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36万年前 地球是什么世纪 处于什么样的气候
自从地球诞生至今,每隔数万年左右,地球上的气温就会经历一次温暖期与冰河期的循环。根据地质学上的资料,在80万年内就发生了30次以上。两次冰河时期之间,地球的气温较暖和,称为间冰期。因此,地球的气候是以缓慢的速度逐渐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 其中最著名的,时间较久四次冰河时期,其名称列于下: 鄱阳冰期 137-150万年前 大姑冰期 105-120万年前 庐山冰期 10-32万年前 大理冰期 1-11万年前 冰河时期来临时,会使得全球气温下降,每次冰河时期,南极的温度会比现在的温度下降摄氏约11度左右。由于大量的海水结冰,因此会使海平面缩小,陆地面积扩张。同时热带与亚热带的面积也会缩小。 地球的气候不断重复冰期与暖期的循环,严寒的冰期大约持续10万年后就会出现1万年的暖期。目前地球正处于暖期,并已经持续了大约1.5万年。现阶段的暖期与以前最大不同就是目前处于忽冷忽热的跳跃期。因此,科学家认为,根据跳跃的非线性规则来分析,并用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人类没有理由忽视全球可能突然变冷的警告。欧洲可能将是地球上最先变冷的地区 为什么会出现冰河世纪? 地球总体受太阳光的照射程度,应是不变的,那为什么会出现冰河世纪?请地理专家给解释一下。 问题补充:不是介绍冰河世纪,是出现冰河世纪的原因。 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期(iceage)。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地球的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 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大冰期是指地球上气候寒冷,极地冰盖增厚、广布,中、低纬度地区有时也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质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大冰期、冰期和间冰期都是依据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地质年代单位的世或大于世,两个大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是几个纪,有人根据统计资料认为,大冰期的出现有1.5亿年的周期。冰期、间冰期的持续时间相当于地质年代单位的期。 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3次大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冰川活动过的地区,所遗留下来的冰碛物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对象。第四纪冰期冰碛层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研究也最详尽。在第四纪内,依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可划分为几个冰期和间冰期,冰盖地区约分别占陆地表面积的30%和10%。但各大陆冰期的冰川发育程度有很大差别,如欧洲大陆冰盖曾达北纬48°,而亚洲只达到北纬60°。由于气候变化随地区的差异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划分有所不同。1909年,德国的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划分和命名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随后,世界各地也都划分出相应的冰期和间冰期。 大冰期的成因,有各种不同说法,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有的认为太阳运行到近银心点区段时的光度最小,使行星变冷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有的认为银河系中物质分布不均,太阳通过星际物质密度较大的地段时,降低了太阳的辐射能量而形成地球上的大冰期。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始于距今175万年。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两个阶段,二者的分界以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 在近一百万年的第四纪中,有过几次冰川期,在冰期之间又有过气候较暖的间冰期。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造成了地球上冰川的扩展和退缩,并对整个地理环境特别是生物界有极大的影响。 一般所说的冰河时代,主要是指第四纪的大冰川的时代。因为它离我们最近,在地貌及沉积物等方面遗留下许多痕迹,使我们对它了解的比较详细。实际上在整个地球发展史中发生过好几次这样的大冰期,有时冰川的范围扩大到目前在赤道附近的南非、印度和澳洲。根据发展的观点来看,地球上今后还有可能发生大冰川的降临。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2、两亿到3亿年前地球上的气象是怎么样的?
拥有九十九以上的海洋面积~
云雾密布复全球~
暴雨连绵几无晴天~
……
地球上仅有唯一的中国本初原制生大陆百存在~
其它次生大陆还处于水皮以下~
中国大陆上的黄土高原,已经拥有了巨度型的植物和草食的人与动物。
……
陆地与海洋的温度几无差别~
气温高低相差不知大~
最高气温不会超过十度~
最低气温也道不过三十度。
3、在历史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有哪些变迁
地球上气候的变迁:
通过对地层沉积物的广泛分析,证实整个地质时期地球气候曾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反复有过几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为科学家所公认,在三次大冰期之间为温暖的大间冰期气候。寒冷的冰期同温暖的间冰期相比是短暂的,在整个地球气候史中,大部分时期(占90%以上年代)为温暖气候,比现在温和。
震旦纪大冰期,发生在距今约六亿年以前。亚、欧、非、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发现了冰碛层,说明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冰川气候。我国东部和中部广大地区,也有震旦纪冰碛层,说明这里也曾经历过寒冷的大冰期。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距今约3~6亿年,当时整个世界气候都比较温暖。特别是石炭纪是古气候中典型的温和湿润气候,森林面积极广,最后形成丰富的煤矿,树木也缺少年轮,说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在我国石炭纪时期全处在热带气候条件下,但到石炭纪后期,从北到南出现湿润带、干燥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石炭—二迭纪大冰期,距今2~3亿年,主要是在南半球,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尚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遗迹,当时我国气候仍有温暖湿润气候带、干燥气候带和炎热潮湿气候带三个气候带。
三迭—第三纪大间冰期,距今约200万年~2亿年。整个中生代气候温暖,到新生代的第三纪世界气候更趋暖化,格陵兰也有温带树种。三迭纪时期,我国西部和西北部普遍为干燥气候;到侏罗纪,我国地层普遍分布着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说明当时是在湿润气候控制之下。侏罗纪后期到白垩纪是干燥气候发展的时期,当时我国曾出现一条明显的干燥带,西起天山、甘肃,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干燥气候条件下的石膏发育。到了第三纪,我国的沉积物大多带有红色,说明当时气候比较炎热。第三纪末期,世界气温普遍下降,整个北半球喜热植物逐渐南退。
第四纪大冰期,约始于200万年前。大冰期中仍然是冷暖干湿交替出现的,当寒冷时期,即亚冰期,气温比现代气温平均约低8~12℃,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如最大的一次亚冰期(里斯冰期),世界大陆有十分之二、三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当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纳维亚冰川中心,其冰流曾南伸到北纬51°左右;格陵兰冰川中心,其冰流也曾南伸到北纬38°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纬60°~70°之间,有时可达北纬50°附近的贝加尔湖。冰川扩张,气候带南迁,生物群落也随之南移,如里斯冰期时,北方动物南迁,在克里木的旧石器时代(距今25万年以前)地层中曾发现过北极狐和北极鹿化石。
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气候比现代温暖,北极气候比现代约高出10℃以上,低纬度气温也比现代高℃左右。原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了,退缩到极地区域,甚至极地的冰盖也消失了。冰盖退缩或消失,气候带北移,生物群落也随之北移,如北冰洋沿岸也有虎、麝香牛等喜热动物群活动,喜暖植物可一直分布到北极圈。
当高纬地区处于冰期时,冰川覆盖扩大,极地高压增强,迫使极锋带南移到中纬度。在中纬度极锋带上气旋活动频繁,雨量丰富,内陆湖水上涨,如我国罗布泊在冰期时,湖水域比现代大4~5倍。反之,当高纬度地区处于间冰期时,大陆冰盖及极地高压向极区收缩,气候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有些地方出现干燥气候,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了。
在最近的一百万年中以寒冷气候为主导,即第四纪大冰期时期。北极地区的冰盖向中纬度地区大幅度扩张,最强盛的时候到达过北纬57度,某些地方冰盖的厚度达2千米。大冰期中间隔着温暖的间冰期,冷暖的气候变迁引起冰川的消长进退,对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貌研究表明,第四纪冰期分为四个冰期,为三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所分隔。冰期与间冰期相比较,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雪线升降幅度可超过1200米。
4、地球一亿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又会是哪些生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呢?美国“探索频道”组织国际权威的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当惊人的解答——
科学家认为,在500万年后、1亿年后和2亿年后,地球环境将发生三次大的变化,甚至有人预测,“那时候,人类已不适宜在地球上居住,一些新的物种将会出现,成为地球的主人”。科学家还根据现有物种的进化规律,综合考虑生物种类、栖息地、气候条件等因素,推测出未来可能出现的物种,并用计算机绘制出它们的图像。
500万年后:北极圈扩展到巴黎
500万年以后,地球进入又一个冰河期。北极圈将扩展到巴黎;地中海已干涸,变成一块巨大的盐层;亚马孙热带雨林不复存在,变成一个大草原;整个北美地区都会变成沙漠。到那时,地球的主人将是一些奇特的生物。
格格背兽:大型啮齿类动物,生活在北美沙漠。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捕食动物袭击,这种动物的背部有了特别的进化,由角蛋白组成的硬鳞甲覆盖在上面,这种鳞甲既能阻挡火焰也能够抵御严寒。
巴布卡里狒狒:生活在亚马孙草原,是地球上最后的灵长类动物,群居,杂食,可以在树林中和地面上生活。它们有长长的尾巴,遇到情况时高高竖起,向同伴发出信号。
死亡收集者鸟:生活在北美沙漠,长着两个大大的翅膀,翼展可达4英尺(1英尺约合0.3米),飞行距离达100英里(1英里约合1.6公里)。
1亿年后:地球热得像火山
1亿年后孟加拉湾已变成一片巨大的沼泽。南极大陆在板块构造运动的推动下,漂到了北方的温暖水域。那时地球炎热得像个大火山,温暖的气候让雨林覆盖在大地上,而动物也变得更加奇特。
塔拉顿龟:生活在孟加拉沼泽地,是在地球上行走的最大动物,站立时身高约7米,重120吨,每天吃1300磅草木。
大蓝风信使鸟:生活在大高原,这种鸟有4个翅膀,两个长在背部,用于高空飞翔,另外两个长在腿上,便于在树林里穿梭飞行。
喷火甲虫:生活在雨林中,四个一组的喷火甲虫可以伪装成山毛榉的花儿,捕食毫无防备的飞近的鸟类。
2亿年后:一天有25小时
而到了2亿年后,情况更糟糕:所有高级脊椎动物都会消亡;月球的引力让地球自转速度变慢,一天将有25个小时;地球只有一个大陆,被现在各大洋合并成的全球洋包围着。
沙克帕斯鲨鱼是全球洋中的主宰,这种能发出冷光的鲨鱼是海洋中最凶猛的捕食者。生活在沙漠的大黄蜂更加神奇,这种小小的动物能量巨大,可以一整天不间断地飞行超过500英里。北方森林中的大鱿鱼则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重达8吨,用8条强健的腿支撑着巨大的重量保持平衡
5、什么是地球历史中的气候?
前寒武纪(46亿—5.4亿年前)
持续时间:40亿年以上。化石遗迹证实了冰期的存在。最早的生命痕迹出现在相对较浅的海洋中。
古生代(5.4亿—2.45亿年前)
持续时间:2.95亿年。这一时期发生过两个漫长的冰期。在这一时期的开始与结束时的气候相对稳定,存在着几种温度段,赤道一带亦然。大气变化的方式与我们当今的大气层极为相似。在石炭纪(3.5亿年前),温暖而潮湿的气候使地球上出现了繁盛的植被和生物的迅速多样化发展。形成了山脉链,尤其在欧洲,那里出现了海西期和加里东期褶皱构造带。二叠纪的气候特征是干燥而寒冷,以海水平面下降为标志,导致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
中生代(2.45亿—6500万年前)
持续时间:1.8亿年。气候较寒冷,促使地球上最早的哺乳动物出现。这是一种高于所有爬行动物的动物种类。恐龙是干旱土地上真正的霸主。在海洋中,浮游的和游泳的生物(在开放性海洋中)大量生存。大陆开始分离,山脉(尤其是阿尔卑斯山)褶皱带的出现改变了地貌,海洋开始变得更深。较低的温度,相对干燥的时期和收缩的海域,宣告了向古近纪的转化而且可能导致30%的地球生物的消亡,包括庞大的恐龙家族。
古近—新近纪(6500万—165万年前)
持续时间:约数千万年。出现了不同的气候演化期;大陆趋于稳定,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模样,出现了更多的山脉褶皱(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分化)。在中生代末期形成的大量生物礁体此时出露地表,形成了陡峭的山体。海域的萎缩导致大量滨岸型生物(软体动物、珊瑚等)消亡。较寒冷的气候促成了温血动物的发展。大量哺乳动物出现并统治地球的所有生活环境。
第四纪始于165万年前,并一直持续到今天。第四纪以四次冰期为特征,中间有短暂的、较为温暖的时期,与古近—新近纪开始时的情况相似,森林趋于消亡,草地特别繁茂。
换算关系
换算关系
6、为什么两亿、一亿年前地球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
同意2楼的回答
不只是二氧化碳`烃类的气体也能产生温室效应
7、30亿年前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何依据?
从太空看向地球,人们会发现地球是一颗美丽的水蓝色星球。地球的地表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被海洋所覆盖,而“水是生命之源”,因而,地球一定是一颗富饶并且充满生机的星球,但是,你知道吗?
地球的外貌并不是一成不变,在30多亿年前,地球的面目就非常面目可憎,如果那个时候恰好有外星人路过地球附近的话,是绝对不会想靠近这颗星球的。
地球上的生命是在距今大约38亿年前才出现的,而在此之前,地球是一颗气候非常恶劣的星体,这里充满了电闪雷鸣,地面每小时要遭受数十万次的雷击。
而科学家认为,地球当年的气候就和现在的金星和木星相差无几。金星虽然是地球的同胞,也是太阳系内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但并不宜居。
金星的表面温度超过500度,拥有着浓厚的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并且还会持续发生闪电,而科学家曾经记录到的一次闪电就持续了15分钟之久。
并且,它的压强却非常地大,大约是地球的92倍以上,待在金星的地表上就相当于在地球千米以下的深海,人体瞬间就能被压扁。
而木星就更为吓人了,作为一颗气态行星,木星没有表面,但这颗星球内部却无时无刻都在产生着巨大的风暴,人们看见的木星上的“大红斑”其实就是木星形成的风暴。
而一个“大红斑”的质量就相当于两到三个地球,其产生的风力达到120米每秒,足以吹动整个地球。
但在三十多亿年前,地球的外貌也非常可怕,要是放在现在,科学家可能都会感到难以置信,地球究竟是如何诞生出生命的?
而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困扰科学家至今的谜题之一,但也有科学家认为,正是地球当初恶劣的气候,闪电将无机物转化为了有机物,因此,地球的的初始生命才得以形成。
8、1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9、46亿年来地球气候如何在变
地球最显而易见的「变」谁都可以感觉到,赵丰说,它就是有热有冷的气候。环绕我们的海洋和洋流是影响气候最重要的因素,例如北半球两大洋流黑潮、墨西哥湾流影响了大地区的天气。赵丰举例,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欧洲大陆纬度相差不多,但前者冷到难以住人、后者却能孕育出昌明文化,正因为墨西哥湾流经过北大西洋,让欧洲比西伯利亚温暖许多。
我们熟知的太平洋区的「台风」(typhoon)就是短时间、小地区内气候的强烈变化。赵丰说,台风在美洲叫「飓风」(hurricane),在印度洋叫「气旋」(cyclone),随著发生地而有不同的名称,2008年5月造成缅甸重灾的Nargis就是一个「超强气旋」。地球上台风最多的地区在西太平洋到东亚一带,但赵丰认为,台湾就是靠著台风的强降雨带来主要用水,他开玩笑说「千万不要想办法消灭台风,拜托。」
以长时间气候来看,由其他行星影响,造成的天文「米兰克维兹循环」(Milankovich cycles)可以解释,为什麼地球有冰河期、也有和现在一样较高温度的「间冰期」的大型变化。这些几万年的冰河期循环,也让我们的海平面升降幅度达到上百多公尺,是原始人类迁徙的一大决定因素。赵丰指出,在人类文化历史的短短时期里,又有大暖期、小冰河期等变动,影响人类生活。
温室发烧 地球生病了
全球暖化是近年来的重大议题。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效应,也让海平面上升。近年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0.3公分,赵丰把它比喻成发烧时体温升高0.5度,「0.5度」、「0.3公分」看起来没什麼,「但就代表你(地球)生病了。」赵丰说,比起中古世纪,现今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加了许多,估计连带让气温上升了摄氏2度左右!
四亿年前 一天22小时
另一个地球有趣的「变」是自转速度。其实地球自转一圈不是刚好24小时,而是稍快或稍慢一点点。长期而言,因为地球表面海底凹凸不平,潮汐移动时产生「潮汐摩擦力」,减慢地球自转,於是每天的时间都渐渐长一点点。为确保真实世界与人类时间不会超过0.5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国际地球自转司」会公布在某些年的6月或12月最后一天加上正或负1秒的「闰秒」(leap second)。根据古化石推算,在4亿年前,1天只有22小时左右。
地球长时间的「变」还有地磁的位置和强度,赵丰表示,百年来两个磁极漂移了上千公里、磁双极强度减弱5至10%;如果考虑的时间更长,地球磁场可能已经有超过上千次的「反转」纪录。赵丰猜测,中国「山海经」里提到出没在极远北方的「烛龙」,很可能就是描述著地磁变化过程中,渐渐跟著移动的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