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钱湖有几年历史
东钱湖位于宁波市东侧,距市中心十五公里,湖的东南背依青山,湖的西北紧依平原,即东经121°34′,北纬28°52′,是闽浙地质的一部分,系远古时期地质运动形成的天然潟湖。东钱湖作为海迹湖泊,是浙江省最大的内陆天然淡水湖。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6.5公里,环湖一周约45公里,全湖面积为20平方公里左右,比杭州西湖大四倍。
东钱湖全湖可分为三个部分:西湖以师姑山、笠大山为界,称"谷子湖";东北以湖里为界,称"梅湖",此湖已于1961年废湖,建立梅湖农场,其余湖面称为"外湖",外湖自1976年建成湖塘边后,又分为南、北二部分。三者合起来统称为"东钱湖"。东钱湖周围山并列、秀峰峥嵘,千姿百态;它的东南方雄峙着福泉山,西北方横亘着月波山;东北方则围以龙蜷山和梨花山,前对白云后忱目塔,陶公山巍峨地虎踞其北,百步尖屹立于遇,二灵与霞屿遥对,大慈共隐学相望。四周有七十二条溪汇流于湖;三峡溪倾于东,泉月溪灌于西,郭童溪流于北,象坎溪注于南,其余如上水、下水、韩岭、青山、黄菊、紫场,大慈等溪 ,纵横贯注,汇成烟波浩淼的东钱湖。因而素有"西子风光,太湖气魄"之称。
东钱湖又是宁波重要的水利工程。环湖有七堰九塘其布四周。七堰是:钱堰、梅湖堰(废)、粟木堰(废)、莫枝堰、平水堰、大堰、高秋堰。九塘为梅湖塘、梅湖堰塘、粟木塘、莫枝堰塘、大堰塘、平水塘、钱堰塘、方家塘、高湫塘。东钱湖一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374毫米,最低气温零下8.3°C,最高气温38.5°C,年平均所温为16.2°C。由于湖水调节气温,既宜于农业精耕细作,旱涝保收,也利于航运和消暑避寒。东钱湖水灌溉鄞县、奉化、镇海八个乡五十余万顷农田,使环湖农田岁岁丰登。宁波过去有句俗话:"田要东乡,儿要亲生"。东乡的田,年年高产,靠的就是东钱湖水 。而且,宁波市区大部分食用水也赖此湖供给。
二、岁月沧桑
东钱湖一带地域,在整个古生代的漫长时期中,除缓慢升降运动和局部性海侵外,没有较大的变化。第四纪末,有明显的下沉,沉积了大批厚层冲积物,而外围则发展成为沙洲,由于沿海岸流和潮汐的作用,沙洲之外便逐渐形成了淤积地,东钱湖就成了众多的海迹湖泊中的一个。
东钱湖早在晋的时候就有记载。西晋著名学者陆云,(士龙)在《答车茂安书》中称,贸县"西有大湖,北有名山,南有林泽,东临巨海"。当时贸县县治在贸山,湖在县治之西。可见晋朝时东钱湖已称为大湖了。
东钱湖古时候称"钱湖",以其上承钱埭之水而得名;又称"万金湖"以其利溥而言,唐代时称"西湖",当时县治在贸山,湖在县治之西故名;宋代时称"东湖",因宋代时县治在三江口,湖居其东故名。
诏天宝年间,陆南金出任贸县令,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相度地势开而广之,将湖西北部几个山间缺口,筑堤连接,形成了人工湖泊,据李墩《修东钱湖议》记载,当时共废田121213亩(《甬上水利志》称,废田21213),筑八塘四堰,蓄水三河半,灌七乡十余万倾之田,废去湖田的赋税分摊给受益田亩,每亩加米0.376。
宋天禧元年(公元1048年)王安石任鄞县令后,又组织民众,补废完因,订建湖界,疏浚水道,"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经过苦营,把东钱湖治理得清波浩淼,若大镜悬空。自此,七乡之民,虽天气干旱而无凶年之忧。
宋嘉祜中(公元1056-1063年),主薄吕献之重修六堤,即令之方家塘、高湫塘、梅湖塘、粟木塘、平水堰及钱堰塘。
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因东钱湖葑草为患,淤塞达二万余亩,蓄水锐减,民不敷用、守臣张津向朝迁首议清葑之策,赵伯圭踵其后,得到朝廷允准,遣知县杨鞭某详细丈量,除葑浚湖需用钱165888贯,米27678石,因工程耗费巨大,无法筹措面未能实施。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知县姚柘复清开湖。当时皇子魏王越恺,镇守明州,人转清于朝,出内帑金5万,义仓米1万石,并按受益田亩出人役、工具,又差拨水军搬运葑积、遣长史莫济、司马陈延年往来监督施工,历时半年,闯葑21213亩。可异当时所除茭葑多数未搬出湖外,水位上升后又回填湖中,功亏一篑。
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提刑程覃代理县令,筹拨府钱32000贯,设立开湖局,欲买田1000亩,以每岁收租谷2400石,招暮农民闲时采葑,每船按照所采多寡、路途无近,酬以谷子。每年估计能去葑二万船。可惜他的除葑良策,由于后任知县奉行不力。已买之田,收租谷被移作它用,未买之钱则被裁留府库,致使湖中葑茭日生月长,侵吞水域。
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沿书胡榘守郡,当时葑草淤塞甚。他筹措大米15000石,并令水军协助,农家则接受益田亩出入役,清除无以为继,便奏明朝廷,将工程结余下来的钱粮置田,每年所收租谷,令钱凤乡乡长顾咏之主其事,分渔户500人为四隅,每赠给谷六石,随葑草一绝其种,经过这次大模清除,整整十六年未见鞋草为患,东钱湖千顷草莱荒翳之场,恢复澄泓如镜之旧貌。只是,所除葑划草、不能挑出湖外,大雨大水之后,又淤寒于湖。
淳祜二年(公元1242年)秘书修撰郡守陈恺,见农作丰收,推行买葑之策。他清理过去湖田的收入,委派制干林元晋、签判石孝广实施,乘农民纷纷响应,驾船取葑,秀棹往来,少时数百多至千余。对去除葑草产生了很好作用。
元、明两代、东钱湖不曾大举疏浚,尤其是明嘉靖以后,农民发现葑草可以肥田,便竞相采取,使葑草不致为患。
清光绪十八年(公无1892年),因东钱湖淤积,由鄞县人张祖衔发起,但事未成而率,而后由其弟子忻锦崖继承先师遗志,奔走呼号,历二十年之久,直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由镇海富商陈协中捐以巨资,于青山寺成立湖工局,先浚梅湖,后及全湖,历时三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1951年至1976年,多次整治东钱湖,发数以千计人力,投入巨资、清除葑草,全面修理湖塘、堰坝、矸闸,清理湖界,兴建了铜盆大闸、邱洪闸、界牌闸、加高湖塘,大大增加了东钱湖的蓄水量。
1961在建成三溪浦水库同时,废除了淤积严重的梅湖1976年又建成湖心塘,以利轮流疏挖。
东钱湖既具灌溉航行之利,又有淤积之弊,因而捍湖与废湖之争历代甚烈。无大德年间(公元1297年-1307年),当地谊民以湖向淤汪为由,请周田若干亩,以其租交官。经都水营田分司追断复湖。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参政王士华,家居东钱湖下水,持其势务,开湖为田,七乡之民诉讼监司,才得认中止。正德年间和嘉靖九年,宁波屯军履请废湖为田,由于郡守寇天叙、县令黄仁山的阻止,才没有废湖。明未,鲁王监国,总兵王之仁和营弁周某以兵饷不足,又欲废湖屯田,经知县袁州佐申投阻止,加上户部主事董守谕以死力争,湖终于没有废成。然而,侵湖田者与日俱增,清顺治中,经陆宇鼎言于朝,才得申明严禁。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胡柢等请于剑河漕凿山开河,引湖水灌镇海太丘等乡,巡道史致派人前往查勘,认为镇海地势高,工程艰巨,湖水不足,加上鄞县农民竭力反对,经总督左宗棠批示,并勤石永禁碑,立于府城隍庙。解放以前富户、豪绅霸占了梅湖刻湖为田,引起了许多水利纠纷,还发生过争水械斗。
2、宁波东钱湖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陶公钓矶 、余相书楼、霞屿锁岚、二灵夕照、芦汀宿雁、白石仙枰、百步耸翠、上林晓钟、双虹落彩 。
3、旅游与气候资源有什么关系
常见的气象旅游资源类型很多,主要有雨景、云雾景、冰雪景、霞景、日月景、幻景、极光景等等。
(一)雨景
雨景是旅游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景观。雨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往往给周围旅游资源增添无穷的韵味。首先,细雨蒙蒙,使山石林木、小桥流水若隐若现,别具一番朦胧美或意境美。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许多雨景胜迹,如峨眉山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蓬莱十景之一的“漏天银雨”,还有江南烟雨、巴山夜雨等。其次,雨滴声声,雨打“芭蕉”,“雨滴残荷”,也会增添一份宁静和韵律美。
然而,雨景作为一种美景,离不开季节的配合,春雨最令人神往,江南的春雨更为迷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景还需地形的配合,在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雨景的朦胧美更是多姿多态。
(二)云雾景
山区云蒸雾聚,变幻翻腾,历来就是极具吸引力的胜景,所谓“山无云则不秀”。黄山云海为四绝之一。庐山瀑布云“或听之有声,或嗅之欲醉,团团然若絮,蓬蓬然若海”,奇妙万状。苍山的玉带云,三清山的响云,泰山的云海玉盘,都是奇景。
云雾景常给人一种身处神仙境地、飘飘欲仙的美妙感受,在山地最为常见,主要是由多变的山地气候造成的。
(三)冰雪景
雪景配合其他的自然景观可构成奇异的冰雪风光。雪是纯洁的象征,雪景常把人间装扮成一个纯真无私的世界。自古以来,冰雪景一直是人们乐此不疲的旅游活动内容。旅游资源区中以雪命名的景点俯拾皆是,如九华山的“平岗积雪”,嵩山的“少室晴雪”,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等都是著名的雪景,足见雪在构景中所占地位。世界上许多冰雪资源丰富的地方,先后建设起滑雪运动场,寓观景与运动于一体,爱好者日众。我国哈尔滨的冰雪、冰雕盛会是该地最有号召力的旅游节目。
(四)霞景
霞是日月斜射光,经空气色散使云层呈现红橙黄等彩色,多出现在日出或日落时,常与山地水气、云雾相伴随,主要形式有朝霞、晚霞、彩霞、雾霞等。这种景致瞬息万变,五彩缤纷,对游人很有吸引力。以霞景命名的景点,如泰山岱顶的“晚霞夕照”,浙江东钱湖的“霞屿锁岚”,江西彭泽的“观客流霞”等。
(五)日月景
日月景从本质上说属于天文旅游资源的一种,但由于日月景的观赏与气候、气象、季节和地理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且其景观与其他天文旅游资源相比,规律性很强,周期很短,观赏手段十分简单,因此在气象旅游资源中描述更为恰当。
日月景包括旭日、夕阳、满月和残月。游人到高山、海滨旅游,都希望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的景色。有些名山已经形成固定的观日点,如泰山的观日峰,庐山的含鄱口,黄山的翠屏楼,峨眉山的金顶。游人常披星戴月,在日出或日落前赶到上述地点。“旭日东升”是泰山奇观之一,知名度极高。庐山的旭日景和夕阳景也极尽瑰丽,因有鄱阳湖水光的衬托,更是与众不同。观日以晴天和少云天气最佳,故需掌握天气状况和观景时间,否则会徒劳跋涉。
月到中秋分外明,满月象征着圆满美好,是人人都喜爱的,如西湖十景之一的“乎湖秋月”等。此外,日月景常常与霞景相伴而生,后者的映衬,使日出、日落景致更为丰富多彩。
(六)幻景
佛光与蜃景,因其形成机理及成像性质的相似性,我们可以通称为幻景。二者均由于大气分子或其中的水汽分子对太阳光线的折射或反射作用而形成。所形成的景观均为虚像,虚无飘渺,给人一种神秘怪异的感受,但二者出现的区域有很大差别。佛光,是山岳顶峰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蜃景则常见于海湾、沙漠、江河及湖泊的上空,有时在山顶也可以发生。
1.佛光景观
佛光又称宝光,庐山、峨眉山、泰山、黄山都是有名的观赏佛光的名山.。峨眉金顶佛光是峨眉十景之一,在无风的晴天下午,日光透过云层,便会出现以金顶上观赏者的头像为中心的七色光环,“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景色之神异绚丽,莫可名状。庐山佛光与峨眉山类似,当小天池雾气弥漫之际,在太阳对方向的云屏雾墙之上,会出现道道彩色光环。佛光的出现是云雾中小水滴对光线的折射和衍射作用造成的一种光学现象,但由于各山的环境条件不同,佛光的出现次数及美丽程度也不同。峨眉山云雾天数最多,湿度最高,风速最小,所以出现次数最多,也最美丽。泰山每年出现佛光七八次,而峨眉山金顶每年可以看到七八十次。
2.蜃景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蜃景即海市蜃楼,是空气密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而产生折射和全反射,导致远处地面景物出现在空中或海面上空的一种幻景。(梦溪笔谈)云:“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又传说中龙所生九子之一的蜃能吐气为楼,故曰海市蜃楼。山东海边蓬莱阁是最有名的观看海市蜃楼之地。游人立于阁前,凝望雾气蒸腾的海面,会看到(梦溪笔谈)中所述的种种幻景。它由隐达显,由显转隐,持续几分种到几十分钟。此外,庐山五老峰偶尔也可看到这种奇景。
(七)极光景.
极光景指高纬度地区高空出现的.................................................
4、浙江省的气候类型和地形特点
浙江省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地形特点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部以盆地平原为主;地形类型多样,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
5、宁波东钱湖的面积有多大
20平方公里。
东钱湖又是宁波重要的水利工程。环湖有七堰九塘其布四周。七堰是:钱堰、梅湖堰(废)、粟木(废)、莫枝堰、平水堰、大堰、高秋堰。九塘为梅湖塘、梅湖堰塘、粟木塘、莫枝堰塘、大堰塘、平水塘、钱堰塘、方家塘、高湫塘。东钱湖一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约1374毫米,最低气温零下8.3°C,最高气温38.5°C,年平均水温为16.2°C。
由于湖水调节气温,既宜于农业精耕细作,旱涝保收,也利于航运和消暑避寒。东钱湖水灌溉鄞县、奉化、镇海八个乡五十余万顷农田,使环湖农田岁岁丰登。宁波过去有句俗话:"田要东乡,儿要亲生"。东乡的田,年年高产,靠的就是东钱湖水 。而且,宁波市区大部分食用水也赖此湖供给。
(5)东钱湖气候扩展资料:
东钱湖风景:
东钱湖开凿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历史遗迹星罗棋布,留下陶公钓矶、霞屿锁岚、二灵夕照、白石仙坪等十大胜景以及南宋石窟“补陀洞天”,元塔二灵塔,王安石庙等70余处古迹,21处文物保护点和200余具南宋时期石雕。
目前已形成霞屿二灵、平水芦汀、名人景区、度假休闲区四个游览区域。主要景点有:补陀洞天、二灵塔、王安石纪念馆、岳鄂王庙以及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塑像、书法泰斗沙孟海书画院、世界昆虫分类学专家周尧昆虫博物馆、国防教育中心、蝴蝶阁、湖滨公园等。
6、浙江四大名湖的历史
杭州西湖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度16分、东经120度12分。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湖面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水面原面积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2.27米左右,最泞处有5米多,最浅处不到1米。如今伴随着“西湖西进”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西湖与钱塘江沟通后,每天引入钱塘江水约30万立方米,西湖水由原来的一年一换变成每月一换,透明度由原来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处处有胜景,历史上除有"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评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园林风景区内,分布着主在风景名胜40多处,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概括起来西湖风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园、七洞、八墓、九溪、十景为胜。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 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2007年5月8日,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绍兴东糊
东湖在绍兴古城东约六公里处,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是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东湖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日本旅游机构交通公社,曾在同时游历过杭州西湖与绍兴东湖的日本游客中作过问卷调查,对东湖的印象超过西湖,可见对东湖的赞誉并非绍兴人的自我感觉。
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装扮,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人们所以对东湖有如此深刻印象,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人工崖壁对人视觉的冲击,因此,游览东湖最要紧的是对崖壁的欣赏。观看东湖崖壁,远看、中瞧、近观各有不同。沿着古运河旁围墙边小路步行远看,崖壁表面颜色深浅不一,洞穴形状各不相同,富层次,多变化;沿着湖中小径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组成的洞穴给人以神奇,并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发出感叹;近观的形式当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东湖,那时的你感觉可能会是自己的渺小。游船观东湖,最奇妙的是近观陶公洞与仙桃洞,可以说未进二洞等于没有到过东湖。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舟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观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离接触之时,才能在导游人员的指引下,见到与倒影组合在一起的巨大仙桃。
东湖景区内有陶公洞、仙桃洞等奇巧景观,还有如听湫亭、霞川桥、饮渌亭、桂岭、秦桥等恰到好处的人工点缀,身处东湖犹在画中。除山石湖水等组成自然风光外,东湖还是富有历史意义的胜迹,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到过东湖游览或商量革命大计。陶成章遇难后,绍兴人民为纪念英烈,在东湖建立了陶社。1916年八月,孙中山先生还亲临陶社致祭。建国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过东湖。郭沫石在东湖还留下诗歌一首:“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游览东湖的游客不仅会被如画的景色所吸引,而且还会被劳动人民手足胼胝创造的如此奇迹所感动。
东湖是外地游客在绍兴参观的主要景区之一,乘坐乌篷船是湖中游览的特色,初次到东湖的人可能因此而玩个心跳。除在湖中观光外,人们还可以上山。山顶有茶园和茶室,还是登山远眺的好地方。阳春季节,东湖东北方向的平原风光是外地很难见到的江南水乡秀色。
嘉兴南湖
南湖,位于嘉兴市区东南,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古称陆渭池,又称彪湖。南湖又分为东、西两湖,形似鸳鸯交颈,古时湖中常有鸳鸯栖息,因此又名鸳鸯湖。
隋朝开挖南北大运河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兴盛起来。宋代以后南湖与绍兴东湖,杭州西湖合称为浙江三大名湖,成为浙北的旅游热点。
南湖地处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气候润湿,自然条件决定了南湖一年之中阴雨天居多,因而常常是晨烟暮雨,云气缭绕,尤其是清明时节,细雨霏霏,南湖更显得苍茫迷蒙,湖波浩渺,所以南湖与烟雨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湖现有面积800多亩,湖中有两岛,一是湖心岛,面积不足18亩,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南湖之中,岛上有以烟雨楼为主体的古园林建筑群,亭台阁榭,假山回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岛的南端辟有荷花池,可谓湖中有池,岛中有堤。另一小岛是称为小烟雨楼的仓圣祠,位于南湖的东北隅。
千百年来,南湖以自己特有的风姿吸引着四方的游人,历代文人学士为南湖留下了无数的诗篇和画卷。今日南湖闻名于世,更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完成了最后的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南湖成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
在湖心岛、南湖革命纪念馆、小瀛洲、揽秀园、春夏秋冬四季园的基础上,近几年又开发建设成会景园、南湖渔村、放鹤洲、壕股塔及塔园等一批新的景点,这些景点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
我们的游览从会景园开始,会景园为南湖主入口,园内有游客接待中心、醉仙楼、渡船码头、望湖楼台、钓鱼台、烟雨桥、月印亭、游船码头等。其中会景园北侧临湖处有园内中心建筑“望湖楼台”,与烟雨楼隔湖相望。
揽秀园座落在嘉兴南湖西岸文星桥畔,是嘉兴市近年兴建的一座文物碑刻公园。我们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去游览。
壕股塔始建于宋以前,塔身为砖砌方形,塔顶形如笔,塔名源于嘉兴城外濠河,因濠河北临城墙,水曲如股,所以此塔又叫“濠罟塔”,建筑营造沿用宋代风格,翘角上悬有风铃,微风吹拂,遍响悦耳之声,是目前市内唯一可攀登的塔,塔中木梯盘旋而上。登塔门票10元,塔高七层,我们登塔俯看了南湖全景。
新建的南湖渔村,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着重体现江南渔村自然、朴素、古雅的风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高品质的游慈场所。渔村内的“燕来堂”是唯一一座明清时期保留至今的古建筑,高墙黛瓦,沉稳幽静。
宁波东钱湖
在宁波市东南近郊逶迤绮丽、连绵不绝的青山群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她就是郭沫若先生誉为“西子风
韵、太湖气魄的东钱湖。
东钱湖是地质时期留下来的海迹湖泊,现为浙江第一大淡水湖,经历代辟湖治理,如今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4.5公里,环湖一
周达45公里,水域面积20平方公里,为杭州西湖的三倍,平均水深2.2米,总蓄水量3390万立方米。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种类
三百多,山地森林覆盖率92.4%。生态环境优美,湖面开阔,岸线曲折,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苍郁;气候良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4℃。
自古以来,东钱湖便是浙东著名风景胜地,历经沧桑,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具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
遗存。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内现存文物古迹1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南宋墓道石刻群、庙沟后石牌坊)。
东钱湖又名“万金湖”,无论“钱湖”还是“金湖”,都与财富故事与官儒传说渊源相连,其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蕴含形成了
商儒结合、官佛相容的独特文化传承。
东钱湖风景不区,自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争辉。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是旅游、怀古、探奇,揽胜的理想去处。自宋
无明清以来,东钱湖一带历来是官宦仁子躬耕若读的地方,湖滨有东书院,二灵书房、月波书楼、二程学会中等遗址十余处,有天境
7、浙江地区的气候条件是什么样的?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浙江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
(7)东钱湖气候扩展资料:
浙江的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4.63%,平坦地占20.32%,河流和湖泊占5.05%%,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水文
浙江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个,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钱塘江为第一大河,上述8条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运河外,其余均独流入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浙江
8、东钱湖镇的自然地理
自古以来,东钱湖便是浙东著名风景胜地,历经沧桑,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众多具有较高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文化历史遗存。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内现存文物古迹1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处(南宋墓道石刻群、庙沟后石牌坊)。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植被种类三百多,山地森林覆盖率92.4%。生态环境优美,湖面开阔,岸线曲折,四周群山环抱,森林苍郁;气候良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4℃。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处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稠密、交通网络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浙东旅游网络的中心节点;到达宁波市区和栎社机场分别为10分钟车程,进入沪杭甬高速公路和同三线高速公路仅需10分钟;当杭州湾跨海大桥2008年建成,宁波将进入以上海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
东钱湖又名“万金湖”,无论“钱湖”还是“金湖”,都与财富故事与官儒传说渊源相连,其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蕴含形成了商儒结合、官佛相容的独特文化传承。
9、气候和气象旅游资源主要有哪些类型
常见的气象旅游资源类型很多,主要有雨景、云雾景、冰雪景、霞景、日月景、幻景、极光景等等。
(一)雨景
雨景是旅游中经常遇到的一种自然景观。雨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往往给周围旅游资源增添无穷的韵味。首先,细雨蒙蒙,使山石林木、小桥流水若隐若现,别具一番朦胧美或意境美。自古以来,我国形成了许多雨景胜迹,如峨眉山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蓬莱十景之一的“漏天银雨”,还有江南烟雨、巴山夜雨等。其次,雨滴声声,雨打“芭蕉”,“雨滴残荷”,也会增添一份宁静和韵律美。
然而,雨景作为一种美景,离不开季节的配合,春雨最令人神往,江南的春雨更为迷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景还需地形的配合,在一些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雨景的朦胧美更是多姿多态。
(二)云雾景
山区云蒸雾聚,变幻翻腾,历来就是极具吸引力的胜景,所谓“山无云则不秀”。黄山云海为四绝之一。庐山瀑布云“或听之有声,或嗅之欲醉,团团然若絮,蓬蓬然若海”,奇妙万状。苍山的玉带云,三清山的响云,泰山的云海玉盘,都是奇景。
云雾景常给人一种身处神仙境地、飘飘欲仙的美妙感受,在山地最为常见,主要是由多变的山地气候造成的。
(三)冰雪景
雪景配合其他的自然景观可构成奇异的冰雪风光。雪是纯洁的象征,雪景常把人间装扮成一个纯真无私的世界。自古以来,冰雪景一直是人们乐此不疲的旅游活动内容。旅游资源区中以雪命名的景点俯拾皆是,如九华山的“平岗积雪”,嵩山的“少室晴雪”,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西湖十景之一的“断桥残雪”等都是著名的雪景,足见雪在构景中所占地位。世界上许多冰雪资源丰富的地方,先后建设起滑雪运动场,寓观景与运动于一体,爱好者日众。我国哈尔滨的冰雪、冰雕盛会是该地最有号召力的旅游节目。
(四)霞景
霞是日月斜射光,经空气色散使云层呈现红橙黄等彩色,多出现在日出或日落时,常与山地水气、云雾相伴随,主要形式有朝霞、晚霞、彩霞、雾霞等。这种景致瞬息万变,五彩缤纷,对游人很有吸引力。以霞景命名的景点,如泰山岱顶的“晚霞夕照”,浙江东钱湖的“霞屿锁岚”,江西彭泽的“观客流霞”等。
(五)日月景
日月景从本质上说属于天文旅游资源的一种,但由于日月景的观赏与气候、气象、季节和地理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且其景观与其他天文旅游资源相比,规律性很强,周期很短,观赏手段十分简单,因此在气象旅游资源中描述更为恰当。
日月景包括旭日、夕阳、满月和残月。游人到高山、海滨旅游,都希望能看到日出和日落的景色。有些名山已经形成固定的观日点,如泰山的观日峰,庐山的含鄱口,黄山的翠屏楼,峨眉山的金顶。游人常披星戴月,在日出或日落前赶到上述地点。“旭日东升”是泰山奇观之一,知名度极高。庐山的旭日景和夕阳景也极尽瑰丽,因有鄱阳湖水光的衬托,更是与众不同。观日以晴天和少云天气最佳,故需掌握天气状况和观景时间,否则会徒劳跋涉。
月到中秋分外明,满月象征着圆满美好,是人人都喜爱的,如西湖十景之一的“乎湖秋月”等。此外,日月景常常与霞景相伴而生,后者的映衬,使日出、日落景致更为丰富多彩。
(六)幻景
佛光与蜃景,因其形成机理及成像性质的相似性,我们可以通称为幻景。二者均由于大气分子或其中的水汽分子对太阳光线的折射或反射作用而形成。所形成的景观均为虚像,虚无飘渺,给人一种神秘怪异的感受,但二者出现的区域有很大差别。佛光,是山岳顶峰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蜃景则常见于海湾、沙漠、江河及湖泊的上空,有时在山顶也可以发生。
1.佛光景观
佛光又称宝光,庐山、峨眉山、泰山、黄山都是有名的观赏佛光的名山.。峨眉金顶佛光是峨眉十景之一,在无风的晴天下午,日光透过云层,便会出现以金顶上观赏者的头像为中心的七色光环,“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景色之神异绚丽,莫可名状。庐山佛光与峨眉山类似,当小天池雾气弥漫之际,在太阳对方向的云屏雾墙之上,会出现道道彩色光环。佛光的出现是云雾中小水滴对光线的折射和衍射作用造成的一种光学现象,但由于各山的环境条件不同,佛光的出现次数及美丽程度也不同。峨眉山云雾天数最多,湿度最高,风速最小,所以出现次数最多,也最美丽。泰山每年出现佛光七八次,而峨眉山金顶每年可以看到七八十次。
2.蜃景
蜃景即海市蜃楼,是空气密度在垂直方向的变化而产生折射和全反射,导致远处地面景物出现在空中或海面上空的一种幻景。(梦溪笔谈)云:“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又传说中龙所生九子之一的蜃能吐气为楼,故曰海市蜃楼。山东海边蓬莱阁是最有名的观看海市蜃楼之地。游人立于阁前,凝望雾气蒸腾的海面,会看到(梦溪笔谈)中所述的种种幻景。它由隐达显,由显转隐,持续几分种到几十分钟。此外,庐山五老峰偶尔也可看到这种奇景。
(七)极光景
极光景指高纬度地区高空出现的一种辉煌瑰丽的彩色光像,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或放射状等,明亮时多为黄绿色,微弱时一般为白色,有时带红、蓝、灰、紫色,或兼而有之。它是由太阳发出的高速带电粒子使高层空气分子或原子激发而致的发光现象。这些带电微粒因受地球磁场作用折向南北两极附近,分别形成“北极光”和“南极光”,北极光出现在距地球磁极22--27度的地带,大体上是通过阿拉斯加北部、加拿大北部、冰岛南部、挪威北部、新地岛南部和新西伯利亚群岛南部的一个环状地带,每年有2/3的天数(245天)可以看到极光,成为该地区吸引游客的主要自然景观之一。我国黑龙江的漠河地区、新疆阿尔泰地区也能看到极光。
(八)其他气象旅游资源
除上述气象旅游资源外,我国还有一些在特定区域条件下才能出现的气象旅游资源,如雾凇景、雨凇景和“下关风”等旅游资源。
雾凇又名树挂,是在寒冷的天气里形成于树枝、电线等物上的白色而松软的水滴凝结物。这水滴比降下来的雨滴小得多,实际上就是构成云雾的水滴,雾凇中这些小水滴凝结物之间的空隙很多,因此呈不透明的白色,我国雾凇分布特点是:高山多于平原,湿润地区多于干旱地区,北方多于南方。雾凇出现最多的地方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下的滨江两岸,由于气温低,多偏南风,空气湿度大以及受水电站泄水增温的影响,常在行道树上结成洁白冰莹的雾凇,在柳条上像白链银丝,在松针上像朵朵白菊,姿态各异。吉林雾凇花色众多,分布密集,出现日数多,有“江城树挂”之称。
雨凇是由小雨滴在物体上冻结起来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冰层。雨凇的产生必须是低层空气有逆温现象。从上层气温高于零度的空气中下降的雨滴到下层气温低于零度的空气中,便处于过冷却状态。过冷却水滴附着到寒冷的物体表面便立刻冻结成雨凇。雨凇密度小时,为混浊无光泽的冰层;密度大时则成透明的冰层。雨凇的分布是高山区多于平原区,湿润区多于干旱区,但南方多于北方,这一点与雾凇相反。我国雨凇日数最多的地方是峨眉山,每年有135天(峨眉山的雾凇有142天)。庐山雨凇也很有名,一到冬季风和日暖时,碧绿的松柏竹杉都披上了银装,人称玻璃世界。
“下关风”是我国云南大理四景之一,每年的秋冬季节出现,这种景只能感受而不能观赏,大多用以衬托其他旅游资源。奇景的形成,是由于苍山西侧的气压大于东麓,冷气流从苍山横谷或低缓处越脊而过往下沉,而东侧洱海暖湿空气上升所产生的一种定向风。这种风是大理自然景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10、浙江的自然环境描述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
地形
浙江地形
浙江地形
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浙江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地貌
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浙江地形的概貌。
浙北地区水网密集的冲积平原,浙东地区的沿海丘陵,浙南地区的山区,舟山市的海岛地貌,可谓山河湖海无所不有。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其中位于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浙江省最高峰。地形以丘陵、山脉、盆地为主,占浙江省总面积70.4%。平原面积23.2%,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
气候
森林
森林(10张)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7.4℃;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春季,东亚季风处于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交替季节,南北气流交会频繁,低气压和锋面活动加剧。浙江春季气候特点为阴冷多雨,沿海和近海时常出现大风,浙江省雨水增多,天气晴雨不定,正所谓“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浙江春季平均气温13~18℃,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内陆地区向沿海及海岛地区递减;浙江省降水量320~700毫米,降水量分布为由西南地区向东北沿海地区逐步递减;浙江省雨日41~62天。春季主要气象灾害有阴雨、倒春寒等。[2]
夏季,随着夏季风环流系统建立,浙江境内盛行东南风,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活动对浙江天气有重要影响,而北方南下冷空气对浙江天气仍有一定影响。浙江省各地雨日为32~55天。夏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旱涝等。[3]
秋季,夏季风逐步减弱,并向冬季风的过渡,气旋活动频繁,锋面降水较多,气温冷暖变化较大。浙江省秋季平均气温16~21℃,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气温度偏高,西北山区气温偏低;降水量210~430毫米,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山区降水量较多,东北部地区虽降水量略偏少,但其年际变化较大;浙江省各地雨日28~42天。[4]
冬季,东亚冬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蒙古冷高压的活动情况,浙江天气受制于北方冷气团(即冬季风)的影响,天气过程种类相对较少。冬季气候特点是晴冷少雨、空气干燥。冬季平均气温3~9℃,气温分布特点为由南向北递减,由东向西递减;各地降水量140~250毫米,除东北部海岛偏少明显外,其余各地差异不大;浙江省各地雨日为28~41天。冬季主要气象灾害有寒潮、雨雪等。[5]
3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水
水(6张)
浙江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立方米以上湖泊30余个,海岸线(包括海岛)长6400余公里。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钱塘江为第一大河,上述8条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运河外,其余均独流入海。[6]
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左右,是中国降水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浙江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密度高,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008立方米,最少的舟山等海岛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600立方米。[6]
海洋资源
浙江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中国首位。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是中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舟山群岛主岛)为中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中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中国第5位。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中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浙江省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中国海岸线总长的20.3%。拥有3061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其陆域面积有1940.4万公顷,90%以上无人居住。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五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组合优势显著。截至2013年,有港口58个,泊位650个,年吞吐量2.5亿吨。海岸滩涂资源有26.68万公顷,居中国第三。舟山是浙江唯一的海岛市,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之一。[7]
浙江海域辽阔,气候温和,水质肥沃,饵料丰富,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栖息生长与繁殖。生物种类繁多,素有“中国鱼仓”美誉。[7]
浙江可供海水养殖的品种:石斑鱼、鲍鱼、扇贝、海参、鳗鲡、褐菖鱼由、黑鲷、真鲷、鲈鱼、鱼免状黄姑鱼、黄条鱼师、河豚、卵形鲳鱼参、鲻骏鱼、海鳗、中华乌塘鳢、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对虾、梭子蟹、青蟹、海马。[7]
土地资源
根据2004年度浙江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浙江省土地利用构成中,农用地面积为12961.2万亩,占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82.0%,建设用地面积为1360.2万亩,占8.6%,未利用地面积为1488.2万亩,占9.4%。
2004年浙江省耕地面积减少94.5万亩、增加46.8万亩,增减相抵净减少47.7万亩。浙江省减少耕地面积中,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50.3万亩,占53.2%;建设占用耕地36.7万亩,占38.8%;生态退耕6.0万亩,占6.4%;灾毁及其他减少耕地1.5万亩,占1.6%。浙江省新增耕地面积中,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37.2万亩,占79.5%;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他新增耕地9.6万亩,占20.5%。年末浙江省耕地面积2997.9万亩,比上年度净减少47.7万亩;可调整土地面积116.4万亩,比上年度净增加41.3万亩。二者合计3114.3万亩。扣除2004年度生态退耕和灾毁耕地面积,表明浙江省2004年度继续实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6]
浙江省的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浙江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矿产资源
太阳光导入器
太阳光导入器(5张)
浙江省矿产种类繁多,有铁、铜、铅、锌、金、钼、铝、锑、钨、锰等,以及明矾石,萤石、叶蜡石、石灰石、煤、大理石、膨润土、砩石等。明矾石矿储量居世界第一(60%),萤石矿储量居中国第二。[6]
浙江省境内已发现矿产113种。截至2009年底浙江省统计矿产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不包括油气、放射性矿产)。浙江省列入统计的矿区有2392个,比上年减少302个,其中固体矿产矿区2343个,地热矿泉水矿区49个。
非金属矿产丰富,部分矿种探明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列。以探明资源储量而言,明矾石、叶蜡石居全国之冠,萤石、伊利石、铸型辉绿岩居全国第二,饰面闪长岩第三,沸石、硅灰石、透灰石、硼矿、膨润土、珍珠岩等列前十名之内。多数矿床规模大,埋藏浅,开采条件好。
金属矿产点多面广,但规模不大。浙江省铁、铜、钼、铅、锌、金、银、钨、锡矿产较多,但多数为小型矿床或矿点,仅少数矿产地达到大中型规模,且矿石组成复杂,共伴生多种元素。
省域成煤地质条件差,煤炭资源贫乏;陆域尚无发现油气资源,但海域油气前景看好。[8]
植物资源
动植物
动植物(5张)
浙江省植被资源在3000种以上,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5种。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
浙江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5%。活立木总蓄积1.9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420.18万公顷,竹林面积78.29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85.95万公顷。[6]
浙江的森林覆盖率、毛竹面积和株数位于中国前茅。其中竹林面积占中国的1/7,竹业产值约占中国的1/3,森林群落结构比较完整,具有乔木林、灌木林、草本三层完整结构的面积占了乔木林的54.2%,只有乔木层的简单结构的面积仅占乔木林的1.5%。森林的健康状况良好,健康等级达到健康、亚健康的森林面积比例分别为88.45%和8.23%。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总体上属中等偏上水平,森林植被类型、森林类型、乔木林龄组类型较丰富。[6]
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野生动物有兽类80多种,鸟类300-400种,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103种,省级保护动物44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