源。③套袋。套袋可以保护果实,免受病菌侵害。套袋时间应掌握在5月上、中旬以前进行。④喷药保护。可于发芽前,约3月上、中旬,喷一次0.3%~0.5%五氯酚钠混合5波美度石硫合剂,以消灭枝干上越冬的病菌。在生长期,由于此病为害持续期较长,所以,喷药次数要多一些,一般在落花后至梅雨期结束前,即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都要喷药保护。前后喷药间隔期为10天左右,共约喷药7~8次。为了保护果实,套袋前必须喷一次,喷后立即套袋。药剂可用0.6%波尔多液,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二硝散200倍液。为了防止药液被雨水淋失,可在药液中加入6501型展着剂,一般可加入3000倍,波尔多液内则可加入4000倍。喷药最好在雨前进行,雨后喷药效果较差。

据国外资料,防治梨黑斑病效果最好的药剂为多氧霉素和敌菌丹。应用浓度,多氧霉素为50~100毫克/升,敌菌丹为1000~1200倍。花期前后及接近果实成熟期,适宜用多氧霉毒,梅雨期则应用敌菌丹为好。因为多氧霉素使用较安全,而敌菌丹不易被雨水淋失。

6.梨的根部病害 梨的根部病害,主要有白纹羽病、紫纹羽病和白绢病,南方的江苏、浙江等省均有分布。上述三种病害的寄主范围很广,除危害梨和苹果外,也能危害桃、葡萄、柑橘、桑、茶、甘薯、马铃薯和大豆等多种作物。

(1)症状 三种根部病害在发生初期,地上部较难鉴别,病株照常发芽和长叶。但随病情逐渐发展,病树生长显著衰弱,叶形变小,叶色褪黄、枝干失水皱缩,先从枝梢的先端或细小枝条开始枯死,最后引起全株枯死。果树从发病到死亡,所需时日常随着树龄和果园条件不同而有差异。苗木期感病,往往当年就会死亡。而大树感病,则死亡较慢,一般需经一二年或数年才死去。以上症状为三种根病在地上部的共同表现。至于地下部的症状,则三种根病有所不同。现分述于后:

白纹羽病:根系霉烂,先由局部根系受害,逐渐蔓延到整个根系;开始时细根霉烂,再扩展到侧根和主根。病根表面缠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丝网状物,即根状菌索。后期霉烂根的柔软组织全部消失,外部的栓皮层如鞘状套于木质部外面。有时在病根木质部结生黑色圆形的菌核。地上部近土根际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的薄绒布状物,即菌丝膜,其上长有孢梗束,有时并形成小黑点,即子囊壳。这时,地上部逐渐衰弱死亡。

紫纹羽病:根系霉烂情况与白纹羽病相似,但病根表面缠绕有紫红色的丝网状物及绒布状物,前者为根状菌索,后者为菌丝膜。在腐朽的根部,有时还可以看到半球形、紫红色的菌核。

白绢病:主要发生于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即贴近地面的茎干部,故亦称茎基腐病。发病部位,在地面下5~10厘米处最多,发病初期,根颈表面形成白色菌丝,表皮呈现水渍状褐色病斑;菌丝继续生长,直至根颈全部覆盖着如丝绢状的白

4、常见果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有哪些

1、掌握病虫发生趋势桃树萎缩病、桃小食心虫、梨树锈病、梨星毛虫、葡萄黑痉病、二点叶蝉、红蜘蛛、郑叶蛾等,虽然它们的消长受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条件所制约,但都有它的生活规律。一般果树发芽后、展叶期、开花前和座果膨大期,正是受危害的时间,梨树发芽现绿时正是梨星毛虫、大食心虫幼虫出土为害梨芽的盛期。各个害虫发育历期和进度基本差异不大,我们可根据历期进度标其发生盛期(如桃小食心虫在4月中旬百果产卵1~2粒为轻发年,3~4粒为中等发生年,5~10粒为重发年,10粒以上为特重年)预计发生期、发生量、确定施药防治的适期。每年果树发芽后开花前,用75%百菌清或甲(乙)基托布津混合氧化乐果或辛硫磷对水均匀喷施其枝叶嫩芽,对防治各种病虫有事半功倍之作用。 2、零星点片、三龄之前是树在落花后现青时时,是蛀食害虫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虫态齐整、数量多而集中,越冬代病原菌孢子也在此时期侵入果体器官。例如,桃小食心虫不仅危害桃树,还危害苹果、梨、杏、枣、李等果树,1年发生2~3代,以第2代受害较重,5月下旬至6月上铖虫开始羽化,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初卵幼虫蛀入果实,果实外表出现针头样一个小黑点,果实因幼虫在内危害,多为猴头状的畸形果。此期也是白粉病流行时期,要抓住零星点生,以初次侵染为主,可选用25%粉锈宁混上50%杀螟松对水均匀喷施,虫害以弱小初孵、食松对水均匀喷施,虫害以弱小初孵、食量小、体型空薄、抗药性差、尚未钻入果实之前喷药防治。 3、主蔟兼治打好总体战 果树病虫害多,有的常年发生,有的偶然发生,要主攻兼治,按照果树上病虫害初发、盛发、末发三个时期,全年要打好三个总体战,即发芽后——开花前(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全面喷施百菌清或甲(乙)基托布津混合乐果或敌百虫,防治郑叶虫、梨星毛虫、梨锈病等;开花后——现青果时(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全面喷1次20%粉锈宁或40%多菌灵混合辛硫磷或达净松主治梨锈病、霜霉病、细菌性穿孔病、桃小食心虫、梨星毛虫等;保果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主要防治梨黑斑病、葡萄霜霉病、桃小食心虫、梨黄粉虫、枣洋辣子等病虫害,可用40%多菌灵,混合2.5%敌杀死或20%灭扫利或5%来福灵,按照用量对水喷施。药要喷施均匀,对受害部着重喷,对落叶病、红蜘蛛、蚜虫要喷好叶背面、顶梢,郑叶虫要注意喷好顶梢,桃小食心虫要喷好果顶,以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 4、及早动手,防重于治 果树上各种病虫害均有越冬场所,越冬病虫场所集中,虫龄一致,有利集中一次消灭。如苹果白粉病,在苹果发芽前彻底剪除越冬病芽、病梢,嫩芽发病前及时喷药,掌握各种病虫初次危害时期及时施药防治;桃树缩叶病,在芽鳞片内越冬,随着鳞片开张散发侵染,桃细菌性穿孔病在生病枝腐烂处越冬,在桃树萌芽初期发病侵染,桃小食心虫要在蚁螟未蛀入果实内施药,二点叶蝉在果树发芽时出土产卵于叶片,第1代若虫在5月下旬开始孵化,6月上旬为盛期,卷叶蛾在未卷叶之前要施药,及早动手防重于治才会提高防效。每年早春果树未萌芽用30%呋喃丹,根据果树大小,靠近树根部四周挖30~40厘米,施入200~400克,浇水覆土,其药液被根部吸收而输导枝叶,使一些刺吸性害虫吸毒死亡。

5、苹果树常见得病虫害有哪些?

苹果是一种我们经常会吃到的水果,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种植价值,在种植当中病虫害对种植效益也会有严重的危害,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苹果树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有哪些?

一、苹果腐烂病

主要为害中心干及主枝下部皮层。病部初呈红褐色、略隆起、水渍状、后皮层腐烂,常流出黄褐色汁液,湿腐状、有酒糟味,病斑圆形或椭圆形,边缘不清晰,有时呈深浅相间的轮纹状。

苹果腐烂病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清洁果园;药剂防治:刮净病皮,涂抹1~2次杀菌剂,药剂可用40%福美砷、退菌特、石硫合剂、843康复剂、腐烂灵等。

二、苹果干腐病

属苹果枝干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枝干。病斑初为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逐渐扩展成凹陷的带状条纹,长达数十厘米,黑褐色。病健分界处常裂开,病皮翘起。病部生出很多稍突起的小黑点,成熟后突破表皮。

苹果干腐病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清洁苹果树果园;药剂防治:刮净病皮,涂抹1~2次杀菌剂,药剂可用40%福美砷、退菌特、石硫合剂、843康复剂、腐烂灵等。

三、苹果白粉病

苹果白粉病主要为害新梢及嫩叶,也可危害花及幼果。新梢受害后,节间缩短叶片细长,叶缘上卷,质硬而脆,被害部覆盖一层白粉,后期变为黄褐色,严重时整个梢枯死。

苹果白粉病防治方法:清除苹果树病原;加强苹果树栽培管理;药剂防治,主要有甲基托布津、多菌灵、苯来特、福美胂等。

苹果轮纹病是苹果树上一种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叶片受害较少见。苹果树枝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直经为3~20米的红褐色病斑。病斑中心突起呈病状,边缘开裂。使表皮显得十分粗糙。果实受害,也是以皮孔为中心,生成水渍状褐色腐烂点,很快呈同心轮纹状向四周扩展,5~6天可使全果腐烂。病斑不凹陷,病组织呈软腐状,常发出酸臭的气味。

四.苹果轮纹病是苹果树上一种很严重的病害。主要为害枝干和果实,叶片受害较少见。苹果树枝干受害,以皮孔为中心,形成近圆形,直经为3~20米的红褐色病斑。病斑中心突起呈病状,边缘开裂。使表皮显得十分粗糙。果实受害,也是以皮孔为中心,生成水渍状褐色腐烂点,很快呈同心轮纹状向四周扩展,5~6天可使全果腐烂。病斑不凹陷,病组织呈软腐状,常发出酸臭的气味。

苹果轮纹病防治方法:加强苹果树栽培管理;喷药保护。常用药剂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波尔多液等等。

五.其他病虫害

苹果树常见的其它病害有苹果早期落叶病、 苹果轮纹病、 苹果炭疽病、 苹果花腐病、 苹果锈果病、 苹果花叶病等等。

防治方法与苹果轮纹病基本相同。但苹果花叶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很难根治,一旦发生,最好将整树连根铲除后烧毁。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苹果树病虫害及防治方法有哪些,苹果是我们经常吃的一种水果,种植区域也很广,苹果发生病虫害,将会给果农带来严重的损失,我们要做好防治工作。

6、梨主要害虫与防治有哪些?

1.梨网蝽(Stephanitis nashi Esaki et Takeya)梨网蝽(见图2-107)属半翅目,网蝽科,又名梨花网蝽、梨军配虫,俗名花编虫。国内南北梨区广泛分布,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等省(直辖市)都有发生,是危害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受害叶片叶背变成锈黄色,严重时叶片脱落,影响产量和削弱树势。除了危害梨树以外,还危害苹果、海棠、花红、沙果、桃、李、杏等果树。

图2-107 梨网蝽

1.被害状 2.卵 3.若虫 4.成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暗褐色。复眼暗黑色;前胸背板有纵隆起,前翅略呈长方形,具黑褐色斑纹,静止时两翅叠起,黑褐色斑纹呈“X”状。前胸背板与前翅均半透明,足黄褐色。腹部金黄色,上有黑色斑纹。卵长椭圆形,一端略弯曲,长径0.6毫米左右。初产淡绿色半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共5龄。初孵若虫乳白色,最后变成深褐色。3龄后有明显的翅芽,成长若虫头、胸、腹部均有刺突,头部5根,前方3根,中部两侧各1根,胸部两侧各1根,腹部各节两侧与背面也各有1根。

(2)生活习性 长江流域一年4~5代,世代重叠。以成虫在枯枝落叶、枝干翘皮裂缝、杂草及土、石缝中越冬。春季3~4月开始陆续活动,飞到寄主上取食为害。成虫产卵于叶背面叶肉内。初孵若虫有群集性,二龄后逐渐扩大为害活动范围。成、若虫喜群集叶背主脉附近,被害处叶面呈现黄白色斑点,至全叶苍白,早期脱落。叶背和下边叶面上常落有黑褐色带粘性的分泌物和粪便,使整个叶背面呈现出锈黄色。为害至10月中、下旬以后,成虫寻找适当处所越冬。

(3)防治方法 ①9、10月间在树干上束草,诱集越冬成虫,冬季彻底清园,消灭越冬成虫。②药剂防治。重点防治出蛰后的越冬成虫和第一代若虫。常用药剂有: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50%马拉松乳剂1500倍液,50%三硫磷2000倍液,40%乐果乳剂1000倍液,50%对硫磷乳油3000倍液等,均有良好杀虫效果。

2.梨大食心虫(Myelois perivorella Matsumura)梨大食心虫(见图2-108)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梨斑螟蛾,俗称“吊死鬼”、“黑钻眼”。我国南北梨区普遍发生,南方以安徽、福建、重庆、四川等地受害较为严重。幼虫为害梨芽和果实,主要是花芽和幼果,造成被害芽干枯凋萎,被害果变黑枯干,悬挂枝上不落。

图2-108 梨大食心虫

1.被害状 2.幼虫 3.蛹 4.成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2毫米,翅展24~26毫米。全体暗灰色,前翅具有紫色光泽,距前翅基部2/5和1/4处,各有灰色横线1条,此横线嵌有紫褐色的宽边,后翅灰褐色。卵椭圆形,稍扁平。初产下时为黄白色,经1~2天后变为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7~20毫米。头部和前胸背板为褐色。身体背面为暗红褐色至暗绿色,臀板为深褐色,无臀栉。蛹体长约12毫米。初化蛹时体色碧绿,以后渐变为黄褐色。

(2)生活习性 四川一年发生2代。以幼龄幼虫在芽(主要是花芽)结茧越冬,被害芽比较瘦弱,外部有一小虫孔,易识别。越冬后的幼虫,在梨芽萌动时开始转害新芽(主要是花芽)。转芽为害时,先于芽鳞内吐丝缠缀鳞片,不使脱落,随即从芽的基部蛀入,在芽的鳞片内咬食为害,蛀孔外常堆积少量缠有虫丝的碎屑虫粪,借以堵塞蛀孔,有个别的幼虫蛀入芽心,食害生长点,此芽即将枯死,因而引起第二次转芽为害。一般幼虫均不深入芽心,因此多数花芽被害后仍能发芽开花。发芽开花后,幼虫即在花丛基部为害,并吐丝缠绕鳞片,不使脱落。幼虫转芽及在花芽内为害时期前后1个月,待果实长到姆指大时,即开始转入幼果为害。幼果被害时,蛀孔处有虫粪堆积,果柄基部有大量缠丝,使被害幼果不易脱落,尤其接近化蛹时,被害果的果柄基部有白丝缠绕在枝上,被害果甚至变黑枯干,悬挂在枝上,至冬不落。幼虫在果内为害约20余天,即行化蛹。蛹期一般8~11天。幼虫化蛹前有吐丝缠绕果柄及作羽化道的习性,均在夜间进行。一般在化蛹前5~15天即开始缠柄,2~3天前作羽化道,这是摘除被害果的适宜时期。

第一次成虫(越冬代成虫)羽化后,晚间活动,趋光性不强,多在近黎明时交尾产卵。卵多产于萼洼,芽旁及枝的粗皮处,每处产卵1~2粒。卵期5~7天。在芽上及枝上的卵孵化的幼虫先为害芽后再害果。如卵产在果实上则直接蛀果为害。这一代的幼虫(第一代幼虫)老熟后仍在果实中化蛹。梨采收前后大都已羽化完毕。第二次成虫(第一代成虫)的卵大部分都产在芽上或芽的附近,幼虫(第二代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芽内,经短期为害后,即在芽内越冬。在2代区均以越冬代虫为害幼果最为严重,第一代幼虫为害果实较轻。梨大食心虫的天敌较多,主要有黄眶离缘姬蜂、瘤姬蜂和离缝姬蜂等,对梨大食心虫的抑制作用很大,特别是控制后期的为害。

(3)防治方法 ①结合修剪以及早春检查,剪除虫芽;开花后幼虫转果前,摘除已枯萎的被害花簇,消灭幼虫。②幼虫化蛹期摘除被害果,重点是越冬代幼虫的被害果。③用黑光灯诱杀越冬代成虫。④药剂防治。在梨大食心虫生活周期中有几次转移暴露时期,首先是越冬幼虫出蛰转芽和转果两个时期,其次是第一、第二代卵孵化盛期,掌握上述时期,进行喷药,是控制此虫为害的关键。在越冬幼虫出蛰转芽期,最好施药两次,第一次在越冬幼虫为害新芽的虫芽率达3%~5%时进行,或在越冬幼虫转芽率达5%时进行,1周后喷第二次。使用药剂:50%对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50%敌百虫500倍液。转果期因枝叶茂密,同时幼虫长大,抗药力增加,防治效果不如转芽期,只能作为补充措施,使用药剂同转芽期。

防治第一代卵及初孵化的幼虫,必要时可喷药2次,第一次掌握在成虫产卵盛期。第二次在第一次施药后半个月进行。可喷布1000倍的50%对硫磷乳剂,喷药要均匀周到,才能充分发挥药效。防治第二代卵及初孵化的幼虫,施药的适期要掌握在初龄幼虫钻入越冬芽以前。药剂种类、施用浓度及技术要求与第一代卵期的防治相同。

3.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 Busck)梨小食心虫(见图2-109)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简称梨小,又名东方果蛀蛾、桃折心虫,俗称蛀虫、黑膏药。我国南北各果区普遍分布。以幼虫蛀食梨、桃、苹果的果实和桃树新梢,是果树食心虫中最常见的一种。果实受害腐烂,影响产量、品质,桃梢被害后萎蔫干枯,影响生长。还可危害李(栋)、梅、杏、樱桃、海棠、沙果、山楂、枇杷等果实和李、樱桃嫩梢及枇杷幼苗主干。

图2-109 梨小食心虫

1.成虫 2.卵 3.幼虫 4.蛹 5.果实被害状 6.枝梢被害状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6~6.0毫米,翅展10.6~15毫米,全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无紫色光泽,密布白色鳞片,排列很不规则,前缘具有10组白色斜纹。卵淡黄近乎于白色,半透明、扁椭圆形,中央隆起,周缘扁平。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10~13毫米,胴部淡黄白色或粉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白色或黄褐色。腹端有梳状臀栉。蛹体长6~7毫米,黄褐色,茧白色丝质、椭圆形。

(2)生活习性 在南方各省,一年发生6~7代,第一至第二代幼虫危害桃树新梢,第三、第四代幼虫少数危害桃、梨新梢,大部分危害桃、梨果实。采果后的各代幼虫,又蛀害新梢。主要以老熟幼虫在树皮上的裂缝中结茧越冬,也可在树干基部接近土面处以及果品仓库及果品包装器材中越冬。春季3~4月间化蛹、羽化。成虫白天静伏于叶、枝和杂草等处,黄昏后活动。对黑光灯及糖、醋、果汁有较强的趋性,羽化始期趋化性较明显。卵多散产于桃梢上第三至第七片叶的叶背处,一般1条梢上产卵1粒。李梢上也有产卵,但卵数很少。在果上产卵多在果面两果靠拢处最多。成虫寿命一般3~6天,卵期4~7天。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4~29℃,相对湿度70%~100%。在多雨的年份,湿度高,雌雄成虫寿命显著延长,交尾产卵大量增加,为害严重。

桃梢上的卵孵化后,幼虫从梢端第二至第三片叶子的基部蛀入梢中,不久由蛀孔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排出,被害梢先端凋萎,最后干枯下垂。一般幼虫蛀入梢后,向下蛀食,当蛀到硬化部分,又从梢中爬出,转移他梢为害,1头幼虫可为害2~3个新梢,幼虫老熟后在桃树枝干翘皮裂缝等处作茧化蛹,幼树上可爬到树干基部的裂缝中作茧化蛹。梨果上的卵孵化后,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然后蛀入果内,多从萼洼或梗洼处蛀入,蛀孔很小,以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一块黑疤,幼虫逐渐蛀入果心,虫粪也排在果内,一般一果只有一头幼虫。幼虫老熟后,爬出果外,在树干基部翘皮皮缝隙间作茧化蛹,也有幼虫老熟后不出果,就在果内化蛹。

(3)防治方法 ①由于梨小食心虫的寄主植物多,有转移寄主等特性,梨、桃等混栽果园为害严重,新发展的果园应尽量避免梨、桃、李、梅混栽,已混栽者,则应加强主要寄主的防治工作。②发芽前刮除老树皮,处理果品包装材料,以消灭越冬幼虫。③用黑光灯或诱集剂(5%糖水加0.1%黄樟油或八角茴香油)诱杀成虫。④药剂防治。重点防治越冬后第一、二代的成虫和初孵幼虫。在成虫高峰期后3~5天内喷药。常用药剂有:5%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或速灭杀丁等菊酯类乳剂5000~8000倍液,50%一六○五乳剂2000倍液,40%乐果乳剂1200倍液,50%可湿性西维因500倍液。

4.梨二叉蚜[Schizaphis piricola(Matsumura)]梨二叉蚜(见图2-110)属同翅目,蚜科,又名梨蚜、梨腻虫、卷叶蚜等。在国内各梨区都有广泛的分布。成虫、若虫群集芽、叶、花蕾、嫩梢上刺吸汁液,受害叶片正面纵卷成筒状,干枯、早落。除梨外,还可危害夏寄主狗尾草。

(1)形态特征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2毫米,绿色,被白色蜡粉,复眼红褐色。口器、足、腹管黑色,尾片圆锥形,侧毛3对。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毫米,头胸部、触角、腹管黑色,复眼略红色。前翅中脉分二叉,故称二叉蚜。足、腹、管、尾片同无翅胎生雌蚜。若蚜形态似无翅胎生雌蚜,绿色。卵椭圆形,黑色有光泽,长0.7毫米。

图2-110 梨二叉蚜

1.有翅胎生雌蚜 2.有翅胎生雌蚜的触角 3.有翅胎生雌蚜的腹管 4.有翅胎生雌蚜的尾片 5.无翅胎生雌蚜 6.被害状

(2)生活习性 梨二叉蚜为侨迁式蚜虫,一年发生约20代,以卵在梨树芽腋间,果台和枝叉缝隙内越冬。梨花芽萌动时开始孵化,群集于露绿的芽上为害,花芽现蕾后便钻入花序中为害花蕾和嫩叶,展叶即到叶面上为害,致使叶片向上纵卷成筒状。以梢顶嫩叶受害较重,一般落花后大量出现卷叶,为害繁殖至落花后半月左右开始出现有翅蚜。武汉地区4月中旬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增多,至5月下旬陆续迁移到夏寄主——狗尾草上繁殖为害。9~10月间又产生有翅蚜由夏寄主迁回梨树上繁殖为害,产生有性蚜,雌雄交尾产卵,以卵越冬。

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蚜茧蜂等,对此虫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3)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在发生数量不大的情况下,早期摘除被害卷叶,集中处理消灭蚜虫。②药剂防治。蚜卵基本孵化完毕,梨芽尚未开放时至发芽展叶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卷叶后施药效果不好。可喷洒50%对硫磷乳油3000倍液;40%乐果乳剂20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硫酸烟精800~1000倍液;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速蚧克乳油1500倍液;40%水胺硫磷乳油1500倍液等。均有良好效果。如发生较重,展叶期再喷一次,如已卷叶喷洒乐果效果较好。③保护和引放天敌。

5.梨星毛虫(Illiberis pruni Dyar)梨星毛虫(见图2-111)属于鳞翅目,斑蛾科。又名梨叶斑蛾、梨透黑羽。幼虫俗称梨狗子、饺子虫、裹叶虫等。我国南北梨区分布普遍,是梨树的主要害虫之一。此虫以幼虫食害芽、花蕾、嫩叶。花谢后幼虫吐丝将新叶缀连成饺子状。受害树叶片凋落,树体营养不足,花芽分化不良,往往造成连年不能结果,严重威胁梨树生产。除危害梨外,还危害苹果、槟子、沙果、花红、海棠、山荆子等。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9~12毫米,触角及全体黑褐色。复眼浓黑色,翅半透明,翅脉明显。头、胸部被有黑褐色绒毛。卵扁平椭圆形,长径0.7毫米。初产时白色,至孵化前变为黑色。卵密集排列成圆形卵块。老熟幼虫体长20毫米左右,体色黄白。头小、黑色,缩于前胸内。前胸背板上有褐色斑点和横纹,背线黑褐色,两侧各有一列10个近圆形黑斑。蛹体长11~14毫米。近羽化时为黑褐色。蛹外被有两层丝茧。

图2-111 梨星毛虫

1.成虫 2.蛹 3.幼虫 4.卵 5.被害状

(2)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2代。以幼龄幼虫潜伏在树干及主枝的粗皮裂缝下结茧越冬;在幼龄果园,幼虫多在树干附近土壤中结茧越冬。当梨树发芽时,越冬幼虫开始出蛰,如此时花芽尚未开放,先从芽旁已吐白的部位咬入食害,如花芽已经开放,则由顶部钻入食害。花芽被吃空,变黑、枯死,继而为害花蕾和叶芽。展叶时,幼虫即转移到叶片上吐丝将叶缘两边牵连成叶苞,在其中吃掉叶肉,残留下叶背表皮一层,被害叶多变黑枯干。为害一个叶后,则转苞另害新叶,1头幼虫大约能为害7~8个叶片,在最后的一苞叶中结薄茧化蛹,蛹期约10天。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不活动,多在傍晚或夜间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背面。卵期7~8天。第二次幼虫为害叶片的程度远不及第一次越冬幼虫出蛰后为害严重。幼虫为害10余天后,约在7月下旬转到粗皮下结茧越冬。

(3)防治方法 ①早春越冬幼虫出蛰前,对老树刮树皮,在幼树树干周围压土,消灭越冬幼虫。②药剂防治。梨树花芽膨大期是施药防治梨星毛虫越冬后出蛰幼虫的适期。可喷布90%敌百虫10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防治第一代卵及初孵幼虫,可改用95%巴丹3000倍液。

6.梨茎蜂(Janus piri Okamoto et Muramatsu)梨茎蜂(见图2-112)属膜翅目,茎蜂科,又名梨梢茎蜂、梨茎锯蜂,俗称折梢虫、剪头虫。全国南北梨区均普遍发生,是危害梨树春梢的重要害虫。成虫产卵为害春梢,受害严重的梨园,满园断梢累累,大树被害后影响树势及产量,幼树被害后则影响树冠扩大和整形。梨茎蜂主要危害梨,也危害棠梨及沙果。此外,近年来根据华北的调查研究,发现有另一种叫做葛氏梨茎蜂(Janus gussakovskii M aa.),已知分布于河北和福建(邵武),国内记载梨茎蜂的发生规律和生活习性,有可能是两个种的混杂。

图2-112 梨茎蜂

1.成虫 2.卵 3.幼虫 4.幼虫为害枝 5.蛹 6.成虫产卵为害断枝 7.产卵痕

(1)形态特征 梨茎蜂成虫体长约9~10毫米,翅透明,除前胸后缘两侧、翅基部、中胸侧板及后胸背的后端黄色外,其余身体各部黑色。后足腿节末端及胫节前端褐色,其余黄色。雌虫腹部可见9节,第七至第九节的腹面中央有1纵沟,内有1锯齿状产卵器。葛氏梨茎蜂成虫体长8~10毫米,触角丝状,黑色,头、胸背黑色,翅透明,翅基片和足均黄色,腿节红褐色,腹部1~3节红色,其余各节黑色。

梨茎蜂卵乳白色,透明,长椭圆形,稍弯曲,长约0.9~1.0毫米。梨茎蜂老熟幼虫体长10~11毫米,头部淡褐色,胸腹部黄白色,胸足退化,各体节侧板突出形成扁平侧缘。头、胸部向下弯,尾端向上翘。梨茎蜂蛹体长约10毫米,裸蛹,全体乳白色,复眼红色,近羽化前变为黑色。

(2)生活习性 南方(浙江、江西、四川等省)梨茎蜂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内越冬。重庆、武昌、南昌等地,12月下旬已开始见蛹。福建东部冬末春初化蛹,3月下旬,4月上旬成虫羽化,4月上、中旬产卵。浙江杭州梨茎蜂发生期:3月底至4月初成虫开始由被害枝内飞出,4月上旬产卵,卵于5月上旬开始孵化,6月中旬结束。幼虫6月下旬全部蛀入老枝,8月上旬全部在老枝内休眠,次年1月上旬开始化蛹,2月下旬结束。

成虫在被害枝内羽化,在枝内停留3~6天后出枝。出枝后白天非常活跃,早晚及夜间不活动,停息在梨叶反面,成虫出枝后,当天即可交尾产卵,产卵前往返于新梢嫩茎上,选择适宜处所,以产卵器将嫩茎锯断,而一边的皮层不断,使断梢留在上面,然后再将产卵器插入断口下方1.5~6毫米处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产卵1粒,在产卵处的嫩茎表皮上不久即出现一黑色小条状产卵痕。产卵后成虫再将断口下部的叶柄也切断,隔1、2日上部断梢凋萎下垂,变黑枯死,遇风吹落,成为光秃断枝。老梢不上产卵。凡已抽梢的梨树品种,梢长不超过17厘米的,成虫都能产卵为害,为害期8天左右。幼虫在嫩茎髓部蛀食,边蛀食边排泄粪便,凡食过的嫩茎日久都成黑褐色半截枝,脆而易断;待嫩茎食完向下继续蛀食老枝,在老枝内蛀食成一稍呈弯曲的长椭圆形穴。幼虫老熟后在穴内调转身体,头部向上,开始休眠。每一被害梢,仅有幼虫1头。休眠幼虫隔几个月后在原处化蛹。

凡抽梢期与成虫出枝高峰期相吻合的品种受害都重。

(3)防治方法 ①冬季结合修剪,剪去的被害枝在3月间要处理完毕,最好结合保护寄生蜂。不能剪除的被害枝,可用铁丝戳入被害的老枝内,以杀死幼虫或蛹。②捕捉成虫。利用成虫的群集性和停息在树冠下部新梢叶背的习性,在早春梨树新梢抽发时,于早晚或阴天捕捉成虫。③药剂防治。掌握在成虫发生高峰期,喷90%敌百虫1000倍液。喷药时间以中午前后最好,在两天内突击喷完。④剪除被害梢。成虫产卵结束后,及时剪除被害新梢,只要在断口下1厘米处剪除,就能将所产的卵全部消灭。此法对苗木和幼树的效果很好,基本上可控制虫害。

7.梨虎(Rhynchites foreipennis Fairmaire)梨虎(见图2-113)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梨实象虫、梨果象甲。在国内南北梨区分布很普遍,南方的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广东、重庆、四川等省、直辖市为害较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是梨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其成虫与幼虫都能为害。成虫取食嫩芽,啃食果皮果肉,造成果面粗糙,俗称“麻脸梨”;并于产卵前咬伤产卵果的果柄,造成落果。幼虫于果内蛀食,使被害果皱缩或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主要为害梨,亦可为害苹果、花红、山楂、杏、桃等。

图2-113 梨虎

1.蛹 2.卵粒(放大)3.幼虫 4.成虫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4毫米,暗紫铜色,有金绿闪光,头管较长,头部全长与鞘翅纵长相似,雄虫头管先端向下弯曲,触角着生在头管端部约1/3处;雌虫头部较直,触角着生在头管中部。头部背面密生较明显的刻点,触角端部3节显著宽扁。前胸略呈球形。足发达,中足稍短于前、后足,鞘翅上刻点粗大,略呈9纵行。卵椭圆形,长1.5毫米左右,表面光滑,初乳白色,渐变乳黄色。幼虫体长12毫米左右,乳白色,12节,体表多横皱,略向腹面弯曲,头部小,大部缩入前胸内。头的前半部和口器暗褐色,后半部黄褐色,每体节中部有1横沟,将各节背面分成前后两部分,后半部生有1横列黄褐色刚毛,胸足退化。蛹体长9毫米左右,初乳白色,渐变黄褐至暗褐色,体表被细毛。

(2)生活习性 绝大多数梨虎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潜伏在蛹室内越冬。越冬成虫在梨树开花时开始出土,成虫出土数量与当时的降雨情况有关,当落花后如有透雨可促使其大量集中出土;如果春旱,出土数量少,时间也推迟。成虫出土后飞到树上,主要白天活动,尤以气温较高晴朗无风或中午前后最为活跃。成虫为害1~2周之后开始交尾产卵,产卵时先把果柄基部咬伤,然后转到果实上咬一小孔,产1~2粒卵于其中,再以分泌的黏液封口,产卵处呈黑褐色斑点,一般每果产1~2粒卵。成虫寿命很长,产卵期达2个月左右,因而造成发生期很不整齐。卵经6~8天孵化,幼虫即于果内蛀食。被害果由于果柄被成虫咬伤极易脱落,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幼虫在落果中继续食害,约经20余天老熟,脱果入土,在3~7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蛹期1~2个月,陆续羽化为成虫,当年不出土即在蛹室内越冬。成虫有假死性,早晚气温低时,受惊扰即假死落地,在中午前后气温较高时,虽遇惊扰而假死落下,多于半空即飞去。

(3)防治方法 ①人工防治。在成虫出土清晨振树,下接布单、塑料薄膜等物,捕杀被振落下的成虫。由于成虫出土期长,因此在成虫出土期间需经常进行,特别是降雨之后,成虫出土集中,尤应抓紧时机捕杀成虫,可获良好的防治效果。及时拣拾落果集中处理,消灭其中幼虫,对减轻第二年的为害有显著的作用。②药剂防治。成虫发生期喷洒90%敌百虫600~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每隔15天左右喷一次,一般不少于2次为宜。在成虫出土盛期特别是在雨后,树盘内撒布4%敌马粉剂或50%辛硫磷乳剂500倍液,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8.金缘吉丁虫(Lampra limbata Gebl.)金缘吉丁虫(见图2-114)属于鞘翅目,吉丁虫科,俗称串皮虫。全国各梨产区都有发生,南方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是梨树枝干的重要害虫。幼虫在梨树枝干皮层纵横串食,破坏输导组织,造成树势衰弱,树干渐次枯死,甚至全树死亡。除危害梨树外,还危害苹果、沙果、花红等果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3~16毫米,绿色,有金属光泽,鞘翅上有几条蓝黑色断续的纵纹。前胸前板有5条蓝黑色纵纹,中间一条明显。卵圆形,黄白色。幼虫体长36毫米,全体扁平,乳白色。前胸显著宽大,背板黄褐色,中具“人”字凹纹,腹部细长。蛹体长18毫米,初为乳白色,后变深褐色。

图2-114 金缘吉丁虫

1.被害状 2.幼虫 3.成虫

(2)生活习性 江西一年1代,湖北、江苏一年1代或两年1代,均以幼虫在外皮层越冬。翌年春天越冬幼虫继续为害。3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约1个月,4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5月中旬成虫出孔后,食害树叶,有假死性。产卵前期约10天左右,卵多产在皮缝处,6月初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化后蛀入树皮。初龄幼虫仅在蛀入处皮层下为害,3龄后串食,多在形成层处钻横向弯曲隧道,待围绕枝干1周后,即造成整株枯死,虫粪塞满隧道,9月以后长大幼虫逐渐转入木质部蛀食,准备过冬。金缘吉丁虫的天敌,据湖北观察有两种蛹寄生蜂和一种幼虫寄生蜂。其中蛹寄生率高达50%以上。在冬季啄木鸟也是重要的天敌。

(3)防治方法 ①幼树被害处凹陷,变黑,容易识别,用刀将皮层下的幼虫挖除。或用刀子在被害处纵划几道,深入木质,可将幼虫划死,同时划道处木栓化变硬,可以防止幼虫环蛀。②成虫羽化前锯掉死树、死枝,及时烧毁,消灭虫源。③成虫羽化初期,树干喷洒50%对硫磷乳剂2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800倍液;90%敌百虫600倍液,毒杀成虫效果很好。④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成虫发生期,早晨人工震树捕杀成虫。

7、用什么药可以防治苹果的病虫害?

苹果苦痘病
症状:
病果皮下果肉首先变褐,干缩成海绵状,逐渐在果面上出现圆形稍凹陷的变色斑,病斑在黄色或绿色品种上为暗绿色,在红色品种上为暗红色。后期病部果肉干缩,表皮坏死,显现出凹陷的褐斑。病部食之有苦味。
发病规律:
又称苦陷病,是在苹果成熟期和贮藏期常发生的一种生理病害。主要是因为树体生理性缺钙引起的,修剪过重,偏施、晚施氮肥,树体过旺及肥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果实生长期降雨量大,浇水过多,都易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应多施有机肥,防止偏施氮肥,注意雨季及时排水,合理灌水。常年病重果园,可在果实生长中、后期喷布70%氯化钙150倍液,每间隔20天喷一次,共喷3~4次。气温高时,为防止氯化钙灼伤叶片,可改喷硝酸钙。

苹果煤污病
症状:
发生在苹果果皮外部,在果面产生棕褐色或深褐色污斑,边缘不明显,似煤斑,菌丝层很薄用手易擦去,常沿雨水下流方向发病。苹果蝇粪病和煤污病常混合发生,症状复杂,不易区分。但常见症状为:果皮表生黑色菌丝,上生小黑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或菌核;小黑点组成大小不等的圆形病斑,病斑处果粉消失。
发病规律:
寄生于苹果芽、果台及枝条上越冬。以菌丝和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进行侵染。从6月上旬到9月下旬均可发病,集中侵染期7月初到8月中旬。高温多雨利于病菌繁殖,对果面进行多次再侵染。
防治方法:
冬季清除果园内落叶、病果、剪除树上的徒长枝集中烧毁,减少病虫越冬基数;谢花后至套袋前春梢生长期,结合防治轮纹病可间隔10天左右喷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套袋前喷布10%宝丽安(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注意,药剂干后2~4小时套上袋;套袋后,结合防治果实上、叶片上的病害打好杀菌药,药剂可选用:波尔多液、喷克、退菌特、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7月底~8月初,即秋梢生长旺季是斑点落叶病发生重点时期,这期间一定要喷一遍扑海因+退菌特;9月份防病药剂应选择:大生、喷克、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有机杀菌剂;夏季必须及时清除树冠内徒长枝和过密的枝条,以保证冠内通风透光,利于药剂喷布。一般喷药后要求95%以上叶片着药均匀,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苹果褐斑病
症状:
叶上初期病斑为褐色小点,后发展成三种类型的病斑,即同心轮纹型、针芒型和混合型。此病的症状特点是病斑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周缘有绿色晕,症状由黑色小粒点或黑色菌索构成同心轮纹或针芒。同心轮纹型和混合型病斑叶背呈棕褐色。
发病规律:
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在病叶上越冬。春季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飞溅侵染叶片。雨水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病菌潜育期6~14天后发病,新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进行再侵染。
防治方法:
加强土肥水管理,改善光照、及时排涝以及彻底清除落叶深埋是防治此病的根本途径。5月中、下旬雨后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期,可选用68.75%杜邦易保水分散剂1000倍液、施特灵2000倍液、2%宁南霉素600~800倍液等进行防治,发病后可选用施特灵1500~2000倍液加80%大生600~8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1000~1500倍液或25%敌力脱4000~5000倍液防治;随后可与铜制剂如波尔多液、锌铜石灰液(硫酸锌:硫酸铜:生石灰:水=0.5:0.5:2:200)等交替使用。

苹果褐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在近成熟期开始发病。被害果面多以伤口为中心形成浅褐色小斑,湿软腐烂。病斑扩展迅速,在气温10℃时,10天左右整个果实即可腐烂,温度越高,病菌扩展越快。在0℃低温下,仍可活动扩展。随着病斑扩大,从病斑中心长出一圈一圈黄褐色至灰褐色绒球状菌丝团,常呈同心轮纹排列。上面覆盖粉状物(子实体)。这是褐腐病的典型症状。病果较硬有弹性,具土腥味,后期失水干缩,成为黑色僵果。
发病规律:
主要以菌丝体或孢子在病果或僵果内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皮孔侵入,潜育期5—10天,果实近成熟为发病盛期,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挤压碰撞,常造成大量伤口。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会迅速传播蔓延。
防治方法:
1.加强科学管理:在冬季或早春翻耕土壤,消除病果,在生长季节随时清除树上、树下的病僵果,集中深埋,以减少菌源。并注意防治为害苹果果实的其他病虫害和裂果,要适时采收。贮藏前注意严格剔除各种带伤果和虫果,用包装纸分级包装,尽量减少碰伤和挤压。注意控制贮藏温度和湿度,温度以1~2℃,相对湿度在90%为宜。定期检查贮果库窖,发现病果及时挑出,以防止扩展感染。
2.药剂保护:开花前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害,喷一次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花后和果实近成熟期各喷一次50%代森锰锌400~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苹果锈果病
症状:
主要表现在果实上,可分:
1.锈果型,果面形成5条纵向铁锈色条斑。后锈斑龟裂,果面粗糙,甚至果皮开裂,形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有时锈斑不明显,但有很多深入果肉的纵裂纹。病果肉僵硬,不可食,易萎缩脱落。西洋苹果多数品种表现此型。
2.花脸型,着色后果面散生近圆形黄绿色斑块,成熟后为红绿相间的花脸状。黄色品种如黄龙、黄沙果、黄太平苹果等病果成熟后果面色泽不匀,出现浓淡相间的斑块,果面略呈凹凸不平状。我国固有的槟子、沙果、白海棠等以及西洋品种祝光、元帅、倭锦等亦有此表现。
3.锈果花脸复合型,着色前果顶有明显锈斑,着色后其余部分发生不着色斑块呈花脸状。中熟品种元帅、红玉、赤阳、倭锦、红海棠等表现此状。
4.绿点型,金冠、黄冠等受害,果着色后显现许多绿色小晕点,边缘不整齐。
5.环斑型,山丁子和一些小苹果,近成熟时形成圆形斑纹或黑色圆斑,稍凹陷。有的品种被害后叶片卷曲,茎干部产生坏死斑。
①花脸型:病果着色前无明显变化,着色后呈现红绿相间状态;成熟后呈现红、黄相间的花脸型,着色部分突起,病斑部分凹陷,果实较小,风味变劣。
②锈果型:发病初期果实顶部产生淡绿色条斑,逐渐沿果纵向扩展,形成5条铁锈色坏死条斑;轻病果条纹不明显;重病果在锈纹处开裂。
③混合型:复合上述两种类型特征。
发病规律:
嫁接和病、健树根部接触传染。病树种子、花粉不带病毒。嫁接接种的潜育期为3~27个月,一旦发病,逐年加重,是全株永久性病害。梨树较普遍带毒,但不显症状。苹果与梨混栽或靠近梨树的苹果树发病重。
防治方法:
1.严格选用无病接穗和砧木,从经检测不带病毒的母本树上采取接穗,嫁接在实生苗上繁殖无毒苗用于建园。
2.在果园、苗圃中经常检查,发现病树、病苗刨除销毁。
3.严格检疫监督,在距原有苹果、梨园100m以外建立无病毒苗木繁殖圃。
4.药物治疗:
①初夏时在病树主干进行半环剥,在环剥处包上蘸过0.015%~0.03%浓度的土霉素、四环霉素或链霉素的脱脂棉,外用塑料薄膜包裹。
②喷雾法,用代森锌500倍液或硼砂200倍液,喷于果面,7月上中旬起每周1次,共喷3次。

苹果疫腐病
症状:
苗木或成树根颈部染病,皮层出现暗褐色腐烂,多不规则,严重的烂至木质部,致病部以上枝条发育变缓,叶色淡,叶小,秋后叶片提前变红紫色,落叶早,当病斑绕树干一周时,全树叶片调萎或干枯。叶片染病,初呈水渍状,后形成灰色或暗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湿度大时,全叶腐烂。
果实染病,果面形成不规则、深浅不匀的褐斑,边缘不清晰,呈水渍状,致果皮果肉分离,果肉褐变或腐烂,湿度大时病部生有白色绵毛状菌丝体,病果初呈皮球状,有弹性,后失水干缩或脱落。
发病规律:
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及菌丝随病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遇有降雨或灌溉时,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随雨滴或流水传播蔓延,果实在整个生育期均可染病,每次降雨后,都会出现侵染和发病小高峰,因此,雨多、降雨量大的年份发病早且重。
防治方法:
1.及时清理落地果实并摘除树上病果、病叶集中处理;病菌以雨水飞溅为主要传播方式,适当采取提高结果部位和地面铺草等方法,可避免侵染减轻为害;
2.改善果园生态环境,排除积水,降低湿度,树冠通风透光可有力地控制病害;可采取预防为主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根颈部发病还未环割的植株,可在春季扒土晾晒,刮去腐烂变色部分,并用石硫合剂消毒伤口,刮下的病组织烧毁,更换无病新土。另外防止串灌,翻耕和除草时注意不要碰伤根颈部。必要时进行桥接,可提早恢复树势,增强树木的抗病性。
3.药剂防治:在落花后浇灌或喷洒72%霜脲锰锌(霜疫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百德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72%霜霉疫净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灭克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7~10天1次。

苹果炭疽病
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也可侵染枝干和果台。自病斑中心剖开果实,可见果肉自果面向果心成漏斗状变褐腐烂。病组织带有苦味。病斑边缘紫红色或黑褐色,中央凹陷,斑上黑色小点稀疏,不呈同心轮纹状排列,其下果肉局部坏死。枝干发病与果实症状相似。
发病规律:
以菌丝在被害枝干、果台和病僵果上越冬。翌春温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也借风和昆虫传播。因病果和树上的病枯枝是初侵染源。幼果前期抗扩展,不抗侵染;而后期则相反。此病有潜伏侵染特性,故田间发病较晚。一年内有反复多次再侵染。
防治方法:
1.增施有机肥,落头提干改善光照,合理负载强壮树势为根本途径。
2.结合冬剪清除小僵果、病枯枝、死果台及衰弱枝集中深埋或烧毁。
3.药剂防治。从落花后10天开始,每隔10~15天喷一次药,到8月中、下旬结束。多雨年份可适当增加防治次数。常用的药剂有:61%花麦特800~1000倍液、1:(2~3):20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400~600倍液、80%炭疽福美6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等。

苹果黑星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或果实,还可为害叶柄、果柄、花芽、花器及新梢。叶片染病,初现黄绿色圆形或放射状病斑,后变为褐色至黑色,直径3~6mm;上生一层黑褐色绒毛状霉,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后期,多数病斑连在一起,致叶片扭曲变畸。果实染病,初生淡绿色斑点,圆形或椭圆形,渐变褐色至黑色,表面也产生黑色绒状霉层,病斑逐渐凹陷,硬化,常发生星状开裂。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枝和芽鳞内或以假囊壳在病叶中越冬。翌年5~8月释放子囊孢子,以7月释放量最多;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潜育期9~14天。叶片和果实染病15天左右即产生分生孢子,并可产生若干代进行再侵染,一直持续到当年秋季。9月末病害停止扩展。该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有关。早春多雨发病较早;夏季阴雨连绵,病害流行快。
防治方法:
清除初侵染源,秋末冬初彻底清除落叶、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或在地面喷洒0.5%二硝基邻甲酸钠或4:4:100的波尔多液,以杀死病叶内的子囊孢子;喷药保护:早熟品种于5月中旬开花期开始喷洒1:2~3:160倍式波尔多液;以后隔15天一次,共喷5次。也可用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可灭丹(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注意苹果采收后的管理。

苹果锈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为害嫩枝、幼果和果柄,还可为害转主寄主桧柏。叶片初患病正面出现油亮的橘红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橙黄色的病斑,边缘红色。发病严重时,一张叶片出现几十个病斑。发病1~2周后,病斑表面密生鲜黄色细小点粒,即性孢子器。
发病规律:
病菌在桧柏上为害小枝,即以茵丝体在菌瘿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形成褐色的冬孢子角。冬孢子柄被有胶质,遇降雨或空气极潮湿的胺化膨大,冬孢子萌发产生大量担孢子,随风传播到苹果树上。锈菌侵染苹果树叶片、叶柄、果实及当年新梢等,形成性孢子器和性孢子、锈孢子器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随风传播到桧柏上,侵害桧柏枝条,以菌丝体在桧柏发病部位越冬。
防治方法:
1.铲除桧柏,切断侵染循环。在规划新果园时,邻近苹果园的2.5-5千米以内不能栽植桧柏树。如附近有桧柏树,应于冬季剪除桧柏树上的菌瘿,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花后1个半月内喷药2-3次,预防该病。当苹果树芽萌动至幼果长到拇指大时,在桧柏上喷洒1--2波美度石硫合剂1~2次。在苹果树发芽后至幼果期,于苹果树上喷杀菌剂1-2次,防止病菌侵入为害。杀菌剂常用1:2~3:200波尔多液、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00倍液、7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斗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0%绿得保300-400倍液,97%敌锈钠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苹果白粉病
症状:
主要为害嫩枝、叶片、新梢,也为害花及幼果。病部满布白粉是此病的主要特征。
幼苗被害,叶片及嫩茎上产生灰白色斑块,发病严重时叶片萎缩、卷曲、变褐、枯死,后期病部长出密集的小黑点。大树被害,芽干瘪尖瘦,春季发芽晚,节间短,病叶狭长,质硬而脆,叶缘上卷,直立不伸展,新梢满覆白粉。生长期健叶被害则凹凸不平,叶绿素浓淡不匀,病叶皱缩扭曲,甚至枯死。
发病规律:
苹果白粉病以菌丝在冬芽鳞片间或鳞片内越冬。翌年发芽时,越冬菌丝产生分生孢子,此孢子靠气流传播,直接侵入新梢。病害侵入嫩芽、嫩叶和幼果主要在花后一个月内,所以5月为发病盛期,通常受害最重的是病芽抽出新梢。生长季中病菌陆续传播侵害叶片和新梢,病梢上产生有性世代,子囊壳放出子囊孢子行再侵染。秋季病梢上的孢子侵入秋梢嫩芽,形成二次发病高峰。10月以后很少侵染。春暖干旱的年份有利于病害前期流行。
防治方法:
采取剪除越冬病芽、摘除初次侵染的病梢和适时的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1.冬剪时要彻底剪除病梢,春、夏季仔细检查,发现病梢(枝)及时剪除,病梢(枝)要集中烧毁或深埋。
2.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适当控制氮肥施用量,注意氮、磷、钾配合,增施磷、钾肥。
3.苹果树发芽前喷波美3—5度石硫合剂,开花前喷波美0.5度石硫合剂或50%硫磺胶悬剂150倍液。
4.在苹果开花前和落花70%时各喷一次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苹果斑点落叶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枝条和果实。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或深褐色小斑点,周围有紫红色晕圈,边缘清晰。随气温上升病斑扩展成5毫米左右的斑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幼叶被害,有时叶片呈畸形。为害严重时,被害叶干枯,提早脱落。果实被害,上生近似叶片上的斑点。枝条被害,也生褐色微凹陷的病斑,病斑周围常产生裂纹。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被害叶和枝条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器,放出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春梢嫩叶。一般果园在花后即可出现病叶,在后半月病叶增多。春雨早而多,夏季有连阴雨,病害发生早且重,7月上中旬即有落叶。田间在病斑出现后20天即开始产生分生孢子,可再侵染。此病喜侵染35天内的嫩叶,尤其是20天内的新叶。病原菌的潜育期很短,只有数小时。8月高温多雨,新梢叶片发病严重,造成大量落叶。9月下旬病害停止发展。
防治方法:
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应重视化学防治,辅以清洁果园等措施。秋季扫除落叶,剪病枝,集中烧毁。化学防治重点保护春梢,压低后期菌源。从花后开始连续喷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500倍,或10%多氧霉素1200倍,或40%乙磷铝200倍,或70%乙锰500倍。

苹果轮纹病
症状:
轮纹病病斑呈褐色,凹陷不明显,表面病组织呈同心轮纹状,后期密生黑色小斑点(病菌分生孢子);轮纹病病斑呈不规则形状扩展,速度快;轮纹病病组织软腐,有酒精味;轮纹病近成熟期和贮藏期常发生。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被害枝干上越冬。菌丝每年4~6月产生分生孢子,靠雨水飞溅传播,为初侵染源。7~8月孢子散发最多。病菌从皮孔侵入,幼果易受侵染,侵入后潜伏,到果实近成熟或贮藏期,潜伏的菌丝迅速蔓延形成病斑。病菌是弱寄生菌,老弱树易感病。温暖多雨或晴雨相间日子多的年份易发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清除病死枝干和死树,集中烧毁。
2.刮除病斑。在休眠期刮掉病粗皮,集中烧毁。亦可在5~7月重刮皮,方法见苹果腐烂病。
3.适时喷药,发芽前喷1次5°Be石硫合剂,5~8月结合防治其它病害喷3~5次杀菌剂。可用1:2:240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果实采收前喷1~2次内吸杀菌剂,如多菌灵等。
4.果实成熟期或采收时剔除病果深埋。严格选果,病果、伤果不入库,贮藏温度在5℃以下,以1℃~2℃为宜。

苹果腐烂病
症状:
主要有溃疡型和枝枯型。溃疡型发病初期病部红褐色,稍隆起,组织松软,有酒糟味,常流出黄褐色汁液。后期病部失水下陷,长出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雨后小黑点上溢出金黄色的丝状或馒头状的孢子角。枝枯型多发生在2~4年生小枝上。病部扩展迅速,常呈现黄褐色与褐色交错的轮纹状斑。春季发病的枝枯型斑,病部以上枝条很快干枯,后期病部也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
发病规律:
以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皮内和病残株枝干上越冬。翌春,分生孢子器涌出孢子角,孢子角失水飞散出分生孢子。同时,成熟的子囊孢子也大量放出。病菌随风雨传播。病菌有无伤口不侵入和潜伏侵染特性。此病的侵入途径有机械伤、病虫伤、日灼、冻害和落皮层。侵入树体的病菌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发病。此病几乎周年发病,病斑主要出现于生长至休眼和休眼至生长两个时期。
防治方法:
1.栽培防病是综合防治此病的基础。要加强土肥水管理,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控制负载量;合理修剪,克服大小年;清除病源;实行病疤桥接。 2.病疤治疗是目前防治此病的有效方法。可在晚秋和早春刮治病疤呈梭形立茬,后多次涂药消毒,或用划道法治疗病疤。划道法是划病部成0.5厘米宽的纵道,再用5Be。石硫合剂或二倍腐必清、农抗120等药剂消毒。待药液干后再消毒一康氏粉蚧
症状:
若虫和成虫吸食苹果枝干和果实汁液,可导致枝干生长衰弱,果实品质下降,甚至整株果树枯死。
发病规律:
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树根附近土缝里、树皮缝、枯枝落叶层及石块下成堆越冬。次年2月下旬开始出现若虫,3月上中旬上树较多。若虫大量集中在1~2年生枝条上吸食汁液,以4月危害最重。受害严重的枝条推迟发芽甚至枯死。
防治方法:
1.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康氏粉蚧的天敌有瓢虫和草蛉等,利用天敌防治蚧壳虫是比较彻底又省事的办法。
2.冬季清除虫卵,减少虫源结合冬季修剪、重剪火疏除危害严重的有虫枝条,并彻底烧毁,降低越冬基数,以减轻来年虫源。
3.化学防治防治蚧壳虫的关键是在一龄若虫活动时施药。一般刚卵化后的若虫并不马上分泌蜡粉,等天气晴朗暖和时陆续以团体蜡壳爬出,过几天体外才陆续上蜡,因此要掌握在若虫分散转移期分泌蜡粉前施药防治最佳,可选用2.5%的溴氢菊酯(敌杀死)乳油,或2.5%的氯氟氢菊酯(功夫)乳油,40%的毒死蜱+20%的阿维菌素。对已开始分泌蜡粉的康氏粉蚧可以在使用以上药剂时加入一定量的有机硅来增强农药的附着性即渗透性,以提高杀虫效果,如用含油量0.3%~0.5%柴油乳剂或黏土柴油乳剂混用,也有良好杀虫作用。

苹果蠹蛾
症状:
以幼虫为害果实。几头幼虫能同时蛀食同一果实。苹果、沙果被蛀后,蛀孔外部逐渐有褐色虫粪排出。初蛀严重时,可堆积相当数量,以丝连缀成串,挂在蛀果之下,香梨被蛀后所排出的虫粪则为黑色。
发病规律:
一年发生1~3代。第一代幼虫为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幼虫为害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
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在第一代卵开始孵化期和各代成虫羽化盛期喷药。药剂可选用50%的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2.5%的溴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25%的西维因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20%的杀灭菊酯乳油2000~2500倍液等。
2.激素防治。将未交尾的雌蛾,置于诱捕器中,诱捕雄蛾。

黑星麦蛾
症状:
幼虫在新梢上吐丝缀叶作巢,内有白色细长丝质通道,并夹有粪便,虫苞松散。幼虫在苞内群集为害。管理粗放的幼龄果园发生较重,严重时全树枝梢叶片受害,只剩叶脉和表皮,全树呈现枯黄,并造成发二次叶,影响果树生长发育。
发病规律:
在河北、陕西等省1年发生3代。以蛹在杂草、落叶和土块下越冬。陕西关中地区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产卵于新梢顶端未伸展开的嫩叶基部,单粒或几粒成堆。第一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发生。幼龄幼虫潜伏在未伸展的嫩叶上为害。5月下旬开始在为害的叶苞内化蛹;6月下旬出现第一代成虫。第二代幼虫于7月上旬出现。7月下旬化蛹,8月中旬开始出现第二代成虫。第三代幼虫约为害至9月中、下旬至10月老熟落地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清扫果园中落叶、铲除杂草,集中消灭越冬蛹;生长季摘除卷叶,消灭其中幼虫;
2.药剂防治:越冬幼虫出蛰盛期及第一代卵孵化盛期后是施药的关键时期,可用80%敌敌畏乳油或48%乐斯本乳油、25%喹硫磷、50%杀螟松、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功夫、或2.5%敌杀死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35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4000倍液或52.25%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以及其他菊酯类杀虫剂或菊酯与有机磷复配剂。

桃小食心虫
症状:
被害果果面有针头大小的蛀(入)果孔,由孔流出泪珠状汁液,干涸后呈白色蜡状物。幼虫取食果肉形成弯曲纵横的虫道,虫粪留在果内呈“豆沙馅”状。幼果被害后,生长发育不良,形成凹凸不平的“猴头果”;后期受害的果实,果形变化不大;被害果大多有圆形幼虫脱果孔,孔口常有少量虫粪,由丝粘连。
发病规律:
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在苹果落花后半月左右,当旬平均气温达到17℃,地温达19℃时,幼虫开始出土。幼虫出土受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在10%以上时,幼虫能顺利出土;越冬幼虫出土后,在地面做夏茧化蛹,蛹期约半月。6月上旬开始出现越冬代成虫,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末期在7月下旬。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在越冬幼虫出土前,将树根颈基部土壤扒开13~16cm,刮除贴附表皮的越冬茧。于第一代幼虫脱果时,结合压绿肥进行树盘培土压夏茧;摘除虫果:在幼虫蛀果危害期间(幼虫脱果前),于果园巡回检查、摘除虫果,并杀灭果内幼虫。每10天摘1次虫果,可有效控制该虫的发生量;
2.套袋保护:在成虫卵前对果实进行套袋保护,在套袋果园该虫已不成问题。
3.诱杀:田间安置黑光灯或利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诱杀成虫;覆盖地膜:在春季对树干周围半径1m以内的地面覆盖地膜,能控制幼虫出土、化蛹和成虫羽化挖茧或扬土灭茧;
4.生物防治:每平方米施寄生线虫60~80万条,杀虫效果良好;
5.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5%顺式氰戊菊酯(来福灵)乳油、10%氯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均为3000倍液;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2.5%氟氯菊酯(天王星)乳油1500倍液、青虫菌6号、灭幼脲3号500~1000倍液。

苹毛金龟子
症状:
在果树花期,以成虫取食花蕾、花朵和嫩叶,发生严重时,将上述部分吃光。
发病规律:
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在河南省次年3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4月上旬至4月下旬为害最重,5月中旬成虫活动停止,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产卵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句为幼虫发生期,8月中下旬是化蛹盛期,9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后不出土,在土中越冬。成虫具假死性,无趋光性,一般先为害杏,后为害梨、苹果和桃等。
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于清晨或傍晚振树捕杀成虫。
2.在成虫出土前,树下施药剂,可用25%对硫磷微胶囊或25%辛硫磷微胶囊100倍液处理土壤。
3.果树施有机肥时,捡抬幼虫和蛹或用上述药剂进行处理。
4.梨树近开花前施药,果园常用有机磷剂1000~1500倍液,菊酯类1500~2000倍液。

8、苹果梨树啥时打药不长虫子

我建议买本书看看吧。
不单单是虫子,病害也多的。
找来相关资料,你看吧。
【内容介绍】

本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的研究人员编著。书中介绍了国内各
苹果产区常见病害48种,虫害68种。简要叙述了苹果病虫害的分布、为害
情况、发病规律、症状、重要病虫害发生测报方法和主要防治技术,并扼
要介绍了苹果园常用农药46种及其混配技术。文图并茂,通俗易懂。适合
广大果农、基层果树技术人员和农校师生阅读。

【本书目录】

第一章 苹果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一、植物综合保护的提出和进展概况
二、我国苹果主产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一)渤海湾地区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二)中部黄河故道地区苹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三)西北高原地区苹果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第二章 苹果病害
苹果树腐烂病
苹果干腐病
苹果轮纹病
苹果枝溃疡病
苹果疱性溃疡病
苹果赤衣病
苹果干枯病
苹果枝枯病
苹果炭疽病
苹果霉心病
苹果锈病
苹果花腐病
苹果褐腐病
苹果黑腐病
苹果疫腐病
苹果煤污病和蝇粪病苹果褐斑病
苹果斑点落叶病及苹果轮斑病
附:苹果灰斑病和圆斑病
苹果白粉病
苹果黑星病
苹果银叶病
苹果侵染性根腐病
(一)根腐病
(二)根朽病
(三)白绢病
(四)紫纹羽病
(五)白纹羽病
(六)根腐病类防治
苹果根癌病
苹果衰退病
苹果锈果病
苹果花叶病
苹果绿皱果病
苹果生理性烂根
(一)水涝烂根
(二)冻害烂根
(三)化肥施用不当引起的烂根
苹果缩果病
苹果小叶病
苹果黄叶病
苹果苦痘病和痘斑病
苹果水心病
苹果虎皮病
红玉苹果斑点病
金冠苹果果锈
苹果贮藏病害
(一)青霉病
(二)软腐病
(三)果肉粉绵病
(四)果肉褐变病
(五)褐心病
第三章 苹果虫害
桃蛀果蛾
梨小食心虫
苹果小卷蛾
苹小食心虫
桃白小卷蛾
苹果全爪螨
山楂叶螨
李始叶螨
果苔螨
棉褐带卷蛾
苹果褐卷蛾
黄色卷蛾
黄斑长翅卷蛾
芽白小卷蛾
苹果白卷叶蛾
美国白蛾
金纹细蛾
旋纹潜蛾
梨潜皮蛾
苹果绵蚜
苹果瘤蚜
绣线菊蚜
梨笠圆盾蚧
朝鲜球坚蚧
日本球坚蚧
梨冠网蝽
大青叶蝉
蚱蝉
梨叶斑蛾
苹果透翅蛾
刺蛾类
淡褐巢蛾
苹果巢蛾
黑星麦蛾
苹梢鹰夜蛾
吸果夜蛾
盗毒蛾
桃剑纹夜蛾
梨剑纹夜蛾
苹掌舟蛾
梨威舟蛾
舞毒蛾
角斑古毒蛾
古毒蛾
苹果枯叶蛾
李枯叶蛾
苹果雕翅蛾
枣桃六点天蛾
绿尾大蚕蛾
柳干蠹蛾
咖啡豹蠹蛾
大窠蓑蛾
黑绒金龟
苹毛丽金龟
小青花金龟
铜绿丽金龟
白星花金龟
苹果小吉丁
星天牛
粒肩天牛
瘤筒天牛
日本大灰象
蒙古土象
第四章 苹果园常用农药
机油乳剂
石硫合剂
硫悬浮剂
敌百虫
敌敌畏
对硫磷
甲基对硫磷
对硫磷微胶囊
杀螟硫磷
氧化乐果
辛硫磷
水胺硫磷
乐斯本
溴氰菊酯
氯氰菊酯
甲氰菊酯
联苯菊酯
三氟氯氰菊酯
氰戊菊酯
顺式氰戊菊酯
灭幼脲
青虫菌
三氯杀螨醇
双甲脒
尼索朗
克螨特
阿波罗
三唑锡
苯丁锡
卡死克
波尔多液
锌铜波尔多液
代森锌
代森锰锌
退菌特
三唑酮
三乙膦酸铝
多菌灵
甲基托布津
百菌清
福美胂
多抗霉素
腐必清
843康复剂
白涂剂
附:苹果园常用农药混用表

9、苹果和梨采后病害及预防?

苹果和梨贮藏期间的各种腐烂病害,主要是真菌引起。它们侵害果实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寄生菌,它的发芽孢子能经由皮孔甚至角质层侵入果实,如炭疽病、轮纹病等。另一类是青霉病、褐腐病等,主要由果实各种伤口侵入。苹果和梨的采后真菌性病害包括炭疽病、轮纹病、褐腐病、青霉病以及苹果褐斑病、心腐病和梨黑斑病、曲霉病等。

采后病害的防治除了搞好田间管理、清洁卫生和采收及采后处理尽量小心操作,防止机械伤外,采用适当的防腐处理和适宜的贮藏条件也是减少采后腐烂的有效措施。苹果采后用1000~2500mg/kg的涕必灵或500~1000mg/kg苯菌灵、托布津或多菌灵药液浸泡,对于青霉病等防腐效果好,对炭疽病等皮孔侵入的腐烂病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熏蒸剂使用方便可透入皮孔内部。仲丁胺在空气中浓度达100~200mg/kg即可防治苹果和梨的青霉病,这种处理可杀死青霉菌萌芽的分生孢子而防止腐烂,对果实无损伤也无药害。

贮藏条件对真菌病害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梨和苹果的贮藏适宜温度-1~5℃下,一般不能完全抑制真菌的发展,但可显著抑制病菌的发展和果实的后熟,从而大大降低果实腐烂率。在较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条件下气调贮藏对病害发展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与苹果梨病虫害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