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回答问题(关于红军长征)
1.长征原因
1: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毛泽东受到排挤,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被完全排除。
2:国名党反动派的围剿
3:第五次围剿开始,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临时中央军事负责人李德等在苏区执行左倾错误路线,使红军受到重大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4: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处于更加被动地位。
开始时间: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胜利会师时间 及标志: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2.通过四渡赤水,大渡河的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冲破敌人的封锁
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红军的大部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意义1我军的主力保留下来2在长征途中传播我党的思想政策播下了革命的火种3使我军转危为安4留下的我党人员日后成为我党的中流砥柱5为我军 打下了群众基础6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
3.长征的终点不是吴起镇,吴起镇会师是1935年10月,离现在71年了。会宁会师时红二方面军还没正式进入陕甘苏区。
长征真正的终点在是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镇。七十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央也是在1996年才认定的。今天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2006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选在2006年8月14日开始刊登“重解长征之谜”系列,用70天70个版面、10个系列的分量,来重解这段厚重的历史。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
红军完成人类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的伟大长征。红军面对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主要靠着革命精神来完成了长征。长征精神,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就是强渡大渡河,强攻腊子口,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意志坚定,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的革命本色在长征途中最显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成了我党我军最宝贵的财富。红军就是用这种精神完成了长征任务,会师胜利更使这种精神光芒万丈。这种精神,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一切艰难困苦的任务。这种精神,在我国我军的文明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将产生深远影响。
2、简要叙述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伟大的红军长征,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长征途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三个全局性问题,即引领红军向哪里去的战略方向问题,使党和红军摆脱被动局面的军事指挥问题,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实行符合实际的战略策略,这一我们党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及其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著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红军长征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伟大的红军长征,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的红军长征,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红军长征从被动到主动、踏上胜利道路,转折点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为我们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这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步形成,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经过胜利和失败的长期比较作出的历史性选择。从遵义会议开始,又经过10年努力,到党的七大,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制定了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和团结,党的领导更加成熟,党的力量成倍壮大,党成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核心力量。
3、宁夏旺吉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宁夏旺吉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2018-01-29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将台堡镇会师路。
宁夏旺吉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40422MA76D85A13,企业法人伏小刚,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宁夏旺吉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推广与应用、技术交流和信息服务;农业观光旅游;农机作业服务;农业机械设备租赁、维修服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土地深松平整;园林绿化服务;农作物、蔬菜、中药材、花卉、苗木的种植、销售;草坪、盆景的培育及销售;农作物代耕、代种、代收服务;农产品初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农业机械设备及配件、土特产品销售;育苗基质、穴盘的销售;微生物菌肥、植保器械、微喷灌设备、农药、化肥的销售;农作物种子(原种、原原种、杂交种、常规种子)经营;中药材、蔬菜、花卉种子经营;水产、畜禽的养殖、繁育、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宁夏旺吉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4、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什么?
红一,红二,红四三大主力红军终于在会宁、将台堡和兴隆镇相继胜利会师。标志长征的胜利。
5、你知道红军长征背景吗?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
长征的终点不是吴起镇,吴起镇会师是1935年10月,离现在71年了。会宁会师时红二方面军还没正式进入陕甘苏区。
长征真正的终点在是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镇。七十年前的今天(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央也是在1996年才认定的。今天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宁夏西吉将台堡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2006年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我们选在2006年8月14日开始刊登“重解长征之谜”系列,用70天70个版面、10个系列的分量,来重解这段厚重的历史。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长征意义最有代表性的论述。
各路红军在长征途中有多次会师,主要的有:1934年10月,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在木黄会师;1935年6月,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1935年9月,红军第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永坪镇会师,并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与第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第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会宁、将台堡会师。每一次会师都伴随着作战的胜利,没有沿途作战的胜利,就不可能有会师的出现。所以会师本身就象征着胜利。在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很多次英勇浴血的奋战,如红二十五军的袁家沟战役,毙敌300余人,俘敌1400余人,缴枪1000余支等,中央红军的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等,其中遵义之战,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约3000人;红四方面军的包座战役歼敌5000人,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等;红二、红六军团的龙家寨战役毙敌1000余人,俘敌2000余人,缴枪2200余支,等等。红军在这些战斗中,几乎都是以少胜多,以英勇的作战和灵活的战术取得惊人的胜利,然后才实现了会师。
长征会师,是各地红军从分散的各个根据地出发,边走、边打、边做群众工作,为着共同的目标,向着一个方向,像很多支流流入江河那样汇合在一起。这样的会师,是战略力量的聚合和集中。战略的奥妙在于集中,集中了战略力量就有实施战略作战的主动权。贺龙与任弼时深明这一道理,他们所率领的红二、红六军团于1934年10月24日会师,25日即向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建议“两个军团集中行动”,但是当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却不同意,并说是“绝对错误的”。28日,贺、任等二、六军团领导人再次建议“暂时集中行动”,接着在11月中旬集中力量打了龙家寨战役,对发展湘鄂川黔根据地起了重大作用,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红军每次会师后,紧接着就是战略作战的胜利。如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会师后,随即在中央统一指挥下打了直罗镇战役。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又如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陕甘宁边区会师后,在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打了山城堡战役。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不但大振了我军的声威,而且对分化敌军营垒、促进逼蒋抗日的方针的实现,起了积极的作用。主力红军会师后,就能在统一指挥下,集中力量打一些较大的歼灭战。掌握了战略的主动权。
长征发生在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历史条件之下,中央红军在反对敌军第五次“围剿”失败之时,同时又交错着党内的错误路线和正确路线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从国家和民族大义出发,毅然提出了北上抗日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把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已进行战略退却的消极行动,升华为一个积极进取的、对全国人民和对全军有号召力的大义凛然的政治行动。正如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的那样:“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北上抗日的方针,伸张了长征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师出有名,极大地激励了士气。日本侵略者是全民族的敌人,红军北上抗日就获得全民族的拥戴。而反动军队对红军的“剿杀”就把自己摆在抗日的对立面,遭到全民族的反对。坚持北上抗日的方针,还有力地团结了全党,在党内存在着“北上”和“南下”的分歧抉择上,党中央、毛泽东坚定地坚持北上抗日,并以此团结了全党和全军,北上抗日有理,南下、西下无理,是逃避。这就促使了红军三大主力最终在西北会师,避免了张国焘的分裂危险。
毛泽东说:“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了。”会师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开创陕甘宁苏区新局面战略阶段的开始,并为向民族革命战争实施战略转变作了准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红军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就成了战略转变的转折点。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说明红军长征会师后,党中央、毛泽东可以在相对稳定的(较之长征中被围追堵截的作战环境而言)“大本营”内筹划和决定政治战略方面的问题了,可以出台新的战略了。如果说长征胜利是北上抗日战略的胜利,那长征只是实施北上抗日的第一步。到了西北,长征是结束了,但抗日没有结束,还必须把全民族的抗日斗争持续不懈地进行下去。而这一切,只有在红军会师后才能贯彻实行。事实说明,红军会师后,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对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影响很大,以至于发生“西安事变”,促成建立了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红军完成人类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的伟大长征。红军面对着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主要靠着革命精神来完成了长征。长征精神,包含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两点:就是强渡大渡河,强攻腊子口,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意志坚定,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的革命本色在长征途中最显明、最集中、最深刻地表现了出来,成了我党我军最宝贵的财富。红军就是用这种精神完成了长征任务,会师胜利更使这种精神光芒万丈。这种精神,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一切艰难困苦的任务。这种精神,在我国我军的文明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http://www.huaxia.com/js/gc/2006/00469953.html
6、长征的终点在哪
陕北红军刘志丹处
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7、为什么不是乡音,乡情,而是乡愁
我见证了240集《记住乡愁》节目的创作过程。随着节目的热播,“乡愁”一词渐渐完成了它的内涵扩展。现在,大家已经知晓,这个“乡愁”再也不是余光中诗中的那个“乡愁”了,也不是“乡”和“愁”两字相加所指的“乡愁”了,而是一个可以兼收并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时代先进文化的新概念了。换句话说,它历史性地融会贯通了这三种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次大整编、大融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能够让历史和时代牵手进而拥抱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成为一个可以把一切美好存在、美好精神、美好情感装进去的新家园,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与拓展空间。我曾经试过,要妥当承担这一使命,换用“乡音”、“乡情”等词汇,似乎都没有“乡愁”二字适合,有分量。特别是在进入第三季,革命文化内容铺天盖地而来,让我们始料未及。我们发现,前两季120集,传统文化是主体内容,革命文化和时代文化也有,但只是一部分。到了第三季、第四季,革命文化成了主体内容。那是否意味着,到了第五季古街区、第六季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时代文化会成为主体?我们应该如何系统把握,如何进行整体性建构?让《记住乡愁》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次全新融会。
随着第四季的采拍工作渐近尾声,我们的思路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我们要找到三种文化的最大公约数。找到古今、中外、公私、内外、上下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说,要找到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革命文化,抑或是时代文化的认同者都有共鸣的那部分,并将其放大。当然,这三种文化说到底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上生长出来的,经过五千年时间检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主线,红色革命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是这条主线上的明珠。因此,我们在拟定选题、采点、商讨选题、选择素材的时候,就要努力寻找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把一集节目看成一棵精神性生命树,找它的根、干、枝、叶、花、果。这棵生命树就会很繁茂。这样的生命树集合而成的精神森林,自会为人们确立文化自信。
比如古田古镇,已经被无数的媒体采拍过,可谓妇孺皆知家喻户晓。那么,作为一出乡愁节目,我们如何立题,如何选材,如何切入,就显得非常关键。换句话说,如何找到我们的不可替代性,也是对古田文化的新贡献。同样,我们用“精神树”去对应,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事情就相对容易了。为什么这块土地能够养育出如此著名的革命文化,沿着这个线,我们发现,1000多年前,客家先民来到这里时,种的是高粱、小麦,但有一片田里却自己长出稻谷来。一个名叫“五谷子”的先人,发现了这一秘密,就培植种子,最后无偿分送给南迁的客家人,让家家户户从此吃上了大米。这也是古田地名的由来:古田——谷田。《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它养育了客家人,自然会养育当时倡导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革命文化。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陕北,也是小米养育了革命。
在建于道光年间的廖氏祠堂里,有“北郭清风”四个大字。据《后汉书》记载,“北郭”指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廖扶的人,他永不出仕,却常以天下事为己任,在家乡设席讲学,著书立说,门下弟子多达数百人。他平素布衣芒鞋,粗茶淡饭,生活非常节俭,却广施义粮,救济贫困乡邻,广布义款,以应四方急需。百姓感于其功绩,尊称他为“北郭”先生,以“北郭清风”表达对他的由衷赞誉。1917年,宗祠经过大规模维修后,又开办了历史上第一所新型小学——和声小学。“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智识。”上联是源,下联是流。正如传统是根,养育革命是果。就在廖家的松荫堂里,毛泽东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照亮中国革命道路的珍贵文献。就在廖氏宗祠里,举行了著名的“古田会议”。这样的“精神树”同样成长在红军会师地宁夏西吉县将台堡镇。
在山西碛口古镇,我们发现,至今依然保持着有难同当有乐共享的理念,这在当今商业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的确让我们眼睛一亮。拿“精神树”原理对应,这样的风尚肯定有一个根脉,一梳理,果然如是。“碛口”这个镇名本身就来源于“大同碛”,那是黄河水域仅次于壶口瀑布的一道险关。在我看来,这是天地设给碛口人的一道考题,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休戚与共的价值,就是为了让人们无比强烈地感受到,个体生命只有在群体性中才能找到安全感。没有合作精神,单凭个人力量,几乎不可能闯过大同碛。只有同舟,才能共济。因此,大同碛是一个无比美好的象征,它凶险,但心肠热,现怒目金刚相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让人们认识到个体的渺小和群体的伟大。碛口之所以能够成为“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正是整体性生命认同结出的美丽果实。
“大同碛”让我不由得联想到《礼运大同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种思想源头,形成了中华民族整体性存在的心理结构,也造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结构,这种精神,是和宇宙规律相对应的,也是和天地精神同频的。因此,休戚与共是天赋人性。从本体学的层面讲,“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从生存学的层面讲,“天地所以能长且长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社会学的层面讲,“天不私覆,地不私载”。这样的“大同美景”,在广西六堡镇等节目中,以不同的气质展现。
采拍这样的古镇风景,现实意义重大。无论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中国梦的宏大主题角度,还是从提高个人幸福指数的角度。把一个镇的同舟共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放大,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形态。而要实现中国梦,需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能量。而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能量,就需要提高每个人的能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量越大,能量越高,而人的健康、幸福,都是能量变的。只有群体性存在方式才能给人提供安全感。只有安全感,才有归属感。只有归属感,才有幸福感。
这时,我们回头再看黄坤明同志在《记住乡愁》第三季创作培训班上所讲“中华文化的根本优势,在于有着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宝贵资源铸就了中华民族持久而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滋养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精神高地,也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感觉格外意味深长。
8、《记住乡愁》的将台堡镇的故事?
先富带动后富,腰包渐渐鼓起来的将台堡人并未忘记家乡。火彦红把自己种地的经验分享给村民,与此同时,将台堡的另一个人谢宏义也回到了家乡。
9、什么标志着长征胜利,长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http://ke.baidu.com/view/53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