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气候与特产 > 鄂伦春特产玉石

鄂伦春特产玉石

发布时间:2021-04-10 11:30:40

1、鄂伦春族有那些风土人情

鄂伦春族的风土人情——婚事、丧事

鄂伦春族人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依据鄂伦春族习惯,一般原夫家都不愿寡妇再嫁,因此抢亲时免不了一场激烈的争吵,甚至动武。但因抢亲者人多势众,又是突然袭击,原夫家抵挡不住,寡妇也往往便轻易地被抢出了“仙人柱”。抢亲成功后,女家则会再回到“仙人柱”坐坐,对原夫家表示歉意。但是如今,鄂伦春寡妇改嫁已不再受限制。已婚的鄂伦春男女双方若感情不和,经调解无效,可以依法离婚。

鄂伦春族的风俗习惯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8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它密封性差,屋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婚丧习俗

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子女的婚事由父母包办,解放前没有自由恋爱。鄂伦春族的婚事要经过四个程序:求婚,认亲,送彩礼和迎亲。在传统的鄂伦春婚姻中,一度盛行指腹为婚的婚姻习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葬法是风葬,此外还有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风葬又叫树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法。在树林中找成对角的树,将其锯倒,在顶端搭上横木,铺上树枝,然后将棺材放到上面。也有用绳索将棺材吊在横杆上的。因患病或难产死去的人一般实行火葬。对于溺水而亡的人实行水葬,将棺材推入河中,任其漂走。土葬是后因受汉族影响后才出现的葬法,大致与汉族的葬法相同。鄂伦春人有一整套丧葬礼仪。人死或按照头北足南的方向停放在“撮罗子”中,尸体旁摆放烟、酒、面食或拔了毛的家禽或飞禽。亲友在灵前陪同家属一同哭祭、烧纸、守灵。棺材中要装入死者生前用过的餐具、马具等。如是男性,陪葬猎刀、弓箭等,女性陪葬针线等。棺材在日出前完成下葬,认为不被阳光照射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平安到达阴间。在过去,还保留着为死者穿孝和定期举行祭礼的习惯。鄂伦春族由于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多种棺木,如桦皮棺、树筒棺、木杆棺、柳条棺和满族棺等。

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变成鬼,要到“阎门坎”(阴间)去,对鬼不能随便冒犯。这些观念影响到他们的丧葬习俗。

鄂伦春族讲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选择上,一般要选择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树有根,水有源,意味着子孙后代永续不断。

安葬方式有几种,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风葬。风葬又可具体地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树杈卡尸葬,一是吊棺葬,一是相棺葬。最原始的一种风葬是选择3、4棵树,借树杈搭上横木,横木上铺上树枝,把死人放在上边盖好。后来亦实行土葬。土葬用的棺材与汉族相似,但较为粗糙。如果没有棺材,可在土坑中用木杆做成方框,然后放入尸体、盖上木杆再埋上土。对因急病而死的青年人和孕妇都实行火葬,方法是将棺木放在架起的柴堆上烧,心脏部位尤其要烧透,否则他们变成鬼后会缠绕家人。水葬则用于因溺水而死的人。一般是先将死者用过的帽子等物扔进河中,然后将棺材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去。

陪葬物品中最常见的是马。如果杀不起马,就将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马具等驮在马上,围绕葬地转几圈,说几句陪葬马的话。陪葬物品除马外,还有死者生前用过的日常用品,如碗筷小勺、猎刀、烟具、男性的弓箭、女性的熟皮工具和针线盒等。

出殡时有射“领路箭”的风俗。有的地区有“牵线”的习俗。萨满扎好草人,草人拴上数条线,死者子女各牵一条跟随其后。到葬地,萨满念祭文,念完后,用“神棒”将线打断,把草人扔出很远,以示死者灵魂远离而去,不牵连生者。

人死后的第七天即“头期”,以及重要节日、清明等都要到葬地祭祀。到周年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祭祀前要新搭一个仙人柱,内设床铺、被褥,床头燃上蜡烛,桌上摆上供品。祭祀时,要念祭文。祭文包括死者的情况:姓名、生卒年月以及死因,还包括死者晚辈以及来宾的姓名。并且室内点灯,室外燃篝火,使灯火通明。摆上酒、菜,人们边吃、边唱、边谈,烧纸。通宵达旦,直至第二天天亮方结束。
鄂伦春族人死后,家人一般都要戴孝,时间、长短、男女有别。

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鄂伦春族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鄂伦春族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冬天在太阳未出前用餐,餐后出猎;夏天则早晨先出猎,猎归以后再用早餐。有时也在猎区过夜。早晚两餐;均由妇女在家司厨。两餐主食以瘦肉为主。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如用大米或小米煮成的苏米逊(稀饭)、老夸太(粘粥)和干饭;用面粉制作的高鲁布达(面片)、卡布沙嫩(油饼),面包饺子也很常见,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大兴安岭特产的飞龙(松鸡)肉质鲜嫩,最为驰名。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兽肉时将带有骨节的肉块煮于锅中,半熟后即捞出,每人用刀割取蘸盐水而食,尤喜食带血筋的肉,认为带血筋的兽肉鲜嫩可口,富有营养,并有增强视力、消除疲劳等食疗作用。在食用狍子肉时,喜欢将煮过的肉及其肝脑切碎拌和,然后加拌野猪油和野葱花而食。鄂伦春族也习惯于将各种兽肉精细加工或炒、或炸,制成各种野咻佳肴。用肉加蔬菜制作各种炒菜也日渐普遍。鄂伦春族保存猎物,大都用晒干的方法,特别是在夏天,鄂伦春族猎人多把兽肉切成小条,晒成半干,然后切成小块,放在用蒿子杆编成的帘子上,下面烧木炭,用烟熏,可保持肉久存不变。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多,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在严冬出猎之前,鄂伦春猎人常常喝一碗熊油以增强御寒能力。过去,在饮食上,民间有许多禁忌。如:在吃熊肉时要学乌鸦叫,意思是告诉山里的熊是乌鸦在吃熊肉。夫妻之间一方死后,另一方三年之内不能吃兽头和内脏。有的地方还禁止妇女吃熊肉,产期妇女不准吃兽头和兽心脏等。如今这些禁忌均已改变。

2、鄂仑春族风俗

鄂伦春族风俗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鄂伦春”一词有两种含义:“使用驯鹿的人”和“山岭上的人”。
鄂伦春民族有自已的语言,一般通用汉语文。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国成立前,鄂伦春族还处于原始社会,社会内部尚未形成社会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间的自然分工。社会生产以集体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习俗
鄂伦春族很注重礼仪,尊老爱幼是传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必须让老者坐在正位,饮酒要由老人开杯,吃肉吃饭要等老人举刀动筷后,其他人才能动。
鄂伦春族好客,宾友光临,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临别之际,还要馈赠自家的土特产。鄂伦春族待客纯朴、诚恳,猎人驮肉归来,不管相识与否,只要你说想要一点肉,主人立即把猎刀交给你,从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动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服饰
鄂伦春人爱穿用毛皮缝制的各种服装。他们不仅冬天穿皮装,就是夏天也有许多人穿,而上山狩猎那就更是少不了要穿它了。因为毛皮服装,既能御寒又能防雨,而且还耐磨,非常适合狩猎时穿用。
鄂伦春人的皮装主要是用狍皮制作的,也有用犴皮和鹿皮的。夏季狍皮为沙毛,可以用来缝制春秋的皮袍,也可以翻穿为毛朝外的狩猎伪装。冬季狍皮为绒毛,可以用来缝制冬袍。缝制毛皮服装时一般都用兽筋,如狍筋、犴筋等。
另外,鄂伦春族妇女还非常喜欢戴绣有各种图案的狍皮手套。这种手套的缝绣工艺相当精湛,在手套背上都绣有鸟兽等动物图案,每个图案都是一个美好的希望。
居住
沿河流而移动,逐野兽而迁徙,是鄂伦春人的居住特点。他们在山林中四处游猎,每到一处就选择地势高,水源充足,避风而阳光好的地方,将他们的家——仙人柱搭设起来。
“仙人柱”,也称撮罗子,是一种可以随时搭起来或拆解的简易房屋。一般是用几十根 9米长左右的桦木或柳木杆和一些桦树皮、兽皮之类的东西搭设而成的。在搭设仙人柱时,每根木杆都要埋到土里二寸多深,上端向中心倾斜,互相交叉固定,形状如同半张开的伞架。仙人柱的大小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来决定。夏天,仙人柱搭设在比较高的地方,这样,有利于通风散热。外面盖的是桦树皮、芦苇或白布。冬天搭设的比较矮小,外面盖的是各种兽皮。
仙人柱的门一般都是向南或向东开。门上挂一张狍皮或桦树皮,用来档风。正对着门的地方叫“玛路”,这是最尊贵的席位,专供长者或男宾坐卧,禁止有月经的妇女坐卧。因为在这里挂着保佑全家人畜平安的神像。猎手们的枪或弹药放在“玛路”的两侧。门的两侧是“奥路”,它与“玛路”用扁木板就地隔开,里面铺一些干草和兽皮,用来坐卧。在左边的“奥路”为大,是主人的席位;右边的为小,是晚辈坐卧的地方。仙人柱的中央,是一堆日夜燃烧着的火,人们利用它煮食、取暖、照明。在仙人柱的顶端留一空隙,用来排烟。
仙人柱的搭设和拆解都很方便。把几根带叉的树杆支起来后,再把其余的几十根树杆围着立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圆椎形的架子,然后把桦树皮或兽皮围上就可以了。从拆解到搭设,只用几十分钟。
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节庆
每年腊月二十三和春节的早晨,鄂伦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烧香,并扔进一块肉和洒下一杯酒,当客人来拜年时,也要先拜火,然后往火里扔一块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带)。
敬老传统
鄂伦春族有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老人受到尊重,在任何场合都被让至正位落座。老人进了“仙人柱”,青年要站立起来迎接,说:“特和勒”(请坐)。晚辈对长辈和老人,说话语气温和,很注意礼仪。凡遇有重要事情,总是先征求老人意见,然后再作处理。对父、祖辈外出超过三日归来,晚辈对他们要行屈膝请安礼,并问候说:“艾亚”(平安)。青年在路上骑马遇见老人,必须下马,立于道旁,并向老人说:“阿巴嘎儿”(您好)。等待老人交错过去后,自己再上马行走。在隆重的场合,如祭神敬祖、操办婚丧大事和春节拜年时,青年对老人行叩首参拜礼。
鄂伦春人在长期艰苦的游猎生活中形成了扶老济贫、助人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
在“乌力楞”内部,总是把猎手们打到的野物,挑好的部位肉和皮张多分一些给鳏寡病残人家。狩猎归来,当别人开口向猎人要点肉时,无论认识与否,他都会把猎刀交给来人,听凭别人在任何部位割肉,拿多拿少均可,不必偿还,只需事后对物主打个招呼。遇到某家生活困难,或操办婚丧大事,鄂伦春人也会自愿前往,给予帮助,并且不求报偿。会木工、铁匠手艺的人,乐意在狩猎之余,义务为别人干活。
婚恋习俗
鄂伦春人已形成氏族外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习俗,但由于四处游猎,青年男女见面机会很少,婚姻是由父母包办。订婚后,要向部落头人、佐领禀报,获得认可,才由已经达到结婚年龄的男女双方的长辈,提前通知部落内外亲友,在预先选定的暮春或盛夏季节的吉日良辰,为一对新人完婚。
鄂伦春人结婚,要经过求婚、认亲、送礼、迎亲四个步骤。求婚,是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方父母家求婚。认亲,是未婚夫携带酒肉,在母亲或婶母、媒人、亲友的陪伴下,到女方家认亲。女方家摆认亲宴。在姑娘的婶、嫂照料下,一对新人面对面坐在“仙人柱”左侧铺位上,两人共用一双筷子,一个碗吃“老考太”(粘粥)。共用餐具,表示成夫妻后恩爱互助、同甘共苦。同吃粘粥,象征白头偕老、感情永固。送礼,是女婿在父母、媒人和近亲陪伴下,将马匹、野猪、烧酒等彩礼送到女方家。
鄂伦春人迎亲,比逢年过节还热闹。当新郎新娘两家的亲朋好友接到邀请参加婚礼的通知后,各“乌力楞”的男女老幼,就骑着马,唤着狗,驮着祝贺新婚的野味、皮张,提前赶往力、喜事的人家预先选好的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有着平坦草坡的婚礼场地,各家各户自由结合为邻,搭盖“仙人柱”。吉期正典到来之日,新郎家组成迎亲马队,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领队,带着酒肉,由本“乌力楞”的兄弟姐妹簇拥着新郎,扬鞭催马,向新娘家驰去。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送嫁姑娘们,早已在新娘家门前列队,以歌声笑语相迎。但迎亲马队并不停止前进,而是在领队长辈的指挥下,一遍又一遍地环绕着新娘家的“仙人柱”缓缓奔跑,由领队老人唱喜歌,马队的小伙子伴唱。在欢乐的喜歌声中,新娘的母亲上前拉住领队长者的马头,献上用桦皮杯盛着的,用杜柿果酿制的美酒。当新郎跳下马来拜见岳父、岳母的时候,迎亲的人们则兴高采烈地争抢着、捧着桦皮杯喝酒。
第一次把头发盘在头上,满头鲜花的新娘来了,在姐妹们的哄笑声中,一对新人拜别父母,翻身上马,疾驰而去。一马当先的新郎,有意要考考新娘的骑术和胆量,似乎专拣难行的高山、狭谷、河汉、泥潭行走。当追随着新郎、新娘的马队猎狗驰入婚礼场地时,婚礼进入最高潮:一堆堆篝火点燃了,“阿曼赫”(大叔)、“阿妮黑”(大婶)唱起来了,姑娘们拨响了口弦琴,小伙子们跳起了力士舞。迎亲领队长辈端起桦皮杯,用食指蘸酒向火中连弹三次,祝愿各路神灵保佑小夫妻和美。新婚大妇随即叩拜天空、大地,结婚仪式结束。
丧俗
鄂伦春族的丧俗,也很有特色,一般实行风葬。成年男子死后,“乌力楞”的人们用冰雪或河水为死者沐浴,把他装殓在用桦树皮缝制的特殊棺材里,选择一棵枝叶繁茂的大红松,将桦皮棺材吊在半空中厝存。第二年,放下棺材,用他生前的“三宝”--猎马、猎犬、猎刀殉葬。一后来,改用弓箭、刀具殉葬。女性死者的殉葬物品,是她生前用过的熟皮工具和针线盒。这种殉葬风俗,是为死者走向“彼世”,提供途中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的传统观念的体现。鄂伦春人的棺柩,还有用柳条编的和用松板制做的。对因恶病死亡的青年和孕妇,实行火葬。下山定居后,多数是土葬。出殡前,举行祭悼仪式,由萨满祷告。
狩猎禁忌
在出猎前不许说一定要打到几个什么野兽,如果这样说了,就会什么也打不到;打到大野兽扒五脏时,心脏和舌头要连着,煮的时候也要这样,只有到了吃的时候才能割断,否则就打不着野兽了;吃完犴肉后,骨头不能随便乱扔,必须将犴骨拣起来,扔到河里,如果被狗或野兽吃了,对狩猎也很不利;出猎时不打雁,否则对夫妻感情不利,因为雁雌雄总在一起,如打死一只,另一只就变成孤雁了;对猛兽不能直称其名,对熊称“老爷子”,而对老虎则称其为“兽王”。
生活禁忌
姑娘出嫁时,娘家不能陪送剪子、镜、茶壶之类的东西,否则新娘的兄弟要遭到麻烦;出嫁的姑娘回家后不能刷锅,否则会把财运刷跑了;孕妇不能铺熊皮,也不能进产房,否则会流产;青年人不能叫长辈的名字,不让孩子骂人,否则要遭到麻烦;戴孝期间不剪头,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不允许和别人吵嘴斗欧,过年时既不给别人拜年,也不接受别人的拜年。

3、鄂伦春族生活习惯的大概内容

生活鄂伦春族人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
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
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8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东北鄂伦春族人在冬季外出狩猎也挖雪屋过夜休息。猎人们挖一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雪屋内燃一堆篝火,下铺野猪皮作卧榻。它密封性差,屋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
婚丧
鄂伦春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氏族内通婚,辈分不同也不能结婚。子女的婚事由父母包办,解放前没有自由恋爱。鄂伦春族的婚事要经过四个程序:求婚,认亲,送彩礼和迎亲。在传统的鄂伦春婚姻中,一度盛行指腹为婚的婚姻习俗。
鄂伦春族的传统葬法是风葬,此外还有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风葬又叫树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法。在树林中找成对角的树,将其锯倒,在顶端搭上横木,铺上树枝,然后将棺材放到上面。也有用绳索将棺材吊在横杆上的。因患病或难产死去的人一般实行火葬。对于溺水而亡的人实行水葬,将棺材推入河中,任其漂走。土葬是后因受汉族影响后才出现的葬法,大致与汉族的葬法相同。鄂伦春人有一整套丧葬礼仪。人死或按照头北足南的方向停放在“撮罗子”中,尸体旁摆放烟、酒、面食或拔了毛的家禽或飞禽。亲友在灵前陪同家属一同哭祭、烧纸、守灵。棺材中要装入死者生前用过的餐具、马具等。如是男性,陪葬猎刀、弓箭等,女性陪葬针线等。棺材在日出前完成下葬,认为不被阳光照射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平安到达阴间。在过去,还保留着为死者穿孝和定期举行祭礼的习惯。鄂伦春族由于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因地制宜,发明了多种棺木,如桦皮棺、树筒棺、木杆棺、柳条棺和满族棺等。
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鄂伦春族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鄂伦春族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冬天在太阳未出前用餐,餐后出猎;夏天则早晨先出猎,猎归以后再用早餐。有时也在猎区过夜。早晚两餐;均由妇女在家司厨。两餐主食以瘦肉为主。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如用大米或小米煮成的苏米逊(稀饭)、老夸太(粘粥)和干饭;用面粉制作的高鲁布达(面片)、卡布沙嫩(油饼),面包饺子也很常见,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大兴安岭特产的飞龙(松鸡)肉质鲜嫩,最为驰名。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兽肉时将带有骨节的肉块煮于锅中,半熟后即捞出,每人用刀割取蘸盐水而食,尤喜食带血筋的肉,认为带血筋的兽肉鲜嫩可口,富有营养,并有增强视力、消除疲劳等食疗作用。在食用狍子肉时,喜欢将煮过的肉及其肝脑切碎拌和,然后加拌野猪油和野葱花而食。近年来,鄂伦春族也习惯于将各种兽肉精细加工或炒、或炸,制成各种野咻佳肴。现在用肉加蔬菜制作各种炒菜也日渐普遍。鄂伦春族保存猎物,大都用晒干的方法,特别是在夏天,鄂伦春族猎人多把兽肉切成小条,晒成半干,然后切成小块,放在用蒿子杆编成的帘子上,下面烧木炭,用烟熏,可保持肉久存不变。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多,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在严冬出猎之前,鄂伦春猎人常常喝一碗熊油以增强御寒能力。过去,在饮食上,民间有许多禁忌。如:在吃熊肉时要学乌鸦叫,意思是告诉山里的熊是乌鸦在吃熊肉。夫妻之间一方死后,另一方三年之内不能吃兽头和内脏。有的地方还禁止妇女吃熊肉,产期妇女不准吃兽头和兽心脏等。如今这些禁忌均已改变。

4、呼伦贝尔有什么特产

白瓜子、手扒肉、鄂伦春蓝莓、扎兰屯黑木耳、手把肉、呼伦湖小白鱼

1、白瓜子

白瓜子是内蒙古出口的土特产品,其中内蒙古凉城县的雪白瓜子,片大、仁足、色白,曾荣获1983年外贸部颁发的基地产品优质奖。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扎兰屯市,兴安盟科右前旗,乌盟凉城、和林县和鄂尔多斯市等地都种植有白瓜子。

2、手扒肉

手扒肉是呼伦贝尔蒙古草原、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扒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及狍兽类的肉均可烹制手扒肉吃,但通常所讲的手扒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3、鄂伦春蓝莓

鄂伦春蓝莓,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鄂伦春蓝莓,风味独特,甜酸适口,香爽宜人,口感好,品质高。蓝莓果实呈蓝色及亮蓝色。

4、手把肉

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牧畜及野兽的肉均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5、呼伦湖小白鱼

呼伦湖小白鱼营养丰富,是淡水食用鱼中的上品,是水产品市场中最受欢迎的鱼类之一。呼伦湖小白鱼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5、解释鄂伦春分布原因

鄂伦春族人口聚居的地区主要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山地,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两部分。兴安山地的外侧有黑龙江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鄂伦春人长期以来就在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息繁衍。

原因:

大小兴安岭的低山和谷地恰恰适合鄂伦春民族的游猎生产和生活方式。兴安山地多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山顶浑圆,近似丘陵,宽大的谷地到处可见。有不少地方,山地外围逐渐向丘陵过渡,很难划分出明显的界线来。

由于受大小兴安岭南北纵贯影响,鄂伦春族人口聚居的地区整个地势出现中部高、两侧偏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平均海拔在600米~800米,相对高差200米。

鄂伦春族人口聚居的地理位置不同,各氏族间距离较远,所以各聚居点的地貌特点也不尽相同。比如,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位于小兴安岭低丘陵地带,海拔500米~800米,相对高度为150米~200米,起伏较大,切割较深。


植被多为落叶松与柞树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带。在缓坡漫岗及河谷阶地,有都柿灌丛草甸分布,土壤以沼泽化黑土为主,但“冷浆”和“过湿”土较多。

而聚居在逊别拉河、库尔滨河流域的逊克县的新鄂、新兴两个鄂伦春族乡,地势平坦,从西向东出现节节下降的阶地,平均海拔为300米~350米。

居住在呼玛和塔河两县的白银那、十八站两个鄂伦春族乡,地势相对高些,海拔在600米~800米,植被多为落叶松林。鄂伦春族人口居住的广大地区,山、谷、丘陵之比大体为6:1:3。

6、哈尔滨 大兴安岭特产

秋林不会有大兴安岭特产的!
我是大兴安岭的
我现在在哈市上班 !
你要什么我下次回家可以给你带
呵呵``
在哈市除了街上有卖的 很少见到有过
不过我告诉你去大超市
买北奇神的蓝梅饮料
适合送人
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我

7、来呼伦贝尔玩,这三款美食一定要安排上,为什么都是本地的特产食品呢?

市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因其位于内蒙古的最北端,北部靠近中国最北的村镇漠河,西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这里的绝大部分森林、草原、湖泊等自然生态环境未经人类工业文明的洗礼,具有原始且古老的自然风貌,以及中俄、中蒙边境异域风情。今天小编就来告诉大家去呼伦贝尔玩有哪些不可错过的美食。

鄂伦春蓝莓

鄂伦春蓝莓,系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特产,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鄂伦春自治旗属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春季光照充足;夏季雨热同期;冬季寒冷漫长,适宜蓝莓等低温植物生长。

鄂伦春蓝莓,风味独特,甜酸适口,香爽宜人,口感好,品质高,蓝莓果实呈蓝色及亮蓝色。


扎兰屯沙果

扎兰屯沙果,系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扎兰屯市的特产,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扎兰屯沙果产区主要以山区丘陵漫岗为主,土壤以暗棕壤土为主,适宜种植水果。扎兰屯沙果果实大小均匀,呈圆形,成熟时果实外表颜色呈红或红黄色,着色均匀,有光泽,果皮薄,香气浓。

特点:果肉黄白色,肉质细嫩、松脆、汁多、酸甜适口。果汁酸甜可口、风味独特。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果汁、果脯、果酱,果丹皮及酿酒。

红烧牛头

红烧牛头,是内蒙古传统的特色佳肴,被誉为菜之上品。其做法以黄牛头为主料烧制而成。将牛头用火烧焦皮面,刮、洗干净。锅内加清水,入牛头煮至肉、骨能分离捞出,取其肉加葱、姜、料酒氽煮两次捞出,切成小方块。特点是肉质软烂,口味醇香,营养丰富,色泽美观。

8、内蒙古比较有名的特产都有哪些?

巴林石、乌珠穆沁羊肉、扎兰屯沙果、开鲁红干椒、扎兰屯黑木耳等。

1、巴林石

巴林石隶属叶腊石,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巴林石,巴林矿主要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雅玛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

2、扎兰屯黑木耳

扎兰屯黑木耳,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特产。扎兰屯黑木耳生产历史悠久,从1689年(清康熙28年)就是当地招待贵宾不可缺少的佳肴,被称为"荤中之素"。

3、乌珠穆沁羊肉

乌珠穆沁羊肉产于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东乌旗、西乌旗和乌拉盖草原上,是中国宝贵的肉羊资源。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授于"绿色食品"称号,并已具备有机(天然)食品的条件。是中国宝贵的肉羊资源。

4、扎兰屯沙果

扎兰屯沙果,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扎兰屯沙果产区主要以山区丘陵漫岗为主,土壤以暗棕壤土为主,适宜种植水果。

5、开鲁红干椒

开鲁红干椒,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鲁县是中国最大的县域红干椒生产基地,享有"中国红干椒之都"之美誉。

9、内蒙特产都什么

内蒙来古的特产有:手扒肉自、铁锅焖面、山楂、秋子梨、鄂伦春蓝莓、哈达饼等。

手扒肉:

手扒肉是内蒙古的传统名吃,手扒肉肉质鲜嫩,味鲜香,肥而不腻。

铁锅焖面:

铁锅焖面是内蒙古的特色小吃,相传起源于宋朝时期。选用豆角,五花肉,手擀面为主要原料,所制作出来的铁锅焖面十分美味,还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

山楂:

山楂是内蒙古的特色水果,其所产出的山楂味微酸涩,除了可以鲜食之外,还可以制成果脯果糕,干制后还可入药。

秋子梨:

秋子梨是内蒙古的特色水果,所产出的秋子梨果实酸甜可口,软多汁,有香味,可做果酱、果酒、果糕、果脯及罐头等。

鄂伦春蓝莓:

鄂伦春蓝莓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特色水果,所产出的蓝莓甜酸适口,香爽宜人,口感好,品质高,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锌等丰富营养。

哈达饼:

哈达饼是内蒙古赤峰的最传统的特色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距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哈达饼吃起来味道香甜,入口即化。

与鄂伦春特产玉石相关的内容

其他城市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