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百科 > 松潘气候类型

松潘气候类型

发布时间:2020-06-25 19:13:32

1、松潘高原的植被

松潘高原,一称松潘草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北部。为西倾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平均海拔3000米,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此。松潘草地,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北部,为西倾山、岷山、巴颜喀拉山之间的山原,纵横六百里,海拔3500米以上,河道迂回摆荡,水流滞缓,叉河、曲流横生,形成大片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络而成片片草甸,覆于沼泽之上,气候变换无常,人迹罕至。本区属于青藏高原寒冷气候区,主要特征是:寒冷而潮湿,冬长而无夏,气温较低,霜冻期长,阴雨日多,自然蒸发弱。年均温只有0.6—1.2℃,最热月(七月)的均温为10.9℃,最冷月(一月)为-10℃左右,年较差不大。全年≥10℃的积温只有600—900℃,生长季仅有百天左右。降水量一般在560—860毫米,年际变化不大,降雨主要集中在6、7、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一半,降水频率大、年内雨日150天左右,使地表经常过湿,积雪长达五个月,雪深—24厘米,翌年融雪水很丰富。这样,由于气温低、降水多、日照时数少,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只有450毫米,而且第四纪沉积物质地粘重,水分不易下渗而积聚地表,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物质不断积累,有利于沼泽土的形成。

2、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类形


一、大气干洁、太阳辐射强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干洁,太阳辐射通过的大气路程较短,所以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太阳总辐射量高居全国之冠,年总量在5000-8000MJ/m2。较同纬度东部地区大2000-3000MJ/m2。年总辐射量的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多,藏东南地区小于5000MJ/m2,为低值区,藏北高原、阿里地区、柴达木盆地的年总辐射量可达 7000-8000MJ/m2,为高值区。  

太阳总辐射力入射到水平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青藏高原直接辐射年总量在 3000一6000MJ/m2之间,与同纬度平原地区相比较高出2000-3000MJ/m2其在高原分布趋势与年总辐射量一致,藏东南为低值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藏北高原和阿里地区为高值区。尤为突出的是,在青藏高原多次观测1249.IW/m2、1259.5W/ m2等非常大的直接辐射强度值,这种现象在东部平原地区是绝对不会出现的,由于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大气干洁,水滴、气溶胶、火山尘埃等少,因此晴天条件下,散射辐射值较东部平原地区小,其年总散射辐射量1700-2900MJ/m2。散射辐射量的分布形式不同于年总辐射量和直接辐射量,这主要是因为散射辐射量大小除取决于纬度、高度外,与大气干洁状况、云量的多少等有关,所以散射辐射量的高值区出现在戈壁荒漠多风沙的柴达木盆地和阴云天较多的那曲玉树,而低值区出现在海拔高、干燥少雨的阿里地区和藏北高原。  众所周知,太阳辐射对气候以及作物生长和产量都有重要影响。太阳辐射主要包括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三个波段。概括起来说,达到植物表面的红外辐射的能量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一半,其中仅有约0.5-1.0%用于光合作用。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对植物的形状、颜色与品质的优劣起着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高原农耕措施和管理水平都很低,但冬小麦和青棵的单产能创全国最高纪录,可能与高原的橙红光、紫蓝光的辐射通量的百分比和辐射强度都高于其它地区有关。另外,通过计算表明,波长较短的波段,海拔越高时,其红外波段的能量越低。高原的紫外和可见波段的相对通量高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尤以紫外波段更甚,而红外波段的相对通量低于东部平原和西部干旱地区。就各波段的绝对量而言,高原比东部平原要高得多,以紫外、可见、红外三个波段的能量为例,西藏高原分别是苏州的2.9、l.6和1.1倍。从太阳辐射资源来看,红外、可见光和紫外各波段太阳辐射4至9月的总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7%。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资源主要集中在春末至秋初,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季节同步,这对作物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紫外到辐射虽然在太阳辐射的总通量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藏北、阿里地区观测到紫外辐射及其与总辐射的比值,与其它地区相比,都是较大的,那曲(海拔4500米)观测到晴天正午紫外辐射瞬时值达70W/m2,神仙湾(海拔5300米)为99W/m2,表明晴天时高原地区大气对紫外辐射的消光能力很弱。从总的趋势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各波段辐射强度均有所增大,但各波段辐射强度占总辐射强度的百分比的变化则不一样,紫外波段将上升,可见光波段略下降,而红外波段将下降较多。 

 

二、气温低、日较差大、年变化小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低,构成了青藏高原气候主要特征。位于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的可可西里年平均气温在一4℃以下一等温线与等高线相重叠,自成一闭合的低温中心,为青藏高原温度最低的地区,也是北半球同纬度气温最低的地区,青藏高原有一半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O℃,其它地区如雅鲁藏布江、河汉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相对比较温暖,年平均气温在3一5℃。 

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大,日较差大表明这里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阿里地区、藏北高原、柴达木盆地等地的日较差约17℃左右,即使日较差较小地区如班戈湖、申扎、三江河谷、青海东部等地区其日较差也多为14℃左右。高原地区日较差的大小与地形、植被、于湿程度等有关,如柴达木盆地干燥,多晴少雨,白天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白天增温不高,夜间云层低,地面辐射相对较弱,降温少,所以昼夜温差较小。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小,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地年较差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年较差是北部大南部小,西部大东部小 

青藏高原年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地区要小4-6℃以上。形成高原年较差小的原因是,夏季温度比较低,而冬季的温度不太低,尤其是在西藏南部地区,冬季干燥,太阳辐射强,局部地区增温比较明显,所以,冬季相对而言不太冷,导致气温年变化较小。  

三、降水少、地域差异大 

青藏高原年降水量自藏东南4000毫米以上向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冷湖逐渐减少,冷湖的降水量仅有17.6毫米,最多降水量约是最少降水量的200倍。以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昔卡为例,降水量极为丰沛,平均年降水达4500毫米,是我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西走向,以及缅甸西部的那加山南北走向,构成朝西南开口的马蹄形的地形,每当夏季从孟加拉湾吹来的温暖偏南气流冲入马蹄形的地形后,迫使气流转变成气旋性弯曲,这可以从马蹄形内台站地面风向频率看出,东北风和西南风频率几乎相等,形成季风辐合区,而巴昔卡正好地处西南气流转为东北气流的位置上,易造成丰沛的降水。溯雅鲁藏布江北上,深入高原腹地,降水急剧减少,而且沿雅鲁藏布江地区的降水可达400毫米,比流域两侧山麓一带降水多,雅鲁藏布江河谷地是西藏主要农区。 

在喜马拉雅山北麓与雅鲁藏布江之间,有一狭长的少雨区,年降水量少于300毫米。由于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阻挡南来的暖湿气流北上,气流翻过高大山体,下沉增温,相对湿度变小,不易形成降水,为"雨影区",是西藏较为干旱的地区。东念青唐古拉山以北地区,降水较多,为400-600毫米。藏北地区受切变线、低涡天气系统影响,加上有利的地形条件,成为藏北多雨中心,气候比较湿润。雅鲁藏布江下游与怒江下游以西地区,是青藏高原年平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一般都在600-800毫米以上。黄河流域的松潘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700毫米。祁连山脉的东南部也是一个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区,平均500毫米左右。其它大部分地区约在200-500毫米,高原东部的三江流域横断山地区降水偏少,在400毫米以下,其中尤以怒江河谷降水更少,是著名的于热河谷,出现具有亚热带干暖河谷特征的灌丛。被河流切割的地区,象吉隆、聂拉木、亚东等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年降水量也可高达1000毫米以上,随着高原抬升降水迅速减少。  

四、高原气候带的特征 

根据温度和水分指标,结合植被,考虑大地形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将青藏高原地区划分为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藏东南海拔较低处的亚热带山地和热带北缘山地,并依据水分状况又将高原气候带进一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等13个气候类型区。这里仅对高原气候带和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气候的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高原亚寒带。大体在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通天河河源以东,地域辽阔,包括西藏那曲至青海阿尼玛卿山、青海东南隅,平均海拔4500-4800米,>10℃期间天数少于50天,年降水量100-300毫米,是青藏高原主要牧区之一。由于高寒,种植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成熟。本区东部水分条件较好,在海拔较低处利用有利的局地环境和零星河谷地可种植青棵、马铃薯。但是本区西部多大风和风沙,是青藏高原多大风区,给牧业生产带来危害。应该指出的是,在高原亚寒带中,有一部分地区,如北羌塘、阿里北部和通天河河源以西平均海拔高度4800-5100米的地区,全年均不出现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数,气温日较差十分明显,为15-19℃,甚至可达23C℃以上。年降水量约100毫米,以固态形式降雪、霰、冰雹为主。这一地区具有高原寒带于旱气候特征,冬春多大风,酷寒,气候十分恶劣,无农作物,植被稀疏,贫瘠,目前几乎无开发利用价值。 

(2)高原温带。西藏境内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喇山东段一线,为高原温带与高原亚寒带的气候分界线,是青藏高原的一条重要的气候界线。这条界线南北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从生产实践来看,此线以北,为广阔的高寒地区,以牧业为主,粮食作物如青棵、小麦等基本不能成熟,但此线以南粮食作物基本上能成熟。另外,这条界线大体上也是有无天然森林以及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高原温带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高山峡谷区,中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尼洋河、年楚河流域有较宽阔的河谷,还有青海涅水、黄河流域。这一带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平均海拔高度2700-3700米,>10℃的天数50一150k不等,年降水量400-600毫米。西部要比东部干旱,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农业区,主要作物有小麦、青棵、豌豆、油菜等,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周边地区种植小麦能获得高产,局地小气候比较温暖可种植喜温作物,灌溉有明显增产效果。主要气象灾害是春旱和低温冻害。 

(3)藏东南山地亚热带、热带北缘的气候。青藏高原东南隅海拔很低,气候异常温暖湿润,具有热带北缘、亚热带气候的特征,不同于高原气候。藏东南为喜马拉雅山南翼外缘低山地区,谷地多在1000米直至百余米为热带北缘山地。夏季受西南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寒冷气流受高大山体阻挡,气温远较同纬度地区高,全年日平均气温几乎均>10℃。这里气候异常温暖湿润,低处为热带常绿雨林、季雨林,可种植热带水果和经济作物,农作物一年三熟。这一地区气温等值线和降水等值线多沿雅鲁藏布江大峡弯谷地及其支流呈树枝状分布。背崩以南海拔500米以下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内、气候湿热,年均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可达2500一3000毫米,具有热带、亚热带气候特征。有利的地形和环流形势,使区内的气温远远超出同纬度的气温,因而使该地区成为我国热带的最北地区。这里冬季十分温暖,比同纬度东部地区气温高3-5℃,干季降水虽少,但云雾绕绕,湿度大,有利于热带、亚热带作物为生长。本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且春温低于秋温,表明该地区气候的海洋性程度十分明显。本区降水丰沛,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呈线性递增,最大降水高度约在海拔3500米处,南部降水量在2500毫米以上,湿舌沿雅鲁藏布江向北伸入高原,构成一个狭长的多雨带。由于降水日数多,平均降水强度大,暴雨时有发生,易酿成山地灾害。尽管本区气候资源丰富,但沿雅鲁藏布江大峡弯及其支流的谷地可耕地甚少,限制了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种植和发展。  

五、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如此雄姿,不仅使它本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它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三四千米以下的西风气流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给高原北侧,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再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伸展得很远。南支气流在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本来就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雪上加霜,更加干燥(在世界气候类型困上,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当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以后,又转为西南气流,掠过我国的云贵高原以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运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又往往是造成我国江南地区“暖冬”天气的重要因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卫星云图上所看到的过往我们上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其动力就是这股西风)。与此同时,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成为“死水区”,多云雾天气。在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西风南支气流消失,夏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我国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先后进入雨季。到了10月以后,西风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气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复退,冬季风又控制了我国东部南北。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是那样,我国的气候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冬季,巨大的高原,因地势高,冰雪面积大,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成为一个低温高压中心。此中心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这个低温高压中心又迭加在蒙古高压之上,更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南北温差增大。夏季,青藏高原上为一热低压。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暧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特殊年份也能影响到川西、陇东地区。同时,在高原的高空,又常形成一个暖性高压。这个暖性高压在东移时,常给川、陕、云、贵各省带来干旱天气,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转为伏旱。这个暖性高压,如果位置偏西,则长江中下游、川东和贵州多雨;而川西与华北少雨;如果位置偏北,则长江流域少雨干旱;偏南则长江流域多雨偏涝。 再其次,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它直接阻挡了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下部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冬季,冬季风阻滞于高原以北,使我国西北内陆冷高压势力更强,并使冷空气南下的途径偏东;使位于高原南面的印度比其东西同纬度地区气温高而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夏季,青藏高原阻挡了西南季风深入北上,使大量的来自印度洋热带洋面上的暖湿气流只能大部停留在南亚的东北部和青藏高原的东南一隅;一部分掠过高原东南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进入我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地区,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降水过程,而我国西北地区则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干旱少雨。 

另外,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其涡源就在青藏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存在,它可以使高原上空的大气产生热力对流,这种热力对流能使高原上空的云泡汇集,成为云团、云区或云带,最后在南支西风急流的吹送下,以跳跃式的水平运动方式移出高原,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量降雨。

3、松潘县小河乡气候特点

松潘地处岷山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东缘。地貌东西差异明显,以高山为主;地形起伏显著,相对高差比较大,最低处白羊乡梭子口海拔为1082米,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相对高差4506米。
松潘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海拔高度差异很大,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但综观各地区气候,总的特点是:
1,部分低温、高寒,热量不足 除小河乡、施家堡、白羊乡、镇坪乡和镇江乡等地区气候较温暖外,松潘大部分地区都处于高寒山区,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分明。县城全年平均气温为5.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1.1℃。从11月下旬开始至次年2月底,日平均气温均在零度以下。3月----4月以后,平均气温在6.5℃以上,5----7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
2、日照长,光能资源丰富 松潘地处高原山区,温度低,晴天日数多,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县城全年日照时数为1827.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2%,全年总辐射量为115.6千卡/平方厘米,超过四川盆地的多数县。
3、干雨季分明 城关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29.7毫米,降水量年较差大,最多的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干雨季分明,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雨季一般开始于4月下旬或5月上旬,结束于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冬季在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空气控制下,出现降水稀少,天气晴朗,日照强烈,空气寒冷干燥,多大风的气候特征。
4、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 冬季长而严寒,春夏季短而低温,气温年较差大。县城最热月平均气温22.4℃,最冷月平均气温-11.4℃,年较差达33.8℃,种植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又由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气流对流大,吸热与散热均快,从而具有日温差大的特点,日温差在10.1℃—23.1℃之间。

4、松潘草地是盆地么

松潘草地 松潘草地
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偏偏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暴来去无常。1935 年,目前松潘草地经排水疏干,多垦 为农田,草地和沼泽面积已大为缩小,已发展成少数民族的农耕区。它位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曾经过此地。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偏离道路,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5、四川阿坝州松潘县一年的具体天气

气候受高空西北风气流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明显具有青藏高原季风气候特征。地域辽阔,海拔相对高差大,造成了气候地域差异性大,垂直气候明显。

主要特点是:西北寒冷东南较为暧和。由于松潘地处川西北高原气候区中的寒冷地带。气候偏冷,气温偏低,冬季漫长,无明显四季之分。全县气候有山地暖温带、冷温带、亚寒带、高山寒带。松潘地区无霜期短,平均无霜期60天左右,土地封冻时间长,降水量不均,且降水量较集中,雨季(5月中旬至10月上旬)占全年降水量的80%,年平均降水量为729.5mm。

6、松潘海拔有多高?

松潘地处青臧高原东南缘,属农牧过渡地带。境内山恋起伏,群峰连绵,雪山环绕,地势高亢。东有雪宝顶,南有桦子岭,西有哲波卡,北有弓杠岭。境内山恋属岷山山脉。4000米以上高峰连绵起伏,不可胜zd数。5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雪宝顶为第一山峰,山势陡峻,尖峰突起,终年冰雪覆盖,有现版代冰川发育。
地貌以中山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71.3%。其次是高山,占总面积的17.69%。丘状高原高平原和山原,占总面积的5.61%。低中山、低平坝和台地,占总面积的4.9%。还有占总面积1%的极高山。地势由东南向西北1沟谷逐渐展开,由陡峻的壁峰、狭窄的沟谷逐渐过渡到平缓而开阔的丘状高原,海拔也随之增高。最低点是处于东南端的白羊乡子口,海拔1080米。最高点是岷山山脉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乡镇驻地的海拔,由白权羊乡的1142米到草原乡的3275米。县城海拔2850米。

7、松潘草原的气候

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海拔在3 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草地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

8、松潘草地的资料

松潘草地
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300余公里,面积约1.52万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暴来去无常。
1934年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通过草地,也就是松潘湿地,经过的地区包括今天的松潘县、红原县、若尔盖县。为纪念红军征服雪山草地的壮举,80年代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上建造了红军雪山草地长征纪念碑和长征纪念碑园,松潘成为长征著名的纪念地之一。
1934年6月红军制定了松潘战役计划,准备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松潘守军胡宗南部,后由于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的动摇,失去了战机,最后不得不放弃攻打松潘的作战计划。当时国民党军准备调集军队阻止红军北进,围困和消灭红军于岷江以西、懋功以北的雪山草地之间。一面是大敌当前,一面是渺无人烟,没有道路,几乎是生命禁区的草地,红军当时处于生死一线极其危险的境地。但英勇无畏的红军右路军在当地向导的协助下,用了十几天的时间通过了大草地,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人间奇迹。
目前松潘草地经排水疏干,多垦为农田,草地和沼泽面积已大为缩小,已发展成少数民族的农耕区。

9、松潘县小河乡气候特点; 春天的气候特点

松潘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06′-33°09′,东经102°38′-104°15′之间。东接平武县,南依茂县,东南与北川县相邻,西及西南紧靠红原县、黑水县,北与九寨沟县、若尔盖县接壤,县城海拔2850米。全县幅员面积8339平方公里。县城南距成都335公里。[1] 

松潘历史悠久,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设立县级建置湔氐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松州,明朝洪武时期先后设“松州卫”、“潘州卫”并“松潘卫”,松潘由此而得名。清置松潘厅和松潘直隶厅,民国2年(1913年)改松潘直隶厅为松潘县,县级建置沿用至今。[1] 

松潘交通发达便利,位于四川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九环线”西线沿岷江纵贯全县。 九黄机场距县城仅25公里,成兰高铁松潘站也正在加快建设中。[1] 


10、松潘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松潘,一般指松潘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县。百

松潘县,农作物主要为玉米、小麦、胡豆、青稞、洋芋,低海拔地区可一年两熟或三年两熟。

松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北部。由于地形复杂,海拔悬殊,导致松潘的气候具有按流域呈明显变化的特度点,小气候多样且灾害性天气活动频繁。涪江流域湿润多雨、四季专分明;岷江流域少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大部地区则寒冷潮湿,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四季不明。各地降水分布不均,但干雨季分明,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2%以上,多年平均气温5.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21.1℃,多年平均降水量720毫米属。

与松潘气候类型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