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与特产 > 青藏高原人们的特产

青藏高原人们的特产

发布时间:2021-04-05 06:31:56

1、青藏地区的特色美食?

西藏,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神秘的所在,在神秘中有非常令人向往,有一段时间骑着自行车去西藏成为一种潮流,骑车去211国道去西藏是一件非常酷的事,而现在虽然这种潮流貌似已经过去了,但西藏依然非常受文艺青年的欢迎,西藏的美食相信大家也或多或少的在一些游记或者在其他文章里读到过,有些许的了解,不过就算不了解也没关系,今天就由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神秘的西藏到底藏了多少美食。



第一道美食,藏面



藏面,是一道非常美味的面食的面食美食,在藏餐里面是一定不会缺席的传统小吃,当然了,作为面食的美食它也可以被当做正餐,不过一般都因为藏面的量比较少,一般人可能一碗的量不能吃饱,因此也常常被当做小吃,不过即使是小吃,但是因为属于面食的小吃,所以接头并没有叫卖的,只有饭馆等地方才会有。藏面吃起来比较特殊,它是十分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因此,很多内地或者说第二三板块的人第一次吃可能会有些不习惯,它吃起来比较硬,口感甚至有点生生的,不过它的味道非常鲜美,非常受当地居民的喜欢,去拉萨的很多人都要吃一碗藏面才算完成旅行。

第二道美食,藏族血肠


藏族血肠也是非常具有西藏特色的美食,在西藏,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几只小羊,就算不养小羊,宰羊吃羊肉也是藏族地区的居民非常喜欢的活动,而将羊的全身的充分利用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了,在藏区,宰羊之后,人们会把羊血单独保留下来,但是并不是单独拿去做美食,而是配合羊的小肠一起使用,它的操作其实并不复杂,首先要在宰了的羊身上选择最上乘的部分,然后将羊肉切成粒状,在准备好的羊血里加入调料,像花椒和盐之类的,将已经切好的羊肉放入羊血中,搅拌均匀后一点一点灌进小肠,然后将灌好的小肠用细线系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剩下的步骤就和香肠差不多了,最后做好之后就可以直接吃了,当然了,也可以切成一块一块的圆形炒一炒,吃起来既脆又香,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道美食了。

第三道美食,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相信不用小编多说,因为这个太有名了,不管你是不是吃过它,但你一定听过它,几乎是北方美食的招牌菜了,在我过的西北青藏等地区非常受欢迎,后来传到沿海的地方,但它的受欢迎程度也非常高,这道美食,几乎从古至今,传了差不多有上千年,一直都是青藏地区美食的代表,传入沿海和内陆以后人们改变了它传统手抓的方式,但是它是以手抓出名,因为也一直沿用它手抓羊肉这个称呼,站在它有三种吃法,一种是将羊肉烤熟然

2、列举青藏高原上主要的特色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有: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唐古拉山,阿尔金山等等
人文资源有:布达拉宫,敦煌,塔尔寺,等等
这些旅游资源中有些已经得到了开发和保护,但还有些处于空白或是做的工作很少。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过度开发,因为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一旦遭到破坏就是无法挽回或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青藏高原拥有众多的高大山脉,它们的海拔都在雪线之上,以世界其他任何山地所无法比拟的平均高度,耸立在坦荡的高原、盆地边缘和中间,且山峰终年银装素裹,冰河悬注,形成世界上最为壮观、独一无二的雪域高原风光。
旅游资源高度集中:在青藏铁路沿线,由于交通的瓶颈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相当一部份旅游资源还“深藏闺中”。如神秘的“ 生命禁区”———— 羌塘高原、素有“亚洲脊柱”之美称的巍巍昆仑、迷人的可可西里、险峻幽深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所有这些旅游资源,都以其独特的魅力、神秘的色彩和无法复制的垄断性,对广大国内外游客和探险家产生着强烈的诱惑力,吸引他们纷纷跃跃欲试,欲身临其境,一睹为快。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常丰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是评价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游客在这一地区的逗留时间。青藏高原不仅地貌类型复杂,而且气候类型多样。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从热带到极地、从沿海湿润地区到内陆荒漠的大相径庭的不同气候。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在生物物种方面,这里生活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动物,同时生长着大量的珍稀植物,被称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旅游资源的原始性:青藏高原由于环境恶劣,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原始状态。

3、有人知道青藏高原有什么特产吗?

青藏高原的中华之宝,没听说过。

被称为青藏高原“软黄金”的,有两种:

一、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我国民间惯用的一种名贵滋补药材,其营养成分高于人参,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乘的佳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冬虫夏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滋补肺肾,对肺癌、肝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对肺虚久咳,气喘,肺结核咯血,盗汗,肾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神经衰弱及化疗、放疗后的红细胞下降都有疗效。

冬虫夏草是一种药物名,它的外形特别奇特,冬天是虫子,夏天却是草。那么它是怎样从虫子转为草的?夏天一种称为虫草菌的真菌孢子成熟散落后萌发成菌丝钻到蝠蛾的幼虫身体内,吸取幼虫体内的营养。蝠蛾的幼虫躲进土壤中,这时虫草菌长出很多丝状体,称为菌丝体。幼虫由于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吸完,只剩下僵死的空壳,当然不能变成蝠蛾了。第二年春夏,气温和天气合适,菌丝体从幼虫的口器中长出,伸出地面。顶端略为膨大,外形像根棒,表面有许多小球形孢子。。

二、黑枸杞

主要出产于青海柴达木盆地,(德令哈、都兰、格尔木等地)生长在海拔2800米-3000米的盆地沙漠地带,海拔高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洁净、无污染。经测定,黑果枸杞含有17种,13种微量元素,其中钙、镁、铜锌、铁的含量也高于红枸杞。

据《周易》记载“天玄地黄”,玄即为黑,周天子在祭天之时所穿的衣服就是黑色;而朔方,就是在今天的陕甘宁边区等地。北方的猃狁部落举兵袭周,周文王姬昌数次发兵征伐,屡屡受挫,遂派名将南仲前往朔方驻守边疆,“天子命我,城彼朔方”。南仲在朔方御敌之时,不慎因伤身染恶疾,药石无医。一无名老者赠玄色枸子,得之,日日嚼食,身轻而愈。时至猃狁大败,得胜而归,献枸于姬昌。文王食之,大悦,赞其味甘健体,乃天之神果,遂将玄色定为天子之色。

黑枸杞,多棘刺灌木,高20-150 厘米。多分枝,枝条坚硬,常呈之字形弯曲,白色。叶2-6 片簇生于短枝上,肉质,无柄,条形、条状披针形或圆柱形,长5-30 毫米,顶端钝而圆。花1-2 朵生于棘刺基部两侧的短枝上;花梗细,长5-10 毫米;花萼狭钟状,长3-4 毫米,2-4 裂;花冠漏斗状,筒部常较檐部裂片长2-3 倍,浅紫色,长1 厘米;雄蕊不等长。浆果球形,成熟后紫黑色,直径4-9 毫米;种子肾形,褐色。

4、青藏高原人民的习俗

虽然我们笼统地将青藏高原上居住的藏人称为“藏族”,但根据藏族自己的分类,依居住地区的不同,又分为若干支系:住在前藏地区的称为“卫巴”,后藏地区的称为“藏巴”,西藏东北方及青海境内的称为“安多”,藏东及川、滇境内的称为“康巴”。以拉萨为中心的卫巴,自五十年代西藏解放后,已逐渐汉化,但大体而言,各地藏族仍保留传统的生活习惯与风俗。

【传统服饰藏袍】
集镇与农村 在藏族集镇与农村,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下身穿长裤,妇女下身穿长裙。藏袍大多以氆氇(以牦牛织成的布)、毛料或呢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褐或深灰,大襟宽腰,领口袖口镶有花边,因袍长过人,穿时将腰部提起系上腰带。

男式藏袍有两个肥大的袖子,天寒时两袖都穿在身上,天热时则脱去一袖扎于腰间,成为藏族“袒露一臂”的独特装束;女式藏袍分有袖和无袖(背心式)两种,袍外 通常还装饰着“帮典”--织锦精美、图案鲜明的围裙。

妇女的发型一般都扎成两根辫子,或垂于背后,或盘在头上。喜爱披挂装饰品是藏族服饰的一大特色,不论男女,身上或多或少都挂有金银、象牙、玛瑙或绿松石做成的饰品。

【游牧区】
青海草原、西藏东北部的安多地区及藏北高原南端,是游牧藏民的主要分布区。由于游牧区气候严寒、风沙大,自然条件较农业区更加严酷,因此本区的藏袍以整张羊皮制成,肥厚宽敞,怀中可放入不少随身用品。夜间可解开藏袍充做被褥,因此流传着“汉民的铺盖在炕上,藏民的铺盖在身上”的俚语。

妇女的发型喜扎成数十根细长的辫子,辫子上装饰金、银、绿松石等。 

【饮食】
酥油
酥油是由牦牛奶或羊奶提炼出来的,营养价值很高。将牦牛奶或羊奶稍微加温,然后倒入“雪董桶”中,搅拌至表面浮上一层脂肪,把脂肪舀起装入袋中,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可制酥油茶,或加入糍粑中食用。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最普通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砖熬煮成浓稠的茶汁,然后与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至水乳交融后煮开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为主,所以清热败火的酥油茶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饮料。

糍粑
青稞属于大麦的一种,耐寒、耐旱,生长期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状,加入酥油撮捏成团,成为“糍粑”,是藏民的主食。

青稞酒
青稞酒以青稞酿成,酒精成分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似内地的米酒,更象是四川一带的醪糟。青稞酒是藏民喜庆宴会不可缺少的饮料,内地入藏的游人,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能痛快地喝上几大碗。

藏族传统的食品还有“包子”(藏式饺子)、酸奶酪及风干的牛羊肉等。

【住居】
拉萨
拉萨等大城市一般常见的住宅形式为2-3层的石砌碉楼,人住上层,一楼为仓库或圈养牲口家畜。墙壁粉刷成白色,阳台、窗前种植花草,在高原晴空万里的衬托下显现出一种迷人的油画般的绚丽色彩。

农村
农村的建筑多为木石结构的平房,屋顶以夯土打实抹平,堆放牦牛粪及木材等燃料,屋角还插有五颜六色的经旗,在风中飘扬。

游牧区
帐篷是藏民夏天游牧期间的居所,为了便于游牧的搬迁,帐篷设计简单、拆迁容易,中央以木杆支撑,周围以毛绳拉开钉在地上即可。帐篷内的空间大约在10-15平方米,内有以石头围成的灶台,可作简单炊煮。帐篷以氆氇缝制而成,质地粗厚坚韧,相当保暖。 

【交通工具】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气候严寒,虽然逐年修筑公路便利汽车运输,但在广大的高原上,许多传统的方式仍然被沿用。

牦牛
牦牛藏语称“呀”,是地球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哺乳动物,眼睛小,腹、肩、股、肋部都有长可及地的毛,即使睡卧冰天雪地也不觉寒冷,而其坚实的蹄质,则可攀走于高原雪地。牦牛虽然行动迟缓,但能负重、耐长途跋涉,尤其能适应高原爬坡与冰天雪地,是藏民最主要的运输工具,享有“高原之舟”的美誉。牦牛的粪晒干后可作燃料,肉可以食用,皮可以做鞋,毛织成氆氇后可制成藏袍、帐幕或毯子;牦牛奶可提炼成酥油,并制成酥油茶。

牛皮船
高原地区的河流水流湍急,木造船只很容易撞得稀烂,因此藏民便发明了“牛皮船”。牛皮船是用坚韧的木、柳条做骨干,外面蒙上数张牦牛皮缝制而成,船身小巧,载重量有限,但牛皮坚韧能耐浅滩礁石。牛皮船无法逆流而上,所以船顺流而下到了终点后,船夫即将船驮在肩上由陆路走回上游。

背夫
临近印度、尼泊尔边境的樟木、勒布、米林等地,一直是中印、中尼国际贸易的通道,但喜马拉雅山区地势险峻,牦牛商队也很难成队通行,故这一带的运输多仰赖当地健脚的藏民,这些终身从事背运货物的人,称为“背夫”或“背子”。 

【传统娱乐】
藏民最主要的娱乐大概就是“逛林卡”(郊宴、野宴),既每逢风和日丽的假期,藏民便扶老携幼到郊外的“林卡”(树林),席地而坐,喝着酥油茶、青稞酒,弹唱传 统民歌,兴致一来也翩翩起舞或演演藏戏。

藏族歌舞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藏民性情豪迈,歌唱至高潮往往手舞足蹈,因此形成有歌必舞、舞中有歌的藏族歌舞。“跳果谐”是最常见的藏族群体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圈,以顿地开始,踏足为节奏,边唱边跳,以往跳果谐有男女各聚一边的习俗,但现在则已混杂一块。“跳弦子”也是群体舞,年轻男女在胡琴伴奏下共舞,内容多叙述男女的爱慕之情或农村的田间工作。“卓”和“热巴”是属于技巧性较高、:作奔放强烈的藏族歌舞,“卓”流行于藏南,舞者腰系大鼓,边击边舞;“热巴”流行与藏东和川、滇一带,由一男一女共舞,男手执铜铃,女一手抓圆鼓、一手拿槌,绕着圆圈婆娑起舞。

藏戏
藏语称藏戏为“阿吉拉姆”,是结合歌舞、道白、剧情的综合艺术。藏戏相传起源于十五世纪,而发展成熟则在十七世纪以后。传统藏戏的演出并没有特定的舞台、布景,一般多在城市、村子的广场上便唱将起来,演员们在广场上围成一个半圈,轮到自己出场时便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则在行列中担任和音帮腔。由于是户外表演,藏戏的唱腔多高亢嘹亮,且字音拉得很长,形成拖腔。一段唱腔之后表演一段舞蹈,是藏戏的基本结构。戴面具是传统藏戏的一大特色,藏戏的面具造型别致、栩栩 如生,面具主要有两类:神、人等角色戴平面面具,牦牛、狗等动物戴立体面具。藏戏的演出一般分“温巴顿”、“雄”、“扎西”三个部分,“温巴顿”是序幕,“雄”是演出的主要内容,是正戏,“扎西”是正戏之后简短的募款仪式。传统藏戏的题材多具有宗教色彩,以佛经典故、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居多,“文成公主”、“卓瓦桑姆”、“诺桑王子”、“朗莎姑娘”、“苏吉尼玛”、“白马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登”为著名的八大藏戏。藏历六月底到七月初的雪顿节(藏戏节),是一年中藏戏演出的最高潮,藏民都聚在林卡,一边吃酸奶酪,一边观赏藏戏。

5、青藏高原的特色资源是什么?

青藏特色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青藏高原拥有众多的高大山脉,它们的海拔都在雪线之上,以世界其他任何山地所无法比拟的平均高度,耸立在坦荡的高原、盆地边缘和中间,且山峰终年银装素裹,冰河悬注,形成世界上最为壮观、独一无二的雪域高原风光。
2、旅游资源高度集中:在青藏铁路沿线,由于交通的瓶颈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相当一部份旅游资源还“深藏闺中”。如神秘的“ 生命禁区”———— 羌塘高原、素有“亚洲脊柱”之美称的巍巍昆仑、迷人的可可西里、险峻幽深的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所有这些旅游资源,都以其独特的魅力、神秘的色彩和无法复制的垄断性,对广大国内外游客和探险家产生着强烈的诱惑力,吸引他们纷纷跃跃欲试,欲身临其境,一睹为快。
3、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异常丰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是评价旅游目的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游客在这一地区的逗留时间。青藏高原不仅地貌类型复杂,而且气候类型多样。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从热带到极地、从沿海湿润地区到内陆荒漠的大相径庭的不同气候。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就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在生物物种方面,这里生活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动物,同时生长着大量的珍稀植物,被称为“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4、旅游资源的原始性:青藏高原由于环境恶劣,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原始状态。

6、青藏高原四大特产药

青藏高原特产药材很多,但不知道有四大特产药之说。
冬虫夏草肯定算一个。藏雪莲也算。然后就不清楚了,唐古特大黄应该算,红景天、藏茵陈、肉苁蓉、柴达木枸杞、龙胆花等也都很不错。

7、青藏高原当地习俗,特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青藏高原的特产是: 牦牛、青稞酒、酥油茶
(藏羚羊是濒危物种、一级保护动物,虽然是青藏高原特有,但不能算作特产)
(冬虫夏草分布区域为:东至四川省的凉山,西至西藏的普兰县,北起甘肃省的岷山,南至喜马拉雅山和云南省的玉龙雪山,不能所在青藏高原特产。)
横断山脉的金沙江、大渡河、岷江是南北走向。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山脉,其南麓地势陡降,与印度炎热潮湿的恒河平原相接,而在西面、北面和东面,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 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相连接,气候和自然景观相差悬殊。由于海拔高,喜马拉雅山脉挡 住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所以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而且干燥。拉萨一月平均气温为-2.2℃,七月平均气温为 15.1℃;那曲一月平均气温为-13.9℃,七月平均气温为8.9℃。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在10℃以下,拉萨、日 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最热月气温都比同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整个青藏高原冬季漫长,无霜期短 ,拉萨和日喀则为120-180天,那曲地区仅有60-80天,没有严格意义的夏季。年平均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数, 古藏拉萨为173.3天、日喀则为189.7天、那曲为276.9天,青海果洛大武镇为266.4天,四川甘孜康定为184.2天 、阿坝马尔康为209.6天;而年平均最高气温高于10℃的天数,大部分地区在50天以下,最高的也不到180天。 降水量少而且集中在7、8两个月,年降水量西藏拉萨为453.9毫米、阿里噶尔镇为60.4毫米、那曲为406.2毫米 ,青海海西德令哈为119.2毫米、柴达木盆地西部在60毫米以下。冬春多暴风雪,夏秋多雷暴、冰雹,那曲年平 均雷暴日在85天以上、雹日在35天以上。青藏高原又是多风的地区,年平均大风(8级以上)日数拉萨为32.4天 ,日喀则为59.3天,而那曲和阿里的牧业区为100-150天,最多的地方可达200天。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青藏 高原的植被呈垂直分布,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有森林,再往上依次是灌丛草甸、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 漠,雪线以上的高峰峻岭,终年冰雪覆盖,为大片的雪山冰川,类似地球的南北两极的景观。从整体来看,青 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荒漠草原,只有少部分气候比较温暖河谷可以发展高原灌溉农业,大部分地区为牧业区 。青藏文化正是建立在高原游牧牧业和河谷地带的灌溉农业的基础之上。
从地理环境看,青藏高原的农牧业分布地域辽阔,但是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积却很有限。广大草原牧草生长季节短,产草量、载畜量低,而且多风雪灾害,生产很不稳定。农田必须有水利灌溉,庄稼才能生长成熟。耕 地在河谷分散为小块,而且一年只能一熟。因此,农牧民在高寒缺氧的荒野中必须用加倍的辛勤劳作乃至生命 的付出来取得并不丰裕的食物和衣物,维持自己的非常简单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每一年的农牧业生产都是高原 居民与大自然的一场严酷的斗争。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的各个民族,正是在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不 断与严酷的自然条件的艰苦拼搏中发展起来的。这种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的艰苦拼搏养成了高原居民的勇敢勤劳 、粗犷豪迈的性格和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每一点赐予、适应严酷自然条件生存的智慧,发展了适应高原自然特点 的多种农牧业生产技能,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爱惜每 一件有用物品、爱护动植物生命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简单粗放的农牧业生产又决定了高原居民的生存依 赖社会的集体组织,单个的家庭和个人在高原的农牧业生产中难以立足。牧业生产虽然必须定期轮换草场,具 有游牧的形式,但是草场是由各个部落分割占有,牧民并不能随意迁徙;他们只能是某一个部落的成员,使用 部落的草场,同时对部落尽成员的义务,接受部落首领的严格的统治。农业生产的基础是耕地和水利灌溉设施 ,而耕地和水源为部落或封建领主所占有,农民成为领种土地并对领主承担封建义务的农奴。青藏高原上的游 牧部落起源很早,见于汉文史料记载的羌人部落在商、周时期就已发展到关中、陇西,两汉魏晋南北朝时已经 成为中原王朝十分关注的重要政治军事力量。唐代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兴起,与唐朝争雄达二百多年。唐朝以 后,青藏高原的大大小小建立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各种地方政权延续了一千多年。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青藏 高原的居民创建了丰富多彩的制度文化。包括社会组织方面的氏族部落制度,封建农奴庄园制,各种维持社会 生产和生活有序进行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法律法规,以及对祖先的崇拜祭典、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仪 式或规范社会成员行为准则的礼仪道德、风俗习惯等。佛教的传入和上千年广泛传播,更使得青藏高原的制度 文化具有十分独特的内容,例如政教合一制度、寺院组织制度、寺属民户制度、活佛转世制度等。

8、西藏有那些好吃的特产

1、酥油茶

酥油茶是中国西藏的特色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有御寒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俗。

2、糌粑

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糌粑是将青稞洗净、晾干、炒熟后磨成的面粉,食用时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即可。它不仅便于食用,营养丰富、热量高,很适合充饥御寒,还便于携带和储藏。

3、青稞酒

青稞酒,藏语叫做“羌qiang”,是用青藏高原出产的一种主要粮食——青稞制成的。它是青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送亲友,必不可少。

4、西藏牦牛肉

西藏牦牛肉是选用海拔3800多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出产的牦牛排,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富含多种氨基酸等特点,营养价值是普通牛肉的十倍,入口有弹性、肉味更香浓。

5、西藏酸奶

来到西藏,传统的“酸奶”概念会被彻底颠覆。西藏酸奶那厚重的层次感、纯正干净的口感,就像那里湛蓝纯净的天空上点缀着洁白的浮云,产生的境界无法超越。 西藏牦牛酸奶作为藏地人民不可缺少的食品和供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里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雪顿节”,就是以酸奶来命名的。 

(8)青藏高原人们的特产扩展资料:

特产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有文化内涵或历史,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在英文中,特产译作speciality proct或Specialty,后者特指“特制独特品种或具有特殊优势的项目或产品”(An item or a proct of a distinctive kind or of particular superiority),强调品质上具有“特别的或独特的状况或品质”(The quality of being special or distinctive)。

有时为了强调特产的地域特性,使用special local proct来表示地方特产,相当于汉语中的“土特产”的概念。例如云南特产的取名就是根据特产加上民族文化来取的。

参考资料:网络-特产

9、青藏高原地区的人们有哪些生活习俗

青藏地区民俗特点:青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和新疆南部边缘地区。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不足全国的1%。这里是中国藏族聚居的地区。西藏自治区同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相邻。青藏高原海拔大多在四千米以上,是中国,也是世界面积最大地势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湖区,分布大小湖泊一千多个,其中青海湖面积4340平方米 。 青藏地区因地势高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地区。青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有“高”随之而来的另一个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寒”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青藏地区是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种植青稞,小麦。还有牧业,在一些高山草场。青藏地区的人民还有些特色民风,如唐卡,壁画等。生活在那里的回族,伊斯兰教等人还有进行“斋月”。由于其高度,
的空气比较干燥,稀薄,
比较强,气温比较低。由于其地形的复杂和多变,
上气候本身也随地区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总的来说高原上降雨比较少。
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
阻挡了南方温暖潮湿的空气北进,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 藏族歌舞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藏民性情豪迈,歌唱至高潮往往手舞足蹈,因此形成有歌必舞、舞中有歌的藏族歌舞。“跳果谐”是最常见的藏族群体舞,男女老少手拉手围成一圈,以顿地开始,踏足为节奏,边唱边跳,以往跳果谐有男女各聚一边的习俗,但现在则已混杂一块。“跳
”也是群体舞,年轻男女在胡琴伴奏下共舞,内容多叙述男女的爱慕之情或农村的田间工作。“卓”和“热巴”是属于技巧性较高、动作奔放强烈的藏族歌舞,“卓”流行于藏南,舞者腰系大鼓,边击边舞;“热巴”流行与藏东和川、滇一带,由一男一女共舞,男手执铜铃,女一手抓圆鼓、一手拿槌,绕着圆圈婆娑起舞。 藏戏 藏语称藏戏为“
”,是结合歌舞、道白、剧情的
。藏戏相传起源于十五世纪,而发展成熟则在十七世纪以后。传统藏戏的演出并没有特定的舞台、布景,一般多在城市、村子的广场上便唱将起来,演员们在广场上围成一个半圈,轮到自己出场时便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则在行列中担任和音帮腔。由于是户外表演,藏戏的唱腔多高亢嘹亮,且字音拉得很长,形成拖腔。一段唱腔之后表演一段舞 蹈,是藏戏的基本结构。戴面具是传统藏戏的一大特色,藏戏的面具造型别致、栩栩 如生,面具主要有两类:神、人等角色戴平面面具,牦牛、狗等动物戴立体面具。藏戏的演出一般分“温巴顿”、“雄”、“扎西”三个部分,“温巴顿”是序幕,“雄”是演出的主要内容,是正戏,“扎西”是正戏之后简短的募款仪式。传统藏戏的题材多具有宗教色彩,以佛经典故、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居多,“
”、“卓瓦桑姆”、“诺桑王子”、“朗莎姑娘”、“
”、“白马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登”为著名的八大藏戏。藏历六月底到七月初的雪顿节(藏戏节),是一年中藏戏演出的最高潮,藏民都聚在林卡,一边吃酸奶酪,一边观赏藏戏。 传统风俗 有个谣传,说藏族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的时候洗第一次,结婚的时候洗第二次,去世的时候洗第三次。如今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了,但由此可见,同内地的各族风俗一样,生育、婚嫁、丧礼也是藏族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件大事。 【生育】 以往藏族人认为妇女怀孕生子是一种污秽的事,所以孕妇经常被赶到牛棚、羊圈生产,这种风俗导致妇女分娩时卫生不佳,婴儿经常夭折。现在藏族妇女的地位已较从前显著提高,注意生产卫生的观念也逐渐普及,所以孕妇已可以在家中或医院生产。 婴儿一出世便得到相当的重视,特别是男婴孩,在藏族中也是值得庆贺的事,生下来的第三天(女孩是第四天),亲友便纷纷带着礼物前来祝贺。一进门,亲友先向产妇和婴儿献上哈达,接着敬酒、倒茶、说些吉祥话,然后捏一点糍粑点在婴儿的前额上,祝福小孩成长顺利。这种仪式称为“旁色”,是“清除污浊”之意,也就是将生产时的污秽清除,使小孩能健康地成长。 孩子满月后要行出门仪式,到庙里进香,然后到亲友家中串门子。藏人迷信小孩夭折是被魔鬼抓去,所以婴儿第一次出门必须挑黄道吉日,而且为了避免被魔鬼发现,婴儿的鼻头需搽上一点锅灰,使魔鬼看不到他。 取名字在藏族是一件重要的事,必须请庙里的活佛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一般在出门仪式之后进行。小孩如果是请活佛命名的话,多为“拉姆”(仙女)、“丹巴”(佛教)、“扎西”(吉祥)、“平措”(圆满)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名字;有的名字则表示父母的期望,如“普赤”(招弟)、“却巴”(到此为止),有时父母为了孩子不过早夭折,故意给孩子起个不吉利的名字,如“其加”(狗屎),以把魔鬼吓走。 【婚嫁】 藏族的婚姻制度从前是一夫一妻、

并行,现在则大多采用一夫一妻制,只有偏远的游牧地区由于生活艰辛,少一房妻子可以减少开支,而保留有几个兄弟共娶一房妻子的现象。 藏族年轻男女或自由恋爱,或相亲认识,决定结婚之前必须先合八字,八字相合的话,男方向女方赠送哈达求婚,然后择吉日正式举行订婚仪式,订婚仪式之后便开始准备结婚典礼。 结婚典礼的前一天,男方须将新娘礼服与珠宝首饰先送到女方家,以备第二天使用。结婚当天,男方以一匹有孕的雌马作为新娘坐骑,让迎娶的代表牵去女方家.

10、青海有哪些特产

1、青稞酒,青海地处高寒,人们习惯以酒为伴,尤其在一年一度的春节,别有一番酒趣。青稞酒的代表产品是互助牌系列酒,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粮食作物青稞为主要原料。

2、冬虫夏草,又称“虫草”、“冬虫草”,为中华之特产,主要产于中国四川、青海境内的青藏高原上。自明代开始,青海冬虫夏草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1460年,中国虫草销往日本、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被称为中国传奇式的珍宝。目前,冬虫夏草仍是青海省换汇度最高的出口商品之一。

3、贵南黑藏羊黑藏羊,主产于贵南县,散见于环湖各县。所产羔羊毛色黑亮、美观,称之为“黑紫羔”。藏羊又称藏系羊,英文名称Tibetan sheep ,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青海是主要产区。

4、黄蘑菇是刚察县的特色产品之一,其鲜味独特,口感极佳,颇受世人欢迎。它的蛋白质含量极高,富含有各种营养物,并含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生长的生理活性化学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疗保健作用。

5、青海枸杞又名柴杞,主要出产于柴达木盆地,鲜果玲珑剔透,红艳欲滴,状似红宝石,色红粒大,果实卵圆形,籽少、肉厚,大小均匀,无碎果,无霉变,无杂质,品质优良,这主要得益于青海柴达木盆地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参考资料:

网络 青稞酒

网络 冬虫夏草

网络 黄蘑菇

网络 黑藏羊

网络 柴杞

与青藏高原人们的特产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