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乾隆60大寿之年,次年是皇太后钮钻录氏80寿辰。西藏、青海、新疆、蒙古等地各族王公首领都要求赴承德祝寿。乾隆异常重视这两次盛大集会,特令内务府仿前藏政教领袖达赖驻地拉萨布达拉宫在承德修建此庙。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开工,原计三年竣工,因施工后期失火,延至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占地21.6公顷。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故此庙亦称布达拉,因规模比西藏布达拉小,俗称小布达拉宫。
普陀宗乘之庙总体布局与西藏布达拉宫相似,无明显中轴线,气势赶不上西藏布达拉,但其占地之广、体量之大却为内地寺庙所仅有。全寺平面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位于山坡,由白台、山门、碑亭等建筑组成;后部位于山巅,布置大红台和房堡。按特征分,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由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组成;第二部分是白台群,由若干大小白台组成;第三部分为大红台。白台群成“×”形,上拱大红台,下围山门、碑亭、五塔和牌坊,这种建筑布局为外八庙也是中国寺庙建筑所独有。
第一部分山门,南向,由藏式城台及汉式庑殿组成。城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孔拱门,拱门上列一横排盲窗,上砌雉碟。城台上起庑殿,前后设廊,廊内置槛窗,两侧封实壁,面阔五楹,进深二间,单檐琉璃瓦顶,边沿施绿琉璃瓦,中供护法神,从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护法神,章古鲁蓬护法神,大黑天玛哈戛拉护法神。山门前置石狮一对,再南为五孔石桥,山门两侧设腰门,有围墙相连。山门北为碑亭,平面方形三开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砖拱结构,封实壁,四面开拱门,下承须弥台基。亭内立石碑三座:中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建庙背景及经过;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过程及清政府抚恤该部的情况。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为乾隆亲笔。碑亭以北为五塔门,三拱门白台形制,实壁盲窗,上砌女儿墙,白台上立五塔,从东往西分别为黑、白、黄、绿、红五色,每色代表一个体教教派。清代尊黄教为国教,故黄色居中。五塔门前置石象一对,为大乘派象征。五塔门北为琉璃牌坊,三间四柱七楼形制,中楼前额“普门应现”,意观音显现普度众生之门。后额“莲界庄严”,意为观音道场。
第二部分白台群,大红台南、第一部分两侧散置30余座大小白台,成“×”形不规则布置。白台分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状不一,体量不等,功能各异。层高一至四层,二、三层者居多,大都白灰抹面,青砖镶边红色盲窗,琉璃砌顶,上檐挑出淌水长瓦。白台为藏式平顶碉房形制,建筑用汉族砖混结构法式。有的两座白台组合成一处院落作僧房;有的台上建汉式殿堂,作佛堂、钟楼使用;有的台顶置舍利塔;有的白台砌成实心,只起障景增景及点缀作用。白台群总体效果表现了西藏布达拉宫前山脚下梵字的特征。南部宫墙两头分置角楼,实墙白台砌盲窗,顶部起雉堞。宫墙两侧白台中间辟门,上起庑殿,对称配置,供僧人进出使用。琉璃牌坊北为罡子殿,四面砌藏式雕房高墙,墙面设三层盲窗,东、南为一层僧房,西砌蹬道,北面僧房顶起庑殿,单檐绿琉璃瓦顶,面宽五楹,进深两间,内供吉祥天母、四面护法神、大梵天。罡子殿东为东殿,亦称东罡子殿,平面成“乙”形,两层。此殿原为僧房,现供五尊密宗无上瑜伽密乐空双运双身修法像欢喜佛。东侧从北至南依次是金刚佛母、大威德金刚、密聚金刚、胜乐王金刚、恶度金刚。密宗欢喜佛造像一般都是多头,表多智,最顶部为本像,余为变像;多臂多足,表大力多能;脚踩妖怪,表能降妖镇魔。罡子殿西北一套院为西殿,亦称西罡于殿,是经堂,平面成“厂”形,正南辟门,北房两层,硬山灰瓦顶。内供主尊吉祥天母,原在权衡三界殿供奉,文革后移此殿展出。吉祥天母为镏金铜质造像,高116公分,身骑骡子,前后有两个兽头人身的小型造像,底盘为大海。全组造像用红铜1196斤,黄金57两,用工6425个。据《吉祥天母经》记载,吉祥天母为观音变像,是达赖喇嘛的护法神,每年大年初一她骑着太阳下界巡视天下各方,驱除妖魔,保佑众生平安。藏区佛教徒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都要把吉祥天母像从大召寺抬出游行示众,以保人事平和,风调雨顺。吉祥天母像西供长寿佛九尊,药师佛12尊,均为铜质。