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地形与气候条件
一、描述地形特征:
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二、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 (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巴中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
地形地貌
巴中位于中国西部,地处川陕两省交界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盆周边远山区,东邻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接 陕西汉中。
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山河之间,田连阡陌,风景名胜,星罗棋布。雪山屹立,气势雄伟;灵山耸翠,风光独具;石窟胜迹,名冠巴蜀;桃园仙境,诺水风光,使人流连忘返。巴中幅员1232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507米,最低208米,其中耕地面积258.8万亩。 巴中市地处川东北大巴山脉米仓山南麓,辖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三县一区。 大巴山 大巴山属秦岭支脉,延绵数百里,山势雄奇,云海茫茫。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悬岩绝壁 ,峡谷瀑布,幽深秀丽,山花野果,奇珍异兽,无不包罗其中。
气候特点
巴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9℃,1月份平均气温5.2℃,8月份平均气温27.3℃,年平均降雨量1150毫米。 主要特征是:春早、夏热、秋凉、冬暖,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同步;无霜期长,光照适宜,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但秋季多雨,冬季多雾,霜、雪较少,降水时空分布差异较大,常有夏伏旱、秋霪雨及风、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3、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地形起伏不仅使它本身的气候显著不同,而且高耸绵亘的山脉,往往是低层空气流动运行的障碍,它可以阻滞北方的冷空气和南来的暖空气(如阻碍寒潮的行动,使锋带停滞),又可使气流的水份大大损耗。
(1)对气温影响 在山脉两侧,气候可以出现极大差异,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大抵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山南山北气温的悬殊为主;从表1对比天山南北、秦岭南北的冬季气温,可看出屏障作用的影响。
表1 对比天山南北、秦岭南北的冬季气温
月份/地名 奇台 哈密 西安 汉中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纬度
高度 -18.8 -12.3
-15.4 -5.6
-3.4 4.8
8.8 13.1
16.2 20.3
21.4 25.5
23.7 27.7
21.9 26.2
15.4 19.4
5.8 9.8
-5.7 -1.0
-15.3 -9.1
44°01ˊ 42°49ˊ
796.4m 737.9m -1.3 2.0
2.1 4.6
8.0 9.5
14.0 15.0
19.2 19.5
25.3 23.8
26.7 25.9
25.4 25.0
19.4 20.0
13.6 14.8
6.5 8.6
0.6 3.6
34°18ˊ 33°04ˊ
396.9m 508.3m
与海岸平行的山脉,以沿海内陆雨量的悬殊为主。就整个气候来讲,无论山脉的走向如何,只要高度足以阻碍盛行气流的运行,就会对两侧的气温、降水及其它气候要素产生影响,成为气候的障壁,而世界气候区的划分也往往以高耸的地形为界。我国著名的南岭,它是由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山地组成,北来冷气团常常受阻于岭北,以1月平均气温为例,岭南曲江为10.7℃,岭北的坪石为7.5℃,二者相差3℃;前者冬季很少飞雪,后者冬季常有。这样,南岭以南可以发展某些热带作物,具有热带性环境;南岭以北热带作物不能越冬,具有亚热带环境。
(2)对降水影响 山地降水一般是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多。特别是一些不太高的山区,山脚下与山顶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对比西安、泰安、九江、衡阳、峨眉几城市与附近山顶的降水量就可说明这一点:降水是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的,见表2。为什么降水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呢?
表2 降水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对比地点 海拔(米) 年降水量(毫米)
华山西安 2065397 753.1624.0
泰山泰安 1534129 1210.9711.6
庐山九江 121532 1833.71493.7
衡山衡阳 1266103 2231.91353.0
峨眉山峨眉 3137447 2033.91668.7
其原因:第一是山地上气温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凝结为雨;第二是空气与较高地方的寒冷地面相接触,容易冷却致雨;第三是暖湿气流遇到山地,被迫沿山坡上升,由于绝热冷却,水汽容易凝结致雨。表3以台湾西部平原到阿里山间的降水情况为例,说明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
表3 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
北港 竹崎 幼叶林 阿里山
距海(公里) 17 43 56 70
海拔(米) 9 129 1060 2406
降水量(毫米) 1493 2555 3045 4357
山地降水随高度的增加,只发生在一定限度以内,超过了这一限度,空气湿度减少,降水量就随高度增高而减少。这个限度的高度,就称为“最大降水带”。“最大降水带”决定于地理环境、季节和其它条件,它随时随地不同。例如,喜马拉雅山上这一限度在1000~1500米。
(3)山地立体气候 在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日照增强,气温降低,气压减低,降水在达到最大降水带以前不断增加,但超过这一高度即行减少,在高山顶上还有冰雪覆盖。同时,地面形状和山坡的方向、坡度,也对各气候要素发生显著影响,而且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同一山地,由于向阳坡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霜冻情况比阴坡大为减轻,以至阳坡可以发展某些经济林木,而阴坡则因冬季受到冻害而不宜种植;因此在山地中,自下而上,气候垂直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气候的垂直气候带的顺序性,决定于山岭位于哪一个水平气候带内:位于赤道的高山,由山麓到山顶,气候带和植物带分布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布情况一样;如果山岭位于苔原地区,那么向上去只有冰雪区。
云南省的东川市,山脚的新村,海拔1254.1米,年平均气温20.3℃,≥10℃积温6821.3℃,霜期1个月左右,是南亚热带气候,可种甘蔗、花生、水稻等喜温作物,水稻一年两熟;山腰的汤丹,海拔2252.4米,年均温13.1℃,≥10℃积温3560.7℃,霜期3个多月,属暖温带气候,只宜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蚕豆等,一年一至两熟;山顶附近的落雪,海拔3227.7米,年平均气温7.1℃,≥10℃积温762.6℃,霜期半年之上,属寒温带气候类型,只能种植马铃薯、荞子等喜凉作物,一年一熟;最高处气候更寒冷。假期四月的某日去东川市旅行,从新村坐汽车到落雪只需3个小时,你可以感觉到,山脚炎热难当,山腰春暖花开,山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一山有四季”、“山高一丈,大不一样”,就是对这种立体气候的真实写照。
(4)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年轻、大幅度整体隆起的大高原。影响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气候,而青藏高原的隆起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以至整个亚洲的大气环流。在晚第三纪高原隆起以前,是行星风系占主导地位,我国盛行西风。青藏高原的隆起,迫使西风带北撤,并在北部形成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每隔一定时间表现为寒潮的侵袭。寒潮南下过程中,遇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便折向东,直驱华北以至华南,使我国东部气温低于世界其他同纬度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大幅度抬升,喜马拉雅山脉便成了阻止印度洋气流北上的主要障碍,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地区,尤其是藏北高原的气候变得干燥少雨。这种变化影响到整个西北地区。
4、安徽省的地形及气候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45%。乡镇1850个,省会合肥市。
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地 形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山地岗丘逶迤曲折,丘波起伏,岗冲相间;长江两岸和巢湖周围地势低平,属于著名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但气候条件分布差异明显,天气多变,降水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
气 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矿产资源: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已发现各类矿产130多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67种,已开发利用的有49种,保有储量居全国10位的矿产有38种。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全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达1.92万亿元,居全国第10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和潜在价格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均名列前茅。
人 口
人口统计 200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2.43‰,比上年上升0.8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3‰,上升0.73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2‰,上升0.08个千分点。
民族分布及人口比例 省内民族主要为汉族,汉族人口为5948.4万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37.6万人,占0.63 %。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此外还有满、蒙、壮、畲等52个少数民族。
文化程度 2005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9个,当年招生8198人,在学研究生21505人,毕业生4148人。普通高校81所,当年招生19.9万人,在校生58.9万人,毕业生11.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当年招生27.6万人,在校生63.3万人。普通高中760所,招生43.5万人,在校生117万人,毕业生30.1万人。普通初中3188所,招生112万人,在校生344万人,毕业生112.5万人。小学20142所,招生81.5万人,在校生584.1万人,毕业生116.2万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7.78%,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4%;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4%和0.73%。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数91.9万人。全年共扫除文盲8.6万人。
5、安徽的气候类型和地形环境。
安徽省在气候上属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在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平原面积占安徽省面积的45%以上。丘陵区占全省总面积55%。安徽有天目—白际、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6、九寨沟县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是怎样的?
九寨沟县内河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高山为主,另有部分山原和平坝,地形呈阶次变化,海拔落差达2000米。九寨沟主沟呈“Y”字形,总长50余千米。沟中分布有多处湖泊、瀑布群和钙化滩流等。原始森林覆盖了九寨沟一半以上的面积。九寨沟以高原钙化湖群、钙华瀑群和钙化滩流等水景为主体的奇特风貌。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地质背景复杂,碳酸盐分布广泛,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营力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的钙化沉积,以植物喀斯特钙化沉积为主导。九寨沟有角峰,刃脊,冰斗、U字谷十分典型,悬谷、槽谷。槽谷伸至海拔2800米的地方。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属高山深谷碳酸盐堰塞地貌。
九寨沟海拔1900米—3100米,属高原湿润气候,山顶终年积雪。气候冬长夏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秋温凉;按海拔高度分为暖温带半干旱、中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日照1600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65%,年平均气压859.3百帕。春天气温较低而且变化较大,平均气温多在9—18℃之间。夏季气温回升且较稳定,平均气温19—22℃。秋季气候宜人,但昼夜温差很大,特别是10月后的深秋(10月下旬即有冻土出现)。冬季较寒冷,气温多在0℃以下。九寨沟降雨较少且多集中在7—8月。
7、请教九江市气候 水文 地质条件的详细情况?
九江地区是属于季风区。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水文:河流属于外流区,河流水位变化大,含沙量较小。无凌汛,无结冰期,水量较大。
地质条件:是属于一个小的断裂带上,因此地质不是很稳定
8、寻甸的地形及气候条件
寻甸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冬春两季受平直西风环流控制,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干旱少雨;夏秋季主要受太平洋西南或印度洋东南暖湿气流控制,海洋季风突出,多雨,凉爽潮湿。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年平均日照时数2079.3小时,年平均温度14~15.2℃,极端高温35℃,极端低温-13.9℃,年无霜期229天。平均降雨量为1045mm,年际间及年内各月降雨量分布不均,多年平均蒸发量1957.5mm,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是地下水补给的旺盛期。冬春两季干旱少雨,同时也是风季,定时最大风速24m/s,一般在3~6m/s。20年一遇的1小时暴雨量为50.12mm,6小时暴雨量为92.0mm,24小时的暴雨量为120.8mm。
9、中国各省的地形特征及气候特点
截至2001年底,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下面按照“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疆)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重内台海福吉安,香港澳门庆回归,爱我祖国好河山。”的记忆口诀,分别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简称的由来简单介绍如下: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108°47′~114°15′E,24°39′~30°08′N之间;面积21万Km2。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分二郡,汉属荆州。唐分归两道,因地居洞庭湖以南,始称湖南。宋为两路,元、明设湖广行省,清置湖南省。因湘江纵贯省境,故简称湘。省会长沙。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地处108°21′~116°07′E,29°05′~33°20′N之间;面积18.6万Km2。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国之地。秦统一后,楚地为避秦始皇父亲名“子楚”讳,遂以荆山之“荆”改称之。后湖北多称荆,有时合称荆楚。汉属荆州。北宋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因地处洞庭湖以北,始称湖北。元代属湖广行省。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清康熙年间,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因西部有鄂西山地,故简称鄂。省会武汉。
广东省位于华南地区东部;地处108°13′~119°59′E,3°28′~25°31′N之间;面积18万多Km2。战国时为百越地,秦属南海、象两郡,汉属交州,唐为岭南道。宋置广南东路和西路,从简称中得广东政区名。元属江西行省,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设广东省。因古时为南越地(越又作粤),故简称粤。省会广州。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华南地区西部;地处104°29′~112°13′E,20°54′~26°23′N之间;面积23.6万Km2。战国为百越地,秦分属桂林、象两郡,汉属交州。唐属岭南道,宋分广南西路、东路,由简称得广西政区名。元属湖广行省,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初为广西省。1958年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因秦时为桂林郡辖地,故简称桂。首府南宁。
河南省位于古时传说中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和雍州)中心的“豫州”或称“中州”、“中原”;地处110°22′~116°38′E,31°23′~36°22′N之间;面积16.7万Km2。夏、商时期即以此为生息地。战国为东周、韩、魏地,秦设河南县,汉置郡,唐正式建河南(黄河以南得名)道,宋、金分多路,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创河南省。因在豫州之域,故简称豫。省会郑州。
河北省位于北京周边;地处113°04′~119°53′E,36°01′~42°37′N之间;面积18.77万Km2。古时为中国传说中的九州之一。春秋战国时,北部属燕国,南部属晋国,故有“燕赵”之称。秦时设多郡。汉设幽冀二州。三国归魏辖。晋仍设二州。唐为河北道,因地处黄河以北而得名。宋为东、西路。元为中书省所辖。明改北直隶省。清称直隶省。1928年始称河北省。因汉设幽冀二州,故简称为冀。省会石家庄。
山东省位于渤海和黄海之滨;地处114°36′~112°43′E,34°25′~38°23′N之间;面积15.3万Km2。春秋为齐鲁之地,秦分多郡,汉分属青、兖、徐等3州,唐归河南、河北道,宋、金分两路,后改为山东东路、西路,创始政区名称。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清为山东省。省会济南。
山西省位于太行山西侧,故称山西;地处110°15′~114°32′E,34°35′~40°45′N之间;面积15.63万Km2。古时属并州,春秋时为晋国,故简称为晋。战国为赵地。秦置多郡,汉仍称并州,唐为河东道,宋置河东路,金被分属。元属中书省。明设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会太原。
江苏省位于长江下游,东濒黄海;地处116°21′~121°54′E,30°46′~35°08′N之间;面积10万多Km2。春秋为吴、宋属地,战国归楚,秦划多郡,汉属徐、扬二州。三国苏南为吴,苏北为魏。唐宋为三道,元归江北、江浙两行省,明直隶南京。清取江宁府、苏州府合称,置江苏省,始得“江苏”政区名。省会南京。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113°34′~118°28′E,24°29′~30°05′N之间;面积16万多Km2。春秋战国为楚国地,秦属九江郡,汉为扬州地。唐属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为政区原始名。宋为江南西、江南东两路,元为江西行省。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为江西省。因境内大河以赣江为最,故简称赣。省会南昌。
浙江省位于东海的近邻;地处118°01′~123°08′E,27°01′~31°10′N之间;面积10.18万Km2。春秋为越国地,战国为楚国地。汉置多郡,唐始置浙江西、东道(因钱塘江流向曲折——因折与浙同音,又称浙江,渐成地名),宋置两路,元属江浙行省,明为浙江布政司,清设浙江省。省会杭州。
黑龙江省位于东北北部;地处121°13′~135°06′E,43°26′~53°34′N之间;面积46.9万Km2。 古时为肃慎地,汉为挹娄、夫余地。唐属渤海国,辽金为东京、上京二道(路),元归辽阳行省,明属女真奴儿干都司。清1671年沿黑龙江岸筑城,名黑龙江城,后置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地处 34°22′~ 49°33′E, 73°41′~ 96°18′N之间;面积160万Km2,占全国1/6,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古称西域,汉置西域都护府,唐置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宋为西辽地,元设两行省。清属伊犁将军府,被称新疆,1884年建新疆省。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
辽宁省位于东北南部;地处118°53′~125°46′E,38°43′~43°26′N之间;面积14.59万Km2。战国属燕国,秦归辽东、辽西两郡,汉为幽州,唐置安东都护府及河北道,辽金分属三道(路),元置中书省,明设都指挥使司,清初建都称盛京,清末改奉天省。1929年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改称辽宁省。省会沈阳。
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104°17′~107°40′E,35°14′~39°22′N之间;面积6.6万Km2。春秋战国为羌戎、匈奴族散居地,秦属北地郡,汉、魏分属郡州。唐、宋分归两道(路)。元称宁夏行省(取"夏地安宁"义得省名),明设宁夏卫,属陕西布政使司,清属甘肃省。1928年设宁夏省。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首府银川。
青海省位于西北中部;地处89°35′~103°03′E,31°4′~39°19′N之间;面积72.4万Km2。古为西羌居地,汉设郡,隋设二郡,唐、宋属吐蕃。元多属,明为西番地,清多属。1928年置青海省,因境内青海湖得名,简称青。省会西宁。
陕西省位于位于黄河中游,西北地区东部;105°29′~111°15′E,31°42′~39°35′N;20.5万Km2。陕西在西周初得名。当时周、召二公以陕原(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地貌,特点为:四边陡,顶上平)为界分而治之。陕原以东由周公治理,称“陕东”;陕原以西由召公治理称“陕西”;又因陕西在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治地,故又简称“秦”。 秦代为内史及汉中郡、上郡,汉属司隶和并、益州,唐属关内、山南等道,宋初置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自清朝始设陕西省制至今。省会西安。
甘肃省位于河西走廊周围;地处93°28′~108°44′E,32°36′~42°48′N之间;面积45.1万Km2。春秋战国为秦、西戎地。秦置二郡,汉属凉州。唐分三道,宋分两路,西夏时合甘州(张掖)、肃州(酒泉)两州首字得甘肃政区名。元置甘肃行省,始作省名。明属陕西省,清为甘肃省。因境内有陇山,故简称陇。省会兰州。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处97°32′~106°12′E,21°08′~29°15′N之间;面积39.4万Km2。因省内东部地区古属滇国疆域,故简称滇。省会昆明。春秋楚国开滇,汉属益州。三国属蜀,唐归剑南道,五代、宋为大理国,元设云南行省(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明置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省会昆明。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云贵高原东部;地处103°37′~109°32′E,24°37′~29°13′N之间;面积17万Km2。春秋战国为楚、蜀、夜郎等7小国地,秦分多郡。汉属荆、益二州,隋、唐置黔中道。宋名贵州,元分属湖广、云南、四川三个行省,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为贵州省。因元时为黔州,故简称黔。省会贵阳。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处78°25′~99°06′E,26°44′~36°32′N之间;面积120万Km2。周为西戎,汉为西羌地,唐后属吐蕃,元设乌思藏宣尉司都元帅府。明设二都指挥使司,清先分治,后定名西藏(藏为圣洁义,因藏在中国西,康熙帝定名西藏),划为行政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首府拉萨。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处97°22′~110°10′E,26°03′~34°20′N之间;面积56.7万Km2。春秋战国时为巴、蜀国,秦置蜀郡,汉属益州。唐分两道。宋置4路,元设四川行省,简称四川行省,始有初称。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设四川省。故简称蜀(或川)。省会成都。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地处115°25′~117°30′E,39°26′N;面积16807 Km2。春秋战国为燕国都城,称蓟。辽为陪都,称南京,又名燕京。金建都于此,号中都。此后800年,元称大都,明、清称京师,曾改称为北平、北京,及民国初年,称为首都。
上海市地处中国海岸带的中部,面临太平洋,背靠长江流域;位于30′41′~31′53′E,120′51′~122′12′N之间;面积6341 Km2。唐宋时期,上海旧城厢一带是个渔村,在它的东面有两条河注入东北方的高桥、长江口一带。东面一条叫下海浦,西面靠近渔村的一条叫上海浦,渔村即以此为名,叫“上海”。新石器时代吴淞口下游一带的居民,以渔猎为生,并创造了一种叫“沪”的捕鱼的工具。这种工具适合于上海一带潮水涨落时进行捕鱼。后来就把这一带地方叫“沪”,简写为“沪”。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地处116°44′~118°01′E,38°33′~44°15′N之间;面积1.13万Km2。战国时有民散居。汉、隋在此开凿运河,渐成重地。宋、辽时此为前线,金、元称直沽。明置海津镇,后取“天子津渡”之意,以纪念明成祖朱棣夺权胜利,改称“天津”,再筑城置天津卫。清为直隶州、天津府。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跨105°11′~110°11′E,28°10′~32°13′N之间;面积8.2万Km2。大约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以重庆为中心地带的大片地区,已形成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统称“巴”。周慎靓王五年,秦灭巴国,置巴郡。秦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汉朝时称江州。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更中荆州、益州、巴州、楚州。隋唐时为渝州(郡),故简称为渝。北宋改为恭州,取恭顺朝廷之意。1189年皇子赵淳接踵于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内禅即帝位,自诩“双重喜庆”,遂将恭州升格命名为重庆府。重庆因此而得名。1997年,经全国人大批准,从四川省分离出来设为直辖市。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边中部;地跨97°12′~126°04′E,37°34′~53°23′N之间;面积118.3万Km2。战国时属赵、燕、匈奴、东胡、秦汉置诸多郡,唐属多州,元归各路(府)辖。清朝实行盟旗制,称漠北外蒙古、漠南内蒙古。“内蒙古”一词始为区域名称, 并沿用至今。民国设3个特别区,后改建成省。1947年建立我国最早的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海面,面积3.6万Km2。包括台湾岛(面积3.58万平方千米)、澎湖列岛、绿岛、钓鱼岛、兰屿、彭佳屿、赤尾屿。据实考及史载,原先的安平地区,存在着一个称为台窝湾族的土著部落,习惯上就把这一地区称为“台窝湾”,后随习惯的变化与官府的正式命名,“台湾”逐成为全岛的名称。《尚书·禹贡》中称台湾为岛夷,汉晋南北朝称夷洲。宋属福建路,元、明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属福建省,1885年建台湾省,1895年被日侵占,1945年归还。省会台北。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部的南海之中;地处108°37′~117°50′E,3°58′~20°20′N之间;面积3.4万多Km2。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领海。汉初设珠崖、儋耳二郡,三国称海南,因这些面积较小的陆地位于我国南面的海洋中而得名。唐分设崖州、琼州、儋州等,明设琼州府,清改琼崖道,属广东省。1988年从广东省分离出来,置海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因古名琼州,故简称为琼。省会海口。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115°50′~120°47′E,23°30′~28°19′N之间;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面积12万多Km2。春秋属越,战国归楚。秦设闽中郡,汉属扬州会稽郡。唐归江南道,后取所辖5州中前两州首字得名“福建”。宋设福建路,元归江浙行省,后改福建行省。明依元制,清初始设福建省。因境内的闽江而简称闽。省会福州。
吉林省位于东北中部;地处121°38′~131°17′E,40°52′~46°18′N之间,面积18.74万Km2。周汉以来即设政区,唐属渤海地,辽属两道,金分两路,元属辽阳行省,明置建州为女真地。清1673年在此建城,名吉林乌拉(意为沿着松花江),后置吉林省。省会长春。
安徽省位于华东地区西北部;地处114°43′~119°38′E,29°25′~34°39′N之间;面积13万多Km2。春秋属吴、楚等国。汉分三州,唐属三道,元归两行省,明直隶南京。清初1667年取安庆、徽州二府字首建安徽省。因境内西南部有霍山,也叫皖山,故简称皖。省会合肥。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东侧深圳市之南;地居世界航道要冲,扼华南门户。陆地面积1092 Km2。香港在宋代以前,为水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名叫“ 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贡品“东莞女儿香”)的集散港。香港即是以莞香的产销转运而得名。现已扩大为香港岛、九龙、新界三部分的统称。清朝后期,英国强占了我国的香港地区。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珠江口西岸;澳门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组成。面积为16.92K m2。“澳门”的名称出现较早。元末明初时期就有澳门之名,因为那时它的南北有两座高台(现称东望洋山、西望洋山),高高相对,形状如澳之门,因此,当地渔民就把它们称为“澳门”,一直沿用至今。澳门曾被葡萄牙非法占有达400多年。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