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沧云县到腰街多少公里
驾车路线:全程约482.1公里
起点:临沧韵达快递云县分...
1.临沧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40米,右转
2) 行驶210米,过黄龙大桥,右转进入云凤公路
2.沿云凤公路行驶500米,左转进入祥临公路
3.沿祥临公路行驶170.2公里,朝清华洞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沿匝道行驶61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G320
5.沿G320行驶10.1公里,朝高速路方向,稍向左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54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7.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107.1公里,在楚雄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560米,直行进入威楚大道
9.沿威楚大道行驶1.9公里,右后方转弯进入G320
10.沿G320行驶660米,稍向左转
11.行驶2.5公里,直行进入大白线
12.沿大白线行驶22.6公里,直行进入S218
13.沿S218行驶9.3公里,稍向左转进入S214
14.沿S214行驶20.1公里,朝新平方向,直行进入S218
15.沿S218行驶79.6公里,过石羊江桥约60米后,直行进入石羊江桥
16.沿石羊江桥行驶24.4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公戛路
17.沿公戛路行驶19.9公里,右转进入S306
18.玉溪市内驾车方案
1) 沿S306行驶4.8公里,直行进入S218
2) 沿S218行驶5.9公里,进入思源大道
3) 沿思源大道行驶16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腰街镇
2、玉溪市有几个初中?
玉溪一中,师院附中,玉溪市民族中学,新平一中,新平职业高级中学。一般每个县有一所高中,一所职业中学(就是中专,三校生),当然,也有人口多的地方,有两所高中不等。
3、新化乡的乡村概况
新化乡位于新平县境正北、绿汁江南岸,东北与峨山县富良棚乡相邻,东南连平甸乡,西连戛洒镇、腰街镇,西北与老厂乡交界,北与楚雄双柏县以绿汁江为界。全乡总面积490平方公里。辖13个村民委员会、157个村民小组、182个自然村,乡政府所在地北纬24°07′05″、东经105°51′54″,海拔1860米,距县城29公里。区域地形为连绵起伏的山地,最高海拔大绿凹子山为2555米,最低海拔啊宝小组为680米;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坝区炎热,半山区温暖,高山区冷凉,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属十年九旱的山区乡;风多西南风,干旱是最大的自然灾害,时有霜冻灾害发生;林木以针叶和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达69.37%。全乡有两条河流,依施河发源于大绿凹子山南麓,流经新化、甸末、六竜、者渣、鲁一尼五个村民委员会,从西向东转北注入绿汁江,全长约50千米;曼干河发源于大绿凹子山西麓,流经海外、白达莫、大寨三个村民委员会,从东向西流入戛洒江,全长约60千米。全乡现有大小坝塘174座,其中: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17座,小坝塘156座,总库容达到996.1万立方米;有小水窖8167口,总蓄水量达8.817万立方米。全乡以农业为主,主产烤烟、稻谷、玉米、小麦、苦荞、蚕豆、豌豆等农作物。其中烤烟、畜牧业是新化乡的主要经济支柱。土特产有木耳、笋丝、羊肝菌、松茸、香菇、木材等,名贵药材有三七、当归、杜仲等。
人口
2011年,全乡总人口23819人6018户,其中:男12427人,女11392人,农业人口23053人,非农业人口766人。少数民族人口17944人,占总人口的75.33%。农村劳动力16354人,其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2715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6.6%。人口自然增长率2.7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9人。
2011年末,全乡共有常用耕地面积18667亩,其中:田10966亩,地7701亩,水田7371亩,水浇地4040亩,水利化程度为61.13%。在年末耕地面积中:有稳产高产农田697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7.38%。
如今,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化乡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坚持“生态立乡、烤烟强乡、畜林富民、科教兴乡”发展战略,依托烤烟建产业,围绕增收调结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集镇功能逐步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8560.8万元,同比增1528.8万元,增17.2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8053.8万元,第二产业完成107万元,第三产业完成4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4813万元,同比增3169万元,增27.22%;农民人均纯收入3756元,同比增520元,增16.0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4475万元,同比增1408万,增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17万元,同比增2847万元,增31.05%;财政收入完成2020万元,同比增712.2万元,增54.46%。
4、猛佑属于那个省份,在哪个地方,特产,水土风情怎么样
庆县地处复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西北部,东与大理州巍山县、南涧县相连,南与云县毗邻,西与永德县交界,北与保山市昌宁县接壤。国土总面积3335平方公里。境内河流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澜沧江从西北入境,由东制南出境,穿过县城北部,过境长度59.4公里。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有雨热同季和干凉同季的特点,气百候温和,日照充足,冬暖夏凉,雨量集中,干湿分明。年平均气温16.5℃。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凤庆县总人口426943人,其中:凤山镇69809人,鲁史镇20354凤庆县民族图册 2张人,小湾度镇28947人,营盘镇41642人,诗礼乡24605人,新华乡26841人,永新乡9296人,大寺乡37051人,勐佑乡36672人,德思里乡11162人,腰街乡8535人,洛党乡36021人,雪山乡28535人,三岔河知乡26540人,郭大寨乡20933人。最早居住在凤庆县的的被称做濮人,是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截道至2012年7月,全县有24个民族,人口42.28万人。3
5、花腰傣对新平县文化经济的影响
找到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新平县“花腰傣”文化是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朵艳丽的奇葩,近年来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在当代社会中,古老的“花腰傣”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探入研究,不仅仅对新平“花腰傣”文化自身的发展及新平县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探讨民族文化保护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都有重要的价值。笔者作为在新平县工作并提出开发新平“花腰傣”文化、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战略目标的倡导者,力图通过新平“花腰傣”文化与当代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从理论上探讨“花腰傣”文化定位、经济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影响及如何通过民族文化的发展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等问题。
一、新平“花腰傣”文化的历史定位
关于“花腰傣”文化国内目前已经发表了很多论著,对“花腰傣”文化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不再详细介绍。笔者要提出的是几个关于“花腰傣”文化的历史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我们认识今天“花腰傣”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花腰傣”文化的形成与长期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花腰傣”文化历史渊源流长。“花腰傣”至今仍然保存着很多古老的文化,如服饰文化、古老的农耕祭礼等,而新平县在“花腰傣”所分布的红河流域中属人口最为集中的县,达4万余人,这一方面说明新平“花腰傣”的历史地位和傣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由于人口的关系“花腰傣”文化能在这里得以长期保存。
(二)特殊的地理环境是“花腰傣”文化能在这里长期传承的重要原因。新平“花腰傣”地处哀牢山中段、红河流域上游,与分布有“花腰傣”的红河流域的其它县相比,从近代以来,新平都处于交通相对闭塞的状态。封闭的地理环境为独特的新平“花腰傣”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条件。
(三)“花腰傣”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文化。“花腰傣”人民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与文化生态相结合的系统。新平“花腰傣”的梯田、稻作文化及村落生态环境,体现了傣族共有的农业民族的历史特征。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不足90公里的狭谷中聚集着4万多占整个“花腰傣”人口多数的新平“花腰傣”,除了紧靠西部的哀牢山有42万亩保存较完整的原始森林外,在东部有2个原始生态群落,一个是新化的古州野林,一个是10万余亩的磨盘山原始森林。在100平方公里内,有3个共53万亩的原始生态群落呵护着新平“花腰傣”文化,有山有水,形成了新平“花腰傣”文化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哺育了“花腰傣”的农业文明,今天的“花腰傣”居住区仍然完好地保存着显示“花腰傣”农业文明的大面积的梯田,就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
(四)地域的长期封闭是“花腰傣”文化得以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地理位置看,新平是距开发较早古滇国历史的发源地——昆明、晋宁最近的并有古代通往滇南的古驿道遗迹,说明新平在古代是滇中的交通枢纽,由此成了古老的“花腰傣”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中心。但近代以来,新平(尤其新平“花腰傣”集聚的区域)交通状况远远落后于河口(滇越铁路过境)以及元江、西双版纳(213国道过境),这就是新平“花腰傣”得以保持了较完整的独特民族文化并和原始生态植物群落相融、相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新平“花腰傣”文化是在与异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花腰傣”的服饰既有古代宫廷服饰的某些特征,又与近代文明相融合(染、织技术)并保持其鲜明的民族个性(银饰及刺绣图案等),“花腰傣”的住房,建筑外形与彝族相似,但内部结构有不同之处,并受现代文化影响逐渐开始实行人畜分居;“花腰傣”民族的信仰,既保持了原始宗教的各种祭祀活动,但同时也受到佛教伦理和现代科学的影响;“花腰傣”既保持了古代百越民族“二次葬”的习俗,又受汉文化影响,具有与之相似的一些出殡习俗。“花腰傣”文化受到异文化的影响并在相互影响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在其文化构成的诸方面都有具体的反映,非常值得作深人的研究,但结论是肯定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一定历史阶段与异文化交流、相互影响,而又由于该文化赖以产生的历史、地理、生态、经济、人文等环境的特殊性而保持自己相对独立性而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新平“花腰傣”民族与彝、汉等民族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与异文化的交流影响中,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花腰傣”文化有长期的历史渊源,并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自己的以梯田农业为核心的农业文明。“花腰傣”文化在历史上也曾大量地融合了其它民族的文化,并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期传承着。这些特征表明,“花腰傣”文化是在一种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中融合了其它民族的文化而发展起来的,并且保存着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
二、现代经济发展对新平“花腰傣”文化的影响
历史已进人知识经济时代。回顾历史,前工业时代对民族传统工业、民族文化的否定,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负面效应,使我们对开发资源持谨慎态度,同时对于经济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也令人十分担忧。由此,保护“花腰傣”文化的呼声之高,也是很自然的。正因为县域经济发展不能走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不相关的纯工业化道路,不能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和农业过度垦垡的路子,现代知识经济才应势而生,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才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热门。那么新平县域经济发展对“花腰傣”文化的影响又如何呢?这也是一个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这种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了“花腰傣”的生活水平,使“花腰傣”越来越多地享受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保持着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征。目前,新平县的制糖业发展到日处理甘蔗4500吨的规模,拥有固定资产3亿余元,成为全县一大支柱产业,年可为财政提供1000万余元的税收,为全县蔗农提供近1亿元的收入。“花腰傣”聚居的水塘、嘎洒、漠沙、腰街4个镇,是甘蔗的主产区,甘蔗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占全县甘蔗总面积15万余亩的70%多,甘蔗收人是傣族群众的主要收人来源,人均纯收人中仅甘蔗一项达700多元。1999年4个镇的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为1045元、1336元、1429元、1650元,分别比全县人均纯收人最低的乡高出232元、523元、616元、837元,其中2个镇的人均纯收人分别高于全县平均收人69元、289元,1个镇接近全县平均收人。收人最高的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38元)212元,4个傣族聚居镇平均纯收人1365元,接近全省平均水平。新平“花腰傣”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有较大进步,传统文化仍保存较完整,这一事实表明:经济地位的提高,经济发展与外部合拍共进,不仅不会淡化传统文化,相反,是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现代的生态农业不仅为傣族群众增加收人,更主要的是改善和提高了“花腰傣”人民的生活质量,为有“生态民族”之称的“花腰傣”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以水稻为主的种植模式,是傣族自给自足经济的传统农耕现象。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实行了水旱轮作,既改变了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又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赋以传统的傣家“农耕文化”新的内涵。新平“花腰傣”聚居的热坝,冬季蔬菜种植面积达2.7万余亩,产量达235.9万吨,调田种甘蔗1.2万余亩,调田种果树近2000亩。现代生态农业使傣族村寨的田园风光既保持传统风貌,又充满现代气息;建设现代经济生态园成为“花腰傣”民族经济发展的方向,传统的生态文化在现代发展中得到升华。现代经济生态园和优秀的“花腰傣”文化在这里相融;“花腰傣”与自然生态的不解之缘在这里伸延;“生态民族”的特征在现代经济大潮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现实告诉人们:符合人性要求和自然规律的现代生态经济,培养了“花腰傣”文化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人工生态环境。它既是保护“花腰傣”文化的生态屏障;又是“花腰傣”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它既是“花腰傣”对生态依赖、改造的结果,又是现代经济、科技同民族经济发展结合的产物。
(三)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不可能硬性规定一个区域经济的局限范围,更不可能规定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开放的经济和文化都是无边界的。经济全球化不应理解为经济和文化的一律化和统一。就目前我们可以认识的趋势而言,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各种经济的、自然的资源,不再是孤立地存在和属某一区域占有,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区域经济的实力体现在参与分配的能力并以经济的、文化的特色在全球经济中立足,实现经济、文化的融合、互补。
二是现代经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各区域间、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和谐相融。虽然在实现和谐相融的过程中会有资源分配的激烈竞争,竞争会有不平等,也会有反社会的不人道的竞争行为,但是,和谐、相融、发展是主流和方向。经济的和谐相融反映到文化领域,则是对异文化的认可和相互交流,从而促进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
三是现代经济重在质的提高和改善。在质的提高改善前提下作量的调整和扩张,以量的调整增长和质的提高改善,不断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不仅是物质方面,也包括文化精神方面。就现代社会而言,文化精神的需求是主要的更高的追求。文化与经济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限,文化的经济性和文化作为经济产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的经济性更强,价值更高,这一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是经济全球化消除了发展的阶段性障碍,使后发展地区可以跨越发展的阶段,直接参与国际分工,融人现代知识经济的大潮。这样的经济现象反映到文化上,便是异文化交流不应受任何的阻碍;认识异文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传统民族文化不会视外来文化统统为敌;传统民族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比较中认识自身的价值,更加珍惜、爱护自己的传统文化。
五是现代经济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其发展的过程是对历史的扬弃,发展的未来走向和结果只有从历史的轨迹中去寻找答案。经济全球化最终是经济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化,即区域经济的互补性、相融性及不可分割性,人们物质生活的总体水平差距的缩小及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
新平“花腰傣”文化作为一个局部来说,上述观点已经得到了验证。“花腰傣”文化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较短的时间里能够传播到外部世界,让世界了解自己,证明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时“花腰傣”也享受到了由于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信息、人的流动、商业机会等等好处,对外的交流空前扩大,实现了地域的跨越,这对于一个处于封闭地域的民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今天的“花腰傣”地区电话普及率已达每万人4.2部,电视覆盖率达98.13%,在对外经济贸易方面,农产品远销法国及四川、广西等地,年销售额达1776.5万元。旅游业的发展在“花腰傣”地区所带动的相关文化的复兴,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①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对“花腰傣”文化造成危害,相反却对“花腰傣”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注人了新的活力,为“花腰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从而也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并不是一对矛盾,相反经济的发展还能对文化的发展注人新的活力。
三、“花腰傣”文化与新平县域经济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面临我国加人WTO和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平怎么办,要调整和进一步明确新平的发展战略,就需要结合市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新平的资源状况作更深人的分析。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的结果是:新平具有开发潜力的两大比较优势资源,一是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人口占“花腰傣”多数的“新平‘花腰傣’文化”;二是陆路离昆明中心城市最近的、面积达53万亩的原始森林。由此,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新平县委制定了以“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为战略发展目标,加快民族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由此把“花腰傣”文化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一个机遇。初步的实践证明民族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花腰傣”文化可以成为发展旅游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新平在海内外知名度的一大平台。“花腰傣”文化在哀牢山东麓、嘎洒江畔繁衍发展,哀牢原始森林的神秘、古老民族文化的魅力、亚热带河谷风光……,一幅幅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辉映的画卷,不仅吸引着中外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作者,而且也成为人们旅游、探索自然与人文的迷人之地。目前一年一度的传统“花街节”已成为省内部分旅游者的选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2000年到新平旅游的人数已达35万人次。新平县委、县政府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于2001年2月举办了中国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了7个国家近70名外国学者及50余名中国学者,中央及地方的80余名新闻记者也前来参加这次世纪之初的国际盛会。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及中央、地方的新闻单位已播出或发表了数十条有关新平的新闻与报道。新平的“花腰傣”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称赞。这次在“花腰傣”传统的“花街节”期间举办的国际盛会把“花街节”与学术会议结合,把新平的旅游产品宣传推向全国,营造了万人汇聚傣乡车水马龙般赶“花街”的空前盛况。新平“花腰傣”文化的品牌进人了云南旅游经济的“大观园”。“花街节”后,零星游客及一批批的小团队源源不断,新平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文化的推动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旅游业基础建设的发展。从213国道进人新平的大新公路路面铺筑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有望在雨季前(最迟年底)通车,县城连结“花腰傣”生态村落的油路铺筑也可确保年内完工,县城规划的实施和建设管理为“花腰傣”之乡一日游创造了条件,漠沙、嘎洒两个集镇的旅游服务设施将进一步改善。“新平‘花腰傣’文化”这一旅游产品同“哀牢原始森林”联姻,有望形成云南旅游的又一名牌。新平境内交通条件于2001年可大为改善,使“新平‘花腰傣’文化”与“哀牢原始森林”的特色产品更具有竞争力,离昆明中心城市的陆路距离最近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届时,由昆明接送游客,2日可游“新平‘花腰傣’文化”与“哀牢原始森林”或“磨盘山原始森林”。“新平‘花腰傣’文化”与“哀牢原始森林”成为云南旅游名牌产品之一的时期不远了。
第二,由于“花腰傣”文化在新的产业中所起的作用,不仅增加了群众收人,对增强傣族的民族自信心,提高傣族的整体文化水平也将有积极的作用及深远的意义。近几年来,沿海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娱乐业的发展,新平很多有一定知识层次的傣族青年,由于收入的差异和适应沿海文化发展的需要,纷纷远离家门出走他乡。这使“花腰傣”传统文化受到冲击,远离傣乡游走奔波的傣家青年,很难再完全保留传统的“花腰傣”文化。开发“花腰傣”文化成为旅游产品,则可使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傣族青年在傣乡大显身手。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总干事科兴斯基教授在考察了新平的旅游业与经济发展后,认为能留住当地青年一代,建设自己的家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很多国家在发展中得到的教训,也是一个地方开发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志。经济收人的增长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新平“花腰傣”文化才会源远流长,青年一代也才会有在家乡创业、以投身家乡建设为荣的信心。
第三,由“花腰傣”文化开发所带动的旅游业的兴起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刺激和增加消费,促进了农业的深度开发。新平“花腰傣”聚居的4个镇,发展水果、蔬莱的条件较好,尤其是海拔1300米左右,气候湿润,水土条件较好,是生产荔枝的最适宜区,且产品比广东、广西早上市半个月,品质、上市时间和滇中市场的运距都具有比广东、广西较强的优势。新平县自己选育出了“水冬、大红袍、妃子笑”3个优质品种,攻克了嫁接技术难关,万亩荔枝园建设已启动。旅游业的发展使新平彝、傣特色菜大显身手,纯天然绿色食品的各种花类、野甜菜、苦菜、四丫菜……,加上别具特色的传统烹饪,将令游客大开眼界,食欲大增,留连忘返。
由此可见,“花腰傣”文化的开发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整个傣族社会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目前已取得的经验,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规划目标及原则。以新平“花腰傣”文化和哀牢原始森林为品牌,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的战略,体现了保护以“花腰傣”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与经济建设的重点产业培植相融合;战略构想的体系和旅游产品的结构,界定了新平的旅游经济是“花腰傣”文化与生态环境相融相彰的产物;是分析新平经济现状,寻求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是新平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开发旅游资源;培养两大旅游品牌,其发展规划目标是: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2010年达30%以上,远期目标达50%以上。开发“花腰傣”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①保待“花腰傣”文化的传统特点与提高傣族青年一代的文化水平相结合;在实施新平“花腰傣”文化旅游品牌战略中保护、发展“花腰傣”文化,提高旅游经济的收人比重;②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与生态园艺农业、原始森林观光考察旅游相结合;③建立“花腰傣”自然村落重点保护区与普遍教育傣族群众增强自我保护、开发意识相结合;④发展旅游经济与绿色产业开发、小集镇规划建设相结合。
(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县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新平‘花腰傣’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的主要构想是:实现“三位一体”,培育“两个品牌”,即形成民族文化、原始森林、生态农业三位一体的旅游经济,推出“新平‘花腰傣’文化”和“哀牢原始森林”两个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民族文化生态村。以靠近嘎洒镇的大槟榔园、紧靠漠沙镇的大沐浴村、腰街镇的赵米地村为基础,保持原自然生态环境和村民的生产生活习俗,规划修建与自然相融合的游人道路和卫生设施,并增加人工植物群落,提高环境质量,保持民族文化的风韵。以增强农产品集散、旅游食宿、购物的服务功能为重点,将嘎洒和漠沙镇建设成文明卫生的民族文化旅游集镇,成为传统花街节和“旅游花街节”的场所和游客的集散中心。在旅游交通沿线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和“花腰傣”文化走廊建设,加强花、果、菜等园艺产品的开发,继续营造竹子、核桃生态经济林,保护好天然灌木林和阔叶林以及次生松树林,使新平永远享有“哀牢山中绿宝石”的美誉,实现走进新平一路皆景,景景相连,景色各异的保护和建设目标。在县城建设民族文化艺术宫,系统介绍和展示以“花腰傣”为代表的新平民族文化,并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购物一条街。发展生物制品业、农产品运销业、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构成城镇经济的产业支柱,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文化、生态、经济相统一、相促进。
(三)政策导e68a847a6431333330323361向及措施。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地位。严格执行旅游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统一性,强化规划约束力。建立旅游行业管理规范,确保旅游服务质量,提高产品竞争力。建立游客投诉中心,维护旅客的权益。鼓励社会投资参与旅游设施建设,动员和组织傣族群众参与旅游业开发,形成傣族民间文化表演、民族饮食、民族饰品的商业化。加强导游队伍建设,重视发展“花腰傣”民族的民营导游组织,提高导游的文化水平和外语能力。
【注释】
①关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参阅郑晓云《论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研究》2001年第l期。
摘自《中国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6、新平县老厂乡有斗牛吗?
新平被玉溪管辖,也是是彝族傣族自治县喔,目前下辖:桂山镇、扬武镇、漠沙镇、戛洒镇、水塘镇和腰街镇;平甸乡、新化乡、建兴乡、老厂乡、者竜乡和平掌乡。当地彝族有聂苏、纳苏、勒苏、阿鲁、腊鲁、米俚、罗武、密查等九个支系。以戛洒江(红河)为界,江东扬武镇的鲁魁山、磨盘山一带多为聂苏支系居住;新化、老厂、平甸三乡东北面山上多为纳苏支系居住;勒苏(又称山苏)则散居在扬武、平甸、新化等乡镇的深山老林,阿鲁聚居在老厂、转马都乡一带。而腊鲁、米俚、罗武、拉乌、密查等支系则分布在戛洒江西的平掌、建兴、者竜、漠沙、戛洒、水塘、腰街等乡镇的山区。
7、戛洒镇的介绍
<
8、谁是云南省玉溪新平县腰街镇的啊??????????
腰街镇位于新平县西部,地处戛洒江(即红河上游)畔,背靠哀牢山脉中段东坡,东与平甸乡、新化乡毗邻,南连漠沙镇,西南与平掌乡接壤,背靠戛洒江以西片区七个乡镇的中心地带,在新平县四个执坝区乡镇中距离县城最近,同时也是其他三个乡镇至新平县城的必经之地,全镇总面积259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便捷,省道218线线和306线穿境而过;具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利等资源和历史悠久的花腰傣民族文化;最高海拔2644.6米,最低海拔451米,年平均气温21.8℃,年降水量455毫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总耕地面积31553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20亩。境内盛产柑桔和热带水果荔枝、芒果,妃子笑和水东两个优抚荔枝品种因皮薄核小、果肉肥厚、汁醇味甘,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腰街集镇东南方的万亩果园,种有多种优质热果,是春日踏春、夏天品荔、秋日尝桔、冬日摘橙的好去处。镇政府所在地青树社区是省道218线重要的交通要道,面积2.5平方公里,政府驻地海拔981米,距县城56公里。
全镇总人口14209人,辖磨刀、纸厂、小坝多、曼蚌、峨德、平安6个村民委员会和青树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共92个自然村,96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彝、傣、哈尼、拉祜等10个少数民族
9、云南玉溪的高中有那些
玉溪市民族中学/峨山彝族自治县锦屏乡太平村/4024065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洲大桥旁大寺庵/2024038 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红塔东路3号/2052545 玉溪市第二职业技术中学工会/红塔区红塔东路11号/2053249 云南省玉溪实验中学/玉溪一中内/2010069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服务部/玉溪市第一中学内/2039816 玉溪第六中学/燕山北路/2067561 玉溪第五中学/园丁小区九曲巷/2017686 玉溪市第二中学/北城镇/ 玉溪市洛河民族中学教学服务部/洛河中学/2021295 云南省玉溪市北城中学/北城镇/ 玉溪市红塔区高仓中学/高仓镇桃源村/2699098 玉溪市红塔区李棋中学/李棋镇/2151227 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第一中学/大营街镇杯湖村/2771467 玉溪第四中学/文化路七号/2023863 玉溪市红塔区研和镇第二中学/研和镇古城河/2991727 玉溪市小石桥中学/小石桥乡/ 玉溪市李棋中学兴教服务部/李棋镇李棋中学校内/2021055 玉溪市春和中学/春和镇飞井水库/2041557 玉溪市红塔区后所中学/北城镇后所村委会陈大场/2082114 玉溪市洛河民族中学/洛河乡大洛河村/ 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东风北路/2033698 玉溪市红塔区研和第一中学/研和镇/2991492 玉溪市红塔区马桥中学/春和镇马桥村/2142430 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镇第二中学/大营街镇唐旗大桥西300米处/2770380 江川县前卫乡中学/前卫/8331649 江川县第一中学/伏家营镇大龙潭/8011400 江川县龙街乡中学/龙街乡龙街村/ 江川县安化彝族乡中学/安化乡中村/8558013 江川县大庄乡中学/大庄乡/ 江川县九溪乡中学/九溪乡六十亩上村/971322 江川县第二中学/翠峰乡红学文庙/8091084 江川县大街镇中学/大街镇抚仙路/8017630 江川县雄关乡中学/雄关乡雄关上营村/8011625 江城镇中学/江川县江城百门街孤山路/8091267 江川县路居中学/路居乡小街子/ 江川县后卫乡中学/后卫乡周官村/ 澄江县第四中学/右所镇跨马村/6710587 江县第三中学/阳宗镇大龙潭/911915 云南省 江县第七中学/九村乡三家村长稍地/ 澄江县第八中学/澄江县海口镇海口/6680030 江县凤麓镇中学/凤麓镇环城北路/ 云南省 江县第二中学/凤麓镇环城北路60号/ 云南省澄江县第一中学/西龙潭/6767360 江县第五中学/龙街镇龙街村/ 江县第九中学/右所乡梅玉村/ 通海县第七中学/九街镇九街村/3881876 通海县第十一中学/河西镇甸心村/3099651 通海县第十中学/里山彝族乡里山村/3034121 云南省通海县第四中学/高大傣族彝族乡高大村/3031020 通海县第十六中学/杨广镇东村/3668246 通海县第六中学/秀山镇延龄路/3013863 通海县第十二中学/杨广镇杨广村/3661135 云南省通海县第三中学/四街镇四街村/3071050 通海县第九中学/四街镇四街村/3071044 通海县第十五中学/桑园/3803218 通海县第八中学/河西镇北门外/3091650 云南省通海县第一中学/秀山镇文庙街72号/3012400 云南省通海县第五中学/杨广镇杨广村/3661350 云南省通海县第二中学/河西镇环城西路/3091624 华宁县第八中学/盘溪镇大寨村/5091217 华宁县第三中学/宁州镇甸尾村/0877-5012262 云南省华宁县第一中学/宁州镇宁秀街70号/0877-5013493 华宁县第六中学/青龙镇落梅村/0877-5551023 华宁县华溪彝族乡中学/华溪彝族乡华溪村/5081017 华宁县第七中学/青龙镇洗澡塘/5551299 云南省华宁县第二中学/盘溪镇太平村/0877-5091212 华宁县第四中学/宁州镇前所村/0877-5051237 华宁县盘溪中学/盘溪镇大戏台/591135 华宁县第五中学/宁州镇新城村/0877-5061023 华宁县宁州镇中学/宁州镇甸尾村/512960 易门县民族中学/铜厂乡铜厂/4901072 易门县绿汁中学/绿汁镇小绿汁/0877-4981526 易门县六街中学/六街镇六街村/4951303641303 易门县小街中学/小街乡小街村/0877-4611001 易门县十街中学/十街彝族乡新城村/4791052 云南省易门县第一中学/文昌路/4961781 易门县浦贝中学/浦贝乡普善寺/4751152 易门矿务局第一中学/绿汁镇/4981438 易门县方屯中学/龙泉镇梅营村小板桥/4961357 易门县龙泉中学/龙泉镇南华街中段/4964864 峨山彝族自治县富良棚中学/富良棚乡/4411015 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镇高平中学/双江镇高平/4011971 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中学饮料厂/双江镇文星街52号/ 峨山彝族自治县岔河中学/岔河乡岔河街/4311072 峨山彝族自治县化念中学/化念镇高城/4071068 峨山彝族自治县亚尼中学/亚尼乡统邑/ 峨山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双江镇登云村公所九龙营/4012006 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中学/塔甸乡大寨村/ 峨山彝族自治县大龙潭中学/大龙潭乡大龙潭村/4510001 峨山彝族自治县甸中中学/甸中镇古柏社/4550039 峨山彝族自治县迭所中学/大龙潭乡上迭所村/ 峨山彝族自治县小街中学/小街镇黑白克村/4061181 峨山彝族自治县锦屏中学/双江镇石泉上村/4011475 峨山彝族自治县宝泉中学/宝泉乡阿依村/4061373 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中学/双江镇北门/4011479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桂山镇平山路33号/7011351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中学/腰街镇/7330064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甸第一中学/桂山镇桂山路10号/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戛洒中学/戛洒镇训练/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化中学/新化乡新化/7610122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建兴中学/建兴乡双沟街/7770006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中学/桂山镇小山头58号/7011144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澧江中学/澧江镇红旗路澧中巷/ 元江县民族中学红砖厂/民族中学/6019301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大水平中学/大水平乡大水平村/611881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青龙厂中学/青龙厂镇猛仰坝/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澧江镇大水平机关41号/6045061 元江县因远镇第一中学/因远镇因远村/6550015 云南省元江县第一中学玻璃纤维制品厂/漫漾山头/ 元江县因远镇第二中学/因远镇北泽/6550025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东峨中学/东峨乡东峨村红山/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漫漾山头/6040947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羊岔街中学/羊岔街乡/6440015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羊街中学/羊街乡羊街村/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因远中学/因远镇因远村/ 元江县中学语文学会/澧江镇红旗路76号/ 元江县咪哩中学服务部/咪哩乡咪哩村/6510012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洼垤中学/洼垤乡洼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