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遵义的地理环境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地处国家规划长江中上游综合开发和黔中经济区综合开发重要区域,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介于东经106°17′22″—107°26′25″,北纬27°13′15″—28°04′09″之。市域东西绵延247.5公里,南北相距232.5公里。东面与铜仁市和黔东南自治州相邻,东南面与黔南自治州相邻,南面与省会贵阳市接壤,西南面和毕节市相邻,西面与四川省交界,北面与重庆直辖市接壤。中心城区南到省会贵阳市144公里、北达重庆市239公里。遵义市国土面积30762平方公里,为贵州省总面积的17.46%。 遵义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300米,在全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遵义市平坝及河谷盆地面积占6.57%,丘陵占28.35%,山地占65.08%。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成为天然屏障,是市内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在地貌上明显地把遵义市划分为两大片:山南是贵州高原的主体之一,以低中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一般耕地比较集中连片,土地利用率较高,是粮食、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地。
从乌江谷缘到大娄山脉,明显可见三级台地:最低一级海拔高度1000~1200米,中间一级1300~1350米,最高一级1500~1600米。山北以中山峡谷为主,山高谷深,山地垂直差异明显,耕地比较分散。南片占遵义市总面积的37.6%,北片占62.4%。遵义市地貌类型,根据成因,可分成三大类:熔蚀地貌区、熔蚀构造地貌区和侵蚀地貌区。其中以溶蚀和熔蚀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分布最广,约占遵义市土地面积的75%。遵义市海拔最低处在赤水市境内与四川省合江县交界的习水河与赤水河汇合口,海拔221米;最高处在桐梓县的柏枝坝箐坝自然保护区牛角寨,海拔2227米,是大娄山山脉的最高峰。
大娄山山脉构成市内地形的主要骨架。此山脉西起毕节市,东北延伸至四川省境,既是乌江水系与赤水河的分水岭,又是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山。其横亘本市中部的一段,呈现向南东突出的弧状,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相对高差多在500米以上。著名的娄山关,处于大娄山主脉的脊梁上,东西两侧为小尖山耸峙,气势磅礴,古人称此关为“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隘口海拔1226米,南北高差为400米的峡谷,川黔国道蜿蜒穿过关口,川黔铁路和崇遵高速公路则从娄山腹内穿隧道而过。 遵义市河流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把遵义市河流分为乌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遵义市有水流的河长共9148.5公里,河网密度0.3公里/ 平方公里,河长大于10公里或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16条。其中干流2条(乌江、赤水河),均有航行之利,内河航程441公里,直通长江。一级支流60条,二级支流168条,三级支流149条,四级支流33条,五级支流4条。地表(河川)径流量178.80亿立方米,约为贵州全省的17%,每平方公里产水58万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左右。
遵义市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463条,均属长江流域,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南北分属乌江区和长江上游干流区两大水系,长江上游干流区包括赤水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如牛渡水、桐梓河、习水河等,乌江区包括偏岩河、湘江河、余庆河、芙蓉江等,遵义市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78.80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量为42.25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年发电量205亿千瓦时,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1.85倍。 遵义市受季风影响特别显著。冬春季节多受北半球移来的寒潮或冷空气影响,冬季风一般多为东北风或偏东风。遵义受偏东北季风影响时,云层浓密低厚,一到夜间云顶辐射冷却,常常产生夜雨。如果这时再遇上偏南气流北上在川黔间与偏北气流汇合,往往在3300米高空形成一长江切变线,或在近地层形成一云贵准静止锋,阴雨绵绵的天气就更长。4月中旬西南季风北上,阴云密布天气减少,晴间多云日数增多,温度显著上升。由于遵义所处纬度低,日光照射强烈,连晴三天温度就可能升至30℃以上。
由于夏季风(西南气流)北上,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席卷而来的水汽大量增加,4月16日前后遵义进入雨季,中到大雨天气常常出现。当夏季风5~6月移到长江流域与偏北气流相会时,便形成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遵义市地处长江上游,也同样会产生降雨量大、降雨次数多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继续增强,西南气流继续北推,遵义市处于纯粹的西南季风控制下,梅雨天气便开始结束,进入连晴高温少雨的干旱天气。9月中旬夏季风逐渐减弱南退,冬季风逐渐增强南下,持续的秋雨天气便开始在遵义出现。以后冬季风基本控制遵义时,又转入云低阴沉的多小雨天气。
遵义市地处低纬,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到达遵义已大大减弱变性,所以在冬季1月最冷时期极端最低气温只有-7.1℃(1977年1月30日),比同一纬度的芷江高0.2度。而在夏季又常受西南季风影响,历年最热时期极端最高气温也只有38.7℃ (1953年8月18日),比邻近的重庆市40.4℃低1.7℃。遵义市年平均气温15.1℃,比昆明市高0.6℃。因此遵义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气候宜人。
春季(3~5月):春暖风和而时有倒春寒;季平均气温15.3℃左右,总降水量接近300mm。春季气温回暖较早,晴天日数增多,一般在4月初稳定通过≥10℃初日,但气候极不稳定,3月下旬到4月上旬常常有倒春寒出现。由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4、5月份时有冰雹发生,个别年份还会带来较重灾害。雨季开始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
夏季(6~8月):初夏多雨,盛夏多旱,但热而不酷;季平均气温24.1℃左右,总降水量400~500mm。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下旬,达37.4℃,但每年≥35℃的高温天气仅1~5天。夏季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特别是初夏6月为一年中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某些年份有较重洪涝灾害发生。盛夏7~8月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常有伏旱出现。
秋季(9~11月):秋温陡降,时有秋风、绵雨;季平均气温16.1℃左右,总降水量240~280mm。秋季由于夏季风急剧南退,冬季风南下,降雨量明显减少,气温显著下降,阴雨天数逐渐增多。9月上旬时有秋风出现,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有绵雨天气出现,绵雨较重年份还影响“三秋”生产。雨季结束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
冬季(12~2月):冬无严寒,阴雨寡照且时有凝冻。季平均温度5.5℃左右,总降水量60~70mm。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下旬,达-7.1℃。冬季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形成滇黔静止锋,造成我市多阴雨寡照,是全年各季中辐射最少的季节。最冷时段往往出现在隆冬1月,并常伴有凝冻发生。

2、贵州省织金县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达6200~11000米,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近80%的县(市、区、特区)喀斯特面积占一半以上,甚至有10%的县(市、区)喀斯特面积占90%以上。所以贵州地面上广泛分布了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瀑布、跌水、悬挂泉、喀斯特湖等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地下也发育了溶洞、暗河、伏流、暗湖以及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
(二)地貌类型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山间小盆地仅占7.5%。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北部有大娄山,海拔1000~1500米。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斜贯北境,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其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川黔要隘娄山关,海拔1444米,人称黔北第一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娄山关大捷的 遗迹。
东北部有武陵山,山脉由湖南蜿蜒进入贵州,这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海拔2572米,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西部有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贵州屋脊韭菜坪,海拔2901米。这里不仅具有一览众山小的浓郁高原风光,而且石林与草场相互环绕,交相辉映,造型各异,风姿迥然,人们称其为“天上石林”。
中部有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主要山脉是雷公山,海拔2178米,山体巍峨挺拔,雄伟壮观,森林苍翠,溪水透明。这里原始森林茂密,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秃杉、红豆杉等20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三)地貌区域差异
由于受到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自然力的影响,贵州地貌区域差异明显。
1.东部山地丘陵区。范围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地区。地势东高西低,除梵净山、雷公山外,海拔大都在800米以下。区域沟岩发育、水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显著。
2.北部中山峡谷区。范围包括大娄山以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在800~1200米之间。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也有零星分布。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范围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和镇宁、惠水以北地区。地势自西向东和自中向南、北倾斜,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地貌类型以山原丘陵洼地和山原丘陵盆地为主,大部分地区起伏和缓,面积较大的坝子较多。
4.南部山地河谷区。范围包括苗岭中段以南的地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海拔1200~1500米,南部红水河一带海拔300~400米。地貌类型以中、低山河谷为主。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范围包括普安以南,望谟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北部海拔1500~2000米,南部南盘江、北盘江河谷地带海拔400米,西部海拔1400~1800米,东部海拔800米以下。地貌类型以山原丘陵为主。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范围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织金以西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大多在1400~2400米之间,最高峰达2901米,是全省最高地区。除西北部和西部外,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地势起伏较大,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
气候是指某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总和。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所谓季风气候就是随着冬夏季节的变化而明显改变风向的气候。由于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夏季主要受来自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温暖湿润,冬季受来自于内陆的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贵州位于中国季风区,纬度偏低,受夏季风影响强烈,所以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一)气温
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由于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所以受纬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为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宜人。南部、北部和东部河谷地带为高温区,南部的红水河和南盘江、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是省内气温最高地区;东南部的都柳江和北部的赤水河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东部的其他河谷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左右;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以下。其余广大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
贵州的气温年变化幅度较小。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在3℃~ 6℃之间,南部册亨、望谟、荔波在8℃以上,罗甸最高,平均气温达10.1℃;威宁、大方、开阳、万山等地的平均气温最低,为1.5℃~2℃之间。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多在22℃~26℃之间,为典型的夏凉地区。温度最高的是东北部乌江和北部赤水河河谷地带,平均气温在28℃左右;海拔1800米以上的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下;威宁一带低于18℃。大部分地区气温年变化幅度不过20℃左右。
贵州在历史上曾经出现极端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东部的铜仁,为42.5℃;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西部的威宁,为–15.3℃。气温曾超过40℃的有沿河、思南、石阡、赤水、镇远和罗甸;气温曾低于–10℃的有三穗、松桃、万山、玉屏、天柱、江口、台江、开阳、普定、织金、黔西、毕节和赫章,但这些是多年中很少的现象。
贵州除南部的望谟、罗甸冬季不到1个月,西部威宁、赫章的山地基本没有夏季外,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
(二)降水量
根据全国的干湿地区划分,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800~400毫米是半湿润地区,400~200毫米是半干旱地区,200毫米以下是干旱地区。贵州距离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降雨量多,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之间,属于湿润地区。贵州的降水可分为三个多雨区和两个少雨带,多雨区的降雨量均在1300毫米以上。第一个多雨区在苗岭西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晴隆,年降雨量达1588.2毫米;第二个多雨区在苗岭东段南坡,雨量最多的是丹寨,年降雨量达1505.8毫米;第三个多雨区在东北部武陵山的东南坡,中心区的降雨量在1400毫米以上。在三个多雨区之间就是少雨带,贵州雨量最少的是威宁、赫章、毕节一带,年降水量在900毫米左右,其中赫章最少,为854.1毫米。
贵州各地常年雨量充沛,年降雨量比蒸发量大。各地降雨量年变化较小,但一年中各时期变化较大,常出现一段时期干旱少雨,一段时期却大雨或暴雨连连不断的情况。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此时正值高气温、多光照时期,水、热、光基本同步,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三)日照
贵州由于地处冷暖空气经常交锋的地带,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形成了阴雨多、日照少的独特天气。年日照时数在1050~1800小时之间,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要少三分之一左右,还不及青藏高原的一半。在时空分布上,日照西部多、东部少,最少的在北部大娄山区。一年中夏季日照时数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每年9月中下旬,秋雨可连续下10~20天。大部分地区阴雨日数超过150天,年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而且一年四季没有什么变化。
(四)气候的地域差异及类型
由于贵州地面起伏较大,加上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使得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地域差异显著,全省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类型。南亚热带在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9℃以上,几乎长夏无冬,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宜多种喜温亚热带经济作物;中亚热带在东、南、北三面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冬暖而夏热,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适宜发展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北亚热带为黔北、黔中和黔西南海拔1000米左右的广大地区,冬暖夏凉,农作物可一年一熟或两熟,适种性广,这是贵州的主要气候类型。暖温带在黔西北海拔1700~2400米之间的地区,冬冷而夏凉;中温带为黔西北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带,几乎长冬无夏。
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显著,常被形容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五)气象灾害
贵州气候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气象灾害。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干旱、秋风、凌冻、冰雹,以及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干旱是省内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夏旱突出,春旱次之。夏旱常发生在东北部、东部和北部,春旱主要发生在西部,北部也时有发生,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秋风是8~9月间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低温冷害。全省除地势低洼而封闭的河谷之外,都有不同程度的秋风危害。凌冻是冬季地面冻结影响交通运输、通信以及农牧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贵州高海拔地区每年都有出现。冰雹是贵州经常发生的灾害性天气,春夏之交,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冰雹发生,历时短,但破坏性强。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
河流是指沿地表线形凹槽集中的经常性或周期性水流。贵州降水丰富,沟壑纵横,河网密度较大。流域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7条。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和中部山地,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以苗岭为分水岭,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为11.57万平方千米,占贵州总面积的65.7%,有牛栏江横江水系、乌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四大水系;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为6.04万平方千米,占贵州总面积的34.3%,有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四大水系。这些河流水系分别位于长江和珠江的上游。贵州地下河流也较多,已探明的有1097条,较大的地下河系有23个。贵州河流的多年平均水量居全国第9位。
(一)牛栏江横江水系
贵州境内主要在威宁县,省内流域面积4888平方千米。牛栏江干流发源于云南省,在贵州境内长79千米,流域面积2014平方千米,最终汇入长江上游金沙江。主要支流有哈喇河、玉龙小河。横江干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羊街镇,自南向北流经云南后汇入金沙江,贵州境内长120千米,流域面积2874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拖洛河。该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牛栏江含沙量稍大。
(二)乌江水系
主要位于云贵高原东北部,下游部分在四川盆地边缘。乌江干流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威宁县盐仓镇的香炉山,境内长889千米,流域面积6.68万平方千米(含省外为6.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37.9%,是贵州最大的河流。乌江源流称三岔河,自西向东流经毕节地区、六盘水市、安顺市,在织金和黔西交界处与北来的六冲河汇合后称为乌江,自西向东流至思南县后转向北流,在重庆市的涪陵汇入长江。乌江水系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90立方米/秒,年来水量549亿立方米,与黄河水量相当。乌江具有水力发电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先后建成乌江渡、东风、普定、洪家渡(60万千瓦)、引子渡(36万千瓦)、索风营(60万千瓦)等大中型水电站,并进行了乌江渡扩能,构皮滩大型水电站在建,目前还在不断进行梯级开发。另外,乌江景色十分秀丽,有人说:乌江的山,有剑门之雄,三峡之壮,峨嵋之秀;乌江的水,清澈透明,碧若琉璃;畅游乌江,有“船在画中行”的感觉。乌江流域涉及贵州40多个市、县,多为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占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所以乌江水系对贵州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赤水河綦江水系
主要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包括赤水河、桐梓河和綦江上源松坎河,贵州境内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千米,涉及毕节地区的毕节、大方、金沙和遵义市的红花岗、仁怀、赤水、习水、桐梓等8个县(市、区)。赤水河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威信县雨河乡,干流进入贵州西部毕节市后成为川黔界河,流经金沙县、习水县、赤水市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贵州境内长299千米(全长378千米),流域面积1.14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二道河、桐梓河、习水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7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55.3亿立方米。赤水河地处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具有“生态河”、“美酒河”、“历史河”的美誉。流域内有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赤水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国酒茅台酒、习酒、郎酒等中国名酒都产于河流两岸;也留下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綦江上源松坎河在贵州从源头至赶水镇后称綦江,贵州境内长约80千米,中下游流经重庆南部。
(四)沅江水系
源于贵州中部,从东部出省后经湖南、湖北汇入洞庭湖。干流全长1022千米,流域面积8.92万平方千米(贵州境内3.03万平方千米),涉及黔南自治州的都匀、福泉、瓮安,黔东南自治州的麻江、丹寨、凯里、黄平、施秉、镇远、岑巩、雷山、台江、剑河、三穗、锦屏、黎平、天柱、榕江及铜仁地区的铜仁、玉屏、万山、江口、石阡、松桃等24个县(市、特区),主要支流有清水江、氵舞阳河、锦江等。流域内水资源较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有氵舞阳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平氵舞阳湖国家森林公园。
(五)南盘江水系
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源,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马雄山,流经滇、黔、桂交界处的三江口后,成为黔、桂两省区的界河,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干流在贵州境内长263千米,流域面积7651平方千米,流经兴义、安龙、册亨、兴仁、普安、盘县等6县(市、特区),主要支流有黄泥河和马别河。流域内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很丰富。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6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52.1亿立方米。已建成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52万千瓦。
(六)北盘江水系
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宣威市板桥乡西南,自西向东经宣威,至都格进入贵州,再折向东南往茅口、盘江桥,至望谟县的蔗香乡与南盘江汇合,全长450千米(贵州境内长352千米),流域面积2.65万平方千米(贵州境内2.10万平方千米),流经威宁、水城、六枝、盘县、普安、晴隆、兴仁、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紫云、镇宁、关岭、普定、西秀等16个县(市、区)。主要支流有拖长江、乌都河、麻沙河、大田河、可渡河、月亮河、打邦河、红辣河等。流域内水量十分丰富,水能及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环境优美。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8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21亿立方米。现已建成响水水电站,装机容量10万千瓦。流域内有世界闻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等自然景观。
(七)红水河水系
南、北盘江汇合后称为红水河,自西向东在黔、桂交界处流过106千米后折向东南进入广西。贵州境内流域面积1.60万平方千米,涉及贵阳市和望谟、罗甸、惠水、长顺、平塘、独山、都匀、紫云、安顺、贵定、平坝等11个市(县)。主要支流有蒙江和六洞河。红水河流域有丰富的水量和水力资源。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89.1亿立方米。贵州与广西已合作修建装机容量630万千瓦的龙滩水电站。
(八)都柳江水系
都柳江是西江的第二大支流,干流发源于独山县的拉林乡,自西向东流经三都、榕江、从江等县,于从江县的八洛流入广西。贵州境内长330千米,流域面积1.16万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3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05亿立方米。其主要支流有寨蒿河、平江和双江。其开发以水力发电、航运、农田灌溉和防洪为主。
四、林地多、耕地少,没有平原支撑的耕作条件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贵州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等地带性土壤和石灰土、紫色土等非地带性土壤以及水稻土和旱作土等耕作土壤交错分布。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占贵州总面积的38.6%;其次是石灰土,占贵州总面积的24.4%;最少的是水稻土。贵州土壤具有类型多样,地域性较强,宜林地多,可耕地数量少,质量不高,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的特点。
(一)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贵州山地面积为10.87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8%;山间平坦坝地面积为1.32万平方千米,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坡度在6度以下,集中连片、面积1万亩以上的耕地大坝47个,耕地面积91.9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4%。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78%。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29.47%;园地占农用地面积的0.78%;林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1.81%;牧草地占农用地面积的10.5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7.42%。这种土壤条件,加上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扩大,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得贵州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土地平均坡度21.5度,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占贵州土地面积的35.07%,35度以上陡坡占贵州土地面积的8.65%。在全省耕地中,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一等耕地仅占22%;土层不厚、土质偏黏、肥力中等、水利条件较差的中等地占42%;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无水利条件保证的三等耕地占36%。中、下等耕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而且其中还有21%左右是不宜耕耕地。
(三)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贵州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其自然的基本特征。全省61.9%的喀斯特面积主要是由碳酸盐类岩石组成,其特点为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决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而且碳酸盐类岩石在受水溶蚀的情况下,易使地块破碎,固体物质中的钙、镁还易随水流失,从而导致贵州土壤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发展困难。
(四)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23.8%。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治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节和六盘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五、错综复杂、分布呈过渡性的多种植被
植被是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泛称。贵州植物起源古老,种类繁多,亚热带性质明显,分布错综复杂,呈现过渡变化,具有垂直分布和地带性分布规律,而且岩溶植被发育。贵州的自然植被可分为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灌草丛、沼泽与水生植被和竹林五类。
(一)阔叶林
阔叶林是以阔叶树种为主要成分的森林植被。贵州高大的山体(如梵净山、雷公山)从山脚到山体中上部依次分布了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贵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泛分布,有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冬青科及山矾科、杜鹃花科、金缕梅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或被破坏后,喜温常绿阔叶林过渡为耐寒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次生落叶阔叶林,常绿种类有多脉青冈、褐叶青冈、硬斗石砾等,落叶树种有水青冈、亮叶水青冈、槭树、野樱、水青树等。在梵净山、黎平、松桃等局部地区有珙桐、鹅掌楸等珍稀落叶林分布。另外,在西部高海拔地区分布有山地硬叶常绿林和落叶阔叶林,在南部及河谷地带分布有山地季雨林和河谷季雨林,在喀斯特丘陵山地分布有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二)针叶林
针叶林是贵州森林中分布面积最广,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类森林植被,主要是松科、杉科和柏科植物。暖性针叶林中的马尾松林广泛分布在贵州东部、中部、北部,向西可延伸至赫章、纳雍、水城、六枝、关岭的东部及北盘江一带;云南松林在威宁、水城、盘县、兴义、普安、兴仁等地分布最为集中;杉木林广泛分布在东部地区,清水江、都柳江流域是中心产区;柏木林主要分布于石灰岩地区,以黔北、黔东北一带最多。另外,银杉、秃杉、福建柏、柔毛油杉、黄杉、大明松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针叶林在贵州也有分布。贵州有冷杉林、铁杉林和华山松林等寒温性及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梵净山上部和西部高原山区,也是珍贵的稀有森林植被。
(三)灌丛和灌草丛
灌丛是以灌木组成的植被类型;灌草丛是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其中散生有少量灌木的植被群落。灌丛有杜鹃、油茶、蔷薇、箭竹、南天竹、仙人掌等多种类型,灌草丛有蕨类、白茅、芒、野古草、余甘子等,多为森林植被反复破坏后退化形成,只有海拔较高的山顶(如梵净山、雷公山)因温度较低而生长有小面积原生性灌丛和灌草丛。
(四)沼泽与水生植被
沼泽在贵州分布不多。原生性沼泽仅在少数海拔较高、山体温度很低的局部低洼积水地段分布,主要是以泥炭藓、大金发藓为主的藓类沼泽。水生植被是在湖泊、河流、水塘环境下发育的灯心草、水芹菜、浮萍、金鱼藻等植物群落。
(五)竹林
竹林是由禾本科竹亚科多种竹类植物为主构成的一类特殊植被类型。贵州以中亚热带竹林为主,有楠竹(毛竹)、慈竹、斑竹、淡竹、水竹、方竹、箭竹等,以楠竹林最为重要,在赤水河及其支流河谷大面积连片分布,形成“竹海”景观。在黎平、天柱、锦屏、榕江、从江也有分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原因,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稀少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复杂、组合多样。
3、真正1988年的鸭溪窖酒价格
如果是真的,市场价格不低于1万人民币,因为鸭溪窖酒名列当时贵州八大名酒,88年产的正是鸭溪窖酒打响中国的时候,无论酒的水或者采购,无疑是最好的,当时购买价格不低于50,想一想88年的人民币汇率,再加上年份久远,此酒价格必须在1200以上,但如果是在淘宝买的,价格那么就在1.2左右。
4、贵州地理环境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辖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毕节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远古人类化石和远古文化遗存发现颇多。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已发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80余处。观音洞旧石器遗址被正式命名为“观音洞文化”,对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有绚丽多彩的喀斯特景观。
5、描述贵州的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及八大水系?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辖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地形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
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气候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上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
2002年,9个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水量最多是兴义市,为1480毫米;最少的是毕节市,为687.9毫米。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
水文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6.1%,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百分之35.0,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6、遵义市的地理壮太,土质,地理形势。是什么地质。
地理时政热点简析1、地质灾害:2011年5月9日发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滑坡事件,事件造成22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0万元。国土资源部认为,根据调查,滑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所处的地层岩性、地形地貌、降雨、采石场开采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011年7月5日发生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岩质崩塌事件,主要原因是,当地岩质结构特点以及连续强降雨是造成本次灾害的主要原因。2011年9月17日发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的特大黄土滑坡,土质情况以及连续强降雨是造成此次灾害的主要原因。2012年全国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发生的数量和危害情况可能与常年持平,局部地区可能加重。南方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西南、中南和东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区仍然是地质灾害发生和危害的重点地区。地质灾害全年均有可能发生,汛期相对集中,其他时段时有发生。要求:各地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确保信息通畅,及时应对出现的灾情险情。2、西昌、酒泉、太原是我国内陆的三大卫星发射基地。据新华社西昌2011年12月2日电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时间及相关内容、发射地点的选择、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及地理信息系统3、新华社“雪龙”号4月5日电北京时间5日21时左右,“雪龙”号科考船在上海长江口锚地下锚,并将于8日停靠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在航行5个多月、2.8万余海里之后,“雪龙”号终于凯旋“回家”。“雪龙”号于2011年11月3日从天津正式起航,11月11日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11月底到达南极中山站,先后完成了中山站及长城站的货物卸运。第28次南极科考执行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一船三站”考察任务,历时163天,安全完成了航行任务。“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4次成功驶过以狂风巨浪著称的西风带,两次越过零度经线,共经过12个时区,总航程约2.8万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900余海里。4、逆势飙升的油价,作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品种,油价逆势飙升背后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其中既有中国、印度等石油进口国需求的大增,也包括欧佩克等传统石油出口国对产量的限制,尤其是利比亚的动荡加剧了油价的上涨。与此同时,为了保持石油供应,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又加速发展从页岩和焦油砂中提取重质油这两种成本高昂的开采方式。在德国等国家,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量正逐渐上升。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普遍不景气,补贴减少,英国的幅度为甚,而西班牙政府甚至因为下手太重。2011年,在陆地油田产量渐衰、经济形势低迷以及全球变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努力”下,“向北极进军”成为美国、挪威等国家石油行业的潮流口号。5、智利地震:北京时间3月26日6时37分全球最大产铜国智利中部马乌莱地区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部分城市电力中断,业内人士认为鉴于智利大铜矿分布在北部,对铜供应市场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对短期铜价市场或产生震荡影响。纬度:-35.1°经度:-71.9°深度:30千米震级:7.1当地时间2011年2月22日中午12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灾区现场(20张)氏6.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距离地表仅有4公里,属于浅源地震。6、2011年4月28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5306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49546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37289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这个数据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个百分点。7、2011年7月21日,“阿特兰蒂斯”号完成谢幕之旅,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正式落幕。8、2011年7月,非洲东北部的“非洲之角”地区遭遇60年罕见大旱。9、利比亚局势10、2011年10月份,世界人口达到70亿11、苏丹南方独立改变非洲版图12、#2012高考热词#高铁里程第一: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7055公里,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嫦娥二号第六次人口普查天河一号十二五规划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南非世界杯深圳特区30年七大战略性新产业广州亚运会/不丹南盟会议/2016里约热内卢奥运/横滨APEC会/坎昆气候变化大会
7、概括贵州的地理气候特征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2002年,省会贵阳市年平均气温为14.8℃,比2016年提高0.3℃。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是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

(7)遵义市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扩展资料:
贵州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 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 。全省总面积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8%。
2、水文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6.1%,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贵州
8、遵义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遵义市位于贵州省的北部。地处国家规划长江中上游综合开发和黔中经济区综合开发重要区域,处于成渝—黔中经济区走廊的核心区和主廊道,黔渝合作的桥头堡、主阵地和先行区,是西南地区承接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市域东西绵延247.5公里,南北相距232.5公里。遵义市东与铜仁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州省)相邻,南与贵阳市(贵州省)、毕节市(贵州省)接壤,西与泸州市(四川省)相连,北与重庆市临界。中心城区南到省会贵阳市144公里、北达重庆市239公里。遵义市幅员面积30780.73k㎡,占比贵州省幅员面积17.46%。

遵义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300米,在全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遵义市平坝及河谷盆地面积占6.57%,丘陵占28.35%,山地占65.08%。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成为天然屏障,是市内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在地貌上明显地把遵义市划分为两大片:山南是贵州高原的主体之一,以低中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一般耕地比较集中连片,土地利用率较高,是粮食、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地。
从乌江谷缘到大娄山脉,明显可见三级台地:最低一级海拔高度1000~1200米,中间一级1300~1350米,最高一级1500~1600米。山北以中山峡谷为主,山高谷深,山地垂直差异明显,耕地比较分散。南片占遵义市总面积的37.6%,北片占62.4%。遵义市地貌类型,根据成因,可分成三大类:熔蚀地貌区、熔蚀构造地貌区和侵蚀地貌区。其中以溶蚀和熔蚀构造地貌(岩溶地貌)分布最广,约占遵义市土地面积的75%。遵义市海拔最低处在赤水市境内与四川省合江县交界的习水河与赤水河汇合口,海拔221米;最高处在桐梓县的柏枝坝箐坝自然保护区牛角寨,海拔2227米,是大娄山山脉的最高峰。

大娄山山脉构成市内地形的主要骨架。此山脉西起毕节市,东北延伸至四川省境,既是乌江水系与赤水河的分水岭,又是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界山。其横亘本市中部的一段,呈现向南东突出的弧状,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相对高差多在500米以上。著名的娄山关,处于大娄山主脉的脊梁上,东西两侧为小尖山耸峙,气势磅礴,古人称此关为“万峰插天,中通一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隘口海拔1226米,南北高差为400米的峡谷,川黔国道蜿蜒穿过关口,川黔铁路和崇遵高速公路则从娄山腹内穿隧道而过。
遵义市河流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把遵义市河流分为乌江、赤水河和綦江三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遵义市有水流的河长共9148.5公里,河网密度0.3公里/ 平方公里,河长大于10公里或集雨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416条。其中干流2条(乌江、赤水河),均有航行之利,内河航程441公里,直通长江。一级支流60条,二级支流168条,三级支流149条,四级支流33条,五级支流4条。地表(河川)径流量178.80亿立方米,约为贵州全省的17%,每平方公里产水58万立方米,为全国平均值的2倍左右。

遵义市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共463条,均属长江流域,以大娄山山脉为分水岭,南北分属乌江区和长江上游干流区两大水系,长江上游干流区包括赤水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如牛渡水、桐梓河、习水河等,乌江区包括偏岩河、湘江河、余庆河、芙蓉江等,遵义市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178.80亿立方米,地下水径流量为42.25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资源年发电量205亿千瓦时,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1.85倍。
遵义市受季风影响特别显著。冬春季节多受北半球移来的寒潮或冷空气影响,冬季风一般多为东北风或偏东风。遵义受偏东北季风影响时,云层浓密低厚,一到夜间云顶辐射冷却,常常产生夜雨。如果这时再遇上偏南气流北上在川黔间与偏北气流汇合,往往在3300米高空形成一长江切变线,或在近地层形成一云贵准静止锋,阴雨绵绵的天气就更长。4月中旬西南季风北上,阴云密布天气减少,晴间多云日数增多,温度显著上升。由于遵义所处纬度低,日光照射强烈,连晴三天温度就可能升至30℃以上。
由于夏季风(西南气流)北上,从孟加拉湾和印度洋席卷而来的水汽大量增加,4月16日前后遵义进入雨季,中到大雨天气常常出现。当夏季风5~6月移到长江流域与偏北气流相会时,便形成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遵义市地处长江上游,也同样会产生降雨量大、降雨次数多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继续增强,西南气流继续北推,遵义市处于纯粹的西南季风控制下,梅雨天气便开始结束,进入连晴高温少雨的干旱天气。9月中旬夏季风逐渐减弱南退,冬季风逐渐增强南下,持续的秋雨天气便开始在遵义出现。以后冬季风基本控制遵义时,又转入云低阴沉的多小雨天气。
遵义市地处低纬,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到达遵义已大大减弱变性,所以在冬季1月最冷时期极端最低气温只有-7.1℃(1977年1月30日),比同一纬度的芷江高0.2度。而在夏季又常受西南季风影响,历年最热时期极端最高气温也只有38.7℃ (1953年8月18日),比邻近的重庆市40.4℃低1.7℃。遵义市年平均气温15.1℃,比昆明市高0.6℃。因此遵义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气候宜人。
春季(3~5月):春暖风和而时有倒春寒;季平均气温15.3℃左右,总降水量接近300mm。春季气温回暖较早,晴天日数增多,一般在4月初稳定通过≥10℃初日,但气候极不稳定,3月下旬到4月上旬常常有倒春寒出现。由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4、5月份时有冰雹发生,个别年份还会带来较重灾害。雨季开始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
夏季(6~8月):初夏多雨,盛夏多旱,但热而不酷;季平均气温24.1℃左右,总降水量400~500mm。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下旬,达37.4℃,但每年≥35℃的高温天气仅1~5天。夏季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特别是初夏6月为一年中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某些年份有较重洪涝灾害发生。盛夏7~8月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常有伏旱出现。
秋季(9~11月):秋温陡降,时有秋风、绵雨;季平均气温16.1℃左右,总降水量240~280mm。秋季由于夏季风急剧南退,冬季风南下,降雨量明显减少,气温显著下降,阴雨天数逐渐增多。9月上旬时有秋风出现,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有绵雨天气出现,绵雨较重年份还影响“三秋”生产。雨季结束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
冬季(12~2月):冬无严寒,阴雨寡照且时有凝冻。季平均温度5.5℃左右,总降水量60~70mm。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下旬,达-7.1℃。冬季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形成滇黔静止锋,造成我市多阴雨寡照,是全年各季中辐射最少的季节。最冷时段往往出现在隆冬1月,并常伴有凝冻发生。
9、遵义的气候怎样
遵义市受季风影响特别显著。由于遵义所处纬度低,日光照射强烈,连晴三天温度就可能升至30℃以上。1957年4月曾出现37.6℃高温。 4月16日前后遵义进入雨季,中到大雨天气常常出现。当夏季风5~6月移到长江流域与偏北气流相会时,便形成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遵义市地处长江上游,也同样会产生降雨量大、降雨次数多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继续增强,西南气流继续北推,遵义市处于纯粹的西南季风控制下,梅雨天气便开始结束,进入连晴高温少雨的干旱天气。9月中旬夏季风逐渐减弱南退,冬季风逐渐增强南下,持续的秋雨天气便开始在遵义出现。以后冬季风基本控制遵义时,又转入云低阴沉的多小雨天气。遵义市地处低纬,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到达遵义已大大减弱变性,所以在冬季1月最冷时期极端最低气温只有-7.1℃(197年1月),比同一纬度的芷江高0.2度。而在夏季又常受西南季风影响,历年最热时期极端最高气温也只有38.7℃ (195年8月),比邻近的重庆市40.4℃低1.7℃。遵义市年平均气温15.1℃,比昆明市高0.6℃。因此遵义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气候宜人。
四季气候
春季(3~5月):春暖风和而时有倒春寒;季平均气温15.3℃左右,总降水量接近300mm。春季气温回暖较早,晴天日数增多,一般在4月初稳定通过≥10℃初日,但气候极不稳定,3月下旬到4月上旬常常有倒春寒出现。由于冷暖空气交汇频繁,4、5月份时有冰雹发生,个别年份还会带来较重灾害。雨季开始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
夏季(6~8月):初夏多雨,盛夏多旱,但热而不酷;季平均气温24.1℃左右,总降水量400~500mm。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下旬,达37.4℃,但每年≥35℃的高温天气仅1~5天。夏季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特别是初夏6月为一年中雨量最多的月份,多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某些年份有较重洪涝灾害发生。盛夏7~8月常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常有伏旱出现。
秋季(9~11月):秋温陡降,时有秋风、绵雨;季平均气温16.1℃左右,总降水量240~280mm。秋季由于夏季风急剧南退,冬季风南下,降雨量明显减少,气温显著下降,阴雨天数逐渐增多。9月上旬时有秋风出现,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有绵雨天气出现,绵雨较重年份还影响“三秋”生产。雨季结束期一般在10月中、下旬。
冬季(12~2月):冬无严寒,阴雨寡照且时有凝冻。季平均温度5.5℃左右,总降水量60~70mm。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下旬,达-7.1℃。冬季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常形成滇黔静止锋,造成我市多阴雨寡照,是全年各季中辐射最少的季节。最冷时段往往出现在隆冬1月,并常伴有凝冻发生。
相比威海,威海市具有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四季分明,威海不会像遵义下这么多雨,而且不会很潮。
10、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五马镇的气候特征
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五马镇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基本特点是:(一)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分配不匀,常年干旱:(三)气候垂直差异较大,小气候明显,无霜期较长。
春季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倒春寒”和春旱天气常有发生。春夏之交,常出现插花性的冰雹灾害;夏季则高温干燥,雨水集中,多大~暴雨,但降雨量分配不均,常年有夏(伏)早出现,特别是赤水河、桐梓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旱灾尤为严重;秋季气温下降快,多绵雨天气,冬季雨量显著偏少,多阴雨,少日照,蒸发小,湿度大,强冷空气(寒潮)易侵入,造成低温雪凝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