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园林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园林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7-27 08:30:56

1、天气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以我国为例: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 凉。冬寒是居住条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筑设计着重於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 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 点。

华北地区的冬季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 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 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风向阳。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形式,紧 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

在北方地区年降雨量平均在800毫米以下,由於降水较少,屋顶的设计和墙脚使用的 材料都有所选择,屋顶设计起着防水、保湿、隔热和抵抗雨水侵袭及承受积雪的负荷的作 用,以平顶屋居多。

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稍 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速较小,闷热异常。因此,这况的建筑需具通风、 防潮、隔热等房屋建筑设计的形式,一般朝向为南偏东15度左右,这既可遮挡骄阳,又可迎 着夏季东南风。

华南地区至海南一带属热带,亚热带季风 气候,年内炎热,降水充沛,夏秋多台风,此时降水强大量多。城市的楼房多建有露台,走 廊,力求高大、宽敞及通风,以解决炎夏的热闷气候,房顶设计多为人字形,有“滤水”和 不易积水的功能,与这种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典型的要算是街道两旁的行人廊(俗称骑 楼),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厦门汕头广州南宁和台湾等许多城市都有这种南方特色建 筑。

西北和青藏都在非季风区内,西北地区为 乾旱的大陆性气候环境,降水稀少,气温高,气温的日、年差较大,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 比较严重的地区,终年风沙大。因此,房屋的建筑需具防寒、隔热和避风沙等特点。形成了 土拱的独特建筑,厚墙,甚至石墙、小窗和拱形房顶的结构,这可减弱太阳辐射和寒风的侵 袭,保持通爽、凉快。

青藏地区云南省的中南部,虽属热带、亚 热带季风气候,甚至热带雨林气候,但因海拔高(约1,500米左右)故冬夏温和,四季如春, 既无严寒又无酷暑,但这况降水量丰沛,空气潮湿,在建筑设计上更需要解决通风、防潮问 题,因此在这区形成了特殊的竹楼住宅,特别是云南西双版纳区傣族小竹楼,劈竹编

2、中国的建筑物与气候及地貌的关系

我国的建筑与气候地貌是紧密联系的,以瓦房来说,由于南方雨水充足,北方雨水较少,而使得房顶的角度南方倾斜较大而北方比较平缓。而很多的房子都是坐南朝北。而如云南的竹楼就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潮湿,需通风。四合院四面瓦朝里就是因为气候干旱而需要集水。

3、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气候主要是通过温度、湿度、光照、风、大气压力和降水等方面对建筑进行影响。这些气候因素的变化与人体健康程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人类对气候的反应最明显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自己的居住上,不同地区的人民往往会根据居住的环境的不同建造出适合当地气候的房屋。

2.1、光照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是气候影响建筑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住宅室内的日照标准一般是由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来衡量。保障足够或最低的日照时间是对日照要求的最低标准。
中国地处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居住建筑一般总是希望夏季避免日晒,而冬季又能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在我国一般民用住宅设计规范中要求冬至日的满窗日照时间不低于1小时。只有日照时间和日照面积都得到保障,才能充分发挥阳光中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由于建筑物的配置、间距或者形状造成日影形状是不同的,对于行列式或组团式的建筑,为了得到充分的日照,南北方向相邻的建筑楼间距不低于日照间距。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房屋多坐北朝南,南半球中高纬地区房屋则多坐南朝北,赤道地区房屋朝向比较杂乱,这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关。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埃及的房屋墙厚窗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光照,提高室内温度。但其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保持室温。

2.2、温度对建筑的影响。
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不同,不同地方气温也不同靠近南北极的地区气候寒冷而靠近赤道的地区气候炎热因此就有不同的建筑。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墙体的厚度与房址的选择上。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这样有利于加速房屋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温度;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以起到保温保暖的作用。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 cm,德国38 cm,波兰、立陶宛50cm,俄罗斯则超过63 cm。这也说明了气温越高墙壁越薄;反之墙壁越厚。
有些地方为了抵御寒冷,将房子埋在土里,如中国陕北窑洞由于窑洞深埋地下泥土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夏天灼热阳光不能直接照射里面,冬天则起到了保温御寒的作用,朝南的窗户又可以使阳光充满室内。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可以充分保留房屋内的热量。一些气温高的地方,也选择了这种类型的建筑风格,如沙漠地带的民居。。

2.3、风对建筑的影响
风对环境中的水分平衡、气体交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南方炎热地区,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物朝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将建筑物朝向尽量布置在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小于450的朝向上,使室内得到更多的对流风。但当总体建筑布置呈行列式时,应当避免建筑物正对夏季主导风(即与主导风入射角成00),在多风沙的地区,建筑物朝向要避免面对风沙出现季节的主导风向,宜使建筑物的纵轴平行于风沙季节的主导风向。这样既可以保持室内的卫生条件,又能大面积地减少风沙侵袭。有台风、飓风等灾害天气的地区,房屋多低矮平洼,外观简单,少有尖顶等突出部分,受风迎风部分很少,以减少强风对建筑的影响。中国北方冬季屡屡有寒潮侵袭(多西北风),避风就是为了避寒,因此朝北的一面墙往往不开窗户,院落布局非常紧凑,门也开在东南角。
我国云南大理位于苍山洱海之间,夏季吹西南风,冬春季节吹西风即下关风,下关风风速大,因此这里的房屋座西朝东,成为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一些炎热潮湿的地方,通风降温成为建造房屋的主要问题,这些地区,房屋没有墙。现代建筑比较讲究营造“穿堂风”,用来通风避暑

2.4、降水对建筑的影响
降水主要影响到建筑地址的选择以及建筑屋顶的不同处理。因此建造房屋时要避开容易积水、易被水冲刷到的地方,如山谷等地方。因此建筑选址一般都在地势高、易排水的地方,如山脊、山背等。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这样可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中欧和北欧山区的许多中世纪民居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减少冰雪对房屋的破坏,设计成尖顶样式,是因为这里冬季时间漫长,降雪量大。中国云南傣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2.5、湿度对建筑的影响
相对湿度使许多建筑材料受潮后降低其保温性能,这对冷库等建筑更为重要。湿度过高,会明显降低材料的机械强度,产生破坏性变形,有机材料还会腐朽,从而降低质量和耐久性,潮湿材料上容易繁殖霉菌等,一经散布到空气中和物品上,会危害人的健康,促使物品变质。
3、我国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的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由于纬度、地势和地理条件不同,气候差异悬殊,不同的气候对房屋建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过气候划分为五个区:严寒去、寒冷区、夏热冬冷区、夏热冬暖区、温和区。

3.1、严寒地区
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必须做厚,窗户尽量小,房屋尖顶,坡度陡,家中一般有火炕。
做典型建筑有东北民居和蒙古包。
● 东北民居的样式一般为坐北朝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这样的窗户缺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房屋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 蒙古包的样式一般为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蒙古包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这归功于它的形态构造。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对搭得“陡”一些,再把顶毡盖上,雨雪很难侵入。包顶又是圆的,雨水只能从顶毡上顺着流走。
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
蒙古包冬暖夏凉。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3.2、寒冷地区
冬季寒冷较长,故需要供暖,传统民居一般为火炕取暖或者其他取暖设备,其次是注重通风和防降雨。
典型建筑有北京四合院和陕北窑洞
● 北京四合院:合采暖、采光、通风、排水四项为一体。
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窗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冬季糊窗多用高丽纸或者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夏季糊窗用纱或冷布,这是京南各县用木同织出的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解除室内暑热。冷布外面加幅纸,白天卷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有的人家则采用上支下摘的窗户
四合院内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渗坑的形式,俗称“渗井”、“渗沟”。四合院内一般不设厕所,厕所多设于胡同之中,称“官茅房”。
● 陕北窑洞: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设置高窗采光。
3.3、夏热冬冷区
墙壁较薄,在夏季,这个特点有利于房子散热,虽然在日间房子升温比较快,但是考虑到了夜晚使房间温度尽快降下来,所以设计成这样,日间主要是通过通风来解决温度过高问题。
房子整体朝南,准确说是偏东南向,房间大且布局有穿堂特点,南面设窗,一般有好几个,而且特别大,背面的房间一般在西面和东面设窗。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通风,夏季炎热,墙壁薄,故要靠通风来使得房间的热量散去。
传统民居一般设斜屋顶,盖瓦片;先在的民居多设檐沟或者是天沟外排水。
典型建筑为福建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
3.4、夏热冬暖区
建筑更加注重散热、防潮,沿海的地区房子一般面朝大海,增强房间通风效果。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典型建筑为高山族民居:主要有木屋、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顶地下房屋等五类
3.5、温和地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湿夏凉,干湿季节分明,常年有雷暴雨,多雾,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偏大,日照特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此区建筑着重在防雨、防湿和放热方面下功夫,维护结构薄而简单且通透性好,窗户多,房子分地面间有间隔以防湿。
典型建筑为云南傣族的架竹木楼“干栏”建筑,主要为了防雨、防湿和防热以取得较干爽阴凉的居住条件。

4、气候与建筑形式的联系?

以中国为例,南方雨水多,房顶就是斜的偏于排水,北方屋顶相对较平,因为那里降水少,而如中东地区等热带沙漠地区,房子就是墙厚,窗户小,防风沙。很多热带雨林地区房子多由竹子搭建,透风,但是底子抬高,分两层,人住上面防潮,下面可以养牲畜。这只是一些例子便于参考

5、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国的区域环境。我国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河网稠密,故聚落沿河分布。

6、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建筑,最初不过是庇护人类活动的掩体。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建筑呈现为秩序化、习俗化的空间形态,并且把各个时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以至在古典美学里被看作造型艺术之首。建筑由此而成了保存文化史迹最完整的载体。因此,回顾一种文明演化的历程,离不开考察它的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秩序。而只有通过对整个建筑体系的认知和把握,方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在古代世界建筑体系的几大分支中,唯有中国所代表的东亚这一支是首尾连贯、一脉相承的。从原始社会末期,一直延续到宗法社会结束,其间以渐变和积淀为主,没有发生大的突变或中断,不象地中海沿岸、波斯、印度等地的建筑体系那样,都经历过断裂和嬗变的过程。特别是不像西方建筑体系所经历的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启蒙运动建筑以及复古主义建筑那样,有着层次分明的演化阶段。因而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连续性进化的体系,在转折、递变和断代、分期的脉络关系上,也就不那么容易分辨。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和造型风格,但大多是从住屋(宅、宫)中衍生出来的。在宗法和礼制的限定下,无论是哪一类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以“间”为单位;从群体关系而言,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从水平方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这些城市大多因地制宜,可以是平原、盆地上规整平直的,也可以是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的,但在实质上,大都是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这一网络向郊野、乡村辐射,循着同一构成规则,就象一种语言的句法构成一样,使里、集、堡、寨、村等等都有着类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这种城乡同构的空间概念也部分印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史观。究其实质,乃是华夏民族对同一亘古建筑习俗的文化认同。从“匝居”到聚居,从一座庭院到一座城市,以血缘及地缘为纽带的宗法礼制和“人伦轨模”,构成了中国古代空间习俗的秩序及其营造基础。

7、建筑设计与气候有什么联系

1 不同之处
1. 1 建筑墙体厚度不同
北方气候干燥, 冬季漫长多雪。因此, 保温性能良好, 又要空气流通、清新, 是北方图书馆建筑物最重要的问题。在北方图书馆的建筑中要加大建筑物屋顶保温层和外墙体的厚度, 以增强隔热防寒效能。所以北方图书馆建筑外墙一般要有两砖厚( 480mm ) , 严寒地带还要达到两砖半厚(600mm) , 而且墙缝一定要勾抹严实, 以有效抵御寒风的侵袭。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量多, 越往南, 冬季越短, 温差越小。因此, 南方图书馆在建筑保温上一般不作特殊要求, 建筑物的外墙有一砖厚(240mm) 即可, 重点考虑通风防潮, 采光性能好, 空气流通, 防止夏季高温的侵袭。
1. 2 底层墙体与地面连接地带的不同
凡是建筑物都要考虑基脚的牢固性, 因此, 建筑物底层墙体与地面连接地带都有水泥作成的散水护坡。因受所在地地温的影响, 这种护坡在南北方有明显的不同。北方图书馆设计和施工时, 墙体和进楼台阶一定要有深度, 而且夯实水泥护坡, 并采用新型的弹性防水材料, 防止夏季雨水渗进护坡内, 冬季冻胀, 使墙体出现裂缝, 楼门变形, 损伤楼房质量。南方图书馆的这一类护坡, 在设计和施工时, 虽然也有一定的深度, 并且采用防水材料, 防止雨水渗透, 但它不为防冻, 主要是起到保护建筑物墙基的作用。
1. 3 门窗的设置不同
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 夏季凉爽而短暂。因此, 北方的建筑物通常设双层窗户。冬季来临, 气温降低, 无论是公共建筑物还是居民住宅, 这时都要封窗; 进入春季, 气温渐高, 就要开窗。这种一为保暖、二为通风的事情是南方地区的人们所不必操劳的, 而在北方则不能不做。所以北方图书馆在设计上, 窗户的大小、数量也是建筑设计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因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 窗户面积大、数量多, 每年封窗、开启窗子就要花费不少劳动。
一般来说, 北方图书馆在建筑设计上只要符合一般自然采光要求, 注重实用即可, 不必单纯追求建筑造型美观而设计大型带状窗。
南方的气候跟北方不一样, 因此, 在建筑上就有明显的差别。南方建筑物设单层窗户, 图书馆的建筑除了讲究实用外, 还要讲究美观大方, 在窗户的设计上往往是从采光和美观出发, 因此, 南方图书馆建筑的窗户多为大面积的带状窗。
受气温的影响, 北方建筑的门也跟南方不一样。北方图书馆的大门是进馆的主入口, 必须设置内外两层门且左右错向开启, 以阻挡冬季寒冷气
流的直入。南方图书馆的大门主要从方便读者出进和美观、明亮出发, 大门的设计无需双层, 以高大、气派、带状型门居多, 进入大门, 有一种开阔、明亮之感。
1. 4 共享空间要求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图书馆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 新建图书馆数量迅猛增加, 馆舍规模不断扩大, 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特别是近年来, 建造的图书馆都有面积不等的入口大厅, 有的仅供读者交通疏散之用, 有的兼有多种功能。这种大厅在北方就不宜过大, 应当适中。因为北方冬季取暖期间,要尽量使大厅空间内暖气热力能均匀到达大厅的各个角落, 如果热力不够, 不仅耗费了能源, 而且使读者受冻。但在南方, 只要建筑面积允许, 这种大厅可高可大, 可以在大厅里饰以壁画, 布置些盆景、花木和建筑小品, 再加以休闲坐椅, 使读者在这种高雅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1. 5 建筑设计不同
受气温的影响, 北方土质坚硬、干燥, 比较适合于设计地下建筑。在北方, 这种地下建筑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如哈尔滨的地下人防工程和地下商业建筑, 其设施质量之良好在全国同类建筑中, 堪称楷模。所以, 北方建造大型图书馆应利用好北方有利条件, 设计地下层或局部地下层。这种地下层可用做设备用房, 也可用于保存库本和读者不常用之书籍。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土质水分含量高, 不宜设计地下室。相反, 南方潮湿的气候, 影响到建筑物底楼也很潮湿。近年来, 南方新建的大型图书馆设计宽大台阶由庭院直通二楼, 一楼用于设备用房或辟为停车库, 这样设计增强了图书馆建筑的气派, 也避免了图书馆文化用品、设备受潮。但在北方就不适宜这种高大台阶作为主入口通道, 因为北方冬季多雪, 冰冻时间长,读者在积雪的台阶上行走, 很不安全, 以致影响读者入馆率。但如果不作为主入口, 那就是一种浪费, 因此北方图书馆应根据建筑整体和环境的需要,以设置阶梯通向一层入口为好。

8、岭南园林建筑的建造形式与当地气候有何联系?

为了避暑气,也因为岭南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北风为主的季风因素,岭南园林建筑一般建成南北向的两种形式:一是“连房博厦”,如广东东莞的可园,主要通过大片房屋降温;二是“高墙冷巷”,如广东佛山梁园,主要通过多进院落不断通风降温。经常有台风也是岭南的特点。为了防台风,建筑厚墙以抗风,缓顶以减少迎风面,顶上用砖石以固定瓦片。而且岭南多雨,更胜于江南,雨多而植物生长茂盛,成为四季繁花的基础,因而岭南地区一年四季都山清水秀,呈现出一派典型的亚热带和热带自然景观,被誉为“南国风光”而驰名中外。但也正是因为岭南雨多,冲刷得厉害,自然风景因此形成了许多石林、裸岩、悬崖和峭壁,于是存在“有石必有泉”之说。因为石峰而生泉落瀑,因落瀑而成潭,进而形成了岭南园林特有的崖瀑潭局景象,如广东清晖园的凤来峰就是如此。由于岭南气候潮湿,园林多利用干栏、高台和檐廊来抬高生活面,所以岭南园林中水面距离地面都较高。而各园的高生活面、高柱础、宽檐廊就是防雨驱湿之法。

9、为什么南方的园林比北方的精致,取决于人还是气候?

我国疆土面积大,地域辽阔,有着不同的地方特色。历史十分悠久,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历史特色,就南方和北方具有很多的差异,他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不同。他们的地方更有着千差万别。又比如说南方的园林比北方更加精致,这是取决于当时的气候,也后来取决于当时的人。园林是人修建的,就融入了人的个人情感,并且适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最后就形成了现在南北园林的格。

一、 园林建筑与当地自然条件相关

我国的大多数园林最重要的景观就是自然景观,那也是一个园林的精魂所在。如果自然景观不美丽,那么整个园林就虚有其表,只是一个空架子,如果有好的美景,那么这个园林就是锦上添花。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北方更为好,因此南方的花草树木都比北方的秀气精致,因此,南方的园林看起来就比北方的精致美好,这就是北方园林比不上南方园林的气候因素。   

二、南方园林比北方精致还取决于当时的人

南方人比北方人的生活条件好,当时经济中心往南移,南方人就有钱一些。有了钱之后就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南方人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南方人也比北方人更加懂得生活的情调。因此,南方的园林就比北方的精致,因为南方人更懂得设计。

北方的园林有北方的特色,比如说像皇家的园林清华园,南方的园林有南方的艺术,像苏州园林世界闻名。南方的园林整体比北方更加精致,是因为人和气候的共同作用,园林讲究与自然相互搭配,相互衬托南方的环境,比北方更好,因此,南方的园林比北方更加相得益彰现在时代的发展,北方的园林也逐渐有了时代的气息,更加适合当地的那个环境,南方的园林也越来越好,过一段时间之后,我相信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都能克服各自的一些问题,彼此交叉容错,形成另一种文化。

10、自然环境对园林建筑设计有何影响?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泛的联系。
二、生态建筑的基本特征
1要尊重自然环境,优化设计,节约资源,提高建筑的环境物理条件。调查研究设计地势的气候条件,比如温度、相对湿度、日光照射强度、风力大小和风向等地域自然因素;周密考虑建筑场地,例如方向、定位、地势地貌、布局;评价阴影范围、引导空气流动;顺应自然环境及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能源、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天然冷源、风能、水能等。可以在屋面架设太阳能集热器、风力微型发电机。
2保护土地资源和植被,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保障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在建筑舒适的田园环境。最大可能的利用当地技术、环境材料,以形具有当代乡土气息的建筑。
3加强自然环境与使用者的紧密度,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介质,要尽可能的将自然界的元素引入使用者周围,这是生态设计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尽可能的增加自然采光度,建造起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创造较佳的通风对流环境,形成自然空气循环系统;创造开放的空间环境,让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比如设计屋顶花园。
4贯彻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筑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节约资源、减少建筑以及建筑废弃物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使建筑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面积以备将来发展。再生能源的利用:沼气、水循环系

统、垃圾资源化;建筑物的再次利用:比如拆除新建物即可大量减少建筑垃圾,又可减少资源的浪费;近些年在欧美等地有许多成功作品问世。
5要体现对使用者的关心周密性,无论建筑怎样进行设计、处理,最后都应满足建筑功能的需求,也就是作为人类每日生活作息起居、工作的环境,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质量。生态建筑在注重环境的同时还应对使用者以足够的关心。例如: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适宜的温馨环境,保证舒适感。 三、生态建筑的设计要点 1材料
建筑师设计的一座建筑要从图纸变为正真的建筑物,离不开材料 同样的一堵墙用不同的材料来建造就会带来不同的热工效果,空间效果。合理选取当地建筑材料对适宜技术生态建筑实践来说,因地质气候选取当地的材料是极重要的原则,而本土建筑材料又直接的形成建筑的性格,同时建筑又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的载体。 2空间布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土地被侵占,绿色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然而物极必反在这混凝土的森林中,人们变得越来越烦躁,城市的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如何让绿色重归人们的生活,如何让城市生态系统对整个生物圈的危害减小。

(1)垂直绿化。在建筑的每一层的公共空间中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并在建筑的四个面上布置金属网,种植爬藤植物,使得建筑中处处充满绿色,充满生机 在室内空间和外界环境中形成一个过渡的区域,建筑外面上的藤蔓植物能遮挡阳光对建筑的直射,并且通过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蒸发吸热而带走部分热量,边庭就成为建筑与外部环境间的生态调节器同时,边庭内的绿色植物成为优美的视觉焦点,有助于舒缓工作的紧张氛围,在工作之余能直接地感受阳光和绿色,建筑与绿色植物和谐相处,人与绿色和谐相处。 (2)坡台地的面积及利用。积极利用场地内不利的高差,采用局部的架空处理,设置地下车库或就近边庭做成下沉式的展览空间,利用内外空间的渗透形成流畅的通风效应,增强建筑
底部空间的空气流动,通过空气的循环效应,而达到降低建筑表层温度的效果。架空的地下空间结合绿化合理地开口,实现自然采光通风,减少了机械排风和照明的能耗,实现建筑节能的生态化。 3自然通风。在设计中尽可能的采取自然通风,避免机械通风。 4景观
(1)植物配置。在当下的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本土化,地域化,生态化是目前景观设计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初期很多景观设计只注重美学的因素,对植物的生态属性忽略不计,在我国北方地区花巨资种植不适宜在北生长的热带植物棕榈树等阔叶植物,结果导致成活率低,后期维护费用提高 更有甚者,直接从国外引进国

内没有的物种一枝黄花等,然而因为缺少天敌,相对于本地的植物在种间竞争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其迅速生长繁殖,泛滥成灾,严重影响本地区的生态平衡 目前在景观设计中 设计师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搭配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形成合理的共生关系。
(2)水景。水是人类发展之源,纵观历史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择水而居因此在景观设计中,水景一直得到了设计师的青睐,然而目前全球水资源匮乏,水的循环利用已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已经在建筑设计中广泛运用。
5能源。全球能源危机是目前全球所关注的几个热点问题之一,解决建筑全寿命过程中的高能耗一直是设计师所梦想的日前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低碳建筑的发展也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太阳能屋面,地源热泵,水源热泵,沼气能发电等已逐渐在建筑中应用。 推进绿色建筑,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就要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将以发展绿色建筑为基础,扩展到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社区和绿色企业建设,最终可以实现建筑与人,城市与环境,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的目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坚持走以绿色建筑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用主动的方式避免快速城市化对能源的大量耗费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减缓能源和环境对后来人的不利影响。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施工改造时,应结合该区地形与空间现状、建筑与周围环境、地域风貌与传统文脉等,

与园林建筑与气候的关系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