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庙子村的相关传说
白马山的传说
位于庙子村南。山顶平坦,海拔260米,为青石岩结构,方圆约5平方公里,属于莲花山脉。山上植满花椒、松柏、山楂等树,山下一条玉带河环抱大半个村庄。
传说,白马山,是由一匹东海神龙幻化而来。白马山西面,那座山叫亢山,山脚下村子里姓朱的居多,因为谐音“猪吃糠”,所以朱姓人靠着亢山,日子过得还算充裕。据说亢山下有匹白龙马,只有到了年底最后一天,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白龙马才偷偷出来下山喝水,马头伸到河边,马尾却还在山上。此时,山上云雾缭绕,青烟袅袅,方圆几里香气扑鼻。至今还能在白马山的东面找到云雾生起的地方——云窝。据说云窝直通东海,深不见底,有人曾丢一块石头下去,却听不到一丝声音。每逢年底,小白龙就从东海腾云驾雾而来,出现时先是云雾源源不断从云窝里冒出,香气溢人,不久整座山便笼罩在朵朵祥云之中。可惜的是,云窝现在已经让淤泥淤住了,失去了往日的灵气。
“南蛮子”(南方人)听说这件事后,想来擒住白龙马。有一年年底,“南蛮子”深夜偷偷埋伏在亢山下,等待白龙马出现。周围村民听说后,自发组织起来要保护白龙马。大家商议等夜深白龙马出现时,一起放鞭炮,用声响来通知白龙马。果然,深夜子时,白龙马按时出现,只见它正要伸头喝水时,“南蛮子”缚住了马的脖子。此时,鞭炮声、呐喊声骤然响起,惊激了白龙马,它回头想要腾空,可绳索紧紧套住了它,使它无法升起。它便不住地抬起前腿乱踢,一下将“南蛮子”踢下了山。此时,白龙马全身白毛都竖了起来,可依旧挣脱不掉缰绳。随着黎明的到来,白龙马的毛开始往下掉,不一会儿就落满了一山,白花花全是龙鳞,就象下了霜一般。就这样折腾了一晚上,白龙马最后幻化成了一座山,后人叫它白马山;原先的亢山叫成了“霜”山,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双山子。
姊妹峪传说
在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办事处,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它的村名叫庙子。在它的村南,有一座挺拔、耸立的雄山,名叫白马山。山的阴面有两条峪,当地人戏称它为“姊妹峪”。千百年来,这个叫人向往的山峪,在当地却流传着一段悲切动人的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长江以北,连年天灾,黄河泛滥,饿殍遍野,黄河岸边的百姓,只好背井离乡逃活命。 话说黄河岸边的葛家庄,有一户姓葛的老人,早年丧妻,身边留下两个长得一模一样,如花似玉的俊姑娘,日子过得非常艰辛,上顿不接下顿。这一年他们的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被迫离乡逃荒上路。 上路不几天,老人家连饿带病死于道旁,两个姑娘悲痛万分,掩埋了父亲继续逃难。这一天,她两又饿又渴。路过庙子村东南,实在走不动了,就躺下昏昏欲睡。刚睡着,她们二人同时梦见一个身穿盔甲,手持宝剑的红脸大汉从天而降,非要捉拿她姐妹归天。正在此时,她俩同时被梦中情形所吓醒,方知刚才是一场恶梦。说来也怪,顿时俩人全身增添了力量,肚子也不饿了,她们又准备上路,各自都脱下靴子,清理靴子里面的尘土,谁知,她们没走几步,轰隆一声巨响,她们鞋子倒下的那堆尘土,突然变成了一个丘岭,这就是庙子家南“东南岭”名字的来由。 随后,姊妹俩又继续往西走,路过庙子家南白马山,她俩连饿带病实在走不动了,便昏倒在百马山上,再也没有起来,三天后,人们发现这两个饿死在白马山上的姑娘不见了,在她俩死去的阴面山脊上,变成了一大一小的山峪,后来人们纪念这两位逃荒姑娘,称之为姊妹峪。
西龙沟传说
西北沟 原名叫西龙沟,位于九龙山前怀、庙子村西,由于地理方向位置的缘故,庙子村人习惯地叫它西北沟。
说起西北沟【西龙沟】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呢?传说,明初有位高僧来到这西北沟【西龙沟】,见沟深奇兀,怪石林立;沟水轰响,沟岸两条龙石昂首欲飞。不觉心中大喜,就住了下来。
两条龙石,见自己的地盘上,住上了一位生人【僧人】,大为恼怒。深夜,它们驾着黑云,挟着狂风向高僧袭来。就在它们起飞偷袭的同时,一朵莲花由高僧头顶升起,挡在了两条龙的前头。两条龙正在催云赶雾向前冲来。忽觉云头一震,停住不动了。它们大吃一惊,定睛一看,是一朵金光闪闪的八瓣莲花挡住了去路。它们自出世以来就只知道自己厉害,哪里还把别人放在心上,不管三七二十一,挥爪就向莲花抓去。谁知还未接近,就被一束红光扫落沟底。两条龙在沟底缩做一团,全身盘抽骨碎,疼痛难忍。 “时至如今,悔恨当初。”两条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后来,它们想起了高僧在诵经时“孽海无边,回头是岸”的话,就一齐忍着疼痛,忏悔起自己过去的罪孽来,发誓改恶从善。它们这一忏悔,高僧就知道了,挥手解除了对它们的惩罚法术。两条龙爬起来,一齐向高僧行礼跪拜,从此双双皈依佛祖,做起对村民有益的事来了。西北沟【西龙沟】的美丽传说,真假难考,但故事就这么一直流传着。
2、莱芜盛产什么
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莱芜战役”。上世纪60年代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现在是以钢铁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并且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黄金蜜桃之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莱城盛产“三辣”——生姜、大蒜、鸡腿葱以及蔬菜、粮油等农产品。莱芜的种植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如今,莱芜生姜连续三届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早在1961年,这里就被列为山东省生姜、大蒜、大葱商品基地,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全国“三辣”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莱芜的大红袍花椒,椒皮厚实,色泽鲜艳,香味浓郁,与生姜、大蒜、大葱一起并称为莱芜的“三辣一麻”,麻辣九州,香飘四方。莱城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和“中国花椒之乡”。
近几年来,莱城区立足农产品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储藏、购销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撰文,铁名】
庙子粉皮,已有三百多年的加工历史,传说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撰写《十全记》书时,御厨每天用庙子粉皮炖鸡,让乾隆帝用膳,以保证他大脑供血,后乾隆知晓炖鸡的搀货粉皮来源于莲花山脚下的庙子村,于是,便在文武大臣面前风趣地说“没有庙子粉皮炖鸡,就没有朕写的《十全记》。”由此在民间广泛流传出许多庙子粉皮与乾隆帝的《十全记》书的感人传说,从此,庙子粉皮这一百姓当家产品,便被推举为朝廷贡品。
庙子粉皮选用莲花山脚下纯天然、无污染、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的地块,所产的优质甘薯加工而成。其产品特点:无激素、无毒素、光亮透明、耐煮、韧性强,味道香甜纯正、口感好。
经常食用,能充肌肤,去肌死,破宿血,软化血管,增强皮肤弹性。具有养生、开胃、健脾、补虚、益气、滋肾、壮阳、清热除湿、预防阴冷、调节平衡人体酸碱等保健作用,该产品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抑制大脑衰老,强体活血、润肠、通便的上等保健食品。 【撰文,田茂泉】
莱芜香肠也叫南肠,做南肠,当年有大名鼎鼎的顺香斋。顺香斋的创始人叫苏志亭,是济南历城人,祖上就是经营香肠的,但是生意并不是很好。清朝末年,苏志亭举家迁到博山。那时的博山已经是个繁荣的城市,手工业发达,作坊遍布大街小巷,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可是做了几年,生意并没有多大起色。苏志亭又迁到了莱芜城北的吐丝口,也就是今天口镇。吐丝口历史上是个有名的集镇,在宋代就是齐鲁蚕丝的主要集散地。清末的吐丝口虽已衰落、繁荣程度难比博山济南,却也算是热闹的地方。苏志亭就是在这里,一手创出了顺香斋和莱芜香肠。 莱芜香肠的原料,原是一种莱芜当地产的、叫做“莱芜黑”的黑猪猪肉。这种猪通体乌黑,特别好养,母猪产仔多,还不挑食,吃糠咽菜也能长得一身好膘,因而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其主导产品“顺香斋”牌南肠因其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味美可口,别具味道等特点,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获得了普遍的赞誉,先后荣获“山东省优质食品”、“山东市场畅销产品”、“山东名牌”、“山东省著名商标”、“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山东省旅游商品十佳品牌”等荣誉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深受消费者青睐。【撰文,铁名】
莱 芜 三 辣 莱芜种植花椒的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北魏时期就有栽植花椒的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已开始大量栽植,之后常种不衰。主要栽植品种有:香椒子、大红袍、小红袍、青皮椒、大花椒等。
莱芜花椒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树势健旺、果穗紧密粒大、出干皮率高、椒皮厚实、色泽鲜艳、香味浓郁等特点。花椒皮中各类挥发性芳香物质含量高达9%,不仅是提炼制作高级食用香精的好原料,而且是上等的食用调味品;花椒种子含油量高达30%,花椒皮和种子均可入药,具有开胃、健脾、增强体质之功能。
莱芜生姜、大蒜、鸡腿葱与莱芜大红袍花椒并称为莱芜“三辣一麻”,莱芜大红袍花椒在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1971年,莱芜被列为山东省花椒商品基地县,1998年莱城区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
3、庙子村的天宝山寨
<
4、我爱你汝州250个字的作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认为,中间的“食”字指的是“美食”。我吃过各种各样的美食,但最让我回味的是我家乡小吃——粉皮。
粉皮是河南汝州市的传统特产,以其色嫩白如玉,质薄如纸,韧强味鲜,营养丰富,利口消腻,使用方便而颇负盛名。
粉皮一直是汝州的传统食品,公元1840年年间,当时汝州城内西街水坑沿有一个商贩叫田家有,去南阳的社旗贩盐,见那里有人用杂豆制作“粉皮”,每斤八到九张,计斤称卖,使用时需要用沸水煮制,很不方便,不能现时食用。田家有回来后改用绿豆淀粉试制,苦心探求,反复实验。他涮出的粉皮越来越薄。经过四代传人研制,到每斤五十多张。这时的“汝州粉皮”已远近闻名,形成了市场名牌,陕州、三门峡、西安的商贩赶牲口前来汝州驮购粉皮。解放后,该工艺经田新光(田家有的后代)之手又进一步得到了提高,达到了每斤六十张的水平。一张张粉皮不大不小、重量相等、厚薄一致。
汝州粉皮以优质的绿豆为原料,纯手工艺水磨绿豆淀粉精制而成,其中制作工艺考究,它薄薄的如蝉翼,明若窗绫,洁白如玉。粉皮可长期存放,而且,不易变质,关键是使用方便,可立煮立食。事前先将干粉皮放入温水中浸泡2到3分钟后,待到变柔软时,再撕成碎片,用牛、羊、猪、鸡、鸭、鹅等肉丝、肉片,可搭配拌和,做成荤菜,味美可口。并且它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酸等多种元素,具有清热毒、清肝明目、益气润肺之功效。因此,一百多年来,汝州粉皮作为汝州传统特产的“新三宝”(粉皮、粉条、粉丝)而名闻遐迩,并且飘洋过海,登上了异国他乡的宴席。
现在,为了求学,离开了家乡已经好几年了,许多事情在我心中渐渐模糊起来,但是我永远忘记不了家乡的粉皮。
在学校里,有时候午餐是家乡的饭——粉皮。吃起那熟悉的粉皮,就想起了我美丽的家乡,盛满记忆的老屋,陪伴成长的家人。那熟悉的味道温暖了我的心房,沸腾了我的血液……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特产——粉皮!
5、山东莱芜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莱芜战役”。
莱芜市位于泰山东麓,北邻济南市所辖的章丘市,东临淄博市博山区和沂源县,南临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邻泰安市岱岳区。南北最大距离58公里,东西最大距离56.8公里,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莱城居市境中部,距省会济南112公里。
地质构造受鲁中纬向构造及鲁西旋卷构造控制。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地形为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环山,北部山脉为泰山余脉,南部为徂徕山脉,西部开阔,中部为低缓起伏的泰莱平原。山地约占莱芜市总面积的67%,丘陵占19%,平原占11%,洼地占3%。境内有大小山头2989个,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41个、海拔200米至600米的227个。北部为泰山余脉,东西走向,自西向东有三平山、香山等。南部为徂徕山余脉,走向与北部泰山余脉大体平行,自西向东有莲花山、大堡顶山等。两山脉诸山皆为山势陡峻、切割强烈的中低山。海拔最高点994米,最低点148.13米。
6、庙子村的介绍
庙子村,位于莱芜市钢城区人民政府驻地向西4公里处。西邻罗汉峪村,东邻肖马庄村,北为九龙庄村,南与高峪村隔山相望。隶属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0亩,共594户,1975口人。
7、庙子村的主要景点
田翁桥碑
田翁桥碑,现立于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庙子村南、东西大路以北,是庙子村周边村民,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为田和春老人修桥修路行善行好所立。此碑高1.4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青石石质,瓦形碑帽,碑的横批阳刻“彰善碑记”四个正楷大字,碑的右左分别阳刻竖写正楷对联,上联是“三桥并建千古远”,下联是“一德流传百代长”。立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正文题目是《创建田翁桥碑记》,正文均为小楷。
古碑,历经了沧桑,见证了历史,弘扬了民族文化,彰善了民族精神。教育了庙子周围一代又一代的子民,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作为四旧推到,碑身裂纹破坏。
为了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彰善行善传统美德,2016年年初,在田姓后代田洪喜、田洪海、田洪利、田茂珠、田茂清、田茂明、田茂迎等人的倡导下,田家老少爷们,你一百,他二百,我五百.......纷纷自愿捐款修碑。异姓朋友泥怀柱、魏绍印先生,得知此事后,也为这次重修《彰善碑》献了爱心、捐了善款。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田和春生于1863年,去世于1944年,享年81岁。田翁于清末念过私塾,1910年在村里办私塾,当私塾先生,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一生积德扬善,成为一方道德楷模。从新泰县翟镇经莲花山东麓的龙门沟、纸坊、沈家崖、颜庄至博山的大路就路过庙子村。虽说大路,其实是能推手推车的较窄的土路,坑洼不平,崎岖难行。田翁急过路人所难,农闲就挑着镢头、铁锨、竹筢子、干粮,行走在翟镇到颜庄这一60多里的干道上,清除路面石块,削高填凹,整修路面,方便去博山推车挑担的行人。经过庙子村的河流有三条,一条是从纸坊村下来的河流,其次是从罗汉峪村下来的河流,三是从九龙庄下来的河流。当时这三条河流都没有桥,每当雨季,洪水过后,田翁就去河里折沙疏通水流,搬来石块做桥墩,抗来家中木板做桥梁,修成简易木桥。没事的时候,他总是坐在桥头,见小脚女人和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儿童,不敢走狭窄的木板桥,又不便蹚水过河,他就主动背着他们过河,使过路人感动不已,连连道谢。每逢雨后,总能在河上看到田翁的身影,不是修桥,就是帮人拉车,背人过河。到了中年,田翁在田家林有自家林地1.5亩,年收入600多斤谷子。这些谷子他和老伴一粒也不吃,衣食有四个儿子轮流供给,把林地的收入积攒起来,雇人开山劈石,在本村三条河上修建石桥。罗汉峪河与九龙庄河称小桥,分别为三孔;村南的纸坊河称大桥为五孔,桥板桥墩都是青石雕凿而成的,桥墩是由长1.2米、宽40厘米、厚30厘米的条石垛成;桥板长1,5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单板铺设;桥高不足一米。三座石桥在一年内建成通行,方便了从翟镇到博山的行人,无不为田和春的一贯善举所感动。为表彰田翁善举,沿路的二十多个村庄自发地捐款为他立碑。发起人与田翁商量立碑之事,田翁不肯,发起人坚持说服田翁立碑,说光喝庙子村的水,其他立碑工程所需的人财物不让他管。碑立起来后,所捐的能立十座碑的款没有用完,发起人便把所剩余的钱交给田翁养老,田翁就是不肯,只好按村庄退回。
碑文载:“以田翁名桥者,以桥为田翁所建,故以名田翁桥也。翁名和春,()()()()()()禀性仁厚,乐善好施,其平生之嘉言、善行,笔难磬述,固一乡之善士也。村前旧有大路,为西南东北之通衢,当路()()()()()初则河势微小,民病涉厥;后河流涨横,侵塌两岸。三座建修之期翁适八旬,苍颜白发,仍孳孳巡视,检理不怠,闻其邻人云:翁非裕于财者,缘畴昔即逆,料此河后必为患,于是克己苦积,以备不殊之需。翁之留心善事,殆非一朝嗟乎!古所谓吉人为善,惟日不足者其翁之谓乎!工即竣,其邻人高君维嵩等,不忍隐其善行,倡为建碑以表彰之。因造予求记且曰:翁年臻上寿,精神独钁铄,其人可蔚茂众而且贤,自子至玄曾已五世,玉树蓝芽,蔼然同堂,每见,其子雁行孙绕膝,一门拥睦,共序天伦,大有张公之家风焉。昔闻作善降祥之言,心常疑之;近视田翁,知为斯不谬。祈一并记序,以为后人劝予闻而乐之,既钦翁之德音。又羡其福寿复嘉,诸君之能扬人善也,意欲奋笔,以揄扬之。然自愧学术短浅,老荒不能为文,故直録其实事以为记序云尔。
阚昭庚拜撰,高志远谨书,石工周大贤。
发起人:王玉美、曹心恒、魏登宣、曹思贻、魏登花、魏效冬、高维东、高维嵩、赵宪仁、赵乐全彰善。
建碑人:120人(姓名略)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岁次甲申荷月上浣 榖旦”。
贞节石碑
贞节石碑,人称敕碑楼,始建于公元1889年【清光绪十一年】。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清光绪年间,莱芜港里大户之女段氏与庙子村的高福田成亲。高福田自幼聪明超人,琴棋书画、文理兼得,二八之年名乡里时,称得上最年轻的贡生,高、段两家门当户对,虽当时高福田已是重病在身,但段氏依然嫁入高家,婚后不久高福田病故。
几年后,段氏过继其弟高春田子女并抚养成人,段氏终生未嫁,坚守妇道,孝敬公婆,,邻里和睦,妯娌团结,疼爱晚辈,深的晚辈和乡里人的好评,人称贞节孝女段氏。 事迹感动了相邻,有识之士撰书赴京面圣,光绪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御书敕旌节孝匾递立节孝匾,并邀请戏团数日。 据传,当年给段氏立碑时还有段佳话,在立碑之时,石碑怎么也扶不正,主持立碑的人,便问段氏有什么事情隐瞒,经过段氏回忆,想起了自己曾在地里收割庄稼时,因自己的腰带是破布条缝补的,不结实,在下腰收割时,腰带断裂,以致裤子掉到腿弯,被临地的男人看到。段氏的回忆完后,紧紧了腰带,整整了整衣裳,捋了捋头发,石碑立马竖直了。传说的真伪无据考证,但贞节牌坊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
节孝碑,教育了庙子周围一代,又一代子民。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作为四旧推到,碑帽被砸。为了传承和弘扬家族文化和忠孝,公元2014年3月10日,在庙子籍高姓后代【原新泰市防疫站站长】高登义的倡导下,高家你200元,他500元,俺1000的,自愿筹集资修缮家族贞节石碑,高登义带头捐献2万元;并邀新泰市梆子剧团搭台唱戏祝贺一周,传播节孝文化。 邻村的肖马、卧龙岗、九龙庄、罗汉峪村、纸坊村、北楼、高峪村、胡家宅等村数千名村民来前来听戏,有的孩子为了图个长命,把石碑当做了精神的化身,认石碑为“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