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创新小气候新华视点

创新小气候新华视点

发布时间:2021-07-12 23:00:21

1、哪位高手又关于党十七大的资料

胡锦涛同志十七大上的报告,在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在讨论报告的过程中,代表和专家们发现了许多新提法、新表述。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就此进行了初步梳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建设”到“发展”

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人们注意到,党的十三大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饱含着深刻内涵,表明我们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表述细节的变化,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们党创新理论的科学整合。近三万字的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们注意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

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提前在二〇〇六年实现。

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〇二〇年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

十七大报告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中,除了阐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之外,还特别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我们党在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统筹理念,这表明,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方法”之一。

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时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上述这“五化”中,比以往多了一个“信息化”,并且排在了“工业化”之后。“信息化”的增加是我们党对当今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只改了一个词,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2、新华社批“滇池事件”,滇池生态遭到了怎样的破坏?

美丽的滇池是七彩云南的亮丽名片之一,这几乎是大多国人对云南标志性的认知。近些年,响应国家的呼吁,昆明晋宁区也一直在努力建设集湖光山色与滇池景观为一体的生态晋宁、大美晋宁。保护滇池,绿化造林,打造连片的林山花海、呈现最美滇池面山,是云南人民共同的美好期待。 然而,最近新闻爆出昔日美丽的滇池不仅没有得到守护,其生态系统还遭到人为的严重破坏,从而激发民愤,惹得新华社都点名批评。那么,究竟滇池生态遭遇到了什么样的破坏呢?

第一,滇池大量“钢筋水泥山”与湖抢地,必然严重破坏滇池生态环境。滇池的美丽山水是云南标志性的美,但是据媒体报道,目前滇池163公里湖岸线已有61公里遭到房地产等项目的侵占,大量的房地产建筑势必对湖边应有的生态环境所需的林、田、湖、草等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严重摧残。 以滇池重要自然景观之一的长腰山为例,据有关部门测算,当下的长腰山90%以上的表面积已遭到破坏,想想其生态完整性被无情破坏修复将遥遥无期,真让人痛惜不已。

第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滇池,生态系统完整性遭受重创。滇池历来以生态系统完整,物种多样性吸引全国游客的关注,昔日的滇池是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代表,草长莺飞,温润如春的气候,随处皆是花鸟虫鱼的乐园,百灵们的美丽倩影反映了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物理、化学、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可如今的滇池,举目而望几乎难有绿色入眼。

抬头所见多是一块块裸露的土地,或者大片的塑料布。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内自然生态的花鸟虫鱼不见,昔日多样化的物种分布遭到覆灭性的破坏,目光所及尽是高尔夫球场等高端娱乐场所,混凝土结构中满是步道、人工河道、花园等园林景观,别墅与高楼大厦的在“水泥森林”中相互交映,位置极佳,只可惜夕阳西下,再没有孤鹜与落霞齐飞的和谐共生的完整生态景观。

让人痛心疾首的是,生态资源是立体的多维度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不是破坏面积可计算其长远损失的,这一点却未能敲醒被利益冲昏头脑的开发商。面目全非的滇池,你还认得出来吗?

3、新华社点名鸡西防疫一刀切,过于一刀切会有何反向作用?

中新网1月31日电针对有些地方出现对返乡人员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等方面“层层加码”“一刀切”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3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对此表示,“既是一种懒政,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

“一刀切”,通俗的讲就是不加个人考虑,按照要求一板一眼的落实。虽然这一思想确保了执行力,但是却难以让工作变得灵活,不符合甚至阻碍地区的发展进程。 “一刀切”背后映射的就是领导干部的懒政怠政心态,不推不动、不说不改,并且对群众好不负责,导致在做出具体行为时没有把实际情况考虑在内,错误的按部就班,没有发挥政策的实际效用。

避免“一刀切”,还需重拾领导者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不变宗旨,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以群众为中心,踏实的做好服务工作。就要求领导者明确主题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不动摇。对此,就要加大督考力度,把到实地考察变为常态,把群众当做考官,从而从根本上避免“一刀切”现象的发声。

1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人民群众就地过年和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会上,有记者提问:虽然目前国家已经明确了各地方在执行防疫政策的时候,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搞“一刀切”。但是仍有网友反映,有的地方把持有7日内核酸阴性证明缩短为3日内的,有的把居家健康监测改为要求居家隔离,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对于返乡人员封门上锁的现象,请问对这些情况该如何评价?

米锋称,近日有些地方出现了对返乡人员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等方面“层层加码”,还有“一刀切”的情况,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起了一些受影响群众的不满。国家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依法制定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政策,也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疫情扩散的风险,从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绝不是要给春节团聚设置超出防控需要的障碍。

米锋表示,“层层加码”和“一刀切”,既是一种懒政,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各地要规范落实2021年春运期间的疫情防控要求,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的相关工作,不得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擅自“加码”、“层层加码”,不得在工作中搞“一刀切”。

米锋提到,具体来说,对于北京市以外的省份,要做到“六个不”,不得随意禁止外地群众返乡过年,不对返乡人员实施集中和居家隔离措施,不对低风险地区跨省流动到城市的非重点人群进行核酸检测,不对省域内低风险地区返乡的非重点人群查验核酸检测证明,不对省域内返乡人员进行居家健康监测,不得随意延长居家健康监测的期限。

米锋指出,各地应该及时纠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密切关注各地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执行政策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将予以通报,要求立即整改。

4、南冻北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气象局 直接起因是大气环流异常
据新华社电 是什么原因造成南北天气迥然不同?新华社记者昨采访了中国气象局多位专家。
记者:为何两种迥然不同的极端天气在我国同时上演,这样的天气是否异常?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张培群:正如大家所想,这是气候异常在作祟。造成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很复杂,但最直接的起因还是大气环流异常。南方低温雨雪和华北黄淮的气象干旱也是如此。
我们分析,2010年11月中下旬,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发生明显调整,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更为频繁和猛烈,为这两种天气创造了条件。
记者:本是同“因”生,为何“南冻北旱”两不同?
张培群:天气变化取决于大气的运动,大气运动影响的区域有可能发生相应的天气过程,这有点像连锁反应。比如,现在有一股冷空气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在西北地区可能带来大风降温天气,路过中东部地区时如果遇上暖湿气流,就有可能形成降雨,具体到每个极端天气事件有其独特的原因。
同样是受到大气环流调整的影响。在南方地区,从孟加拉湾过来的西南暖湿气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冷暖交汇形成雨雪。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阻挡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华北、黄淮等地在冷空气入侵时受到西北气流控制,比较干燥,水汽条件很差,导致干旱少雨。这如同一块干毛巾,无论使多大劲,都拧不出水来。
世界气象组织 拉尼娜至少持续2到4个月
据新华社电 世界气象组织官员25日说,中国近来发生的“南冻北旱”现象可能与关,其强度可能在今后4个月逐渐减弱。
世界气象组织官员奥马尔·巴杜尔当天在日内瓦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去年10月以来逐渐增强的拉尼娜现象引发部分地区气温异常,中国南方并非唯一遭受雨雪冰冻天气影响的地区,去年12月至今,同样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日本也受到严寒侵袭,气温持续偏低。巴杜尔指出,亚洲地区的气候异常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自1970年以来,全球出现气候变暖趋势。从1900年到2007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7摄氏度,南北极地区和欧洲温带地区都明显变暖。
世界气象组织发表公报指出,据多个数字模型推测,目前的拉尼娜现象将至少持续2至4个月,到2011年第一季度末,甚至到4月底或5月初方告结束。
■小知识
拉尼娜现象
记者了解到,拉尼娜现象是指受信风驱动且被太阳晒热的太平洋赤道表层海水涌向该大洋西部,导致太平洋西部赤道水温升高,气压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东部赤道底层海水上涌,造成太平洋东部和中部赤道海水异常变冷。这些情况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
南冻 云贵等南方省市持续出现冻雨天气
去年入冬之后,我国南方出现了雨雪冰冻天气。预报26日至28日,贵州、云南东北部等地又将有冻雨。目前来看,此次冻雨的强度虽不及2008年,但是持续的时间较长,给当地的影响不容忽视。
气象专家表示,南京因地理位置等原因,极少会出现冻雨天气。 于丹丹
北旱 北方9省市3个多月滴雨未下
山东、河南、河北等9省市则连续三四个月滴雨未下。山东总体上已出现60年一遇旱情。
自2010年10月25日至今,北京已经超过90天没有出现有效降水,创30年来春节前后最长时间无降水量纪录。
江苏北方也出现了天气干旱,去年12月淮北和江淮北部地区2.1~15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1~9成,今年至今,淮北没有出现雨雪天气。而今年直到1月20日,南京出现了两次过程性降雪,对缓解干燥和净化空气起了很大作用。 lZ采纳这是最详细的

5、《春节正在变成中国的感恩节》(新华社播发消息)内容是什么?

新华社石家庄2月11日电(记者 张涛)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将至,一些民俗专家说,春节是与中国古代天文、气候、农事以及民间信仰结合的产物,人们在岁末年初把一年的收获奉献于祖先灵前或幻想神的祭坛时,是对大自然和祖先的一次集中答谢。因此,春节是中国的“感恩节”。

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说,解析春节期间的每一天、每一项民俗活动,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感恩理念,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分别被称为“鸡日”“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代表7类生物的生日,把人的生日放在其他动物之后,本身就表达了先民们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怀。

再比如,“祭灶神”是对灶火烧食之功的感念,“祭土地神”是对大地母亲繁衍万物的回报。春节期间,人们祭祀的各种神灵、物灵等正是农耕社会百态的浓缩。然而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这些被虚拟的偶像正在被淡化,人们的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古老记忆的习俗。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霍尚德说,与祭祀各种神灵、物灵相比,春节期间,人们对自己祖先的祭奠则更为隆重。在中国许多家庭,经常能看到宗族家长率领着儿孙们虔诚地祭拜祖宗的场景。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伦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祭奠祖先正是体现了这样的一种文化内涵,既充满了对祖先功德的感激,又表达了让祖先“庇佑子孙”的美好愿望。

6、(34分)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新华网缅甸曼德勒2013年7月23日电:由中国、缅甸、韩国、印度四

(34分)
(1)(12分)气候特点:热带季风气候(2分)。终年高温(2分),年降水量5000mm以上(大)(2分),有明显旱雨两季(2分)(5~10月为雨季,11月~次年4月为旱季)。形成原因:纬度低,获得太阳辐射多(2分),受季风环流控制(2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2)(12分)1月丹兑气温较高(2分)。原因主要是纬度较低,获得太阳辐射较多(2分)。7月丹兑气温较低(2分)。原因主要是阴雨天气较多(2分)。丹兑年降水量大于葛礼瓦(2分)。原因是丹兑位于山脉西侧,西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葛礼瓦位于山脉东侧,削弱了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2分)。
(3)(6分)位于板块交界附近,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施工难度大(2分);经众多山地和河流,地势起伏较大,施工难度大(2分);雨季多暴雨,容易引起滑坡和泥石流,施工难度大。(2分)
(4)(4分)对中国:减轻对马六甲海峡的严重依赖,保障我国能源供给的安全。(2分)对缅甸:获得大量天然气过境费用,促进经济发展。(2分)

7、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的介绍

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是新华通讯社派驻北京的机构,担负着首都地区各类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宣传报道任务。

8、新华社2005年2月16日消息:历经七年的努力,《京都议定书》被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于当日生效.《京都

《京都议定书》是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历经七年的努力,《京都议定书》被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旨在减排温室气体的三个灵活合作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以国际排放贸易机制为例,它允许工业化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证明的减少排放量”.
故选:C.

与创新小气候新华视点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