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的地形及气候
?
2、安徽的气候类型和地形环境。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平原面积占安徽省面积的45%以上。丘陵区占全省总面积55%。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3、安徽一年四季的气候怎样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
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3)安徽江淮丘陵气候扩展资料
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
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水文
安徽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淮河流域。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进入安徽省境内至和县乌江后流入江苏省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
在省境内416千米,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千米。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00千米,淮河流经省内430千米,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千米。
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千米,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
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东湖、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个湖泊。
长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华阳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升金湖、黄陂湖、石臼湖等10个湖泊。其中巢湖面积770平方千米,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4、安徽省的气候类型,由北向南分别是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4]
春秋两季为由冬转夏,和由夏转冬的过渡时期。全年无霜期200~250天,10℃活动积温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气温为14~17℃,1月平均气温零下1~4℃,7月平均气温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的特点,夏季降水丰沛,占年降水量的40%~60%。
5、安徽的气候状况
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安徽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在中国气候区划中,淮河以北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综观而论,安徽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充沛的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绥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常有旱、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若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那么安徽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季节的开始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春季差别最大,夏季差别最小。
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4、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南北气流相互争雄,进退不定,锋面带南北移动,气旋活动频繁,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因此,时冷时暖、时雨时晴是我省春季气候的一大特色。春季气温上升不稳定,日际变化大,春温低于秋温,春雨多于秋雨。3、4、5月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38%,自北而南增大。江南雨季来得早,全年雨量集中期在4、5、6三个月,沿江西部、屯溪、祁门一带春雨甚至多于夏雨。春温低、春雨多,特别是长时间的低温连阴雨,对早稻及棉花等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不利。秋季,除地面常有冷高压盘据外,高空仍有副热带暖高压维持,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秋高气爽,晴好天气多。
9-11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南北差异不大。因此,安徽省各地常出现夹秋旱和秋旱。少数年份,在夏季风撤退和冬季风加强过程中,气旋、锋面,带来的秋风秋雨,对秋收秋种不利。
四、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梅雨期最长为(1954年)达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发生了百年不黄山遇的洪涝灾害。1958、1959、1966、1967、1978和1994等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严重干旱乃至百年未见的大旱。可见梅雨量的多寡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大。
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由南而北缓行的结果。我省夏雨集中的程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大,6、7、8三个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3─60%。
沿江、江南春、夏雨量几乎相当,江淮之间夏雨占40─50%,淮北大多数地区占50%以上。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需水量大,夏雨集中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过于集中,雨量过大,则易出现涝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危害。
6、安徽的气候?
安徽位于中国中东部,襟江带淮,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底蕴深厚。 安徽位于中国南北交界处,淮河以北为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淮河以南为亚(副)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冬季安徽省全省降水相对较少。 未来一周,安徽省的天气以阴天为主,考虑合肥以南地区可能会有降水出现,合肥以北地区阴天或多云天气,考虑有阵性降水出现,所以未来一周来安徽出行请注意准备好雨具。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世界遗产有黄山和皖南古村落。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此外,黄山还有以天都峰、莲花峰为代表的72峰,林壑幽美。还有翡翠谷(情人谷),一线天等旅游景点。黄山来安徽旅游的首选之地;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位于黄山市黟县,是安徽省明清徽派建筑的代表,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除黄山外,皖西安庆的天柱山(汉武帝册封的古南岳),九华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滁州琅琊山也是旅游的好地方。 安徽的茶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颇具影响力,中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了四个: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此外,霍山黄芽也很出名。所以来安徽,尤其是皖南旅游,茶叶是最好的纪念品(茶叶最好在合肥或黄山市区买,在景区买容易上当),黄山脚下也有茶馆,在那里可以品茶(但不推荐去,一来太贵,二来容易受骗)。 安徽的名吃保质期较长的很多,有合肥的四大名点(其实合肥的淡水龙虾也挺好吃),淮南八公山的豆制品(尤其是豆腐和腐竹),合肥的吴山贡鹅,宿州的符离集烧鸡,蒙城的牛肉干,芜湖瓜子等等。 其实安徽除了能吃的纪念品以外还有很多。芜湖铁画,宣纸,徽墨,歙砚这些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很有影响力的。
7、描述安徽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自然特征?
安徽省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 34°38′之间。 省会合肥市,共有17地级市,44市辖区,5县级市,56县。
1.合肥市 区号:0551 邮编:230000 车牌号:皖A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七府,及滁、和、广(德)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其后又成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从安庆[1]、徽州[2]各取两个首字,简称“安徽”。安徽地名由此出。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皖”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为“锦绣河山”,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 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安徽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在中国气候区划中,淮河以北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若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那么我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季节的开始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春季差别最大,夏季差别最小。
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8、现在安徽气候的主要特征?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若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那么我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季节的开始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春季差别最大,夏季差别最小。
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4、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南北气流相互争雄,进退不定,锋面带南北移动,气旋活动频繁,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因此,时冷时暖、时雨时晴是我省春季气候的一大特色。春季气温上升不稳定,日际变化大,春温低于秋温,春雨多于秋雨。3、4、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38%,自北而南增大。江南雨季来得早,全年雨量集中期在4、5、6三个月,沿江西部、屯溪、祁门一带春雨甚至多于夏雨。春温低、春雨多,特别是长时间的低温连阴雨,对早稻及棉花等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不利。秋季,除地面常有冷高压盘据外,高空仍有副热带暖高压维持,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秋高气爽,晴好天气多。
秋季9—11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南北差异不大。因此,安徽省各地常出现夹秋旱和秋旱。少数年份,在夏季风撤退和冬季风加强过程中,气旋、锋面,带来的秋风秋雨,对秋收秋种不利。
四、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梅雨期最长为(1954年)达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1958、1959、1966、1967、1978和1994等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严重干旱乃至百年未见的大旱。可见梅雨量的多寡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大。
9、安徽的气候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若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那么我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季节的开始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春季差别最大,夏季差别最小.
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安徽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4、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南北气流相互争雄,进退不定,锋面带南北移动,气旋活动频繁,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因此,时冷时暖、时雨时晴是我省春季气候的一大特色.春季气温上升不稳定,日际变化大,春温低于秋温,春雨多于秋雨.3、4、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38%,自北而南增大.江南雨季来得早,全年雨量集中期在4、5、6三个月,沿江西部、屯溪、祁门一带春雨甚至多于夏雨.春温低、春雨多,特别是长时间的低温连阴雨,对早稻及棉花等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不利.秋季,除地面常有冷高压盘据外,高空仍有副热带暖高压维持,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秋高气爽,晴好天气多.
秋季9—11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南北差异不大.因此,安徽省各地常出现夹秋旱和秋旱.少数年份,在夏季风撤退和冬季风加强过程中,气旋、锋面,带来的秋风秋雨,对秋收秋种不利.
四、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梅雨期最长为(1954年)达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1958、1959、1966、1967、1978和1994等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严重干旱乃至百年未见的大旱.可见梅雨量的多寡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