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家口地区的气候为什么寒冷干燥多风是风沙的源地
张家口气候 张家口地处河北省北部,西起115°E50¢,东至116°E30¢,南从39°N30¢,北到42°N10¢,总面积近四万平方公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张家口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坝上一带与内蒙古高原相邻,拔海高度在1400~1600米,地势宽阔平坦。坝下山恋起伏,地形复杂,南部蔚县境内的小五台山主峰高达2870米,中部桑干河和洋河形成狭窄的河谷盆地,其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张家口的天气气候异常复杂,多局地性灾害性天气,如冰雹、强降水、大风、沙尘暴等。 一、 冬季严寒而漫长 张家口处于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由大陆吹向海洋的干冷冬季风。张家口与内蒙古高原比邻,地势较高且位置偏北,当西伯利亚冷空气只冲南下时,我市首到其冲受到影响。故冬季表现为天气寒冷、干燥、晴朗、少降水。受较强冷空影响时常常强降温、寒潮和大风天气,坝上有时风雪交加,出现“白毛风”。 我市冬季受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时间长,所以冬季寒冷漫长。如果以侯平均气温10℃以下为冬季,低于0℃的时期为严冬,则坝上和坝下高寒区的崇礼、赤城冬季长达7个多月,有约5个月的时间为严冬期,坝下大布县区冬季可长达6个月,严冬气近4个月。 二、 春季干燥多风沙 张家口春季大气环流处于由冬季向夏季调整过度季节,冷空气活跃,同时,太阳辐射位置也在逐渐向北移动,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迅速增加,当有冷空气活动时,冷暖平流很强,导致地面气压剃度加大,所以,常常势力很弱的冷空气也会引起明显的大风和强降温天气。春季是一年四季大风出现最多的季节,大风日数约站全年大风日数的40%之多。 春季气温回暖,近地面太阳辐射能的增加,一方面使地表土壤解冻加快,土质疏松;另一方面由于低层增温快,当有较强冷空气活动时,中低层常常出现不稳定空气层结,在大风的促使下,将地面沙尘向空中吹气,出现沙尘天气,特别是坝上地势宽阔平坦,植被稀疏,又多沙性土壤,春季是沙尘暴的多发季节,春季沙尘天气站全年沙尘天气的60~80%。 三、 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 夏季由于辐射增温和冷空气势力的显著减弱,暖空气强盛,气温较高,但由于张家口的地理环境,使得气温日较差大,早晚凉爽,中午炎热。按侯平均气温高于22以上的为夏季,高于30的时期为酷热期,张家口一年中七月是最热的月份,坝上平均气温18~19度,坝下高寒区的崇礼、赤城一带平均气温20~21,其他县区23~26 ,基本没有酷热期。 我市降水的主要来源是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所以,夏季在由来自海洋吹向大陆的夏季风控制下,降水集中,占到全年降水70%左右。而且以分布不均匀的雷阵雨为主。年雨量为300~550毫米之间。 四、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 秋季是夏季环流到冬季还流转换季节,大气从低层开始冷却,气层稳定,不易起风。形成了天高气爽的秋天景色。尤其坝上坝下海拔高度的差异,沿坝头而上,树叶由绿变成金黄,感受着不同季节的差异。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东经113°50′~116°30,北纬39°34′~42°10′。北接内蒙古自治区,南与保定地区相连,西挨山西省,东临承德地区和北京市,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全区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区分为坝上和坝下两大部分。坝下又分为河谷盆地和丘陵地带。 坝上地区:康保、沽源、张北和尚义县,位于我市北部的坝上地区。坝上地区是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高度一般在1400~1600米,地势平坦,多内陆湖淖,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一之多。该区的主要气候农业特点是: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干物质的积累;雨热同季,生长季节气候爽凉,适合喜冷凉作物的生长;高温高湿炎热天气少,农产品病害轻污染少,错季蔬菜高产优质。 该区年太阳总辐射约为(130~150)千卡/厘米2,年日照时数为3000小时。5~9月是坝上地区各种蔬菜牧草的积极生长期。月平均气温,5月10~13℃、6月14~17℃,7月16~20℃,8月15~19℃,9月9~13℃,7月平均最高22~26℃,≥5℃积温2000~2300℃,≥10℃的有效积温1600~2200℃;年雨量360~430毫米。适合大白菜、圆白菜、芹菜、胡萝卜、马铃薯等蔬菜的生长发育。大白菜生长期最适温度是12~26℃,高于30℃生长不良且易发生病虫害。圆白菜全生育适宜的日平均气温是10~24℃,最适宜的温度17℃左右,气温高于24℃,低于10℃均不利于圆白菜的生长发育。适宜的相对湿度50~70%。芹菜不耐高温,气温在20℃以上生长受到阻碍,超过26℃停止生长。由于坝上地区干爽冷凉的气候,在作物的全生长期期病害轻,打农药少无污染,生产的错季蔬菜产量高质量好,销往我国的全国各地。 坝下河谷盆地:分布在我市中部地区,桑干河和洋河径流形成了坝下河谷盆地,海拔高度一般在500~800米,地势较低。主要包括怀来、涿鹿、宣化县,这里昼夜温差大、光资源丰富,无霜期长,热量充足,雨热同季。该区无霜期120~150天,日较差12.0~13.8℃,≥10℃有效积温 2800~3500℃,日照时数2600~3300小时,年雨量380~430毫米。土质多为沙土或沙壤土,非常适宜葡萄、苹果等水果的生长。这里生产的葡萄个大、粒饱,含糖量高(达16度以上),是理想的酿酒佳品。果品产量高、质量好,有“北国明珠”的龙眼葡萄,国宴佳品的白牛奶葡萄,“长城”干红干白葡萄酒十多次获国际国内金奖。这里生产的葡萄酒盛名全国。是远近闻名的水果之乡。现在在桑、洋河谷已建成华北最大的优质葡萄种植基地,葡萄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龙型经济之首,为全省十大龙型经济之一。 半山半川丘陵区:坝下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南部为小五台山山地,蔚县境内的小五台山高峰高达2882米,是我区最高山峰;北部大马群山,海拔高度一般在1300~1700米;在山地和河谷盆地之间,为阴山余脉和恒山余支所组成的的丘陵地带。分布在蔚县、涿鹿、怀安、阳原一带。其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差异大,雨量丰沛,光照时间长,年月日温差大,热资源适中。该区年雨量400~550毫米,日照时数2700~3100小时,1月平均最低气温-20~-16℃,7月平均最高气温26~30℃,日较差为12.0~14.0℃,≥10℃有效积温2600~3300℃。大杏扁生产,玉米、马铃薯制种是这里的特色产品。蔚县、涿鹿生产的大杏扁闻名全国,出口量居全国之首,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仁用杏产区,该区大杏扁面积将发展到近百万亩。 张家口市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从大的地理背景来说,我市位于蒙古高原南鹿和太平洋西岸。降水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夏季在西太平洋副高偏南气流作用下,水汽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我市,受小五台山和军都山阻挡,气流越山后水汽含量已经很小。所以,我市年降水量在330~550毫米之间,只有华北平原的2/3。 从多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我市降水的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地形。山脉对气流的抬升致雨作用,及气流越山后下沉增温而少雨的作用,在我区都是比较明显的。坝上因地势高,暖湿空气经军都山和坝头的两次聚然阻挡,水汽来源不丰富,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为330~400毫米。坝下降水量的分布趋势和地形密切相关,地域间差异很大。山区因地形对暖湿空气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年降水量在400~500毫米。北面崇礼至龙关和南面深井附近形成全区两个相对多雨中心。北面的一个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上,南面的一个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可超过500毫米。河谷地带降水皆较周围为少,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宣化至涿鹿一线是一个相对少雨中心,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阳原西城一带,由于东南部有恒山余支阻挡水汽的输送,年降水量只有340毫米。
记得采纳啊
2、张家口的地理环境
张家口位于东经113°50′~116°30′,北纬39°30′~42°10′。东靠河北省承德市,东南毗连北京市,南邻河北省保定市,西、西南与山西省接壤,北、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张家口市南北长289.2千米,东西宽216.2千米,总面积3.68万平方千米。
张家口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张家口市划分为坝上、坝下两大部分。境内洋河、桑干河横贯张家口市东西,汇入官厅水库。张家口市属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和中朝准地台两个Ⅰ级构造单元。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是一个自元古代至古生代末长期发育的地槽区,仅在康保北分布,范围极小,地层零星出露。
中朝准地台构造发展过程可明显地划分为3大阶段,反映出地壳呈活跃—稳定—活跃的发展演化规律。张家口市主要有深断裂2条,大断裂7条。
张家口市岩浆岩比较发育,分布面积大,岩石种类较齐全。岩浆岩共有9个旋回,每个旋回都以喷出岩开始,以中深层侵入岩结束。超基性、基性、中性、碱性及酸性岩都有,岩基、岩脉、岩株、岩墙、岩被各种产状齐全。
张家口市地层除缺失下古生界上奥陶系、上古生界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上二叠系和中生界三叠系、上白垩系以外,由太古界至新生界地层皆有出露,总厚度达35978~51866米。张家口市出露的地层中包括的岩石种类也很齐全,不仅有太古界的变质岩,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的沉积岩,还有侵入体周围的接触变质岩和局部的动力变质岩,以及超变质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岩浆岩主要是中生代、新生代喷出岩和吕梁期、海西期、燕山期花岗岩以及不同岩性的岩脉。
张家口市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
坝上高原区:包括尚义县套里庄、张北县狼窝沟、赤城县独石口一线以北的沽源、康保、尚义和张北4县的广阔区域,属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占张家口总面积的1/3,海拔一般在1400米左右,地势南高北低,比高小于50米。冈梁、湖淖、滩地相间分布,呈现典型的波状高原景观。康保县城以北丘陵成带,是阴山山脉余支。高原南缘一带,有垅状山脉分布,地势略高,海拔在1500米以上。
坝下低中山盆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间。蔚县境内的小五台山,主峰海拔高度2882米,为河北省群山之首。群山之间有较大的山间盆地呈串珠状排列。主要有:洋河盆地、怀涿盆地、蔚县盆地、阳原盆地,海拔高度500~1000米,盆地内有河流通过,两岸分布有肥沃的耕地。 张家口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坝上地区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生长季节气候爽凉;高温高湿炎热天气少。坝下河谷盆地分布在张家口市中部地区,桑干河和洋河径流形成了坝下河谷盆地,海拔高度一般在500~800米,地势较低。年降水量为330~400毫米。

3、北京年均气温高于张家界的主要原因
北京的年均气温低于张家界,这里应该是北京的年平均气温高于张家口的原因。
与张家口相比,北京的纬度偏低,太阳高度大;北京的海拔较低,因此气温偏高。

一、北京的气候为典型的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二、张家口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坝上地区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生长季节气候爽凉;高温高湿炎热天气少。坝下河谷盆地分布在张家口市中部地区,桑干河和洋河径流形成了坝下河谷盆地,海拔高度一般在500~800米,地势较低。年降水量为330~400毫米。
4、原来的北京气候环境和现在北京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变化
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不仅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同时由于两种差异性的交互运行,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温度变迁,有过多次反复,由寒转暖,又由暖转寒;湿润状况的变迁,由湿润而逐渐干燥,旱情增加.
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1万年前后开始,地球从第四纪冰期中的最近一次亚冰期,进入到现代的亚间冰期,人们也称之为冰后期.这一段时间大体上相当于人类进入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关于这时期的气候,挪威的冰川学家曾做出近10000年来的雪线升降图,说明雪线升降幅度并不小,表明冰后期以来,气候有明显的变化.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记载,竺可桢将这些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发现我国5000多年来的气候有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交替出现.
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000年左右,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第一个温暖期,这个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最冷月温度约比现在高3℃-5℃.
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公元前850年(周代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秦汉时代,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温暖时期.
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即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进入第二个寒冷时期.
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即隋唐时代,是第三个温暖期.
从公元1000到1200年,即南宋时代是第三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l℃左右.
从公元1200到1300年,即宋末元初,是第四个温暖期,但是这次不如隋唐时那样温暖,表现在大象生存的北限,逐渐由淮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以南,如浙江、广东、云南等地.
在公元1300年以后,即明、清时代以来,是第四个寒冷期,温度比现代要低1-2℃.
近5000年来,虽然是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出现,但是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寒冷期一次比一次长,一次比一次冷.在第二次寒期,只有淮河在公元225年有封冻.而在第四个寒冷期的1670年,长江几乎都封冻了.
有趣的事情是:挪威冰川学家用雪线高度表示气温升降,竺可帧用的是历史文献记载资料,结果却十分一致,说明冰后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全球的普遍性,绝对不是一种巧合.
1973 年,竺可桢提出了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周期性波动变化的基本状况.他认为近2000a 中,汉代是温暖时期,三国开始后不久,气候变冷,并一直推迟到唐代开始.唐末以后,气候再次变冷,至15世纪渐入小冰期,呈两峰三谷结构,直至20 世纪初气候回暖,小冰期结束.汉代、唐代是年均温高于现代约2℃左右的温暖时期.该研究成果已为气候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但近些年来,由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许多学者对竺可桢的工作作了补充.其中朱士光等认为2000~ 3000年以来,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西周冷干气候(公元前11 世纪至公元前8 世纪中期) ; ②春秋至西汉前期暖湿气候(公元前8 世纪中期至公元前1 世纪) ; ③西汉后期至北朝凉干气候(公元前1 世纪中期至6 世纪) ; ④隋和唐前、中期暖湿气候(7~ 8 世纪) ; ⑤唐后期至北宋时期凉干气候(9~ 11 世纪) ; ⑥金前期湿干气候(12 世纪) ;⑦金后期和元代凉干气候(13 和14 世纪前半叶) ; ⑧明清时期冷干气候(14 世纪后半叶至20 世纪初).后来许多地理学家对我国的气候变化作了进一步修改,但总得趋势大致如此.
历史时期的气候不仅在气温上有周期性波动,引起冷暖的变化,而且在湿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变化.总得说来,暖期与湿期、冷期与干期是相互对应的,但每个冷暖期内部又有干湿波动,不可一概而论.朱士光等研究认为,气温的变化要快于降水量的变化,而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又大于气温变化的幅度.在历史时期,气候冷暖波动与干湿波动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不完全同步.
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比如,1943-1954年孟加拉地区的暴雨灾害,引起了20世纪最大的饥荒,饿死人口达300-400万;1968年-1973年非洲干旱是非洲人民的一次大灾难,使得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的牲口损失70-90%,仅在埃塞俄比亚的沃洛省就饿死20万人.当然,这种打击往往是短暂的、局部的,虽然不至于影响生态系统,但是对人类造成的灾害却十分大.
长期的气候变化,即使变化比较缓慢,也会使生态系统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使生产布局和生产方式完全改观,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
例如,在公元前3000-1000年的温暖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直到东部沿海都有广泛分布;安阳殷墟发现有水牛和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甲骨文记载打猎时获得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产的,河南原称豫州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商、周时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诗经》说:“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可见当时梅子是和盐一样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佐料.《诗经》说:“终南何月,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来就无梅了.陕西、山西等地入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秦汉时期气候也比较温暖,《史记》记载当时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陈夏”.可知当时亚热带植物的地界比现在更加偏北.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布局.例如,在先秦到西汉以前,我国丝织业布局是北丝南麻,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则主要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蜀中仅以产麻布著名.虽然在东汉到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下降剧烈,南方各地社会生活则相对安定,丝织业有所发展,可是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从气候变迁情况看,至隋唐时代,虽然气候也有变化,但是平均气温仍暖于现代,可见丝绸之路出现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丝南麻布局的改变发生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北方不利于桑蚕生产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时北方战乱,南方经济上升,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镇江、三台已形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南宋时,南京、常州、镇江、苏州都拥有巨大的丝织业生产能力.丝织业重心南移,正好相当于我国气候由温暖到寒冷的时期,这个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气候变迁对农业耕作也有影响,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都说,他们那个时候,齐、鲁(河北、山东一带)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在这些地方直到解放初期,还只习惯于两年三熟.唐朝的生长季也比现在长,《蛮书》(约成书于862年)说,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获两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麦或大麦.而现代由于生长季缩短,不得不种豌豆和蚕豆,以代替小麦和大麦.这种历史经验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如果气候变暖,就可以考虑双季稻向高纬度、向高海拔扩展;若气候变冷,就得采取措施,缩短水稻的生长时间.
一、时间差异性
气候包括气温和干湿状况两大基本要素,研究历史气候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①〕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1.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即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商时代.甲骨文记载当时安阳人种水稻是阴历二月下种,比现在早一个多月.北京附近的泥炭层分析表明,五千年前那里生长着大量的阔叶林,代表着相当温和的气候.
2.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3.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年,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春秋》中有鲁国“春正月无冰”、“春二月无冰”、“春无冰”等多次记载.《荀子·富国篇》和《孟子·告子上》载齐鲁地区农业种植一年两熟.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5.第三个温暖期从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即隋唐时期,其间公元650、689、678年冬季,长安无雪无冰,当时气候温暖可见.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二、空间差异性
影响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是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及人类活动影响四大因子,这几个因子相互作用决定着气候的变迁,加上我国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广阔面积、复杂地形及支配气候的环流因素,决定了我国气候变迁的又一个特性——空间差异性的产生.
地球上气候波动首先和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寒、温、热三带的分别,都是因为太阳辐射强弱不同的缘故.我国领土北起黑龙江江心,南至曾母暗沙,南北跨49个纬度.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其中又以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面积最广,这是决定我们气候类型多样性和气候变迁的空间差异性的基本因素.
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由于地表热量状况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温压场,从而产生明显的季风环流,对我国的气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世界同纬度相比,我国黄河流域相当于地中海一带,长江以南的纬度相当于北非撒哈拉沙漠地区.若按行星风系规律,我国江南则属于一片沙漠,但因亚热带季风气候作用,却使我国东部和南部成为温度高、降水量多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亚热带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从我国呈东西走向的三列山系来看,它们作为南北冷暖气流的屏障,又构成了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其中海拔1500—2500米的秦岭山脉作用最明显.秦岭以北为暖温带,以南为亚热带,所谓“十月先开岭山梅,南枝向暖北向寒”的诗句,正说明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既得不到太平洋的湿润气候,又被喜马拉雅山切断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通路,使我国西北内陆变成为沙漠性的干燥气候.加上西伯利亚冷气流由蒙古高原爆发性地南侵,形成强大的寒潮影响了冬半年北部大半个中国,又加大了西、北、东、南气候变化的空间差异性.
在中国,气候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依次渐冷,森林、草原、荒沙、沙漠也依次出现,从而形成了东、西、南、北气候的迥然不同,最大的特点是形成了东南中国与西北中国气候的自然分异.这种气候变迁的空间差性与时间差异性交错运行,对每一个时期中国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时、空差异的影响
首先是政治上的影响.
气候的时空差异性所造成的东南与西北中国的分野,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极为深刻.现代地理学家以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为两端,在中国地图上划一斜线,斜线以西以北为西北中国,拥有占中国领土面积57.1%的土地和占总人数5.6%的人口,大体上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或少数民族的主要活动区;斜线以东以南为东南中国,拥有占领土面积42%的土地和占总人口数94%的人口,基本上是历史上农业民族(汉族)的主要活动区.〔②〕其中,随气候的变迁,东南部经济文化日渐超过北部,人口密度也越来越大.
在西北中国与东南中国之间,古长城沿线大体上与农、牧区自然分界线相吻合.早在1121年,道士丘处机北过张家口第一隘口野狐岭时吟诗曰:“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风自此隔绝矣.”《辽史·营卫志》亦云:“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廓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鱼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上农、牧分区和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峙,两种经济、两个民族既相互和平交往又相互兵戈以待.每当寒冷期代替温暖期之时,总有大规模的游牧民族向南方温润的地区迁徒,中原地区的农业王朝便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挑战.其中公元400年左右的“五胡乱华”,公元1200年左右,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接踵南下,以及公元1700年左右满族入关,是农牧民族军事冲突的最典型事例.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始终是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农牧民族的对峙,最直接的影响是在政治方面.随着几次最大的军事冲突,出现了几个典型的南北朝对峙的政治局面.与“五胡乱华”相伴随的是第一个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十六国及北魏、北齐、北周与南方的东晋及宋、齐、梁、陈对峙;与契丹、女真和蒙古南下相伴随的是第二个南北朝时期——辽、金与两宋政权的对峙;到了明代,先是明初明政权与北元蒙古的政权对峙;继而是明末南明政权与清政权对峙.由于长期的南北对峙,农业民族要抵抗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南下,不得不凭藉专制集权的中央政府,以组织分散的农民去修筑万里长城,保卫自己的安居乐业,这就是中国专制集权体制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经济上的影响.
五六千年前,与温暖期同时,是一相当湿润的气候.当时的黑龙江流域,为几千年来最湿润的时期,北京平原为河流纵横、池沼广布之乡.距今2500年左右,气候转向干燥.在北京考古发掘中发现代表湿润气候的混炭沼逐渐消失.距今约1000年左右,气候再次变干.根据大量的地方志中的旱涝记载,我国东南地区自公元初以来,水灾相对减少,旱灾相对增加,以公元1000年为界线,此前1000年的旱期持续时间短,湿润时期持续时间长;此后的湿润时期短,干旱时期长.最近500年来旱涝材料排成年表显示,旱灾明显地多于水灾.
气候的干湿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极大,干冷地带农业生产受到严重限制自不必说,在其它地区,也因气候冷暖干湿的变化而左右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一般说来,气温每降低1℃,亚热带北界位置也随着向南推移一个纬度左右,适宜于农作物生长的北界位置也随着南移.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波动的总趋势是:温暖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度一个比一个低,这就从整体上决定了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经济重心向南迁移的大趋势.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表现在三个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停滞和衰退,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与南方经济上升;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上升并超过北方,形成了新的经济重心,经济上“南盛北衰”的局面继续发展;明清以来,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畸形发展,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纵观这三次大规模的经济重心南移,正好与历史上第二、第三、第四个寒冷期的到来相始终,从中不难窥见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再次是文化上的影响.
经济是基础,它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引起上层建筑中的文化发生巨大变化,最明显的表现是:隋唐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文化中心也在北方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中心也相应地移到了南方.
秦汉时期定都关中,经济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有所谓“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和“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到了隋唐以后,粮食供给开始依靠南方,文化重心也开始向南迁移.到宋代,有了“苏常熟,天下足”和“江浙熟,天下足”的说法.到明清时期,又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此时中国文化以最富裕的长江流域为根据地,形成了“东南财富地,江浙人文薮”的局面.至近现代,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广东、福建在经济上渐渐占据重要位置,中国的文化又有了进一步南移的倾向.
关于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前人多从“中国历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方面去研究,这里介绍两家,借以说明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丁文江在《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③〕一文中根据二十四史中汉、唐、宋、明各代人物,分省列表为:
时代 前汉 后汉 唐 北宋 南宋 明
人物最多的省 山东 河南 陕西 河南 浙江 浙江
河南 陕西 河北 河北 福建 江苏
日本桑原骘藏在《由历史上观察的中国南北文化》〔④〕一文中,以科举为例,交明清两代登科第者列表统计,明代从洪武四年起至万历四十四年止,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总共244人,其中南方215人,占88%,北方29人,占12%.清康熙十八年开制科,共录取50人,其中南方占42人.乾隆元年制科,共取15人,南方占14人.明清两代共出状元203人,南方有188人.
四、有关问题的讨论
1、通过上述中国气候变迁的特点及影响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问题.怎样看待地理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这是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过去由于片面地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因而很少具体地研讨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讨论,认识到地理环境本身是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在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的约束,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但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究竟怎样?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是众说纷纭.通过本文分析,我们首先可以肯定,地理环境对社会历史的影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时代的演进,它的作用方式、作用程度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地理学这个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在中国历史的研究中,中国封建社会何以特别漫长?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发展极其缓慢?不少同志认为地理条件是最根本的因素.具体地说,中国内外部地理环境及其相应的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既产生了对专制政体的要求,又维护了封建小农业的强盛,使中国难以具备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客观条件,从而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这些观点正确与否?还需要对中国历史地理作深入细致地研究后才能得出结论.
其次,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还认识到,人类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制约、互相作用,这种相互间的制约和作用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区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大致说来,生产力水平越低,人类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用越大;社会发展阶段越古老,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在中国古代,因气候迹迁的时空差异性而影响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表明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的确起到了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几次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政权的对立(秦汉与匈奴,东晋南朝与“五胡”,宋与辽、金,明与蒙古、满族等),无不起因于气候时空差异所造成的农、牧区对立的环境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对地理环境制约作用越来越大,地理环境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地理环境的作用就减少了.由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导致了地理环境的变化,形成了新的地理环境系统,在原来的自然环境之外,又增加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系统,从而对人类社会产生新的影响.在近现代的中国气候变迁中,我们就不得不探讨人们对环境污染所造成气候环境的新变化和新影响,这就决定了研究历史地理对现实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2.通过对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特性的讨论,进一步认识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关于它的学科性质,在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目前国内各高校历史系和部分地理系都开设了《中国历史地理》课,但由于对它的学科属性看法不同,讲授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研究的方向都很不一致.有人把它当作历史学的分支学科,偏重于沿革地理的研究;有人把它当作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偏重于对历史时期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探讨;有人把它当作历史学与地理学边缘学科,侧重于跨学科的研究.
我们认为历史地理学既是历史学与地理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多门学科边缘地位上相互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地理学不仅研究自然环境变化的自然过程,而且也研究改造自然环境变化的人为过程,更重要的是,它重点探讨的是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规律.由此可见,它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历史学或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是多学科相互联系的一个新的学科体系.正如前苏联历史地理学家热库林所说的那样,它不仅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衔接处形成的边缘学科,而且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曾与民族志学、地名学、农业史及一系列其它科学门类紧相关联.”因而准确地说,它是“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边缘地位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⑤〕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视野才会得以逐步地开阔.
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科的研究途径.世界是一个整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现代科技已走到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发展阶段,历史地理学正是适应这样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因此,它必然要求我们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在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创造性的研究工作.本文分析如能在这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目的也就达到了.
5、什么是优越丰富的气候资源?
既然中国冬冷夏热,冬干夏雨,气温变化比较极端,雨水季节分布又不均匀,那么为什么还说气候资源优越丰富呢?
当然,冬冷对农业确有其不利的一面。比如冬季长了,植物的生长期要缩短;冬季冷了,作物越冬会更加困难,但是与冬冷相对立的夏热,却是十分有利的农业气候资源。例如,东北北部7 月平均气温要比同纬度平均偏高4℃左右,西北干旱地区偏高更多。正是这可贵的夏热,使得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大都能够普遍种植喜热的水稻、玉米和棉花等高产粮棉作物,其分布之广,世界罕见。
冬干夏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冬少雨夏多雨)的气候特点也有它巨大的有利方面。冬干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因为中国冬季中,作物或已收割,或者停止生长(越冬),就是正在生长的作物,因为冬冷,一般也并不需要许多水分。可是冬季风转化而成的夏季风,却给作物在旺盛生长、最需要水分的季节里带来了丰沛的雨水。这种雨热同季、水热共济的现象,是中国农业生产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古诗说的“季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正是雨热同季可以使作物高产丰收、增加人民财富的意思。可是,在世界其他地区相当于长江以南的纬度(约30°~15°)上,由于高空有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大都是干旱沙漠地区,例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印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南非卡拉哈里沙漠等。可见,冬季风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同纬度上严寒和干燥的气候,但夏季风却使中国广大南方地区成为一个青山绿水、鱼米之乡的大绿洲。冬冷夏热、冬干夏雨,这个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优越性在这里展示得十分清楚。
当然,也应指出,就是干旱气候条件,也并非绝对坏事。中国西北地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这些也正是农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要解决灌溉问题,这些形成干旱的不利气候条件就会立刻走向反面,转化成为十分有利的气候条件:作物有光有热又有水,从而粮棉高产,瓜果甜美。例如中国夏季最热的新疆吐鲁番盆地,那里长绒棉品质优良,特产无核葡萄干和哈密瓜都驰名中外。世界上凡有灌溉的沙漠干旱地区之所以都成为富饶的粮棉之仓,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为海拔较高,夏温较低,不能种植水稻、棉花等喜热作物。但是,事实证明,在一定高度以下,春小麦在柴达木盆地,冬小麦在西藏中南部都生长良好,并创造了中国的高产记录,例如柴达木春小麦亩产已达到500千克,而西藏冬小麦亩产也已突破了400千克。
由于气候类型的多种多样,丰富了中国的动植物资源。中国种子植物达3 万种以上,食用植物有2000 多种,树木有2800 多种,从热带雨林到寒温带针叶林均有;中国陆栖脊椎动物已知的已达1800 多种。此外,中草药和贵重药材,棉花、大豆、油菜、甜菜、甘蔗、油桐、茶叶以及橡胶、咖啡、油棕、剑麻、可可、胡椒等适应不同气候的经济作物均可种植。中国品种繁多的动植物资源,不仅为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原料和粮食;并有大量产品外销,有力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满足人民的广泛需要。
6、请介绍一下张家口吧,谢谢。
河北省张家口市,又称“张垣”“武城”。位于中国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是北京的北大门,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重要的地理文化名城。 全市辖4区、13县、2个管理区,1个高新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分为坝上、坝下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总人口4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0 万人。
张家口市,地处河北西北部,位于东经113°50′~116°30′,北纬39°30′~42°10′。东靠承德市,东南毗连北京市,南邻保定市,西、西南与山西省接壤,北、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全市南北长289.2公里,东西宽216.2公里,总面积3.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万。截至到2010年,张家口市辖13县(宣化、张北、康保、沽源、尚义、蔚县、阳原、怀安、万全、怀来、涿鹿、赤城、崇礼)、4区(桥东、桥西、宣化、下花园)、2管理区(察北、塞北)和高新区、产业集聚区。[1]
张家口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北方名城,这里曾经是东方人类故乡,是奠定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重要圣地,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对欧贸易的重要陆路商埠,是华北地区重要工业基地。当前,张家口市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实际,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方式为主线,围绕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总体要求,坚持“开放创新、全民创业、特色创优、富民强市”的发展总思路,把握“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优势发挥到极致的理念”,全力发展“4+3”现代产业,打造“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如今“塞外明珠”张家口正以其与日俱增的独特魅力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再现经济强市、文化名城的雄风。
张家口市公路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2010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9234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28公里,比上年增加115公里;全市公路货运量4422万吨,同比增长19%;货物周转量125.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9%;公路客运量3535万人,同比增长37.3%;客运周转量23.4亿人公里,同比增长40.9%。
2010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2.18亿元,同比增长10.1%。全年邮递函件633万件,发送特快专递108.31万件。报纸发行量5358.31万份,杂志发行量213.23万份。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9.7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326.23万户,互联网用户达55.57万户。
旅游业繁荣发展。2010年,全市游客接待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次大关,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40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5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2%和46.9%。其中,接待境外游客5.3万人次,创汇864.0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7%和13.8%。
该市鉴定、登记省级科技成果165项, 其中国际领先水平27项,国内先进水平138项。2010年,我市共有9个项目获河北省科技奖励。其中,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2010年,我市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98项(人)。其中,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人;技术发明奖1项(二等);科技进步奖96项(一等24项、二等33项、三等39项)。
全市有幼儿园345所,在校生7.94万人;小学552所,在校生28.6万人;中学235所,初中在校生16.00万人,普通高中6.5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6.14万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小学、初中、高中百名学生计算机拥有量分别达到2台、7台、16台;人均拥有健康图书分别达到23.95册、22.63册、23.01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5.94%(不含技工学校招生数)。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10年,全市共有影剧院4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6个,文化站233个。今年4月结束的河北省第八届戏剧节上,我市参赛的《合符釜山》、《魅力家园》等五台剧目共获得各类奖项64个,并全部获得优秀剧目奖,在全省名列第一,为我市赢得了荣誉。大型广场音舞诗画《大好河山》在今年的冀台交流会上成功首演,获得台商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我市的又一文化名片。
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7.20万人,同比增长6.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2.95万人,同比增长6.3%。年末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51万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3.13万人。年末全市收养类社会福利单位153个,床位数1.55万张,在院人数13639人。
地名由来
张家口市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张家口的发源地是现位于桥西区的堡(bǔ)子里一带,这里的发展是
张家口冬景(历史与现实相融合)
整个张家口逐步繁荣的历史见证。而张家口名称的由来也和这里有密切的关系。堡子里(亦称下堡),明代时属京师宣府镇(现宣化区(县)),为万全右卫地。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指挥使张文始筑城堡,名张家堡。张家堡高三丈三尺,方四里十三步,东南各开一门,东曰“永镇门”,南曰“承恩门”。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守备张珍在北城墙开一小门,曰“小北门”,因门小如口,又由张珍开筑,所以称“张家口”。蒙古人和布里亚特人称之为“卡尔干”(Kalgan)。
张家口曾名张垣。张家口在1928年国民政府击败北洋军阀后改称张垣,解放后恢复原名。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春秋时北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分属燕国、代国。秦时南部改属代郡、 上谷郡。汉时分属乌桓、匈奴、鲜卑。隋时东为涿郡,西属雁门郡。唐时 多属河北道妫州、新州,少属河东道蔚州。北宋时为武州、蔚州、奉圣州、 归化州、儒州、妫州地。南宋时皆属辽。元属中书省上都路宣德府,西北 部置兴和路(治今张北)。明为延庆州、保安州、云州、蔚州及万全都指挥 使司十二卫、所地。清时北属口北三厅(多伦诺尔厅、独石口厅、张家口 厅),南属宣化府(治今宣化)。民国二年(1913年)属直隶省察哈尔特别区口 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察哈尔省,张家口为省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初设立张家口特别市。 1952年12月察哈尔省建制撤销,察南、察北两专区合并后称张家口专区,划归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河北省直辖,并为专 区治所。1958年5月张家口市改属张家口专区。1959年5月撤销张家口专区, 所辖各县划归张家口市。1961年5月复置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及所属各县 隶属之。1967年12月,张家口专区改称张家口地区,辖张家口市,县属不变。1983年11月,张家口市改为河北省直辖市。1993年7月1日,张家口地、 市合并,称张家口市。1995年5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张家口市正式对外开放。
明清时期,张家口商贸兴盛。1551年,大境门外开设“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类易蒙古鞑靼马匹、皮张。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臣服受封,张家口被辟为蒙汉“互市之所”。1613年,张家口堡之侧筑来远堡,以张家口堡和来远堡为基础,张家口逐渐发展成为蒙汉民族贸易交往的中心。时摊铺栉比,商贾云集,来远堡外“穹庐千帐”,民族商业贸易十分兴盛。1676年,清军击垮葛尔丹,打通了通往漠北的商道,立大境门为蒙古与本部贸易的场所。到1906年各店铺已有1037家。北平、天津、山西等地客商来张家口经商者日众。1860年,俄国商人已开始在张家口出现。1884年,英、美、法等过商人纷纷到张家口收购皮张和羊毛,张家口逐渐成为陆路大商埠,“百货之所灌输,商旅之所归途”,年进出口平均银高达15000万两。张家口的皮毛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天下皮裘,经此输入海内,四方皮市经此定价而后交易”,成了誉满中外的“皮都”。由于货优物美,享有盛誉,“口羔”,“口皮”驰名国际市场。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地理位置
张家口风景(33张)
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跨东经113°50′至116°30′、北纬39°30′至42°10′,南北最大距离近300km、东西最大距离约228km,总面积36873平方公里。
全市总面积3686155公顷,现有耕地面积898751公顷、牧草地475873公顷、林地面积679060公顷、水面积78955公顷。全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阴山山脉横贯中部,将全市划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地理区域。坝上高原区,自尚义县套里庄、张北县狼窝沟,到赤城县独石口一线以北的沽源、康保、张北、尚义4县为坝上张北高原,属内蒙古高原南缘。该区域面积为12480平方公里,海拔1300-1600米,南高北低,地势较平坦,草原广阔,多内陆湖泊(淖),岗梁、湖泊、滩地和草坡、草滩相间分布,是典型的波状高原景观。南部坝下4区9县,地处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带,海拔500~1200米,该区域地形复杂,山峦起伏,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面积24467平方公里,河川占24.5%,丘陵占18.7%,山区占56.8%。
河流,坝上多数为内陆季节性河,一般流程短、河床宽、河槽浅,由南向北注入内陆湖泊,较大的内陆河有安固里河、大青河、五台河。坝下河流属永定河水系主要有洋河、清水河、桑干河。
气候与灌溉张家口市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
张家口市地域日照时数2800—3100小时,太阳总辐 射为每平方米1500—1700千瓦小时。“坝上”西部全年有效风能贮量大于1000千瓦小时/平方米,年有效风能时数大于5000小时,而冬春两季风能贮量占全年的50%—70%。
编辑本段资源土地资源张家口市土地总面积3687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0.4万公顷,在河北省属地广人少地区。全市地形特点以阴山山脉大马群山分水岭为界,分为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是: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2.7%,林地面积占15.5%,草场占12.42%。张家口市土地类型多样,草原广阔,荒山野岭面积大,河川、盆地水利条件一般,土地后备资源充足,但是开发利用潜力很小。
土壤资源全市土壤主要共分8个土类,16个亚类。
棕壤:主要分布在坝下东部赤城、怀来县和南部宣化、涿鹿、蔚县以及海拔 1000米以上雨量较多的中部山区。
栗钙土:主要分布在沽源、尚义、张北、崇礼4县的坝上高原区及坝缘山地区。在万全、怀安、阳原、宣化县的疏缓丘陵地带也分布有栗钙土。
栗褐土:主要分布在坝下西部万全、怀安、阳原县的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带。
褐土:主要分布在坝下赤城、怀来、涿鹿、宣化县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地带。
灌淤土:主要分布在宣化、怀来、涿鹿等县的洋河水系阶地、河漫滩。
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桑干河、洋河西岸的低阶地、河漫滩。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河漫滩地。
风砂土:主要分布在坝下的山麓地带。
矿产资源张家口市地处内蒙地轴、华北陆台和山西地台三大稳定地块的接合带,以特有的成矿地质条件、多期构造运动和频繁的热液活动,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水资源张家口市坝下南部河流属永定河水系上游河道,大的河流有桑干河、壶流河、洪塘河、南洋河、西洋河东洋河、清水河、洋河;坝下部河流属湖的蓟通河水系上流水道,主要有白河、黑河。坝下河流属山溪季节性河流,特点是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陡涨陡落,含沙量大,结冻期长。坝上各河多属内陆河水系,较大河流有安固里河、大青沟、葫芦河等,属滦河水系的有闪电河。坝上草原地带有湖淖70多处 ,但是很多水库逐渐干涸。
全市有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113座,总库容量7.08 亿立方米。
怀来、阳原、赤城、宣化县境内分布有高质量的温泉,其中怀来县 地势水面积30平方公里,水温高达88℃,为五级高温泉。赤城县城西苍山幽谷中的汤泉。
气候资源气候资源
张家口市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凉爽,独具特色。
气候特点是:全市年平均气温7.8℃,比常年偏高1.6℃,是1962年以来最暖的年份;全市年平均降水量349.7毫米,比常年偏少10.8 %;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784小时,比常年偏少3%。按照气候异常度的划分标准,气温属于偏高年份;降水大部地方属于正常略偏少年份,西北部属于偏少年份;日照属于正常年份。
冬季(2006年12月~2007年2月)全市平均气温-7.4℃,比历年同期偏高2.3℃,春季(3~5月)平均气温8.6℃,比历年偏高0.9 ℃,夏季(6~8月)平均气温22.1℃,比历年同期偏高1.8℃,秋季(9~11月)平均气温7.3℃,比历年同期偏高1.0℃。冬春季气温变幅较大,有强降温过程和持续性低温天气阶段,夏季有35~39℃持续多日的高温炎热天气,秋季强冷空气来临偏晚,初霜冻较常年推迟了10~15天。农作物生长期内,热量光照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求,但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需求,尤其我市西北部干旱灾害较为严重。
2007年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冻害、雷电、暴雨、风雹,特别是干旱和冻害造成农牧业和林果业损失较重.
基本气候状况。
张家口市坝上区域横亘在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突兀隆起的地形使得大陆性季风在这里提升加速,常年劲风不断。坝上年平均有效风速时间在6000小时以上,已成为北方风力发电能源基地。
气温
全市年平均气温偏高
2007年全市年平均气温为7.8℃比常年偏高1.6℃,较去年偏高0.4℃,属于气温偏高年份,是1962年以来最暖的年份。
2007年平均气温坝上3.6~5.0℃,崇礼和赤城6.2~7.6℃,其它地区在9.1~11.2℃之间。气温距平在1.1~2.1℃之间,其中尚义和宣化最小为1.1℃,涿鹿和蔚县最大为2.1℃(见距平图),所有县区均属气温偏高的年份。
降水
全市年降水量较历年偏少
2007年,全市平均降水量349.7毫米,几乎与2005年,2006年持平,属于历史上降水偏少年份(见图)。但是,2005年、2006年农作物生长季节降水较为及时,尽管降水少也基本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需求,农业收成较好;但是2007年主要为雷阵雨天气,降水时空分布差异大,阶段性区域性旱情异常严重,导致农业减产。从全市年降水量分析,只有崇礼和蔚县大于400毫米;康保、尚义、怀安年降水量都小于300毫米。从降水量距平分布图上看,只有我市西南部的阳原、蔚县距平百分率为正值,其它县区距平百分率均为负值,距平百分率低于-25%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尚义和怀安,为偏少区域。
日照
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偏少。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张家口市面积36860平方公里,截止2008年,人口459.6724万。市人民政府驻桥西区,邮政编码075000,区号0313,车牌号:冀G,市花:大丽花。主城区人口约90万(含高新区),
2011年,张家口市下辖8区(四个行政区,一个高新区,两个管理区,一个产业集聚区)13县。
桥西区 面积 141平方公里,总人口数 237982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205559 人。邮政编码075061。
桥东区 面积 113平方公里,总人口数 274784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234203 人。邮政编码075000。
高新区 (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原桥东区老鸦庄镇、姚家庄镇;桥西区沈家屯镇;宣化县姚家坊镇组成,下辖人口约十四万)
宣化区 面积 276平方公里,总人口数 309722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264298 人。邮政编码075100。
下花园区 面积 315平方公里,总人口数 68426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40270 人。邮政编码075300。
察北管理区面积 374平方公里,总人口数 31000人 其中产业吸纳流动人口1.2万。邮政编码076481。
塞北管理区面积面积267平方公里,总人口数24000人。
产业集聚区 总面积72.69平方公里,辖1乡13个行政村,人口2.28万人。
怀安县 面积1706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246316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75223 人。邮政编码076150。县人民政府驻柴沟堡镇。
张北县 面积4232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378068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74716 人。邮政编码076450。县人民政府驻张北镇。
康保县 面积3365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281915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43395 人。邮政编码076650。县人民政府驻康保镇。
沽源县 面积360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229668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29483 人。邮政编码076550。县人民政府驻平定堡镇。
尚义县 面积2621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194439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43579 人。邮政编码076750。县人民政府驻南壕堑镇。
蔚 县 面积3220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471906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73176 人。邮政编码075700。县人民政府驻蔚州镇。
阳原县 面积1834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276748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74932 人。邮政编码075800。县人民政府驻西城镇。
万全县 面积1158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222940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40585 人。邮政编码076250。县人民政府驻孔家庄镇。
怀来县 面积1793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345933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100472 人。邮政编码075400。县人民政府驻沙城镇。
涿鹿县 面积2799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340205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53264 人。邮政编码075600。县人民政府驻涿鹿镇。
赤城县 面积5238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290309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44626 人。邮政编码075500。县人民政府驻赤城镇。
崇礼县 面积2326平方千米,总人口数 124465 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数 25615 人。邮政编码076350。县人民政府驻西湾子镇。
宣化县 面积2052平方千米,总人口数28.3万,其中农业人口24.3万。邮政编码075100。县人民政府驻宣化区
编辑本段交通张呼客运专线、京张城际高铁
张呼快速客运专线东起河北省张家口市,途经乌兰察布市,西至呼和浩特市,共设怀安站、兴和北站、乌兰察布站、卓资东站和呼和浩特东站共5个车站。线路全长约286公里,其中内蒙古境内210.3公里,河北省境内75.7公里。列车设计时速250公里,基础设施预留提速条件,建设工期3.5年。由铁道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共同筹资建设。2011年2月28日正式开工。
编辑本段人口截止到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4245491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23830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07183人,增长2.53%。年平均增长率为0.25%,比全省低0.39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32个百分点。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481693户,家庭户人口为416450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98人减少0.17人。比全省少0.55人,比全国少0.29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25429人,占51.21%;女性人口为2120062人,占48.7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64下降为104.97。比全省高2.13个百分点,比全国低0.23个百分点。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91707人,占15.92%,比全省低0.9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为3204272人,占73.74%,比全省低1.1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为449512人,占10.34%,比全省高2.1个百分点。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5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0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50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 (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29437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58607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169882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286265人 (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2715人上升为6774人,比全省少522人,比全国少2156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732人上升为13486人,比全省多777人,比全国少5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2380人上升为39094人,比全省少5306人,比全国多306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5882人下降为29600人,比全省多4939人,比全国多2821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71758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56332人,文盲率[5]由9.97%下降为3.95%,下降6.02个百分点。下降速度比全省高1.9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38个百分点。
7、张家口市西北部地区的气候类型特点及成因
张家口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坝上地区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生长季节气候爽凉;高温高湿炎热天气少。坝下河谷盆地分布在张家口市中部地区,桑干河和洋河径流形成了坝下河谷盆地,海拔高度一般在500~800米,地势较低。年降水量为330~400毫米。
8、北京张家口冬季的气候特点是
北京张家口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坝上地区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生长季节气候爽凉;高温高湿炎热天气少。坝下河谷盆地分布在张家口市中部地区,桑干河和洋河径流形成了坝下河谷盆地,海拔高度一般在500~800米,地势较低。年降水量为330~400毫米。
9、张家口属于什么气候
张家口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炎热短促降水集中;秋季晴朗冷暖适中。坝上地区光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生长季节气候爽凉;高温高湿炎热天气少。年降水量为330~400毫米。
张家口市,又称“张垣”“武城”,是河北省下辖地级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京、冀、晋、蒙四省市交界处,是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和冀晋蒙(外长城)经济圈的交汇点。是冀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连接京津、沟通晋蒙的交通枢纽。

(9)张家口比北京丰富的气候资源扩展资料: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
1、夏季高温多雨:夏季太阳高度角增大,昼长,气温较高,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2、冬季寒冷干燥: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冬季寒冷,成因有:纬度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近、地形较低平坦地势西高东低使冬季风得以削弱。
3、季风性显著。
4、夏秋常受热带气旋影响。
10、张家口的历史
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交界之地,是北京的西部屏障。这里山河壮美,历史悠久,民风古朴,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细细品读她的广袤神秘,可以探寻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这里孕育发祥的足迹,绵延起伏的长城古堡,也会使我们联想到这里曾经“大漠孤烟”下的不羁豪情。
散落在张垣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构成一部敞开的历史画卷,为我们揭示出远古至今的沧桑变迁,它的博大、深邃和隽永,都不觉使人怦然心动,悠然神往。
泥河湾文化——张家口历史文化的根。在这里留下的200万年前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历史痕迹所衍生出的泥河湾文化,开创了东方人类从这里走向文明的先河。
涿鹿三祖文化——张家口历史文化的魂。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三祖黄帝、炎帝、蚩尤共同生息战斗在张家口的涿鹿大地,逐步形成并最终确立了中华文明“和谐、统一、团结”的核心价值。

(10)张家口比北京丰富的气候资源扩展资料
著名人物
1、蔡泽,秦国丞相,战国时燕国纲成(张家口怀安县)人。
2、秦开,战国时人,燕国名将。
3、魏象枢(1617年~1687年),字环溪,号庸斋,晚称寒松老人,蔚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历任刑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
4、李直夫,元代戏剧家,作品有《便宜行事虎头牌》。
5、胡以温,字公峤,宣化人,清代著作家。著有《辨学编》、《洙泗言仁录补》、《道因集》等。
6、孙世芳,字克承,宣化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分校、国子监司业。著有《宣府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