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气候谈判是怎么进行的?求答案那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又在艰难中度过了一年,多方妥协达成的《坎昆决议》虽然推动气候谈判继续沿着双轨制前行,但是更多的难题将留待明年的南非会议去解决
12月11日凌晨,争论激烈的2010年国际气候谈判终于随着墨西哥坎昆会议的闭幕暂告一个段落。会议通过的平衡各方利益的《坎昆决议》,向国际社会发出了较为积极的信号。
对于今年气候谈判进程的得与失,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认为,《坎昆决议》维持了气候谈判的双轨制进程,确认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发达国家减排第二承诺期的存在,是2010年气候谈判最大的成果。今年的谈判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总体上看,国际气候谈判形成的两大阵营、三股力量、多个主体、多重博弈的格局微弱调整,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是气候议题的主导力量。欧盟作为气候变化议题的倡导者,将气候变化问题看作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机遇。虽然民主党在美国中期选举失利之后,奥巴马政府已经很难在减排上有所作为,但美国出于国内利益需要和国际战略考虑,也不愿意放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话语权。日本在坎昆会议上态度强硬,成为阻碍谈判进程最大的“绊脚石”。
2010年气候谈判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基础四国”作用更加突出。中国、巴西、印度、南非都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相似的发展特征促使四国在谈判中采取了积极的立场来推动谈判取得进展,并在缓解争论焦点――透明度问题上发挥了建设性作用,避免坎昆会议最终陷入僵局。
今年以来,发展中大国正被日益推上承担减排责任的中心位置。在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中,发展中大国如何参与减排行动将是重点之一,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资源需求大幅增长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在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上承受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关于气候变化谈判对国际政治带来的影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海滨认为,当前的气候变化谈判格局符合多极化走强的国际政治格局。气候变化谈判涉及面广,议程复杂,其漫长的进程将会对21世纪全球治理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并将成为人类解决其他问题的“试金石”。如果谈判成功,将形成新的全球治理制度和决策程序乃至规范。一旦失败,将沉重打击人们运用多边机制解决全球问题的信心。应对气候变化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验。从某些方面来说,气候变化谈判将塑造21世纪的国际政治。
2、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有那些值得回忆的瞬间?
此次大会上,之前因战火延绵无法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叙利亚,成为第196个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美国成为全球唯一“退群”者。
会场内数年来第一次没有了“美国馆”。但在会场外,前纽约市长、亿万富翁布隆伯格耗资100万美元,建了一个比所有国家馆都更大的“美国民间馆”,召集了美国各地方州长、市长、商界人物和NGO领袖,公开表明“我们美国民间仍会参与气候行动”。
会议结束前一天,“美国民间馆”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曾任奥巴马气候特使的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斯特恩可是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熟人:他从2009-2015年每年带领美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也是他与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经过近一年的秘密磋商,终于拿出来给全世界的“献礼”。他花了近七年时间,终于带着美国搞定《巴黎协定》,本以为功成身退,没想到特朗普当选让他前功尽弃。
如今他说自己感到“愤怒多过悲伤”,“烦躁和沮丧”。以往都是戴“谈判官员”牌子的斯特恩,这次戴的是“观察员”牌子——他不再是公务员,如今是华盛顿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高级顾问。
今年66岁的斯特恩,毫不客气地批评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是“死不悔改”(wrongheaded)。“(特朗普)说(全球变暖)是个骗局,说这毫无意义,说(巴黎协定)是个糟糕的协议并且全世界都在嘲笑我们上当,这真的太荒谬了!”
12岁斐济男孩向200国部长发言
会议第二周,在高级别部长会议开幕式上,12岁斐济男孩提摩西•纳努萨拉(Timoci Naulusala)面对近200个国家的部长,讲述自己的村庄在2016年遭遇飓风的故事。
因为紧张,小男孩的声音甚至有一点点发抖。但他勇敢地讲了下去。
“这(全球变暖)是真真切切在发生的,绝不只是一个梦。你准备好面对没有地球的生活吗?如果我们忽略这个现实,你知道会发生什么吗?”
“海洋正在吞噬村庄,侵蚀海岸,摧毁庄稼。人们失去家园,失去最亲爱的家人,因饥渴而死去。这是充满悲伤的灾难,这一切都是真真切切的。你以为气候变化只影响小国吗?你错了。没有一个国家——无论如何强大——能免除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像斐济这样的小国,更是无力。我来自一个小小的村庄,2016年,我们遭受了斐济史上最严重的飓风。我的家园,我的学校,食物、食水和所有积蓄都毁于一旦,生活完全被打乱。我在种植园里不停地走,搜寻食物,却只有绝望和沮丧。我那曾经美丽的村庄,我曾经的家园,如今成了荒凉的废墟。那之后好几个月,夏天越来越热,土壤越来越干,种不出任何东西。树木不再结果,水源逐渐干涸,鱼虾一一死去。我感到痛苦,不想上学,没有安全感。我看着身边所有从绿色转为黄色,又转为枯棕……这是人类消亡的征兆吗?我问自己:那只是一场五级飓风,接下来是什么?我还能活下去吗?我的村庄还能活下去吗?”
演讲结束时,全场部长们起立鼓掌。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马克龙、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一一过来跟小男孩握手。斐济总理姆拜尼马拉马甚至亲吻了小男孩的脸颊,把他抱起来放在椅子上,全球媒体的闪光灯亮成一片。
“拖堂”后的歌声
今年大会本来比以往各届大会都进展顺利。到会议结束前一天,所有人都眉飞色舞,看来今年大会很有可能是八年来唯一能按时收官的。
但最后大会还是拖堂了13个小时。导致“拖堂”的还是历届大会的“老大难”问题——资金。所谓“损失损害机制”希望由发达国家出资,对发展中国家遭受的极端气候灾难如飓风、洪灾、旱灾等进行资金补偿。
会议在第一周时,资金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欧盟和澳大利亚表示,全球变暖并不能说是极端气候灾难的唯一原因,不能全部由发达国家买单。一位欧盟代表说:“并不是所有灾害都能归因到全球变暖的。”
到第二周,有国家提出,关于该机制的争论要不明年再来谈。发展中国家对这个建议非常不满,尤其是南非,一度威胁说如果不解决资金问题,大家就别谈其他了。
周五,按议程,闭幕大会应在下午三点开始,六点结束。大会主席、斐济总理在两点半紧急约见中国和印度的部长,商讨资金问题。
最终双方都有让步。发达国家同意,《京都议定书》中提到的“适应基金”将成为《巴黎协定》的条款。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闭幕大会上说,今年是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做加法”,明年要“做减法”。所谓“做加法”,是把各方意见都写入案文;“做减法”则是寻求共识,消除分歧。“做加法同意,做减法很难,”他说,今年的谈判成果“虽然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平衡地反映了各方的关切”;“2018年的任务还很艰巨”。
熬了整整一夜后的早上七点,大会结束时,能容千人的大会堂已经没剩下多少人。大会主席、斐济总理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也是一脸疲惫。
余下众人拉起手,合唱一首斐济告别歌曲“Las Lei”,大会在悠扬歌声中落幕。
下届大会在波兰“煤都”举行
下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于2018年12月3-14日在波兰南部城市卡托维兹举行。那将是波兰第三次主办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次举办是在2013年。
2013年华沙大会时,就有大量非政府抗议,因为波兰是欧盟最大产煤国。
这次会议举办点——卡托维兹,更是波兰著名的“煤都”,产煤占波兰的98%以上。
“卡托维兹以煤矿著称,但它自己也被严重的空气污染所困扰。实际上,整个波兰都因为产煤导致空气污染严重。这个城市在过去几年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煤矿数量有所下降。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觉减排,更多是出于经济原因。对联合国气候大会来说,在这里办会有特别意义:它可以意味着告别肮脏的煤炭历史,重新建设更清洁的未来。波兰也许诺将采取更及时的减排行动。我们需要告诉世界,像卡托维兹这样的重煤地区,也能成功转向低碳经济,”非政府组织“气候联盟”的波兰专家厄苏拉•斯蒂芬诺维斯(Urszula Stefanowicz)说。
绿色和平全球总干事詹妮弗•摩根也表示:“波兰作为一个严重依赖化石能源的国家,明年关于巴黎协定规则书和促进性对话的谈判工作会比较艰难。我们希望波兰作为主席国能作出表率,确保各国兑现承诺。”
3、为什么每次气候大会都会延迟闭幕
各个国家意见不统一,某些国家扯皮是主要原因。
梳理那些年“从未按时结束”的气候变化大会
央广网北京12月12日消息(记者王宇)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从以往的历史上来看,历届气候变化大会的缔约方会议因为矛盾复杂,从未按时结束过。而且几乎每次大会的最后阶段,谈判都会非常艰难。
从1992年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来,全球主要碳排放国家陆续开始关注气候变化的各种议题。关于如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博弈,就一路无休无止的上演了20多年。
1997年12月,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在日本京都达成关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首个具有法律约定效率的京都议定书。这原本看上去是一个很完美的成果,然而当时的美国政府虽然在京都议定书上签了字,却最终并没有把协议成交到美国国会上形成立法。
实质上,京都议定书是一份缺失当时最主要碳排放国美国参与的协定。在京都议定书原本就不长的有效期一天天逼近时,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
上,缔约方雄心勃勃的试图为京都议定书准备一个有约束力,并且适合所有国家的后续协议,虽然大会之前的呼声是很高的,然而却因为被看成是少数几个大国关起
门来定下的程序不合法的协定。而在最后的投票当中,以拉美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的国家投了反对票。哥本哈根会议最终是以失败收场。
在这次会议上,还出现了著名的“血手掌”事件,那是在2009年12月19号凌晨3、4点钟,原定于前一天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仍然在彻夜讨论。与会者虽然都已经疲惫不堪,但是仍然不愿放弃表达自己意见的最后的机会,纷纷要求发言。
当时来自委内瑞拉的女性代表萨莱诺高举一只手,手掌是刺目的鲜红血液。会场顿时安静下来,大会主持由她发言,她说的第一句话就是,“难道我的国
家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发言吗?”随后她表达了自己对大会进程的一些质疑,后来大家才知道,这是她戴的戒指划破了手指,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接下来的大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却始终没有能够达到一份可以接替京都议定书,继续敦促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具有法律效益的协定。因此
2012年的多哈谈判上,缔约国折衷达成了京都议定书的多哈修正案,多哈修正案为京都议定书设立了从2013年1月1号到2020年12月31号的第二承
诺期。从此原本在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延期到2020年,然而加拿大、俄罗斯、日本和新西兰,当局就宣布不参与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内。
更糟糕的是,多哈修正案要付诸实施,需要192个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当中,四分之三的成员国提交正式的接受修正案的法律文件,也就是最少144
个国家,而算上这次巴黎气候大会召开当天,今年的11月30号,宣布改变主意,接受多哈修正案在内的新西兰,目前也只有55个国家履行了这个程序,换句话
说,多哈修正案最终要产生法律的效力,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4、巴黎协定有什么作用?
1、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也是人权保护的重要内容。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命运与共。
2、《巴黎协定》在签署首日得到175国的支持,表明各国在气候变化治理的国际合作方面达成了普遍的政治共识。
3、灵活务实地创造了全球治理的新范例。哥本哈根大会以来的国际气候谈判屡屡遭遇阻力的原因之一是京都机制所确立的只针对发达国家的“自上而下”的强制减排义务,一方面其减排义务分配的公平性常常受到质疑,另一方面,由于公约缺乏有效的遵约机制,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义务又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巴黎协定》另辟蹊径,通过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的方式实行“自下而上”的减排义务,巧妙地回避了各国减排义务分配上的难题,也最终将剑拔弩张的“硬碰硬”冲突化解为各国自身努力的目标。
4、《巴黎协定》的签署为国际碳市场注入强心剂。自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无果以来,《公约》下谈判每每无果而终,由于迟迟不能对2020年后京都时代的气候机制做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制度安排,以排放权交易为核心的国际碳市场信心受挫,不仅各个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活跃,其他碳金融工具也持观望态度。
(4)2018年气候谈判闭幕扩展资料
2015年12月12日19时26分,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协定通过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协定,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同样重要的里程碑。
解振华在协定通过后的大会闭幕全会上发言中说,中方热烈祝贺巴黎协定获得通过,虽然协议并不完美,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向前走出历史性一步。
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当地时间2009年12月19日下午在达成( )后闭幕。
B
6、2010年12月11日在墨西哥坎昆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大会再次警示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忘记气候变
B
7、如何看待中国的气候谈判
1、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及履约谈判
作为拥有全球性影响的发展中大国和正在快速崛起的世界大国双重角色的我国,要在全面加入发达国家所主导建立的国际气候变化制度体系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发挥大国的制度构建作用,使国际制度处于正常有序的运转状态和利益分配的公正状态,在相对公正和稳定的国际合作中维护和促进我国的日益全球性的国家利益.在气候变化问题中,维护国家利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积极主动地参加下一个议定书的制定以及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有关研究报告的起草,使其最大限度地符合自身利益,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加灵活的空间.因此,首先必须应该明确的是,无论面临多大的国际压力,中国必须继续积极参与气候公约的谈判进程,不断增强参与的程度,提高参与的能力,力争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应当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立场.当然,中国参与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活动及履约谈判的首要任务,是为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及可持续发展而争取应有的发展权,即为未来的和平发展争取必需的排放空间.同时,中国还应开展全方位的环境外交,争取更多的盟友,以增强自身的谈判地位,引导气候谈判的方向.其中包括加强同七十七国集团以及绿色和平组织的协调与合作.在此过程中,我国应当加强对外正面宣传,改善我国环境形象,进一步争取更大的主动.
2、坚持新的国家主权观,实现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有机结合
根据当前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国际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了在此问题上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利益,我国应当树立兼顾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的新型国家主权观.这应是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指导思想.
虽然气候问题的出现突破了主权国家的限制,但在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中,国家主权原则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始终没有变.在下一步的谈判中,中国应坚持主权原则,强调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民一样,都享有相同的发展权.因此,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时,应当确保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为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而加快发展的权利,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之间的协调,坚持不承诺、不承担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的谈判立场.
另一方面,根据国际习惯法规则,为了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每个国家都对缓解气候变化、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责任.实践中,随着我国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的现实,我国在新一轮谈判中承担限排义务的压力日渐增加.因此,我国坚持发展本国经济的发展权利而规避保护全球环境的责任,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在实践中也会将自己引入死胡同.对此,我国也应当根据人类共同利益的要求,在气候变化问题的主权行使方面采取积极协作的态度,选择一种既促进发展目标又降低排放增长速度的方式来参与全球限排行动.这样才能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
8、2018年人大什么时候闭幕
3月20日上午。
9、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取得什么积极成果?
联合国波恩气候变化大会11月18日清晨闭幕,比预期闭幕时间推迟一天。经过各方艰苦谈判,会议通过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为《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如期完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次大会通过了名为“斐济实施动力”的一系列成果,就《巴黎协定》实施涉及的各方面问题形成了平衡的谈判案文,进一步明确了2018年促进性对话的组织方式,通过了加速2020年前气候行动的一系列安排。
本次大会主席、斐济总理弗兰克·姆拜尼马拉马说:“考虑到达成多边共识采取果断气候行动的挑战,我很高兴本次大会取得成功。”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帕特里夏·埃斯皮诺萨说:“本次会议通过对促进性对话的安排,提供了通往下一阶段更高追求的跳板。”
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说,本次大会中发展中国家展现了空前团结,发达国家也表现出很大灵活性和建设性。虽然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平衡反映了各方关切,为《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如期完成、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支持力度奠定了良好基础。资金是较难达成一致的问题,但大会各方还是努力作出了相应安排。
解振华表示,明年谈判任务还很艰巨,希望各方继续按照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推进谈判如期达成关于《巴黎协定》实施的一系列安排。希望各方抓紧批准《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案〉》,发达国家继续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中国将继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继续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切实落实已经提出的自主贡献目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实施。
本次气候大会6日开幕,主要任务包括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展开进一步商讨,为2018年完成实施细则谈判奠定基础。
10、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说:“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眼前,不看历史: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不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