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象灾害百科 > 浙江省泥石流

浙江省泥石流

发布时间:2021-07-29 06:30:36

1、浙江省不良地质灾害有哪些

浙江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其中以小流域泥石流为主。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

2、1956年浙江象山海啸情景

1956年8月初,中心在我省象山登陆的巨型超强台风(代号5612),不仅给浙江带来严重灾难,同时给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市造成严重灾害,迄今已50年过去了,回顾那次百年不遇的巨型超强台风,温故知新或许有所裨益,特别是当前全球气温变暖,灾害性天气不仅频数增多,而且强度特大,动辄打破历史记录,例如前年影响我省台风多达七次是往年的二倍,其中有三次中心登陆浙江,这是82年来所没有;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把美国新奥乐良市几乎全城摧毁,至今未全恢复。气象灾害无疑是造成社会的不安定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今后更好的防御特大超强台风特对5612作一回顾。
检索对比近60年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中心气压之低、范围之广、风速之大、暴潮之高、降水之烈、破坏力之强,未有超过5612者,强度居我国大陆第二位的是1969年7月28日在汕头登陆的6903台风,暴潮也曾给汕头牛田洋军民造成严重损失。至于登陆浙江强度居第二位的是去年0515台风(卡努)强度为945百帕,居浙江第三位的是去年的0509(麦莎)和前年的0414(云娜),强度都是950百帕。
5612的主要特点是:
1、范围特大:6级风圈半径超过1000公里,当中心在象山登陆时,北到青岛南至厦门同时都在6级风圈的范围内,曾有学者把半径超过1000公里的称为“巨型台风”,半径小于100公里的称为“微型台风”,普通台风的半径多为300-400公里,5612是普通台风的3倍以上实属罕见。
2、中心气压特低,风力特强。5612登陆时中心气压为923百帕,这是中心登陆大陆迄今所测到的最低值。风速达65米/秒,往年气象部门由于采取原始的蒲氏风级,最高只有12级,对12级以上的超强台风难以表达,今年起采用扩充的蒲氏风级延伸到17级,这样对超强台风就可以正确表达了,但是5612台风风速达65米/秒,超越了17级的最高等级,到了18级,可见5612是一次罕见的超强台风。
据象山巡守的岗哨称:台风袭击时人们根本站不起来,只能伏地爬行,暴风雨如同竹丝鞭一样的抽打在脸上疼痛异常,就连喘气都很困难。
3、暴潮特高产生海啸,海啸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海底地震(或火山)引起的,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另一种是强台风引起的,如5612、6903等,由于气压特低,引起海面上吸,高有7米以上,直径有数十公里和眼区大小相当,中心在象山林海乡登陆时把守护在海塘上军民3084人卷走,据生还者称海塘高为3米,暴潮超过海塘约4米,潮水越过海塘后很快散开,故海啸持续时间不长约15-30分钟,潮水急进急退,纵深10公里,海啸短短几十分钟就把平时十分热闹的镇市夷为平地,有的只剩下一片瓦砾场,景物十分凄凉。1922年广东汕头一次登陆的台风也出现海啸,海水急进急退夺去5万人,以后瘟疫流行又死亡20万人,那一次潮高为4.6米,比5612要低,6903袭击汕头牛田洋的海啸比1922年的一次略低些约4.4米。
4、暴雨特强,山洪特大,中心所经之处浙北到处山洪暴发,景象恐怖,当山洪奔注时水头如一条白练(布)飞速前伸,在平地上水流两边凝聚成如刀削一般,人向前奔逃时,起初未见身后有水,转瞬间就被洪水追及,再瞬间就水深没膝,其势如钱江大潮,所到之处冲毁堤塘、房屋、人畜、树木、水稻等,片刻间一片汪洋。不少山区还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山洪暴发残酷 情景甚至超过暴风雨。
由于风雨潮特大,造成的灾情也特重,全省死亡4926人,伤5万余人,洪涝面积735万亩,毁房85万间,毁水利设施2.7万处,桥梁1500多座,39%公路被破坏,沉毁船只3500多条,死牲畜万头,……杭州景区3万多株树木倒断。
5612台风的预报警报正确及时,大大减轻了损失,收到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并在1956年10月23日专为此发函《关于八月初台风预报有功人员授奖的指示》。
既然预报正确及时为何还造成重大损失?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主要对台风引起的海啸认识不足,强调军民在海塘上坚持“抗台”而被巨浪卷走,这是一条血的教训。
近60年为什么巨型超强台风不出现在台风影响次数多的广东福建而出现在浙江?这是因为登陆广东的台风它的源地多在南海,而南海的海域东西向宽度还不到1000公里,难以形成 直径达2000公里的巨型台风,另外,广东纬度较低,距南海台风源地很近,还没充分发展加强时就登陆减弱了。而正面登陆浙江的台风都来自太平洋,这里有足够大的空间形成巨型台风,浙江纬度偏北些,移来的台风大多充分发展壮大,尤其浙江以东辽阔的洋面毫无屏障,不像福建,东有台湾的阻挡而削弱台风,因此巨型超强台风不出现在粤闽而出现在浙江。
通过5612再结合近60年其他中心登陆浙江的台风,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1、有序的组织人员安全转移是减免伤亡的有效措施,通过5612与去年几次超台风袭击浙江进行对比,为什么去年人员伤亡特少?除气象部门准确的预报外,与省委省府、省防指和各级有关部门,领导有力、措施得当,事前组织群众有序转移有关,例如去年0515卡努超强台风,风力达17级,由于事前转移了105万人,在这样超强台风袭击下只死亡14人,这实在是个奇迹!同样去年0509麦莎15级强台风由于转移了124万人,只死亡4人。对比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去年卡特里娜飓风,登陆时风、雨、潮却把新奥尔良市搞得狼狈不堪,飓风袭来前未能有组织的转移,飓风临近,仓促间又大量堵车,结果死亡1千多人,看来浙江省的防台水平和防台组织能力远远超过最先进的美国,这是我们“以人为本”的方针创造的奇迹。
2、全球变暖,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出现频数增多,浙江是巨型超强台风出现的省份,因此防灾应立足于防大灾和特大灾害。在“三农”建设和长远规划中,似应考虑百年一遇的情况,随着我省经济不断的增长,应能有条件进行高标准的防灾建设,资金来源可从多方面多渠道的筹集,用以逐步改变不堪一击的设施成为经得住百年一遇的重灾考验的工程。对住房、厂房、校舍、仓库、大型 活动场所的选址要避开易受海潮、山洪泥石流等发生的地方,各种建筑物都要能抗大风、防雷暴。
3、台风海啸和天文大潮是人员伤亡的最大杀手。5612的海啸夺去3084人,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能产生海啸最重要的指标是中心气压,凡中心最低气压小于930百帕时,必然要产生毁灭性的海啸,事前一定要组织群众及早转移。海啸的破坏力主要有三大因素,一是海潮滥溢,二是海潮的挟裹下,对建筑物的堤塘的猛烈冲击,三是对海岸的冲蚀。
台风袭击时如在阴历的初三或十八前后,这时正值天文大潮,即使不是超强台风,中心气压不是太低,不能形成海啸,但因风雨潮三结合,也能出现暴潮造成重灾,例如9417台风在瑞安登陆时农历7月15日,狂风暴雨加上大潮,海水倒灌,海塘决口,造成1126人死亡217人被洪水围困。天文潮的烈度虽然不及海啸,但造成的危害不可低估。
4、注意连续台风的叠加灾害。鉴于台风活动频数增多,应注意“连环台风”的袭击,也就是短时间内连续有两三个以上台风先后袭击同一地区产生叠加灾害,后到的台风即使强度不大也能出现大灾,例如1990年8月20日到9月8日,18天中连续有9012、9015、9017、9018四次台风袭击浙江,造成40年来飞云江最大洪水,全省有1300多万亩农田受淹。
5、不仅5612等各次台风能造成山洪暴发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每年一般的暴雨也能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地很多,防治山洪减轻地质灾害是农村建设的重要问题。当前需进一步强调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护森林,制止乱砍乱伐现象;不断宣传森林对抑制山洪,减轻地质灾害,改善局部气候的重要作用。虽然我省森林复蓄率很高,但不少地方为了眼前局部利益乱砍乱伐对减轻山洪和地质灾害非常不利,极应引起重视。
6、5612台风期间,各地曾普通发生“四断”。所谓“四断”是指断水、断电、断交通、断通信。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警报后如对本地有严重影响时,应做好各方面的预防措施,为避免因“四断”而发生生活困难,各家各户最好准备“应急非常袋”,袋内应放好手电筒、蜡烛、凉开水或纯净水及3天用量的干粮以及常用药品等,最好每人都有一袋,当发生意外或洪水包围时可维持生活等待救援。
7、患难见真情,通过每次防灾救灾工作都能涌现出不少好人好事,英雄模范人物和优秀党员干部,从5612抗灾经验曾级大的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尤其是驻浙三军在防灾救灾中都曾做出突出贡献,今后我们也应该抓住一些动人事迹通过媒体大力宣传报导 ,无疑可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灾后各级领导干部深入灾区进行慰问、救助、安置灾民、处理善后、指导恢复生产,能使群众切实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衷心感激党和政府。
8、5612过后在农村中曾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为正确的气象预报群众印象很深刻,思想上容易接受科学知识,当前农村不少地方封建迷信思想有所抬头,应结合“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荣辱观的宣传,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人力财力支持的一系列科普工作。
中国气象局秦大河局长,前年曾在《中国气象报》上发表一篇《不断开创气象科普新局面》的重要文章,指出“。。。。天气是永恒的话题,天气预报警报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到来,气象科普要不断更新内容,提高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又说“气象科普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树立大科普观念,不仅大力宣传普及天气知识,也要普及气候和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还要提高人们开展利用气象资源水平与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趋得避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这些指导性意见如何贯彻执行,建议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一方面研究秦局长的意见,同时研究如何集中优势力量搞好科普工作,南北各地天气气候不同,北有寒潮、沙尘暴,南有台风、暴雨等,应分别提出一些科普内容,包括气候变化、灾害生态、趋得避害等多方面课题,分工协作,搞出一些丰富多彩、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强的作品,有些可制成影视片、图片、科普 文章。要奖励优秀科普作品和科普工作者及有关单位。
《气象知识》受到社会各界、广大群众的爱戴和好评,今后要更好地丰富并利用这个气象科普阵地。
科普活动不仅要多吸收一些基层科技工作者,也应多邀请一些专家院士参加,使气象科普工作质量更能得以提高。
最后,请记住一句名言:重大自然灾害当人们快把它淡忘的时候,它就来到你的面前。(浙江省气象局 祝启桓)

3、浙江有过地震吗?

据历史记载,一千多年来浙江共发生43次地震,4级以上破坏性地震12次,其中大多发生在城镇附近地区。70年代以来,仪器记录的我省1.0级以上地震共有9百多次,其中有的地震给当地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较大的社会影响。

4、“6·” 浙江省遂昌县大熟村泥石流

1 引言

灾害点位于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大熟会自然村北西侧山坳中,大熟村有通村公路通达遂昌县城,直距约50km,交通条件一般(图1)。泥石流沟口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8°48′19″,北纬28°24′36″。

图1 灾害点地理位置图

2014年6月27日6~10时,受持续降雨影响,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大熟会自然村北西侧冲沟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主流方向147°,初步估算方量约35000m3。大熟村村主任和巡查人员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险情,随即组织人员积极应对,最快速度将18户75人及贵重财产进行撤离和搬移。6月27日9点40分发生泥石流,主要由于27日早上集中强降雨(2小时超过100mm)引发泥石流灾害,共造成17户79间村民房屋倒塌、35户 123 间村民房屋受淹,约 100 亩农田、750m 防洪堤、600m机耕路及3座桥梁被毁,大熟电站严重受损,直接受灾人数186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220余万元(照片1)。

照片1 灾害点远景

2 地质灾害灾情概况

2.1 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本区位于构造侵蚀剥蚀中低山区,标高在380~1300m之间,地势较陡,山体坡度在25°~45°之间。区内沟谷发育,切割深度在200~300m之间,沟道狭窄,两侧坡面堆积大量松散土,植被较发育,以灌木林为主。在大熟村一带为坡洪积山前斜地区,地势平缓,标高在400~450m之间,地形坡度在5°~10°之间,为村民砌筑的梯田,是当地村民重要的农业生产用地。

泥石流流域面积平面形态呈上宽下窄的漏斗状,上游汇水区属中低山,标高在650~1300m之间,最高在1307.0m,地形坡度在30°~45°左右,植被发育良好,主要为松木、灌木等。

泥石流冲沟区标高在450~650m之间,沟道狭长,沟形变化较大,平均纵坡降在250‰左右,横断面呈“V”形,冲沟两侧山体斜坡坡度在30°~45°左右,植被较发育,分布松木、灌木等。

沟口堆积区标高在400~450m之间,为坡洪积山前斜地区,地形坡度在5°~15°左右,地势较为开阔,主要为阶梯状旱地及水田,下游为大熟村村庄,往东侧即为周公源河床(照片2)。

照片2 沟口区概貌(镜向东俯视)

(2)地层岩性

本区及周边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茶湾组(K1c)、西山头组(K1x)、高坞组(K1g)以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上更新统洪坡积层(

)和全新统冲积层(

)。

各地层岩性特征简述如下:

下白垩统茶湾组(K1c):岩性为深灰色英安质、流纹质晶屑玻屑熔结凝灰岩,块状构造,出露呈中风化为主,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体结构完整性较好,分布于区内岙头、黄旗门附近以及东部上半岭一带。

下白垩统西山头组(K1x):岩性为灰紫色块状流纹质含角砾岩玻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晶屑凝灰岩及灰黑色块状英安质玻屑晶屑凝灰岩组成,间夹厚层状含火山泥球流纹质玻屑凝灰岩,块状构造,出露呈中风化为主,节理裂隙发育一般,岩体结构完整性较好,属坚硬岩类。主要分布于北部中低山区。

下白垩统高坞组(K1g):广泛分布于编图范围,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晶玻屑凝灰岩,凝灰结构,块状构造,沟道左岸部分可见基岩裸露,完整性较好,呈中风化状,右岸基岩出露较差,埋深较大,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较差,两侧山体表层全—强风化层厚度一般为0.5~1.5m,在右岸厚度较大,可达3.0m以上。

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广泛分布于山体表层,岩性为含碎石粉质黏土,灰褐色,结构松散,碎石以中风化基岩为主,含量为10%~20%,粒径一般为5~15cm,局部大者可达25cm左右,左岸层厚一般为1.0~1.5m,右岸厚度可达2.0~3.0m,局部地段大于3.0m,结构松散。

上更新统洪坡积层(

):主要分布于沟口地势相对低缓地段及冲沟右岸斜坡,岩性为碎块石土夹砂,可见厚度在5.0m左右,往下游地势低缓地段厚度较大,一般为8.0~10.0m,灰褐色,结构松散,碎块石含量约50%,块径5~50cm,杂乱分布,次棱角状,岩性为晶玻屑凝灰岩。

全新统冲积层(

):局限分布于村庄东侧周公源河床内,岩性为块石、卵砾石及中粗砂,粒径0.2~0.5m,含量约30%;卵石含量约40%,粒径2~20cm,磨圆度较好,分选性较差,其余为中粗砂及少量黏土。

(3)地质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褶皱系(Ⅰ)、浙东南褶皱带(Ⅱ)、丽水宁波隆起(Ⅲ)、龙泉—遂昌断隆(Ⅳ)的中部,遂昌—平阳区域大断裂从场地北东侧外围通过。本区断裂构造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南北向断裂次之,北东向断裂属华夏构造体系,为逆冲断裂,南北向断裂规模小,也为逆冲断裂,常截切北东向断裂,生成时代较晚,分布零星,较不发育。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本区褶皱形迹不甚发育。基岩区构造形迹主要表现为节理和断层,总体发育程度一般,冲沟右岸地区较为发育。

(4)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根据野外调查,结合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按岩土体成因、时代、岩性特征等,本区及附近出露岩土体划分为4个工程地质岩组,其特征见表1。

(5)水文地质条件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为全新统冲积、上更新统坡洪积和残坡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全新统冲积砂砾石、卵砾石,透水性较好,水量较好,分布于东侧周公源溪流沿岸地带,含水层厚度一般在3.0~5.0m以上,周公源水深一般为0.5~1.5m,汛期水位较高,深度在2.0~4.0m左右,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上游来水顺地势向下游镇区方向泄流。

山前坡洪积斜地区,含水介质以含碎块石土、含碎石黏性土为主,碎块石含量约50%,块径5~50cm,杂乱分布,坡洪积层分布不均匀,透水性较好,富水性较好,厚度一般大于5.0m,在8.0~10.0m,水位埋深一般在2.0~2.5m之间,水质一般。

残坡积含碎石粉质黏土层主要分布于山体表层,厚度一般较小,富水性差,仅在降雨后有地下水渗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水下渗补给,从高处往低处渗透排泄。

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上白垩统茶湾组熔结凝灰岩、西山头组、高坞组晶屑玻屑凝灰岩的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其富水性受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区内基岩以中风化为主,结构密实,节理裂隙发育一般,且以闭合状为主,连通性较差,富水性差,水量贫乏,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补给,沿着节理、裂隙由地形高处往低处渗流,最后以补给第四系地下水形式排泄。根据区域资料,地下水对钢筋砼弱腐蚀性。

表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一览表

2.2 灾害规模及影响范围

2014年6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受短历时强降雨影响(本区6~10时过程雨量达107.0mm,且8-10时之间占70%以上),浙江省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大熟会自然村北西侧冲沟发生泥石流,泥石流物质沿冲沟出口处一直堆积至村东周公源河床,堆积最大宽度约150m,最长处约600m,堆积厚度一般约0.5-1.5m左右,局部地段为2.0~2.5m,方量约35000m3(照片3)。

本次泥石流共造成17户79间村民房屋倒塌、35户123间村民房屋受淹,约100亩农田、750m防洪堤、600m机耕路及3座桥梁被毁,大熟电站严重受损,直接受灾人数186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220余万元。本次泥石流发生时,因预警及时,成功避让,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目前,大量泥石流物质堆积于红头岭脚至大熟会自然村东侧周公源河道一带,杂乱无章,影响着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等活动(照片4)。

照片3 泥石流松散物质堆积(镜向上游)

照片4 冲毁村庄及有关设施(镜向下游)

2.3 泥石流产生的原因

(1)泥石流所处冲沟纵坡陡,沟道狭窄、弯曲,沟内原本堆积有较多块石,沟道存在一定程度的堵塞情况,为泥石流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沟道右岸斜坡碎块石土厚度大,结构松散,工程地质条件差,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

(3)近期持续强降雨,尤其灾害发生前过程降雨量达107mm,冲沟汇水面积达2.3km2,大量汇水难以及时、顺畅的排泄,沟道堵塞造成水位骤涨,源源不断的汇水冲刷坡面松散土体,造成土体下滑,夹杂原有碎块石在水动力作用下混合形成泥石流灾害地质灾害。

3 地质灾害巡查监测

3.1日常巡查监测

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及时预警,镇政府、国土所、村委员会安排了监测人,24小时值班监测,并保持信息畅通,做好值班、动态监测记录等,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发放防灾明白卡,农民自我防范意识较强。

3.2 灾害应急预警机制

2014年6月27日,遂昌县起动了强降雨预警,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及时预警,遂昌县黄沙腰镇大熟村村主任和巡查人员在排查过程中,发现险情,随即组织人员积极应对,最快速度将18户75人及贵重财产进行撤离和搬移。灾害发生以后,县政府立即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抢险领导小组,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开展应急抢险救援,组织受威胁人员紧急撤离和避险,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且安排赈灾资金救助受灾村民,保障村民的基本生活,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险调查。而且,灾情也引起了省国土厅、市国土局等有关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并多次莅临现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4 地质灾害避险安置

灾害发生后,遂昌县国土资源局,国土所、镇政府等工作人员,及时赶到现场,遵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本着以人为本、避让为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成立现场指挥部,设置警戒线、警示牌,除抢险救灾队员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该危险区域;使用电话、短信形式,紧急通知灾害区附近的生产人员安全转移到避灾安置点。

5 经验与启示

此次地质灾害发生前,由于县政府及、国土、水利及气象等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组织人员积极应对、群众防灾意识强且积极配合,最快速度将18户75人及贵重财产进行撤离和搬移,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居民及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此次成功避让,不仅提高了遂昌县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也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对突发地质灾害应变能力,主要经验如下:

(1)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其作为“生命工程”的任务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多次部署和细化各项防灾措施。国土资源系统组织学习传达贯彻,确保了在发布预警后的极短时间内,受威胁群众能够有组织地安全撤离。

(2)灾害发生前,监测人员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这是本次成功避险的前提。

(3)县国土资源部门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突出培训演练重点,注重工作方式的创新,增强防灾工作效果。培训为识灾、辨灾打下了基础,演练为群众及时避灾赢得了时间。

(4)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范责任,将各项防灾措施下沉至基层一线,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动态巡查、排查,强化监测人员履职尽责,狠抓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主动预防避让,着力提高基层操作层面防灾能力和意识,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岭口村山体滑坡是几几年

浙江宁波宁海县西店镇岭口村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是在2007年10月7日下午,那次是受29号台风“罗莎”影响,暴雨成灾,山洪裹挟着泥石流。

6、浙江省诸暨遭受百年一遇短时间强降雨极端天气,对当地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

因为降水量很大,当地的农作物被淹,农民受到了很大的损失。浙江省遭受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强降水,据说这次降水时间很短,而且突发性很强,以至于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就结束了。这次的强降水给当地村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已经有两人死亡,还有两人失联搜救队正在对失联的二人进行搜救,希望他们可以尽快平安而归。

据当地的村民透露凌晨的时候因为外面的声音太小把他给吵醒了,他家的地势在村里算是比较高的,不过即便是如此水很快也达到了一米左右的深度,厨房里的东西全都被洪水给冲走了,外面的道路没办法正常通行农田被淹,给村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据说村里最高水深已经达到了1.5米,直到凌晨1点的时候,雨水才渐渐小了一些,水位才慢慢下去。

当地的村委会工作人员都投入到一线抢救当中挽救村民们的损失,附近有一座风景区,也因为这一次的强降水而导致山体滑坡。有救援队紧急赶往现场进行救援,因为山体滑坡,造成了附近三间房子被泥石流所淹没,而大型的挖掘机也在白天的时候赶到现场开始作业。据说这是当地有史以来的最强降水,而且是百年难得一遇。附近的镇街累计雨量已经超过170毫米。

当地相关部门采取紧急预案进行抢险救援,同时也开始防范这类灾害再次发生。为了保障群众的安全,救援人员已经先后转移了1800多名村民。因为这次的自然灾害来的很急,超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让很多人都没有反应过来,但是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还是很快的,在第一时间做出了相关措施,挽救了村民的财产安全。

7、浙江省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探讨

赵建明1 唐小明2

(1浙江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浙江杭州,310007;2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浙江省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开展较晚,目前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的主要监测项目集中在滑坡、崩塌上。作者根据多年从事地质灾害研究、监测经验,系统分析了国内外滑坡、崩塌监测工作的现状,为浙江省进一步开展以滑坡、崩塌为主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 监测方法 探讨

浙江省是全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大,地质灾害的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分布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我省四大灾害之一。地质灾害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直接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安定。

我省最为突出的、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除地面沉降属缓变性地质灾害外,其他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根据已完成调查与区划的45个县(市)统计,全省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5480处,其中滑坡3513处,占64%,崩塌1511处,占28%,泥石流、地面塌陷456处,占8%。全省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为13.4万人,潜在财产损失20.6亿元。

地质灾害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与内容,其目的是通过一定的监测仪器或监测手段对已知的地质灾害体进行形变、位移、地下水动态、应力状态等特征进行测量,分析、了解地质灾害体的变形位移状态及趋势,为地质灾害防治决策以及预报预警提供定量的数据。

1 浙江省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我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开展较晚,目前已经开展或正在开展的主要监测项目集中在滑坡、崩塌上,具体项目见表1。

长期以来,我省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仍然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专业监测开展较晚,应用范围有限、监测手段偏少,监测网络尚需完善。我省滑坡崩塌的专业监测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实施单位以高校为主,地勘单位介入较晚;监测对象以高速公路、治理后滑坡为主,未治理点的监测较少;监测方法以常规的绝对位移、相对位移、地下水水位以及雨量监测为主,应力监测、推力监测、地声监测等尚未应用;既有地表位移监测,也有深部位移监测,但是两者配合程度偏低。但是,通过几年的实践,我省在滑坡崩塌监测工作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培养了一批专业监测技术人员,为我省开展系统的专业监测奠定了基础。

表1 浙江省滑坡崩塌监测项目基本情况表

2 国内外滑坡崩塌监测现状

2.1 滑坡崩塌监测的主要方法

滑坡崩塌监测仪器的设计目的概括起来主要有3个。第一是直接获取滑坡崩塌体的变形特征,包括地下变形、地表变形两类;第二是间接获取滑坡崩塌体的变形特征,如地下水位、孔隙水压、泉水量、地音、应力等测量,第三是滑坡崩塌相关因素监测,如降雨、地表水流量等。目前国内应用的主要监测方法可以归纳为:绝对位移监测、相对位移监测、声发射监测、应力监测、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地震监测、人类相关活动监测、宏观地质调查监测。

2.2 国外滑坡崩塌监测现状

国外滑坡监测的研究与实践走过了较长的过程,无论在传感器、数据传输与共享以及预测预报等领域均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处在一个较成熟的水平。其中美国、日本、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程度最高。滑坡监测已经由过去的人工用皮尺等简易测量发展到仪器仪表监测,并逐步实现自动化、高精度、实时性的遥测系统。其中近年来最主要的进展在数据传输网络方面。图1为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为监测连接内华达州与加利福尼亚州的50号公路两侧的多处滑坡设计并实现的活动滑坡实时监测系统(Real-Time Monitoring of active land-slides)。

近十年来,滑坡监测研究的一个热点是时间域反射测试技术(TDR)的应用,它由美国的研究人员最早运用,目前已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滑坡监测技术。TDR技术因成本低、不易损坏、安装简易、观测简便、经济实用、全孔连续测量、量程大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关注。

同时,监测系统与预警系统(Alarm system)的衔接也是目前国外研究的热点,现阶段国外较新的监测手段与技术包括 GPS监测、高分辨率遥感监测、三维扫描测量监测等。同时,大量被利用的还有多种传统的监测技术与方法,如全站仪为主要设备的位移测量、地下水位监测、降雨量监测、应力监测等。总之,纵观国外地质灾害监测的现状,主要有以下特征:

(1)新技术、新方法的大量使用与日趋成熟,其中主要是实时监测与数据传输,美国、日本等国家在这一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

图1 滑坡实时监测网络结构

(2)监测的重点仍然以对交通、城镇以及重要设施构成威胁的滑坡为主,如美国地质勘探局对加利福尼亚州50号公路滑坡体的监测、法国对 Séchilienne滑坡的监测、日本对冈山市Taguchi滑坡的监测等。目前还未见对小规模滑坡监测方法、监测技术的详细报道。

(3)监测效果较好。由于实现了实时监测,监测数据能够及时传输以供技术人员分析之用,所以在地质灾害的监测效果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2.3 国内滑坡崩塌监测现状

国内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虽然起步稍晚,但是发展的水平与国外相近。以往的专业监测主要集中在交通、水利水电等重要设施领域,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国家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逐渐得以推广。

“九五”及“十五”期间开展了以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技术方法研究》、《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开发》项目为代表的地质灾害监测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工作,其目的是“研制适用于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的新技术,实现低成本、高精度、自动化、快速、遥测和实时监测”。目前这一批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或即将提交验收。香港与台湾地区是我国山地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港台学者在山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的调查与研究深度也较高。香港特区政府土木工程署通过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阔的自动雨量计网络,为山泥倾泻(即滑坡)警报系统的运作提供即时的雨量数据(图2)。

该网络于1984年设立,现有86个雨量计分布全港各处。资料记录、控制及处理系统可从设立的86个雨量计及另外24个由香港天文台运作的雨量计接收数据,根据雨量特征及地质灾害敏感分析在全港发布预警信息。台湾地区通过社区预警来提高山地灾害的防灾能力。三峡库区是我国较早开展系统化地质灾害监测的地区。到目前为止,除对危害程度较大的地质灾害,如链子崖危岩、黄腊石滑坡等进行专业监测外,对其余数以千计的地质灾害点仍然以群测群防为主要监测手段。从我国一些比较典型的地质灾害成功预报的实例来看,群测群防仍然是最为有效的监测措施,这一方面反映群测群防的必要性与实效性,另一方面又说明专业监测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2 香港地区的雨量监测与预报(右图黑点为雨量站位置)

概括而言,我国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现状的基本特征为:

(1)监测技术的研究的研制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仪器的稳定性与使用年限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一些较先进的监测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的速度慢、周期长;

(3)突发性地质的监测工作一般仍采用群测群防为主,群专结合的模式。

3 浙江省地质灾害监测建议

在调研基础上,对近阶段开展我省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3.1 坚持走“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地质灾害防治道路

群专结合、群测群防仍然是十分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手段。在三峡地区,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重要滑坡崩塌点的监测,但是对规模小、数量多、危害面广的小规模滑坡崩塌点,仍然采取群测群防为主的措施,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省现查明各类灾害点5000余处,其中绝大多数以中、小型为主,尤以小型居多。对如此众多的地质灾害,必须加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3.2 积极开展重要地质灾害点的专业监测

对危险性大、稳定性差、成灾概率高、灾情严重和规模较大的地质灾害点;或者对集镇、村庄、工矿和重要居民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的(一般威胁人员较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威胁公路、铁路、航道等重要生命线工程和重大基础建设工程的地质灾害点应开展专业监测工作。

地质灾害监测点建设,对尚未治理的滑坡可了解和掌握滑坡的演变过程,直接得到滑坡变形的位置、规模、位移方式、方向和速率等,及时捕捉滑坡灾害的特征信息,为滑坡的正确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对已进行治理的滑坡,又是检验滑坡分析评价及滑坡防治工程效果的尺度。因此,专业监测是滑坡调查、研究和防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预测预报信息获取的一种有效手段。

3.3 加强地质灾害规律性研究,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

在尚不具备准确逐点监测预报的情况下,加强区域趋势预报是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技术的重要手段。趋势预报的基础是规律研究,包括灾害类型、成灾机理、形成条件、诱发因素等。香港地区山泥倾泻预测业务开展以来,共发布警报13次,其中1次误报,另有2次漏报,结果较为满意。

目前在全省25个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基础上,研制了 SPV-ANN/GIS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开展了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的试运行。随着全省45个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完成,对这些资料的深入开发与利用,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系统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要与浙江省水文勘查局、省气象台密切合作,开展我省不同区域(小流域、地质单元或地质灾害防治区)、不同灾害类型的临界降雨量研究,逐步提高地质预报(警)水平。

3.4 密切注意国内外动态,逐步开展仪器研发

目前国家、国土资源部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都对低成本简易监测仪器的研发十分关注,并鼓励各省、各科研、生产单位开展这类仪器的研制与开发。我们将密切关注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仪器生产厂家的联系,在条件成熟时开展简易监测仪器的开发与研制。

首先,力争将我省列为由中国环境监测院负责实施的《中国地质灾害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参与和试点省份,以建立适合我省地质灾害监测的指标体系。同时密切关注我省正在进行滑坡监测的项目实施情况,如中国地质大学在我省重要示范地质灾害点布置的裂缝监测仪器,如通过实践证明监测手段有效、监测效果可靠,可与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温岭南光地质仪器厂合作,在充分调研已有仪器的原理、性能、优劣势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其量程,增加自动测量与数据传输的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与创新,达到较好的简易监测效果。

8、 浙江省地质灾害遥感调查(ZR)

浙江省地质灾害在西南山区主要是突发性的滑坡、泥石流等,在浙北平原区主要表现为缓变性的地面沉降。为此,该课题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1)在对已知主要滑坡(泥石流)灾害进行遥感分析解译的基础上,通过对滑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与其相关的地质、地貌、土壤类型、降雨分布、人口分布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探索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与降雨分布和降雨强度的关系,将GIS和ANN(人工神经网络)两种新兴技术抄互相融合,开发适合对浙江多点突发性滑坡(泥石流)灾害进行临灾预警预报的GIS/ANN系统,根据实时的降雨预报和雨量遥测信息zd,初步实现对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空间范围、强度及其分布概率的临灾预警预报,确定和预测可能导致重大损失的危险区段;编制1∶50万浙江省滑坡灾害趋势遥感分析图。

(2)利用卫星遥感多光谱影像、高精度DEM数据揭示与地面沉降有关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等信息,结合地面沉降、地下水开采、地表水位监测等资料研究地面沉降的范围、沉降中心、沉降量、沉降速率及其发展趋势,探索建立地面沉降易发程度和危险程度等级判别标准,为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9、南方迎新一轮强降水,浙江大部强降雨将开始,人们该做好哪些准备?

今年的气候可以说刚出冬天就入夏天,南北方地区还出现了一个冬天一个夏天的情形,炎热的夏天刚来两天就迎来了首个暴雨天气,不过对于一直干旱的地方来说此次降雨是福音。进入五月以后我国西南地区东部、汉江、江南北部、华南中西部等都迎来了大暴雨,从11号开始由于冷暖空气活跃因此本周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再次迎来强降雨天气,我国七省都将受到波及,浙江省多市都在今日上午发布红色、黄色暴雨预警。

 

浙江发布暴雨预警

2021年5月11日上午十时浙江省多出地区发布暴雨预警,丽水市甚至持续发布红色预警,受到强对流云团影响浙江省、安徽省、湖北、江西等七个省市将会出现8-11级雷雨大风和冰雹,降雨量在20-50毫米,局部强降水短时可达80-100毫米,此次天气不仅是暴雨还伴随着大风、雷电等。政府及相关部门会按照职责进行防暴雨工作,交通管理部门也会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等措施,保证道路车辆安全行驶,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注意切断室外电源暂停户外工作避免危险发生,城市农村都要注重排涝。

强降水的危害与好处

雨水是地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陆地河流地下水补充淡水的唯一方法,长期没有降水会导致旱灾,此次强降水缓解内陆地区干旱问题,炎热的天气也得到了缓解,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冲刷地面垃圾稀释有毒物质净化空气。但是强降水也会带来一些危险,例如长时间降水会影响植物生长抑制植物呼吸甚至导致死亡,强降水天气通常会伴随狂风、雷电等,来时飞沙走石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还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如何防范强降水

强降水天气也是极具破坏力的一种自然灾害,强降雨天气大多伴随大风、雷电等,会导致房屋摧毁、庄稼树木毁坏、通讯交通受损等等,因此在暴雨天气我们应当避免出行,在户外要避开广告牌、变压器、电线杆等避免高空坠物砸伤,打雷时关闭家中电器开关、远离玻璃窗等危险区域。城市容易造成内涝、农田容易积水,在地质条件差的山体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等,因此在强降雨天气千万不要在山体附近,当遇到泥石流时,要向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山坡跑,不能顺着泥石流沟向上游或向下游跑,不要停留在凹坡处。如果滑坡呈整体滑动,可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体。

与浙江省泥石流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