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有一种鱼因气候生态环境只在河南省

有一种鱼因气候生态环境只在河南省

发布时间:2021-07-26 13:32:28

1、关于鱼报天气的谚语

应该是:“预报天气的谚语”吧
天气谚语大全
一、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
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
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
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二、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
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
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
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
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天象识天气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四、看物象识天气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看云测天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6、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7、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8、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9、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10、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11、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12、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
13、云交云雨淋淋
14、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15、屏山出云,不用问神
16、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晚若西北明,来日天气晴
17、鱼鳞云,不雨也风颠
18、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下雹
19、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20、云结亲,雨更猛
观风测天谚语
1、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
2、春东夏西秋不论
3、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
秋起东风马牛不相及
秋不论,冬起东风雪边天
4、开门风,闭门雨
5、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6、南风刮到底,北风来还礼
7、东风急,雨打壁
8、南风腰中硬,北风头上尖
9、早刮东风不雨,涝刮西风不晴
10、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
11、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12、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13、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
14、西北风开天锁
15、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
16、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17、风乱转,不用算
18、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19、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20、急风行
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1、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2、雷打天顶不雨不大,雷打云边大雨降
3、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4、急雷快晴,闷雷难晴,
5、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
6、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7、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8、露水闪,来日晴
9、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

2、昆仑山上的河里有一种鱼,当地人叫雪豚,生活在海拔5千米左右的高原高寒环境,浑身无鳞。谁知道正规叫法。

匍匐旬子,又名地红籽,蔷薇科落叶匍匐性灌木395植株低矮,枝条苍劲,姿态潇洒,常附生于岩石上,自成景观。开粉红色小花,挂红色小果。颇具观赏性。 匍匐旬子是制作山石盆景的最佳材料,亦可作庭园、山石路径的绿化、美化用 在山王坪生态旅游开发区有存在,适合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气温在11摄氏度,降雨量为1325毫米左右

3、问一种鱼叫什么名字

【中文名称】:大鲵
【拉丁学名】:Andrias davidianus
【俗名】:娃娃鱼,人鱼,孩儿鱼,狗鱼,鳕鱼,脚鱼,啼鱼,腊狗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定(I)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山溪或水潭中
【海拔上限】: 2800
【海拔下限】: 100
【致危因素】:因为贸易被捕猎,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作为食物被捕猎,回游被切断,环境污染
【保护措施】:人工饲养,人工繁殖,国家级等级,已有保护区
【国内分布】:宁夏,河北, 山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二十多年来,娃娃鱼尚未实现规模化繁殖。对此,我们深入研究了娃娃鱼的发育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理学及繁殖生物学等基础学理论。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新技术,创新了娃娃鱼繁殖技术,实现了娃娃鱼规模化繁殖,这对保护、增殖其资源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
[编辑本段]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两栖纲 Amphibia → 有尾目 Caudata → 隐鳃鲵亚目 Cryptobranchoidea → 隐鳃鲵科 Cryptobrachidae → 大鲵属 Andrias → 大鲵 Andrias davidianus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米至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大鲵栖息于山区的溪流之中,在水质清澈、含沙量不大,水流湍急,并且要有回流水的洞穴中生活。大鲵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它不善于追捕,只是隐蔽在滩口的乱石间,发现猎物经过时,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很强的耐饥本领,甚至二、三年不吃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甚至以卵充饥。 喜食鱼、蟹、虾、蛙和蛇等水生动物。
[编辑本段]分布状况
中国大鲵除新疆、西藏、内蒙、吉林、辽宁、台湾未见报道外,其余省区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
中国大鲵原产地自然分布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四大区域:一是湖南张家界、江永和湘西自治州;二是湖北房县、神农架;三是陕西安康、汉中;四是贵州遵义和四川宜宾、文兴等地。其他零星分布于湖北合峰、恩施,江西靖安、广西柳州玉林,甘肃文县,河南卢氏县、蒿县,其中四川贵阳贵定县岩下乡成为“中国娃娃鱼之乡”。据统计,大鲵自然资源蕴藏量约为9万尾,以丘陵山区资源量为多,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污染的加剧,资源更显不足。
[编辑本段]繁殖习性
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雌鲵产卵后,“任务”即告结束。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雄鲵从此就要担当所有的孵卵任务,直至15—40天后,小“娃娃鱼”分散生活为止。
[编辑本段]濒危原因
由于它肉嫩味鲜,所以长期遭到人们大量捕杀。各产地数量锐减,有的产地已濒临灭绝。
目前面临的现实是大鲵这一珍贵野生资源,主要因为人的因素,尤其是生存环境丧失、栖息地破坏以及过度利用对大鲵生存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种群急剧下降,分布区成倍缩小,处于濒危状态。
[编辑本段]繁殖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为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从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国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农田、湿地及海洋六大类型。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她蕴藏了大量的生物物种,是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我国的森林类型繁多、功能齐备,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环境和气候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我国的森林按气候带分布从北向南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林和针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
中国大鲵的野生资源。有人估计全国总的蓄积量为5万尾,真正的野生大鲵仍在大自然中可能未达到5万尾,当然比较切合实际的数有待于深入的调查研究来评估;大鲵的人工繁殖全国每年繁殖量,有人报道为10万尾,实际上可能不足。根据国内主要人繁点的情况在8万尾左右。
要高度重视拯救与保护大鲵的种质资源,因为有“种”才有苗,不然,则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是说大鲵的苗种繁育,首先要从种质资源的源头抓起,要迅速建立中国大鲵种质资源库与中国大鲵原种繁育基地,彻底解决大鲵苗种繁育的“种源”问题。
中国首座大鲵生态园日前在江西省靖安县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内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占地面积80公顷,是国家农业部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首期工程将在今年10月完成,可形成年繁养大鲵5万尾、救护大鲵1000尾的能力。生态园集大鲵资源保护、养殖观赏、旅游休闲、文化交流及开发利用为一体,在全国开创了综合性保护开发利用大鲵资源先例。
靖安县是中国大鲵资源的主要产地,是独有的“中国娃娃鱼之乡”。该县在全国第一个发布保护大鲵布告,第一个设立大鲵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建立专门的大鲵研究所,第一个人工繁育出大鲵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2001年,靖安又将娃娃鱼定为县吉祥物予以保护。
[编辑本段]保护价值
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
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大鲵是二类保护动物,其经济价值高,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大鲵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大鲵具有滋阴补肾、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著疗效。同时,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编辑本段]人工养殖
1、大鲵养殖池的设计建造
自然界大鲵生活在海拔300~800m的山区溪流中,有喜阴怕风、喜静怕惊、喜洁怕脏的特点,人工建造大鲵养殖池最好应仿照大鲵自然界的生活状况等来进行。
1.1养殖场址的选择要求
1.1.1水资源要求
根据我所多年采水样分析结果表明,大鲵养殖对水的总体要求是:水源充足,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具体在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mg/L以上,PH值在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
1.1.2环境要求
养殖池四周要求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以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为好,另外,要求交通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
1.2养殖场的设计建造
大鲵生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并有变态过程,人工养殖大鲵其养殖池须分阶段设计建造。其养殖池面积应视大鲵规格大小而定,稚鲵池(蝌蚪阶段1龄以内)0.5~1平方米,幼鲵池(幼鲵阶段1~2龄)1~2平方米,成鲵池(成鲵阶段2~4龄)2~4平方米,亲鲵池(4龄以上)5平方米左右。大鲵各阶段养殖池,其形状以长方形或椭圆形为佳,长宽比为3:2,其高度要求在所养殖大鲵其全长的二至三倍,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在池内可设计多个洞穴,便于大鲵隐蔽躲藏,各养殖池应建造独立的排灌设施,做到水位能有效调节,水进出自如,排污方便。 整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大鲵防逃、防偷、防害设施。
2、大鲵苗种放养及种苗鉴定
2.1养殖池的消毒
新建的养殖池,特别是水泥池,必须浸泡二个月以上,待其碱性消失后方可放养苗种。对于原有养殖池要进行消毒,消毒药物一般用1PPM的漂白粉或0.5PPM的90%晶体敌百虫杀灭细菌或寄生虫等敌害生物,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注入新水方可放养苗种。
2.2鲵种消毒
为防止鲵种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养殖池内,应将所有放养的鲵种用呋喃类药物每立方米水体0.2g或亚甲基0.5g兑水浸泡5分钟,然后将药水和鲵种一同轻轻放入养殖池内。
2.3种苗鉴定
2.3.1大鲵苗种与其他苗种的区别
在两栖类中。有尾目中的小鲵科、蝾螈科、洞源科等种类与大鲵极为相似,区别它们最主要的是比较其形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 隐鳃鲵科(大鲵)、小鲵科、蝾螈科形态特征比较
2.3.2大鲵苗体质优劣的鉴定 大鲵苗种体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饲养的成功与否。优质的大鲵苗种应该是机体健壮、肌肉肥厚、体表无伤痕和寄生虫,未变态前外鳃完整无病变。反之,则为劣质鲵苗。
2.4放养密度
大鲵养殖池其放养密度视养殖大鲵规格和养殖场水源、水体、饵料等因素而定。一般情况下,苗种阶段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便于集中管理饲养。在成鲵阶段考虑大鲵活动范围大,摄食能力强,加之有互相攻击性,其放养密度应小。我们多年的养殖实践认为,苗种阶段其放养密度为60~100尾/平方米,成鲵阶段5~20尾/平方米。放养时,要求规格尽量保证整齐,个体之间不宜相差0.5倍以上。
3、养殖管理
3.1饵料投喂
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一样,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根据大鲵活动状况,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状况、大鲵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
3.2调节水质
养殖大鲵应经常保持大鲵池内水质清爽无污染,水体透明度大,溶氧量高,PH值在6.8~7.8间。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及时清除残饵和排泄物,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质,长期保持池水流动。
3.3调节水温和光照
大鲵对水体温度要求较严,超出其忍受力会造成大鲵冬眠或夏眠,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必须采取降温或增温措施,确保大鲵有一个适宜的水温生长环境。另外,大鲵畏光,养殖场应采取措施避免日光强射,夜晚巡查时,不能用强光对射。
3.4防逃防偷
大鲵逃跑能力特强,其陆上或水中运动较为敏捷,并能爬高顶重,稍有不慎便会逃逸,必须时刻注意防逃,尤其在下暴雨时要注意。养殖池和整个养殖场所有进出水口和陆上通道口都要装防逃设施。 大鲵其经济价值较高,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防止不法分子的偷盗。
4、病害防治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
4.养殖条件:
室内外均可养殖。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水,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养殖池在放养前需用水浸池1个月,使pH值在6.4以下,一般不要强光照,只保持微光或无光均可。
5.种苗放养:
大鲵养殖一般引进10厘米以上的幼鲵,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20条左右。种苗放养前养殖地用硫酸铜2毫克/升浸泡5小时消毒,鲵体用氯化钠5%药浴10分钟。事先在池内用麻石搭建洞穴,放置水草以供大鲵躲藏。
6.饲喂:
养殖池设饵料台,台面高出水面少许。投喂饲料,以天然饵料为好,主要有浮游生物类、虫类、肉类及鱼类、贝类等。每天早晚各投饵一次,时间为早晨7:30前及晚上10:30前为好。在投饵料时应先清理掉上次的残饵。投喂量为体重的5-10%。当水温在16-23℃时应加大投饵量,次数及时间可保持不变。
7.日常管理。
大鲵的日常管理简单,但很重要。投饵时保持三定:定时、定点、定量。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以防“夏眠”,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4、我生活在河南省周口市,记得儿时的时候,经常到小河里去摸鱼抓虾,洗澡。自从我上了小学以后好像就干旱。

近来连续读了两本关于水资源的书,《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水资源战争》。忍不住又想讨论河流干涸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全世界各地河流里的水,明显减少,甚至都干涸了。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后退雪线上升,融化的水减少。气候变暖是不容争议的,世界各地的雪山雪线上升、冰川融化都是普遍发生的事实。气候为什么会变暖?是二氧化碳的增多?是太阳黑子活动加剧?还是正常气候波动?以近几十年(30年)的冰川雪线变化如此巨大,说是自然界的因素,吾是有点难以信服。这个不深入讨论了。
为什么那么多的河流干涸呢?分析有以下原因:
苏拉密提出一个制度性干旱问题,即由于锄地减少导致水量蒸发,也是一说。
有人又提出,由于污染水蒸发作用减弱,导致水汽减少降雨减少。虽然为一说,但是说服力不强。因为河流蒸发量不能跟海洋比。
降水减少?就感觉上是这样,以前降雨降雪都比现在多。考虑到海洋占地球主要表面积,实际上大气水汽可能变化不大。但是要降雨,很有可能要本地水汽的配合。从这里考虑也是有可能的。
除了以上看法之外,吾以为还有一个可能,即水循环被破坏了。循环快就意味着水(降水)多,慢就意味着干旱。道理很明显,比如两个人,10块钱,一个月内循环100次就表示月收入1000块,循环10次就表示月收入只有100块了。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如果原来的水循环被破坏了,也就是变慢了,那么自然就意味着水量的大量减少。哪些情况导致呢?
冰川后退雪线上升,导致融化的水减少,不仅使得河流源头的水减少,而且渗入地下的水也减少,这导致后续汇入河流的水也减少。
人类疯狂开采地下水。这导致水位下降,汇入河流的水也少了。
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这个也是重要因素。
大坝的负作用。似乎哪里建了大坝,哪里就开始干旱。
本地的水汽减少,也减少了降雨。这个循环真的很重要?是的,北极的水变冷下降,然后缓慢的从大洋底部到达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表层,再变暖返回,这样一个循环就是两千年。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联系起来,也许各地都有自己局部的水循环呢

5、河南世纪考古发现与古气候环境

经过三代考古学者的艰苦工作,河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不少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相对较少,新石器时代遗址相对较多,约200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距今7~8ka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4.5~7ka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5ka前后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中、晚期遗存,还有距今3.8~4.5ka之间的河南龙山文化。

7.8.3.1 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小空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从南召县小空山遗址洞穴所处的阶地高度分析,应是中更新世(周口店期)开始接受沉积的地方,是古云阳人居住最为理想之处。

小空山上洞地层划分为3层。第1层为灰黑色扰土,出土化石种类有牛(Bouidae)、野猪(Sus scrofa)、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yi)、犀牛(Rhinoceroti-dac)、最后鬣狗(Crotuta ultima)等。第2、3层为黄褐色砂土,化石种类有最后鬣狗(Crotuta ultima)、野猪(Sus scrofa)、转角羊(Spirocerussp)、犀牛(Rhinocerotidac)、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ryi)等。其时代为更新世晚期偏晚阶段,考古学分期上属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由上洞第3层鹿牙化石所做的铀系法测年,大致相当于最后冰期的最盛期,距今约20~30ka。

(2)南召猿人化石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南召猿人化石是河南发现的直立人(Homo erectus)化石。发掘地点地层共分5层,第5层的褐黄色砂质黏土层富含化石,直立人牙齿、哺乳动物化石均出土于此层。

与猿人化石同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虎(Megaloceros pachyosteus Young)等21种。其中剑齿虎为新近纪的残余种类,中国鬣狗、肿骨鹿和三门马为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早期典型的哺乳动物,它说明了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早期生态环境与气候是温暖湿润的。

7.8.3.2 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下王岗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贾兰坡先生等通过对下王岗遗址动物骨骼的研究,首开了河南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生态环境与气候的研究。淅川县下王岗遗址发现的动物群骨骼,不仅给人们列出了那个时代居民食用的“菜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遗址地区的自然气候与生态环境。

下王岗仰韶文化层中,共发现24种动物骨骼。有猕猴、黑熊、虎、豹猫、野生水牛、苏门犀、亚洲象、野猪、麝、苏门羚和孔雀、麂、梅花鹿、豪猪以及大熊猫等,同时还见有大量的竹灰。其中,猕猴、黑熊、虎、豹猫、苏门犀、亚洲象、野猪、麝、苏门羚等系适合森林和多树的山区动物;孔雀、麂、梅花鹿、豪猪等系适合稀树、草地和灌林丛生地带的动物;大熊猫系适合多竹山区的动物。

上述动物群中,喜暖7种,占29.17%,这些动物现今分布范围的北界多数不超过北纬33°,其中还有更偏南的动物,如野生水牛、苏门犀等,在我国境内已不见。其余为长江南北均可见到的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占70.83%。这是下王岗各期文化层中喜暖性动物最多的时代,说明仰韶文化时期是温暖的气候,遗址地区必然有茂盛的森林,山区也有稀树、草地和灌林丛生的开阔地带,附近还有茂密的竹林。仰韶文化时期各文化层中都发现许多竹灰,有的甚至还可看出竹的纤维。在仰韶文化三期的长屋中还发现有铺竹织物的痕迹。以上充分反映出当时遗址地区属于温暖湿润的自然气候环境。贾兰坡先生等认为,该时期属于全新世温暖气候的顶峰即相当于B.Srenander气候的大西洋期。

(2)大河村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角,属仰韶时期文化。仰韶层的沉积物主要特征是以灰黄色和灰黑色淤泥质亚砂土为主,考古发掘出土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其中有竹鼠、水牛、野猪、鹿、轴鹿、貉、麂、兔、家猪、狗、羊、鸡、环颈、龟、雉、鳖、鲤、蚌、螺等,以及18块孢粉样品。

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仰韶时代郑州地区的植被特征是乔木植物占优势(50%~90%),草本和灌木植物较少(27%~48.5%)。其中,下段阔叶树植物花粉(52.1%)多于松属(Pinus)花粉。草本植物中水生的Nymphoides最多,达29.4%。其次是Artemisia,Labiatae,Ranunculaceae和Polygonaceae。

据此,推测郑州地区全新世中期的古气候环境是进一步的转暖。以Pinus为主的针叶林-草原植被逐渐被以Castanea,Puer,cus,Carpinus,Ulmus等阔叶树占优势,Pinus为次的针阔叶混交林所代替,林中散生有热带、亚热带乔木树种,如Tsuga,Podocarpus,Quercus,Platycarya,Ligu-damdar,Oleaceae和Enporbiaceae。这些喜暖喜热的乔木植物花粉占木本植物花粉的24.5%,草本植物中,水生的Nymphoides,Potamogetomaceae,Spar-ganiaceae及湿生的Cy-eraceae大量出现,占草本植物含量的37.8%。喜热和水生植物大量出现表明全新世中期的气候特点与现今长江中下游的亚热带气候相近,相当于B.Srenander气候的大西洋期。另外,Lychnotnamnites等水生植物的出现,表明该平原地区为浅水湖沼的环境。

还有人从半定量的角度,对该地区的降水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他们根据大河村遗址流行的整塑整烧建筑技术和遗址出土的莲籽、螺壳与所使用的蚌镰及动物骨骼中有貉、麂、竹鼠等考古成果,认为大河村地区全新世中期冬季较现今温暖,年降水量较现在偏多。由于年均降水量>1000mm时才能满足竹子正常生长的需要,因而推得当时的年均降水量可能平均>1000mm。

(3)濮阳西水坡龙虎人墓葬考古发现与古气候环境

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颛顼之都——帝丘,在今河南平原中北部濮阳市西南、高起的岗丘上。颛顼是我国古文明时期开创“绝地通天”、集神巫政教合一的神教文化于一身的始祖。颛顼以“共工振荡洪水害天下”为罪名,诛灭共工得帝位。

1988年,濮阳西水坡发现一古墓葬。在45号墓中,遗体两侧有蚌壳摆成的龙虎,呈一龙虎人组合图(图7.3)。人骨架居中,仰身直肢,头向南偏西,在人骨左右用蚌壳摆成一龙一虎,龙虎的头向为北偏东。李学勤等认为,濮阳西水坡龙虎人组合图的发现及体现的身兼巫师和部落首领人物,与传说的颛顼帝在河南濮阳一带的宗教活动是比较相符合的。这也就意味着该墓葬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颛顼帝,或者是其宗教核心人物之一,属于仰韶时期文化。

图7.3 濮阳市西水坡龙虎人组合图

(据李学勤,江林昌,2001)

孙长虹、郭书元对西水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双壳类进行了研究。共有33种,其中31种组成了Lamprotula-Cuneopsis-Unio组合,称为西水坡丽蚌动物群,其时代为中全新世早期。贝壳14C测年6465±45a,同层出土的陶器特征显示出为仰韶文化的早期(7~6ka)遗址。该动物群与长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及其周围水域的现代丽蚌动物群组合特征非常接近,同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动物地理区,亚热带湿热气候。根据该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该地区当时应是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河流成网、湖泊遍野的环境。

(4)殷墟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977~1978年,安阳殷墟墓陵区进行了大规模考古钻探,发现祭祀坑近700座,墓中除出土陶器、骨器和玉石器外,还出有白陶820片。祭祀坑中埋马117匹、幼象1头,以及牛、猪、羊、狐、河狸、猴等动物。这说明了殷代养马发达和“殷人服象”的真实情况。

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佩带和镶嵌饰物有玉人、龙凤、怪鸟怪兽及各种动物,兽类有虎、象、熊、猴、鹿、马、牛、狗、兔、羊头、兽头等;禽鸟类有鹤、鹰、鸱鹚、鹦鹉、鸽、燕雏、鸟、鸬鹚、鹅等;还有鱼、蛙、鳖、蝉和螳螂等。玉雕动物达27种,其中大多数见于殷墟出土的动物骨骼和甲骨文记载,以及过去殷墟出土的玉石雕刻,且鹰、鸽、鸬鹚、鹤、螳螂等5种系首次发现。

殷墟甲骨文中有农作物黍、稷、麦、稻等和开垦荒地、施肥的记载,以及圈养马、牛、鸡、犬、豕等六畜的记载,反映出当时畜牧业的发达,显示出殷时古气候古环境与现今较为接近的情况。

(5)郑韩故城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郑韩故城横亘在河南平原的中西部、现今的新郑市一带,著名的双洎河从附近流过。据记载,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230年,为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

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m,南北宽约4500m,中部有一道南北向夯土墙将故城分隔成东、西两部分。

西城内最重要的发现是位于西北部的地下冷藏建筑遗存。冷藏室填土中出土有大量战国时期的陶器、砖、瓦残片以及铜、铁、骨器等。填土中出土的禽兽骨骼约占整个出土遗物总数的一半,以牛、猪骨最多,马、羊骨次之,并有少量鹿、鸡骨。

在东城偏北的张龙庄村南,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制骨作坊遗址,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在这处制骨遗址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带锯痕的废骨料、骨器、骨器半成品及细砂砺石、残铜刀等制骨工具。初步辨认出骨料中有牛、猪牙床骨、肩胛骨和鹿角等。反映出与现今较为接近的气候环境。

7.8.3.3 农作物考古与气候生态环境

(1)粟、黍、稷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粟、黍、稷系指小米群,中国农业的开始,目前可上溯到新石器仰韶时代,仰韶时代农业的基础是小米。如仰韶遗址中,石制、蚌制和骨制的农具已很多,最重要的证据是粟(“小米”的一种)已经为仰韶时人所储藏。

西安半坡遗址有几处储藏着栗的壳物,尤其是115号窖穴已腐朽的皮壳达数斗之多。除西安半坡外,“小米”也曾发现于陕西宝鸡斗鸡台、华县柳子镇和泉护村、山西万泉荆村等地。但万泉荆村的小米,早年由日人高桥基生氏鉴定为粟(Setaria italica),1933年美国华盛顿Freer博物馆的Carl W.Bishop博士指出,荆村发现的小米是黍稷一属的Paricum miliaceum。仰韶农业粟的广泛种植,标志着该时期古气候环境是较温暖的。

(2)高粱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955年,在江苏新沂三里墩遗址龙山文化层以上殷周文化层中发现有高粱秆和叶的遗迹,河北石家庄市庄村发掘战国时赵国的遗址,也发现有两堆炭化高粱。

苏北殷周、河北石家庄战国及洛阳西汉诸遗址中高粱的发现,似乎表明高粱是华北地区的原生粮食作物。它的种植,标志着该时期古气候环境趋于冷湿。

(3)稻的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携返瑞典多件仰韶出土陶片中,有一陶罐残片上充满谷壳印痕。后经瑞典植物学家G.Edman及E.Soderberg研究,鉴定为人工栽培稻谷(Oryza Sativa)的外壳。

近年陕西华县柳子镇仰韶文化层中,草灰中除粟的外壳外,还发现有类似稻壳的遗迹。稻的种植,标志着该时期古气候环境是较温暖的。

(4)小麦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殷代卜辞中已有麦字,但史前华北小麦的种植,至今尚无确凿的证据。安志敏先生于1949年首先提出,仅北平历史博物馆所藏山西保德县王家湾出土似为史前时期之陶片上,印有某种谷粒及芒之痕迹,颇似麦粒。

1955年春,安徽省博物馆在河南平原东临亳州东乡钓鱼台古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陶鬲之内盛有炭化麦粒,计重1市斤13两。该遗址所发现的黑陶与龙山遗址的黑陶完全相同,故断定遗址是龙山文化遗址,麦粒也是属于龙山时代的,麦粒经小麦育种学家金善宝教授鉴定,系古代小麦Tricticum antiquorum的一种。麦的种植,标志着该时期古气候环境是较冷湿的。

(5)大麻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931年,李济生在安阳发掘报告中提到殷代埋藏的戈形兵器,有些外表有“极显著的布纹”,但布的原料是否是大麻,并未说明。

据研究,卜辞和金文中还没有麻字,而《诗经》中麻字有7处可见;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写有“麻刀石”字样的陶仓;新郑工农路一座西汉晚期墓中出土一件小陶壶上,用隶书写有“麻子”,壶中装有已经炭化的麻子。说明古代华北地区的布应该是以大麻为原料。麻的出现,标志着该时期古气候环境是较凉的。

6、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分布,候鸟迁移,鱼类洄游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7、你知道哪种鱼有“气候鱼”之称吗?

如题, 西欧人将 泥鳅称之为“气候鱼

若天气闷热、即将下雨之前,泥鳅很难受,此时水中严重缺氧,迫使它一个劲地上下乱窜,犹如在表演水中舞蹈,这正是大雨降临的前兆,西欧人为此称泥鳅是气候员。冬季河湖封冻了,泥鳅就钻入泥土中,依靠泥土中极少量的水分使皮肤不至干燥,此时它靠肠进行呼吸来维持生命。

8、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鱼类种群数量

A、由图可知,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A正确;
B、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B错误;
C、当种群数量达到b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使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C错误;
D、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D错误.
故选:A.

与有一种鱼因气候生态环境只在河南省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