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时节气候决病法

时节气候决病法

发布时间:2021-07-11 14:30:20

1、冬病夏治到底是什么 三伏天怎样养生才正确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在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么?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

●三伏饮食——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三伏饮食——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饮食——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三伏饮食——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练什么?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却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不太适宜。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三伏天,贴伏贴!

还有一种养生加治疗的方法,就是在三伏天贴伏贴。贴伏贴的原理,就是要在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将人体内的寒湿驱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借力使力的方法,通常可以达到以巧破千斤的功效,因此被自古流传下来。由于现代人狂吹空调、狂吃冷饮,因此多阳虚体质。而贴伏贴刚好适合阳虚体质之人,再加上这种治疗方案,不像西药那样副作用明显,因而现在是广受欢迎。

■三伏天防空调病

大家知道,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要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季,自然界阳气正足,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但是,现在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了一种人工环境--空调,当我们从炎炎烈日的环境下,突然进入到温度很低的室内,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这种关闭由于来的很突然,在关闭过程中,会造成两个后果,第一是将冷空气一同闭在了体内;而是,导致本来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断。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体的一种排毒过程,在夏季,借助于外界的阳气,人体本来是要将体内的各种寒湿毒排出体外,但空调的介入,打乱了这个过程。不仅排毒不彻底,反而是将外界的寒也一起带入到了体内,因此,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调病。这种病,就是在夏季得风寒感冒。由于寒闭在体内,症状就是浑身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无汗,食欲不振,甚至浑身发冷、发烧。

其实,到了发烧这个阶段,已经说明人体开始调动体内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种人体自保本能反映。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推一把,换言之,就是发汗。在无空调的环境下,通过发汗,将不正常关闭的汗毛也再次打开,排出体内的寒湿。只要人体恢复正常出汗了,体温就会降下来,浑身上下不适的感觉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时,千万不要一发烧就输液,对人体健康,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针对空调病,养生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1、发病初期,可用生姜数片+红糖,熬两大碗生姜红糖水,目的是发汗。

2、在饮食上,可煮鸡蛋挂面,多放汤和生姜,调节肠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红疙瘩,可适当喝绿豆汤,以帮助解毒,白糖、盐适量。

4、如果条件许可,可适当补充营养素,包括类萝卜素、B族、维C、钙镁片等。

5、可用热水泡脚,帮助出汗,只要汗一出,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6、刮痧、按摩、拔罐。

总之,面对空调病的发病初期,可采用上述6种方法,或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记住,你的第一选择不是输液。而是通过自然疗法去处理。

■伏天饮食注意事项: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

2.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

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3.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质供给需充足。

大暑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如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其中,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且鸭属水禽,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特别适合苦夏、上火、体内有热者食用。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也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这样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气、养阴。

2、三伏天开始,怎么养生冬天才能健康不生病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人们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温防暑,如何开始跟着节气养生治未病的行程,此时三伏天的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2010年的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八)——7月28日(农历六月十七) 中伏:7月29日(农历六月十八)——8月7日(农历六月二十七) 末伏:8月8日(农历六月二十八)——8月17日(农历七月初八) ■三伏天如何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在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么?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 ●三伏饮食——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三伏饮食——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饮食——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三伏饮食——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练什么?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却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不太适宜。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三伏天,贴伏贴! 还有一种养生加治疗的方法,就是在三伏天贴伏贴。贴伏贴的原理,就是要在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将人体内的寒湿驱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借力使力的方法,通常可以达到以巧破千斤的功效,因此被自古流传下来。由于现代人狂吹空调、狂吃冷饮,因此多阳虚体质。而贴伏贴刚好适合阳虚体质之人,再加上这种治疗方案,不像西药那样副作用明显,因而现在是广受欢迎。 ■三伏天防空调病 大家知道,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要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季,自然界阳气正足,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但是,现在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了一种人工环境--空调,当我们从炎炎烈日的环境下,突然进入到温度很低的室内,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这种关闭由于来的很突然,在关闭过程中,会造成两个后果,第一是将冷空气一同闭在了体内;而是,导致本来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断。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体的一种排毒过程,在夏季,借助于外界的阳气,人体本来是要将体内的各种寒湿毒排出体外,但空调的介入,打乱了这个过程。不仅排毒不彻底,反而是将外界的寒也一起带入到了体内,因此,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调病。这种病,就是在夏季得风寒感冒。由于寒闭在体内,症状就是浑身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无汗,食欲不振,甚至浑身发冷、发烧。 其实,到了发烧这个阶段,已经说明人体开始调动体内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种人体自保本能反映。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推一把,换言之,就是发汗。在无空调的环境下,通过发汗,将不正常关闭的汗毛也再次打开,排出体内的寒湿。只要人体恢复正常出汗了,体温就会降下来,浑身上下不适的感觉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时,千万不要一发烧就输液,对人体健康,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针对空调病,养生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1、发病初期,可用生姜数片+红糖,熬两大碗生姜红糖水,目的是发汗。 2、在饮食上,可煮鸡蛋挂面,多放汤和生姜,调节肠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红疙瘩,可适当喝绿豆汤,以帮助解毒,白糖、盐适量。 4、如果条件许可,可适当补充营养素,包括类萝卜素、B族、维C、钙镁片等。 5、可用热水泡脚,帮助出汗,只要汗一出,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6、刮痧、按摩、拔罐。 总之,面对空调病的发病初期,可采用上述6种方法,或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记住,你的第一选择不是输液。而是通过自然疗法去处理。 ■伏天饮食注意事项: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 2.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 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3.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质供给需充足。 大暑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如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其中,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且鸭属水禽,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特别适合苦夏、上火、体内有热者食用。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也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这样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气、养阴。 ●友情提示: 三伏天,对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都是一个考验,希望网友们能及早做出应对预案。顺利度过苦夏。

3、如何在处暑时节有效的预防呼吸疾病?

处暑节气的到来,代表着秋天的气息更进一步了,这时候气候变数较大,要注意预防感冒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接下来,苹果绿天然养生专家为大家介绍处暑防病小知识,处暑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处暑又称暑退,也就是说处暑以后气温比较适合人体,比较舒适的意思,此节气天气开始逐渐转凉,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凉,处暑节气,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要注意预防感冒。苹果绿天然养生专家说可以去户外运动,增加人体抵抗力,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慢跑、郊游、登山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补。因为秋天金容易克本,而肝是主筋的。所以,在运动的时候避免伤筋,不要剧烈,做好准备活动在去运动。

处暑预防呼吸道疾病,苹果绿天然养生专家说处暑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所以要积极的预防感冒、呼吸道、肠胃炎等疾病,这些疾病都会引起呼吸道的疾病,主要是因为干燥的气候利于细菌、病菌的繁殖,这样就传播了这些,在预防的同时要少到人多地地方凑热闹,必要的时候戴着口罩。如果处暑的时候出现咳嗽,可以采取缓解咳嗽的食疗方法,比如:干银耳50克温水浸泡后处理一下,在加糖、调入一个鸡蛋服用,可以解决干咳无痰的症状。比如鸭梨粥,鸭梨三只水煮半小时后去渣与大米50克一起煮粥即可。有解决肺热咳嗽、清心降火的功效。

处暑防病小知识,处暑预防呼吸道疾病,就介绍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看到了,苹果绿天然养生专家处暑防病的小知识有很多,苹果绿天然养生专家介绍了预防呼吸道疾病方面的知识,还有其他的知识,想要了解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站的其他文章。

4、三伏天开始了,怎么养生冬天才能不生病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人们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温防暑,如何开始跟着节气养生治未病的行程,此时三伏天的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2010年的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八)——7月28日(农历六月十七) 中伏:7月29日(农历六月十八)——8月7日(农历六月二十七) 末伏:8月8日(农历六月二十八)——8月17日(农历七月初八) ■三伏天如何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在这个时节要注意增加营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少饮酒、少抽烟。另外,要做好心理调节,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么?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 ●三伏饮食——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三伏饮食——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饮食——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三伏饮食——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三伏天,练什么?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却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不太适宜。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量,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 ■三伏天,贴伏贴! 还有一种养生加治疗的方法,就是在三伏天贴伏贴。贴伏贴的原理,就是要在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将人体内的寒湿驱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借力使力的方法,通常可以达到以巧破千斤的功效,因此被自古流传下来。由于现代人狂吹空调、狂吃冷饮,因此多阳虚体质。而贴伏贴刚好适合阳虚体质之人,再加上这种治疗方案,不像西药那样副作用明显,因而现在是广受欢迎。 ■三伏天防空调病 大家知道,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要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夏季,自然界阳气正足,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但是,现在我们人为地制造出了一种人工环境--空调,当我们从炎炎烈日的环境下,突然进入到温度很低的室内,就会使本来正常排泄汗水的汗毛孔突然关闭。这种关闭由于来的很突然,在关闭过程中,会造成两个后果,第一是将冷空气一同闭在了体内;而是,导致本来正常的排汗功能中断。 大家都知道,排汗,是人体的一种排毒过程,在夏季,借助于外界的阳气,人体本来是要将体内的各种寒湿毒排出体外,但空调的介入,打乱了这个过程。不仅排毒不彻底,反而是将外界的寒也一起带入到了体内,因此,这个阶段的人,很容易得空调病。这种病,就是在夏季得风寒感冒。由于寒闭在体内,症状就是浑身肌肉痛,关节痛,头痛,无汗,食欲不振,甚至浑身发冷、发烧。 其实,到了发烧这个阶段,已经说明人体开始调动体内的力量,去排出寒邪,是一种人体自保本能反映。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推一把,换言之,就是发汗。在无空调的环境下,通过发汗,将不正常关闭的汗毛也再次打开,排出体内的寒湿。只要人体恢复正常出汗了,体温就会降下来,浑身上下不适的感觉也就慢慢消失了。此时,千万不要一发烧就输液,对人体健康,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针对空调病,养生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1、发病初期,可用生姜数片+红糖,熬两大碗生姜红糖水,目的是发汗。 2、在饮食上,可煮鸡蛋挂面,多放汤和生姜,调节肠胃。 3、如果身上出疹子,红疙瘩,可适当喝绿豆汤,以帮助解毒,白糖、盐适量。 4、如果条件许可,可适当补充营养素,包括类萝卜素、B族、维C、钙镁片等。 5、可用热水泡脚,帮助出汗,只要汗一出,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 6、刮痧、按摩、拔罐。 总之,面对空调病的发病初期,可采用上述6种方法,或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记住,你的第一选择不是输液。而是通过自然疗法去处理。 ■伏天饮食注意事项: 1.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不仅让湿热之邪对您敬而远之,还可预防中暑,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苦味食物还可使人产生醒脑、轻松的感觉,有利于人们在炎热的夏天恢复精力和体力,减轻或消除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不适。 2.增加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食物的摄入。 绿豆汤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是脾虚患者的夏日食疗佳品。 3.益气养阴的食物不可少。 大暑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因此,除了及时补水,还应常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强体质。如山药、大枣、海参、鸡蛋、牛奶、蜂蜜、莲藕、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 4.蛋白质供给需充足。 大暑气温较高,人体新陈代谢增快,能量消耗大,因此蛋白质的供应必须酌量增加,每日摄入量应在100克—120克。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动物蛋白除了奶制品外,还应适当吃点肉,如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其中,鸭肉富含蛋白质,可及时补充夏日高温带来的过度消耗,且鸭属水禽,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特别适合苦夏、上火、体内有热者食用。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也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这样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健脾、益气、养阴。 ●友情提示: 三伏天,对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都是一个考验,希望网友们能及早做出应对预案。顺利度过苦夏。

5、春天是个多发病的季节,怎样预防疾病

在春夏交季的时节,气温变化很大。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的呼吸道容易受到致病细菌、病毒的侵袭;消化道容易受饮食凉热的影响造成脾胃不和,再加上穿衣没规律,很容易感冒生病。 春季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尤其是最常见的流行性感冒,有很多方面得特别注意,具体包括: 1.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外出归来和饭前便后要洗手。每次外出都有可能因接触门把、扶手、柜台、电话等以及与他人握手而污染了自己手指掌,因此要注意洗手以消除隐患。每次饭前便后,更应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养成良好习惯。 (2).勤换衣服、勤洗澡。外出回家要脱换衣鞋,室内地面要勤擦洗 。 (3).决不随地吐痰。痰液中含有上千种病菌,在日常环境里可存活几天至几十天不等,有的伴随空气四处飘散,引起各种疾病的传播。人人应自觉将痰液吐在纸片里,然后丢入垃圾箱。 (4).要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 (5).不在他人面前打喷嚏、咳嗽。在他人面前打喷嚏、咳嗽就有可能将飞沫、唾液溅到别人身上,从而传播病菌,令人厌恶。此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事后应向别人表示歉意。 (6).不乱扔脏物、垃圾。脏物、垃圾常含有各种细菌、病毒,在日常环境里会不断繁殖滋生,以此不能因自己厌恶而随处乱扔。 (7).与他人同桌用餐时应用公筷、公勺。最好采用分食制,将每盆菜汤按人分发,以免通过个人筷勺传播菌毒。 (8).不要在衣兜里乱揣钱币钞票。钱币钞票被无数人手、物所接触,受到难以预测的种种污染,因此切勿将它们任意揣在衣兜里,同手帕、手纸及其他东西混在一起,千万不要用手指蘸口水点钞票。 (9).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季节应减少集会,少去公共场所。 (10).温冷水洗脸。可以增加对冷刺激的适应能力。 2.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1).春季昼夜温差大,必须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这时人体的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同时人体皮表疏松,对外界的抵抗能力减弱。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所以春天到来之时不要一下子就脱去厚衣服。 (2).要早睡早起,保持充分的休息睡眠,这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是相当重要的。 (3).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 3.合理安排好饮食,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这个季节平时可以喝一点绿茶。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去燥”。可以吃一些用小米、玉米、豆类等烹制粥或汤,可以选用像猪肝、松花蛋等食品。新鲜蔬菜中的黄瓜、西红柿、菠菜、油麦菜等都是这个季节应该多吃的膳食品种。多吃西红柿,西红柿富含维生素C,且本身能帮助白血细胞增强抵抗病毒(菌)的作用,从而起到预防感冒作用。 4.最后,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尽量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

6、三伏天应该怎么养生才不会生病?

三伏天养生指南
1.精神调养。三伏天闷热的天气容易使人心情烦躁,但却也是修身养性的好时节,在精神调养方面,夏季应静心养性,清心寡欲,戒大喜大悲,多静心养神,少贪心杂念。

2.起居调养。“长夏”昼长夜短,顺应四时之气应晚睡早起以适应夏季生长之气。在中午时刻一定要午休,但午休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否则时间过长反而容易造成头脑混胀,甚至一个下午精神不好。

3.饮食调养。在阳气盛于外、阴气居于内的阳极阴生“长夏”天,应多以清淡食物为主,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比如最好还是少去大排挡吧。

4,。运动调养。夏季不宜运动量过大,因为出汗过多容易损伤心阴,在进行汗淋漓的运动后不宜着急冲洗冷水澡,而以温热水淋浴为宜,多喝温热水、凉开水或茶水,夏季更多人喜欢喝绿茶、绿豆汤。

7、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养生分别需要注意什么?

春季养生法
春季,是万物生发,推陈出新的季节。此时,冰雹消融,春风送暖,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事万物都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与天地相应”,此时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令之气升发舒畅的特点,注意保卫体内阳气,使之不断充沛,逐渐旺盛起来,应避免耗伤阳气和阻碍阳气的情况发生。这是春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减衣”是顺应阳气生发的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着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软保暖,体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当心“春寒伤人”,室温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时也要盖稍厚一点的被子以不出汗为原则。

二、要晚睡早起 春天气温回升,春风轻拂,使人皮肤腠理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负荷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民间称之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顺从人体的自然变化规律,遵守春季养生原则:要晚睡早起,保证一定的活动时间。清晨起床,松解衣扣,散披头发,放松形体,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鲜空气,使思想意识、灵气生发不息。

三、要慎避风邪 中医认为,“风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风邪相关连。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避风。现代医学亦很重视气流(即风)与健康的关系,因为气流的变化可影响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陈代谢和精神状态。适度气流使空气清洁、新鲜,对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气流则有害于人体健康。由于春季多风的作用,加剧了空气与皮肤的热量交换,使体内的热量过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风邪。

四、要精神愉快 春季调摄精神,应合于春天大自然万物生发的特点,“使其志生。”即通过调节情态,使体内的阳气得以疏发,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和谐。春应于肝,在志为怒,表现为稍受刺激则易怒,因此在精神修养上要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而且还可伤心、伤胃、伤脑,从而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讳的一种情绪。

五、要勤于运动 春季是运动锻炼的最佳季节。春光明媚,空气清新,暖风拂面,万物勃发。这种环境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行气活血。由于寒冷的冬季,人们多在室内活动,空外活动很少,因而体温调节中枢和内脏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韧带长时间不活动,更是萎缩不展,收缩无力。进入春季后就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宜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旅游、练气功、钓鱼等。这些户外活动,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气中游离飘动的负离子,它们有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

六、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们不仅应该从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天气渐暖,室外活动增多了。皮肤病专家认为,阳光、空气及环境气候均能引起皮肤的可见性改变。为了避免皮肤老化,春季尽可能不要长时间在阳光下暴晒,户外活动应先涂上防晒油、润肤剂,并注意补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饮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饭前宜饮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肿胀,进而发展成眼袋。饮水以矿泉水和鲜果汁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饮品。

七、要防病保健 春季,气候转暖,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容易出现流行性感冒、肺炎、流脑、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由于早春时节寒冷,干燥的气候,会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会下降,一些致病物质会乘虚而入而发病。因此,春季一定要重视防病保健。

夏季养生法

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对于人来说,此时是新陈代谢的旺盛时期,人体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血运行亦相应旺盛起来,并且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在夏季要注意保护人体阳气,防止因避暑而过分贪凉,从而伤害了体内的阳气。这就是所谓的“春夏养阳”。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晚睡早起 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也就是说每天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夏季多阳光,不要厌恶日长天热,仍要适当活动,以适应夏季的“养长”之气,早早起床接受阳光和晨起清新的空气,对机体大有裨益。由于夏季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实、易醒的特点,更易出现疲劳之感,因此夏日午睡是养生健身的重要方法,既能补偿夜间睡眠的不足,更能顺应人体生理特点的养护需要。午睡时间一般以1小时为宜,并注意睡眠姿势,可平卧或侧卧,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午睡虽然短暂,但它有利于补足必需的睡眠时间,使机体得到充分休息,使神经机能恢复,体力增强,疲劳消除,增强机体的防护功能,更有效地工作和劳动。

二、要防暑取凉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为了解热消暑,采取适当的防暑降温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若贪凉过度,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或电扇不离身,或彻夜露宿,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因为夏季暑热外蒸,人体出汗较多,全身表皮血管扩张,突然遭到凉风吹拂,往往会引起血管收缩,排汗立即停止,造成体内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室内外温差不易过大,以不超过5℃为好,室内温度不宜少于25℃。

三、要防晒护肤 夏季烈日炎炎,强烈的阳光照射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能使皮肤晒黑,而且还导致白内障、晒伤皮肤,引发皮肤癌。此外,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人体的体温调节失去平衡,使机体大量蓄热,水盐代谢紊乱还易发生中暑。因此夏日外出时要戴遮阳帽、太阳镜,以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由于夏天炎热的气候,人体容易出汗,应注意选择护肤品,如防晒的膏、霜、蜜脂类,可消除皮肤早衰之虑,花露水、爽身粉、痱子粉、香水等不仅可以保护皮肤,而且可以提神醒脑,还给人以芳香和美感。

四、要情绪欢畅 在精神调养上,中医认为“夏季要放”,也就是说夏季精神要充沛、饱满、情绪外向,因为只有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使机体的气机宣畅,通泄自如,情绪向外,呈现出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要做到“华英成秀”,即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切忌发怒,使体内阳气得以渲泄。故夏季精神调摄,应合自然界“生长”的规律,主动调节情志,保持恬静愉快心境,神清气和,胸怀宽阔,使心神保养。

五、要动静结合 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运动调摄应动静结合,可选择游泳、钓鱼、散步、慢饱等,但是运动量要适度,不可过于疲劳。而且不宜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运动时应穿宽松、舒适、吸汗又有良好透气性的棉织物为好,便于身体散热。夏日外出旅游,尤其是海滨和山区,即可以消夏避暑,令人心旷神怡,又可达到疗养、锻炼,促进身体的健康。

六、要饮食卫生 夏季人体代谢增强,营养消耗增加。同时夏天人们的食欲减低,消化吸收不良,均可导致机体营养素代谢的紊乱,甚至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症和其它疾病。为此,夏季的饮食,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保障身体的需求。同时,要多吃一些能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霉、西红柿、黄瓜、绿豆等。但生食瓜果蔬菜一定要清洗干净,防止夏季肠道传染病。鱼、蛋、肉等食品要注意保鲜防腐。饮食用具、炊具如菜板要生熟分开使用,不可混杂,且注意消毒。如有可能可以多吃些大蒜,即可杀菌又能帮助消化,增进食欲,调味解暑。总之宜注重饮食卫生。

七、要冬病夏治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哮喘、风温性关节炎等病,在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这是中医的一种独特治疗方法,即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秋季养生法

秋季万物成熟,果实累累,正是收获的季节。但是气温由热转寒,早晚温差较大。此时,阳气渐收,阳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阴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秋冬养阴”,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早睡早起 秋季自然界的阴气由疏泄转向收敛、闭藏。秋天气候转凉,要早些睡觉,以顺应阴精的收藏,又宜早一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舒长。另外适当早起,适当做一些晨练,既可以呼吸一些清新的空气,促进新陈代谢,又有益于肢体功能活动的锻炼,有助于身体的健康。

二、要适当“秋冻” 夏去秋来,秋风拂面,虽凉还不至于寒,人们还能耐受,不妨进行一点锻炼,逐渐增强体质,适应气候的变化。“秋冻”就是说“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阳气外泄。秋季应顺应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但是“秋冻”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进入深秋时就应注意保暖,若气温骤降,一定要多加衣服。

三、要清静养神 秋季草枯叶落,花木凋零,秋风秋雨易使人感到萧条、凄凉,勾起忧郁的心绪。尤其是老年人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这时候最好多听一听音乐,或静下来读一本好书,或与好朋友聊天,或到户外散步,这些都能排解苦闷的情绪。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秋天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收敛神气,以达到心境宁静状态。

四、要适当运动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但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收”的阶段,即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的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也就是说不要做运动量太大的项目,以防汗液流失,阳气伤耗。应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来选择运动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做早操、练气功等。随着天气逐渐转冷,运动量可适当增加,在严冬来临之前,体质会有明显提高,大大增强抗寒耐冻的能力。

五、要护肤保健 秋季随着天气的变冷,人的肌肤不能马上适应这种变化,血液循环变慢,皮肤干燥,容易出现细碎的皱纹,尤其是在眼睛周围。所以,秋季更要注意对皮肤的护理。除了要多饮水及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如核桃、芝麻、蜂蜜、乳类等外,还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因为荷尔蒙的分泌与自律神经的平衡可因心绪的变化直接反映在皮肤上。因而皮肤的变化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此外,药物、按摩、化妆、面膜等美容护肤保健方法,不仅适用于秋季,其他季节也可采用,只是在秋季更应重视罢了。

六、要防病保健 秋季气候变化较大,若不谨慎起居,则容易使一些慢性病在秋季发作。尤其是老年人,体温中枢的调节功能减弱,对外界寒热的刺激反应较迟钝,若不及时增减衣服就很容易患病。如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适应不了气候的变化,加上花粉、尘埃、煤气、冷空气等过敏因素的刺激而使哮喘发作。慢性咽炎的患者,由于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容易诱发咽炎的发作。因此老年人在秋季一定要注意防病保健尤其是一些慢性病要防止在秋季复发。

七、要性事有节 在性生活方面,中医认为在秋冬之令,应注意顺应自然界主收主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这点对中老年人特别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阴气将由旺盛而趋向逐步减弱。故中老年人精力渐衰,是自然的趋势。中老年人节欲,以养肾精,可延缓衰老的过程,达到长寿目的。

冬季养生法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体内的“热能”和生命的“动力”。这“热能”和“动力”,中医学便称之为“阳气。”并主张冬季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因此,“无扰乎阳”便是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保暖防寒 隆冬季节,由于寒冷的刺激,使得肌体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促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心律加快,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因而极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猝死。因此,在穿衣、居室等方面,一定要采取防冻保暖的措施。中医学强调要“去寒就暖,无泄皮肤”,就是这个道理。但“暖”不等于“热”,室温保持在20~23°c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不宜了。

二、 要早睡晚起 冬季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做到早睡晚起。这个“晚”是以太阳生气的时间为度,即所谓“必待日光”,并非懒床不起。因为,冬天的早晨在冷高雅影响下,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现象,及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带。这时如果过早起床外出,就会身受其害。

三、 要动静结合 动,就是要进行适当锻炼。早晨的阳光升起后,要选择活动量适当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使身体微有汗出为度。如果汗出太多,浸湿了内衣,反会引起感冒。中医学说“无泄皮肤”,就是这个意思。适当活动,微微出汗,既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提高耐寒的能力。所谓静,就是不要过于疲劳。例如,慢跑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

四、 要情绪稳定 冬季“养藏”的原则,体现在心理活动方面,要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躁,心情愉快,好像有什麽想法和心得不欲披露一样,不要太过发泄。《内经》说:“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这个意思。

五、 要冬浴有法 冬季洗浴不宜太勤,每周1~2次为宜。水温一般在37~38 度,太高宜使周身血管扩张,引起头晕,心跳加快;太低则易患感冒。饭后不要立即洗浴,以免消化道血流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太过疲劳时洗浴,会加重体力的消耗,引起不适。此外,洗浴的时间不宜过久,浴前可引用一定量的糖盐热水。

六、 要睡眠有方 冬季睡眠时,室温20~23度最为适宜,可适当留有小气窗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当风吹头。被内的温度可保持在32~34度之间,可使用暖水袋或电褥子调节被内温度。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并保持心情平和,不说不笑。午间可小睡30分钟。晴天要常晒被褥。

七、 要性事有度 根据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掌握性生活的频度,对养生保健有一定意义。如春季性生活次数可稍多;夏、秋季则适当节制;冬季则要节欲。特别是中老年人,冬季更要减少性生活的次数,才能达到保养“阳气”,养精蓄锐的效果——汉高机械

8、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最容易生病?

你好,哪一个季节不注意身体的话都容易患病。
 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我们人体的健康。从中医的角度考虑,秋季气温下降、经常出现大风,这样的天气条件,肯定会伤害我们身体健康。研究发现,在秋冬季节,有六种疾病,是最容易出现的,下文做了具体介绍。
胃病:深秋及冬季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因此,溃疡病人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消极低落;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供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应注意腹部保暖;坚持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冷暖适宜,切忌暴食和醉酒,同时要避免服用对胃肠粘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感冒: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此时最易流行的疾病。着凉是伤风感冒的重要诱因,要适时更衣,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抑郁症: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万物逐渐萧条,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产生伤感的忧郁心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乐观豁达之心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内容。
老慢支:“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深秋季节,肺气虚,有慢胜支气管炎的老年人症状会加重。在饮食上不妨多吃些梨,白果,洋葱,白果萝卜粥等等,对预防这些呼吸系统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关节炎:由于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老年人极容易患上“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暖。首先应注意膝关节的保暖防寒;其次要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活动量以身体舒服、微有汗出为度。
心脑血管病: 10月末至11月初是高血压病发作的第一高峰期。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要从寒露节气开始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服;少食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良好的心境,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清晨去厕所时,应改蹲式为坐式,大便时间不能太长。
以上就是在秋冬季节时,人们做容易得的六种疾病了。因此,为了你的身体健康着想,我们在秋冬季节时,要注意预防这六类疾病发生。预防疾病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增强自己的体质,只有体质好了,疾病才能远离你。

9、三伏天应该怎样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冬季寒邪引发的身体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慢性的过敏性鼻炎、慢性关节痛、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夏季阳气上升,经络通达,寒邪内伏不发,选择这个时机,一方面为了扶正,一方面有助于祛寒。冬季易发作加重的虚寒疾病,通过冬病夏治都可能获得保健疗效。
冬病夏治的办法有很多,比如针灸、拔罐、刮痧、内服中药等都能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与时节气候决病法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