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有以探险为主题的手抄报啊!!!急要啊!!!
刘雨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上、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穆朗玛、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物等中国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能报道了他的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
余纯顺
有“中国的托马斯”、“当代徐霞客”之称的余纯顺是一位罕见的传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开始“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铜像”在罗布泊遇难。8年间克服千难万险,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点,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总行程已达8.4万华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马斯的9万余华里世界纪录),其中尤以他前后用一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雪崩、高原反应等不断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纪录而震惊海内外。
徐福
徐福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探险第一人
李乐诗
李乐诗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谓"白色力量"指南极与北极。李乐诗3次去过北极,第三次,李乐诗才如愿以偿到达北极点,将五星红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乐诗登上世界最高极的喜马拉雅山。从那以后,李乐诗的生活开始了大的转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游摄影转到地球生态环境的科考上来。
金飞豹
生于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禄劝县内的轿子雪山并登顶(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苍山的马龙峰并登顶(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岭及马鬃岭(海拔4360米)
1990年横渡滇池(约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罗雪山并登顶,同年攀登昆明老挝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宝顶并登顶(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8201米
黄效文
2002年,被《时代杂志》选为「二十五位亚洲英雄」之一,并被誉为「中国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险家」,专门从事中国偏远地区之探险、研究、保护及教育工作,他曾先后六次为《国家地理杂志》率领大型之探险旅程,其中一次更发现长江的新源头。本书为黄效文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他花费十几年时间对中国黑颈鹤的观察与研究。
廖佳
旅行作家,汽车旅行探险家。 廖佳从1996年开始自驾车旅行,至今已驾车走遍中国大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行程18万公里。 ·2001年7月到12月,廖佳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单人、单车环绕欧亚大陆的旅行。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宏祖生于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一生钟情于神州山水。在"学而优则仕"的旧封建时代,他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从二十二岁开始,周游全国,探析大自然的奥秘。远足34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考察并记载了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20多个省市的山川地形,呕心沥血凝成《徐霞客游记》。他因此被誉为"千古奇人"。
马中欣
祖籍浙江东阳,生於兰州,长於台湾。作过工程师、当过珠宝商、环游世界20载,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历险》、《三毛真相》、《冰裸南极》马中欣走过127个国家和地区。最为人争议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迹一路寻访,发现三毛在当地人眼里是个怪异的老处女,其笔下的至亲爱人荷西根本是子虚乌有。马中欣的一系列关于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载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骂他哗众取宠,有人则对他大加激赏。
傅庆胜
傅庆胜在6年多时间里,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走遍了30个省、市、自治区,行程相当於绕地球一圈半。先后访问了41个少数民族的500多个村寨、800多个风景名胜和建设工程;结识了几百位当今名人;拍摄了8000多张少数民族的风情照片;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游记,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将他的游记编辑出版,定名为《中华十万里记游》。 另外,他还有《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傅庆胜历险记》的两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的摄影集需在世界内寻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
步雨青走长江从上海开始逆流而上 ,现已走过8个省到达西藏。1998年春季开始长江上游万里冲刺 。她将面临青藏高原的沼泽雪山、野兽出没、气候无常,还有通天河800里无人区、沱沱河400里无人区,最后到达6720米海拔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贾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昆明市电视台已作了7集专题报道。
魏顺德
他的《西部野生动物世界》专题电视片已正在拍摄完成,引起媒体极大的关注。采风团踏上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一道道大沙梁子又唤起了魏顺德老师的兴趣。丰田面包车刚一停下,他提着三角架和两部相机就跳下了车,健步如飞,转瞬之间,他已爬上大沙梁子支起了三角架,让我们汗颜,一个66岁的老人
冯春
“长漂”、雅砻江漂流、雅鲁藏布江漂流参加者,现年46岁,现仍从事漂流活动。
邓廷良
主持策划了协会的“西南丝绸之路电视片拍摄”,“炎黄子孙大型系列画册”、“黑竹沟科学探险”等多项主题活动。如今,58岁的他依然活跃在协会活动的最前沿
黄效文
为保护中国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奋斗了20年
2、雅砻江中游牙根—卡拉河段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浅析
于文贞
(四川省地矿局九〇九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江油,621701)
内容摘要 雅砻江是国家确定的12大水电基地之一。雅砻江中游牙根—卡拉河段全长198.3km,初步规划7个梯级,在雅砻江干流水电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严重制约着该河段的水电开发,因此,查清该河段的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发育规律,是进行该河段水电开发的前提。
关键词 水电开发 地质灾害 浅析
雅砻江发源于青海省玉树州巴颜喀拉山南麓,至呷衣寺附近进入四川省,流经四川甘孜、凉山两个民族自治州,在攀枝花附近汇入金沙江。
雅砻江干流全长1571km,流域面积13.6万km2,天然落差3830m,年径流量596亿m3;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容量346.96万kW,其中干流技术可开发容量2856万kW,占四川全省的24%,是国家确定的12大水电基地之一。雅砻江中游牙根—卡拉河段全长198.3km,初步规划7个梯级,在雅砻江干流水电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雅砻江中游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过度地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河谷地貌以高山峡谷为主,物理地质作用十分强烈,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严重制约着该河段的水电开发,因此,查清该河段的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发育规律,是进行该河段水电开发的前提。
1 河段自然经济地理
该河段位于四川甘孜、凉山两个民族自治州境内,地理坐标:北纬28°20′~29°40′,东经100°50′~101°30′,北起雅江县恶古乡牙根村,南至木里县卡拉乡,流经县境有雅江、康定、九龙、木里4县,全长198.3km,北端距雅江县城50km,南端距木里县城200多公里,南北两端各有简易通乡公路分别至雅江、木里两县城。区内山高谷深,地形崎岖,江中险滩密布,水流湍急,交通极为不便。
区内气象特征属川西高原气候区,主要受高空西北环流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干、湿分明。据九龙与新都桥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气温5.1~8.7℃,最高气温31℃,最低气温-32.2℃,极值差63.2℃,多年平均降雨量897.4~949.1mm,最大年降雨量1217.5mm。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水少,占全年5%~10%,5月至10月为雨季,气候湿润,降雨集中,占全年的90%~95%。
河段由于为高山峡谷,岭谷高差大于1000m,在两侧一级分水岭区,一般海拔5000m左右,因此又具有河谷地带特有的气候特征,垂直分带甚为明显,河谷内冬季温暖、干燥,春末夏初干旱多风,夏季闷热,四季不分明。在两岸山顶地带,每年11月开始积雪,至翌年3~4月才融化解冻,属高山寒带气候。
雅砻江多年平均流量为1220m3/s,最大年平均流量为1850m3/s,最小年平均流量为236m3/s。历年实测最大流量为8020m3/s(1980.8.18),最小流量为236m3/s(1985.2.11),年径流量596亿m3。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多出现在6~9月,主要集中在7~8月,较大洪水多为两次连续降雨形成,洪水具有洪峰不高、洪量大、历时长的特点。
区内共9个乡、81个自然村,居民以藏民为主,多居住在2000~3000m高程段的缓坡及沟谷内,以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在缓坡及冲洪积台地上有少量耕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青稞、土豆等。植被发育特点:一般在海拔4000m以上为草甸带;3000~4000m段为乔木带,以杉木为主;2700~3000m高程段为灌木丛带,以青杠为主;2700m以下大多为裸岩带。木材是区内主要资源之一,矿产品由于受交通条件所限,目前勘探程度较低。
2 河段基本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规划河段处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地跨著名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和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区域地貌形态严格受其控制,山川水系与构造线方向近乎一致,多呈南北向展布。总的地貌特征是高山峡谷,由极高山至中高山,岭谷高差达1000m以上。按其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划分为构造侵蚀地形和侵蚀堆积地形。
2.1.1 构造侵蚀地形
该地貌类型纵贯全部河段,河谷以长段峡谷和短段中宽谷相间展布,前者横断面均呈“V”形峡谷、嶂谷,水流汹涌,两侧一级分水岭为4800~5400m的古高原剥夷面,山头缓圆,多有终年积雪或高山草甸带。从一级分水岭向河谷呈阶梯状递降;二级台面多位于3500~4000m一带,呈宽缓的山脊,岸坡中段坡度一般40°~50°,近河谷地带,岸坡陡峻,坡度一般在60°~70°之间,陡者达80°以上。两侧坡面冲沟发育,受雅砻江干流强烈切割控制,支沟多呈悬谷,沟床纵坡降极大。近谷底地带,一般多呈基岩石槽,水面呈带状或线状,局部段形成近于直立的绝壁,岸边常有岩块崩于江中,形成急滩跌水。从一级分水岭至干流河谷谷底高差2500~3000m,河床纵坡降3‰左右,差距大者可达10‰。
中宽谷呈“U”形,中上段与峡谷段相同,仅在河谷底部有少片阶地,河谷形态较峡谷开阔。
2.1.2 侵蚀堆积地形
新生代以来地壳上升强烈,侵蚀切割作用剧烈,谷狭水急,不利于流水堆积,故堆积地形不甚发育,仅在库绒巴、达霍、牙依河、角坝、八窝龙、麦地龙等中宽谷段内有小面积分布,主要为零星的漫滩和阶地。此外,在一些较大的支沟沟口部位亦发育一些规模不等的冲洪积扇;在崩滑堆积区前缘也常有崩坡积分布,见图1。
图1 技术战略的类型
2.2 地层岩性
规划河段沿岸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岩浆岩、三叠系浅变质砂、板岩及第四系松散岩类。
2.2.1 岩浆岩
沿岸岩浆岩多为规模不大的岩体,沿江两岸均有零星出露。分布面积约占测区面积的20%,主要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局部亦有喷出岩。侵入岩一般呈岩株、岩墙、岩脉产出。岩性有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普通花岗岩、伟晶花岗岩脉、辉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等构成。花岗岩类一般具有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野外无法截然分开,一般呈浅灰、灰绿色,岩脉多呈白色,晶粒粗大。
玄武岩主要为三叠系晚期喷出岩,区内仅在加囊西南约2km的上三叠系上统底部有小规模的透镜体产出。岩体呈灰绿色,具杏仁状结构,块状构造。玄武岩夹于深灰色变质细砂岩中。
2.2.2 变质岩
依据四川省1∶50万区调查资料,区内有两个地层分区,从马蹄湾以下以江为界,左岸为马尔康分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上统(T3)杂谷脑组、侏倭组、新都桥组和两河口组。右岸为义墩、中甸分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古生界二迭系冈达概组和中生界三叠系领麦沟组、三珠山组、索马山组、曲嘎寺组、图姆沟组。
马尔康分区主要岩性为灰黑色浅变质砂岩、深灰—灰黑色板岩。薄—中层状构造,呈互层或夹层产出,总体具有由粗到细的沉积韵律。
义墩、中甸分区主要岩性为深灰、绿灰色板岩、变质砂岩夹角砾状灰岩、结晶灰岩及玄武岩为主,岩层致密坚硬。
2.2.3 第四系松散岩类
1.第四系冲洪积物(Qp、Qh)
主要包括雅砻江干流及两侧较大的支沟冲洪积形成的阶地、漫滩及冲洪积扇,分布零星。主要分布于恶古河、库绒巴、马河、木恩、牙依河、角坝、阿姜永、西河、八窝龙、麦地龙等宽谷河段及较大的支沟内。区域地质报告中一般未将其详细划分,根据测区的岩性及分布特征,Ⅱ级以上阶地划为更新统(Qp),主要岩性特征为漂石、块石及砾卵石、砂混杂堆积,局部具有层状结构,表层多为含碎块石的砂、粘土,漂砾卵石成分复杂,但多以花岗岩为主,次圆状,风化程度不一,高阶地风化较强烈,部分花岗岩漂砾风化成砂状。岩层多已胶结或半胶结,结构密实。主要在达霍、角坝、八窝龙、麦地龙等地有分布。单层厚数米至数十米。在支沟及干流的I级阶地、漫滩分布区的冲洪积层可划为全新统(Qh),主要岩性成分亦为漂石、块石及砂砾卵石混杂堆积,漂块石及卵石成分仍以花岗岩为主,伴有砂岩、板岩及其他岩石,具次圆状,Ⅰ级阶地一般具层理,台面多为含碎石粘土,支沟内冲洪积层理较差。堆积物结构松散,厚数10米。
2.重力堆积碎块石土(
、
)
分布于河流岸坡的缓坡坡面及坡脚地带,主要有牙根—恶古段、达霍—日岗段、牙依河—布林永段、木兄—田埂等段的2500~2800m高程带的坡积体,雨日、夏日、木恩、牙依河、姜忠堂等地的坡积和崩、滑堆积,岩性以碎块石为主,充填少量岩屑及粘土,半胶结至松散状结构,厚10~30m。
3.残积碎块石土(
)
主要由风化残积物组成,分布于谷肩的平缓山顶区域,由于受本次测绘所用底图幅面限制,对3000m以上区域调查较少,因而图幅内对该类地层反映较少,仅在楞古、鱼儿顶及木里县上田正有零星分布。岩性以碎石夹黄褐色或绛红色粘土为主,结构松散,厚度一般数米。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 规划河段所处大地构造部位
根据现今活动断裂构造的格局,按断块学说,本区处于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小金断裂带及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所围的“川滇菱形断块”内,次级构造单元隶属甘孜—丽江断块区,第三级划分为雅江—九龙断块内,如图2所示。
图2 川滇菱形断块图
2.3.2 河段及其邻区主要构造形迹
根据区调资料反映,雅砻江中游河段外围主要发育有理塘—德巫断裂带和玉农希断裂带。前者位于河谷西部,于理塘—德巫一线呈北西—南东向延伸,至河谷边缘与区内的北北西向断裂归并;后者位于河谷东部,于玉农希—六巴一线向南西延伸,至河谷边缘与区内的北东向断裂归并。
区内构造形迹受区域构造体系控制,以走向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和北东向的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各构造形迹展布及特征见表1。
表1 规划河段构造形迹特征表
续表
2.3.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进入第四纪以来,测区新构造运动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活动断块边界断裂的差异和块内大面积上升。
1.块内上升运动
块内上升运动强烈,反映在地貌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山峡谷地貌发育
测区外缘沿雅砻江两岸一级分水岭区域,山岳海拔一般在3500~5500m之间,河谷下切深度多在千米以上,河谷形态形成“V”型峡谷及嶂谷,区域内广泛分布不同高度的残余夷平面,显示了测区形成第一级夷平面以来,地壳处于大面积均衡间歇上升状态。
(2)堆积阶地不发育
雅砻江及其支流断续出现高度稳定的多级侵蚀阶地和基座阶地,堆积阶地少见,如麦地龙最高一级阶地高出河水位315m。阶地连续性差,阶面窄,各级阶地高差明显,这些特征说明了在形成阶地的时期间,块内地壳是间歇平稳上升的。
(3)支沟形态的演变
沿雅砻江两侧的支沟,其发源地常有冰斗湖、U形谷,许多冲沟的中上游段往往比较开阔,纵向比降小,但下段汇入干流前往往变窄,切割加深,有些成为悬谷,反映了大面积的抬升,使干流切割速度大于支沟的切割速度,因而加强了支沟下段的侵蚀作用。
2.断块边界差异性活动
断块边界差异性活动主要表现在地震、地热活动及微地貌差异。
(1)地震
有史记载以来,区内地震频繁发生,许多地震震中多位于较大的断裂带上。如1948年6月8日麦地龙地震,震中位于前波断层的北西端,等震线呈椭圆形,长轴与前波断层走向一致。1972年及2001年的雅江县孜河地震,震中也位于宋玉断层和牙依河断层的南西端。测区外围有较多的地震记载,多与断块边界主干断裂有成生联系,地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断块边界差异性活动的结果见表2。
(2)地热
区内地热活动主要以温泉形式表现,分布于雅江县牙依河、康定县宋玉、九龙县八窝龙、木里县热水沟、岗尖等地。这些温泉多位于断裂带上,多为裂隙上升泉,水温在40℃左右(见表2),含硫或钙质,其成因与断层有着必然联系。
表2 主要地震统计表
(3)微地貌特征
在规划河段下游麦地龙至卡拉河段,顺前波断层带,表现出沿断层两岸阶地截然不同,主要阶地均在左岸,右岸阶地不发育,是该断层活动使右岸(上升盘)抬升,左岸(下降盘)上升相对较慢所致。此外,八窝龙、江忠堂段雅砻江中宽谷、西河、大孔、阿姜、三岩龙支沟等较大支流的发育,均分别受放马坪断层、阿姜断层、三岩龙断层的控制。
综上所述,进入第四纪以来,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其中牙衣河断层、宋玉断层、八窝龙断层、前波断层为活动断层,对地震、地热活动、微地貌形态均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2.4 水文地质条件
测区属高山峡谷区,雅砻江是区内最低排泄基准面。受气候、地形、岩性及构造条件的制约,区内水文地质条件也有明显的差异。
按地下水贮存条件划分,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溶隙裂隙水。
2.4.1 松散层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河谷沿岸阶地、漫滩及较大支流两侧的松散堆积体及冲洪积扇内。由于该类地层分布零星,规模较小,受斜坡地形控制,其贮存条件欠佳,因此,一般富水性较差,野外调查期间,在该区基本未见泉水出露。在一些较大的冲洪积扇及漫滩分布区,由于分布位置低,受河流侧向补给,地下水相对富集,但雨洪期多被江水淹没。
2.4.2 基岩裂隙水
分布范围较广,主要赋存于三叠系(T)、二叠系(P)浅变质岩岩体中。其赋存条件受岩性、构造及地形控制明显。三叠系、二叠系层状变质岩以浅变质的砂板岩为主,粗细交替,具有多个沉积韵律,经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后,岩层中裂隙发育,含构造裂隙水,各层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受地形控制,一般在河谷中下部陡崖下及坡脚地带有小股泉水出露,泉流量一般小于1l/s。
另外,在岩层及花岗岩体表部,由于风化裂隙发育,其间含有一定量的风化裂隙水,该类地下水埋藏一般较浅,因此,其动态受气候影响明显,常形成散流或伏流顺松散堆积层排泄。据1/5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资料统计,该类地下水平均径流模数一般为3.26~3.35l/(s·km2)。
2.4.3 碳酸盐岩溶隙裂隙水
测区碳酸盐岩仅在下段麦地龙—卡拉一带的三叠系、二叠系地层中,呈条块状或夹层状零星分布,分布范围极小,地表溶蚀现象轻微,仅见有小型溶沟、溶槽发育,含少量的溶隙裂隙水,并与相邻砂板岩裂隙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2.4.4 地下热水
区内出露有7处地下热水,分别位于鸡打、宋玉、牙依河、八窝龙、旦波、麻撒、卡拉乡岗尖。其形成条件受构造控制明显,多出露在南北向及北北西向断层带上,泉流量一般1~5l/s,大者达14l/s,水温在40℃左右。
3 工程地质岩组及岩体结构划分
根据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及结构特征,把区内岩土体划分为块状结构工程地质岩组、层状结构工程地质岩组、块裂—碎裂状结构工程地质岩组和松散结构工程地质岩组。各类工程地质岩组及岩体结构划分列于表3。
表3 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表
3.1 块状结构花岗岩类工程地质岩组
主要有三叠系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组成,岩体结构呈块状,其工程地质特性主要表现为岩体坚硬致密,抗风化能力强,岩体较为完整,形成块状结构岸坡。主要分布在牙根段、木灰—楞古段、决尼、大空坝址、孟底沟坝址和扬房沟坝址段。分布面积约占测区面积的20%。
3.2 层状结构工程地质岩组
主要有二叠系和三叠系的玄武岩、灰岩、浅变质砂板岩构成。砂板岩常成互层状或夹层状,玄武岩、灰岩多呈夹层状,分布范围极少;根据岩层组合特征及其工程地质特性,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坚硬—较坚硬工程地质岩组和半坚硬工程地质岩组,前者主要为砂岩夹板岩和砂岩夹玄武岩、灰岩组成的岩组,后者主要为板岩夹砂岩或砂板岩互层的岩性组合。该类工程地质岩组分布广泛,是规划河段内主要岩组,分布情况见附图1。该岩组常构成层状结构岸坡。层面裂隙及次生构造裂隙较为发育,物理地质作用表现较为强烈,工程地质特性较块状花岗岩差。
3.3 块裂—碎裂结构工程地质岩组
主要由层状工程地质岩组经构造裂隙分解和进一步的风化作用形成的碎块状岩体。岩块块径一般为20~30cm,岩块多为矩形,多形成镶嵌结构,主要分布于断裂带上和易于形成风化的谷肩地带,厚20~30m,常形成不连续的碎裂结构岸坡,由于其完整性差,因此工程地质特性较块状和层状结构岩组差,易产生崩塌、滑坡、冲蚀、危岩等物理地质现象。
3.4 松散结构工程地质岩组
由冲洪积、坡积及重力堆积物组成,主要物质成分为碎块石夹土、含漂石砂砾卵石和含碎石亚粘土等。冲洪积层一般具有层状结构,多形成阶地,主要分布于中宽谷河段内,如达霍、牙依河、姜忠堂—角坝、八窝龙、麦地龙等地,组成不完整的松散结构岸坡。坡积及重力堆积的碎块石土较冲洪积更加松散,不具层理,连续性差,常形成分散的堆积体,如:唐古栋滑坡和夏日滑坡体具有一定规模,形成相应的松散结构岸坡,其他多形成零散的松散堆积体。
由于该岩组结构松散,对地下水,地表水及其他外动力作用敏感性强,因此其工程地质特性较差,易发生坍塌、溜滑、冲蚀等变形破坏。
3.5 河谷与岸坡结构类型
3.5.1 河谷结构类型划分
根据河谷走向与岩层走向之间的交角及岩体结构,对河谷类型作如下划分:
(1)横向谷:河谷走向与岩层走向之间的交角≥60°的河谷。
(2)斜向谷:河谷走向与岩层走向之间的交角>30°而<60°的河谷。
(3)纵向谷:岩层走向与河流流向的夹角<30°的河谷。
(4)块状河谷:由岩浆岩组成的侵蚀性河谷。
(5)混合型河谷:由岩浆岩和层状变质岩组合而成的河谷。
3.5.2 岸坡结构类型
岸坡结构类型的划分主要根据组成岸坡岩体的结构和岩层倾向与岸坡坡向之间的夹角两大因素。按岩体结构,规划河段内岸坡可分为块状结构岸坡、层状结构岸坡、碎裂结构岸坡和松散结构岸坡。按岩层倾向与岸坡坡向的夹角可划分为横向坡、反向坡、顺向坡、斜顺向坡、斜反向坡。将两者进行组合,区内大至可划分出12种岸坡结构类型,如表4。
表4 岸坡结构类型划分表
4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发育规律
4.1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规划河段内目前发育滑坡、崩塌、泥石流、剥落、危岩、坍塌等变形破坏现象,其中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要变形破坏形式。经野外实地调查,规划河段内目前共有各类变形体184个。总方量约37640.7万m3,线密度0.93个/km,线变形模数约189.82万m3/km。其中>1000万m3的特大型崩滑体6处。
(1)滑坡。规划河段内共有滑坡54处,体积≤10万m3的有7处,体积大于10万m3,小于50万m3的有21处,体积大于50万m3,小于100万m3的有7处,体积大于100≤1000万m3的有14处,其中大于1000万m3的特大型滑坡体5处。滑坡主要发育在砂板岩地层中,其主要类型为拉裂式,滑坡成因主要为高高程岩体在强风化作用下形成碎裂结构岩体,在地形、降雨、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形成滑坡。堆积物多为碎块石土,形成不稳定岸坡,较大的滑坡体常形成边滩或堵江,形成险滩。
(2)崩塌。规划河段共发育崩塌体89处,体积≤10万m3的有39处,体积大于10万~50万m3的有38处,体积大于50万~100万m3的有7处,体积大于100万~1000万m3的有4处,其中大于1000万m3的特大型崩塌体1处。崩塌多发生在岸坡中部的陡、缓坡变坡地带,多以层状碎裂岩体为主,其成因主要为岩体在构造作用下,形成多组裂隙切割,经风化进一步作用后,形成碎裂岩体,在地形控制下,产生卸荷作用,最终导致失稳崩落。崩塌体变形特征多以浅表层崩落为主,一次性形成大规模崩塌较少。崩塌体形成碎块石堆积,堆积体多呈锥状,有些形成大片石漠,是岸坡松散堆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后库岸变形的主要地段。
(3)泥石流。规划河段共发育泥石流沟38条,其中大—特大型泥石流沟23条,泥石流沟在规划河段两岸均有分布,且较分散。其类型多以沟谷型泥石流为主,堆积物以巨大漂石、块石和碎石为主,含泥质较少,在调查的泥石流沟谷中,仅唐古栋滑坡体形成的泥石流含泥质成份较多,为粘性泥石流,其余均为稀性泥石流。泥石流发育规律表现出受岩性及地貌形态控制明显,其一多位于层状砂板岩地层分布区。其二以坡面型冲沟发育为主,成形的较大的支沟一般无泥石流活动。泥石流活动特征主要取决于物源区供给量的多少、沟谷形态及降雨强度。规划河段内泥石流沟多为年轻的坡面冲沟,沟床坡降大,沟谷延伸距离短,物源区多位于3000m高程以上的区域,岩体风化强烈,物源丰富,沟谷水流量枯、洪期悬殊较大,在强降雨作用下,沟水流量呈数倍、甚至数十倍增长。成为泥石流活动的主要激发因素,因此,泥石流多随降雨作用呈间隔性的活动。一次性携带量取决于降雨强度的大小。
泥石流堆积物多为轴线坡度3°~5°的扇体,对江水形成阻碍,多数形成险滩,也是河段淤积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
4.2 变形体分布及发育规律
从野外调查的实例资料和各项统计结果表明,规划河段内斜坡变形破坏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变形体分布规律右岸多于左岸。全河段的146个崩滑体,分布在右岸的有92个,左岸有54个,两者之比为1.75∶1。其中大中型以上的崩滑体有85%分布在右岸。
(2)浅层变形较多。从调查的崩滑体平面形态、变形体厚度及滑移面形态特征分析,区内除几处特大型崩滑体外,大型、中小型变形体多具有面积大,厚度小的特点,反映出变形体以浅层变形为主,尤其是崩塌体,其活动特征多为多次剥落,没有明显的一次性形成的变移面。变形体厚度一般小于10m。
(3)层状岩层多于块状岩层。组成规划河段的岸坡岩层主要为三叠系中、上统的砂板岩,一般属半坚硬—较坚硬岩层。岩层中除原生层面外,节理裂隙发育,且易于风化作用。外表部形成碎裂结构岩体,因此较有利于变形破坏的产生,尤其利于浅层滑坡及剥落形成。从统计资料看出,发育在层状岩层中的各类变形体127处,而发育在块状(花岗岩)岩体中的变形体为12处,两者之比为11∶1。
(4)地貌位置较为明显。纵观沿岸变形体分布的位置,可明显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即多分布在岸坡的中下部,这些部位多为上部缓坡向下部陡坡转变的变坡地带,坡度一般在60°以上,临空面较大,利于卸荷作用,因此是变形体多发地段。
4.3 变形破坏控制因素分析
从区内变形体分布规律、规模、物质结构等特征综合分析,影响变形破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4.3.1 地形控制因素
由于雅砻江的强烈下切,沿江形成高山峡谷地貌,河谷断面呈“V”形峡谷或嶂谷,岸坡陡竣,尤其是下部近河床地段,坡度多大于60°,局部在80°以上,多部分形成谷中谷。加之坡面沟谷的冲蚀破坏,岸坡完整性一般较差,从而使一些坡体三面临空,因而加剧了斜坡岩体的变形破坏。
此外,由于河谷中下部岸坡陡竣,岩土体蕴含地下水的能力较低,因此,中下部坡面植被稀少,基岩裸露,利于浅部岩层的风化作用,至使表部岩层风化裂隙十分发育,岩层尤其是层状砂岩、板岩多呈碎裂结构,直接导致浅表部岩层变形,从而破坏其形成。
4.3.2 岸坡结构
岸坡结构是斜坡变形破坏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岩性组合、不同的岸坡结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斜坡变形破坏的方式和规模。
在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中,一般仅在地形控制下的临空陡峭地段形成小规模的崩塌,而在层状岩层中,尤其在砂岩与板岩互层产出的地层中,由于层面及次生裂隙的存在,易于风化作用,岸坡岩体多形成碎裂结构。因此,变形破坏的规模、变形率及变形模数均高于坚硬完整的岩体。
在下软上硬的岸坡结构区,也常形成较大规模的崩滑体,如夏日滑坡就是典型案例。
4.3.3 构造因素
在断层分布区,受断层影响,岩层较为破碎,在地形控制下易形成变形破坏。规划河段的左岸由于发育多条主干断裂,因此左岸变形体发育多于右岸。
3、反应力应变的影响
在重力地质作用中,反应力应变起着非常主导的作用,而在重力流动作用中,反应力应变所起的作用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5.3.3.1 反应力应变是块石、碎屑等松散物体的制造者
一个大山的被肢解,反应力应变起着惊人破坏作用与速度,岩体在地表深部一般较致密完整,经受构造损伤后,一般均呈隐形特征,经卸载使应力释放后,节理即迅速显现并日益劣化。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建于古老的花岗岩体中,在开挖左侧150高程排水洞时,采用掘进机方法,成洞后洞壁完整无节理裂隙,但间隔数月却迅速劣化显现出明显的节理,这一位置原在山体110m深度左右,在原天然反应力应变作用影响范围以下,此反应力应变所引起的衰变现象快速展现,提示人们应对其高度重视。反应力应变在三峡工程的影响最深达100多米。据天生桥(Ⅱ级)水电站坝索坝址右岸,经专门勘探查明,田堡平台以下近200m深,均遭受反应力作用影响、而产生松动张裂与重力构造特征。又如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发生大范围岩体松动的现象,左右岸的众多勘探平洞,洞深已达101~148m,均仍然在松动岩体内,未达尽头。在西部高山区的深切河谷地带。反应力应变的影响范围更大。雅砻江锦屏(Ⅱ级)水电站,深达5km勘探洞,进洞210m左右仍有卸荷性张缝。表明垂直边坡面的反应力影响可达200m。反应力对地表深部的影响亦为观测成果所证实。据朱可善教授2004年11月14日函告,他的一位高足,分析了二滩水电站进口左边坡测孔倾斜仪多年的观测成果,在深数十米的潜滑面附近,有周期性突然错动的变形,这一变化,不能以流变解释,也与降水无关联,与温度场的变化较匹配。这一情况亦为链子崖钻孔倾斜仪的深层位移突变所证实。1996年11月下旬,链子崖在整治期产生突发性大变形,日变形量7~8mm,8号与9号缝间岩体下沉。钻孔倾斜仪成果也反映了这一信息。初判此变化与煤层掏空回填工作有关,也与初冬天气突变有关。反应力应变对地表岩石破坏,最为强烈,可使斜卧岩体产生抬头、拗折、翻滚、崩落,与阵发式缓慢移动,过去称为流变,但一些流变现象,仔细观测分析,均属熵情变化所形成。在内陆,高原山区,昼夜温差大,岩块遭受温差应力作用就特别大,如沙漠地区,白天温度可达40~50℃,在沙上可烙熟鸡蛋,夜间气温可降至零度,所以沙漠中夜间可听到似爆竹一样的砂砾破裂声,冰川谷中亦可听到出露地面岩石产生的破裂声。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岩层风化脱落的球状结构岩体,数天后即遭崩解。中东部地区,这一现象亦存在,因昼夜温差较小,所以作用较缓慢,但持续不断,结果仍然惊人。三峡地区花岗岩,表层具强烈风化而成粘土,认为是强烈化学风化作用所形成。但经长江水利委员会勘测设计院所作颗粒分析,粘土矿物仅占少量,主要是棱片、棱柱状碎屑物质,是物理风化的产物。
从高山夷为平地,从块石解割成粉粒粘土,是反应力应变的杰作,是主导,而水、风、冰的侵蚀搬运,是必要的协助和加剧。
5.3.3.2 反应力应变是泥石流水源储水构造制造者
泥石流是泥、块石与水的洪流,水中固体物质最高含量仅达40%~60%。如此大的水量必然有一定储水构造,这些构造可有各种不同成因,但与反应力应变存有一定关联。
(1)反应力应变所产生的张缝等临时性储水构造:崩塌堆积地区,岩体重力式变形区,在温度应力与重力的联合作用下,形成向边坡外的拉平势场力,形成后缘拉缝,一般作为堆积体开始滑动的征兆,实际是反应力作用下应变的产物,其端部若被封闭,就成为坡上部临时性储水柜,成为重力地质作用的供水源。边坡岩体,在温差应力作用下,可使陡边坡岩体产生板墙式的卸荷裂缝,以及点头哈腰后缘的系列张缝,均为很好的储水构造。如坝索田堡平台后缘,在三叠纪砂页岩层中,岩层倾角近60°的完整岩层层面,产生顺层面宽近40~80cm的张缝,缝端被碎石粘土封堵,成为3号沟与7号沟产生泥石流的供水水源。又如二滩金龙山碎石粘土堆积体,其后缘即存有较宽裂缝。说明1930年金龙沟产生使雅砻江断流一个多小时的泥石流坝,存有与金龙山堆积体后缘相似的张缝储水构造。金龙沟原为农田,现在为宽平但为巨石覆盖坡降较陡的冲沟,从大的石块与泥石流冲至对岸并短期堵江,说明此洪流的能量较大,单靠暴雨量,在高陡坡地区不足以形成大的洪流,必须有临时性的储水与滞水构造。
(2)墒情与熵情变化,形成临时性储水与富水条件:在残积与坡积土发育的缓坡区,粘土较多,透水性亦相对微弱,在植被条件受人类活动影响变差时,久旱之后,易产生干裂,破坏表部土层的防渗条件,下雨时地表水极易下渗,引起下部土层的熵变。大小颗粒因浸水降温产生收缩而增强透水性,也因深部产生收缩的拉张应力发生影响到地表的张缝,使边坡的上部,成为滞水富水地层,并有张裂缝等临时储水构造。边坡下部,由于地下水的淋滤沉积、粘土质成分含量更高,加上坡上部所形成的顺坡向压力,使土的密实度增大,加上坡脚是地下水泄出地带,土的湿润性大,因干旱而引起墒变相对较迟较弱,成了边坡区地下水水层中的闭水地带,形成地下堰塘,造成了中低山丘陵区,产生水泥流型的泥石流。上述富水与闭水结构,在坍滑的堆积块石碎屑体中亦存在这样的结构。如1985年6月12日晨,3×107m3的新滩滑坡产生整体滑移。在整体滑移前的6月10日凌晨4点多,在滑体中腰西侧,原姜家坡前缘,产生了局部6×105m3的塌滑,在整个新滩滑坡体中局部下滑约60m。崩滑前数分钟,滑体前缘,产生扇形喷水喷沙现象,喷水高达8~9m。表明此处为厚近30m的粘土夹碎石的闭水结构挡水暗坝,并形成长近300m的地下水池。由于水的不可压缩特性,在上部滑移体受陡坡岩石崩落推挤作用下,在前缘鼓突张裂缝中,喷射而出。高原区泥石源的松散堆积体中,在被掩埋的原地形台坎边缘可形成这样的闭水与储水结构,在下部产生泥石流,减小了对上部的支撑作用,引起上部拖拉式连续反应,形成如1921年7月8日,暴雨后袭击阿拉木图市的泥石流中曾有一股间隔30~60s呈波浪式前进的泥石型泥石流。
(3)其他与熵情变化有关的闭水与储水构造:在西部高原丘陵区,冬雪融化,草木复苏的时候,峡谷之中,仍存在积雪与冰冻的小气候特点,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坡脚部分,有冰堤式的闭水阻水构造带与蓄水暗池,因而小气候变暖,地下冰冻结构日益融化后,极易产生泥石流。
大的断裂带,本身就是富水性的储水性构造,断层两盘岩石,为相对的闭水性岩体。故断层破碎带形成泥石流,只能是溪沟刻切断层出露位置,在风化和地下水淋滤沉积作用下粘土日益增多,可起一定的闭水作用,在暴雨后,断裂带易富水饱和,断层的两盘岩石,因温差应力影响而产生一系列张裂缝,成为伴随断层发育的富水地带,并可形成较丰的储量,成为断层破碎带形成泥石流的重要来水水源。故断层带产生泥石流也与反应力应变作用密切不可分割。
4、八年级上地理人教版期末复习资料 要全的 主要是期末 最好是带要记得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注意:请同学们务必结合书上的图一起复习)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中国的疆域 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领土的四端: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西岸濒临台湾海峡。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近海有台湾岛,海南岛等5000多个岛屿。渤海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4个。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东为韩国、日本;东南为菲律宾;南为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中国的行政区划,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形状见第三册P9、10的表和图。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我国的人口2000年,我国人口为12.95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重要的人口地理界线:黑河---腾冲。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第三节:多民族的大家庭
中国的民族 由56个民族组成。在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统称为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在400万以上的除了壮族外,还有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等。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节日,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制定了一些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我国地势的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我国地形的特点: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第一、二阶梯的分界: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全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我国的山脉: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喜马拉雅山;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六盘山;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祈连山、阿尔泰山
我国主要的地形区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高度最高的大高原。高山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成川”是青藏高原地表形态的写照。内蒙古高原 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很多地方是一望无际的原野。黄土高原 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状态。云贵高原 喀斯特地形,地面崎岖,当地人称为“坝子”。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内陆,分居天山南北两侧,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盆地内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柴达木盆地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内陆高原盆地,有“聚宝盆”之称。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内。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由北部的松嫩平原、南部的辽河平原和东北部的三江平原三部分组成。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华北平原 也称为黄淮海平原,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长江中下游平原,素有“水乡”之称。除了三大平原以外,还有一些小平原,如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广东的珠江三角洲。
主要丘陵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认识各山脉间的地形区:见书本27页活动3
第二节: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我国1月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别大。我国7月气温的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1月南北气温温差大的主要原因:冬季风带来的气流。0摄氏度等温线(经秦岭—淮河),此线以北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以南没有。
秦岭—淮河也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我国7月最热和1月最冷的两个地方分别是吐鲁番和漠河,我国的三大火炉分别是重庆、武汉和南京。认识我国的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个高原气候区。
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在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上找出800mm、400mm等降水量线以及其经过的地区我国的四个干湿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知道它们所在位置以及它们的界线,这些界线与各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两个地方分别是:台湾火烧寮和吐鲁番的托克逊。
我国气候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大多数的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一带 东部南部的海洋
风向 西北、东北 东南、西南
特点 寒冷干燥 暖热湿润
首先影响 北方地区 东南部沿海地区
习惯上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大约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划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主要的气候灾害有:寒潮、台风、干旱、洪灾。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我国的河流 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内流河,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冈底斯山(400mm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河流 流量 汛期 含沙量 冰期 河流水源 影响因素
外流河 较大 从北向南变长 (除黄河外)较小 秦岭淮河以北结冰 以降水为主 季风、植被生长较好
内流河 较小 短 较大 断流、为季节性河 冰雪融水 气温
外流湖一般是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集中在东部平原湖区。内流湖一般是咸水湖,如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800千米。它北起北京市,南至杭州。自北向南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自北向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黄河 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级行政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个地形区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等。划分黄河上中下游的是内蒙古的河口与河南的旧孟津。现在黄河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地上河、断流、凌汛和水污染等。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其途径是造林种草。黄河上三门峡工程与河南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是黄河主要的水利工程。
长江 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级行政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4个地形区注入东海。长江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世界大河中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的第三大河。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多、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所以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有很多的支流,如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划分长江中下游的是湖北的宜昌与江西的湖口。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三峡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有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长江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但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上游的水土流失和中下游的洪涝灾害。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自然资源就是来自于自然界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根据自然资源是否可以循环利用,我们把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地、阳光、气候等都是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等都是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我国的土地资源 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是我国土地资源的现实状况,因此,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及东南部的山地。
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
第三节 水资源
水资源是有限的:水的主体是海洋水(97%),淡水资源只占(2.5%);淡水资源的主体是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水,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0.3%。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从时间分配看,夏秋多,东春少。我国降水集中,汛期河水暴涨,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白白流入大海,并且还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则降水少,河流进入枯水期,北方一些河流甚至干涸见底,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仅占20%不到,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利工程或水库(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引黄济青)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 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从运输价格上看,空运最高,陆运其次,水运最低。从速度来看,飞机最快,火车汽车次之,船舶最慢。从运量来看,火车,轮船最大,汽车次之,飞机最小。铁路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运输线路:五纵三横(参考课本91页)、青藏铁路等。
枢纽: 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
第二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农业是指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工人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优良畜种是三河马与三河牛;新疆牧区,优良畜种是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优良畜种是滩羊;西藏牧区,优良畜种是牦牛。(见课本100页图)
主要农作物分布:
东北:春小麦、大豆、甜菜、水稻,一年一熟
华北:东小麦、花生、棉花
长江流域:水稻、油菜、棉花
东南丘陵:甘蔗、水稻
棉花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第三节 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
沿铁路线分布;京哈、京广、京沪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沿江沿河分布;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区。
沿海分布;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以重工业为主,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三角——以轻工业为主
影响工业基地形成的条件:地形、交通、资源、科技与人才、劳动力、市场等。
高新技术产业的布局一般依托于沿海发达地区或内陆的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
5、泥石流是怎样形成的??
影响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它们包括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土层植被、水文条件、气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块与水zd体组合在一起并沿一定的沟床运(流)动的流动体,那么其形成就要具备三项条件,即水体、固体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沟谷,三者缺一不可。水体主要源自暴雨、水库溃决、冰雪融化等。固体碎屑物来自于山体崩塌、滑坡、岩石表层剥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积物及由人类经济活动,如滥伐山林、开矿筑路等形成的专碎屑物。其地形条件则是自然界经长期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当具备了泥石流发生的三项条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发的呢?一般有三种形式:
(1)地表水在沟谷的中上段侵润冲蚀沟床物质,随冲蚀强度加大,沟内某些薄弱段块石等固体物松动、失稳,被猛烈掀揭、铲刮,并与水流搅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层在暴雨的浸润击打下,土体失稳,沿斜坡下滑并与水体混合,侵蚀下切而形成悬挂于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区农民常称之为“水鼓”、“龙扒掌”。
(3)沟源崩、滑坡土体触属发沟床物质活动形成泥石流。既崩、滑体便发生溃决,强烈冲击并带动沟床固体碎屑物的活动而形成泥石流。
6、泥石流产生的原因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7、近年来重大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自然灾害
1,1998年5月6日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等地遭遇建国以来非常罕见泥石流灾难,造成100多人死亡,2000多人无家可归。
2,2005年雅加达西南部一个村庄遭遇泥石流袭击,造成至少140人死亡。
3,2005年6月3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东南拉古纳海滩当地时间1日早晨5时左右发生泥石流,6幢价值数百万美元的豪宅和一段街道被冲下山,另有两人受轻伤。
4,2006年2月17日上午,一场历史罕见的泥石流突然无情地吞噬了菲律宾南莱特省圣伯纳德镇的村庄,将包括200多名小学生在内的几千人活埋在了泥浆之下。法新社称,此次泥石流是世界过去10年来造成的死亡人数最高的一次。
5,2008年9月24日开始持续不断的降雨使北川县城附近多处山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正在筹建的北川“地震博物馆”老县城一半以上被泥石流掩埋。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地震遗址很可能“瞬间消失”。
6,2008年9月10日山西临汾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发生泥石流,造成128人遇难。
7, 2008年11月5日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已造成40人死亡43人失踪,电力、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92亿元。
8、哪些地区容易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一、地形地貌条件
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堆积物有堆积场所。
二、松散物质来源条件
泥石流常发生于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
泥石流形成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来源;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三、水源条件
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动力来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水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水体等形式。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编辑本段]发生规律
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二个规律。
一、季节性
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集中降雨的激发。因此,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因集中降雨的时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6-9月,因此、西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6-9月;而西北地区降雨多集中在6、7、8三个月,尤其是7、8两个月降雨集中,暴雨强度大,因此西北地区的泥石流多发生在7、8两个月。据不完全统计,发生在这两个月的泥石流灾害约占该地区全部泥石流灾害的90%以上。
二、周期性
泥石流的发生受暴雨、洪水、地震的影响,而暴雨、洪水、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且其活动周期与暴雨、洪水、地震的活动周期大体相一致。当暴雨、洪水两者的活动周期相叠加时,常常形成泥石流活动的一个高潮。如云南省东川地区在1966年是近十几年的强震期,使东川泥石流的发展加剧。仅东川铁路在1970-1981年的11年中就发生泥石流灾害250余次。又如1981年,东川达德线泥石流,成昆铁路利子伊达泥石流、宝成铁路、宝天铁路的泥石流,都是在大周期暴雨的情况下发生的。[1]
[编辑本段]诱发因素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有些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而造成的。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不合理开挖
修建铁路、公路、水渠以及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铁路以及其它建筑活动,破坏了山坡表面而形成的。如云南省东川至昆明公路的老干沟,因修公路及水渠,使山体破坏,加之1966年犀牛山地震又形成崩塌、滑坡,致使泥石流更加严重。又如香港多年来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筑,几乎每个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方,才能获得合适的建筑场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现场120人死于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二、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
这种行为形成的泥石流的事例很多。如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铁矿汉罗沟,因不合理堆放弃土、矿渣,1972年一场大雨暴发了矿山泥石流,冲出松散固体物质约lO万立方米,淤埋成昆铁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断行车,给交通运输带来严重损失。又如甘川公路西水附近,1973年冬在沿公路的沟内开采石料,1974年7月18日发生泥石流,使15座桥涵淤塞。
三、滥伐乱垦
滥伐乱垦会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土体疏松、冲沟发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例如甘肃省白龙江中游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泥石流多发区。而在一千多年前,那里竹树茂密、山清水秀,后因伐木烧炭,烧山开荒,森林被破环,才造成泥石流泛滥。又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沟山上大耳头,原是森林区,因毁林开荒,1976年发生泥石流毁坏了下游村庄、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当地群众说:“山上开亩荒,山下冲个光”。
[编辑本段]活动强度
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比如、崩塌、滑坡、岩堆群落地区,岩石破碎、风化程度深,则易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源;沟谷的长度较大、汇水面积大、纵向坡度较陡等因素为泥石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水文气象因素直接提供水动力条件。往往大强度、短时间出现暴雨容易形成泥石流,其强度显然与暴雨的强度密切相关。
泥石流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二、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自龙江,公路因此被淹l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己3次被迫改线。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三、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四、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预防工程措施
减轻或避防泥石流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1)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桥梁、涵洞,从泥石流沟的上方跨越通过,让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这是铁道和公路交通部门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
(2)穿过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从泥石流的下方通过,而让泥石流从其上方排泄。这也是铁路和公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
(3)防护工程。指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区变迁型河流的沿河线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主体建筑物
泥石流预防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的危害。防护工程主要有: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
(4)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排泄。排导工程,包括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5)栏挡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暴雨、洪水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建筑工程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拦挡措施有:栏渣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
对于防治泥石流,常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比用单一措施更为有效。[1]
[编辑本段]泥石流的预报
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工作很重要,这是防灾和减灾的重要步骤和措施。目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预测预报研究常采取以下方法:
(1)在典型的泥石流沟进行定点观测研究,力求解决泥石流的形成与运动参数问题。如对云南省东川市小江流域蒋家沟、大桥沟等泥石流的观测试验研究;对四川省汉源县沙河泥石流的观测研究等。
(2)调查潜在泥石流沟的有关参数和特征。
(3)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比如、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就应发出泥石流警报。
(4)建立泥石流技术档案,特别是大型泥石流沟的流域要素、形成条件、灾害情况及整治措施等资料应逐个详细记录。并解决信息接收和传递等问题。
(5)划分泥石流的危险区、潜在危险区或进行泥石流灾害敏感度分区。
(6)开展泥石流防灾警报器的研究及室内泥石流模型试验研究。[1]
[编辑本段]泥石流典型案例
1、2002年2月17日的印度尼西亚发生严重泥石流事件,7人死亡多人受伤。
2、2002年6月17日暴雨引发洪灾及泥石流,四川省3000万应急款急调灾区。
3、2002年8月19日云南新平泥石流死亡人数升至33人,3000多人参与抢险。
4、2008年11月4日云南泥石流致35人死亡,107万多人受灾。
泥石流的惨状 2006年2月17日上午9时,菲律宾东部莱特岛南部山区因暴雨成灾发生的特大泥石流,500余间房屋和一所正在上课的小学在瞬间被吞没。初步统计有200人在这次灾难中丧生,1500人失踪。此次菲律宾遭遇的灭顶之灾,足以让人们在承受灾难的同时,关注泥石流,了解泥石流,预防泥石流。
泥石流的特点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由于降水(包括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等)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夹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它的运动过程介于山崩、滑坡和洪水之间,是各种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且重复成灾。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的发生有3个条件:
1、 大量降雨;
2、 大量碎屑物质;
3、 山间或山前沟谷地形。
连续降暴雨或突降大暴雨,山区会发生山洪暴发。如果山高坡陡谷深,乱石成沙土遍野,大量土石混入山洪之中,就形成粘稠浑浊的泥石流。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它不仅可以冲毁所经路程碰到的一切,还可掩埋乡镇农田,阻塞河流。泥石流灾害的特点是规模大、危害严重;活动频繁、危及面广;且重复成灾。
世界上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分布广泛。除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泥石流的踪迹。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欧洲阿尔卑斯山区、亚洲喜马拉雅山区、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山区和欧亚美各大洲内部的一些山区。
我国是多山之国,受岩层断裂等地质构造的影响,许多山体陡峭,岩石结构不稳固,森林覆盖面积不多,遇到季风气候的连阴雨、大暴雨天气,常发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黄土高原、天山、昆仑山等山前地带、太行山、长白山泥石流危害都很严重。我国的台湾省也经常有泥石流发生。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百座县城受到泥石流的直接威胁和危害;有20条铁路干线的走向经过1400余条泥石流分布范围内,1949年以来,先后发生中断铁路运行的泥石流灾害300余起,有33个车站被淤埋。在我国的公路网中,以川藏、川滇、川陕、川甘等线路的泥石流灾害最严重,仅川藏公路沿线就有泥石流沟1000余条,先后发生泥石流灾害400余起,每年因泥石流灾害阻碍车辆行驶时间长达1-6个月。泥石流还对一些河流航道造成严重危害,如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中下游和嘉陵江中下游等,泥石流活动及其堆积物是这些河段通航的最大障碍。泥石流还对修建于河道上的水电工程造成很大危害,如云南省近几年受泥石流冲毁的中、小型水电站达360余座、水库50余座;上千座水库因泥石流活动而严重淤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预防泥石流的措施
1、根据预报某地即将在数小时内发生泥石流,要及时对被危害区的居民及设施采取紧急疏散避灾或保护措施,强制迁至安全区;
2、可建立临时躲避棚,位置要避开沟道凹岸或面积小而低的凸岸及陡峭的山坡下,安置在距村镇较近的低缓山坡或高于10米的平台地上,切忌建在较陡山体的凹坡处,以免出现坡面坍塌;
3、当前3日及当日的降雨累计达到100毫米时,处于危险区的人员应立即撤离。当听到危险区内有轰鸣声、主河洪水上涨或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时,应立即意识到泥石流即将到来,应果断采取逃生措施。在逃逸时,要向沟岸两侧山坡跑,不要顺沟方向向上游或下游跑,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4、在泥石流发生过程中,对遭受泥石流灾害的人与物应立即进行抢护,使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同时组织专业抢险队伍,紧急加固或抢修各类临时防护工程,排除险情;并组织人员密切监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严防出现重复灾害等。
9、2005年阴历7月12日是什么星座
公历是2005年8月16日,狮子座。
星座按公历(阳历、新历、国历)出生日期算
白羊座(3月21日 - 4月20日)
金牛座(4月21日 - 5月21日)
双子座(5月22日 - 6月21日)
巨蟹座(6月22日 - 7月22日)
狮子座(7月23日 - 8月22日)
处女座(8月23日 - 9月22日)
天秤座(9月23日 - 10月23日)
天蝎座(10月24日 - 11月22日)
射手座(11月23日 - 12月21日)
摩羯座(12月22日 - 1月20日)
水瓶座(1月21日 - 2月19日)
双鱼座(2月20日 - 3月20日)
10、请教:南水北调和现在的西南旱灾有没有关系啊
三楼 古灵精怪之心
你不知道你不要乱说好不好,那个可能有关系吗?你懂点知识好不好,
从去年开始,极地涡旋就出现明显异常,北极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冷空气主体位置偏南,造成北极极地偏暖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异常偏冷。特别是12月以后,这种异常特征更加明显,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北极冷空气大范围持续向南侵袭,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被大范围的冷空气笼罩,因此,出现了大范围持续多次的雨雪天气、气温偏低。
受此影响,较强的冷空气不仅频繁影响和控制着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造成我国东北地区、华北北部及西北北部冬春季气温明显偏低。同时,冷空气的频繁南侵,导致华南地区,诸如福建、广东等地气温持续偏低。
由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严重干旱。
地球上的大气环流是平衡的,当一个地区气候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另一地区气候,孤立的气候变化是不存在的。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看见和看不见的,你了解和不了解的,你想到和没想到的一切事物,它们都因某种内在的联系而维持着平衡关系,我们人类对世界的了解,正因开发所谓的智慧,而使自身的体感本能逐渐丧失殆尽!才导致做什么事情过度在意结果,却忽略了结果后的结果!
美国科学家透露了一份特殊的研究报告,报告中称现在整个地球的气候都随着两级冰川的融化在变化,报告中说,中国的西南干旱可能持续十年,十年都没有有效的降雨来缓解灾情,我们很不希望那样的事情发送,不广是中国,世界每个国家都好遭到气候异常变化的困扰,沿海的国家将会在未来5年被淹没,南半球的国家会持续的浑水灾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