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防治龙胆病害?
(1)龙胆斑枯病
①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周围出现蓝黑色的晕圈,中间出现小黑点。以后病斑不断扩大,呈椭圆形。病斑直径2~12厘米,中间红褐色,边缘深褐色。叶片病斑两面均生有多个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严重发病时病斑相互汇合,致使整个叶片枯死。
②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和种苗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来源。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即可萌发,开始侵染叶片,显症10天后病斑上即可形成分生孢子器。在降雨和结露条件下,分生孢子经雨露传播进行再侵染,导致龙胆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发病。在龙胆一个生长季节里病菌可侵染3~5次。雨水飞溅是田间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而带病种苗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高温、高湿和裸露式栽培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③防治方法。
a.种子、种苗消毒。要尽量选用无病的种子和种苗。在播种前,种子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3小时进行种子消毒;或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移栽前可用上述药液浸根,然后进行定植。
b.搞好田园卫生和控制中心病株。龙胆田要保持清洁,秋季要将病残株清除出田外烧掉或深埋,可减少病菌初侵染源。经常检查田间,一旦发现病叶病株,应立即清除,并用药液处理病区。
调查发现,连作田发病早而重,新栽田发病晚而轻。栽培年限越长发病越重,其主要原因是田间积累大量菌源。因此,采用合理的轮作,搞好田园卫生和春季畦面消毒可有效地控制病菌初侵染,减轻病害流行速度。
c.遮荫栽培。龙胆与玉米间种,利用高秆玉米为龙胆遮荫,可减轻病害的发生,有条件时可采用挂帘遮荫栽培。
d.药剂防治。在龙胆生育期间,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上述农药应交替进行叶面喷雾。视病情发展每隔7~10天一次,需喷多次。
(2)龙胆褐斑病
也是由壳针孢属真菌引起的病害。罹病植株的叶片出现3~9厘米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褐色,中央颜色稍浅,病斑周围具深褐色晕圈。在高温条件下可在病斑两面见到黑色小点,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相互融合,叶片枯死。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在生育期中,5月下旬或6月初开始发病,7、8月份最重。
防治方法见龙胆斑枯病。
(3)龙胆黄疸病
①症状识别。主要侵染龙胆叶片,发病初期叶背散生黄绿色小疱斑,病部表皮破裂后露出棕褐色粉状夏孢子堆,锈孢子成熟后,呈金黄色粉末,借风力传播侵染,病斑部位出现,切断叶片输导组织,叶片呈枯黄色,失去光合作用,致使龙胆地上部分死亡,地下根系因营养不良,造成产品质量降低,严重者根系腐烂。
②发生规律。以冬孢子在病叶及病残体上越冬,待翌年条件适宜,孢子萌发侵染,借风力传播,使该病扩大蔓延。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率高。
③防治方法
a.龙胆地上部分枯萎后,及时清理杂草和病株,并集中烧毁。
b.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料,及时除草、松土,干旱时,适当浇水,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c.药剂防治。可选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药防治。
2、药用植物病害的主要病原是什么?
(一)药用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原
药用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原是指不适宜的环境因素。药用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要的理想条件很难齐备,当生长条件的不适宜或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了它的适应范围时,正常的生理活动就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而发生病态。这类病害通常称作生理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是连续的,病态表现的程度不同,生长的正常和不正常也是相对的,因此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有时很困难。一般来说,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应着重于现场的调查和观察。许多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多呈大面积同时发生,病部表现症状的部位有一定的规律,如叶片的日灼症状始终表现在叶尖或叶缘。许多非侵染性病害,特别像缺素症,常常需要在人工控制的环境条件下诱发出同样的病害,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度
任何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有它们最低、最适宜和最高温度,超出了它们的适应范围,就有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温度是药用植物引种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子。例如,喜高寒凉爽气候的当归,在海拔2000m以上生长发育正常,而在低山区种植时抽薹率明显增加,在平原地区引种时常因不能忍受夏季的高温而死亡。相反,一般的南药品种因温度太低而不能在北方正常的生长繁殖。这是温度影响的两个极端例子。在一般情况下,高温往往与强光照相结合造成对植物的灼伤。如在遮荫不当的参棚下生长的人参,夏季常发生叶面灼伤。北京地区引种的穿心莲常因秋季温度偏低,叶片叶绿素的破坏而发黄,或形成花青素而发红。有些药用植物常因早春低温发生冻害或诱发其它侵染性病害。
2.湿度
土壤湿度对药用植物生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土壤水分不足,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如枸杞在结果期遇干旱,果实明显瘦小,产量和质量下降。土壤连续干旱,常导致植物凋萎和死亡。土壤湿度过大会引起涝害。这主要是由于在淹水的情况下,土壤中氧气供应不足,根部得不到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气而容易烂根。同时,由于根部的半渗透选择性受到破坏,使一些有害物质被吸收到根内,导致对植物的损害。此外,由于土壤缺氧促进了厌气性微生物的生长,产生一些对植物根部有害的物质。所以,在淹水情况下植物常因烂根而死亡。
3.光照
光照的影响包括光照的强度和光照时间两个因素。光照过弱常引起植物黄化,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和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植物生长过分柔嫩软弱,极易遭受病原物的侵染,这种情况常发生在颠茄、洋地黄等多种药用植物的温室或冷床育苗时。光照过强与高温结合导致植物灼伤,如人参对光照要求严格,参畦中以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进入的阳光最为适宜,而中午强光直射则造成参叶焦枯。光照时间长短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光照不适宜可推迟或提早植物的开花和结实,如在华北地区引种的穿心莲,因北方长日照而不能正常结实。
4.土壤和空气的成分
土壤中的营养条件不适宜或存在其它有害物质,可使药用植物表现各种病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从土壤中吸取多种营养元素,其中包括需要量较大的氮、磷、钾、钙、镁、硫等,以及需要量较小的铁、硼、锰、锌、铜、钼等。植物缺氮的症状是生长不良,叶色浅绿,下部叶发黄或呈浅褐色。植物缺磷的症状是生长不良,叶色蓝绿并稍带紫色,下部叶呈浅赤褐色,叶面有紫色或褐色小斑点。植物缺钾的症状是枝条细弱,严重时枯死,老叶浅绿色,叶尖褐色,叶缘枯黄,并有褐色斑点。植物缺镁时,首先从老叶开始,随后新叶表现褪绿或形成斑驳,最后叶呈红色。植物缺铁时,新叶褪绿,但主脉仍为正常绿色。植物缺锌时细胞生长分化受影响,导致花叶和小叶簇生。植物缺硼引起幼芽枯死或造成器官矮化或畸形。植物的缺素症很多,不同植物对同一种元素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土壤中某些元素或有害物质的含量过多也能引起病害。一般情况下,主要元素比较安全,微量元素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为害植物,尤其是硼、锰、铜对植物有毒。土壤中的氯化钠、硫酸钠和碳酸钠的量过大,则引起碱害。施肥不当,如过量施用硫酸铵或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常使土壤中累积过量的硫化氢,导致植物的根中毒。
空气中的有害成分也常造成对药用植物的危害。这些有害成分主要是工厂和内燃机排出的氟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臭氧等。氟化氢中毒的症状是叶缘(双子叶植物)或叶尖(单子叶植物)呈水渍状、变黑褐色或黄褐色,最后枯死脱落。二氧化硫或二氧化氮中毒的症状是生长受抑制,叶片褪色早落,甚至整株死亡。豆科药用植物对二氧化硫最为敏感。臭氧主要是二氧化氮在日光的紫外线照射下形成的,它对植物为害最大。臭氧中毒症状是叶正面形成斑驳或褪绿斑点,有时叶片早落,植株矮化。
5.药害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素等施用不当,常引起植物的各种药害。这些药害的表现有的是叶面出现斑点或灼伤,有的外表看不到明显症状,而是植物的生理活动,以及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二)药用植物的侵染性病原
药用植物的侵染性病原是指病原生物。目前已知的药用植物病原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寄生性线虫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1.病原真菌
目前已知的药用植物病害中,绝大部分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的种类繁多,其分类目前仍处于过渡阶段。这是由于多年来对真菌的鉴定主要依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形态特征,这就逐渐形成了许多以形态为依据的分类单元和相应的分类系统,而这些分类单元的划分并不一定表示出系统发育的关系。近些年来,随着电子显微镜的运用以及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对真菌的分类采用两个系统,一个是50年代提出的三纲一类分类系统,另一个是70年代提出的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
三纲一类的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营养体的形态和有性阶段形成的孢子类型,把真菌分为藻状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如下:藻状菌纲(Phycomycetes):菌丝体无隔膜,或不形成真正的菌丝体。子囊菌纲(Ascomycetes):菌丝体有隔膜,有性阶段形成子囊孢子。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菌丝体有隔膜,有性阶段形成担孢子。半知菌类(Deuteromycetes,Fungi imperfecti):菌丝体有隔膜,未发现有性阶段。
五个亚门分类系统的出发点是认为真菌并不是低等的植物,而是属于单独成立的菌物界。界以下分为粘菌和真菌两个门。真菌门下进一步分为五个亚门。
(1)鞭毛菌亚门
(Mastigomycotina)
营养体单细胞或为无隔丝状体。孢子或配子或其中一种是可以游动的。该亚门共有真菌1100种以上,分为四个纲,它们是根肿菌纲(Plasmodiophoromycetes)、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丝壶菌纲(Hyphochytridiomycetes)和卵菌纲(Qomycetes)。其中根肿菌纲和壶菌纲中有少数是药用植物病原菌。例如,壶菌纲中的集壶菌〔Synchytrium〕dolichi为害华南地区的扁豆,S.endobioticum为害龙葵,S.fulgens为害月见草,S.matrubii为害夏至草,S.plantagineum为害披针叶车前等。根肿菌纲中主要是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为害白芥子等芸薹属药用植物。本亚门中与药用植物病害关系最大的是卵菌纲,该纲中有许多重要的药用植物病原菌。尤其是霜霉目,该目腐霉科中几个属的真菌能引起人参、三七、颠茄等多种药用植物的猝倒病或疫病等。霜霉科中的几种霜霉属真菌能分别引起元胡、板兰、枸杞、大黄、当归等多种药用植物的霜霉病。该目白锈菌科的白锈菌属(Albugo)引起牛膝、反枝苋、板兰、白芥子等药用植物的白锈病。
(2)接合菌亚门
(Zygomycotina)
营养体为菌丝体,多数无隔膜。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无游动孢子。该亚门有真菌600种,分为接合菌纲(Zygomycetes)和毛菌纲(Trichomycetes)。其中接合菌纲中毛霉目的真菌常引起药用植物产品贮藏期的腐烂。例如根霉(Rhizopus)的几个种分别引起人参、百合、香木瓜、芍药等腐烂。
(3)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
营养体多为有隔菌丝体,少数为单细胞。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该亚门有真菌近15000种,分为6个纲,其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有5个纲,它们是半子囊菌纲(Hemiascomycetes)、不整囊菌纲(Plectomycetes)、核菌纲(Pyrenomycetes)、腔菌纲(Loculoascomycetes)和盘菌纲(Discomycetes)。另一个是虫囊菌纲(Laboulbeniomycetes),多为昆虫寄生菌。半子囊菌纲的外囊菌目寄生于药用植物引起各种缩叶病、丛枝病及果实病害等。例如外囊菌属(Taphrina)引起桃缩叶病、桤木叶肿病、李丛枝病及李囊果病等。不整囊菌纲中的散囊菌目多为腐生菌,其中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引起许多贮藏药材腐烂。该纲白粉菌目是药用植物的专性寄生菌。该目真菌能引起许多药用植物的白粉病。例如,白粉菌属(Erysiphe)引起牛蒡、菊花、土木香、黄芩、枸杞、黄芪、防风、川芎、甘草、大黄和黄连等的白粉病。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引起红花、牛蒡、车前等的白粉病。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引起山楂等白粉病。叉丝壳属(Microsphaera)引起黄芪、接骨木、木防己、一叶秋等白粉病。钩丝壳属(Uncinula)引起黄连木、盐肤木、桑等木本药材白粉病。球针壳属(Phyllactinia)引起桑、猕猴桃等白粉病。核菌纲中包括球壳目和肉座菌目两个目。该纲中多数为腐生或木本植物寄主上的弱寄生菌。有些也能引起药用植物病害。盘菌纲包括柔膜菌目、星裂盘菌目、盘菌目和块菌目等。其中与药用植物病害关系最大的是核盘菌属(Sclerotinia),引起细辛、番红花、人参、补骨脂、红花、三七、元胡等菌核病。腔菌纲包括煤炱目、座囊菌目、缝裂菌目、十盾壳目、多腔菌目和格孢腔菌目等。其中引起药用植物病害的主要有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寄生于川芎、夏至草和罂粟等药用植物。格孢腔菌属寄生于夏枯草、荨麻等。
(4)担子菌亚门
(Basidiomycotina)
营养体为有隔菌丝体,有性生殖形成担孢子。该亚门为最高等的真菌,下分3个纲,它们是冬孢菌纲(Teliomycetes)、层菌纲(Hymenomycetes)和腹菌纲(Gasteromycetes)。其中冬孢菌纲真菌多数为植物病原菌,它们分别属于黑粉菌目和锈菌目。黑粉菌目真菌通称黑粉菌,主要引起莎草科和禾本科等药用植物的黑粉病。如黑粉菌属(Ustilago)寄生薏苡、瞿麦等,腥黑粉属(Tilletia)寄生于大黄、薏苡等。轴黑粉属(Sphacelotheca)寄生于拳参、白芷等。围黑粉属(Urocystis)寄生银莲花、薯蓣等。叶黑粉属寄生毛茛、千里光等。锈菌目真菌引起多种药用植物的锈病。如无柄锈菌属(Melampsora)引起大戟、连翘等锈病。小无柄锈菌属(Melampsorella)引起太子参、寄奴花属、繁缕属等锈病。膨痴锈菌属(Pucciniastrum)引起龙芽草、委陵菜等锈病。柱锈菌属(Cronartium)引起芍药、牡丹、白薇等锈病。多层锈菌属(Phakopsora)引起鸭跖草、酸枣、蒿属、紫菀属、菊属和泽兰属锈病。鞘锈菌属(Coleosporium)引起紫菀、白芨、沙参属、桔梗属、泽兰、吴茱萸、党参、紫苏和白苏等锈病。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引起梨属、苹果属、木瓜属等药用植物锈病。单孢锈菌属(Uromyces)引起乌头、黄芪、甘草、连翘、平贝母、何首乌等锈病。柄锈菌属(Puccinia)引起石防风、当归、苍术、蛔蒿、细辛、白术、牛蒡、元胡、柴胡、党参、红花、山药、秦艽、甘草、薄荷、白芷、前胡、北沙参、大黄、冬花、何首乌等锈病。夏孢锈菌属(Uredo)引起三七、桑等锈病。春孢锈属(Aecidium)引起五加、菊、芍药、车前、虎杖、黄芩等锈病。
(5)半知菌亚门
(Deuteromycotina)
营养体为有隔菌丝体或单细胞,无有性阶段,但有可能进行准性生殖。该亚门有真菌近15000种。半知菌的分类比较复杂,因为它目前包括的是一群没有一定系统发育关系的真菌,为一式样亚门。该亚门以下的分类也有不同的系统。例如英国学者J.韦伯斯特的真菌分类大纲将该亚门以下分为3个纲,它们是无孢纲(Agonomycetes)、丝孢纲(Hyphomycetes)和腔孢纲(Coelomycetes)。美国学者C.J.阿历索保罗等将该亚门的所有真菌归入一个大的形式纲即半知菌纲中,其下分为3个亚纲,它们是丝孢亚纲(Hyphomycetidae)、腔孢亚纲(Coelomycetidae)和芽孢亚纲(Blastomycetidae)。近年来,一些分类著作中将这3个亚纲上升为纲。这些分类将J.韦伯斯特的无孢纲归入丝孢纲中的无孢目。而芽孢纲包括一类酵母菌,与植物病害关系不大。半知菌亚门中含有大量的药用植物病原菌,很难一一列举,仅列出一些主要属。例如腔孢菌纲包括球壳孢目和黑盘孢目。球壳孢目中的主要病原菌有叶点菌属(Phyllosticta)、茎点菌属(Phoma)、大茎点菌属(Macrophoma)、拟茎点菌属(Phomopsis)等。这些真菌为害多种药用植物,造成叶、茎部褐斑,病部常有小黑点。壳单隔孢属(Ascochyta)引起五加、乌头、泽泻、玄参、地黄等多种药用植物的斑枯病或褐斑病。壳针孢属(Septoria)引起沙参、柴胡、人参、白术、红花、党参、黄连、白芷、地黄、龙胆、牛蒡、藿香、薄荷、牡丹、菊花、白苏、紫苏、前胡、桔梗等多种药用植物的斑枯病。黑盘孢目的主要病原真菌有盘长孢属(Gloeosporium)、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丛刺胶盘孢属(Vermicularia),这几属真菌引起玄参、三七、枸杞、大黄、牛蒡、木瓜、半夏等多种药用植物的炭疽病。丝孢纲包括丝孢目,异名丛梗孢目。该目中有大量药用植物病原菌。主要有粉孢霉属(Oidium),拟粉孢霉属(Oidiopsis),引起多种药用植物白粉病。葡萄孢属(Botrytis)引起贝母、牡丹、百合等灰霉病。长隔孢霉属(Ramularia)为害大黄、益母草、白芷、龙胆、薄荷、颠茄、接骨木等造成角斑、白斑、褐斑等症状。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引起人参、西洋参、三七、贝母、何首乌、红花等多种药用植物的褐斑病。尾孢属(Cercospora)引起牛膝、甘草、石刁柏、天南星、决明、颠茄、红花、枸杞、洋地黄等多种药用植物叶斑。镰孢霉属(Fusarium)引起人参、三七、地黄、党参、菊花、红花、巴戟天等多种药用植物茎基和根的腐烂。无孢菌纲中主要病原菌是丝核菌属(Rhizoctoria),它引起人参、颠茄、三七等多种药用植物苗期立枯病。小菌核菌属(Sclerotium)引起人参、白术、附子、丹参、黄芩等白绢病或叶枯病。
2.病原细菌
药用植物细菌病害的数量和为害性都不如真菌和病毒病害,但其中的人参细菌性烂根、浙贝软腐病等都是生产上的老大难问题。植物病原细菌不作为单独的分类单元,而是属于原核生物界的以下三类。
(1)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好气性杆菌和球菌。其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有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黄单胞杆菌属(Xanthomonas)和野杆菌属(Agrobacterium)。
(2)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兼性厌气性杆菌。其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是欧氏杆菌属(Erwinia)。
(3)放线菌和类似的生物。其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是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以上5个属的主要性状及典型病例如下:
(1)假单胞杆菌属
菌体单生,杆状,0.5×1.5—4.0μm;根或几根极鞭;没有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性,氧化酶反应多为阳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该属细菌多引起药用植物叶枯和腐烂,如Pseudomonas araliae为害人参,引起细菌性烂根,P.solamacearum引起白术枯萎病,S.spp.为害番红花鳞茎。
(2)黄单胞杆菌属
菌体单生,杆状,0.4×1.0μm;有一根极鞭;无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性,氧化酶反应弱或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该属大多与植物病害有关,主要引起叶斑和叶枯,少数引起萎蔫和腐烂。如Xanthomonas citri引起枸桔溃疡病等。
(3)野杆菌属
菌体杆状,0.8×1.5—3.0μm;有1—4根周鞭;无荚膜,但菌体外胶质较多;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严格好气性,氧化酶反应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该属细菌多为植物病原菌,引起瘤肿和根畸形。
(4)欧氏杆菌属
菌体单生,杆状,0.5—1.0×1.0—3.0μm;多根周鞭;无荚膜;革兰氏反应阴性;好气性或兼性厌气性,氧化酶反应阳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该属细菌引起植物蔫萎,软腐和叶片坏死等。如E.arotovora和E.aroideae引起浙贝、人参、天麻等软腐病。
(5)棒状杆菌属
菌体杆状,直或稍弯曲,有时呈棒状,0.5—0.8×1.0—1.5μm,菌体内有粒状体,故染色不均匀;一般无鞭毛,有些有单根极鞭;无荚膜;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严格好气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主要引起植物蔫萎。
3.植物病原病毒、类菌原体
早期的植物病毒分类主要依据症状、寄主范围和侵染途径等性状,因此实质上是植物病毒病的分类。4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以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的进展,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有可能对病毒本身进行分类。但目前植物病毒的分类仍处于不断充实提高的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分类系统。
目前植物病毒的分类,是根据一些性状的比较分为若干组群。这些常用的比较性状有:核酸类型和核酸链的结构;粒体的形状、大小和成分;粒体中多肽的数目和大小;粒体的流体动力活动;粒体与抗血清交互作用;紫外线钝化粒体的光活化;寄主植物表现的症状类型;传染介体的分类地位和病毒与介体的关系等。在1979年国际植物病毒命名会议上,提出将部分病毒分为几个组,它们是烟草脆叶病毒组(Tobravirus group)、烟花叶病毒组(Tobmovirus group)、马铃薯x病毒组(Potexvirus group)、番石竹潜隐病毒组(Carlavirus group)、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黄瓜花叶病毒组(Cucumovirus group)、芜菁黄化花叶病毒组(Tymovirus group)、豇豆花叶病毒组(Comovirus group)、线虫多面体病毒组(Nepovirus group)、雀麦花叶病毒组(Bromovirus group)、番茄丛矮病毒组(Tombusvirus group)、花椰菜花叶病毒组(Caulimovirus group)和短杆病毒组(Rhabdovirus group);目前,药用植物病毒病的发生相当普遍,例如人参、白术、牛膝、萝芙木、天南星、玉竹、北沙参、地黄、洋地黄、孩儿参、独角莲、曼陀罗、黄花败酱、欧白芷等等。但对于病毒种类的鉴定工作做得尚不多,据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报道,病原属于烟草花叶病毒组的有白花曼陀罗花叶病、茉莉皱缩花叶病、黄花败酱皱缩花叶病、八角莲花叶病、仙客来卷叶病等。病原属马铃薯y病毒组的有欧白芷皱缩病、独角莲皱缩花叶病等。据南京农业大学报告,在太子参病株上鉴定到芜菁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蚕豆萎蔫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据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报告,地黄黄斑病毒为烟草花叶病毒的一个株系。据浙江农业大学等单位报告,有11种药材感染了黄瓜花叶病毒,它们是丝瓜、术、桔梗、毛当归、百合、车前草、牛蒡、蒲公英、青葙、马齿苋、虎杖。
类菌原体:近年来发现许多过去认为是病毒引起的黄化、丛枝、皱缩等症状的病毒病,它们的病原体并不是病毒,而是类似菌原体的生物,目前已发现80多种植物有这类病害。
类菌原体有螺旋体状和非螺旋体状两种类型,有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圆形的类菌原体直径为100—1000nm之间,外面包有由两层类脂质层和中间为蛋白质层组成的厚约10nm的薄膜。细胞质内有直径约为13nm由RNA组成的核糖体,DNA组成的线粒体和其它细胞质内含体。
类菌原体侵染植物均为全株性,独特的症状是丛枝、花色变绿等,其它变色和畸形症状与病毒病很难区分。一般区别这两种病害除通过检查病原外,还可用四环素类药剂的治疗效果来区分,即这类抗菌素可治疗类菌原体病害,而对病毒病无效。类菌原体为害药用植物的报道还不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类菌原体引起的牛蒡矮化病。
4.植物寄生线虫
线虫为害植物所表现的症状与病害相似,故习惯上将线虫作为病原物对待。植物线虫病害在19世纪后半叶才被认识,而作为一门科学直到20世纪中叶才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报道的植物线虫已达2000种以上。药用植物普遍受到线虫的为害,其中某些药材的根结线虫病和胞囊线虫病已成为生产上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分类方法将线虫列入线形动物门中的线虫纲。近年来有人主张单独成立线虫门,线虫纲以下根据侧尾腺口的有无分成侧尾腺口亚纲和无侧尾腺口亚纲。绝大多数植物寄生线虫属于侧尾腺口亚纲中的垫刃目。无侧尾腺口亚纲中嘴刺目中有几属外寄生线虫传播植物病毒,是为害植物的主要种类。目前在国内已发现为害药用植物的线虫有以下一些属:
(1)根结线虫属
(Meloidogyne)
为害根部,形成根结。如人参、川芎、草乌、丹参、罗汉果、牛膝、小蔓长春花等50多种药用植物有根结线虫病。
(2)胞囊线虫属
(Heterodern)
主要为害根部,形成丛根,地上部黄化危害严重的有地黄胞囊线虫病,其它如决明等也受胞囊线虫为害。
(3)茎线虫属
(Ditylenchus)
为害地下茎、鳞茎等。如发现浙贝、元胡等受茎线虫为害。
(4)矮化线虫属
(Tylenchorhynchus)
为害根部,地上部明显矮化。受该属线虫为害的有紫苏、蛔蒿、菊花、薄荷等药用植物。
(5)根腐线虫属
(Pratylenchus)
为害根部,引起根部损伤。如芍药、瓜蒌、益智、砂仁等发现有根腐线虫为害。
(6)针线虫属
(Paratylenchus)
为害根部,地上部生长不良。受害药用植物有芍药、紫苏、菊花、瓜蒌等。
(7)环线虫属
(Criconemoides)
为害根部,受害药材有知母、红花、川芎、贝母、厚朴等。
(8)螺旋线虫属
(Helicotylenchus)
为害根部。受害药材有地黄、麦冬、山茱萸、玄参等。
(9)盘旋线虫属
(Rotylenchus)
为害根部。受害药材有颠茄、决明、大黄、地黄、杜仲等。
(10)滑刃线虫属
(Aphelenchoides)
为害叶和芽。较常见的有菊花叶线虫病。
(11)剑线虫属
(Xiphinema)
根部外寄生。该属线虫可传播多种病毒,如番茄环斑病毒、烟草环斑病毒、葡萄扇叶病
3、球壳孢目有哪些特点?
Sphaeropsidales
白金铠
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器内的一类真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传统分类下设4个科,750属,6000余种。中国报道69属710种。球壳孢目多数种是植物的重要病原菌,引起叶斑、枝枯、溃疡、烂皮和果腐等局部性侵染病害。如东北壳囊孢引起的苹果腐烂病、葡萄盾壳霉引起的葡萄白腐病、茄褐纹拟茎点霉引起的茄褐纹病和番茄壳针孢引起的番茄斑枯病等,均是为害较严重的病害。
目的建立与演变
1873年意大利萨卡多(Pier Andrea Saccardo)将半知菌里球壳孢菌分属于叶点霉亚目和球壳孢亚目。1884年萨卡多《真菌总汇》(Sylloge Fungarum)第3卷将球壳孢亚目分4个科:球壳孢科;鲜壳孢科;半壳孢科;裂壳孢科,1899年该书14卷半知菌纲(Deuteromycetae)的被果菌类(Angio carpae)分4个科即球壳孢科、鲜壳孢科、半壳孢科和裂壳孢科。1919年英国格罗夫(W.B.Grove)采用腔孢纲(Coelomycetes)一词包含分生孢子生于腔室里的无性型真菌。1935年他将半知菌亚门分丝孢纲和腔孢纲,腔孢纲包括黑盘孢目和球壳孢目。1971年英国安斯沃思等(Geoffrey Clough Ains-worth)《真菌辞典》第6版(Dictionary of the Fungi)和1973年安斯沃思等《真菌》4 A卷(The Fungi)里,腔孢纲下分球壳孢目和黑盘孢目,球壳孢目不分科。1980年英国萨顿(Brian C.Sutton)《腔孢纲真菌》(The Coelomycetes)一书,根据产细胞类型将半知菌亚门分二个纲:体生式半知菌纲(Thallodeu-teromycetes)和芽生式半知菌纲(Blastodeu-teromycetes),纲下又分亚纲、目、亚目但不分科。1983年英国霍克斯沃思(David L.Hawksworth)等《真菌辞典》第7版,将腔孢纲分三个目:黑盘孢目,球壳孢目和盾壳孢目(Pycnothyriales)不分科直接分为不同属。
形态特征
分生孢子器单生、聚生或生于真子座或假子座里,表生,半埋生或埋生,球形,盂形,烧瓶形、盾形或半球形。顶部无乳突或有乳突、或有长喙、有孔口或无,孔口多呈圆形,或纵长裂口,或开口很大呈杯状,器壁由真菌的拟薄壁组织组成。黑色,褐色,少数呈鲜明颜色,膜质,肉质,蜡质,革质,软骨质或炭质;单腔或多腔、单孔口或多孔口,或多腔共有一个孔口。器壁外有时生暗色刚毛。器内壁产生长的或短的分枝或不分枝的分生孢子梗;产孢细胞有全壁体生式,全壁芽生式或内壁芽生式;分生孢子是干孢子或粘孢子。形状多样,单胞或多胞、无色或有色。
分类
球壳目根据分生孢子器特征,产孢细胞类型,孔口开裂方式,分生孢子形状、颜色,有无隔膜等划分。常见属如下。
茎点霉属
Phoma Sacc.
分生孢子器球形、褐色、分散或集生,埋生或半埋生、有时表生,由膜质,近炭质的薄壁细胞组成,具孔口;少数种产生线形,分枝或分隔的分生孢子梗;产孢细胞安瓿状至瓮形,单胞无色,不分枝,内壁芽生瓶体或产孢;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圆柱形,纺锤形、梨形或球形,常有2个油球。有性态属于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球座菌属(Guignardia)。本属是一个大属,也是引起植物病害的重要病原菌,引起叶斑,茎枯或根腐等症状。已描述2000余种,是世界分布的属。中国报道39种。常见种有引起甜菜蛇眼病和块根腐烂病的甜菜茎点霉(P.betae Frank),引起甘蓝黑胫病的黑胫点霉[P.lingam(Fr.)Desm.]和引起柑桔黑斑病的柑果茎点霉(P.citricarpa McAlp.)。
叶点霉属
Phyllosticta Pers.
分生孢生器球形,透镜形或近锤形、褐色,埋生于寄主表皮组织内,后突出或以短喙穿出表皮,器壁由薄壁细胞构成,具孔口;产孢细胞单细胞,不分枝,短小,无色,全壁芽生或产孢——顶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椭圆形,近圆形,常有2个油球,有的分生孢子具有附属丝(图1)。有性态属于球座菌属(Guignardia)或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是世界分布的大属,寄生植物叶片上引起叶斑病。已描述1000余种。中国报道150余种。常见种有引起大豆灰星病的大豆生叶点霉(P.so-jaecola Massal.);引起棉花斑点病的棉小叶点霉(P.gossypina Ell.et Mart.)和引起高粱斑点病的高粱叶点霉(P.sorghina Sacc.)。
图1 叶点霉属
1.分生孢子器;2.分生孢子
拟茎点霉属
Phomopsis(Sacc.)Bubak
分生孢子器生叶,果实上无明显的子座,在基物或培养基上形成真子座,埋生,褐色至暗褐色,分散,集生或合生、球形、烧瓶形或扁球形单腔、多腔或螺旋状腔,器壁厚,上半部色常略深,孔口单个或数个,圆形或乳突状;分生孢子梗分枝,分隔,无色,多数细长;产孢细胞无色,圆柱状,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分生孢子有二型:α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直,通常含有2个油球;β孢子无色,单胞,线形,不含油球,一端常为沟状(图2)。有性态属于间座壳属(Diaporthe)。本属多寄生叶或果实引起叶斑或果腐。已描述400余种。中国报道12种。常见种有引起茄褐纹病的茄褐纹拟茎点霉[P.vexans(Sacc.et Syd.)Harter]和引起苹果、梨、李、樱桃等果腐病和干腐病的苹果拟茎点霉(P.mali Roberts)。
图2 拟茎点霉属(Phomopsis)
1.分生孢子器;2.α型分生孢子;3.β型分生孢子
壳梭孢属
Fusicoccum Corda
分生孢子器生于真子座内,子座埋生寄主皮层,散生,暗褐色至黑色,多腔,孔口不明显,顶破寄主组织外露开裂,各自开口或有一个共同孔口;分生孢子梗无色,罕有分隔,基部分枝,圆柱形,自腔壁细胞形成;产孢细胞无色,光滑,圆柱形,有限生长,全壁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梭形,单胞,无色,薄壁,直形,有时有线形弯曲的分生孢子,有时含有油球,孢子顶端钝圆,基部平截。有性态属于小隐孢壳属。寄生植物枝干引起枝枯病。已描述200余种,中国报道3种。常见种有引起葡萄蔓枯病的葡萄生壳梭孢(F.viticolum Redd.)和引起七叶树枝枯病的七叶树壳梭孢(F.aesculi Corda)。
大茎点菌属
《真菌辞典》第7版(1983)将本属作为球壳孢属的异名或为无效属名。该属包括许多重要植物病原菌,目前未见其他文献报道,暂保留此属。分生孢子器埋生或常表生,分散或集生,球形,暗褐色,单腔,器壁厚,孔口乳突状,色深;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全壁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长圆形,卵形,无色,单胞,长15微米以上。有性态属囊孢壳属(Physalo-spora)。寄生植物枝干,叶和果实,引起枝干黑腐,果腐或叶斑病。已描述近300种。中国报道27种。常见种有引起梨和苹果轮纹病的轮纹大茎点菌(M.kawatsukai Hara)和引起茶胴枯病的茶生大茎点菌(M.theicola Petch)。
壳球孢属
Macrophomina Petrak
分生孢子器球形,暗褐色,分散,埋生,器壁厚,孔口乳突状;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葫芦形至瓮形,无色,光滑,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两端钝圆,圆筒形至纺锤形,直,薄壁,光滑,含有或不含有油球;菌核黑色,坚硬,表面光滑,由暗褐色厚壁细胞构成。分生孢子器不常形成。多寄生植物茎叶引起全株枯死,或引起块根和块茎黑腐,病组织内因形成大量菌核呈黑色。本属仅有一种,即菜豆壳球孢[M.phaseoli(Maubl.)Ashby]。寄生菜豆、豇豆、棉花、花生、甘薯、苜蓿等多种植物,引起炭腐病,世界分布。
球壳孢属
Sphaeropsis Sacc.
分生孢子器埋生或表生,单生或集生寄主组织内,后期突出,球形,暗褐色,器壁膜质至炭质,厚,孔口乳突状;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产孢细胞全壁芽生式产孢——顶生孢子,有限生长或偶有一次环痕式延伸;分生孢子长圆形至棒形,顶端钝圆,基部渐窄,孢基平截,单胞,暗色,厚壁、直,较大,孢壁内具纹饰。孢子萌发前常产生一隔膜。有性态属于囊孢壳属(Physalospora)。多寄生植物枝干、叶和果实,引起杆干黑腐、果腐或叶斑病。已描述近300种,中国报道14种。常见种有引起仁果黑腐病的仁果球壳孢(S.malorum Peck.)和引起葡萄蔓枯病的葡萄球壳孢[S.ampelos(Schw.)Cooke]。
细盾霉属
Leptothyrium Kunze
分生孢子座为真子座,表生,上半部盾壳状,底层为一层厚壁细胞,无孔口,不规则开裂;分生孢子梗无色,简单,不分枝;产孢细胞内壁芽生瓶体或产孢;分生孢子镰刀形,单胞,无色,薄壁。中国报道7种。寄生苹果、梨、杏等果实及叶片,引起煤点病(蝇粪病)。常见种有仁果细盾霉[L.pomi(Mont.et Fr.)Sacc.]。
壳囊孢属
Cytospora Ehrenb.
分生孢子座为真子座,发达,分散,生寄主表皮下,锤状,后顶破树皮外露;子座暗褐色,含多腔呈迷宫状或螺旋状。具一个共同的中心孔口;分生孢子梗不规则分枝,无色,具隔膜;产孢细胞无色,光滑,直,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围领及产孢口小;分生孢子腊肠状,单胞,薄壁、无色,光滑,不含油球,孢子角常有色。有性态属黑腐皮壳属。分布世界各地。引起多种植物树干和枝条腐烂病和溃疡病。已描述100余种,中国报道10种。常见种有引起苹果腐烂病的东北壳囊孢(C.mandshurica Miura),引起杨树溃疡病的金黄壳囊孢[C.chryso-sperma(Pers.)Fr.]和引起梨腐烂病的梨壳囊孢(C.carphosperma Fr.)。
壳月孢属
Selenophoma Maire
分生孢子器暗褐色,球形,离生或聚生,埋生,通常在老基物上表生,单腔,薄壁;无孔口,器顶端不规则开裂;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从器壁细胞上形成,无色至淡褐色,光滑,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分生孢子单胞,镰刀形,纺锤形,光滑,初薄壁,无色,后期变为淡褐色、厚壁,具疣点。该属较小。已描述5种,中国报道2种。常见种有引起雀麦角斑病的雀麦壳月孢[S.bromigena(Sacc.)Sprag.et Johns.]。
盾壳霉属
Coniothyrium Corda
分生孢子器球形,表面无毛,深褐色或淡褐色,散生或集生,埋生寄主表皮下,单腔,器壁薄,外层细胞厚壁褐色,内层细胞薄壁,浅褐色,孔口圆形,有时呈乳突状;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桶形至圆柱形,无色,光滑,全壁芽生环痕式产孢,具1~4个间距不等的环痕;分生孢子褐色,壁厚,椭圆形至卵形,具0~1个隔膜,顶端钝圆,基部平截,表面具小疣刺。分布世界各地。引起植物叶、果实、枝条的叶斑、果腐或枝枯病。已描述约340种,中国报道32种。常见种有引起葡萄白腐病的葡萄盾壳霉[C.diplodiella(Speg.)Sacc.]和引起苹果、梨等叶斑病的梨盾壳霉[C.pyrinum(Sacc.)Sheld]。
壳二孢属
Ascochyta Lib.
分生孢子器球形,褐色、散生、埋生,单腔,薄壁;孔口圆形,略具乳突状;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桶形,葫芦形,无色,光滑,形成在器壁细胞处,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分生孢子椭圆形,圆柱形或不规则形。中部有一分隔,微缢缩,具油滴(图3)。有性态属于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和亚隔孢壳属(Didymella)。是世界分布的大属。多数种是农作物、林木、药材、牧草、观赏植物等的病原菌。引起叶斑、茎枯和果腐等。已描述1000余种,中国报道94种。常见种有引起棉花茎枯病的棉壳二孢(A.gossypii Syd.),引起蚕豆褐斑病的蚕豆壳二孢和引起桑褐纹病的桑生壳二孢(A.moricola Berl.)。
图3 壳二孢属(Assochyta)
1.分生孢子器;2.分生孢子
色二孢属
DiplodiaFr.
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球形,暗褐色至黑色,埋生,单腔,器壁厚,孔口圆形,单个,位于孢器中央,具乳突状;分生孢子梗无色,分枝,具隔膜,表面光滑,圆柱状,形成于器内壁上;产孢细胞圆柱形,无色,光滑,有限生长,全壁芽生或产孢;分生孢子初无色,厚壁,单胞,中央具一油球,表面光滑,成熟后变为深褐色,中央生一真隔膜,顶端钝圆,基部平截。有性态属于囊孢壳属(Physalospora)和卷边盘菌属(Tryblidiella)。本属分布很广,寄生植物茎、果穗和枝条引起茎枯和穗腐。已描述650种,中国报道33种。常见种有引起玉米干腐病的玉米色二孢[D.zeae(Schw.)Lev.)。
条纹孢壳属
Lasiodiplodia Ell.et Everh.分生孢子座是真子座,埋生或表生,散生或聚生,连生,球形,器壁炭质,暗褐色,单腔或多腔,壁厚,表面常覆生暗褐色表生菌生,孔口无,呈不规则开裂;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圆筒形,无色,光滑,全壁芽生式产孢;分生孢子顶生,初无色,后期中部形成一真隔膜,暗褐色,厚壁,椭圆形,基部平截;分生孢子器里具侧丝,侧丝无色,具圆筒形,有隔膜。有性态属于囊孢壳属(Physalospora)。分布很广,是热带腐生菌或伤口寄生菌,能引致人角化病。常见种有引起多种植物木质变黑枯死的黑腐病的可可条纹孢壳菌[L.theobromae(Pat.)Griff.et Maubl.]。
双极毛孢属
Dilophospora Desm.
分生孢子器单个或聚生于线状真子座内,球形,暗褐色,埋生,表生,单腔或多腔,厚壁;子座线形,着生叶脉间;孔口圆形,乳突状,单个或每腔一个;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安瓿状形,桶形,无色,光滑,内壁芽生瓶体式产孢;分生孢子无色;0~3个真隔膜,两端钝圆,薄壁,光滑,圆筒形,有油球,两端有几条简单的,双叉状或不规则分枝的纤毛。有性态属于Lidophia。分布较广。寄主植物叶、茎引起曲屈病。常见种有引起剪股颖、绒毛草、大麦、小麦及其它禾本科植物曲屈病的看麦娘双极毛孢[D.alopecuri(Fr.)Fr.]。
壳针孢属
Septo-ria Sacc.
分生孢子器里埋生,散生或聚生,但不合生,球形,褐色;壁薄;孔口圆形,乳突状或否;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安瓿状形,桶形,葫芦形,短筒形,无色,光滑,全壁芽生式产孢,合轴式延伸;分生孢子无色,线形,多隔膜,光滑,隔膜处无或有缢细(图4)。有性态属于小球腔菌属(Leptosphaeria)和球腔菌属(M ycosphaerella)。已描述2000余种。中国报道206种。引起植物叶斑,茎斑、颖枯等病害。常见种有引起小麦颖枯病的颖枯壳针孢(S.nodorum Berk.),引起芹菜叶枯病的芹菜小壳针孢[S.apii(Briosi et Cav.)Chest.]和引起番茄斑枯病的番茄壳针孢(S.lycopersici Speg.)。
图4 壳针孢属(Septoria)
1.分生孢子器;2.分生孢子
壳多孢属
Stagonospora(Sacc.)Sacc.
分生孢子器散生,常排列成点线状,埋生、球形,黑褐色,单腔,厚壁,孔口圆形,单个,偶呈乳突状;分生孢子梗缺;产孢细胞无色,桶形,全壁芽生式产孢,偶作环痕式延伸一次;分生孢子无色,光滑,圆柱形或梭形,具数个真隔膜,无缢缩或有,直或微弯,常有多数小油球,基部近平截。分布较广,已描述200余种,中国报道14种。引起植物叶斑病。常见种有引起雀麦紫斑病的雀麦壳多孢(S.bromi Smith et Ramsb.)。
参考书目
sutton,B.C.The Coelomycetes,Comm,Mycol.Inst.Kew,1980.
球壳目
Sphaeriales
白金铠
有性态产生子囊壳的一类真菌,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真菌中已知约313属,4000种。多数腐生;少数是植物的寄生菌,引起坏死、腐烂等症状;个别的寄生昆虫及其它真菌。球壳目是真菌中重要的目,有许多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如引起甘薯黑斑病的甘薯长喙壳,李红点病的李疔痤霉,小麦赤霉病的玉蜀黍赤霉,小麦全蚀病的禾顶囊壳,麦角病的麦角菌和苹果腐烂病的苹果黑腐皮壳等。
目的建立和演变
球壳目是根据球壳科而来,早年球壳科隶属于核菌类(Pyrenomycetae Fr.),后来组成球壳目,含有较多科,由于该目种类繁多,成员庞杂,分类意见不一致,因此本目的范围,科的划分等长期来变动较大。类群之间存在大量的中间类型,很难以某个特征将它们截然分开。其中肉座菌亚目变动频繁,德国林道(Gustav Lindau 1903)在这个亚目里只承认一个科6个族,其后这个亚目被提升为肉座菌目。美国西弗(Fred Jay Seaver,1923)根据子囊壳与子座关系,将该目建立两个科,肉座菌科和丛赤壳科。南费尔特(John Axel Nannfeldt,1923)取消目名,将一些族提升为科,将子囊壳埋生子座内的线形,多隔孢子的族组成麦角菌科,并提升为麦角菌目。缪勒(Emil Muller,1961),戴芳润(1959),马丁(George Willard Martin 1961)等人考虑丛赤壳型核心组织的特征,仍保留肉座菌目。1973年瑞士人,缪勒(Emil Muller)和荷兰人阿克斯(Josef Adloph Von Arx)合并了这两个目组成广义的球壳目。
形态特征
球壳目真菌的有性态形成子囊壳,子囊壳内有子囊,子囊孢子,有的有侧丝。无性态形成分生孢子。
子囊壳
典型的子囊壳为烧瓶形,也有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有孔口,罕见无孔口。壳壁鲜色膜质或暗色膜质或炭质。壳孔口乳头状或长圆筒形,内具缘丝或孔口毛。子囊壳单生或聚生,离生或密集地集生于子座内或子座上,或生于菌丝层上。子囊在子囊壳内平行排列成子实层或不规则地着生于不同高度处。
美国勒特雷尔(Everett Stanley Luttrell)1951年提出将球壳目的子囊壳发育方式即核心组织(中心体型)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间座菌型(the diaporthe type centrum)。产囊体在子座内或菌体上形成,来自产囊体柄细胞的菌丝或附近的营养菌丝包围产囊体组成子囊壳原基,其外层组织分化为子囊壳壁,内部组织由拟薄壁细胞组成,在子囊和侧丝的发育过程中,该组织部分或全部消解,为子囊发育提供空间和养分。最后子囊和侧丝在子囊壳内腔的基部排列成层。子囊具短柄(有的短柄胶化)或在成熟期消失,或保持完整强力弹射子囊孢子。子囊壳顶端由壳壁顶端菌丝的不断生长扩展形成壳颈。内壁有一层缘丝,中间有小孔道。属此类型的有黑孢壳科,日规壳科,间座壳科。②炭角菌型(the xylaria type centrum)。子囊壳形成过程同上,然后从壳壁的基部和侧面的内壁上产生顶端游离的菌丝,即侧丝。由于侧丝向上和向中间生长致使子囊果向四周扩展形成一个中心腔。由于子囊果顶壁上菌丝的不断生长和扩展,使子囊果由球型逐渐变为梨形,最后形成子囊壳颈,颈内菌丝不断生长形成小孔道。着生颈内壁上的菌丝又称缘丝。子囊棍棒形或圆筒形,生侧丝间,子囊和侧丝组成栅栏状子实层。侧丝着生子囊壳基部,当子囊孢子释放时消失,或早期胶化形成无侧丝的子囊果。炭角菌型包括有毛壳菌科,炭角菌科,蕉孢壳科,黑痣菌科,疔痤霉科,毛孢壳科,粪壳菌科、麦角菌科等8个科。③丛赤壳型(the nectria type centrum)子囊壳形成过程同上。子囊果顶部内壁产生一层栅栏状排列末端游离的顶侧丝,向下生长延伸子囊基部,顶侧丝不断生长产生压力使子囊果扩展形成中心腔。子囊在顶侧丝间向上生长,顶侧丝游离的顶端挤进子囊壳腔内壁组织,在子囊壳壁上形成上下连接。子囊壳顶壁菌丝生长形成裂生的孔口,孔口内壁有缘丝。子囊果成熟自子座突出。丛赤壳科,肉座菌科,疣孢壳科属此类型。
子囊及子囊孢子
子囊球形、棍棒形、纺锤形或圆筒形,具有薄的或厚的单层壁。子囊始终着生于子囊壳内壁上排列成子实层,或子囊基部早期消解游离子囊壳内。子囊壁永存或在子囊孢子成熟前消解。子囊顶端的形状和性质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图1)。多数子囊顶端厚中间有小孔道,子囊孢子通过孔道强力发射,有些子囊孔道周围有一环状构造称顶环(apical ring),淀粉质的顶环遇碘液染色变为蓝色。有子囊在淀粉质的顶环上分化出垫状结构,称顶垫(apical cushion),非淀粉质的顶环为几丁质具有较强折光性,遇碘不变蓝,可用棉蓝染成蓝色。有些子囊的最顶端的顶环很厚,称为顶帽(apical cap)。有的子囊壁厚,但顶端不加厚。子囊间有永存性的侧丝,或具早期胶化的侧丝,或是顶侧丝,也有无侧丝的。
图1 球壳目的各种子囊类型
1.球壳科,长毛壳属(Sphaerialeae,locamycer);2.肉座菌科,丛赤壳属(Hypocreuceae,Necrria);3.肉座菌科,肉座菌属(Hypocrealeae,Hypocrea);4.粪壳科,粪壳属(Sordariaceae,Hypoerea);5.间座壳科,黑盘壳属(Diaporthaceae,Melanconis);6.蕉孢壳科,蕉孢壳属(Diatrypaceae,Diatrye);7.棒囊菌科,三角孢属(Coryneliaceae,Tripospona);8.圆孔壳科,刚毛壳属(Amphisphaeriaceae,Chuetapiospora);9.炭角菌科,炭角属(Xylariaceae,Xylaria);10.麦角菌科,虫草属(Claviciptaceae,Cordyceps);11.疣孢壳科,菌寄生属(Hypomycetaceae,Hypomyces)(仿Muller和VonArx)
子囊一般含有8个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腊肠形,洋梨形或柠檬形,有色或无色,单胞或多胞,表面光滑或有纹饰,有的孢子还具有发芽孔或发芽缝,或有附属丝。
分生孢子
球壳目的大多种生活史中有分生孢子和(或)无性孢子阶段,主要属于丛丝孢纲,少数属于腔孢纲真菌。分生孢子多为芽生分生孢子,有色或无色,单胞或多胞,圆形至长形。球壳目真菌分生孢子阶段为常见,寄生的在其寄生阶段只产生分生孢子,至腐生阶段才形成子囊孢子。
分类
球壳目分科的主要依据是小囊形态。特别是子囊顶端形态和子囊壁在子囊孢子成熟前是否消解,其次是子囊孢子的形态,大小,结构和颜色以及芽孔或芽缝的有无。包被组织,子座的发育和形态、分生孢子阶段的形成等。广义的球壳目包括15科,即:海壳科(Halosphae
4、探讨苯醚甲环唑都防治哪些病虫害
苯醚甲环唑可以有效的防治黑星病、条锈病、黑痘病、白粉病、白腐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锈病、赤霉病等作物病害。
苯醚甲环唑对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包括链格孢属、壳二孢属、尾孢霉属、刺盘孢属、球痤菌属、茎点霉属、柱隔孢属、壳针孢属、白粉菌科、锈菌目及某些种传病原菌有持久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葡萄炭疽病、白腐病效果也很好。
苯醚甲环唑的作用:苯醚甲环唑属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方式为内吸性杀菌,能对作物起到保护和治疗的作用,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 , 抑制细胞壁甾醇的生物合成,阻止真菌的生长。
(4)壳针孢属病害扩展资料:
苯醚甲环唑杀菌谱广, 叶面处理或种子处理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保证品质。其产品特点主要有:安全性相对其他三唑类杀菌剂较高,应用对象主要为果树和蔬菜等作物。
苯醚甲环唑主要用作叶面处理和种子处理。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主要用于茎叶处理, 使用剂量为 30~125g(a.i)/hm2。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的应用主要用于防治梨黑星病、 苹果斑点落叶病、 番茄旱疫病、 西瓜蔓枯病 、 辣椒炭疽病、 草莓白粉病、 葡萄炭疽病、 黑痘病、 柑橘疮痂病等。
5、禾本科牧草病害有哪些?
grass diseases
商鸿生
禾本科牧草属种很多,重要的有黑麦草属、鸭茅属、早熟禾属、冰草属、披碱草属、雀稗属,赖草属,羊茅属、雀麦属、鹅冠草属以及其它属牧草。其禾草病害多达400种以上,以锈病、白粉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叶枯病最为重要,可引起饲草和种子产量剧降,品质劣化,并减弱其抗逆性,甚至造成越冬死亡。病害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禾草内生真菌产生多种毒素,引起牲畜中毒死亡。牧草病害的早期研究主要是病原真菌调查和描述,20世纪以来,针对多种病原物类群进行了病原学流行学和防治学的研究,少数国家还做了牧草病害普查,出版了专著。
种类
禾本科牧草病害可按主要发病部位和危害特点,分为叶部病害、根和茎基部病害穗部病害和特有病害介绍。
叶部病害
主要有锈病、白粉病、霜霉病和多种叶斑、叶枯病。中国已记述的禾草锈菌有80余种。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Pers.)、叶锈病(P..recondita Rob.et Desm.)、条锈病(P.striiformis West.)和冠锈病(P.coronata Corda)发生最广,危害最烈。其它引起禾草锈病的重要病原菌还有翦股颖柄锈菌、早熟禾柄锈菌、羊茅属柄锈菌、雀稗柄锈菌、冰草生柄锈菌、野麦柄锈菌、狗牙根柄锈菌、粟单孢锈菌、看麦娘单孢锈菌等。禾草锈菌有高度的寄生专化性,多以潜育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以夏孢子持续侵染的方式在冷凉地区越夏,夏孢子随气流传播辗转危害,转主寄主多无实际作用或不存在。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DC.)Syd.]、霜霉病[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Schroet,Sclerophthora macrospora(Sacc.)Thirum et al.]等也普遍发生,但危害性因草种、品种或环境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差异。鸭茅叶黑粉病[Entyloma dac-tylidis(Pass.)Cif.]危害羊茅、翦股颖、梯牧草、早熟禾等多种牧草,该菌以担孢子侵染寄主叶片,冬孢子堆埋生于叶片、叶鞘表皮下。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在温暖地区引起多种禾草严重的叶腐,亦是重要的防治对象。禾草叶斑病和叶枯病种类很多,主要由壳二孢属(Ascochyt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尾孢属(Cercospora),弯孢霉属(Curvularia),内脐蠕孢属(Drechslera),壳月孢属(Selenophoma),壳针孢属(Septoria),壳多孢属(Stagonospora)和喙孢霉属(Rhynchosporium)等半知菌引起。许多种类危害草地造成枯草斑,枯草圈或大片枯草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Ces.)Wilson],根腐叶枯病[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t Sorok.)Shoem.],褐条病[Cercosporidium graminis(Fuckel)Deighton],黑麦草网斑病[Drechslera dac-tyoides(Drechs.)Shoem.],雪霉叶枯病[Gerlachia nivalis(Ces.ex Sacc.)Gams et Muller]等都是寄生范围较广、分布普遍的典型病例。国外发生较重的禾草铜斑病(Gloeocercospora sorghi Bain et Edg.),叶片溶消病(Drechslera vagans Drechs.),红丝病[Laetisaria fuciformis(McAlp.)Burdsall]等中国均未发生。上述叶斑、叶枯病主要以病残体或带菌种子引起初侵染,以气传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危害禾草的病毒也很多,重要的有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黑麦草花叶病毒(Ryegrass mosaic virus),雀麦花叶病毒(Brome mosaic virus)和冰草花叶病毒(Agropyron mosaic virus)等。
根和茎基部病害
侵染禾草根部和茎基部的病原种类多,发病因素复杂。腐霉属真菌引起的根腐在暖湿地区发生较重。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Arx et Olivier)多发生于土壤贫瘠、冷凉、pH值较高的草地。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c.)多发生于高温多湿的南方草场。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Sacc.et Sorok.)Shoem.]等多种平脐蠕孢属和内脐蠕孢属真菌也能引起根腐和茎腐病,发生比较普遍。眼斑病[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Fron.)Deighton]在欧、美分布很广,中国尚未发生。
穗部病害
以黑粉病最重要,病株穗部受害,籽粒被破坏,形成黑色冬孢子堆。中国已记述的黑粉菌有40余种。雀麦黑粉菌发生普遍,雀麦和冰草受害最重。狗牙根黑粉病(U.cynodotis Henn.)、狗尾草黑粉病(U.neglecta Niessl.)、狼尾草轴黑粉病[Sphacelotheca pamparum(Speg.)Clint.]、茎黑粉病[Ustilago hypodytes(Schlecht.)Fries]以及雀稗粒黑粉病(Tolyposporium evernium Syd.)等也较常见。秆黑粉病[Urocystis agropyri(Preuss)Schroter]和条黑粉病[Ustilago striiformis(West.)Niessl.]病株矮化,呈现整株性症状,叶片、叶鞘和茎秆上生有条斑状冬孢子堆,不抽穗或穗部发育不良。矮化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aversa Kuhn)、狐尾草腥黑穗病(T.fusca Ell.et Ev.)尚未在中国发生,具有检疫重要性。多数黑粉病由土壤和种子带菌,幼苗侵染,系统发病。麦角病[Claviceps purpurea(Fr.ex Fr.)Tul.]也是重要的穗部病害,分布于温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危害几百种禾本科植物。病株穗部产生菌核(麦角),菌核含有多种生物碱,能引起牲畜中毒,牧草开花期凉爽阴湿时,发病尤重。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有性态: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和多种同属真菌侵染禾草穗部,引起赤霉病,亦以花期湿润多雨,气温适宜的地区受害最重。早熟禾镰孢[F.poae(Peck.)Wr.]引起禾草银顶病,病穗腐烂,种子绝收,国内尚未发现该病。黑麦草盲籽病[Gloeotinia temulenta(Prill.et Delacr.)Wilson,Noble and Gray],引起种子不育或种子发芽率剧降,黑麦草种子生产常受到毁灭性损失。该病借种子传播,现发生于澳洲、欧洲和北美。此外,翦股颖粗线虫[Anguina agrostis(Stienbuch)Filip.],鸭茅黄胶病(Clavibacter rathayi Davis et al.)等也是禾草重要的穗部病害。
特有病害
包括禾草特有的、流行规律和发病生态均具特点的仙人圈和内生真菌病。仙人圈(Fairy rings)又称“蘑菇圈”,系担子菌伞菌目和马勃目一些种类在土壤中大量滋生所引起的,被害草地出现直径不一的暗绿色圆圈,宽度多为10~20厘米,圈上禾草长势旺盛,叶色浓绿,圈内禾草衰败枯死,在枯草圈内尚可出现次生旺草区。有时,草地上仅出现成环状排列的担子果,牧草生长无明显变化。仙人圈的出现可能导致禾草大量死亡,但关于死草机制,目前尚无定论,已提出的假说有:①土壤内充满真菌菌丝体网络,阻碍水分渗透,禾草因缺水而死亡;②真菌活动导致土壤中氨的浓度升高;③真菌产生的氰化物积累到毒害水平;④牧草根部被真菌侵染;⑤牧草生育受抑,因其它病菌侵染或环境胁迫致死。旺草的出现系真菌的老菌丝死亡分解后释放出较多氮素所致。草地土壤质地疏松、肥力低下、水份不足时易出现仙人圈。
内生真菌(fungal endophytes)只能在牧草体内完成或大部完成其生活史,并产生毒素引起牲畜中毒。禾草内生真菌有两大类:第一类包括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科的拟瘤座菌属(Balansiopsis),Myriogenospora属,瘤座属(Balansia)、香柱菌属(Epichloe)等,大多数在植株体内系统侵染叶片、茎秆和花序,只有当植物花器上产生孢子时才外露显症。其中香柱菌(Epichloe typhina(Pers.)Tul.)侵染翦股颖属、鸭茅属、绒毛草属、大麦属、黑麦草属以及其它重要牧草。美国黑麦草品种发病率可高达90%~100%。第二类内生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细胞间隙蔓延,外部无症状,亦不产生子实体,包括Acremonium属和Sphacelia属一些种类,以及Phialophora属类似菌和Gliocladium属类似菌,此类内生真菌多发生于羊茅、黑麦草、雀麦、早熟禾,针茅等属禾草。美国90%以上苇状羊茅草地被枝顶孢(Acremonium coemophia-lum)感染。内生真菌只借带菌种子传播,欧洲、北美和新西兰等地羊茅、黑麦草等禾草种子带菌率很高。禾草寄主与内生真菌之间有互惠共生关系,内生真菌可增强植物对昆虫和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
病害控制
以农业技术措施为基础,搞好草地合理利用和草地卫生,以选育抗病品种和使用无病种子为关键,慎重地辅以药剂防治,控制的重点是人工草地和种子产地。具体控制措施有:①开展牧草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和抗病育种。②实施引种检疫和种子产地检疫,杜绝危险性病虫的人为传播,生产和使用无病种子。防治内生真菌尤应实行种子检验,选用无病种子或行温汤浸种,并在高温干燥条件下贮藏种子,以加速种子中内生真菌的死亡。③清除病残体,刈后耙地或在秋末、冬初焚烧灭茬,搞好草地卫生。④草地合理排灌、施肥,与豆科牧草轮作和不同草种混播间作,合理密植。⑤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合理安排刈割与放牧的时间、次数与留槎的高度。⑥实行药剂防治,地上部喷药应尽量选用低毒性和残留低的农药,并限制施用时期和次数。防治内生真菌需喷施三唑酮等能抑制麦角甾醇的内吸杀菌剂。
参考书目
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科学出版社,1979,北京。
Smiley,R.W.Compendium of Turfgrass Diseases,APS Press,1983,St.Paul.
何文俊(1909~1967)
田筱君
植物病理学家。四川省巴县人。1929年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1932年后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任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1935~1936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研究助教,1936~1941年去美国依阿华农工大学任研究助教、讲员,获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后历任华西协和大学教授、农业研究所所长、理学院院长,西南农学院教授、副院长。曾兼任四川大学农学院教授、植物病虫害系主任,曾任四川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
他在30~40年代主要研究金花虫、蜥蜴、蝶类以及氟化物的毒饵效力,土壤寄生病菌及植物根病;50~60年代重点研究四川省水稻稻瘟病、甘薯黑斑病的流行规律及综合防治。主要著作有《植物病理学基础》,发表学术论文约20篇。
核果病害
stone fruits diseases
曹若彬
已记载的桃、李、杏、梅及樱桃等核果类果树病害近200种。中国有桃病害50多种,李病害30多种,杏病害30多种、梅病害20多种,樱桃病害10多种。不同的核果可以有共同的病害。最重要的病害是核果褐腐病、炭疽病、缩叶病、疮痂病、流胶病及冠瘿病。较重要的有细菌穿孔病、腐烂病、软腐病、李红点病、杏疔病及樱桃丛枝病。
细菌穿孔病
为世界性病害,中国各核果产区均有分布,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果与枝梢。叶片发病引起褐色小斑点,病组织干枯后脱落穿孔;果实染病产生水渍状凹斑;枝梢受侵染后出现溃疡斑。发病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明显影响树势及产量。病原物为油菜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ompestri pv.pruni(Smith)Dye〕。侵染桃、李、杏、樱桃、毛樱桃等。桃品种中以晚熟种如玉露、太仓发病重。温暖多雨重雾适宜病害发生,树势衰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树冠郁蔽的果园发病重。病原细菌主要在枝条病组织内越冬,翌春溢出菌脓,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自气孔或皮孔侵入,引起多次再侵染。病害控制为冬季结合修剪清除枯枝、落叶和落果,集中烧毁;春季萌动前喷施石硫合剂消除越冬病菌;发病初期喷代森锌、锌铜石灰液、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等。
Taphrinapruni李袋果病Altemariatenuis桃果黑斑病Cylindrocladiumscoparium桃白霉病Sclervtifiiasclerotiorum桃菌核病Phomopsisamygdalina实腐病Aspergillusniger,A.luckuensis曲霉病为害果Sclerofiniafuckeliana灰霉病果或主要Agrobaderiunfumafaciens冠瘿病Helieobasidiummompa紫纹羽病茎基或根Ganodermaapplanafum梅赤枯病Fusicoccumpersicac櫻桃枝枯病Fomesfulvas桃木心腐病Lepfosphaeriapruni桃皮腐病Nectriacinnabaritia桃癌肿病S.fanakae干Septobasidiumbogoriense,膏药病主干、枝MycosphaereUaceraseLla櫻桃褐色穿孔病Taphrinamume杏、梅叶肿病Caeomamakinoi杏、梅锈病PhyUostictapersicae桃斑点病Guignardiapruni-persicae桃黄褐斑病Leucotehumpruni-persicac桃白锈病Ascochytaprunicola轮纹病Cercosporarubro-fincta灰斑病Tranzscheliapruni-spinosae褐锈病C.degenerans白霉病Clastervsporiumcarpophilum褐斑病Pseudocercosporacircumscissa穿孔病叶、果Coryneumbeyerinckii紫轮病叶、枝、果thecaPannosa果Podosphaerafridactyla,Sphaero-白粉病叶、枝、花、病原物病害名称为害部位
6、欧芹壳针孢病菌与欧芹壳针孢叶斑病菌是同一个菌么
?
7、这盆红掌是怎么了??
红掌叶斑病
症状,叶斑病病原是壳针孢属真菌。表现的主要症状是叶片上有棕色斑点,斑点中心组织死亡,外面是一圈黄色组织。
防治方法:(1)调整肥料的配比,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和病叶要及时销毁或深埋。
(2)药物防治可以用50%克菌丹、75%百菌清、50%扑海因、64%杀毒矾M8定期喷施,可以一周一次,连续用药4至5次。
4.柱盘孢属病害此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的表现症状是叶片逐渐变干,黄化萎蔫,植株基部变为棕色。防治时可以用5%速克灵、50%甲基托布津等。
8、红掌叶斑病,炭疽病,叶枯病如何区分鉴别?
1.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病害几乎是红掌的致命病害。
细菌性叶斑病表现的症状有两种:一种是出现在叶和花上,在叶、花的背面初期可见水渍状斑点,后期叶缘出现棕褐色斑点,还伴有黄色晕环。
另外一种是表现在茎上,细菌初期侵染茎,通过微管束侵染细胞并迅速扩大到整个植株。在发病初期可以发现新叶叶色暗淡,这是由于微管束被细菌填堵,阻碍了体内水分的流动与营养的运输,使叶色暗淡,叶片发黄,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导致花梗和叶片从植株上脱落,生长点迅速腐烂并有菌脓流出。有时当汁液携带细菌流向叶片时,叶部会出现水渍状斑点,类似于叶、花被侵染,不同的是这种水渍状斑点多出现在叶片中间的主脉附近。
2.炭疽病病原是盘长孢属或者刺盘孢属真菌。盘长孢属病害的症状是沿叶脉形成圆形棕色病斑,之后病斑连在一起,形成棕黄色边缘的大病斑,病部最后干枯。刺盘孢属病害与盘长孢属病害相似,在分生孢子盘上有黑色坏死,且会引起花腐烂,在肉穗花序上形成黑色坏死斑点。
防治方法如下:(1)加强温室的管理,经常通风,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株。
(2)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物,常用50%甲基托布津、80%代森锰锌、75%百菌清、50%克菌丹等。每隔7至10天用药一次,一共2至3次。
3.叶斑病病原是壳针孢属真菌。表现的主要症状是叶片上有棕色斑点,斑点中心组织死亡,外面是一圈黄色组织。
防治方法:(1)调整肥料的配比,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和病叶要及时销毁或深埋。
(2)药物防治可以用50%克菌丹、75%百菌清、50%扑海因、64%杀毒矾M8定期喷施,可以一周一次,连续用药4至5次。
4.柱盘孢属病害此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的表现症状是叶片逐渐变干,黄化萎蔫,植株基部变为棕色。防治时可以用5%速克灵、50%甲基托布津等。
9、怎样防治桔梗病害?
(1)根腐病
①症状。是由真菌中半知菌类镰刀菌引起的一种根部病害。发病期6~8月,初期根局部呈黄褐色而腐烂,以后逐渐扩大,发病严重时,地上部分枯萎而死亡。
②防治方法。注意轮作,及时排除积水。在低洼地或多雨地区种植,应做高畦。整地时每667米2用5千克多菌灵进行土壤消毒。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用石灰消毒。发病初期用40%克瘟散1000倍液灌注,每15天一次,连续用3~4次。
(2)轮纹病
①症状。由真菌中的半知菌类壳针孢属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为害叶部,6月开始发病,7~8月发病严重,与密度大、高温多湿有关。受害叶片病斑近圆形,直径5~10厘米,褐色,具同心轮纹,上生小黑点,严重时不断扩大成片,使叶片由下而上枯萎。
②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将田间枯枝、病叶及杂草集中烧毁。夏季高温发病季节,加强田间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发病。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600倍液,或50%多菌灵、退菌特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的1000倍液喷洒。
(3)斑枯病
①症状。是由真菌中半知菌类壳针孢属菌引起的一种叶部病害。受害病叶两面有病斑,圆形或近圆形,直径2~5厘米,白色,常被叶脉限制,上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汇合,叶片枯死。
②防治方法。秋后清园,将田间枯枝、病叶及杂草集中烧毁;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适时中耕除草,雨后及时排水;发病早期选喷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1∶1∶100波尔多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等2~3次,间隔10~15天。
(4)紫纹羽病
①症状。由真菌中的一种担子菌引起的病害。为害根部,先由须根开始发病,再延至主根;病部初呈黄白色,可看到白色菌索,后变为紫褐色,病根由外向内腐烂,外表菌索交织成菌丝膜,破裂时流出糜渣。地上病株自下而上逐渐发黄枯萎,最后死亡。
②防治方法。实行轮作,及时拔除病株烧毁。病区用10%石灰水消毒,控制蔓延;多施基肥,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抗病力,山地每667米2施石灰粉50~100千克,可减轻为害。
(5)立枯病
①症状。由真菌中的一种半知菌引起的苗期病害。主要发生在出苗展叶期,幼苗受害后,病苗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条斑,随着病情发展变成暗褐色,最后病部缢缩,幼苗折倒死亡。
②防治方法。播种前用30%立枯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清毒;苗期发病应及时拔除病苗,一般采用500倍液立枯灵、800倍液75%敌克松、3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灌根。
(6)炭疽病
①症状。主要为害茎秆基部。此病发生后,蔓延迅速,常成片倒伏、死亡。
②防治方法。出苗前,喷洒70%退菌特500倍液。发病期喷1∶1∶100波尔多液,每10~15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7)疫病
①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根部亦可受害。
②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雨季及时排水。发病初起喷1∶1∶120波尔多液或敌克松500倍液,7~10天一次,连续2~3次。
(8)根结线虫病
①为害症状。根结线虫主要为害根部,以侧根和须根受害较重。在侧根和须根上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即虫瘿。剖开虫瘿,可以看到无色透明的小粒——雌线虫。由于根部受害,影响吸收机能,地上部生长发育遭受阻碍,表现为生长衰弱或黄化,引起早衰,遇干旱易死亡。枯梗受根结线虫为害之后,往往又引起根腐生菌的侵染,使根瘤部位出现腐烂。严重时可以发展成整个根系腐烂,造成病株死亡。
②生活习性。根结线虫以病根或卵囊团留存于土壤中越冬,病土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春季破卵而出的2龄幼虫侵入幼根,固定寄生,刺激寄主细胞过度分裂形成瘤肿。孵化出的幼虫,迁移到邻近的根上,又引起新的侵染。病土的转运,包括雨水、灌溉水、农具和人畜等的携带以及病苗的移栽是线虫传播的主要途径。
根结线虫为好气性动物。根结线虫的虫瘿大多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尤以表层3~10厘米处最多,凡地势高、干燥、结构疏松、含盐量低、呈中性反应的沙质土壤,适合其幼虫活动,因而发病重。连作有利于根结线虫为害,年限愈长,发病愈重。肥料不足,长势差,遇干旱地上部病状表现加快。
③防治方法。与水稻或其他水生作物轮作,或土地冬灌;移栽无病种苗;病地栽苗时也可在栽种前1个月用80%棉隆可湿性粉剂(22.5千克/公顷)药剂,或在整地时用石灰氮(1500千克/公顷)处理土壤;培育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