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与特产 > 石楼县有什么特产

石楼县有什么特产

发布时间:2021-04-06 06:00:19

1、山西石楼在那儿

石楼县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东以黄云山、石楼山为界与交口县相邻 ,南与隰县 、永和县接壤;北与中阳县、柳林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总面积 1742 平方公里,现辖4镇10乡,人口9.91万。
石楼,因县东有通天山石叠如楼而得名。春秋为屈色,西汉置土军县,东汉县废;西夏置土京护军,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置岭西县,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改名吐京县。唐、宋二代先后改名为西德、东和州,元复称石楼县。1958年并入吕梁县,1959年复置县至今。

石楼县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属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地势东高西低,群山连绵,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因受流水侵蚀、冲刷,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全境分为山地和丘陵地两部分,东部山地石楼山,古称通天山 ,南北走向 ,由许多山峰构成,姿态雄伟,主峰棋盘山海拔2000米,为境内最高峰。中南部山地,主要山峰有四十里山和团圆山,海拔均在1400米以上。西和北部及城关一带均为黄土丘陵区,较大的垣面有薛家垣、曹家垣、西山垣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境内主要河流有屈产河,发源于石楼山西麓,从东南向西北注入黄河。该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为9.2度,一月均温-- 7度,七月均温22.7度,年均降雨量为55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80至190天。

石楼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作物种类繁多,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红枣、大麻、胡麻、葵花等。

石楼县矿藏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铝矾土、天然气等。由于受自然、历史、交通等环境制约,该县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主要工业有水泥、化工、五金、农机修配、采煤、砖瓦等。

石楼县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交通不便。现有县城经交口石门通往霍州的干线公路一条,是该县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另外还有乡镇级公路多条,通往全县大部分乡镇。

该县主要土特产有红枣、菜羊、甘草等。菜羊又称“百叶籽羊”,也为石楼一方特产。

2、石楼旅游景点有哪些

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
天下黄河第一弯
兴东垣东岳庙
石楼后土圣母庙
仁泉寺

3、山西石楼县在历史上是啥地方?怎有如此多青铜器出土

******石楼县出土文物之多之珍贵,为史学界所公认。在县境中部和西部发掘的新石器遗址3处,商代墓葬7处、周代墓葬和汉代遗址、宋代“漏泽园”各1处,还有零星出土文物,有陶器、陶棺、石器、国器、金器、表铜器、贝币、布币等近300件,这些文物大批调往国家和省、地博物馆,留县收藏的尚有67种,130件。最珍贵的文物为现存于国家博物馆的商代青铜酒器龙纹触一件,为全国孤品。石楼县古建筑遗存不多,但颇具特色。******
我查了一下。但是很难查出来。因为青铜时代是商周时期。 所以要说明你的问题,必须搞懂商周时期石楼是个啥地方。但是这方面资料很少。 如果青铜器有铭文的话,可以根据铭文推断。但是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山西的吕梁山区,晚商青铜器主要发现于保德、石楼、柳林、吉县等地。由于一直没有发现与之相应的生活遗址,这支在晚商时期曾经活跃于吕梁山内的青铜文化的缔造者应该就是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这种观点似乎成为学界的共识。这支青铜文化昙花一现后便在吕梁山销声匿迹了,其来源与去向成为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另外又查到这个。你看一下。 另外石楼和陕西绥德的青铜器差不多。 估计古代(商朝时期)这块地方是个小地方政权?

4、石楼县山里红食品有限公司怎么样?

石楼县山里红食品有限公司是2016-04-06在山西省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石楼县城内东征大街小龙家电对面。

石楼县山里红食品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41126MA0GTQ4P0K,企业法人白瑞莲,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石楼县山里红食品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通过网络销售预包装及散装食品;零售:小杂粮、坚果、干野菜、预包装及散装食品、水果;种植:谷物;收购:粮食、辣椒;初加工:谷物(碾磨、分包)。(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石楼县山里红食品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5、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有哪些文化习俗

9.生辰寿嘏 小孩过生日,老人祝寿嘏,旧时以男性为重。富家摆阔气,小康之家有所表示,贫困家庭有心无力。一般男孩子第一、二、三个生日过得隆重,亲朋送礼,主家待饭,吃油糕,长面条。沿黄河一带,十二岁过得更隆重。老人逢六十、七十、八十岁为大寿,岁数越大越隆重,个别的鼓乐相助,儿女亲朋送寿衣、寿礼、寿桃、寿面,跪拜祝贺;寿星家盛餐招待,回礼答谢。旧社会官宦豪绅祝寿嘏为勒索良机,滥发寿贴,收礼敛财。

喜庆吉日 合木。老人年龄到六十开外,儿女们要经做棺木。完工那天,称为合木,儿女们要庆贺,表示孝心。

合龙口,修建房屋合顶时,拉鞭放炮,张贴对联,表示庆贺。同时备好饭菜招待工匠。

乔迁之喜。家户搬进新窑或新房时,放鞭炮,贴对联,亲朋邻里前往庆贺,馈赠礼金、礼物,主要设宴招待,俗称暖窑。

开业庆贺。新办商店、厂矿开业之日,装璜一新,鼓乐吹奏,张贴对联,拉鞭放炮。有关业务单位、同行同业和亲朋好友前往贺喜,馈赠礼品、礼金、花镜、挂幛;主家设盛宴招待,回赠纪念品。

解放初期和实行义务兵役制头几年,青年应征入伍时,当地政府和全村群众集会欢送。锣鼓喧天,披红挂花,家族近亲送礼祝贺。八十年代,向高考中榜的学生及其家庭进行道喜祝贺,送礼资助,已成新风。
10.讣闻报丧 新中国建立前,丧葬习俗颇为繁琐复杂。长辈死亡,富豪人家发讣闻,在白纸上将故者的生年死日时分及出殡日期写明,分送亲友;一般平民百姓则由孝子身穿孝服,赴亲友家叩头报丧,并请如期参与丧礼。

入殓 人死后先将衣衾棺木备齐,暂放床上,候亲属娘舅辈到后,方能入殓封棺。死者遗体穿着,富家绸缎衣裤、男袍女裙、鞋帽、内衣等五身,不许结扣,口含金或银质小钱(小元宝样儿);贫寒之家只穿布衣两三身不等,口含铜质小钱一枚。每个儿女给棺木的七星板上铺麻丝各一条,面部盖麻纸一张。儿女齐集后,将遗体放入棺内。

祭悼 入殓之后,搭灵棚祭悼。男女孝子全身白孝衣,守护灵前。亲友上素馔祭奠。富户和小康之家,于前三日开吊,亲友吊奠,僧道诵经,鼓乐举衷,并设有礼房。亲戚按远近为序上香焚纸,献供品。迎祭时,先是本族,谓“堂祭”,后是外祖、娘亲,再是姑、姨、姐、妹。朋友不分远近。随到随祭。

发引 即出殡,起丧抬棺上坟。僧道鼓乐导引,后随纸人、纸轿、纸马、金山、银山等陪葬纸扎。孝子以白布躬身索引棺材,富者16人抬,一般人家8人抬,亲朋家族尾随棺后。亲朋和僧道只送出村外,儿孙送上坟地安葬。

安葬 安葬前几天要先打好坟墓。择吉地挖土坑八九尽深。再挖小窑一孔。安葬时,将灵柩下坑入小窑,用土掩埋,堆成圆墓。

服三 葬后三天,上坟祭奠,叫服三,俗称暖窑。当日,死者儿女及近亲上墓,用香油炸油糕或馒片祭奠,烧化楼、台、亭、阁、院墙等纸扎,表示已为死者安置了舒适的住处,是件喜事,不动哭声。

过七 从死者寿始之日起,要举行七个七日祭奠。头七、三七、五七较为隆重。亲友携儿带女上坟悼祭。直系亲属准备素馔(用白面蒸成桃、佛手、猪、羊等),一套16个、22个或48个不等。此后,还有百日、周年等悼祭活动。

寄埋 即临时埋葬暂不入坟。一种是死者上有父辈或祖辈健在,坟中无法定穴,只得寄埋;另一种是夫妻死亡一人,另一人健在,不能入坟定穴;再一种是由于“坟不空”、“日主不好”等原因,当年不能入坟。寄埋多在靠坡靠崖的自然穴洞或废弃山圈之内。寄埋时间长短不等。

合葬 夫妇同入正穴为合葬,俗称“上山”,就是上祖坟。事主请阴阳先生择定良辰吉日,设灵堂隆重祭奠三天,然后进行合葬。

少亡与夭折不入坟。12岁以下死者,不能打墓入坟,将尸体垒在土洞或石崖内。两岁以下幼儿死亡不装棺,用谷草包裹弃于荒野。

殡葬革新 新中国建立后,倡导殡葬革新。一些封建迷信和繁琐的旧习俗有所革除,丧事贫富的悬殊大为缩小。工作人员病故开追悼会,送花圈致哀。农村也简单从事,再不杀猪宰羊大肆挥霍,只用香表供奉一天,即行殡葬。但习惯势力根深蒂固,薄葬之风尚未完全形成,火葬条件亦未具备,请阴阳、请僧道等迷信做法仍在流行,仍有丧葬讲排场,摆阔气的。
11.解放前,一直沿袭着封建买卖包办婚姻。穷人一夫一妻,官宦富豪有的一夫多妻。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卜算之合,本人不能自主。世世代代有不少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和美满婚姻,被这种封建迷信习俗无情拆散,酿成悲剧。

联婚 联婚的第一步是合婚,即男女双方的属相、生辰八字,经算命先生掐算,凡合婚者,方可商谈婚事。然后经媒人多次往来说合,双方认定了婚事,便由男女两家各书庚贴,互相交换,便为订婚。接着是下贴,亦称送期,即由男方择定迎娶吉日,着媒人携带彩礼及金银首饰,用全贴知会女家。用单红贴通告戚友。

嫁娶 历代相传,礼仪繁多,富户以豪华为荣,穷家则力求俭朴,但都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一般时经三天;吉日头一天,亲朋来临,晚上鼓乐吹奏。吉日当天,男家备彩轿鼓乐,由新郎和主要亲戚组成的伴郎往女家迎娶;女家备酒席款待,送新郎上轿;迎到男家后,设香案,拜天地,入洞房,亲朋贺喜。其间,有赶场凑热闹行乞的人,在新娘下轿时唱喜词。较为流行的喜词是:“迟不来,早不来,新人下轿我便来。庆喜来,贺喜来,空中撒过福气来;一撒金,二撒银,三撒摇钱树,四撒聚宝盆,五撒五子登科,六撒六六大顺,七撒七子团圆,八撒八仙过海,九撒九凤朝阳,十撒十全十美。喜酒喜菜,恭喜发财”。晚饭后,由平辈亲朋闹洞房。吉日第二天,新郎新娘偕往女家,谓之回门。新女婿向岳家长辈叩拜,岳家特优接待,并备礼物相送,当日双双返回。新娘在婆家住九天后,再回娘家住九天,谓之回九或住九。

此外,另有几种其它形式的婚事:

童养媳 多为穷苦人家养活不起女儿或娶不起媳妇,经说合议定,将幼女送往男家生活,待长到十五、六岁时圆房完婚,多数不讲仪式。这是一种畸形的买卖婚姻。一般男的比女的大十几岁。童养媳受虐待歧视,大部分遭遇悲惨。

寡妇改嫁 若丈夫亡故,在封建礼教威逼之下,名门妇女要终身为夫守节,不得改嫁;一般人家,为维持生计,可另行改嫁,但改嫁者被认为不贞不节,备受鄙视、污辱和指责,并要遭受无理刁难。原公婆及家中兄弟辈要勒索高额卖身价,霸占寡妇私有衣物、嫁妆等。还要遭受流氓地痞的讹诈,甚至遭受辱毒打。因而,不烽寡妇宁可忍辱负重,悲惨偷生。不敢申言改嫁;有的走投无路,生活难熬,自寻短见。寡妇改嫁迎娶时不得骑马坐轿,不得穿红挂绿,不得响动鼓乐,不得见太阳,不得走正道,情景甚是凄惨。

招女婿(招亲·入赘) 有女无男之家,招男孩多而贫困人家的儿子为婿,继承家业,传宗接代。招女婿有两种,死招与活招;死招改名换姓,作为儿子永远继承财产,延续宗嗣;活招是不改姓名,老人下世之后,善办丧葬后事,仍回原家,所生子女为双方开门接代。社会舆论对招女婿是歧视的。

换亲 男女双方家境均属贫寒,无力为儿子娶媳妇。经媒人说合,双方的女儿互许对方儿子为婚。一切彩礼全免,婚仪简单。

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婚姻法的公布,封建迷信色彩逐渐减少,婚事程序渐行简化。父母对于儿女婚事,或不主,或半主,有些家长虽想包办,但多数拗不过儿女,包办不了,城乡普遍实现了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男女青年恋爱成功后,请介绍人走一下形式,在男家或女家见面,称为相亲。此后,双方自由接触,互相了解,增进感情。成熟后,男家送聘礼订婚,一般是送时髦服饰数件,现金若干。送彩礼的习俗仍然存在,即给女方家长送现金,一般为三五百元,多数是自愿相送,明言索要的不多,不受彩礼的也不多。订婚后,达到婚龄的经双方同意,领取结婚证书,然后择日举行结婚仪式,始成夫妇。结婚礼仪,50年代初先在机关干部中推行新式结婚。1951年县政府干部张良珍同白凤英结婚时,由县长郭英贤主持婚礼,主婚人、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机关全体同志都来祝贺。大家欢聚一堂,只以清茶、香烟、喜糖、瓜子待客。郭英贤县长当场赠送藏头贺诗一首:“良辰吉日双行礼,珍肴美味待来宾;凤鹤落在庭堂上,英勇战斗比输赢。”从此,机关干部都仍效这种既简朴又热烈的婚礼仪式。农村结婚仪式也比旧时简朴多了。1959年,城关公社在农田建设工地上,为12对男女青年举办集体婚礼,铁锹、平车作为嫁妆。结婚坐轿子已绝迹,50年代骑马,60年代坐马车或骑自行车,70年代以后多乘坐汽车,后来又举旅行结婚。入赘女婿不再受社会的歧视,反而受到鼓励称赞。所生子女之姓氏,可随父、亦可随母。寡妇再婚已成自然,再不受干涉、鄙视。童养媳已经绝迹。唯80年代以来,大操大办抬头,婚礼愈来愈重。

12炊餐具 炊具有炉灶、通条、煤锨、火钳等。吹风,旧时为木制手拉风箱、手摇吹风,现有电吹风机。县城已有个别户使用煤气灶。做饭烧水均用铁锅,有大小之分,大锅蒸煮用,小锅做菜。大锅口径,大小不等,视家中人口多寡而置。近年来又有铝锅和不锈钢锅。过去农家普遍使用 壶,用业烧少量开水。其余有勺子、笊蓠、铁匙、盆盔、水瓢、菜刀、案板、擀面杖等。水瓢、勺子、笊篱过去多系木质或铜铁所制,近年来使用铝制品。贮存粮油,多用陶瓷瓮、缸、坛、罐之类。餐具主要有碗、筷、盘、匙等。酒具有壶、盅、杯。茶具有盘、壶、杯等。过去一般人使用均系笨重丑陋的粗瓷。只有富家才有细瓷器。近年来,大部器皿系细瓷、搪瓷、玻璃、塑料或铝制品,有些户购置了时新酒具、茶具,小巧精致,轻便耐用。

卧具 石楼人喜欢睡火炕。炕上铺苇席,一般人家还有羊毛毡、牛毛毯,一人一褥、一被、一枕。富豪人家绸缎被褥,绣花靠枕,夏有凉席,冬有皮褥。贫寒者有被无褥,甚至两三人合盖一块破被。近年来,普遍在炕上铺花漆布,羊毛毡,人人有被、有褥、有毯。被褥面有绸缎的、哔叽的,肉絮新棉,柔软舒适。城镇青年喜欢睡床,过去多是单人木床,现时多为双人木床,上铺床垫。不少户有了席梦思、沙发床,冬天还有用电褥的。

家具 过去,家用木器有衣柜、木箱、厨柜、方桌、椅子、方凳、条凳,样式笨拙,油漆粗糙,但结实耐用。近年来,木制用具不断更新,家庭中改用立柜、平柜、梳妆台、写字台、缝纫机、沙发、茶几、床头柜、圆桌、皮箱等。城镇有些户有了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录音机、石英钟、电子琴等高档现代用品。

工具 一般居民住户,还备有日常生活中手头离不开的器具用品,如知筐箩、簸箕、水桶、扁担、秤、斗、筛箩、条帚、扫帚以及篾、梳、镜、瓶、笔、墨、纸、砚等。

13.旧时道路崎岖,行路唯靠两条腿,妇女、老人则以毛驴代步,少数富豪近则骑骡马,远则坐架窝,偶有头面人物坐轿车,也只限于县城附近十几里内。30年代,开始有了自行车,但数量极少。50年代以后,自行车遍及千家万户,成为主要交通工具。80年代,开始有了摩托车,农村小四轮逐年增多,所有乡镇所在地及一些大村庄开通了班车路线,外出行旅颇为方便。然而,不少老年人旧习难改,若路途不远,力所能及,宁步行,不坐车。
14.本县民间住室以窑洞为主。据考古证实,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类在境内依山傍水凿穴居住,逐渐演变为土石窑洞。特点是省工省料,易于构筑,冬暖夏凉,四季宜人,至今仍为广大农民所喜爱。

民国及其以前,贫苦农户选择凹形地势,打土窑一、二孔,窑两侧挖若干小窑洞,喂养牲畜和储藏粮草。自给自足农户,选择向阳、出路好、场面宽阔的地址打土窑,窑面用块石砌筑,叫“土窑石接口”。窑面顶上用石板压沿,或者用椽子、秸杆、灰泥筑卷棚,遮阳防雨。一宅三、五孔主窑,两侧修若干对称小窑,并修筑围墙、大门。官宦富翁家砖(石)结构,窑房并存。城关镇殿底峪村郑氏,清代为官,在缓坡上分筑上、中、下三院。上院正面五孔砖窑,东西两侧各砖房三间,台阶、栏栅俱全,为主人夫妇起居之所;中院正面五孔砖窑,两侧各砖窑三孔,系子媳居住;下窑为石窑,亦正面五孔,两侧各三孔,为仆役人等居所。上中两院大门宽阔,并筑有屏门。贵客到开大门相迎,素日由旁门出入。此建筑为一般富户的典型居舍。沿黄河一带住房模式别具一格。多数户筑有土石结构正窑三至五孔,两侧有小窑数孔。正窑对面中间为大门,两旁各有二至三小间隔棚,一般总长六至十米,分两层,高五至六米:下层为畜圈、草房,向内筑有牲口食槽,两侧为土坯墙;上层为晒枣棚,棚顶用瓦片或麦草抹泥加盖,四面用荆条、柳条或酸枣条编成篱笆围栏,防止飞鸟啄食红枣。

1952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宅建筑逐年增多。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不论城镇乡村,民居条件发送得很快,新建筑绝大多数是砖木结构。城镇以平房为主,农村多为砖窑,一宅一院,四间(孔)成套。建材除砖石白灰外,不少人家用上了水泥、钢筋、预制板、铁门窗等现代建筑材料,水刷面贴瓷砖,油漆门窗大玻璃,舒适明亮。有的户还设置土暖气、卫生间。室内陈设求新求美,除大件新式家俱和家用电器外,还有字画、照片、盆景、小装饰品、小工艺品,根据主人的审美情趣,或雅或俗,或土或洋,五颜六色,生气盎然。在院落的布局和利用上,过去说:“四六不成材”,修窑建屋,不是三间就是五间;现令为居住方便,一宅多为四间或六间。过去说:“院内不载开花的树”,只种些花花草草,或者什么也不种;当今注重庭院经济,院内普遍栽有苹果、黄梨、葡萄等树木,种上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家家成了花果园。花卉由池栽改为盆栽,夏放院、冬回屋,一年四季花花绿绿春常在
15.县人饮食简约。旧时饮食习惯:一是重主食,轻副食。以粮为主,鲜菜稀少。逢时过节有些肉食,也只是喜吃羊肉,少吃猪肉、鸡肉、牛肉,不吃驴肉,没有鱼肉。二是重午饭,轻晚饭。三是粮菜混作,粗作粗吃。平时吃白面、肉食极少,即便吃一点,也是肉烩菜、大菜馍足矣。或者是开水煮羊肉,加点食盐花椒面,熟烹葱花油,下入面条或面片,很少炖、炒、煎、炸、烙。日常饮食,农忙季节一日三餐,农闲两餐度日。一般户早饭是玉茭面、谷面、糜子面窝头或团子(玉茭面或者糜子面拍成,状似芴板,重者一个有半斤多),小米稀饭;午饭为高梁米饭或豆面条、豆面抿角、杂面条,煮南瓜、豆色、山药蛋,泡小米捞饭;晚饭为和子饭(又称咸饭、杂饭),由小米、钱钱(黄豆煮成半熟,捣成扁片)、豆面、南瓜、豆角、山药蛋混煮而成,说干不干,说稀不稀。三餐俱以米面为主,夏季佐以野菜,冬季家家有咸菜、酸菜(用白萝卜、蔓菁、甜苣腌制而成)。调味品仅有盐和干辣椒面,沿黄河一带有芝麻面。新中国建立之前,劳动人民饮食水平极为低下,一般家户但求一饱。贫苦农民食不果腹,常年吞糠咽菜,春夏之际,采食柳芽、树叶、槐花、榆钱、甜苣、灰菜。逢年过节也只能勉强吃一顿白面饺子(俗称扁食)。

新中国建立以后,饮食水平明显提高,除60年代初困难时期外,基本上可以吃饱肚子。80年代以来,由吃饱逐渐转向吃好,粗吃变为细吃,细粮比例、食油用量、副食消费水平增长很快,开始讲究烹饪技艺,佐料调味,营养成分和饮食卫生。城镇居民以白面为主食,辅以大米、小米,间忽吃点玉米面、豆面以调剂口味;农村居民白面成为家常便饭。在城镇,各种肉食、鲜蛋和应时青菜常年上市,不少家庭每顿午饭要炒几个菜,有宾客来访或喜庆吉日,摆上十来道菜,有鸡有鱼有酒,夏季还有啤酒和饮料。农村大部分人家油、肉、蛋增多,有客必有酒。干菜野菜吃得少了。
17.民国及其以前,不论城乡居民,衣着多以自织粗布手工缝制。夏天,老年男人一身白,老年妇女白衫黑裤,青壮男子白衫灰裤,青年妇女花格格衫、灰兰色裤。冬天,老人和妇女多穿偏襟棉袄,青壮男子多穿对补襟棉袄,棉裤多是深裆黑、灰、兰,下扎腿带。成年人束白布腰带或牛毛腰带,并备有老羊皮袄、棉坎肩度冬。男人无论单棉,上衣长不过臀,裤子宽松肥大。青年女子衣着比较合身紧俏。不论男女,夏季不戴帽子,下田耕作戴自编麦秸草帽,或罩以粗布白手巾或白色蓝边毛巾。冬季男子多戴核桃帽,妇女裹头巾。鞋是麻绳纳底,黑布配面,有方口、圆口和牛鼻子鞋,青年女子也穿花鞋、红鞋。穷苦人家“老虎下山一张皮”,夏改单,冬改棉,褴褛不堪,衣不遮体。富裕之家,以穿市布(洋布)为荣。官宦富豪身穿绸缎,长袍、马褂、礼帽。抗日战争以后,一般学生和公职人员逐渐穿学生服、中山服和流行便服。

新中国建立之初,服饰变化不大。50年代自纺土布逐步淘汰。60年代,服装品类增多,时样成衣成鞋随地可买,贫富、城乡之间的衣着差距已不明显。“文化大革命”期间,时行军装,不论男女,不分职业、年龄,不是军衣式,便是干部装,青着黄,老着兰。80年代服饰大改观,中式、西装、茄克、风雪衣、牛仔裤、蝙蝠衫、连衣裙、超短裙、凉鞋、拖鞋、旅游鞋、高跟鞋,五花八门、五颜六色,淡雅的、鲜艳的,新潮的、传统的,争奇斗妍,各领风骚。衣着逐渐高档美化,反映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活提高,精神振奋,民心欢畅向上。
18.本县历史悠久,地处深山僻壤,自古养成了朴实敦厚,勤俭耐劳的民性。县人性情温顺,待人纯真。不逞强,不蛮横,不取巧。不尚空谈,不善实际。沉静寡言,言而有信。处世谨慎小心,办事诚笃可靠。境少游惰之男,邑多贤惠之妇。富不骄奢,穷不嫌乡。依乡恋家,极少外出。短于谋略,怯于开拓。宽厚有余,机警不足。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土中求生,少事它业。

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传播,文化的提高,知识的增多,社会风气潜移默化。民性中的优良传统等到了继承和发扬,带有封建礼教、封闭自守色彩的糟粕,不断改革和消除。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心胸大开,民智大长,愈来愈多的人走出小天地,闯进大世界,外出求知求学,经商务工,引进新业。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6、山西吕梁石楼县有多少个乡镇?

山西有很多个乡镇,你可以好好的去数一个一个的去数,每天都数,从早数到晚数到你高兴为止,数到你开心为止,数到你满意为止。

7、山西吕梁山特产有限公司怎么样?

山西吕梁山特产有限公司是2016-03-29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石楼县灵泉镇故乡村电商园区。

山西吕梁山特产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41100MA0GTMAW5Y,企业法人薛今荣,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山西吕梁山特产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销售:初级农产品;提供生活日用品的代购服务;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硬件维护;企业形象策划、营销策划;职业技能培训(成人非发证类);包装设计销售预包装食品;包装设计;利用自有或租赁网络平台网上销售本公司经营商品和提供广告发布服务(专项审批广告除外)(号后所列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山西吕梁山特产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8、有太原石楼县的朋友吗?问问那边消费能力怎么样?有大型超市商场和超市吗?有了解的没

不怎么行。以前有黄河商厦,十字街也有几个超市。月亮湾学校附近有大型商场

9、谁去过吕梁市石楼县?那里经济发展怎么样?那的人有钱吗?

我本人石楼县的,近年经济发展还可以,但总体经济状况不好,至于有钱没钱,这要分人。

10、山西吕梁有什么特产?

1,核桃

交城核桃个大、皮薄、肉厚,易取仁,出油率高,种植核桃有近2000年的历史。交城核桃有大龙眼、小龙眼、大花、纸皮露仁、早熟、串儿、穗状、光皮棉、长腰、抗风、横兰兰等五类12个品种。光皮棉核桃,粒大皮薄,表面光滑。 

2,梨枣

交城特产梨枣是中国希有名贵鲜食优良品种,1983年,由交城县林科所从省农科院引回交城,并进行科研开发。交城的梨枣主要分布在平川地区。梨枣,甜脆微酸。梨枣,树势中等,发枝力强,适应性广,果实9月下旬成熟。果形近圆形、果实特大、平均单果重30克、最大果达80克。

3,骏枣

交城特产骏枣是山西四大名枣之一,誉为“枣后”,素有“八个一尺,十个一斤”之称。枣肉可提取食用香精,又可入药,有补血益气、安神养胃、健脾抗癌之功能。

4,沙棘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胡秃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耐寒抗旱,耐土壤贫瘠。根系发达,有根瘤。其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中国分布面积(东北、华北、和西北)最大,种类最多。

5,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产自交城夏家营镇覃村。是太原地区春节前后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

与石楼县有什么特产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