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饮食习惯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饮食文化受地理因素影响,而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大 ,这是形成我国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众多各具特色地方菜系的重要原因。
1
主食差异
南米北面: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2
口味差异
南甜北咸: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我国北方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得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东辣西酸: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湿润多雨,春天多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
3
食材差异
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因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差异的现象。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丰沛,水产养殖也发达,人们就地取材;久而久之形成了“东南之人食水产”;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畜牧业发达,久而久之形成“西北之人食陆畜".习俗。
4
饮品差异
东北人爱喝酒、南方人爱喝茶、青藏爱喝酥油茶、西北人爱喝砖茶等等这些也是与自然环境分不开的。
2、气候和食物的关系是什么?
在中医中,人的饮食规律要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这样做有益于身体的保健和保养作用,可以有效的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降低身体生病的可能性。在我国北方的秋季和南方的冬季,大都具有干燥偏寒的天气特征,也就是指空气湿度低于40%,气温在5℃~20℃之间的天气气候。因为这样的天气持续的时间会比较的长,这也就很容易诱使身体患上肺伤津,出现咽干、鼻燥、声嘶、肤涩等病症,这时就要尽量的避免使用辣椒、大葱、豆腐、鸭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要多吃些热量较高的食品,如蛋类、禽类、肉类等,最好是采用烧、焖、炖的烹调方法。由于天气干燥寒冷,在多食蔬菜,注意饮食平衡的同时,还要多饮些开水、蜂蜜水、淡茶、菜汤、豆浆等清凉降火的饮品,多吃些橘、柑、荔枝、山楂等水果,可以达到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效果。
3、各地饮食特点与地理气候关系谢谢喽!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所以北方人便将大白菜腌制成酸菜,马铃薯制成粉条,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寒冷,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这对该地区饮食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饮食结构。
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其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该地辽阔的地域,肥美的草原,特别适合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物产丰富,被称作“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牧群,东有果园”,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北方地区经济结构复杂,与南方偏重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狩猎、捕捞、采集、畜牧、种植等形式多样,尤为丰富多彩,这同时也决定了他们更侧重与高蛋白高脂肪的事物结构,以增强体质,能很好的抵御严寒。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新鲜蔬菜不能常年拥有,为了摄取足够的维生素,他们一方面在蔬菜生产旺季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另一方面,又窖藏大量的白菜、萝卜、马铃薯等;此外,他们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制作各种冷冻食品:冻肉、冻鱼、冻干粮(饺子、馒头、豆包、年糕等)、冻水果等不胜枚举,尤其是冻豆腐,更北方地区的一大特色。影响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饮食结构的原因很多,使其有着风俗各异的饮食习性。
4、饮食与环境有哪些关系?
1、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2、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3、从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4、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5、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地理环境影响了中国农耕业的分布。南北农耕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南北天气.降水的影响。北方干旱降水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南方天气湿润降水量多,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农耕作物的种植主要由地理环境决定。因此饮食上北方人多吃面食而南方则多食米食。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 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 , 尤其冬季十分寒冷 , 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 , 尤其在牧区 , 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 , 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我们海南,“饭前喝汤”,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 , 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 , 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 , 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 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6、气候对饮食的影响
海洋性气候显着的沿海地区以海鲜菜着称;大陆性气候显着的内陆山区则以野味和山珍着称;干旱气候区则以牛羊等牲畜为食。
气候的冷热干湿也影响到人们的饮食习惯。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
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比如在海南人们有“饭前喝汤”的习惯,海南人吃饭一般要在饭前喝汤,无论饭菜是否已经摆上,先要吃的东西一定是汤,喝过汤之后才吃饭吃菜,酒足饭饱以后,还要再喝碗汤,才算是吃完了一顿饭。
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裸是藏民主要种的植物和主食,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6)饮食文化与气候有什么关系扩展资料:
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美食
1、巧克力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巧克力可能会成为奢侈品。目前全世界一多半的巧克力来自加纳和象牙海岸等非洲国家。
但根据哥伦比亚热带农业国际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如果2050年全球平均温度上升2.3摄氏度,这片地区将过于炎热,无法再种植可可豆。按照目前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的趋势来看,这样的温度上升并不是耸人听闻。
2、牡蛎
气候变化最终可能改变人们经常享用的这种海鲜大餐。2010发布的《气候变化对澳大利亚食用牡蛎行业影响》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与水体质量等问题都将对牡蛎行业造成损害。
海洋酸化会让澳大利亚全国的牡蛎变小。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海洋与南极研究中心的理查德·玛特尔(Richard Matear)博士说:“海水中化学物质的改变会让牡蛎更难生长。”
而根据西悉尼大学博士后劳拉·帕克尔(Laura Parer)的说法,在海洋酸化和气温上升的共同作用下,这道独特的海鲜可能会从此告别我们的餐桌。
3、咖啡
根据国际咖啡组织的统计,每年人们大约喝掉6000亿杯咖啡,但这并不表示咖啡这种全球第二大贸易品能逃脱气候变化的魔掌。
约70%的咖啡都使用原产于埃塞俄比亚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但据澳大利亚皇家植物园的科学家们估计,到2080年野生的阿拉比卡咖啡豆就将灭绝。你也许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要知道,这个品种可能握有对这一种群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基因密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也对咖啡的未来进行了预测,指出气温变化会增加虫害发生的概率,咖啡种植者不得不搬迁到更凉爽的地方。
7、中国的饮食文化和地理有什么联系?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
长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长江流域是中华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名馔的摇篮.
世界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饮食文化包括我国各省市的和世界上部分国家的比如说:山西人喜欢吃醋,湖南人,四川人等都喜欢辣。
地理环境与先秦南北饮食文化:先秦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受地理环境的强烈影响,逐渐形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的南北两个主要的饮食文化区域: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饮食文化区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它们对一个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古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一语道破饮食与人类那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然饮食在人类生活所占份量为重中之重,聪明的人类自然不会满足于单调乏味的饮食。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种类的食物被发现,懂得提取盐,糖等调味品更似引起了饮食文化的一次革命。人类饮食从原始社会的吮血为汤,生肉为食逐步发展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然而当你品尝着那琳琅满目的各地佳肴时,你会不难发现各地方具有自己的特色:湖南的辣,重庆的麻,江西的酸。。。。。。至于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同,我们推测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的差异。
8、祖国各地饮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