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国二十三年干旱
?
2、中华民国1932年浙江省主席是谁
1932年,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鲁涤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几近破裂的国民党内部达成了“宁粤合作”,蒋介石迫于压力宣告下野,下台前把鲁涤平调往自己的故乡浙江任省府主席。因参加“剿共”惨败而大丢脸面的鲁涤平匆匆率部上任,使得原任浙江省主席的张难先毫无准备,以至于当时杭州城里传出“张难先终究难先”的谑语。张主席只好拱手让出湖滨“澄庐”的官邸,把权力移交给领兵前来的鲁涤平。
显然,鲁涤平是因“剿共”无力铩羽而来的,他也知道自己在蒋介石的老巢担任“父母官”很不容易。于是,他索性采取“无为而治”的对策,大半时间他是在距杭州不远的“清凉世界”——莫干山上养疴和避暑。在他任职的时期,浙江有这样的民谣:“主席病三年,秘书长嫖三年,民政厅长醉三年,各有千秋。”
鲁涤平担任浙江的省府主席,其实是被架空的,重要部门都掌握在蒋系人物的手中,例如教育厅长是陈布雷、建设厅长是曾养甫、财政厅长是周骏彦、保安处长是宣铁吾和俞济时等等,他们都是蒋介石的嫡系,或是“二陈”即“CC”的重要成员。鲁涤平晓得其中的“游戏规则”,凡事听命于蒋介石的南昌行营而已,以南昌的命令马首是瞻。
于是,鲁涤平在浙江的“政绩”,大概除了滥发公债之外,就没有什么了。加上当时鲁涤平的旧部以及刘珍年客军的给养,都是由中央供给的(蒋介石下野后乐得让汪精卫政府出钱),也没有给浙江人民增添什么新的捐税。借着鲁涤平“无为而治”的这个机会,国民党军统的戴笠,以其在杭州的浙江省警官学校政治特派员的身份,加速培植自己的亲信和心腹。后来这所学校的校长赵文龙就是他的“铁杆”,也是不久之后相继发生的史量才遇刺案和鲁涤平猝死案的关键人物。
1934年离任。被调到南京,任南京军事参议院副院长,这是一个闲职。1935年病逝南京。
3、民国廿三年是哪一年?
1911+23=1934年
4、民国三年真的没下雨吗
民国三年有下雨的,只是下的比较少而已,属于干旱的年份
5、民国廿年,这个是念多少年?
niàn nián
廿 年
6、民国三年等不到一场雨 什么意思
民国三年等不到一场雨的表面意思是:在民国三年一整年都没有下雨。回
深层意思是:作者等不到答爱情的滋润。
这句“民国三年等不到一场雨”是出自一本叫《旧梦1913》的小说,是小说里的女主角顾灵毓说的。这是本非常虐心的小说,据说很多读者看了后哭了好几回。
完整的句子是“我这一生失败透顶,民国三年等不到一场雨,一生等不到一句我爱你。”
(6)民国廿三年浙江旱灾扩展资料:
《旧梦1913》剧情介绍:贵族少女傅兰君遭遇情伤后不得已嫁给新军军官顾灵毓,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后终于鸾凤和鸣,然而随着清朝覆灭和辛亥革命的到来,两个人的感情在政治和家庭变故中备受砥砺,最终在二次革命的前夕。
两人怀着误会分道扬镳,当傅兰君怀着对顾灵毓的恨来到英国,往事的真相才逐渐揭开。这件事其实小说的作者沈鱼藻也看到了,还在微博上转发了,还说到为什么当初这本小说校队了三个月也没发现应该是民国二年这件事。
7、民国廿十年是公元几年
民国廿十年是公元1931年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是孙中山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时正式和公开提出来的。
1904年秋,孙中山在美国发表的英文著作《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当中旗帜鲜明地率先提出:
中国未来新生的共和国当以“中华民国”为国号;只有“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
——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
1905年8月,孙中山将此前所拟“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誓词作为同盟会宗旨写进《中国同盟会总章》,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的政治纲领。就在此时,他最终为将来新生的共和国确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号。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创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8、1972-1973浙江省海宁市发生什么自然灾害
(一)旱灾
据志书、资料记载,至2000年晋江(县)市曾发生过123次以上旱灾。
民国前
据记载,晋江自晋太康八年(287)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县域曾发生过各种自然灾害205次以上,其中旱灾达55次。
宋代,崇宁元年(1102)、隆兴二年(1164)、淳熙元年(1174)均发生旱灾。崇宁元年的大旱,“山泉涸,山中民汲水于20余里外”。
元代,泰定元年(1324)大旱,“饥,赈籴”。至正十四年(1354)“种不入土,人相食”。
明代,永乐十四年(1416)至崇祯十二年(1639)间,发生过24次旱灾。其中:成化二十二年(1486)三、五、六大旱,秋复旱;弘治十二年(1499)自夏至冬至大旱;万历二十九年(1601)大旱。
清代,顺治五年(1648)至光绪十九年(1893),发生过25次旱灾。其中:康熙十九年(1680)三、四月大旱饥;康熙四十七年(1708)大旱;同治八年(1869)“120天大旱”。
民国时期
据记载,民国6年(1917)至38年县域曾发生7次旱灾。35年“闽南各地春旱无雨,沿海赤地千里,晋江田园龟裂,早稻无法播种,农民惶惶不安”。
新中国成立后
据有关资料记载,1949年10月~2000年10月的52年间,县域发生过61次旱灾,除1968、1972、1973、1976、1980、1984、1985、1995、1997、1999年外,其余每年皆旱。其中:1957年,从6月底起,“全县遭受建国以来时间最长、面积最广的百余天大旱,池塘干涸、小河断流”,农田受旱达40万亩,占作物总面积的88%,秋粮损失2000万公斤。
1960年,自去年9月以来至今年3月10日干旱达160多天,是“继同治八年120天大旱之后91年来所未有的大旱”。7月夏旱50多天,10月秋旱。
1971年,自去冬至今年5月上旬久旱不雨,“金鸡水渠断流数天,受旱面积22.1877万亩”;秋又旱,“受旱面积29.572万亩,枯死绝收1万亩”。
1977年,立春后,“旱情严重,在历史上仅次于大旱的1963年,县内池塘全部干涸”。
1986年7月以来,“水源枯竭,旱情严重”,全县48个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干涸29个,农作物受旱面积达36万亩。
1990年,7月份全县受旱面积达26万亩。
1991年,自开春以来,连续三个季节持续干旱高温,大小溪流基本上断流,水库、山塘基本干涸,全县36座小(一)型(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干涸12座,8座小(二)型(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干涸5座,其余的大多接近死库容。
1993年,全年干旱,自6月23日~1994年2月13日持续8个月,降雨量只有常年的20%。36座小(二)型水库干涸20座。全市受旱面积27.1万亩。
(二)洪涝
据记载,至2000年晋江(县)市域历史上曾发生洪涝灾害149次以上。
民国前
据志书载,晋太康八年(287)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1621年间曾发生大洪涝47次。
民国期间
据记载,民国6年(1917)至38年的32年间,发生洪涝22次。32年间,除民国6、7、10、11、13、14、21、25、27年外,其他年份均发生洪涝。其中:24年7月下旬,“连日狂风暴雨交相为虐,晋江上游山洪暴发,酿成空前水灾,自7月26日~8月13日(农历六月廿六至七月十五)前后20天,晋江计发水灾4次。第一次为7月26日、第二次为7月30日、第三次为8月6日、第四次为8月12日。4次洪水持续两天或持续四五天,其来势之猛,洪峰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上所罕见,“灾区远远超过晋江县范围达11县之多”;“民国36年8月28日~30日,飓风过境继而大雨侵袭,山洪暴发,酿成水灾全县境内受灾过半,面积约8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