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降水大且多暴雨原因
D
2、历史上,长江流域多次发生洪水,进入80年代,几乎年年发生洪灾,原因有哪些?应采取哪些措施
长江流经地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暴雨时,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与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同时涨水.加上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天然湖泊面积减少,蓄洪能力降低,致使长江洪灾频繁发生;综合治理长江的有效措施有:①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分洪蓄洪,减少洪涝.③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④疏浚航道,增大运输能力等.
故答案为:①长江流经地区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湖泊面积缩小;措施:①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②修建水库,分洪蓄洪,减少洪涝.③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④疏浚航道,增大运输能力等.
3、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mm称为暴雨,100~200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mm称为特大暴雨。图为我国部分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小。(2分)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2分)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2分)
(2)①季内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抬高河床,淤塞湖泊水库;⑤经济发达,人口和财产密度大。(写对其中三点给9分)
4、哪些地方容易下暴雨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跨高、中、低三个纬度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吹北风,空气干燥,全国大部地区气候干旱;夏季吹南风,空气潮湿,雨季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我国暴雨洪水频繁主要受季风影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控制,全年的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湿润高温时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6月至9月雨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60%至80%。黄河中下游地区、海河、辽河流域,大部分集中在7月、8月,而且往往又集中在几次暴雨过程中。
季风雨带的季节性位移导致降雨地域的阶段性变化。夏季风始于5月,由南向北推进,在北进过程中有3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和两次跃进阶段,相应有3个雨季,即华南雨季(南方各省份,4月至6月),江淮梅雨季(长江中下游各省份,6月中旬至7月中旬),华北东北雨季(华北及东北各省份,7月中下旬至8月),此时季风达到最强盛。9月以后,季风减弱并南撤,雨带也逐渐南退。10月以后,季风退出我国大陆,雨季结束。
夏秋频繁的台风活动。直接由台风形成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辽宁沿海地区和台湾、海南等省份。台风在东南沿海登陆后,一般转向北上,风速逐渐减缓形成低压,若与北方冷空气结合,就可能形成大范围的暴雨洪水,在北方的暴雨洪水中占有很大比重。
【暴雨分布 南多北少】
我国是个多暴雨的国家,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由于受季风、地形等影响,我国暴雨的地域性和时间性特征十分不明显。总体而言,南方多而北方少,东南沿海多而西北内陆少;夏季多而冬季少,主要出现在夏季风活跃的下半年里。
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6~7月间,长江中下游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面积广、暴雨量也大。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8~10月雨带又逐渐南撤。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且雨量大。
我国的暴雨洪涝灾害多发生在江淮以南以及华南沿海地区,其中江南北部至长江中下游最多。北方气候干燥,雨水较少,但在异常的气候影响下,也常有洪涝发生。长时间、大范围的连阴雨或频繁的暴雨都会引发洪涝灾害。
暴雨集中的地带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东南沿海;另一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东麓。此外,阴山、秦岭、南岭等山脉的南麓也是暴雨的多发地区。
我国的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珠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辽河及松花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关中盆地等地区。而涝渍灾害则主要出现于东部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5、根据原因提出相应的长江中下游防洪措施(八年级地理)
原因:天然湖泊减少,蓄洪能力减弱。
措施:退耕还胡,打坝淤地,湖泊清淤
原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
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涵养水源,截留径流
6、关于长江荆江河段多洪涝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在冬春季节 ②下游形成“地上河”
长江流域内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暴雨,故①不正确;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长江下游不是地上河,故②不正确;
长江中下游人们盲目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下降,所以长江洪涝频发,故③正确;
长江干流从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一段称为荆江,荆江河道蜿蜒蛇行,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流不畅,故④正确.依据题意.
故选:D.
7、长江中下游的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怎么治
?
8、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导致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故选:BC.
9、八年级地理第8期答案
8年级地理下册课本答案: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P3-4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⑴山区和平原——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和疏密情况,图中东南部应该为山区,西北部应该为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这是根据自然区域的标准来划分的。
⑵林区和农耕区——根据农业区域的划分标准,图中东南部的山区应该发展林业,西北部的平原应该成为农耕区,发展种植业。图中坡度较大,海拔较高,而又没有树木生长的地区应如何发展呢?虽然人口增加,居民区扩大,划分农耕区可以增加粮食产量。但该地区坡度较大,不适宜耕种,且会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整个区域的环境。所以,应发展林业。
2、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P5-6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8年级地理下册课本答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见下表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低于0℃) 低于0℃ 高于于0℃
年降水量少,小于800mm多,大于800mm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 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2、北方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南方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不同,北方一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南方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北方河流流量小,南方河流流量大,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不同,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所以,形成南方和北方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在气温和降水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P10活动题答案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气候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 水稻、油菜 气候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熟或三熟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地形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 气候
其他不同 梆子、秦腔,唱腔高亢 越剧、黄梅戏,唱腔委婉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其主要形成原因是淮河南北的气候差异,由于淮南、淮北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的差异,导致难以生产的地区差异,使同样的种子在淮南、淮北结出了味道不同的果实。
3、北方1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冬季气温低,并且持续时间长,温度太低,学生无法正常上课,所以北方寒假较长,南方夏季高温多雨,且持续的时间长,温度太高,容易出现中暑等现象,学生无法正常上课,所以南方暑假较长。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高大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自东向西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P14活动题答案
1、拉萨的年平均气温在7℃左右,成都的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
拉萨位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中,地势对气温的影响表现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致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因此,同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2、丰富的太阳能:青藏高原地势高,大气洁净、稀薄,空气透明度好,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时能量损耗少,到达地面的热量多,加上青藏高原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所以青藏高原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
大江大河的发源地:青藏地区地势高,所以气候寒冷,许多山脉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P16活动题答案:
1、内蒙古是温带草原牧场,草场面积广大,牧草长得高而茂盛;青藏地区是高寒草原牧场,青藏地区地势高,山脉多,草场面积相对狭小,牧草长得矮而稀疏。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A、地形不同,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起伏和缓;青藏地区山脉众多,地形崎岖;B、气候不同。内蒙古高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草场茂盛,植被种类繁多;青藏地区属于高寒气候,夏季平均气温较低,只适合耐寒的草和其他植物生长。
2、内蒙古牧区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之一,居民以放牧为主,在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牧草生长旺盛,居民就往这些地区放牧。为了适应游牧生活需要,牧民一般居住在用羊毛毡搭成的易于拆卸、搬运和安装的蒙古包内。蒙古包是用木杆做支架,外面罩着白色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蒙古包有一扇门,一扇窗,屋顶可以打开,以便透光、通风。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1、⑴北京大致位于40°N,116°E,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东南面向渤海,与河北、天津为邻,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大致从西北流向东南,所以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⑵北京地理位置优越,西面是黄土高原能源基地和广袤的大西北,东南面是伸向渤海的平原,南面是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向西北可以进入内蒙古高原,向东可进入东北地区。能源、原材料、食物供应丰富。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定都北京。
2、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高等院校集中,众多的体育场馆、博物馆、文艺团体。
P23活动题:
1、⑴辽代以后,北京城址在空间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大致是: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⑵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2、保护故宫的合理做法是:⑴限制每天的门票销售量;⑵提倡文明、环保行为;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⑷加大管理力度;⑸加大资金投入,保护故宫。
P26活动题
1、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涉及许多方面,可从下列几方面理解:交通设施建设;信息量;绿地和环境保护;住房;现代教育技术;生活水平;服装;旅游资源丰富;购物便利等。
2、⑴言之有理即可。
⑵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保护和修缮重要的古建筑、园林和特色街区,扩大城市绿地和城市水网的建设。为保护环境,着重发展耗能少、耗水少、污染小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1、香港:6070,澳门:17244
2、香港人多地狭,山地多,平地少,建筑区主要分布在植被稀少的山区,充分保护现有的土地资源。
3、上天:避免土地的重复浪费,充分利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下海:扩大土地面积,缺点:破坏生态环境。
4、城市环境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P32活动题
人才流动:利于港澳地区和祖国内地人才的交流;
科技交流:促进了两地科技的快速发展;
港澳旅游业发达,祖国内地区港澳旅游人数增长,拉动了港澳地区经济的发展。
新疆
1、新疆的地形轮廓特点是“三山夹两盆”“三山”指北为阿尔泰山,中为天山,南为昆仑山。“两盆”指北为准噶尔盆地,南为塔里木盆地。
2、⑴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和交通设施主要分布在绿洲上。由于新疆距海远导致干旱少雨,因此水源主要是高山冰雪、冰川融水。在它的滋润下,在盆地的边缘山麓地带出现了许多绿洲,人口和城市也就集中分布于这些绿洲中。河流沿岸也有城市、人口分布。交通设施的分布与人口、城市密不可分,多沿盆地边缘分布,将人口、城市和经济活动集中的绿洲联系起来,既靠近水源,也带动了城市和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民的生活。
⑵绿洲相互之间距离遥远,导致当地交通运输不方便,绿洲之间的人们缺少信息的沟通,妨碍了绿洲之间人们的贸易往来,阻碍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的办法主要是改善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修筑铁路或公路。
⑶荒漠化最容易发生在绿洲边缘地区,即与沙漠地带交界的地区。这些地区环境非常脆弱,对植被的破坏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人们在这些地区生产、生活时,要保护环境,禁止过度放牧,禁止破坏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现有的耕地。
教材P43活动
1新疆地处西北内陆,降水少,日照强烈,蒸发旺盛,水资源匮乏,荒漠广布。修建适应当地环境的“坎儿井”等水利工程,弥补了当地水资源缺乏的不足,维持了绿洲的生存,发展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分组成。珍贵的地下水由山麓地带通过暗渠输送到盆地,灌溉着众多的绿洲。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被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
2、新疆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应该做到:
⑴大力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如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等;⑵积极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⑶人们要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⑷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增加用水少、耐旱的作物的比重。
3. ⑴吐鲁番的农民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种类,目的是迅速增加农民的收入,尽快致富。调整的方向是种植适应市场需求的特色作物。
⑵当地推行的一些先进技术是针对新疆水资源匮乏而实行的。新疆水资源缺乏,绿洲面积有限,采用先进技术,既合理利用了水土资源,又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⑶建议:A、上电视、互联网等做广告,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B、就地加工水果,把水果加工成工业产品,既增如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又便于产品的长途运输C、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尽快脱贫致富。
教材P46活动
1、西气东输对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意义是: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使我国中西部的能源、原材料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迅速增加当地的财政收人,带动当地相关行业,如建筑、钢铁工业的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缩小了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同时,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缓解了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短缺的问题,降低了东部地区的生产成本,改善了东部地区日益严重的环境状况。
2、新疆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潜力巨大。预测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3,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就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西气东输工程将带动西部的克拉玛依、轮台、库车等大型油气田的开发,以及青海柴达木盆地和甘肃玉门等油气田的开发。
3、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的经济效益表现在: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带动当地相关行业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了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工程施工过程中决不允许超出规定的范围,避免破坏地表植被。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塔里木盆地周围城市和乡村的能源结构,保护了当地的环境。
8年级地理下册课本答案: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区位因素: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处于祖国的“南大门”,南临南海,毗邻香港、澳门,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
人文因素: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充足,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来此投资。
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政策。
P53
1、(1)珠江三角洲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得快,全国增长得慢,差异非常明显。
(2)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变得越来越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大量海外华人、华侨来此投资,国家在珠江三角洲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建立了经济特区,重点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大大促进了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快速发展。
2、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①原料和燃料;②土地和劳动力;③市场;④交通运输条件;⑤科技水平。长江三角洲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主要原因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资源丰富,科技力量雄厚,更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能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3、如下表所示。
教材P56活动
1、198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0年时,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越来越密,数量大大增阔,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增长很快。主要的原因是:珠江三角洲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著名侨乡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外向型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口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高的生活水平,纷纷南下珠江三角洲,使人口急剧增长。
2、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8年级地理下册课本答案:西双版纳
1、西双版纳年平均气温在20 ℃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降水受季风影响很大,全年明显地分为雨季和旱季。每年5~10月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降水较多,为雨季;1月至次年4月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季风,降水很少,为旱季,因而成为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2、西双版纳位于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 ℃以上,气候湿热,傣族人住竹楼,以便通风散热,还可以防虫蛇。本地的粮食作物是水稻,讲大米装在竹筒中焖烤而成的竹筒饭,是傣族人喜爱的主食之一。
3、(2)这里原始热带雨林保存完整,可欣赏到热带雨林独有的景观和热带动物。
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可以欣赏到傣族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教材P63活动
1、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地区的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旅游业迅速发展,比重不断增大,90年代末高达 45%以上,从而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多个部门的发展,并增加了就业机会和人均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促进了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旅游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2、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的因素有:①周边旅游景点纷纷出现,竞争激烈;②景点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接待也没有国际化;③不法商贩诱客购物,影响声誉;④生态环境压力较大;⑤一些景点大同小异,没有特色。
3、加大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①对现有旅游景点进行整合改造;
②加强旅游景点的规划和改造;
③强化旅游景点的监督管理;
④加大宣传力度;⑤开发新的旅游项目。
8年级地理下册课本答案: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等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⑴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规律:从左到右依次为戈壁、沙漠和黄土。由于风力作用,风把戈壁、沙漠中的黄土物质吹走,黄土在沙漠地区的下风地带堆积,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形成了黄土高原。
⑵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的依据:①黄土的厚度大体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②黄土颗粒自西北向东南越来越细,说明物质流动方向是从西北向东南;③黄土中有古土壤,说明不是当地岩石风化的产物,而是外来的;④矿物成分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说明其源地在中亚、蒙古地区。
教材P69活动
1、地表植被(包括森林和草地)的作用就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地表植被丰富,本地的水土流失非常小;地表植被缺乏,本地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a.地形:坡度较陡,地面较长,冲刷侵蚀力强;b.植被:光秃裸露,缺少植被保护;c.土质: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d.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②人为原因:a.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b.开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3、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分布在华北平原的北部、黄土高原、长江的上游和云贵高原。这些地区地表植被稀少,或坡度较陡,且多暴雨,雨季时间较长。
8年级地理下册课本答案:长江沿江地带
1、⑴长江上游地形以山地为主,长江中下游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⑵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①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因为这里水流端急,落差较大。②我们可以在长江沿线发展旅游业,因为长江沿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③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因为这里湖泊众多。④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发展内河航运业,因为中下游江阔水深。
2、⑴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煤、铁、有色金属、天然气、水能等。⑵长江上游自然资源主要有煤、天然气和水能。长江中下游自然资源主要有铁和有色金属。长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有色金属分布在中下游,并且储量丰富、种类多。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重要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教材P78活动
1、⑴绘图略【长江沿岸主要城市及经过的铁路线:重庆(成渝线)、武汉(京广线)、九江(京九线)、南京(京沪线)、上海(京沪线)】。
⑵长江沿江地带经济辐射的方向是由本地带向南北辐射,向南可到达南部沿海珠江三角洲地区,向北可到达华北地区,最远可到达东北地区。这就使南北经济融为一体,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⑶①沿江地带的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可借助南北支流和交通干线向南北方向输送;②沿江地带的贸易借助交通干线与珠江三角洲、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连成一体,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我认为赞成者的观点正确。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可以充分发挥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促进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又可使我国南北经济融为一体,更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材P83活动
沿江地带下游地区由于工业发达,人口稠密,用电量大。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电力充足。协作的途径是西电东送,把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下游地区,以缓解能源不足的问题。下游地区产业密集,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科技力量雄厚,中上游地区则相反。协作的途径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加大对西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加快经济发展。
长江沿江地带由于不舍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教材P85活动
1、防治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措施:
①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②植树种草;
③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④禁止过度放牧;
⑤修建挡土坝;⑤控制人口数量,改变观念。
2、天然湖泊面积减少,蓄洪能力降低——退回还湖,扩大湖泊面积,提高湖泊蓄洪能力。湖泊周围植树种草,保持水士,涵养水源。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修建防洪水利设施,例如修建或加固水库、重修长江两岸大堤。
3.防治长江水污染的措施:
①政府部门要进行宏观调控,依法管理,加大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②控制人口数量;
③禁止工厂未经处理的废渣、废气和废水排人河流;
④工业更新换代设备,彻底治理酸雨问题;⑤工业要力争实现“三废”的循环利用。
教材P88活动
1、分析发展经济的条件要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力量等方面分析。
2、以“西电东送”工程为例。
⑴能源分布区与能源消费地不均匀。
①煤炭集中分布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南和长江、黄河主游地区;
②能源消费地主要集中在能源(电力)短缺的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⑵ “西电东送”的意义。4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增长的需要,实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开发西南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输往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实施电力发展的“西电东送”战略,以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⑶“西电东送”工程包括三个部分。
①云、贵、桂的水电和火电送往广东;
②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电送往华东地区;③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地区的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