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与自然环境概况
本节由牛平山执笔。牛平山,石家庄经济学院。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泥河湾组地层广泛分布于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阳原、蔚县盆地及北京的延怀盆地。其中大同、阳原、蔚县三盆地在第四纪时期曾一度为一个统一的大型湖盆,称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一般所称的“泥河湾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许家窑遗址,东至阳原石匣里,南至蔚县西合营,第四纪湖相沉积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和旧石器遗址主要集中在这里。本书所指的“泥河湾盆地”或“泥河湾裂谷盆地”只限定在这个范围内。为较全面了解“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环境状况,本节将涉及范围扩大为广义的“泥河湾盆地”。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大致在北纬39°00'~40°20',东经112°15'~115°10'范围内。西部与北部以洪涛山、七峰山、采凉山、熊耳山等山地为界,南部和东部边界有馒头山、恒山、马头山、六棱山、白见坨、小五台山等环绕,总面积约9000km2(见图1-1)。
盆地内交通方便,大秦铁路贯穿全区,同蒲铁路、怀(来)蔚(县)铁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国道等国家级、地方性铁路、公路干线与乡间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可直达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张家口、秦皇岛等城市。
(二)气象水文
泥河湾盆地属东亚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据阳原、蔚县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6.0~7.3℃。冬季受势力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盛行自大陆吹向海洋的寒冷而干燥的冬季风,多寒潮天气。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11.5℃,极端最低气温-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压控制,但由于地处山区,地形多变,易形成不稳定对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热月7月,月平均气温22.7℃,极端高气温38℃。春季干旱,多见大风天气,常因地面强烈的上升气流卷起干松土壤而出现沙暴天气,造成土壤水分、养分与细粒物质的流失。盆地内年平均降水量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于7~8月份。区内总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夏季温和、秋季凉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干燥度大、干旱严重;年降水变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长期适中。
永定河的一级支流———桑干河是区内最大的河流,与其主干支流浑河、黄水河、源子河、御河、壶流河等构成桑干河水系。桑干河发源于山西芦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东方向流经大同盆地,至册田水库以东进入阳原盆地,经石匣里东部峡谷流出盆地。据石匣里水文站资料,桑干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经蔚县盆地的壶流河发源于山西广灵县黑驴沟梁附近,经蔚县盆地,自北水泉镇附近进入阳原盆地,流经十余公里,于阳原小渡口汇入桑干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为零(1971.6.16)。
图1-1 泥河湾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图
桑干河水系具有我国北方河流的共有特点,即由于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滥;冬春季节干旱,流量大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断流。因此,塑造出宽阔的漫滩与窄浅的河床地貌,发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纪地质与地貌概况
泥河湾盆地地处汾渭断陷构造盆地之北部,周围山峦起伏。北部为阴山余脉,除个别山峰外,分水岭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为太行山北端的恒山山脉(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为2882m(东台)。中部河谷地区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为780m。河谷与周围山地之间高差多在500~1000m之间,极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纪地层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达海拔标高1200m左右,其余地区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围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纪的地层与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斜长角闪岩、角闪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长城系、蓟县系的页岩、海绿石页岩、石英砂岩、燧石结核(或条带)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灰岩、细晶灰岩、燧石条带灰岩、泥质白云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的角砾岩、砾岩、砂岩、页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叶状灰岩、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结晶灰岩、含燧石白云质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的砾岩、砂岩、角砾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块岩、流纹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时期侵入的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辉绿岩、辉长岩、正长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体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现代生态环境概况
(一)水资源与水化学环境特征
由于地处半干旱气候带,盆地内水资源总体比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干河及其主干支流是汇聚区内地表水的主要河流,这些河谷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其他地区则比较贫乏。经测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气降水水资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间。其中阳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资源量为7.54×108m3/a,自产径流量0.655×108m3/a,外来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资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开采量约0.32×108m3/a。
阳原盆地东部至蔚县盆地东窑子头以北地区的水化学特征,基本代表了泥河湾盆地东部的现代水环境特征。据作者2005~2006年对这一地区的调查,钱家沙洼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监测资料反映,地表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和HCO3-Na型。据18处取样点资料显示,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比较复杂,依据舒卡列夫分类,盆地东部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Na+Mg型为主,其次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据库尔洛夫表达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学阴离子组合类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为主;阳离子组合类型以Na-Mg-Ca型为主,其次为Mg-Na-Ca型。2005年测得的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见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7)
表1-2 泥河湾盆地东部地下水各化学组分平均含量统计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湾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质,其中主要有分布于基岩出露地带的残坡积物,坡麓及山前地带的坡洪积、洪冲积物,河川谷地的冲积物,黄土台地及盆地边缘的黄土,桑干河与壶流河两岸岸坡地带出露的湖河相堆积物等。
依据土壤发生学理论,综合成土条件、成土特征和土壤属性,参照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划分方法,经实地调查统计,泥河湾盆地东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半水成土、初育土、盐碱土、人为土 7 个土纲。湿暖温淋溶土、半湿暖温半淋溶土、半干旱温钙层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质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盐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个亚纲,12 个土类、23 个亚类、41 个土属、61 个土种 (见表1-3)。经测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种、土属中养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见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山地土壤类型统计表
续表
表1-4 泥河湾盆地东部一些主要土种各层位中养分平均含量统计表
(据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湾盆地东部不同土属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统计表
(三)植被与植物资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湾盆地植被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半干旱、干旱草原过渡的特点。周边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观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着以栎、山地桦、杨、杂木林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间有温性针叶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华北落叶松、白桦、棘皮桦等针阔叶混交林为主。2100 ~ 2500 m 为华北落叶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针叶林分布带。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亚高山草甸。
在低山、黄土丘陵、沟梁台地、山麓地带则广泛分布着半干旱、干旱灌丛草原,其植被组成特点是: ①喜暖的亚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组成中起主导作用,如大针茅、长芒草、戈壁针茅等。②东亚区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占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华委陵菜、达乌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铁杆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种类: 如酸枣、绣线菊、小叶锦鸡儿等。④常见草本植物较多,如羊茅、糙隐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黄芩、乳浆大戟、茭蒿、线叶菊及农田杂草等。山前及河川谷地为广阔的农业耕作区,自然植被较少。
2. 植物资源
泥河湾盆地植物种类较多,根据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蔚县和阳原县植物资源初步调查资料统计,共发现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属,1350 种。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 (草本 1109 种; 木本 241 种,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总数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蔷薇、豆、毛茛 5 科具有优势地位,所含种数占总种数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湾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统计表
三、社会经济概况
广义的泥河湾盆地隶属山西省大同、朔州与河北省张家口 3 市所辖,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区,山阴、怀仁、大同、阳原县的全部和应县、浑源、左云、阳高、蔚县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矿产资源概况
盆地及其周边山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仅阳原的不完全统计,已探明的矿种就达 55 种以上)。在已探明的矿产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其中的大同煤炭闻名于世,蔚县煤炭全国知名。此外,铁、锰、铜、锌、钼、磷、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矿产均比较丰富。
(二)工农业生产概况
区内以煤炭工业为支柱性产业,围绕煤炭工业的运输业、化工、电力等工业企业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机械制造、建筑、食品加工、医药、酿造、造纸、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业产业和工艺加工业也比较发达,有关乡镇、村办和个体企业发展迅速。
除大同与朔州市区外,各县土地资源丰富,以农为主,人均占有可耕地面积较大。如阳原盆地,农业人口密度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约 0. 26 hm2(3. 9 亩)。
区内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谷子、黍子、高粱、豆类、马铃薯,少量小麦、水稻等。主要经济作物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类等。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城镇郊区和河川谷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断扩展,良种和各地土特产生产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干河河谷的化稍营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产基地,以西芹为主的一些优种蔬菜正在成为该区的名优特产,销往各地。在壶流河河谷地带,培养玉米良种为当地农民的特长,使该区成为定点玉米良种培养基地。盆地东部黄土台地及黄土沟梁地带,采取引进和当地培养的方式培育的杏树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业中苹果、桃、李、梨等鲜果经济林发展较快,防护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业等均有一定的发展。
(三)文化与旅游
泥河湾盆地既蕴藏着历史久远而丰富的史前人类文化,又保存着丰富多彩的古代与现代文明,使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已经形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无可估量。其中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就坐落于盆地的西北侧,我国 “五岳”中之北岳恒山名胜区位于盆地南侧浑源县境内。此外,区内著名的人文与自然旅游景区、景点还有大同市的华严寺、普化寺、九龙壁、观音堂,浑源的悬空寺、永安寺、千佛岭,大同县的第四纪火山地质遗迹,朔州市朔城区的梵王寺墓群、净土寺、平朔汉墓群,山阴的旧广武古城、广武汉墓群,怀仁的金沙滩墓群、华严寺砖塔、丹阳王墓,应县的木塔、文殊寺、永镇寺,蔚县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飞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华严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间社火及剪纸艺术,盆地中众多的史前人类文化遗迹等。这些景区、景点是泥河湾盆地及其周边重要的旅游资源。
2、《自然地理》什么是气候?什么是天气?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闪、雪、霜、雷、雹、霾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新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其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
3、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
松嫩盆地位于东经121°21'~128°12',北纬43°36'~49°45'。行政区划包括吉林省的长春、白城、松原地区级市及13个县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等地区级市及33个县市。此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扎赉特旗及莫力达瓦旗一部分。
一、地形、地貌
松嫩盆地总体上呈北北东向延展,根据在地形地貌上成因和形态特征,盆地内可分东部高平原、中部低平原、西部山前平原和河谷平原。东部高平原:大致位于伯河—安达—前郭一线以东地区。海拔180~400m。地势自东、东北向低平原倾斜,地形起伏较大,高差10~30m。侵蚀切割强烈,树枝状河谷发育。中部低平原:分布于高平原以西,齐齐哈尔—泰资—桃安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海拔130~180m,地势平坦开阔、微有起伏,高差3~5m,南、北两端向中部的嫩江、松花江河谷方向缓倾。西部山前平原:分布于大兴安岭东麓和松嫩平原西缘,由台地和扇形地两部分组成。自北而南,多条河流自大兴安岭东坡流出山口进入低平原、形成了冲积洪积扇,诸扇相连构成了山前倾斜平原。台地呈北北东向沿大兴安岭东麓分布,宽5~20km、海拔160~240m,台面平均,高差5~10m,高出扇形地20m左右。河谷平原:沿嫩江、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及其支流呈带状分布,宽1.5~30.0km。河谷平原由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组成,主要为全新统冲积黏性土、砂层及砂砾石,具上细下粗双层结构的特点。沿东部高平原河流下切强烈,两岸常形成陡坎,松花江干流为区域侵蚀基准面。
二、水文、气象
松嫩盆地主要为松花江水系,流自东南部的第二松花江和流自西北部的嫩江在平原中部汇合构成松花江,还有拉林河和呼量河注入。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自东南流向西北汇入松花江,由西向东流出区外,流经盆地东南部,南岸有饮马河、伊通河注入。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盆地西北部。东岸有发源于小兴安岭的科洛河、沟漠尔河注入,西岸有从大兴安岭西坡流出的什河、阿伦河、诺敏河、音河、雅台河、绰尔河、姚儿河等支流注入。中部低平原为闭流区。乌裕尔河、双阳河,自东向西流入北部低平原,稻林河自西向东流入南部低平原。
松嫩盆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早霜,冬季寒冷冻结期长;全年温差大,无霜期短。自南向北气温和无霜期递减,冻结期延长,冻结深度增加。年平均气温-4.0~5.5℃,日照时间2500~2900h。自东部、东北部向西部、西南部降水量和潮湿度递减,蒸发度和干燥度递增。自东部和东北部的半湿润气候,逐渐过渡到西部和西南部的半干旱气候。东部和东北部高平原的年降水量多在450~600mm,西部和西南部低平原的年降水量多在0~450mm。
三、地质、构造
松嫩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蒙古-兴安褶皱系的东段。平原的西部属兴安华力西中期褶皱带,东部为吉黑华力西晚期褶皱带。平原东、北、西三面环山,平原内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松嫩平原是在前古生界和上古生界结晶基底上发育起来的构造盆地,基底由前古生界和古生界变质岩、岩浆岩组成。各时期的岩浆岩约占基底面积的1/3;其中以华里西期花岗岩分布最广,燕山期花岗岩分布面积次之,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加里东期花岗岩分布面积最小,仅见于盆地的西北齐齐哈尔至嫩江一带。据盆地内地质结构差异,基底构造可进一步划分为六个二级构造单元。
盆地的沉积盖层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及新生代地层组成,沉积厚度达8000余米,盖层可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其褶皱运动并不强烈。盆地盖层断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与基底断裂有关的长期的活动性断裂,另一是与水平挤压作用有关的断裂,它们彼此交叉控制了盖层的沉积。盆地内影响较大的壳断裂有嫩江-开鲁断裂、孙吴-双辽断裂和依兰-依通断裂等,它们呈北北东向延伸,在其附近有大量的火山岩分布。断裂活动期具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特点,即嫩江-开鲁断裂的活动时代为中、晚侏罗世,孙吴-双辽断裂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依兰-伊通断裂为中、晚白垩世到新近纪。
4、绥化市社区考试考什么 具体考试需要的资料哪里能找到 回答详细的朋友给加分 谢谢
2011年绥化市初中学业考试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指导思想
地理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属于选拔考试与水平考试合二为一的考试,考试不仅要求全面、客观、准确、真实地反应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获得地理技能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地理思想和地理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地理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维方式、思想方法,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有利于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还有利于指导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命题反对出偏、难、怪题,命题要联系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反对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离的命题倾向。
二、命题原则与依据
(一)命题原则
⒈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的原则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课程实施和完成学科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国家对学科课程设置和实施的统一意志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科教学具体要求的原则性指导。也是编写地理教科书和进行地理课堂教学的依据,当然也是地理学业考试的命题依据。
⒉以教材为参考的原则
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教材。教材属于一种命题参考书。
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复习内容选取要力求生活化,反映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的特征与发展趋势,尽可能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景真实,材料可靠,注意发挥试题素材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 。
4、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原则
要体现课改理念,在引领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的同时,力求体现人文性、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趣味性、实用性,引导学生体会地理学习的价值所在。
5.学科综合性的原则
区域性与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学科特色,命题时要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适度注意学科间相互渗透,力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概括特征、寻找规律、解释原因、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命题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七~八年级地理教科书。
三、试卷难度、长度、题型与分值比例
1、试卷的难度
为便于甄别与选拔,易、中、难分数比拟定为7:2:1。
2、试卷的长度
试卷16开共8页,为三道大题。地理学科考试采取笔答闭卷方式,全卷满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试题的题型与赋分
试卷由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个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分值为40分。非选择题含读图分析题、材料解析等,共10小题,分值为60分。
4、试题考查的知识比例
地球和地图10分,世界地理40分,中国地理40分,乡土地理10分。
四、命题范围
(一)七年级上册
1、地球和地球仪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经线和纬线。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2)地球的公转。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图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
4、海洋与陆地
(1)大洲和大洋;
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2)海陆变迁。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5、天气与气候
(1)多变的天气;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4)世界的气候。
在气候分布图上能读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7、世界的发展与合作
(1)国家与地区;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3)国际合作。
(二)七年级下册
1、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1)自然环境;
运用地图说明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主要河流特点及相互关系。
(2)人文环境。
2、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日本;(2)东南亚;(3)印度;(4)俄罗斯。
3、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1)中东;(2)欧洲西部;(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4)澳大利亚。
4、西半球的国家
(1)美国;(2)巴西。
5、极地地区。
对于地区,在地图找出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地区的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资料说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对于国家,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
(三)八年级上册
1、从世界看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1)辽阔的疆域;(2)众多的人口;(3)多民族的大家。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2、中国的自然环境
(1)地势和地形;(2)气候多样,季风气候;(3)河流和湖泊。
运用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3、中国的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2)土地资源;
(3)水资源。
举例说出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4、中国的经济发展
(1)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我国主要农业分布。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3)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我国主要工业分布。
(四)八年级下册
1、中国的地理差异
(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认识省级区域
(1)北京市;(2)香港和澳门;(3) 台湾省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知道新疆的地形特点,民族特点,生态环境、绿洲农业、能源开发。)
3、认识省内区域
(1)珠江三角洲;(了解珠江三角洲位置的重要性;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部门并分析其成因;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知道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
(2)西双版纳。(知道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的旅游业。)
4、认识跨省区域
(1)黄土高原;(知道水土流失和主要整治措施)。
(2)长江沿江地带。(知道长江沿江地带发挥纽带作用的“H”型的经济格局,能够读懂“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知道沿江地带的四大城市群理解上海所发挥的辐射作用。)
5、走向世界的中国
(1)基本国情;(2)可持续发展。
6、乡土地理
黑龙江省(穿插在北方地区重点介绍)
5、气象学气象属于自然地理吗
1、气象学定义:研究大气及其物理现象的科学.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大,20世纪60年代气象学已发展为大气科学.所属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大气(二级学科);
2、自然地理学定义: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学科.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
3、地理学不限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综合地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它们的空间组合.它着重于研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综合的复杂程度也不同.高层次的综合研究,即人地相关性的研究,是地理学所特有的.
4、气象学研究的是整层大气,即研究大气本身,相对较为单一;而地理学(自然地理部分)研究的是大气对流层,非整层大气,更注重各个要素(并非只有大气单一要素),并作为统一的整体来研究.
5、气候学应是地理学与气象学的交叉学科,各有所长——气象学更注重气象要素多年变化的成因以及年际周期规律,相对单一细致;地理学更注重气候的空间分布,气候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响应关系,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相对更为综合.如果非要说气候属于哪一门学科,个人才疏学浅,个人认为单就“气候”而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要比大气科学(气象学)稍多一些.
6、华北地区是七大地理分区之一,气候特征和气象是怎样的?
我国拥有着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南北纬度和东西进度也跨越多个区域,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各个地方的特点,又根据地理特征划分了7个区域,华北地区便是其一。从自然地理上严格来讲,秦岭淮河以北是与南部的分界线,长城是与北部的分界线。华北地区主要为温带季风性气候,气象变化莫测,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较大。
华北地区的春夏秋冬
华北地区没有西北部地区“早穿棉袄,午穿沙的”温差之大,但是白天到夜里春秋之时温差可达10度以上。华北地区的春天旭日和风,降雨很少,在华北地区“春雨贵如油”便能得到证实。华北地区的夏季有时候最高温度可达40度,平均温度也在35度左右,但是夏季降雨较多,在炎炎夏日来一场倾盆大雨是非常舒适的体验。华北地区的秋天降雨虽然比较少,但是每逢降雨温度便会下降一点,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是一点也不假。华北地区的冬天是非常普通的冬天应该有的样子,树木也都光秃秃的,大街上看起来一副萧凉的模样,下雪这件事情就要看老天爷的意思了,有时候冬天下雪会比较多,有时候则比较少。
华北地区气候的影响和特色
华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华北地区的农作物一般一年三熟,主要种植玉米,小麦,大豆,红薯,花生等等,各地根据各地的自然特色来进行合适的种植。林地的树种也都以榆树,槐树,桐树等落叶树为主。华北地区虽然没有昆明的四季如春,没有海南的四季如夏,也没有东北的漫漫长夜,但是它四季分明,在华北地区,你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岁月的交替和时光的流逝,在一年四季中感受天气气象的神奇曼妙,体会风云变化。
华北地区在历史上也曾经是君王必争之地,它土壤丰厚,青山绿水,环境优美,非常适合人们生产生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华北地区的环境也不断遭受破坏,希望华北地区的每一位人民都能够团结起来共同爱护这片神圣的净土,让华北地区越来越好,越来越宜人。
7、 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
湖南省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因大部分区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全境而简称“湘”。地理坐标在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之间。湖南东以幕阜、武功诸山与江西交界;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为邻;西接云贵高原东缘,与贵州、重庆毗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该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的结合部,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地位。
二、地形地貌
湖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地带。在全国总地势、地貌轮廓中,属自西向东呈梯级降低的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和东南山丘转折线南端。东面有山脉与江西相隔,主要是幕阜山脉、连云山脉、九岭山脉、武功山脉、万洋山脉和诸广山脉等。山脉为北东—西南方向展布,呈雁行排列,海拔大都在1000m以上。南面是由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诸岭组成的五岭山脉(南岭山脉),山脉为北东—南西走向,海拔大部分在1000m以上。西面有北东—南西走向的雪峰、武陵山脉,跨地广阔,山势雄伟,成为湖南省东西自然景观的分野。北段海拔500~1500m,南段海拔1000~1500m。石门境内的壶瓶山为湖南省境最高峰,海拔2099m。湘中大部分为断续红岩盆地、灰岩盆地及丘陵、阶地,海拔在500m以下。北部是全省地势最低、最平坦的洞庭湖平原,海拔大都在50m以下。岳阳临湘市黄盖湖农场海拔21m,是省内地面最低点。因此,湖南省的地貌轮廓是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丘岗起伏,北部湖盆平原展开,沃野千里,形成了朝东北开口的不对称马蹄形地形。全省地貌类型多样,有高山、低山、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
全省按地貌类型大体可分为:湘东侵蚀构造山丘区、湘南侵蚀溶蚀构造山丘区、湘西侵蚀构造山区、湘西北侵蚀构造山区、湘北冲积平原区及湘中侵蚀剥蚀丘陵区等6个区。全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84.9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51.22%;丘陵面积326.27万hm2,占15.40%;岗地面积293.8万hm2,占13.87%;平原面积277.9万hm2,占13.12%;水面135.33万hm2,占6.39%。
三、气象水文
湖南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降水丰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光热资源丰富的特点。据全省各气象站统计资料,省内各地年平均气温16℃~19℃,日最高气温43.6℃(益阳市1961年7月24日),日最低气温-18.1℃(临湘市1969年1月31日),日照时间1338~1800h,无霜期270~310d;年降水量1200~1700mm,是全国降水量较多的省份之一,4~6月为雨季,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50%~60%,最大月降水量超过800mm,最大日降水量超过300mm,6h最大降水量200mm,最大小时降水量150mm。
湖南省水系发育,河网密布。湘水、资水、沅水、澧水及汨罗江、新墙河等从东、南、西三面汇入洞庭湖,经岳阳市城陵矾注入长江。受地形地貌制约,省境水系展布形成完整的扇形水系,流长在5km以上的河流共5341条,其中湘江流域2157条,干流长约856km,流域面积9.47万km2;资水流域821条,干流长653km,流域面积2.81万km2;沅水流域1491条,干流长1033km,流域面积1.85万km2;汨罗江干流长222km,流域面积5543km2。洞庭湖位于省境北部,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盆水体面积2684km2,为接纳湖南“四水”、吞吐长江水的过水湖泊。
大气降水是省境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全省按多年平均1427mm计算折合计算水量为3022亿m3,其中1399亿m3水量为陆面蒸发量,1623亿m3水量由大小河流汇集成河川径流。省外流入的客水资源量为455亿m3,全省河川径流总量达2078亿m3,加上洞庭湖平原地区地下水非重复量6.55亿m3,全省水资源总量达2085亿m3。从数量上看,全省水资源较丰富,是我国天然的富水区之一。
四、土地资源
湖南东西直线距离最宽667km,南北直线距离最长774km,总面积21.18万k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居全国各省区市第10位、中部第1位。其中:平原277.86万hm2,盆地294.12万hm2,丘陵地326.22万hm2,山地1084.72万hm2,水面135.37万hm2。全省共有耕地面积378.76万hm2。
8、地理天气和气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