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振宁的主要成就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1)杨振宁发挥个人特产长扩展资料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2、杨振宁?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当时,吴大猷是其老师。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8-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和波兰、美国等六所院校的理学博士学位。1949-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研究员。1955-196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评议员。1964年加入美国籍。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1994年起任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9年被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21日正式退休,石溪分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1954年,同米尔斯博士创立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yang-mills gauge theory)(是研究凝聚原子核的力的精深理论)。杨振宁还与巴克斯特教授共同提出了"杨-巴克斯特方程"。
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物理学会以及巴西科学院、委内瑞拉科学院和西班牙皇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章"。同年,获纽约市长颁赠的"自由奖章"。1992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的外籍会员。1994年,他获得了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研究所的1994-1995年度国鲍威尔科学成就奖(bower prize)(25万美元奖金和一座2.25英尺高的金质奖牌)。
1971年以来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分别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工学院、山西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对中国的科技政策提出许多很有建设性的重要建议。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又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和留学生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1995年7月22日,他受聘为上海大学名誉教授。1998年6月14日,清华大学授予杨振宁博士为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1995年6月9日,在中国武汉华中理工大学访问时谈到他1957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情况时,他说,当时他是以一个中国公民的身份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奖的。在领奖仪式上,他用中国普通话说"我虽然是献身于现代科学,我对我所承受的中国传统和背景,引以为自豪"。获1995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3、杨振宁简介100字内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连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拓展资料获取成就
1、相变理论: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2、玻色子多体问题: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3、杨—Baxter方程: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 年,杨振宁发现 1 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4、哪位高手帮帮忙回答关于杨振宁的光荣事迹的感想?(100字以上)急~~!!
大寨的魅力
了解山西商人不可不看晋商大院,认识山西农村不可不去大寨。
10月30日,我们一行四人利用在山西长治参加全国城市党委政研联席会第三届年会的机会,在山西晋中市委政研室同志的支持和帮助下,参观了神往已久的大寨,印象很深。到了大寨,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便展现在你的面前。我们一行中的严好礼曾在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高潮时期去过大寨,看了今日大寨,深感变化很大。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是一个坐落在太行山层峦叠嶂中的小山村。位于昔阳县城东南5公里处,距太原168公里,从太原沿太旧高速公路行驶2个小时即可到达。
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此,它展开了一幅波澜起伏的非凡画卷。
曾经,中华大地上,从沿海到边陲,从城镇到村庄,涌动着“农业学大寨”的声音、标语以及活动。大寨人的代表陈永贵、贾进才、宋立英、梁便良、贾承让、郭凤莲等人闻名遐迩。成千上万的参观者浩浩荡荡而来,党和国家领导人,连同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一次次登临那座并不高大的虎头山。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起,大寨这个闭塞的小山村就成了举世瞩目的地方。据统计,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几十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莅临访问,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344批25633名来宾到访。全国有960万人到大寨参观学习。那时,能得到收工之后大寨村干部的片刻接见,都成了学习者的莫大荣幸。大寨村实实在在成了朝圣之地。还有14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科学家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华罗庚,医学家林巧稚,文学家郭沫若、巴金、丁玲、马烽、孙谦,相声大师侯宝林、马季、姜昆,歌唱家郭兰英,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崔嵬、谢芳,著名体育界人士李富荣、庄则栋等都先后访问过大寨。国际友人斯诺、韩丁、韩素英等也来过大寨。
从1964年开始直到1978年,有关大寨的新闻图片,高密度地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纸和广播上。北京农展馆的《全国农业学大寨展览》,十几年不间断。大寨展览曾到40多个国家展出。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大寨无可置疑地成为一个历史的符号,一个人们极端关注的地方。
我站在虎头山上,
迎着朝阳放声歌唱……
学大寨赶大寨,
大寨红花遍地开……
战天斗地夺高产,
大寨红花就在咱村开……
一花引来万花开,
全国农业学大寨……
那时,歌声与豪情激荡,事迹并精神张扬,语言成为响亮的口号,行动成为所有农村的制式,大寨被烙上深刻的烙印。既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产楷模,又如一颗明亮的巨星,闪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道清河水,
一座虎头山,
大寨那个就在这山下边,
七沟八梁一面坡,
层层梯田平展展……
当年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敢叫日月换新天》,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站在虎头山,眼望天安门,胸怀全世界。”这是当年大寨人的豪言壮语。
改革开放的洪流,使中国历史进入更广阔的航道,于是,大寨这个与“神话、奇迹、光荣、梦想”联系在一起的小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陷入默然,归于平静。
如同大山注定要崛起,在默默无闻中,在新体制下,郭凤莲带领新一代大寨人又奋斗了20年终于又站在时代的潮头。“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大寨村不但发扬优良传统,而且与当代、与全球接轨,市场经济与物质富裕迸发出强大的声音!2003年经济总收入就突破了1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2005年经济总收入达到1.5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多元。
大寨人,以自己的力量跨越坎坷、跨越局限,占据了一段历史无法抹去的时光,更如他们用血汗筑就的石坝一般,塑造了一种结实的精神!
从清初直至现代三百年间,晋中商人跨越千山万水,取回四海之财,创造了“海内最富”的奇迹;如今,大寨人却是在重新安排2平方公里山河的劳动实践中,为全国创造了精神财富,尽管今天的它已经由绚烂转为平凡。
如今一进大寨村口,“自力更生,奋发图强”那八个大字还是直入你的眼帘。
1992年5月28日,朱镕基视察大寨时,称誉大寨是“中国农业的万里长城。”针对大寨的实际,他特别提议大寨要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能够成为大寨村的支柱产业。经过四年建设,从1996年开始,大寨作为旅游业正式接待游客。1999年,大寨被山西省确定为全省五大著名特色旅游景区之一;2004年,大寨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重返大寨”、“给我一天时间,还你一个时代”、“大寨一日游”、“做一天大寨人”等旅游文化概念已初步形成,并逐步深入人心。如今,在虎头山上,建起了大寨森林公园、周恩来纪念亭,还有郭沫若纪念碑、陈永贵墓、作家孙谦墓、陈永贵石雕像、大寨展览馆等都成为人们参观游览的景点。虎头山,主峰海拔1662米,这座太行山上并不起眼的小山岭,当年和如今都是大寨村的标志。这是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起始点,也是大寨展示农业高产、人类奇迹的样板,还是大寨发展旅游业、描绘蓝图的新地域。从1992年开始,大寨人开始绿化虎头山,进行大寨森林公园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绿化2000多亩,其中退耕还林400多亩,树苗多达60多种,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1995年,山西省林业厅命名这座原来以梯田示人的虎头山为“大寨森林公园”,山西省委、省政府将它列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昔日荒秃的虎头山现在已变成绿树成荫、松柏成林,散发出一种自然美的神韵。除了松柏、山坳间还有黄栌、灌木,呈现出丹黄朱翠,分外妖娆的景致。一到深秋,万山红遍,装点出山林大地的美丽。于是,“虎头松涛”、“大寨红叶”被并称为虎头山的两大景观。
人们赞“虎头松涛”道:驻足山峰之上,极目远眺,莽莽林海如同绿色海洋,百鸟翩翩,鸣声婉转,每当山风吹来,琼枝玉冠随风起舞,翠叶欲滴,绿枝闪烁,游人洗耳恭听,松涛阵阵,宛如钱塘江上滚滚浪潮,江涛奔腾,巨浪排空;游人坐卧林间,温风抚身,逍遥自在,仿佛八仙醉卧蓬莱仙境一般,其乐无穷。
人们赞“大寨红叶”道:金秋时节,眺望四周,黄栌、五角枫、栎等树红如朝霞,艳如桃李,似一把火炬布满虎头山岗,似片片红霞映落林间,赛如香山红叶,姹紫嫣红。
当然,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周恩来三上虎头山和叶剑英题诗、题字虎头山的故事。
郭凤莲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曾说:大寨没有好山好水,但是大寨有一笔别人没有的无形的资产,那就是毛主席给的一块金牌。
据说,现在每年仍有近30万人到大寨参观游览,既促进了大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大寨人思想观念的转变。
大寨以新的形象,再一次进入人们的眼帘。
人们怀着历史的追忆感走进大寨,又带着事实的触动感走出大寨。大寨村委会里悬挂着2020年发展规划,大寨文化展示馆里摆放着虎头山远景模型。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里的人们,与时俱进,奋力书写着新的英雄诗篇。
5、杨振宁曾获得过什么荣誉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1.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2.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方面的另一项杰出贡献是: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轭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3.在统计力学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4.在凝聚态物理方面,杨振宁的贡献包括:与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杨振宁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
荣 誉
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Nobel Prize, Physics)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杨李二人皆为中国国籍)。)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Rumford Prize)。(Rumford Prize)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U.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Benjamin Franklin Medal)
1994年获鲍尔奖(Bower Award)
1996年获玻戈留玻夫奖(N. Bogoliubov Prize)
1999年获昂萨格奖(Lars Onsager Prize)
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
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及拥有多项荣誉学位,也是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
6、杨振宁的英雄事迹
姓名:杨振宁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2年10月1日
籍贯:安徽合肥
学历:博士后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