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态势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东中西互动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西南地区:
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际运输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
沿海和港澳台地区:
利用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环渤海等经济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加大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开放力度。加强上海、天津、宁波-舟山、广州、深圳、湛江、汕头、青岛、烟台、大连、福州、厦门、泉州、海口、三亚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设,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发挥海外侨胞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独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和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台湾地区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出妥善安排。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起点是中国广州、连云港等港百口,终点有好几个,比如日本、东南亚国家等。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不度仅限与东盟,而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版市场链,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合作经济带,以亚欧非经济贸易一体化为发展的长期目标。由于东盟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经之地,将是新海丝战略的首要发展目权标,而中国和东盟有着广泛的政治基础,坚实的经济基础,21世纪海丝战略符合双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3、海上丝绸之路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海上丝绸之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主要是指的南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大部分航路位于南海、东南亚地区、印度洋北部地区,所以最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
4、从气候方面分析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主要是前往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南海航线主要是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宋朝之前东海航线主要由宁波 进出港,南海航线则主要由广州 进出港。
印度洋的这一纬区,正是位于亚、非、澳三个大陆之间的主体都分,突出标志印度洋的特点,所以,称印度洋为热带性海洋是有道理的。印度洋的气温,与其下垫面表水温度基本一致,在赤道地带全年气温约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的气温为25—27℃,冬季气温为22—23℃,全年平均气温在25℃左右。但必须指出,在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红海一带,夏季气温常达30℃以上,而索马里沿岸一带的气温最热季节一般不到25℃。前者与周围干热陆地烘烤有关,后者乃西南季风吹走表层海水,使深层冷水上泛,降低气温的结果。在印度洋南部,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变化规律较强。夏季的气温,在 20°S附近约为 25—27℃,30°S附近,约为20—22℃,40°附近,约为15℃,60°附近,则在0℃左右;冬季气温,在20°S附近为22—23℃,30°附近为 15—17℃,40°附近为12—13℃,60°附近低达-10℃左右。在此还需说明,在20°—40°S,印度洋临近澳大利亚和非洲海域的气温有明显的不一致。大约在同纬度印度洋东边比西边低3—5℃,这与东边的风系和洋流都从高纬流向低纬有关。
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带最丰富,年总量为2000—2500mm,而且属全年降雨型。在印度洋北部,全年降水量一般也在2000 mm左右,但主要降在西南季风盛行的夏季,而东北季风盛行的冬季,降雨量一般不及年雨量的1/3。阿拉伯半岛和索马里沿岸海域,全年降水都很少,常在200mm左右,有的年份甚至不到100mm,这与经常从大陆吹来的干风有关。至于南印度洋广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1000mm左右。
5、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意义
1、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
周边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是在新形势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选择。
它将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开拓新的合作领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有利于搁置争议、增进共识、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繁荣共进的周边环境。
2、深化改革开放。
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球范围内市场、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一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制订新的国际区域经贸安排继续主导世界经济发展。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形势下应对挑战、用开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径。
3、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新起点上科学谋划经济发展,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不仅有助于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而且对促进区域繁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大大拓展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兴起以来,就是联通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走廊、推动商业贸易繁荣发展的黄金路线。
中国和东盟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连续4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通过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力推动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促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已成为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5)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气候扩展资料: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机遇:
1、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国家大战略和新布局。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会促进大量人才、科技、信息和金融等高端要素集聚沿海城市。
而且会在对外开放和双向循环中创造区域经济协作效益,促进区域中的人才、商品、资金、信息多向流动,从而构成区域间各经济体稳定发展的基础,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和转型升级。
2、中国东盟区域、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东盟区域自 2003 年双方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启动自贸区建设以来发展迅速。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愿意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这表达了中国愿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对东盟国家开放,使自身发展更好并惠及东盟国家的良好愿望。
3、推进人民币更加广泛使用,实现区域化。
目前,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地位仅次于美元,而且已经有一些国家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是区域化,而东南亚正是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方向。
这一地区华商在住在国经济、金融中占有重要位置,如果能够进一步发挥华商在金融行业的桥梁作用,可以推动人民币实现区域化。
4、构建海上合作网络促进经济转型提升。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统筹促进区域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会带来区域内贸易额的扩张。
还将推动海洋交通、通讯、能源、港口、码头、远洋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优惠政策的落实,包括构建运输的集疏运网络。
通过多式联运等方式,港口还将吸引众多的外贸企业,这都会有力地带动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业等港口关联产业。
保税业、造船业、贸易、石化等港口依存产业和金融、保险、土木工程、旅游等港口派生产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区域内各经济体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的挑战:
1、面临更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专家们普遍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可能遭遇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更为激烈的竞争。
近10年来,海上安全逐渐构成中国周边外交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中国政府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政策背景下。
国家海权利益需求的扩容使海上安全成为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对于中国,海上安全的意义已经从初期强调领海主权发展到综合性海权利益的保障。
2、投资环境亟须改善。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以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综合性较强的配套产业为基础,与此同时,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需要提供原材料。
配套产品、运输系统、石化产业等众多基础配套产业。我国的海洋工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质量较低、成本高。
影响了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而目前,我国真正能够从事海洋高新技术成果研究与应用开发的人才匮乏。
能够从事海洋新兴产业尖端技术开发、市场预测、技术经济分析、产品营销研究以及情报信息处理的“软科学”人才屈指可数。
从我国海洋相关产业的发展态势来看,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配套要求仍有距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相关配套产业链建设需要加强。
3、海上交通运输安全问题。
海上贸易之路的开通和开拓最重要的是确保海上交通运输的安全通畅。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经过海上丝绸之路进口的原油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66%。
海上丝绸之路包括西向和南向两条线路,而这两个方向的航线也是中国海上运输至关重要的战略通道,是中国能源、外贸进出口货物的生命线,是优先重点发展的战略通道。
这些航线必经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南海通道等重要咽喉要道。中国所倡议的两条海上丝绸之路共同经过南海。
可以看出,南海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居于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由此可以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安全议程本质上就是南海区域安全问题,其核心是重视维护海洋秩序,化解各种纷争,保证海洋航线畅通无阻。
6、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别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陆上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主要区别:兴盛的原因不同,前者是瓷器、后者是丝绸;联系的国家不大相同,前者是东亚,南洋、西洋沿海国家;后者主要是大路上的中亚、西亚欧洲国家;还有,起始点也不一样嘛,前者为华南沿海;后者主要为中原、关中一带
7、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距离是多少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为: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8、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主要位于哪个半球请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主要是在北半球。就是因为北半球的国家比较多,经济了,往来比较频繁。
9、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过我国四大领海中的哪个海?
?
10、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途能观察到的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丝路新图
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规划建设
一、加强政府往来,增进沟通了解,巩固政治和战深化与相关国家开展经济、贸易、能源、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共同建立跨境经济合作区,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内实行更加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及物流政策,利用双方的互补优势开展各项经济合作,促进地区繁荣。[8]
二、建立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合作交流国际化,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共同建立海洋养殖合作基地,探索产业园区双向投资,健全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构筑双方海上互联互通网络,开拓港口、海运物流和临港产业等领域合作,积极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
三、全面拓宽对外开放合作格局,促进共同发展,抓好信息、通关、质检等制度标准的“软件衔接”,推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为企业创造更为便利的原产地证书申领和核准环境,推动优惠政策的更好落实。加强与各国海关和签证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国际安全合作机制,保证海路资源运输的安全,加强海上战略通道的保障能力。[8]
四、以海上丝路建设为契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含量,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的地位,实现共赢。
五、全面提升海上丝路学术研究水平。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水平。加强媒体间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交流,加强文化,媒体等领域的合作,做好民间友好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合作向心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平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金融合作和机制平台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深沿线区域经贸合作,加强安全领域交流与合作,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加强基础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海上互联互通,在港口航运、海洋能源、经济贸易、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人文交流等领域,促进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携手共创区域繁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