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质遗迹景观保护
地质遗迹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对视觉的景观资源的保护上面,更要加强包括对自然物力资源、自然物理过程、生物资源、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等资源的保护上面。昌乐古群地质景观受到保护和培育的自然资源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自然物理资源,包括水大气、土壤、地形地貌、地质特征、化石资源、自然光景、自然音景和洁净天空。
2)自然物理过程资源,包括气候、侵蚀、火山口形成过程。
3)生物资源,包括本地植物、本地动物和生物群落。
4)生态过程,包括光合作用、自然演替和进化。
5)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邮寄环境。
6)以及上述自然资源的高价值附属特征,即(自然)视觉景观。
(一)保护与培育原则
1)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总原则。
2)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减少干涉原则。
3)提高火山群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能力。
4)便于科研机构的考察研究。
5)便于地质旅游。
(二)分区保护
分区保护根据保护景观的重要性及科学价值的不同分为四类:核心区(资源严格保护区)、缓冲区(外围保护区)、实验区(资源有限利用区)、旅游服务设施区(发展控制区)等(图版3-3-6昌乐火山群风景名胜区景观分区保护规划图)。其中前三类属于保育区性质。
1.核心区(资源严格保护区)
核心区是生态资源最为珍贵和关键的地区。昌乐地区古火山群是省内及国内罕见的地质遗迹和景观,是珍贵而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不允许有任何破坏。对其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应限制过量开发,对不利状态的环境要素要减轻其人为压力,实施针对性的自然保护措施。
该区的保护工程措施是:
1)对保护区进行基础地质调查,进行1∶2000地形、地质测量,1∶1万地质测量,查明地质遗迹形成背景及成因、演化,提高保护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供地质遗迹保护总体规划使用。
2)加固工程。区内地质遗迹最大特点是柱状节理极其发育,随着时间迁移,节理缝逐渐加大,稳定性降低,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固定。
3)防护棚。对重点地区遗迹采用钢架玻璃钢棚,以减少其风化程度,达到保护的持久性,外围用栏杆及铁网圈连。
4)整治浮土碎石,种植树木、灌木,防止水土流失,营造小气候。
5)建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数据库。
6)区外围建防护栏,对游人区进行点或线状开放,设置部分广告牌、警示牌。
7)实行旅游导游制。
8)进行公益性广告宣传。
2.缓冲区(外围保护区)
主要指核心区外围与核心区关系密切且对其有直接影响的地区,对重要地段进行护栏、铁丝网保护,整体进行绿化环境治理,改善区域环境,严禁采石活动,局部可进行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经济产业。
该区的保护工程与措施是:
1)非经批准,严禁玄武岩等资源的开采加工行为。
2)退耕还林,以观赏林、经济林为主。
3)严禁机动车进入,修建必要的人行道。
4)各景点设广告牌、警示牌。
5)对易滑坡、落石地段进行整治加固,设立警示牌。
6)外围用防护网圈连。
3.试验区(资源有限利用区)
核心区、缓冲区以外的区域。该区域主要以旅游开发为主,进行有限度的展示和旅游等试验。
该区的保护工程与措施是:
1)非经批准,严禁资源开采。
2)注重保护生态,建立新型绿化农业,建立区域小气候。
3)对重要景区立牌说明。
2、冬季户外跑步呼吸道如何防护
冬天,由于气候的变化,在进行日常锻炼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避免出现影响健康的情况发生。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不如天热时旺盛,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加强身体锻炼则是必不可少的保健方式。冬天户外运动应注意做好一些保护措施。
1、锻炼前做足热身准备。一般来讲,当感到身上开始出汗时,应该说热身已做足了。热身可以利用一些户内的运动器械进行,也可以在户外热身,如小步慢跑等。
2、穿的衣服要有层次。许多人认为户外锻炼只穿运动服即可,理由是运动起来不会冷。但人体在锻炼中产生较多热量的时候仅是中段,一前一后十分容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因此休息以及锻炼结束时,应及时添加衣物。
3、运动前后及时补充水分。冬季户外锻炼所需的水同夏季一样多,饮用的水可以是普通水或运动饮料。另一方面,在寒冷的天气,许多人会想喝一杯热咖啡或巧克力再出去锻炼,这是不科学的做法,因为其中含有咖啡因,会造成人体失水,是锻炼前最忌讳的饮料。
3、 当前环境地质科学发展特点和趋势
1992年的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表明,人类已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开始建立了持续发展战略的观念。在各国的议事日程上,已出现了环境地质与经济地质并重的趋势,甚至超越后者。以发达国家美国为例,美地调所地质处制定的2000~2010年科学战略有7个科学目标:①为减灾规划进行地质灾害评价;②提供地质灾害短期预测并快速查明灾害后果的特性;③进一步提高从全球地质、经济和环境的角度对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认识;④预测气候易变性对环境的影响;⑤建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地质框架;⑥解释人类健康与地质作用过程之间的关系;⑦确定地下水资源与有害废物隔离的地质控制条件。它们几乎全部与环境地质有关。
综观上述可知,当前环境地学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地学发展趋势之一是多学科的交叉和结合,其综合性、预测性和社会性将进一步加强
综合性体现在对众多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以及协调人类活动和地质环境的关系时,不仅需要地质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构造地质等的参与,而且还需要其它科学如社会科学、系统管理科学等和高新技术的参与。只有通过多学科的综合交叉结合,才可能解决复杂的环境地质问题。
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在人为作用下的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既有缓变性,又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加强预测和预报是环境地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同时,为了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避免产生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或控制其发展,还必须把人类活动这一地质作用限制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这就需要公众、全民的环境意识和行动配合,甚至政府、社会的行政管理和决策干预,统一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才能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目的和效果。只有在实践中注意结合这“三性”特点,环境地学才能有较大的发展。
(2)对区域性或重要经济开发区、工程建设区的环境地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地质研究和工作,一般都结合国土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来进行。不同的地质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果在规划设计阶段即开展环境地质研究,并协调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纵观正在兴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将大大改变周围甚至全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如水土流失、边坡稳定、下游水文动态等。晋陕内蒙古能源基地的开发与地质环境的保护也存在很突出的问题,水质污染,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埃及在尼罗河上兴建的阿斯旺大坝所引发的生态地质环境变化(三角洲后退,中、上游土地盐碱化、河岸侵蚀等)至今还在继续。
为加强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开展了新的地质填图工作。美国《全国地质图填图方案》填图的服务目标是:矿产、能源和水资源勘查与开发;有毒废物及核废料处理场地的调查和选址;土地利用评价与环境保护规划;地质灾害减轻;火山喷发灾害预测;地基基础工程设计与建设;减轻滑坡及其它地面破坏损失;降低海岸和水系侵蚀影响强度;重要工程选址;以及基础地学研究工作。中国新一轮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也加强了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内容。
有些环境地质问题所涉及的区域还可跨越国界,如欧洲的莱茵河为五国所共有。在一个国家出现污染就会影响邻国,这就需要这些国家共同来保护。因此,国际合作研究地质环境的趋势也在增强。
(3)城市环境地质研究将成为研究重点
城镇化进程加快是当今世界社会发展的趋势。据联合国预测,到2000年人口为500万以上的城市将达60个。世界上将有60亿人口的一半集中在城市。增长最快的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城市规模发展相当快。
世纪之交的地球科学:重大地学领域进展
城市建设发展日益扩大,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也日益突出。有人提出城市地质学,或城市环境地质学,其任务就是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地质环境,为城市发展规划、布局服务,预测和防治环境地质问题的产生和对地质灾害采取防治措施。许多发达国家如加、英、澳、美以及亚太地区、欧洲都纷纷针对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开展研究。诸如土地利用、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震、滑坡、塌陷、固体废弃物,特别是有害有毒废物、废水对地质环境的污染等,都是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
(4)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地质环境工程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对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和评价已逐渐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建立了一些预测模型,这主要依靠引进数理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了进一步满足环境规划、设计决策和减少灾害损失的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预测的理论,尤其是时间的预测技术和方法,以及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和过程研究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正确预报的基础来自可靠的动态观测和监测数据。因此有关的监测仪器、技术需大力发展。现国内外都开始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新技术以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灾害的适时监测、评估和预警业务系统,取得成效,值得大力发展。同时还应重视基础性的工作,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和风险填图。国际减灾计划研究围绕监测、预报、防护、治理为主展开。因此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区域地质灾害区划、风险评价和环境地质质量综合评价等多种技术、方法相结合是重要的发展趋势。
为防治和减轻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工程研究的加强势在必行。以往地质学家对这一领域涉足较少,主要侧重对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和成因、机理等研究。对如何治理只是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具体的治理方案及实施则是工程部门的工作,实际上从防治工程的方案设计制定、勘查、施工以致建成以后的环境效益、反馈监测都离不开环境地学的指导和分析。因此必须加强地质环境工程研究这一薄弱环节。
地质环境工程也称环境地质工程,这是因为它是以环境地学知识为基础,使用综合手段,防治地质灾害和其它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工程技术体系。它的内容广泛,如荒漠化的防治工程,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工程,复杂地基的处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优化调度工程,污水净化处理工程,海水入侵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地质处置工程,地下水环境工程等。地质环境工程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综合交叉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引进。
这方面研究中国正在起步,但已收到成效。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其底部是煤层采空区,对三峡库区造成潜在威胁,急需加固。1992年开始研究并实施防治工程,包括采空区的阻滑工程,上部危岩体的锚固工程,扩建危岩体自动监测系统,坡面修建排水系统以及防冲消能平台等。现工程已于1997年完工。其治理技术水平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山东莱州湾修建了防治海水入侵工程(拦蓄地表水、地下水工程,阻水帷幕,橡胶坝等)。科研部门密切配合,不断监测研究、指导和检验工程的防治效益。
(5)重视生态环境地质研究
这是研究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与地质环境间相关的科学。把地质环境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进行研究的科学。
地质环境中某种元素缺乏或富含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导致中毒或地方病的发生。如碘、砷、硒、钼、汞、氟等的分布规律,地球化学特性,危及人体的方式和途径,如何改善环境质量,都有待环境地质科学与其它学科来协同研究。
近年来发现生态地质环境的地球化学背景与农作物的优质高产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地质地球化学环境宜种的作物不一样,因此农业生态地质研究已成为一项有广阔前景的环境地学研究课题。
4、气候环境可靠性检测防尘测试的测试标准是?
应用领域:
◆检测产品的外壳密封性能;
◆主要用于外壳防护等级标准中规定的IP5X 和IP6X 两个等级的试验。
IP代码:
表明外壳对人接近危险部件、防止固体异物或水进入的防护等级以及与这些防护有关的附加信息的代码系统。
IPOO:代表对设备没有防护的要求;
防护等级试验方法:
排名靠前位数字:IP1X:代表直径为50mm的球形试具无法进入空隙进入产品内部;
IP2X:代表直径为12.5mm的球形物体无法透过产品空隙;
IP3X:代表直径2.5mm的物体试具无法透过产品空隙;
IP4X:直径为1mm的金属线不能透过产品空隙并影响危险部件;
IP5X:放置于沙尘箱中,开盖检查产品内部无灰尘进入,若有些许不影响产品性能也能判定负荷标准要求;
IP6X:产品需抽负压,放置沙尘箱中,开盖检查,属尘密,不能有灰尘进入判定为符合标准要求;
实验设备:
防尘试验箱
设备参数:
◆内部尺寸:1000×1000×1000 mm
◆金属筛网标称线径:50μm,线间标称间距为75μm;
◆气流速度:不超过 2m/s;
◆砂尘浓度:2~4kg/m3;
◆温度范围:RT~60℃
5、什么是气候防护单元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结构体系 施工方法 最大间距m
框架结构 现浇 55
剪力墙结构 现浇 45
注:1 框架-剪力墙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
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
4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
5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6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高层建筑钢结构不宜设置防震缝,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高层建筑钢结构不宜设置伸缩缝,当必须设置时,抗震设防的结构伸缩缝应满足防震缝要求。
防空地下室防护单元内不应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当在两相邻防护单元之间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且需开设门洞时,应在两道防护密闭隔墙上分别设置防护密闭门。防护密闭门至变形缝的距离应满足门扇的开启要求。若两防护单元的防护等级不同时,高抗力防护密闭门应设在高抗力防护单元一侧,低抗力防护密闭门应设在低抗力防护单元一侧。
防空地下室结构变形缝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在防护单元内不应设置沉降缝、伸缩缝;
2 上部地面建筑需设置伸缩缝、防震缝时,防空地下室可不设置;
3 室外出入口与主体结构连接处,应设沉降缝;
4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伸缩缝最大间距应按现行有关标准执行。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结构类别 室内或土中 露天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框架结构 装配式 75 50
现浇式 55 35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 65 40
现浇式 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类结构 装配式 40 30
现浇式 30 20
注:1 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4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对下列情况上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
1 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的排架结构;
2 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
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
4 采用滑模类施工工艺的剪力墙结构;
5 材料收缩较大、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
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上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
1 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2 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
3 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
当增大伸缩缝间距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具有独立基础的排架、框架结构,当设置伸缩缝时,其双柱基础可不断开
素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结构类别 室内或土中 露天
装配式结构 40 30
现浇结构(配有构造钢筋) 30 20
现浇结构(未配有构造钢筋) 20 10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屋盖或楼盖类别 间距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 5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40
装配式无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楼盖 6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60
装配式有檩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75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60
瓦材屋盖、木屋盖或楼盖、轻钢屋盖 100
注:1 对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砌块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有实践经验并采取有效措施时,可不遵守本表规定;
2 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3 按本表设置的墙体伸缩缝,一般不能同时防止由于钢筋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形和砌体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局部裂缝;
4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
5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
6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必须保证缝隙的伸缩作用。
小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屋盖或楼盖类别 间距
整体式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5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40
装配式无檩体系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60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50
装配式有檩体系混凝土结构 有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75
无保温层或隔热层的屋盖 50
粘土瓦或石棉水泥瓦屋盖、木屋盖或楼盖 75
钢结构单层房屋和露天结构的温度区段长度(伸缩缝的间距)
结构情况 纵向温度区段 横向温度区段
柱顶为刚接 柱顶为铰接
采暖房屋和非采暖地区房屋 220 120 150
热车间和采暖地区非采暖房屋 180 100 125
露天结构 120 - -
6、苗圃地如何区划?
选定苗圃地之后,为了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土地,便于生产作业与管理,对苗圃地必须进行全面的区划工作。苗圃区划的主要原则是:充分利用土地,便于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排水和灌溉。
苗圃分为两部分: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非生产用地)。
(1)生产用地的区划
生产用地是指直接用来生产苗木的地块。
①播种区 培育播种苗的生产区。
因为播种苗在幼苗阶段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弱,对土壤质地、肥力和水分等条件要求高,需要精细管理。所以,播种区应设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区域。应靠近管理区。如是坡地,应选最好的坡向。也就是说,播种区应选在全圃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最好的地区。
②营养繁殖区 培育营养繁殖苗的生产区。
与播种区要求基本相同。要求设在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地下水位较高、灌溉方便的地方。但不像播种区那样要求严格。对于杨、柳类的营养繁殖区(主要是扦插、埋条育苗),可利用比较低洼的地块或零星地块,条件要求不必过高。而一些珍贵的或成活困难的苗木,则应靠近管理区,在便于设置温床、荫棚等特殊设备的地区进行,或在温室中育苗。
③移植区 培育各种移植苗的生产区。
由播种区和营养繁殖区中繁殖出来的苗木,需要进一步培养成较大的苗木时,则应移入移植区中进行培育。根据规格要求和生长速度的不同,往往每隔2~3年还要再移植几次,逐渐扩大株行距,增加营养面积。
因此,移植区占地面积较大,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次于前二者。一般可设在土壤条件中等,地块大而整齐的地方。比如,杨、柳类可设在低湿的地区;喜光、耐旱的种类可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
④大苗区 培育大规格苗木的生产区。
培育植株的体型、苗龄均较大并经过整形的各类大苗。在大苗区继续培育的苗木,通常在移植区内进行过一次或多次移植,在大苗区培育的苗木出圃前不再进行移植,且培育年限较长。
大苗区的特点是,株行距大,占地面积多,培育出来的苗木规格大,根系发育完整,可以直接用于园林绿化。
大苗区一般选在土层深厚、地块整齐、出圃方便的地方。最好能设在靠近苗圃的主要干道或苗圃的外围运输方便的地方。
⑤母树区 在固定苗圃中,为了获得优良的种子、插条、接穗等繁殖材料,需要建立采种、采条的母树区。
母树区占地面积小,可利用零星地块,但要求土壤深厚、肥沃,地下水位较低。对于乡土树种,可利用防护林带、路边、渠边、沟边进行栽植。
⑥引种驯化区 有条件的苗圃,可建立引种驯化区。用于引进新的树种和品种,进而推广。可设置在苗圃一角,对地形、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只要水源、交通方便即可。
另外,根据各苗圃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可视情况设置试验区、标本区、温室区等。
(2)辅助用地的区划
辅助用地主要指道路系统、排灌系统、防护林带、管理区的房屋、场地等。在区划中要掌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生产的需要,又要尽量少占用土地。
①道路系统的设置 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周围圃道。道路系统的设置必须保证生产期间车辆、机具和人员的正常运行,以利作业。
主道:纵贯苗圃中央,对内通向场院、仓库、机库,对外与公路相连。主道宽:6~8米;标高:高于耕作区20厘米。
支道:通常与主道相垂直或在主道两侧设置。支道宽:4米;标高:高于耕作区10厘米。
步道:设在各耕作区之间,是沟通各耕作区的作业路。步道宽:2米。
周围圃道:为了车辆、机具等机械回转方便,所设置的环路。指设在防护林带里面,环绕苗圃周围的道路。周围圃道宽4米。
②排灌系统的设置 苗圃排水和灌水设施的总称。是保证苗木不受旱涝危害的重要设施。
灌溉系统:水源、提水设备、引水设施三部分。
水源:分为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类。水源应位于地势较高的地方。水井力求分布均匀。
提水设备:多用抽水机(水泵)。
引水设施:有地面渠道引水和暗管引水两种形式。
这与采用什么灌溉方法相联系。漫灌和侧方灌溉使用地面渠道引水;喷灌和滴灌使用管道引水进行灌溉。
A.漫灌(畦灌):用于低床。缺点:占地面积大,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板结;工作效率低,用工量高、用水量大;不易控制灌溉量。
B.侧方灌溉:用于高床、高垄。优点:床面土壤不板结,灌溉后通气性较好。缺点:用水量大。
以上属于地面灌溉,要有固定的渠道,由主渠、支渠和毛渠组成。由主渠到各支渠,再由各支渠到各毛渠。毛渠把水引进育苗地。
各级渠道的设置要和各级道路的设置相配合。各级渠道常成垂直方向,毛渠还应与苗木的栽植行垂直,这样便于灌溉。
C.喷灌:优点:省水,便于控制灌溉量,可防止大量灌溉出现次生盐渍化;占地少,不破坏土壤结构,土壤也不板结;效率高,省劳力;春天喷灌能提高地面温度,防止晚霜危害,夏天喷灌可以降温;灌水量均匀。缺点:投资高;受风力的影响较大(3、4级以上的风,喷灌就不均匀了)。
喷灌的种类有:指针式喷灌、轮动式喷灌、移动式喷灌、固定喷灌、半固定喷灌。
喷灌设备有:大型圆形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小型喷灌机组。
D.滴灌:通过管道把水滴到土壤里,逐渐渗到土壤深层。优点:省水(减少了蒸发量);能够同时进行施肥(把肥施入水中一起灌溉,只限于挥发小,移动性大的化肥);自动控制时间,控制灌溉量。缺点:投资高;滴头和管道易淤塞。
滴灌分为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通过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把水或水肥的混合液缓慢流出渗入到植物根区土壤中,再借助于毛细管作用或重力作用将水分扩散到根系层供植物吸收利用。是公认最有发展前途的节水高效灌溉技术之一。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新的灌溉技术有:微喷(喷洒形式有三种:旋转式、折射式、脉冲式);智能节水灌溉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上点击鼠标来手动、全自动,甚至遥控的灌溉系统)。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喷灌和滴灌。
排水系统:排出灌溉后的余水和大雨后的积水。排水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排水沟组成。排水沟应设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也有主沟、支沟、小沟之分。
主沟:设在主道的两侧。宽1米以上,深0.5~1米。
支沟:设在支道两侧。
小沟:设在耕作区内,排除苗床的水。宽0.3~1米,深0.3~0.6米。
③防护林带的设置
设置防护林带的目的:避免苗木遭受风沙危害,减少地面蒸发和苗木蒸腾,创造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生态环境。
防护林带的规格:小型苗圃与主风方向垂直设一条林带;中型苗圃在四周设置林带;大型苗圃除了在四周设置林带外,在苗圃内结合道路等设置与主风方向垂直的辅助林带。
一般情况下,防护林带的有效防风距离是树高的15~20倍,可以根据此设置辅助防护林带。
防护林带的结构:以乔木、灌木混交的半透风式林带为宜。一般主林带宽8~10米。辅助林带1~4行乔木即可。
防护林带树种的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树冠高大的乡土树种。同时要注意速生和慢生、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寿命长和寿命短的不同树种相结合。
④建筑管理区的设置 包括建筑物(办公室、宿舍、食堂、仓库、机车库等)和场院(晾晒场、积肥场等)。
建筑管理区应设在交通方便、地势较高、接近水源、电源的地方。一般应设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方。大型苗圃的建筑群最好设在苗圃中央,便于管理。
辅助用地面积:占苗圃总面积的20%~25%以下。
苗圃应尽量紧凑,近方形或规则形,以使苗圃周长最短,方便作业。
7、生态袋防护技术
生态袋防护技术是由生态袋和联结扣等组件构成的一个有机防护系统,该系统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该防护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就是生态袋,生态袋是由聚酯纤维(PET)或聚丙烯(PP)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双面熨烫针刺无纺布袋子。它的特点主要有抗老化、无毒、可被微生物降解和满足植物生长的等效孔径等。此防护系统施工方便,不产生施工噪音、废水和建筑垃圾等,可以让施工过程中对灾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降低到最小;该防护系统在绿化阶段的植被选择可以多种多样,植物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作用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加速坡面植被环境的恢复和稳定;生态袋中可以充填富含养分的土壤以改善坡面土壤的贫瘠。生态袋示意图见图8-1,该系统施工工序如图8-2。
图8-1 生态袋示意图
生态袋防护技术适用于滑坡损毁土地的修复。如图8-3是北川县陈家坝乡龙湾村的一处滑坡损毁土地,C区为滑坡后缘,基本无表土,岩石裸露,形成滑坡悬崖;B区为滑坡体经过区域,表土植被基本被破坏,但有一定的表土层;C区为滑坡前缘。
图8-2 生态袋防护技术施工流程
图8-3 北川县陈家坝乡龙湾村滑坡损毁土地图
图8-4中,C区形成滑坡悬崖,坡度大,主要采用客土喷播技术进行修复(在后面阐述),若C区坡度不大时也可以通过生态袋防护技术进行修复,客土喷播后在其上面植草。B区坡面面积大,且相对于滑坡后缘坡度较缓,主要采用生态袋防护技术进行修复,生态袋中采用一定比例土壤和粉碎后的秸秆的混合物作为填充物,待生态袋稳定后对其表面进行绿化,绿化采用草—灌结合,可选用狗牙根、紫花苜蓿、紫穗槐、马桑、黄荆等,这些植物可以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且根系发达,具有很好的涵养水土和绿化作用,可以形成良好的植被群落。A区是滑坡前缘,是复垦为耕地的良好地段,这里不再叙述。
图8-4 生态袋防护系统修复滑坡损毁土地示意图
8、寒地气候条件下气候防护的方式有哪些
在气候复炎热多雨的区域,民居多竹楼或木楼,高脚屋属于南方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它的房顶呈“人”字型,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的情况出现.底层一般不住人,是饲养家禽制,堆放柴草的地方.上层为人们居住的地方.该种房屋通风条件极好,非常适宜于炎。
9、边坡防护网后期怎样维护使用更长久
为确保工程设计寿命期内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和防护能力不被降低,对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并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维护、维修是必须的。
系统工作状态检查
通常情况下,系统工作状态的定期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即可,其具体时间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落石的主要诱因来决定。对干旱少雨的地区,春季的冻融循环和积雪融化可能是引起落石的主要原因,检查工作宜在初春进行,而对于多雨地区,雨季是落石的多发性季节,因此宜在雨季到来前进行检查。但是,当遭遇当地十年一遇的暴雨或风暴袭击后,通常都应进行检查,因为这种异常气候发生时落石也可能集中暴发。
拦截物特征
若有大块岩石或堆积物使系统处于紧张状态,系统的柔性将会降低,防护能力也相应降低,在拦截下一次落石时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应予以清除。此外,若有岩块、碎石、土和落叶等大量堆积物存在,它一方面将使系统处于张紧状态而降低防护能力,同时可能形成弹性平台而降低系统的有效高度,亦应考虑清除,通常,当这种堆积高度超过系统设计高度的1/4时,则必须予以清除。对近水平安装的层顶式结构系统,必须特别注意上述拦截物的清除,因为此时的拦截物将以重力形式直接作用在网上,且容易给下部的行车、行人造成一种极不安全的恐惧感。
柔性网及格栅
这是系统中通常直接受到冲击的部分,也是最易发生损伤破坏的部分。通常按以下原则考虑修复:
1、若格栅发生了破坏或撕裂,且确实存在危害性的小块落石,则应对破损区域予以修补、重新铺挂或更换整张格栅。
2、若单张钢丝绳网在不超过三个网孔的范围内有两根以上的断丝、影响其强度的严重扭曲现象或不超出三点以上的断绳现象,则可以用至少相同规格的钢丝绳段按交叉或环绕方式予以修补,该绳段的交叉点和端点应用绳卡紧固;若损伤现象超过了上述程度,则就考虑更换该张钢丝绳网。
3、若环形网内钢丝有断裂或影响其强度的严重扭曲现象,则首先可考虑采用相同规格的钢丝按相同的圈数盘绕成环修补,也可采用抗破断能力不低于钢丝环股抗破断能力的钢丝绳环绕修补,若这种损伤现象在一张网内超过了10上环孔,则因考虑更换该张网,若超过了20个环孔,则必须更换该张网。
绳卡
通常应注意卡紧固附近钢丝绳是否与滑动痕迹,若有,则表明绳卡有所松动或安装时紧固程度不够,应予以从新紧固;若这种现象是发生在拉锚绳上(这通常也可由钢柱倾角的明显变化来予判断),则还要考虑对该拉锚进行重新张拉调节。
腐蚀
虽然各系统构件都采取了满足防腐处理,但落石冲击作用可能会导致防腐层的局部机械损伤,或可能有过支未发现的特殊蚀源(如腐蚀性地下水)存在,都会降低系统的防腐寿命,因此,检查时也应注意是否有眼可见的特殊腐蚀作用发生,若有,应弄清其发生原因和是否还会继续发生,当这种非正常的腐蚀作用可能明显降低系统的工作寿命进(通常为影响范围超过构件原始断面尺寸10%时),应对有关构件予以更换或加强防腐处理,并消除可能继续发生作用的腐蚀源。
拉锚绳
当落石偶然直接冲击拉绳时,可能引起它们的局部损伤,当有两根以上的钢丝断裂或影响其强度的严重扭曲现象发生时,一般应考虑更换整根钢丝绳.
拉锚锚杆
通常应检查锚杆是否有拔出迹象,若这种拔出迹象是由系统能经50%以下的落石引起,或由接近系统的落石引起且拔出长度超过3cn,说明锚杆的设计或施工抗拔力不足;此外若落石直接冲击锚杆外露段并引起明显损伤或绳股断裂,锚杆的抗拉能力可能受到明显减弱,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应考虑在该锚杆附近重新设置新的锚杆(原锚杆也可继续同时使用)
维护作业的安全性问题
由于被动防护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个构成部分之间的更换都必须考虑系统稳定性和整体的维持,否则可能导致系统的整体或局部倒塌,系统的解体等严重后果,并威胁维护人员的安全。
当拦截的落石在无约束条件下可能向坡下滚动时,在行到清除或加固以前,应严禁解开系统的底部,否则会带来人为的落石危害。
10、气候变化会使人类的免疫系统跟着变化么?
气候变化是长期的一个过程,人类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自身的免疫系统也在跟着变化以适应越来越恶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