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学知识,让读者看得明白,读得懂。这就要求说明的语言应通俗易懂。而记叙文的写作目的是以情动人,让人感动,议论文的写作目的是以理服人,让人信服。在写作目的这点上,它们有很大的不同。
第二,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
事物的特征即事物本身的独特属性,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是个体与类之间的差异性。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对事物进行具体详细的说明。例如你要说明“蜘蛛”,你就要了解蜘蛛的特点,蜘蛛这种小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是自身能分泌一种粘液,结成丝,并用它来捕食昆虫,这一点也是蜘蛛与其他小动物最为不同的一点。要说明蜘蛛,就要围绕这一点来展开,否则,就很难说得明白。要做到围绕特征来说明事物,就得认真仔细地观察研究事物,找到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对事物本身作纵向和横向的比较。说明事物的说明文是这样,说明事理的说明文也是这样。如《死海不死》一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首先向人们介绍死海与其它湖泊的不同之处在于:死海中生物不能存活,死海的海水淹不死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探根究底,找出原因,来解释这些现象。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质属性,由现象到本质地介绍事物,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由此看来,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写作说明文的关键。
第三,采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应根据说明的目的来确定。
最好的说明顺序是让人明白的说明顺序。为了让人明白,可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先整体后局部的说明顺序,如《看云识天气》《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总说部分,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大体的印象,了解事物的特点和概貌;分说部分,是作者就事物的某些方面,作形象具体的说明,这些形象具体的说明能更有力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具体到要说明某一事物、某一事理时还应选择相应的顺序来说明。说明顺序有如下几种:
时间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即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为序。如事物的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古及今,动植物的生长变化,产品的生产程序等,一般采用时间先后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即以介绍事物的外形特征、构造特征为目的,按照事物的内外、远近、高低、前后、左右、上下等的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建筑物、介绍场地的布局、介绍物体的结构等大多采用这种顺序。如《核舟记》,先介绍核舟的中间部分的船舱,接着介绍船头的三个人形貌、神态、动作,然后介绍船尾的布局及两位舟子的神态动作,最后还介绍了船顶的题刻。主次分明,顺序清楚,使读者对核舟有了一个形象的完整的印象。
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主要用来说明事理,揭示事物的内函、性质及原因。如《死海不死》一文主要是向人们揭示死海里为什么生物难以存活,为什么人到了死海里即使不会游泳也淹不死。这样一追问,就问到了事物的根本,把根本解释明白了,事理也就弄明白了。《万紫千红的花》《气候的威力》都是采用这样的顺序写成的。 有些说明文,不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多种说明顺序综合、交错使用。
第四,要把事物或事理说得清楚、明白,还应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以下是说明文写作中的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为了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有个明确的概念,作者用准确、简单、科学的语言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用什么是什么的判断句式。在内容的揭示方面往往是:种差+属的形式。例如: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其中的“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是食物这一概念的“种差”即食物不同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物质”是食物的属。这样,我们对食物这一概念就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
作诠释。作诠释是对事物、事理的某些特点所作的解释说明,揭示概念的部分含义的说明方法。这种方法与下定义的方法相似,它的不同之处在于语言不像下定义那样严谨、讲究科学,可以随意些,形式也不拘一格。例如:“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作诠释能够通俗地解释、解说事物,又不像下定义那样严格,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与下定义相比较,作诠释的方法用得更多一些。
举例子。举例子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作者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来形象具体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让我们对中国石拱桥有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形象的认识。作比较。作比较分为两类。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可以把同类的两个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突出事物的特征。另外,还可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突出事物的特征。同类事物的比较,重在求异;异类事物的比较,重在求同。在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事物的可比性,拿来比较的事物应是人们所熟知的事物,这样,比较的效果才会好。
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明。运用这种方法,一是为了使说明文写得有条理,二是为了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全面,给人以完整的印象。《看云识天气》《向沙漠进军》等文章,都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打比方。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事物、事理,会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用已知熟知的事物来形容未知的、抽象的事物,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便于读者接受。例如:“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用“一张弓”具体而又形象地说明了桥洞的特征。再如:《向沙漠进军》中,作者把风沙的进攻方式比喻成“游击战”、“阵地战”,形象而生动,读者一读就明白。
列数字。为了说明得更加准确、具体而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例如,让你介绍一个人物时,你说这个人长得非常高,好高好高,这样的说明大家很难对此人形成一个确切的印象,如果换一种说法,“此人的高度是二米二四”,读者一看就明白,这人真高。这就是列数字的好处。需要注意的是,列数字时,数字必须是准确的,数字还有确数约数之分,什么时候该用确数,什么时候该用约数,要分清楚。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五,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易懂。
这是由说明文的科学性、知识性决定的。说明文要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技知识,“准确”是至关重要的。表示时间、空间、程度范围的词要准确无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说明。例如“基本上”“大约”“左右”“在当时”“比较”“大多数”“几乎”“许多”“可能”等词的准确运用,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另外,语言还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由于说明的对象不同,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不相同,有的说明文语言平实,有的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不管哪种语言风格,都是为说得明白服务的 掌握这些,你写作和阅读都不怕了
2、点击 气候的威力 答案 速度
谈虎色变:人们一提到南极的气候就紧张起来
喜出望外:气象学家谈到南极的气候出乎意料十分高兴
D
列数字 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能量抄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能引起全球发生灾难性的变化。
列数字 作比较 冬天冰盖的面积比夏天多许多,南极冰盖的季节性涨缩把大气和海洋之间热交换袭的效应大大地放大了
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并且这三个因素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③段: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④⑤段:南极冰盖的存在和季节性胀缩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约束。
第⑥⑦段: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的热交换有一定的影响。
C
3、大家,帮帮忙写一篇科普说明文
学科:语文
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复习 食物从何处来 时间的脚印 气候的威力 漫话小行星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习科普说明文阐明某一科学原理或科学观点的方法。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
3.理解说明文怎样安排说明的顺序。
4.理解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说明语言。
5.掌握并正确使用说明的方法。
【基础知识精讲】
本单元共五篇说明文,都是科普文章,有的阐述某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有的阐释某一领域的科学观点,内容丰富多彩,文笔兼有性趣情趣。学习这些文章,对我们加强科学意识,提高分析概括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着重说明一切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自养和异养。在自养方面,说明绿色植物怎样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过程,特别着重说明光合作用。在异养方面,说明人和其他动物归根到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而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自己的食物。这样就说明了自养和异养的区别和关系,人和其他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的异同,突出了农业生产劳动对于人类获得食物的重要意义,使人们对食物来源这个问题有明晰而透彻的了解。学习本文要注意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途径,联系生物课本上的知识,看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究竟是什么,采用什么说明顺序,用什么说明方法,如何运用语言等,这样,可以从这篇课文中获得更多的读写事理说明文方面的启示。
《时间的脚印》也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本文从岩石入手,先谈破坏与生成,接着写怎样从岩石中认识时间,后谈意义,以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安排顺序,使得文章很有条理,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阅读这篇课文,要注意本文的说明层次,看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的,提高对文章整体把握和分析的能力;学习本文为我们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气候的威力》一文,向我们介绍了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并对它影响全球气候的几个因素作了比较详尽的科学的分析,从而说明了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是一种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综合,学习本文,就要学会这种安排顺序的能力;学习本文同时还要注意所采用的说明方法,看看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课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运用学过的地理学知识,适当了解有关的气候知识,从小养成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漫话小行星》一文,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小行星二百年的发现史和命名的办法,为我们了解太空、认识宇宙提供了很好的科学知识。全文在说明时按由浅入深的认识顺序和时间顺序安排文章,
由浅入深表现在先写发现小行星,再写对小行星编号命名,然后写存在小行星的原因,由果导因;时间顺序表现在对小行星的发现上。总计本文,除看作者围绕小行星谈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理解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特点外,要弄懂文中大篇幅地介绍中国人自古至今发现的小行星的用意。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了外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说明的问题不同,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这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阅读课文时可在对比中体会作者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
【知识拓展】
语文拾趣
名胜古迹赏奇字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有不少奇特的汉字,令游客驻足品读,回味无穷,流连忘返,也算是一大人文景观,不可小觑。
泰山的“ 二”
泰山万仙楼北面盘路西侧石壁上,刻有两个大字:“ 二”。这石刻难住了不少游客。50年代末期,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去求教郭沫若。郭老看了之后提笔在“ 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二笔便成了“风月”。郭老含笑说道:“这两个怪字,应读作‘风月无边’。”原来这是繁体的“风”和“月”字去了框,取“风月无边”之意。“风月无边”提出最早的当推晚唐时期的吕洞宾。相传吕洞宾“两举进士不第”,遂云游天下。当他云游到湖南岳阳楼时,俯瞰洞庭湖,碧波万顷;遥望群山,气象万千,遂为岳阳楼景色所陶醉,拈笔题了“ 二”两字而去,人们称为“仙笔”。故而,该处在历史上留有“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之联。这也许是古人对“ 二”最早的注释了。此外,杭州西湖、广东大亚湾等处匾额和碑林均刻有“ 二”两字。
孔府的“冨”字
山东孔府大门,气势雄伟,上悬“圣府”大匾,两旁明柱挂一幅蓝地金字对联,联云:“与国咸休安冨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但细心的游客可能发现上联中的“富”字顶上没有那一点;下联中的“章”字下部“十”一竖直通到上部“立”字。这既不是岁月风尘的磨蚀,也不是刀笔匠的疏忽,而是孔府家属的特意安排。这副对子是清代大学士纪昀的撰拟、并由著名书法家誊写的。孔家关照工匠如此镌刻,寓意是盼望孔家永远“富贵无顶,文章通天”。
琅琊山的“六弌亭”
安徽滁州琅琊山是宋朝文人欧阳修太守醉翁亭所在地,亭后一块石头上刻有陆鹤题写的“六弌亭”三个字。欧阳修曾有“六一居士”别号,哪“六一”呢?欧阳修自称:“吾家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陆鹤题的“六弌亭”,实为“六一亭”,“弌”实为“弍”字少一横,自然就是“一”字了。其写法委实诙谐。
国清寺的“鹅”字碑
在浙江天台山麓国清寺内,有一块一人多高的一笔“鹅”字碑,嵌在观音殿的入口处墙上。这是被称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大师王羲之留下的杰作。到了清代,一笔“鹅”字碑因久经风霜雨雪的侵蚀,字迹变得模糊,只剩下“鹅”字右半壁倒在原王羲之洗笔刷砚的墨池旁边。一位名叫曹抡选的清代书法家发现了这一瑰宝,叫人抬到山下国清寺内保存。后来,曹抡选闭门谢客,独运神思,苦练王氏书法,天长日久,终于按照王羲之“一笔鹅”的笔路,以千钧腕力一笔补金。从此,王羲之独具神韵的“一笔鹅”字碑,又以浑然一体的全壁神采出现在观音堂前的墙上了。
花港观鱼的“ ”
前往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 公园游览,细心的游客发现,在位于公园东大门不远处的景名碑上,那个“鱼”字底部的四点却少了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块碑上所刻“花港观 ”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他极力崇尚“好生之德”。然而,以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佛爷”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字底中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
妙趣诗文
人生三部曲
1.春秋时代的师旷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好学,是贯穿人生的一根红线,“活到老,学到老”,生命将永放光彩。
2.德国近代文化巨匠歌德,曾写下这样的诗歌:“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他精辟地指明了人生成长的经历:由外表而达到内心的成熟与完美。
3.宋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中幻出人生的经历,亦欢亦悲,有情无情,尝遍了人生的甘苦与冷暖,这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4.现代诗人刘大白《旧梦之群》一诗中赞美人生,他说:“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页一页地翻阅……”三个不同的比喻,描绘出人生三部曲的各自旋律,乃是深刻的总结与概括。
5.著名诗人臧克家写过一首小诗:“儿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三幕镜头,写了一生的命运,言虽极短,然意味无穷。当然,这只是对旧中国农民生活的缩影。
6.“什么东西,他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这是古代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它的谜底就是“人”。人的一生都在走路,尽管曲曲折折与风风雨雨,但他总是向着真善美走去。
口语交际
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
嘴的抗议
鼻子因为伤风堵住了,人只有用嘴来呼吸。嘴因此很不高兴,嘟囔着说:“我总是最倒霉,什么吃饭啦,喝水啦,哦,都要用到我。成年累月一天到晚不给一点安静,忙得我够呛。呼吸吗,本来是鼻子的工作,现在也摊到我头上来了,好像我是一头该干到底的驴。”
“嘴兄,……”鼻子抱歉地说,“这实在出于不得已,请暂且帮一两天忙吧。”
“住嘴。”嘴咆哮起来,“懒惰的东西,你认为我是傻瓜吗?我不会用实际行动来抗议吗?你等着吧!”
嘴巴紧紧闭住双唇,人顿时无法呼吸,就痛苦地憋死了。
1.这是一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整体中的各个部门之间互相协作是非常重要的。试分析一下,哪些重点语句应重读?嘴和鼻子各自的语气语调应该是怎样的?各自的语态是怎样的?哪些地方应该用平直舒缓的语调,哪些地方应该语气粗重,语调高昂,语速稍快?哪些句子后面的停顿较长?
2.两人一组,用自己的话表演一下寓言情景。
3.练习在下列语境中,说几段生动风趣,妙巧得体的话。
①假如你被推选为班长,请你给同学们作一个简短的就职演说。
②一个挑剔的顾客和一个不耐烦的售货员发生了争吵。
4.根据说话的特点和要求,给同学们讲一个寓言故事,要注意语调和语态的变化。
综合性学习
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有时又会给人带来灾难,请以“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题,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大自然从哪些方面给人类造福?
2.大自然又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难?
3.认识大自然,人类能得到哪些启示?
4.人类是如何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的?
【同步达纲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浑浊 犹豫 遗迹 变幻莫测
B.蟾蜍 追溯 遗骸 悬而未决
C.陨石 致密 龟裂 再接再厉
D. 沟壑 沉淀 沙砾 穿流不息
2.选出形声字结构相同的一项
A.耗 拂 裹 削 B.麓 鹉 秧 斧
C.枯 麸 城 偏 D.荤 田 闷 慈
3.对对联。
①上联:好读书乐趣无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学子论古今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写说明文的目的是为了解说事物或阐释事理,因而不允许运用记叙和描写等表达方式。
( )
②《食物从何处来》一文,主要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途径,即自养和异养。
( )
③《气候的威力》一文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 )
④“她性格和蔼”与“她的性格和蔼”两句话结构相同。 ( )
⑤“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主要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 )
5.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
②一个叶肉细胞里,一般含20至100个叶绿体。( )
③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 )
④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
二、阅读(40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得惊人的根系,每条根的尖端都有很多根毛。每一个根毛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大量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原料,经过运输干线——茎,源源送入叶子里。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工厂。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6.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如“采集站”喻指__________,“运输干线”喻指_______________,“食品工厂”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由次到主 B.从小到大 C.自下而上 D.由先到后
9.采用这种说明顺序的理由恰当的一项是
A.依据人们的思维习惯。
B.依据人们的认知规律。
C.依据事物自身的运动程序。
10.如果将文中加粗副词“都”“最”去掉,来说明事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
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但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唯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C,对水的不感温则为34°C,这就是说在24°C空气和34°C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C,在空气中,24°C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25°C、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
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C;气温在0°C以下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C。……
11.在24℃的空气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12.第二段中画横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3.对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举例说明冬季风力对人体冷热感的影响最明显。
B.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把人体冷热感与风力的关系解说得明白好懂。
C.对冬季风力变化时冷热感不同的情况进行描写,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
D.通过对两种情况下冷热感不同的比较,明显地说明了风力影响着人的冷热感。
E.具体说明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原因。
14.这篇文章说明的事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所谓“南极大陆的物质平衡”,说通俗了,就是研究大陆冰盖的增减。至于冰盖的增减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可用一悲一喜来概括。
先说喜。现在不仅中国,而且全球都缺淡水。而总量为2700万立方公里的南极冰盖,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27%。有人估算,这可够全人类用上7500年。这样一说,冰盖还是越大越好。那么南极冰盖每年增加多少呢?有材料称,每年10厘米左右。冰盖的“收入”来自降水,主要是降雪。但南极大陆太大,面积约是中国的1.5倍,降雪极不均衡。在南极内陆,降水量简直比撒哈拉大沙漠还惨!南极大陆其实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大陆,号称“白色沙漠”。所以它的降水到底有多少,如何分布,必须把握准确。
再说悲。有人大胆设想过,南极冰盖一旦全部融化,情景如何,有两说:一说是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0米,一说是60至90米。其实,不管哪位说对了,都不得了。那将意味着包括纽约、伦敦等著名城市要沦为“水晶城”。全球陆地面积将缩小2000万平方公里。冰盖的“支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表面蒸发,二是底部消融,三是冰山崩解,四是快速冰流(即快速崩解)。
15.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先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本文的结构方式是先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17.本文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二、三段中有两个词分别与首段的“增”“减”相照应并构成比喻,写出这两个词。与“增”相照应的词是“__________”;与“减”相照应的词是“__________”。
19.第二段中称南极大陆为“白色沙漠”,这样称它的原因是什么?
三、写作(40分)
2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请你根据学过的物理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的科学原理。注意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安排好说明的顺序,使内容条理清晰。字数在300字左右。
21.结合自己的为人处世和研究学问,谈一谈“开水不响,响水不开”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和帮助,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1.D 2.C 3.略 4.①× ②√ ③× ④× ⑤×
5.①打比方 ②列数字 ③列数字、作比较 ④分类别
二、(一)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7.打比方 根毛 茎 叶子
8.C
9.C
10.不能准确地说明范围和程度
(二)11.24℃的空气正好使人保持了相对的热平衡
12.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13.BD
14.决定人体冷热感的主要因素除温度外,还有湿度和风力
(三)15.南极大陆冰盖的增减与我们的关系(意思对即可,如“……对我们的影响”或“……的一悲一喜”等)
16.概括 具体 总 分
17.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作诠释(答对任意四种均可)
18.收入 支出
19.南极大陆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地方,又长年被冰雪覆盖。
三、20.略(说理要条理,阐释要准确)
21.略(结合上题谈启示,要联系自己实际进行)
4、气候的威力 点击阅读答案 急!!!!!!!!!!!
气候的威力阅读答案
①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②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在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③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6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5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6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才把机上人员抢救出来。值得庆幸的是,8名人员全部脱险。实际上,在南极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气候的威力
综合测试答案:
1.C
2.(1)“首先……非常敏感的。”(2)“另外……反射回去。”(3)“南极不仅仅……海洋环流的中心。”
3.概括 具体
4.a.打比方,具体而形象的说明了南极冰盖对太阳能量的反射功能。 b.打比方,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地地球气候的影响。
5.示例:森林就像一座巨大的氧气库。(言之成理即可)
补充问题+解答 第7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恶劣气候喜出望外?
明确:因为南极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明确: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极冰盖的存在和季节性胀缩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制约;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的热交换有影响。
4.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因素来说明顺序的?
明确: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
5.举例说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1)从“首先”“另外”“还有”可以看出,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的。
(2)“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对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的敏感。
(3)“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一历培。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季节性胀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举南极、北极在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热交换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中国的气候变化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5)“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这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的反射作用。(举课后练习二的第3、4句亦可)(解说:由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 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1、2旨在体会说明文过波段的作用;3、4与5则继续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课文内容加以研习,落实两个教学重点。)
二、研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怎样的内容?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如果融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三、课堂小结
1.依据第一、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以及两部分的关系,综观全文,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层层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从次到主,逐层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全篇看,作者由南极自身的气候特点和威力说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按照逐层深入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的。
2结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课后练习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通过比喻,用读者熟悉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准确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学术语的抽象、难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略)
(解说:总结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起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5、气候的威力点击答案,急!!!!!!!!!!!!!!!!!
气候的威力阅读答案
①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②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在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③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6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5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6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才把机上人员抢救出来。值得庆幸的是,8名人员全部脱险。实际上,在南极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气候的威力
综合测试答案:
1.C
2.(1)“首先……非常敏感的。”(2)“另外……反射回去。”(3)“南极不仅仅……海洋环流的中心。”
3.概括 具体
4.a.打比方,具体而形象的说明了南极冰盖对太阳能量的反射功能。 b.打比方,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地地球气候的影响。
5.示例:森林就像一座巨大的氧气库。(言之成理即可)
补充问题+解答 第7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恶劣气候喜出望外?
明确:因为南极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明确: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极冰盖的存在和季节性胀缩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制约;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的热交换有影响。
4.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因素来说明顺序的?
明确: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
5.举例说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1)从“首先”“另外”“还有”可以看出,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的。
(2)“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对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的敏感。
(3)“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一历培。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季节性胀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举南极、北极在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热交换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中国的气候变化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5)“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这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的反射作用。(举课后练习二的第3、4句亦可)(解说:由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 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1、2旨在体会说明文过波段的作用;3、4与5则继续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课文内容加以研习,落实两个教学重点。)
二、研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怎样的内容?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如果融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三、课堂小结
1.依据第一、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以及两部分的关系,综观全文,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层层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从次到主,逐层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全篇看,作者由南极自身的气候特点和威力说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按照逐层深入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的。
2结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课后练习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通过比喻,用读者熟悉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准确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学术语的抽象、难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略)
6、《气候的威力》的阅读答案
?
7、本文是节这部分,以“气候的威力”为题是否合理,请根据节选的这部分内容简述理由。
前后一致给1分;谈到南极大陆的影响和作用 3分
(1)合理。文章百就是从“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度量变化”、“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大气对流和海洋回环流的相互作用”三方面来突出说明气候的威力。(2)不完全合理。文章不仅从以上三方明说明了气候的威力,还写了对南答极大陆的作用。
8、气候的威力!点击答案!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气候的威力阅读答案
①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②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在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③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6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5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6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才把机上人员抢救出来。值得庆幸的是,8名人员全部脱险。实际上,在南极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气候的威力
综合测试答案:
1.C
2.(1)“首先……非常敏感的。”(2)“另外……反射回去。”(3)“南极不仅仅……海洋环流的中心。”
3.概括 具体
4.a.打比方,具体而形象的说明了南极冰盖对太阳能量的反射功能。 b.打比方,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地地球气候的影响。
5.示例:森林就像一座巨大的氧气库。(言之成理即可)
补充问题+解答 第7段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2.气象学家为什么对南极的恶劣气候喜出望外?
明确:因为南极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
3.南极有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明确: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南极冰盖的存在和季节性胀缩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制约;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的热交换有影响。
4.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因素来说明顺序的?
明确:由表及里、由次到主、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
5.举例说明第二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1)从“首先”“另外”“还有”可以看出,是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的。
(2)“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五五皿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因而引起全球的气候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这是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对太阳辐射能量变化的敏感。
(3)“冰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反射率大约是水的5一历培。而在冬天,冰盖的面积是夏天时的5倍,最大时覆盖了整个南半球面积的8%……”这是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季节性胀缩对太阳辐射能量的反射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举南极、北极在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间热交换的不同作用的例子亦可) (4)“中国的气候变化似乎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5)“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射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这是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的反射作用。(举课后练习二的第3、4句亦可)(解说:由第一课时布置的作业 过渡到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1、2旨在体会说明文过波段的作用;3、4与5则继续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两个方面对课文内容加以研习,落实两个教学重点。)
二、研习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一个怎样的内容?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南极冰盖如果融化将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三、课堂小结
1.依据第一、二部分的内部结构层次以及两部分的关系,综观全文,思考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作者先写风大的特点,接着写大风的直接后果——酷寒,然后再写气候的多变,层层深入;第二部分,作者由表及里、从次到主,逐层分析南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全篇看,作者由南极自身的气候特点和威力说到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是按照逐层深入的逻辑顺序加以说明的。
2结合文中所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分析课后练习二中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通过比喻,用读者熟悉的、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准确地、形象地描摹所要说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避免了科学术语的抽象、难懂、平白,使人容易明白,印象深刻。
3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及其作用。(略)
(解说:总结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起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