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全球气候改善了吗

全球气候改善了吗

发布时间:2021-07-18 06:03:18

1、怎样可以减缓全球变暖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够实现,对于2050年为止的地球温暖化,根据估计可以发挥3%左右的抑制效果。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停止毫无节制的森林破坏,另一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进森林再生。由于森林破坏而被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根据估计每年约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国认真推动节制砍伐与森林再生计划,到了2050年,可能会使整个生物圈每年吸收相当于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结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温室效应。

3、汽车燃料的改善

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丰富,对于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于此项努力所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估计到了2050年,可使温室效应降低5%左右。

4、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5、鼓励使用天然瓦斯

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主要能源。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

6、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这可以对到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分担2%左右的抑制效果。

7、鼓励使用太阳能

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于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不过,就算积极推动此项方案,对于2050年为止的温暖化,只具4%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们的期待。

8、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干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9、设法挖掘海洋吸收碳的潜力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吸收剂载体,海洋大约吸收了人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减少了大气中的含量,延缓了气候变化。其能力很大,潜力也很大。

(1)全球气候改善了吗扩展资料

全球变暖原因

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21世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破坏因素

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20世纪,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灭绝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自然因素

1、火山活动

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2、全球气候变暖,真的是由工业污染改变的吗?

全球变暖问题是当今讨论最多的话题。如何正确应对全球变暖的严重影响,如何制定更好的应对措施,也成为各国政府的优先事项,但最近科学家们有了新的研究。

他们终于找到了全球变暖的真相,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什么?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我们总是认为全球变暖是由于许多重工业生产工厂的发展,这些工厂向大气中排放大量有毒气体和二氧化碳。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汽车排放的废气也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此外,人类对环境的随意破坏增加了地球的负担。因此,近年来,各国在保护环境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但进展并不理想。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的问题没有得到缓解,甚至症状变得更严重。科学家们根据这一矛头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终发现了事情的真相。

在哥本哈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意见不一,但会上又传来了另一个声音:所有的争端都没有意义,因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根本不是二氧化碳。随着黑客窃取并发布权威英国气候专家的重要电子邮件,这种声音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一些澳大利亚学者说:“冰川不是从顶部融化,而是从底部融化,因为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这跟温度和二氧化碳没关系,整个模型都错了!”

原来二氧化碳不是地球全球变暖的原因,而是地壳温度上升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地核是不断活跃的,但地核活动频繁加剧,导致了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科学家们毫无理由地探索了这样的决定。许多登山者发现,当北极和南极的冰川开始融化时,就会出现洞穴效应。

如果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剧烈,那么它只能从冰川外表面融化。这样的决定无异于向人们表明,地球产生的热量是由于地壳内部散发的热量,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保护环境的决心。

3、全球气候真的在变化吗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另一方面,由于陆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大陆气温升高,与海洋温差变小,近而造成了空气流动减慢,雾霾无法短时间被吹散,造成很多城市雾霾天气增多,影响人类健康。汽车限行,暂停生产等措施只有短期和局部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气候变暖和雾霾污染。

4、全球变暖等同于气候变化吗

全球变暖是指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使地球气候异常变暖。
气候变化是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二者是因果关系,不能等同。

5、气候的改变影响了什么?

气候的改变影响了什么?

--------从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北极熊生存环境缩小、北极圈变暖、防潮堤坝失去功能!

6、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

近日,有美国科技媒体排出了全球变暖导致的十大惊人后果。

1.更多森林大火

全球变暖除了让冰川融化,飓风肆虐外,还加剧了森林大火。过去几十年中,在美国的西部各州,有更多森林大火发生,影响的区域更广。科学家发现,气温升高、冰雪提早融化都跟野火肆虐有关系。由于冰雪提早融化,森林地带变得更干燥,而且干燥时间变长,增加了起火的可能性。

2.古迹彻底毁掉

全球变暖很可能会令文明古迹彻底毁掉。海平面上升以及更恶劣的天气都有可能破坏这些无可替代的历史古迹。目前,全球变暖导致的洪涝灾害已经破坏了有600年历史的素可泰古城,这里曾经是泰国古代王朝的首都。

3.“回弹”的群山

普通登山者可能留意不到,由于山顶的冰雪融化,阿尔卑斯山和其他山脉的高度在过去一个世纪中都经历了缓慢的回弹过程。几千年来,这些冰山长期压着地表,导致地表受到压制。随着冰川融化,压在地面上的重量得以减轻,地表慢慢回弹。由于近年来全球变暖加速了冰川的融化,这些山脉回弹的速度加快。

4.运行更快的卫星

二氧化碳的增加改变着大气电离层的密度,这对在该层运行的卫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不断上升,低空的二氧化碳分子相撞时释放热量,导致空气变暖,而在高空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相互撞击的机会不够频繁,所以热量就向四周辐射,让周围的空气变得凉爽(电离层气体的温度比低空要高)。随着更多二氧化碳到达高空,更多冷却过程发生,空气流动性变差,所以大气变得更加稀薄,对卫星的拉力更小,导致卫星运行速度加快。

5.改变动物基因图谱

由于植物今年提早开花,那些按照以前的时间迁徙的动物或许会错过所有的食物。而那些能够调整自己的内部生物钟早早适应变化的动物更有机会生育有更强生存能力的子女,从而传递它们的基因信息,因此最终改变整个种类的基因图谱。

6.冻土解冻令地表不平

全球变暖使得永久冻土层解冻,导致地表收缩,变得凹凸不平,从而产生一些地坑,对铁路、高速公路和房屋等建筑造成损害。而对于高山来说,冻土层的融化甚至可能导致泥石流。

7.湖泊消失

过去几十年中,北极周边地区有125个湖泊消失。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湖泊之所以消失可能是由于湖底永久冻结带解冻。由于这些永久冻结带解冻,湖水已经渗透到了土壤里。

8.极地植物现生机

北极冰层的融化为北极的生物带来了光明前景。研究发现,现在的北极土壤中叶绿素的浓度比古代土壤要高,显示了近几十年来北极地区的生物繁荣。

9.动物向更高地势迁徙

从19世纪初开始,花栗鼠、老鼠等动物就开始向高处迁徙。研究发现,这些动物之所以向更高的地方迁徙,可能是因为全球变暖导致它们的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化。栖息地环境的改变还威胁着北极熊等极地动物,因为它们栖息的冰层在慢慢融化。

10.过敏症加剧

研究显示,空气中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量以及更高的气温也是导致过敏的因素之一。全球变暖令植物比以前早开花,而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让植物制造出更多的花粉,令空气中的花粉浓度增加。过敏源早来,过敏季节又迟迟不走。过敏症就只能越来越严重了。

全球变暖所导致的后果可能人人都可以背出来:气温升高、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不过,地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另外一些后果如加剧过敏症、令森林大火肆虐以及让北极湖泊消失等可能人们很少了解到。

7、全球变暖该怎样改善???

气候变化有很大不确定性,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 记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近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为什么会举世瞩目? 郑国光:IPCC评估报告反映了当前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认识水平,是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气候变化问题的主要科学依据。同时,它还是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重要科学依据,对谈判走向有重要影响。 第三次评估报告促进了《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第四次评估报告对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进程的影响不可低估。 记者:作为政府评审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您在评审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郑国光:各国代表逐行审议报告,过程很艰难,争议很激烈,往往在报告最后文本的措辞上争执不下。 例如,在描述全球升温对物种的可能影响时,第二工作组报告的“决策者摘要”指出:“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20%―30%的动植物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这种表述会给人以全球物种1/5以上会灭绝的印象。而实际上,目前所开展的研究仅涉及到全球数万个物种中的几百个物种,显然这样的描述缺乏科学依据。我国代表团提出修改建议,即限定为“所评估物种的20%―30%”,使得结论更为严谨,避免了对未来影响评估的主观和不严谨的表述。 记者:但一些西方国家因此指责中国代表团是在淡化气候变化对自然的影响,从而减轻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 郑国光:看到这样的言论,我们代表团很气愤,很痛心。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气候变化在科学上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将继续增暖1.1℃至6.4℃的预测,是由各国23个气候系统模式、58次数值试验得出来的结果。这些数学模式是否能准确反映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其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毕竟,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相当复杂。要以科学研究结论和客观观测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的态度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是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发出的坚定、负责任的声音。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预报预测难度加大 记者:根据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郑国光:中国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加剧,自然生态环境变差,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记者:您提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这对气象部门的预报预测及防灾减灾尤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郑国光:确实是,预报预测的难度更大了。例如,今年我国遭遇了罕见的暖冬,该下雪的时候不下,不该下雪的时候却一下子把几个冬天的雨雪都下了。本届亚冬会在吉林长春举办,以往应该是冰天雪地的长春却一直没下大雪。然而,3月2日至5日,东北遭遇暴风雪袭击,积雪高度超过1米,100多万人受到影响。降雪量达10毫米以上就是暴风雪,这场罕见的暴风雪降雪量却达到50―70毫米。这给气象部门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对降雪量量级的区分还要细化。如同台风的分级一样,原来最高只有12级以上,随着强台风的增加,现在台风量级最高达到17级。 记者:在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方面,气象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 郑国光:我们正在进行业务技术体制改革,要建立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的现代气象业务。同时,利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现代化手段密切监视天气气候变化,发展中国自主创新的数值预报模式等等。这些对提高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准确率将起到重要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重灾害对我国的影响;要让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记者: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郑国光: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生命期长达50―200年。即使人类从现在开始不排放,由于气候的“惯性”,全球气候仍然是要变暖的,全球地表气温在未来100年持续升高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因此,对我国来说,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威胁是当务之急,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气候变化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要让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把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气候变化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分轻重缓急,有序应对。 全球气候变暖对东亚地区影响最大的领域是自然灾害、农业、水资源、疾病等。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全球气候变暖会加重灾害的影响。应当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增强防灾减灾、农业生产、水资源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记者: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怎样去适应气候变化? 郑国光:中国很多地区还是靠天吃饭,气候变化将导致我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气温每升高1℃,蒸发量增加6%―10%,土壤失墒现象严重,对农作物的生产将产生影响。由于局部干旱高温危害加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牧业损失加大。气温升高将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增多,增加农业成本。据我国科学家预测,未来中国农业生产除了灌溉冬小麦外,水稻、春小麦、棉花等作物都会由于气候变暖而面临减产的危险。 各地需要采取的适应措施主要包括: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强化优势农产品的规模化、区域化布局,强化高产、稳产的集约化农业技术;选育抗逆农作物品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还有潜力。减排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也需要全社会努力 记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我们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 郑国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为减缓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国家制定了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实施了植树造林、计划生育等一系列有利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行动,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即将颁布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等。 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还有一定的潜力。首先,我国能源使用效率较低,还要继续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次,目前我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占能源总量的比例还不高,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第三,人们“保护气候”的意识不是很强,要倡导绿色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控制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政府采取措施,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8、全球气候变暖将停止?地球环境开始好转?

<

9、如何看待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暖对农林业的影响分析
1.全球气候变暖将明显提高中国各地的有效积温,使无霜期延长,因而有利于复种指数的提高,并造成喜温作物的种植北界向高纬延伸以及作物产区的地理位移。这意味着我国目前的各种作物气候区划都可能发生变化:现在的一些作物适宜种植区将变得不再适宜,并出现一些新的适宜种植区。各地农事安排都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动。种植区的北移固然有利于农用土地的扩大,但新开垦的土地因土壤贫瘠或水源不足,大多不易获得高产。而北移了的农作物更容易受到突降低温的威胁。
2.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

900平方公里)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随着全球的进一步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来说,这可能会淹没东南沿海大片肥沃的低地,并造成地表水排泄受阻,地下水位提高,带来大片土地沼泽化。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因海水倒灌,大片良田将盐渍化。
3.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增暖,气候变率势必也发生变化,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研究表明,在气候要素平均值的变化与极端事件(灾害)发生概率的变化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非线性关系:即使温度、降水平均值发生微小变化,也可能导致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的显着增加。这意味着干旱、洪涝、台风、暴雨等发生频率将会增加。事实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就没有间断过:1991年的特大洪水曾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更是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了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了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

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
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4.由于全球气候增温,寒冷季节将会缩短,温暖和炎热季节将会延长。这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某些高纬地区温度条件较差的状况;但对那些夏季原本就很炎热的中、低纬地区来说,无疑是“火上加油”的灾难。高温将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使生育期特别是灌浆期明显缩短,高温逼熟,极端高温对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均有显着的减产效应,还会造成水稻花粉败育。
5.随着全球气候增暖,作物的各类病、虫、草害将会流行、激增和蔓延,出现范围也将由目前的中低纬地区向高纬延伸。增温将为各种害虫的生长、发育和大量繁殖提供更优越的条件,因而其越冬存活力将大大提高,雌虫产卵数将急剧增加,繁衍代数亦将明显增多。大气CO2浓度的增加还会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碳氮比,从而刺激昆虫的食欲。大气环流的改变更为风播病原的大范围扩散提供了外部条件。
6.气候增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将会加快,积累量将会减少。长此下去,会造成地力下降。在某些降水量可能增多的地区,径流增大还会加剧坡地土壤可溶性养分与表土的流失。在某些降水量可能锐减的地区,植被将减少,表土易沙化,耕地更易于受到风蚀侵害,一旦遇到暴风袭击时,将产生“尘暴”效应;而遭遇暴雨冲洗时,又会造成严重的水蚀。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特别是农业生产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道崭新的课题。

与全球气候改善了吗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