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言语理解气候变暖农业病虫

言语理解气候变暖农业病虫

发布时间:2021-07-15 10:33:15

1、气候变暖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温度和动植物的生长关系紧密,对其生存和繁衍有着显著的影响。环境温度升高,田间喜高温病菌以及一些害虫繁衍能力大增,加速了病虫害发生和蔓延的速率。尤其是降雨较多年份,高温的出现为病虫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姜东)

2、气候变化对我国不同气候带主要虫害发生趋势的影响如何?

气候变暖会加快害虫各虫态的发育,导致其首次出现期、迁飞期及种群高峰期提前,发生世代增加。例如小麦蚜虫由于气温升高发生期提前,就会使一年中发生为害的总时间增加,从而导致蚜虫数量增加,为害加重。近20年来小麦蚜虫在华北地区的严重发生,无不与气候变暖有关;亚洲玉米螟在吉林省由过去发生1代或者不完全第二代过渡到发生2代,使以前无需防治的第二代变为需要防治才能减轻为害。因此,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

气温与降水对昆虫的影响通常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两因素共同影响害虫的发生。根据对我国近50年气候变化的分析预测,结合主要农作物重大害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的分析表明,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将使得我国部分重大农业害虫(图4)具有加重发生的趋势,将加重为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蔬菜和果树等主要农作物,对我国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如东北、华北和西北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地区,玉米蚜、大豆蚜、朱砂叶螨、豆黄蓟马、烟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为害将可能加重,而东北、华北和西北气温升高、降水增加的少部分地区,有利于麦长管蚜、麦红吸浆虫、黏虫、亚洲玉米螟、栗灰螟、华北蝼蛄等的发生和为害;长江中下游气温升高、降水增加可加剧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禾谷缢管蚜、黏虫、大豆食心虫、棉红铃虫、绿盲蝽等害虫在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上猖獗为害,类似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华南地区;西南大部分地区春、夏季变凉,成都贵阳等降雨减少可使柑橘木虱、桃蚜等为害加重;重庆昆明等降雨增加有利于水稻的稻瘿蚊、稻蓟马、二化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

图4 我国部分重大农业害虫

A.麦长管蚜(图片来源:Chet Fukushima) B.棉铃虫幼虫(图片来源:孟玲)

(孟玲)

3、气候变化对农业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受人类强烈干预的人控系统,也是自我调节机制较为薄弱的生物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已有不少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即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它给农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兼而有之.
4.1 CO2浓度对农业的影响 4.1.1 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在一定的范围内,CO2浓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所以有人认为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将会大幅度提高植物的生产力.但也有实验表明,许多植物在高CO2浓度下有一段加速生长,之后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21].这可能是与植物的不同光合代谢途径有关.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等)对CO2浓度升高呈较高的正反应,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对CO2浓度增加的反应较弱.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是有利的.但气候变化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因子的变化.实验研究表明,大气中CO2浓度加倍,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湿润热带地区的C3植物会受益增产,而主要分布于半干旱热带(非洲)的C4植物产量则会受到影响,并且前者的受益并不一定能补偿后者的损失.在全世界粮食产量中,C4作物仅占到20%,但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粮食中,C4作物占到75%以上.如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量最大,其是全球饥困地区的主要食物.因此,气候变化对C4作物产量的影响,将会使某些地区饥荒加剧。 4.1.2 CO2浓度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能也要摄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面尚无实际研究数据. 4.1.3 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于温室效应,CO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 4.2
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
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种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 4.3 气候变化与农业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
最大的可能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全球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什么影响,目前知道的甚少。某些研究认为,气候变暖会使热带风暴增强,从而对低纬度地区,尤其是海岸线上的农业有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气温升高,大气热浪将会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突出.象冬小麦主产区的干热风可能会使小麦大幅减产。由于气温升高,大气层中气流交换增强,大风天气会增加,风暴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增强,某些区域(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风蚀作用导致水土流失会加剧,而影响农业生产.再则温度升高,会使某些要求低温春化阶段的作物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人认为,大气温度升高后会导致土壤耗水量加大,尤其是植被覆度低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耗水量会更大,旱灾会更严重地发生而危胁农业的发展。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尚难确切估计。
4.4 气候变化与农业病虫害
就象植被地带和农作物带北移一样,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的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些病虫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加长,使多世代害虫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分析表明,在美国对豆类等作物严重危害的害虫———马铃薯叶蝗,当气候变暖时,越冬虫口密度加大,假定作物种植时间不变,其危害时间提旱,这可能导致作物大面积受害.玉米螟对豆类的危害也会因提前取食而加重。另外,在温带地区某些病虫害目前危害程度不大,但若温度升高,危害会加玉米面积的变化重,比如马铃薯枯萎病由于目前夏季气温较低而对马铃薯危害不大,但当平均气温升高4℃时,马铃薯会因此病而损失产量15%。全球平均雨量增加和平均湿度的变化会对病虫害及它们的天敌发生什么影响,目前尚不知.温度和水分变化很可能导致害虫种间及它们的天敌间种群相互作用关系发生变化。 4.5 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影响
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和0.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8和4%。这样人类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能也要摄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面尚无实际研究数据. 4.1.3 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
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于温室效应,CO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 4.2
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
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种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需要气温≥10℃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

能会减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

4、气候变暖对本地的物候和农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气候变得温暖潮湿
阳光更多
更加适合农业生产
更加适合种橘子柑子

5、全球变暖对农业有巨大影响,那么究竟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如果人类不采取措施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会有怎样的后果?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气候正在经历着一个什么样的变化,科学家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中得到气候系统在变暖的结论。而气候变暖的原因已经被普遍接受,即工业革命以来,人为活动致使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对于全球变暖,科学家们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历史上气候也周期性地经历过冰期和暖期,所以不足为虑,但更多的人则认为控制全球变暖刻不容缓。这是因为全球变暖的影响是广泛的,包括对农业、林业等生态系统和水资源、人类健康以及工业、人居环境和社会等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冬季变暖使得一些作物病害虫容易越冬,繁殖代数增加;变暖还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的蔓延,扩大部分病虫害的地理分布,增加农药等农业成本的投入;气候变暖也缩短农作物的生育期,可能使产量下降;

气候变暖也可能导致农作物需水量增加,旱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次增高,会导致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加剧。此外,气候变暖将使得施肥量增加,施肥量的增加不仅会使农民投入增加,其挥发、分解、淋溶流失的增加也会对土壤和环境产生危害。

气候变暖增加了温度资源,对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例如近几十年我国东北地区升温幅度很大,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低温冷害减少,单产增加。

气候变暖也可能改变我国的种植制度,两熟制地区将可能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而三熟制的北界可能北移500公里左右,由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

农业生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警觉,我国政府已经有了一系列的适应对策,包括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等,科学家也提出可以充分利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增产作用来解决未来粮食安全的问题

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放任气候继续因为人为温室气体过度排放而迅速变暖,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全球范围的,各国都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未来社会方方面面的风险,为了达成这一个共识,人们把目光都聚向了将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并将其比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6、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这对农业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全球变暖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破坏生物链、食物链的自然规律,使得原本生态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荡然无存。如:农村动物冬眠的时间会缩短及延长。全球变暖会使得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等零度线向高纬度地区移动。这使得作物的生长区域扩大,使得一些在冬季无法成获得作物如今可以生长。有此地方农村本该到了往年可以进行播种的时间,然而因天气的影响冻土或干旱时间变长了,温度底或高。无法做到及时进行耕地,使得农民有地无法种植的窘迫。高温还有可能引起病害虫害,影响产量。

使得陆地地区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不利于糖分的积累和果时慢慢的膨大,同时也意味着最佳种植的海拔高度发生改变。极端气候事件增加,水旱灾害频繁,病虫害增加。国际上,两极生态系统受到扰动,海平面上升,一些较低的国家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从近几日的新闻可知,南极气温超过二十摄氏度,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同时其中的大量的“冰川病毒”也会释放出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由此也间接给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

全球变暖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虽说有利有弊,但弊永远大于利,如果气候温度逐渐上升,农业所承担的风险就更大,全球粮食就会减产。总之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实际上措施都很简单,不要破坏现有森林的同时退耕还林、退牧还林等,有了更多的植物光合作用自然可以处理更多的温室气体。 

7、气候变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有哪些?

黏虫由于温度升高,害虫发育的起始时间有可能提前,一年中害虫的繁殖代数也因此而增加。在新的适宜环境条件下,某些害虫的虫口将呈指数式增长,造成农田多次受害的概率增大。气候变暖后,黏虫发生的世代均将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殖1~2代。另一方面,冬季变暖,病虫更易越冬,虫源和病源增大;害虫的越冬休眠期缩短,世代增多。更为严重的是,多种主要作物的迁飞性害虫比今天分布更广、危害更大,黏虫越冬和冬季繁殖面积大幅度扩大。褐飞虱安全越冬北界将移至北纬25°附近;稻纵卷叶螟冬季越冬界线将会北移,其结果不仅大范围地加重越冬作物的病虫危害,而且也增加了来年开春迁飞害虫的基数。由于南北温差减小,黏虫、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春季向北迁入始盛期将提前,而秋季向南回迁期推迟,使危害的时间延长。另外,迁飞性害虫春秋往返迁飞的路径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其集中危害的分布区发生相应的变化。

气候变暖会改变作物病原体的地理分布,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将会扩展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冬季温度升高,有利于条锈菌越冬,使菌源基数增大,春季气候条件适宜,将会加重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病虫害的流行蔓延,加上杂草的超常生长,意味着不得不施用大量的农药和除草剂,这将加剧环境的污染。

与言语理解气候变暖农业病虫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